苜蓿白粉病的防治

苜蓿白粉病的防治

一、苜蓿白粉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岳阳,李芳,梁维维,李彦忠[1](2022)在《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抗病性评价》文中提出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着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张岳阳[2](2021)在《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文中指出苜蓿病害为苜蓿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苜蓿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育成的抗病牧草品种仅有一个品种,为抗霜霉病的中兰一号苜蓿品种,无法满足生产所需。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抗病的紫花苜蓿品种,并用于抗病品种选育,本研究于2018年在新疆昌吉建立了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试验地(每个品种4个小区,每小区20m2,随机分布),连续3年调查了病害种类及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美国牧草与苜蓿联盟的抗病评价标准,确定了供试品种的抗病级别,测定了出苗率、每年的越冬存活率、每茬的草产量等,综合评价了品种的生产特性。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的出苗率为16.11%32.04%,平均为25.02%;出苗后在每个品种的每个小区标记出0.5 m的行长,监测植株存活率变化动态,发现播种次年及第三年春季的存活率分别为80.47%100.00%(平均下降了8.73%)与21.63%55.43%(平均下降了62.32%),其中返青较好的品种有甘农6号、康赛,返青较差的品种有新牧4号、龙威3010。未返青植株中5.44%为越冬期冻害所致的死亡。采用每小区刈割1m2后测产和刈割0.5 m行长上的干重并计算草产量两种方法测产,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P)为0.696,相差仅9.14%,说明采用固定行长的测产方法可行、简便、准确。20182020年每个品种的累积草产量为35.58 t·hm-245.21 t·hm-2,其中,草产量最高的为龙威3010,最低的为陇东苜蓿。2、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Erysiphe pisi)、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每年发生,最高发病率分别为32.75%、90.61%、36.33%、1.73%;苜蓿锈病(Uromyces stratu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和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不是每年常发的病害;苜蓿根腐病(Paraphoma radicina;Fusarium solani)2020年发生,发病率为36.52%,其中,苜蓿根异茎点霉为新疆新分布。3、对苜蓿白粉病抗性(R)品种1个(前景),中抗(MR)品种8个(甘农9号、巨能2号、巨能7号等);对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抗性频率为高抗品种26个(WL351HQ、甘农5号、北极熊等),其余品种表现为抗性,有6个(WL343HQ、耐盐之星、骑士T等);对苜蓿匍柄霉叶斑病高抗(HR)品种、抗性品种分别有29个(北极熊、甘农5号、甘农9号等)、3个(甘农3号、SR4030、MF4020)。对苜蓿根腐病,供试品种中有高抗品种19个(北极熊、耐盐之星、巨能7号等),抗性品种12个(敖汉苜蓿、阿尔冈金、公农5号等),中抗品种1个(中苜3号)。供试的品种对尾孢叶斑病均高抗;4、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抗病性、出苗率、存活率及草产量几个指标,综合评价最好的品种为阿迪娜(综合评价得分为0.964)、阿尔冈金(0.955)、MF4020(0.953)、甘农5号(0.949)、甘农6号(0.946),评分最低的5个品种为巨能2(0.909)、敖汉苜蓿(0.908)、WL363HQ(0.906)、耐盐之星(0.899)、前景(0.898)。

杨凯[3](2021)在《紫花苜蓿响应白粉病菌(Erysiphe polygoni)侵染的病理生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品质造成显着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紫花苜蓿对白粉菌侵染的响应,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细胞学、植物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病理生理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旨在为紫花苜蓿白粉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宁夏地区紫花苜蓿白粉菌鉴定为蓼白粉菌(Eysiphe polygoni),并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评价,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中抗品种5个、中感品种16个、高感品种9个。(2)紫花苜蓿与白粉菌的亲和互作研究表明,接种于紫花苜蓿叶片上的分生孢子2 h萌发,12 h通过气孔侵入寄主,72 h大量菌丝网状交织,此时紫花苜蓿叶片表面有白色粉层形成;超微电镜观察发现,紫花苜蓿叶绿体结构变形,产生大量嗜锇颗粒。(3)紫花苜蓿响应白粉菌侵染的光合生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侵染天数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逐步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步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含量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侵染初期上升后期大幅下降且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先升高后降低且显着高于对照,表明在侵染后期紫花苜蓿膜脂受到损伤。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到防御作用,三者含量在侵染中期大幅增加,后期略有下降,但显着高于对照。(4)代谢组学研究表明,健康与感病叶片共鉴定出7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类、苯丙素类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注释到的代谢通路共有20条,主要有异喹啉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苯丙素生物合成、半乳糖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等。有21种代谢物质在代谢通路中被发现,其中上调的代谢物有酪氨酸、苯丙氨酸、香豆醇、芥子酸、芹菜素、天冬氨酸、山奈酚等,这些代谢产物的上调参与寄主对病原菌的防御,下调的有柠檬酸、蔗糖、苹果酸、酪胺,这些物质下调促进病原菌的侵染。通过对苯丙素生物合成通路分析发现PAL、POD是合成木质素类物质的关键酶,对紫花苜蓿防御病原菌侵染起重要作用。

曹师[4](2020)在《紫花苜蓿世界新病害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病害是限制苜蓿生产的主要因素,而苜蓿根腐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还会加快苜蓿草地的衰退。为查明我国“草都”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苜蓿病害对苜蓿生产的影响,本学位论文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赤峰试验站(天山镇)对紫花苜蓿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种世界新病害,研究了其病原的生物学、生理学、致病性、侵染循环和对30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获得如下结果:1.该地区病害有: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briosiana)、苜蓿壳针孢叶斑病(Spetoria medicaginis)和苜蓿根腐病(Fusarium spp.,Paraphoma sp.),共8种,其中茎点霉叶斑病与黑茎病、小光壳叶斑病、壳针孢叶斑病和苜蓿根腐病为最主要的病害。2.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的命名与症状:田间3龄植株根腐病的发病率为68%,根皮层中上段变黑、腐烂,根中柱变黄褐色、黑色,腐烂,而植株的地上部分无异常。优势菌为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分离率为77.1%。采用种子接种和幼苗蘸根接种结果均表明该菌为紫花苜蓿的致病菌。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利用ITS、EF1-α和TU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该菌鉴定为根异茎点霉(Paraphoma radicina),其引致的苜蓿根腐病为世界新病害,据此将该病命名为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英文名为Alfalfa Paraphoma Root Rot(APRR)。APRR的典型症状为:主要危害主根中上段,导致根皮层漆黑色、腐烂,根中柱变褐色、腐烂,茎叶部与健康植株无明显差异。该病的识别要点为:根皮层上着生黑色颗粒物,为其分生孢子器。3.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的危害:影响植株生长和导致种子腐烂。在培养皿上种子上接种1周,幼苗发病率为84%,幼苗死亡;幼苗经蘸根接种4周时,开始发病,接种2个月后,植株发病率达70%,且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但未见植株死亡。4.异茎点霉根腐病的侵染循环和根异茎点霉的生物学特征:采集自发病田的土壤在温室种植苜蓿种子2月时,植株发病率为60%,病情指数为22.0,表明该病害可通过土壤传播,为土传病害之一。纯培养条件下测定结果显示,该菌的菌落在25℃30℃和pH 89条件下生长最好,但高于55℃无法生长。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5℃和pH 7,高于40℃无法萌发。根异茎点霉可利用碳源和氮源较广,在供试的所有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该菌极难产孢,在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培养1周时仅在苜蓿根煎液培养基(ARA)上产孢,4周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也可产孢,但在ARA上的产孢量显着高于PDA。5.对30份紫花苜蓿品种温室条件下蘸根接种根异茎点霉后各指标进行测定后发现,草原3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90%和62.5,而龙威3010、甘农3号和超音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着低于其他多数品种。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龙威3010、巨能2号和甘农3号对根异茎点霉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为高抗品种,而草原3号和公农1号对该病原菌的抗病性较差,为感病品种。

袁玉涛,史娟,马新,杨凯[5](2020)在《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粉病是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引起紫花苜蓿白粉病的病原有3种: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豆科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Golov.)和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目的】系统研究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生孢子和闭囊壳的形态特征,明确宁夏地区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种类。【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调查病害发生和闭囊壳形成条件,利用气象站自动获取数据,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特征,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结果】紫花苜蓿白粉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20-24℃,湿度范围为40%-60%,形成闭囊壳的条件为温度20-25℃、湿度70%左右,闭囊壳的形成大约需要42 d。分生孢子以向基式的产孢方式在分生孢子梗上产孢,成熟的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9-46)×(12.5-21.0)μm。闭囊壳黑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1-135μm,具有大量附属丝,少数为不规则分枝1-2次。闭囊壳内含有4-6个子囊,子囊倒棒型或卵圆形,具柄,大小为(58-90)×(29-60)μm。子囊内含有4-6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1-34)×(10.5-20.0)μm。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6℃,最适pH为6.5,光照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葡萄糖、D-木糖和甘露醇促进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半胱氨酸促进分生孢子萌发,甘氨酸促进芽管生长。【结论】宁夏地区紫花苜蓿白粉病的病原菌确定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李明[6](2020)在《宁夏固原苜蓿抗病性评价》文中认为苜蓿已成为宁夏四大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为筛选适宜当地的抗病品种,本学位论文在宁夏固原开展了苜蓿病害调查,评价了抗病性,并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综合特性,获得主要如下结果:1.当地苜蓿病害共7种,分别为锈病(Uromyces striatu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春季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根腐病(Fusarium spp.),最主要的为锈病,褐斑病、春季黑茎病次之,其余4种病害周年发生为害较轻,其中锈病在8月份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最高为58.47%,病情指数为2.75。2.24个所试品种对调查的几种病害均表现为抗病及以上,有19个品种包括WL343HQ、北极熊、甘农9号、皇冠、旱地、前景、巨能2、巨能7、耐盐之星、骑士T、阿尔冈金、中苜1号、中苜3号、公农5号、WL363HQ、阿迪娜、甘农4号、新牧4号、MF4020对7种病害均表现高抗(HR),仅有甘农5号对春季黑茎病抗性为抗病(R)、康赛和SR4030对褐斑病抗性为抗病(R)、WL168HQ和甘农3号对锈病抗性为抗病(R)。3.播种后出苗率在8.15%(阿尔冈金)15.15%(甘农9号),头茬刈割前的植株密度为82.5株/m2(中苜1号)130株/m2(甘农9号);10个品种(北极熊、旱地、康赛、耐盐之星、骑士T、中苜1号、中苜3号、公农5号、甘农3号)在越冬期未出现冻害;干草产量在353 kg/hm2(中苜1号)980 kg/hm2(阿迪娜)。出苗率与干草产量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干草产量高低与褐斑病发生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4.测定的14项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前景排名第1,WL363HQ、甘农4号、甘农9号,MF402分列2-5位,此5个品种适宜在该地推广种植。

王立婷[7](2019)在《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和绿化草种。随着三叶草用于绿化越来越多,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病虫害也逐渐加重,其中最主要的病害为三叶草白粉病。本试验针对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三叶草叶片受白粉菌侵入后组织学变化以及药剂防治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粉菌病原菌进行孢子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三叶草的白粉菌主要致病菌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隶属子囊菌亚门真菌。(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三叶草白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于三叶草白粉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在全光照、全黑暗和1/2光照条件下都可萌发,但紫外光条件对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对芽管的生长有显着影响。pH7为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pH。(3)三叶草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测定的分生孢子生活力最高,为54.75%,但染色结果模糊,亚甲基蓝染色法和固绿染色法次之,分别为52.69%和46.60%。TTC染色法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染色无效果,孢子不着色。(4)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与三叶草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将白粉菌孢子接种在叶片4h后,在分生孢子一端萌发出初生芽管,10h形成附着胞,开始侵入叶片表皮。12h后在孢子的另一侧产生分化形成初生菌丝,24h后初生菌丝生长,开始获取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48h后寄主表面产生的初生菌丝进一步分支形成大量次生菌丝。到接种4d后,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菌丝,并形成分生孢子梗,每一个分生孢子梗上端都形成一个分生孢子,此时整个侵染循环过程已完成,孢子梗上的初生分生孢子再落于叶片表面后,准备萌发,开始下一个侵染循环,此时白粉病菌在叶片初显,用肉眼可在叶片表面观察到浅色的白色菌丝。7d后,菌丝大量形成,在叶片出现较明显的粉层。(5)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硅藻矿土粉800倍液对白粉菌孢子的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木醋酵素液500倍液对白粉菌孢子芽管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这三种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对三叶草白粉菌菌株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后,白粉病发病叶数总趋势降低,发病率、病情指数下降,木醋酵素液500倍液处理后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硅藻矿土粉800倍液处理后防治效果90%以上。

胡远彬,梁小玉,季杨,易军[8](2019)在《牧草白粉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植物真菌病害,是牧草生产中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直接影响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牧草产业乃至畜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牧草白粉病的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病规律、抗病机制、综合防治措施及牧草抗病基因相关研究现状,为我国牧草白粉病抗性机理深入研究、抗病新基因和抗源的发掘以及未来抗性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宋雨阳[9](2016)在《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甘肃省紫花苜蓿的留床面积达66.33万公顷,居全国之首。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病害成为其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其中常年普遍发生的病害为危害叶片和茎秆的病害。播种抗病品种是防治苜蓿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抗病苜蓿品种急缺。为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以便推荐播种,继而以此为优良种质选育抗病品种。本研究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0个品种对苜蓿茎叶病害的抗病性及包括存活率和草产量在内的品种的综合特性。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自2014年播种至2015年,在永登县上川镇苜蓿试验田发生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5种病害,其中前3种病害发生普遍、危害较大,除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之外,其他病害均主要危害叶片。2、苜蓿霜霉病自返青不久(4月)即发生,5月和8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期,苜蓿褐斑病和匍柄霉叶斑病在6月开始发生,其中苜蓿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在9月,匍柄霉叶斑病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在8月开始发生;白粉病仅在发生于生长后期。3、在不同品种发生各病害时(发病率大于0),苜蓿霜霉病的植株发病率0.13%98.66%,褐斑病为0.47%100.00%,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为3.47%34.23%,匍柄霉为0.63%40.00%,白粉病为6.67%73.33%。4、供试的品种均高抗(HR)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和匍柄霉;陇东苜蓿、中牧3号和准格尔对霜霉病感病(S),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表现抗性(R),其余35个品种均为高抗品种,无低抗(LR)和中抗(MR)品种,92.5%的品种高抗或抗性,3个感病品种均为国内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为:高抗2个品种(中牧3号和准格尔),抗性15个品种(阿尔冈金、德宝、巨能6号、巨能7号等),中抗10个品种(三得利、MF3010、耐盐之星等),低抗9个品种(WL319HQ、甘农3号、MF4010、中牧2号等),感病品种4个(MF4020、MF4030、惊喜和WL354HQ),供试的国内品种占30.00%,其中高抗和抗性的品种中国内品种占41.18%。5、播种次年春季植株死亡率41.73%92.10%,其中甘农6号、甘农4号、甘农1号和中牧2号的死亡率最低。次年6月的干草产量3.075.77吨/公顷,SK3010、巨能2号、三得利、MF4010、MF3010的产量均较高。存活率和产量均高,且抗霜霉病最强的品种为:驯鹿、太阳神、MF3010、WL319HQ、中牧2号、甘农1号、甘农4号和甘农6号。

杨雨翠[10](2012)在《宁夏石嘴山市苜蓿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石嘴山市苜蓿病虫害发生情况较严重,种类较多,分布广,发生情况复杂,对石嘴山市苜蓿草的种植产量和产品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石嘴山市普遍发生并且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主要是苜蓿褐斑病、苜蓿花叶病毒病毒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和苜蓿叶斑病5种病害。引起灾害性损失的害虫有蚜虫、草地螟、蓟马、盲蝽、象甲和潜叶蝇6种虫害。从本研究同时得出以下结论,上述病害发生高峰期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蚜虫、草地螟、盲蝽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和8月,蓟马、象甲和潜叶蝇有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根据这个预测预报规律并结合当年气象信息综合考虑,可指导大面积综合防治苜蓿病虫害。

二、苜蓿白粉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白粉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地建植
    1.3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1.4 测定指标
        1.4.1 发病率
        1.4.2 病情指数
        1.4.3 抗病性
        1.4.4 越冬率
        1.4.5 草产量
        1.4.6 空气温湿度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种类
    2.2 发病率
    2.3 抗性级别
    2.4 病情指数
    2.5 试验地温湿度变化及越冬率
    2.6 草产量
    2.7 综合特性
3 讨论与结论

(2)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
        2.1.1 紫花苜蓿产业概况
        2.1.2 紫花苜蓿价值
    2.2 病害对牧草的影响
        2.2.1 紫花苜蓿病害危害
        2.2.2 紫花苜蓿病害现状
    2.3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现状
        2.3.1 进出口植物的检疫
        2.3.2 农业管理
        2.3.3 抗性品种
        2.3.4 化学防治
    2.4 紫花苜蓿抗病性研究
        2.4.1 抗病性评价研究进展
        2.4.2 抗病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供试品种
    3.3 试验地建植
    3.4 病害种类鉴定
        3.4.1 田间诊断方法
        3.4.2 室内诊断方法
        3.4.3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方法
        3.4.4 分子鉴定方法
    3.5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
    3.6 抗病性评价
    3.7 其他指标
        3.7.1 出苗率
        3.7.2 存活率
        3.7.3 植株密度
        3.7.4 草产量
        3.7.5 温湿度测定
        3.7.6 综合分析
    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试验地概况
        4.1.1 试验地生长概况
        4.1.2 温湿度变化
    4.2 试验区紫花苜蓿地上病害发生情况
        4.2.1 试验区发生的紫花苜蓿地上病害种类
        4.2.2 发病率
        4.2.3 病情指数
    4.3 试验区紫花苜蓿根部病害发生情况
        4.3.1 根部症状
        4.3.2 分离真菌鉴定
        4.3.3 带菌率及分离率
        4.3.4 发病率
        4.3.5 病情指数
    4.4 抗性级别
        4.4.1 品种的抗性级别
        4.4.2 品种对各病害的抗性
    4.5 其他指标
        4.5.1 出苗率
        4.5.2 植株密度与存活率
        4.5.3 草产量
    4.6 综合特性评价
第五章 讨论
    5.1 苜蓿生长概况
    5.2 试验地地上病害种类
    5.3 苜蓿品种对各地上病害的抗病性
        5.3.1 抗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品种
        5.3.2 抗苜蓿白粉病品种
        5.3.3 抗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品种
        5.3.4 抗苜蓿尾孢叶斑病品种
    5.4 试验地苜蓿根部病害
        5.4.1 试验地苜蓿根部病害发生情况
        5.4.2 根部病害分菌情况
        5.4.3 苜蓿品种对根部病害的抗病性
    5.5 其他指标
        5.5.1 紫花苜蓿的出苗率、植株密度及存活率
        5.5.2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
    5.6 紫花苜蓿的综合特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紫花苜蓿响应白粉病菌(Erysiphe polygoni)侵染的病理生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紫花苜蓿白粉病研究概况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白粉菌研究现状
        1.1.3 发生规律
        1.1.4 综合防治
        1.1.5 抗病育种研究
    1.2 紫花苜蓿对病原菌侵染的生理响应研究概况
        1.2.1 紫花苜蓿对病原菌侵染的细胞学响应
        1.2.2 紫花苜蓿对病原菌侵染的光合生理响应
        1.2.3 紫花苜蓿对病原菌侵染的酶学响应
    1.3 紫花苜蓿对病原菌侵染的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1.4 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感病品种筛选及病原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2.1.2 紫花苜蓿的培育
        2.1.3 菌种材料
        2.1.4 试剂与仪器
        2.1.5 接种方法
        2.1.6 抗病性鉴定
        2.1.7 调查时间及方法
        2.1.8 病情调查
        2.1.9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2.3.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类群划分
        2.3.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2.4.1 田间抗性评价
        2.4.2 病原菌的分类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紫花苜蓿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紫花苜蓿的培育
        3.1.4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花苜蓿受白粉菌侵染的症状观察
        3.3.2 紫花苜蓿与白粉菌的亲和互作研究
        3.3.3 紫花苜蓿响应白粉菌侵染的光合生理变化
        3.3.4 紫花苜蓿响应白粉菌侵染的防御酶变化
        3.3.5 生理指标与病情严重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3.3.6 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E.polygoni在紫花苜蓿叶片的发育情况及侵入途径
        3.4.2 E.polygoni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3.4.3 E.polygoni对紫花苜蓿防御酶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紫花苜蓿响应白粉菌侵染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及试剂
        4.1.2 样品的采集
        4.1.3 代谢物提取及样本质控
        4.1.4 上机检测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质控结果分析
        4.3.2 PCA与OPLS-DA分析
        4.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火山图建立
        4.3.4 代谢通路分析
        4.3.5 防御酶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紫花苜蓿世界新病害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概述
        2.1.1 起源与分布
        2.1.2 紫花苜蓿的应用价值及草产量和畜牧现状
    2.2 紫花苜蓿地上病害
    2.3 紫花苜蓿根腐病
        2.3.1 分布与危害
        2.3.2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及症状
        2.3.3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治
    2.4 异茎点霉属研究进展
        2.4.1 异茎点霉属的命名历史
        2.4.2 异茎点霉属的分类
        2.4.3 异茎点霉属真菌与寄主的关系
第三章 紫花苜蓿病害田间调查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信息及苜蓿栽培状况
        3.2.2 调查方法与标本采集
    3.3 结果
        3.3.1 苜蓿地上病害
        3.3.2 紫花苜蓿根腐病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真菌的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田间症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2.2 紫花苜蓿异茎点霉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4.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4.3 结果
        4.3.1 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田间症状及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4.3.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特征研究
        4.3.3 系统发育分析
        4.3.4 致病性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根异茎点霉(P.radicina)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途径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5.2.2 不同碳、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5.2.3 温度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4 pH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5 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5.2.6 传播途径的测定
    5.3 结果
        5.3.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5.3.2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落生长影响
        5.3.3 温度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4 pH对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5 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5.3.6 传播途径的测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根异茎点霉根腐病(P.radicina)的抗病品种筛选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土壤灭菌及供试菌株和紫花苜蓿品种
        6.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育苗和接种
        6.2.3 各指标数据的测定、抗根腐病综合评价和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接种后症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6.3.2 各生长指标的测定
        6.3.3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抗根腐病的综合评价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和病原菌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苜蓿的培育
        1.3.2 接种方法
        1.3.3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1.3.4 白粉病发生条件调查
        1.3.5 闭囊壳形成条件调查
        1.3.6 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气象数据的获得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白粉病症状观察
    2.2 无性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观察
    2.3 有性态闭囊壳形态特征观察
    2.4 病原菌鉴定
    2.5 发生条件调查
    2.6 闭囊壳形成条件分析
    2.7 苜蓿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7.1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7.2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7.3 p H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7.4 碳、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7.5 分生孢子的萌发
3 讨论与结论

(6)宁夏固原苜蓿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苜蓿种植产业
        2.1.1 国外的苜蓿种植产业
        2.1.2 我国的苜蓿种植产业
        2.1.3 固原的苜蓿种植产业
    2.2 苜蓿的生长特性
    2.3 苜蓿病害研究现状
        2.3.1 全球苜蓿病害研究现状
        2.3.2 我国苜蓿病害研究现状
        2.3.3 宁夏苜蓿病害研究现状
    2.4 苜蓿抗病性评价
    2.5 苜蓿综合特性评价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域概况
    3.2 供试苜蓿品种
    3.3 播种与管理
    3.4 测定指标
        3.4.1 出苗率、越冬率
        3.4.2 草产量
        3.4.3 病害种类
        3.4.4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3.5 数据分析
        3.5.1 相关性分析
        3.5.2 聚类分析法
        3.5.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3.5.4 抗病性评价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24个苜蓿品种的生长特征
        4.1.1 24个苜蓿品种的出苗率和植株密度
        4.1.2 越冬率
    4.2 草产量
    4.3 苜蓿品种的持久性测定
    4.4 病害种类
        4.4.1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4.4.2 苜蓿春季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
        4.4.3 苜蓿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
        4.4.4 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4.4.5 苜蓿根腐病(Fusarium spp.)
        4.4.6 苜蓿白粉病(Leoeillula leguminosarum Golov.)
        4.4.7 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Sacc.)
    4.5 病害发生率及程度
        4.5.1 锈病
        4.5.2 褐斑病
        4.5.3 春季黑茎病
        4.5.4 夏季黑茎病
        4.5.5 白粉病
        4.5.6 炭疽病
        4.5.7 根腐病
    4.6 抗病性评价
        4.6.1 抗锈病
        4.6.2 抗褐斑病
        4.6.3 抗春季黑茎病
        4.6.4 抗夏季黑茎病
        4.6.5 抗白粉病
        4.6.6 抗炭疽病
        4.6.7 抗根腐病
        4.6.8 多重病害抗病性
        4.6.9 草产量和病害相关性
    4.7 不同苜蓿品种的生长适应性综合特性评价
        4.7.1 采用相关性分析
        4.7.2 采用聚类分析法
        4.7.3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品种苜蓿出苗、返青和草产量特征
    5.2 不同品种苜蓿单一病害抗病性评价
    5.3 不同品种苜蓿多重病害联合抗病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不同品种苜蓿出苗、越冬和草产量特征
    6.2 病害特征及抗病性评价
    6.3 适应性分析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
致谢

(7)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白三叶草的分布及发育特性
        1.1.2 三叶草白粉病研究进展
        1.1.3 组织病理学研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1.1.4 电镜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1.1.5 植物病原真菌-寄主互作的侵染策略
        1.1.6 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1.3.2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鉴定
        1.3.3 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4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1.3.5 三叶草白粉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学研究
        1.3.6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防筛选试验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三叶草
        2.1.2 供试菌种
        2.1.3 主要化学试剂
        2.1.4 供试药剂种类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病害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2.2.2 病害室内药剂防治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接菌方法
        2.3.2 病株的培养
        2.3.3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2.3.4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观察
        2.3.5 白粉病病原菌的鉴定
        2.3.6 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3.7 分生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2.3.8 Erysiphe pisi DC孢子与白三叶草互作组织学研究
        2.3.9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
    3.2 三叶草白粉病症状观察
    3.3 病原菌的鉴定
        3.3.1 病原菌的序列测定结果
    3.4 三叶草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3.4.1 不同温度对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2 不同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3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4 不同pH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3.6 Erysiphe pisi DC孢子与白三叶草互作的组织学研究
    3.7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3.7.1 不同药剂对白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7.2 不同药剂对三叶草白粉菌菌株防治效果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三叶草白粉病田间病害调查及症状特点
        4.1.2 三叶草白粉病病原菌的鉴定
        4.1.3 三叶草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4.1.4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活力检测方法
        4.1.5 三叶草白粉病菌孢子与三叶草互作研究
        4.1.6 三叶草白粉病菌室内药剂防治研究
    4.2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牧草白粉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粉病的病原菌
2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对牧草的危害
3 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4 牧草白粉病的抗病机制
5 综合防治措施
6 牧草白粉病抗性基因相关研究
7 结语

(9)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综述
    2.1 紫花苜蓿
        2.1.1 紫花苜蓿价值
        2.1.2 我国苜蓿品种
    2.2 紫花苜蓿产业现状
    2.3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研究现状
        2.3.1 苜蓿茎叶病害种类
        2.3.2 紫花苜蓿茎叶病害的危害
    2.4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2.4.1 利用抗病品种
        2.4.2 生态防治
        2.4.3 生物防治
        2.4.4 化学防治
    2.5 紫花苜蓿抗病性研究进展
        2.5.1 紫花苜蓿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2.5.2 紫花苜蓿抗病性测定方法
        2.5.3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性评价方法
        2.5.4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机制
三、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3.3 研究方法
        3.3.1 试验设计
        3.3.2 播种
        3.3.3 管理
    3.4 测定项目
        3.4.1 播种前测定指标
        3.4.1.1 千粒重
        3.4.1.2 发芽率
        3.4.2 播种后测定指标
        3.4.2.1 出苗率
        3.4.2.2 越冬率
        3.4.2.3 草产量
    3.5 病害种类确定
        3.5.1 田间诊断方法
        3.5.2 室内鉴定方法
        3.5.3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方法
        3.5.4 培养基
    3.6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
    3.7 抗病性评价
    3.8 数据分析
四、结果
    4.1 播种量与出苗率
    4.2 试验期内植株密度变化与草产量
    4.3 试验区发生的紫花苜蓿病害种类
        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
        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
    4.4 发病季节与危害程度
    4.5 抗病性评价
        4.5.1 40个苜蓿品种各病害发病率
        4.5.2 品种对单一病害的抗性
        对霜霉病的抗性
        对褐斑病的抗性
        对白粉病的抗性
        对茎点霉叶斑病和黑茎病的抗性
        对匍柄霉叶斑病的抗性
        4.5.3 品种的综合特性评价
    4.6 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五、讨论
    5.1 越冬率
    5.2 试验地病害种类
    5.3 苜蓿品种的抗病性
        5.3.1 抗霜霉病品种
        5.3.2 抗苜蓿褐斑病品种
        5.3.3 抗苜蓿白粉病品种
        5.3.4 抗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品种
        5.3.5 抗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品种
    5.4 紫花苜蓿抗病性综合评价
    5.5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要点
    5.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资助

(10)宁夏石嘴山市苜蓿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我国苜蓿病虫害研究的历史
        1.1.2 当前国内国外苜蓿病虫害研究概况
        1.2 选题的意义和依据
        1.2.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2.2 选题的依据
试验研究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摸清本地区苜蓿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规律
        2.1.2 形成一套针对各种苜蓿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预测预报方法
        2.1.3 整理出本地区苜蓿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2.1 病害调查方法
        2.2.2 害虫调查方法
        2.2.3 主要技术水平及来源
        2.2.4 主要技术工艺流程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苜蓿病害
        3.1.1 苜蓿褐斑病
        3.1.2 苜蓿叶斑病
        3.1.3 苜蓿白粉病
        3.1.4 苜蓿花叶病毒病
        3.1.5 苜蓿霜霉病
        3.2 苜蓿虫害
        3.2.1 蓟马
        3.2.2 蚜虫
        3.2.3 草地螟
        3.2.4 盲蝽
        3.2.5 潜叶蝇
        3.2.6 象甲
        3.3 本地区苜蓿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方法
        3.3.1 防治苜蓿病虫害的基本方法
        3.4 宁夏石嘴山市苜蓿品种及重点栽培措施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苜蓿白粉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抗病性评价[J]. 张岳阳,李芳,梁维维,李彦忠. 草业学报, 2022
  • [2]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D]. 张岳阳. 兰州大学, 2021(11)
  • [3]紫花苜蓿响应白粉病菌(Erysiphe polygoni)侵染的病理生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 杨凯. 宁夏大学, 2021
  • [4]紫花苜蓿世界新病害异茎点霉根腐病的研究[D]. 曹师. 兰州大学, 2020(09)
  • [5]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袁玉涛,史娟,马新,杨凯. 微生物学通报, 2020(11)
  • [6]宁夏固原苜蓿抗病性评价[D]. 李明. 兰州大学, 2020(12)
  • [7]白三叶草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叶片的组织学研究[D]. 王立婷. 宁夏大学, 2019(02)
  • [8]牧草白粉病的研究进展[J]. 胡远彬,梁小玉,季杨,易军.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9(01)
  • [9]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D]. 宋雨阳. 兰州大学, 2016(09)
  • [10]宁夏石嘴山市苜蓿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研究[D]. 杨雨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苜蓿白粉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