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基因缺失及点突变的调节作用与辨治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向阳[1](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和总结吕文亮教授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临床经验;(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靶标以及网络作用机制;(3)探索连朴饮加减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微环境、血管新生途径中核心靶标的调控作用。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与查阅国内外有关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和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中医药学防治理论。(2)采用定性研究方式,运用扎根理论制订访谈提纲,对吕文亮教授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结合观察法与文献回顾所收集的资料,系统分析和总结吕文亮教授临床辨病辨证主要思维方式、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连朴饮方证的认识以及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诊疗经验,提炼学术思想。(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在Sym Map、Dis Ge Net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连朴饮加减方组成中药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靶标。将二者共有靶标作为潜在治疗靶标,并导入STRING 11.0分析平台进行PPI分析,结合Cytoscape3.7.2软件对最低相关系数大于0.9的靶标网络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度值最大的前十个靶标作为核心作用靶标;将共有靶标导入DAVID 6.8分析平台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筛选P值小于10-5且靶标数目大于5个的CC、BP、MF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机制关联最为紧密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作用机制预测。(4)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6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造模组52只。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模型。每日自由饮用量浓度为120mg·L-1的MNNG溶液,且每周(周1、周4)进行2次1ml/100g的MNNG溶液灌胃;进食2天后禁食1次,进食时间内均给予含0.03g·kg-1雷尼替丁的饲料喂养;进食第1天予以56℃15%Na Cl灌胃,每只1ml/100g;禁食当天予以40%乙醇灌胃,每只1ml/100g。连续造模第8、14周后,各随机处死1只大鼠,摘取胃组织,行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证实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在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死亡5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维霉素组(C组)、黄连厚朴组(D组)、连朴饮加减方组(E组)、连朴饮组(F组),每组9只。C、D、E、F组分别采用维霉素、黄连厚朴、连朴饮加减方、连朴饮干预,灌胃剂量按照成人体重(60kg)日服剂量换算为大鼠日服剂量后进行灌胃,连续干预8周,中药干预期间,D组死亡1只,F组死亡2只。干预结束后,利用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离心(3000rpm,10min)后采集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17、TNF-α含量;摘取一部分胃组织-80℃超低温保存,采用RT-PCR检测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表达情况,采用WB法检测p-JAK2、p-STAT3相对表达量;另一部分胃组织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经HE染色观察胃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经过定性研究,获得吕文亮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60余篇,专题报告8篇、讲座音视频5份,跟师笔记8篇,专着2部;访谈总计进行12次,资料转录后提取到4条主题脉络。(2)从数据库中获得药物靶标367个,疾病靶标203个,共同靶标40个。PPI分析发现STAT3、VEGFA、IL6、CXCL8、TNF、IL1B、IL10、TP53、EGFR、AKT1为核心靶标。GO富集获得2个聚类,CC主要涉及细胞外区域,BP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正调控,MF主要涉及细胞因子活性。KEGG富集获得条目30条,关联紧密的有PI3K-AKT、HIF-1、MAPK、Fox O等信号通路。(3)实验研究结果:(1)形态学观察发现:在造模14周时,大鼠胃组织色泽暗淡,褶皱低平,部分组织疣状隆起。实验干预8周后,A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淡红明润,表面光滑,皱襞规整,覆盖少量粘液;B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晦暗,皱襞低平,厚度变薄,表面疣状隆起。各治疗组,胃组织呈暗红色,规整,表面少量疣状隆起。经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A组大鼠胃组织上皮完整,细胞排列规整,腺体排列密集,无肠化及炎症;B组胃黏膜大量炎症浸润,腺体减少萎缩,排列不规整,上皮肠化生,C、D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降低,萎缩程度减轻,仍可见肠化生;E、F组炎症轻度浸润,E组轻于F组。(2)ELISA检测发现:B组血清IL-1β、IL-6、IL-17、TNF-α含量较A组显着升高(P<0.05);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IL-6、IL-17、TNF-α水平上C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F组显着优于C组(P<0.05);在IL-17水平上,F组优于D组(P<0.05),E组优于F组(P<0.05);在TNF-α水平上,E、F组显着优于D组(P<0.05)。(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EGFR、VEGF表达显着高于A组(P<0.05),E、F组较B组显着下降(P<0.05),E组显着低于D、F组(P<0.05);在EGFR表达上,C、D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组显着低于C组(P<0.05);在VEGF表达上,E、F组较C组显着降低(P<0.05)。(4)RT-PCR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STAT3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水平显着高于A组,E组较B、C、D组显着降低(P<0.05);在STAT3 m RNA水平上,D、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F组较C、D组显着降低(P<0.05);在JAK2 m RNA水平上,E组较F组显着降低(P<0.05);在HIF-1a m RNA水平上,E组较B、C组显着降低(P<0.05)。(5)WB实验发现:B组p-STAT3、p-JAK2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A组(P<0.05);在p-STAT3相对表达量上,E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p-JAK2相对表达量上,C、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连朴饮是吕文亮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常用方,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思维模式下,结合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病证特征,认为:湿热伏邪、湿热致瘀是这一病理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病因病机,临床以连朴饮方证为基础,在化湿清热的基础上,辅助以活血化瘀药的连朴饮加减方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显着。(2)连朴饮加减方可通过下调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17、TNF-α的表达量与抑制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表达以及p-JAK2、p-STAT3水平,改善炎症微环境,修复胃黏膜形态;并通过下调EGFR、VEGF以及HIF-1a m RNA的表达量,抑制血管新生,进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涉及多种生物学途径中的多个靶标。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邵岩峰,王庆莲[3](2020)在《胃癌前病变常见分子信号通路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述列举近5年胃癌前病变相关的常见分子信号通路和中医药在癌前病变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在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理论指导下,重视胃癌前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总结中医药在信号通路治疗靶点,期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疗效。
王菀[4](2020)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为临床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参照《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与《系统评价指导手册》制定研究方案并严格执行。计算机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4个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全面获取关于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建库-2019年7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OR(二分类资料)和MD(连续型资料)进行合并效应量。采用ROB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对纳入的所有结局指标进行评级。研究结果本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78篇文献(80项研究,7 888例病人),根据治疗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与“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用西药vs西药”两组进行研究,各组按照对照组干预药物差异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胀(O R=4.43,95%CI[2.37,8.27])、胃痛(OR=3.33,95%CI[1.45,.7.66])、纳呆(OR=8.19,95%CI[3.76,17.85])、嗳气(OR=4.51,95%CI[2.12,9.60])及嘈杂(OR=6.51,95%CI[3.05,13.90])的症状,在综合疗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51,95%CI[2.05,3.08])、临床疗效有效率(OR=4.06,95%CI[2.70,6.10])和治愈率(OR=3.85,95%CI[2.24,6.62])、胃镜有效率(OR=5.09,95%CI[3.45,7.53])和治愈率(OR=3.75,95%CI[2.45,5.76])、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中医证候积分变化(MD=-2.44,95%CI[-2.68,-2.20])方面均明显优于维酶素、抗Hp疗法、胃肠促动药及抑酸护胃剂等西药,在病理病变萎缩(OR=2.47,95%CI[1.70,3.60])、肠化(OR=7.14,95%CI[4.04,12.62])及异型增生(OR=8.37,95%CI[4.02,17.45])的改善及逆转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联合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联用抗Hp疗法、抑酸护胃剂或胃肠促动药在综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05,95%CI[1.67,2.53])、临床症状有效率(OR=3.91,95%CI[2.62,5.86])和治愈率(OR=3.12,95%CI[21.51,6.46])、胃镜有效率(OR=3.89,95%CI[2.89,5.23])和治愈率(OR=1.76,95%CI[1.04,2.98])、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均优于单用西药,其中胃镜治愈率(P=0.03)结果把握度较低;在病理组织学改善及逆转方面仅对萎缩改善(OR=2.42,95%CI[1.27,4.60])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有7项研究报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OR=0.71,95%CI[0.41,1.23])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的meta结果显示: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下调TNF-α(SMD=-1.15,95%CI[-1.35,-0.94])、IL表达,减轻胃黏膜炎性反应;调节血清GAS水平,改善胃黏膜功能;降低MTL(SMD=-2.84,95%CI[-3.16,-2.53])、ET(SMD=-3.32,95%CI[-4.84,-1.80])水平,增加胃黏膜血供,促进胃肠运动。研究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单用或联用西药干预CAG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萎缩、肠化与异型增生及调节炎症因子(TNF-α、IL)与GAS、MTL、ET水平方面较优于单纯西药组,但在Hp根除方面尚不能认为有一定优势性;在药物安全性方面,考虑无法解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来源,对结果暂持保留态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可能存在多种偏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宋梦蝶[5](2019)在《和胃6号方对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胃6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中Sonic Hedgehog(Shh)关键因子Glil、SUFU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和胃6号方的作用机制,为和胃6号方在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运用中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研究结束后统计,有70例患者按要求完成实验,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口服和胃6号方,对照组予口服胃复春片,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2.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胃镜像及病理变化情况。3.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lil、SUFU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中Sonic Hedgehog关键因子Glil、SUFU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的变化。4.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1.症状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积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疗效:治疗组萎缩总有效率为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51.43%,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肠化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18%,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上皮内瘤变总有效率为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3.85%,具有显着差异(P<0.05);5.胃癌前病变黏膜组织中Glil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Glil的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胃癌前病变黏膜组织中SUFU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SUFU的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胃癌前病变黏膜组织中CyclinD1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yclinD1的光密度平均值和灰度值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实验中不良反应观察:其中完成实验的7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和胃6号方能改善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像及病理。2.胃黏膜组织中Sonic Hedgehog关键因子Glil、CyclinD1表达水平升高及SUFU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PLGC发病的重要因素。3.和胃6号方能够降低胃黏膜组织中Sonic Hedgehog关键因子Glil、CyclinD1表达水平,升高SUFU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该方通过调控Gli1、SUFU及CyclinD1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高晓珊[6](2018)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称为胃癌前期病变(PLGC)。专家学者提出,“将胃癌的研究提前到癌前病变,在肿瘤早期甚至前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干预PLGC,切断胃癌进展的路线,是目前防治胃癌发生的关键。然而西医对PLGC的病因及机制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在治疗上也没有明确特效的治法。一般予对症治疗,如根除HP,保护胃黏膜屏障,应用抗氧化剂等,在逆转PLGC的发展趋势上尚无显效的作用。中医药在干预PLGC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对病情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还能对萎缩、IM甚至Dys起到逆转作用,在对胃癌的防治研究中显然中医药的治疗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应用的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该法对萎缩、IM甚至Dys均有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本课题结合临床症状、胃镜像、病理组织及生物学指标PTEN、NF-KB、CDX2、Bcl-2、Ki-67的表达,对该法治疗CAG癌前病变进行研究,不再只停滞在临床疗效研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课题研究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结合从古至今各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进行阐述,分别是中医学相关认识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及实验研究来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本病的疗效及干预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5.09~2017.12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符合胃镜像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的患者51例。给与纳入患者理气活血解毒法汤药口服治疗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善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该法对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水平的影响来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大部分患者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在病理程度分级上看,萎缩、IM、Dys患者在性别方面分布无差别。(2)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治愈3例,占5.88%,显效10例,占19.61%,有效32例,占62.75%,无效6例,占11.76%,总有效率88.24%。从疗前疗后症状积分对比可以看出,胃痛、痞满、乏力、口苦、口干、大便异常症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反酸、烧心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心烦易怒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痊愈9例,占17.65%,显效8例,占15.69%,有效22例,占43.14%,无效12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疗前疗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学改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无明显差异(PP>0.05)。病理总积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P<0.01)。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治疗前后在病理程度分级变化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及阳性率分布情况治疗前PTEN中度表达比例较高(72.55%),治疗后PTEN中、重度表达较高(47.06%、41.18%)。治疗前NF-KB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0.98%),治疗后NF-KB轻、中度表达较高(37.25%、45.10%)。治疗前CDX2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6.86%),治疗后CDX2轻、中度表达较高(35.29%、39.22%)。治疗前Bcl-2中度、重度表达比例较高(49.02%、41.18%),治疗后Bcl-2中度表达较高(66.67%)。治疗前后Ki-67中度表达比例均较高。治疗前后比较,可以看出PTEN、NF-KB、CDX2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Ki-67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所入组的大部分患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可见该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认识较相符。(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像及病理组织诊断及积分可以得出: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癌前病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3)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治疗后PTEN表达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NF-KB、CDX2表达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Bcl-2、Ki-67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4)理气活血解毒法对PTEN、NF-KB、CDX2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干预相关基因调控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过程,进而影响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进程。
余娅娅[7](2017)在《抑癌性microRNA介导中药养正散结汤调控胃癌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它通过调控目标基因表达水平参与到多种生理、病理过程。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通过扮演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养正散结汤能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养正散结汤对胃癌细胞miRNA的影响,以及抑癌性miRNA介导养正散结汤发挥抑癌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miRNA芯片检测经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处理后SGC-7901细胞的miRNA表达谱,与对照组比较。2.筛选出代表性抑癌性miRNA let-7a和miR-7,利用q RT-PCR法在AGS、SGC-7901、HS-746T、MKN-45细胞中验证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对其表达影响。3.利用miRNA mimic及inhibitor过表达或抑制miR-7表达,cck-8法检测其对胃癌细胞AGS和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其对胃癌细胞AGS迁移的影响。4.WB检测经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和对照组处理后let-7a靶标c-Myc、Ras的表达,miR-7靶标EGFR的表达,比较两组表达差异。结果:1.miRNA表达谱经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处理后发生改变,多个miRNA经养正散结汤处理后上调或下调。2.经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处理后,抑癌性miRNA let-7a和miR-7在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HS-746T和MKN-45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上调(P<0.05)。3.miR-7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4.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处理胃癌细胞后其let-7a靶蛋白c-Myc、Ras的表达明显下调,miR-7靶蛋白EGFR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养正散结汤能调控胃癌细胞miRNA表达谱,抑癌性miRNA let-7a和miR-7经养正散结汤处理后显着上调,let-7a抑制下游靶基因c-Myc、Ras表达,miR-7抑制下游靶基因EGFR表达,可能是抑癌性miRNA let-7a和miR-7介导养正散结汤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齐洪军[8](2016)在《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学位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及相关临床研究部分。(一)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为青海省名医,悬壶济患五十载,擅治脾胃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尤其擅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法则与临床经验如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务必调畅气机,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气机畅达则痛胀可平;须标本兼顾,补泻并用,治本为主,重在扶正,正气得助则病邪易祛;宜运脾化湿,芳香醒脾,和胃降浊,湿浊尽去则脾得健运;必理气活血,气血同治,重在化瘀,气畅血行则疾病可愈;倡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寒热尽去则痞满可除;重清热解毒,热毒得解则病根可除;遣方用药以平润为宜,以平衡为期,燥润相济,凉温相宜,勿过滋过燥。此外,王老擅治久泻,认为治疗久泻应从湿论治,注重化湿渗湿,健脾益气,脾健湿化则久泻可止;治疗久泻不可一味温补固涩,宜视兼夹证之不同而分别佐用调畅气机、消食化滞、化湿止泻、清热利湿、升清降浊等法。除上述所述疾病外,王老还擅于治疗其它脾胃疾病,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开膈化痰,活血化瘀,降逆清热为要,兼以养阴生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则必当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清泄胆热,化痰散结;治疗消化性溃疡重在补虚,治病求本;强调活血,促进愈合;结合辨病,灵活施治;疏木培土,从肝论治。(二)临床研究部分1.目的:(1)系统观察与研究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和预防控制复发的效果。(2)观察研究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的关系。(3)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2.方法:(1)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即采用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治疗的中医治疗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的西药对照组,两组均收集50例病例。两组病例治疗方法如下:中医治疗组:采用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研细末,装胶囊口服治疗,每粒0.4g,每次服3粒,每日3次,饭后服。西药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mg口服,每日1次,莫沙比利分散片5mg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均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GerdQ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并在疗程结束6个月后两组病例均再次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复发率。(2)对上述已经分组的两组病例,在治疗前依据诊断标准,结合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例进行抑郁症、焦虑症筛查诊断,统计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总病例数以及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3.结果:(1)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48.98%,显效率26.53%,有效率18.37%,总有效率93.8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54.35%,显效率21.74%,有效率19.57%,总有效率95.65%,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2)中医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2.5%、19.15%、22.22%,而西药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32.61%、37.78%、40.91%,两组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3)两组共100例病例中有伴发抑郁症患者39例,占39%,伴发焦虑症患者41例,占41%。(4)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10%,显效率50%,有效率35%,总有效率95%,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8例,临床治愈率5.26%,显效率15.79%,有效率36.84%,总有效率57.89%。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14.29%,显效率57.14%,有效率19.05%,总有效率90.4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9例,临床治愈率5%,显效率25%,有效率25%,总有效率5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4.结论:(1)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相当,但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药价低廉,可以认为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独特优势与自身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并为临床推广应用调和肝胃,开膈化痰,理气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了可靠依据。(2)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还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复发具有良好效果,其预防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复发提供了有效措施,以有效降低该病复发率。(3)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4)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疗效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同时也从临床治疗效果印证了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安静[9](2014)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常由胃癌前病变(PLGC)进一步发展而来。胃癌前病变的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PLGC分为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两种,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轻度Dys约15-30%会进展为重度Dys和/或腺癌,而重度Dys的病人有60-80%可发展为胃癌。有效干预PLGC,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对防治胃癌有积极意义。经课题组长期研究,认为PLGC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胃气虚和/或阴虚为主,标实以胃络瘀血、毒损胃络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基本治则,以百合乌药汤化裁,选用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组方为消痞颗粒,共奏补气养阴消滞、活血化瘀、清解热毒之功。该法在前期临床观察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不仅明显改善PLGC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有一定的阻断逆转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研究运用Meta分析对中药治疗PLGC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中药疗法干预PLGC提供较高质量的临床医学证据,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研究是在前期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Dys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干预情况,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探讨其逆转Dys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和对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阅(不考虑盲法,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两名评价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独立筛选,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有效的数据提取和统计合并,并对文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异质性分析选用固定效应模式或随机效应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有4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中药疗法的临床综合疗效为[RR=1.52,95%CI(1.27,1.82)];中药疗法对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改善情况分别为[RR1.58,95%CI(1.09,2.29)]和[RR=2.14,95%CI(0.84,5.41)];中药疗法对胃癌前病变的改善情况为[RR=1.85,95%CI (1.35,2.54)].结论: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疗法在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改善中度异型增生和改善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中药疗法在改善重度异型增生上尚不能认为优于单纯西药疗法。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部分文献为低质量偏倚风险不确定的随机对照研究,尚需高质量和低偏倚风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建立CAG伴胃黏膜Dys大鼠实验模型,探讨消痞颗粒对CAG伴Dys大鼠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干预情况,进一步探讨消痞颗粒对该模型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CpG island)甲基化干预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ed Pathogen Free, SPF)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造模组予120g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溶液(5ml/kg/24h)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配合自由饮用0.05%氨水溶液和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清洁级饲料,建立CAG伴Dys实验大鼠模型。32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3只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组分别为11只,均给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饲养。自然恢复组予生理盐水3mL/kg/24h灌胃;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混悬液2ml/kg/24h(含维酶素0.3g/kg)灌胃;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混悬液3ml/kg/24h(含生药9g/kg)灌胃,持续12周。动物实验第44周末大鼠全部处死。造模阶段和干预阶段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宏观表征情况。干预阶段结束后采用普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同时选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免疫组化、光镜等手段和技术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量)及宏观表征(皮毛色泽、反应灵敏程度,大便及舌象等)均明显差于空白组。在干预阶段,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均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接近空白组。自然恢复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未见明显恢复。2.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26周出现胃黏膜萎缩,于实验第28周萎缩进一步加重明显,在此基础上出现肠上皮化生,于实验第30、32周萎缩继续加重,IM减少但是程度加重,伴有程度不同的Dys,未见明显恢复现象。在干预阶段,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持续萎缩,伴有IM及Dys,未见明显组织修复现象,消痞颗粒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维酶素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不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3.干预阶段结束后,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体重与病理变化情况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0.155,P=0.352>0.05,不能认为体重与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有关。4.经MSP结果显示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组均可检测到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阳性条带,甲基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85.7%、50.0%、40.0%。经目的条带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与自然恢复组甲基化水平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维酶素组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痞颗粒组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优于维酶素组(P<0.05)。5.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大鼠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5%、55.6%和72.7%。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p16阳性蛋白表达情况优于维酶素组(P<0.05)和自然恢复组(P<0.01),但是与空白组p16蛋白表达比较仍然有显着差异(P<0.01)。6.14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大鼠中有2例p16蛋白表达阳性;而16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非甲基化大鼠中仅有1例蛋白表达阴性表达。经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Spearman系数-0.800,P<0.01,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与p16蛋白阴性表达有关。7.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P<0.01)及p16蛋白阴性表达(P<0.05)与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有关。8.经MSP结果显示,各组均未出现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现象,但是阳性标准品可扩增出目的条带。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Pten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0%、66.7%和81.8%。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明显优于维酶素组(P<0.01)和自然恢复组(P<0.01),同时与空白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病理变化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关系:Spearman系数-0.619,P<0.01,可以认为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有关。结论:1.建立以MNNG溶液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的CAG伴Dys大鼠模型;2.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逆转大鼠胃黏膜Dys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3.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通过降低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上调p16蛋白表达,逆转异型增生,从而达到阻断胃癌发生发展;4.各组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未出现甲基化产物,不能认为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5.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通过提高Pten蛋白表达来逆转异型增生,从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
刘皓[10](2014)在《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Caspase-3、CyclinD1及mTOR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追溯中医化痰活血法逆转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的理论根源,探讨中药化痰消瘀方作为胃癌预防重要手段的理论依据;观察中药化痰消瘀方对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Caspase-3、CyclinD1、mTOR表达的影响,并探索中药化痰消瘀方逆转PLGC的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搜集整理中、西医学对PLGC的认知以及治疗措施相关文献,探讨中医化痰活血法逆转PLGC的理论依据和分子机制。2.实验研究: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7只,造模组83只,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综合饥饱失常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随机抽取15只,造模组抽取7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各15只,分别给药干预8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胃黏膜病理改变,并采用酶标仪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Caspase-3、 CyclinD1、mTOR的表达。结果:1.PLGC在祖国医学中属“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因多变,病机复杂,包括气滞、血瘀、寒凝、痰阻,而痰阻和血瘀几乎是所有患者的共同病理环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化痰”、“活血”可改善病变胃黏膜血液循环,去除黏膜表层致病因子,并通过促进相关抑癌基因表达和(或)抑制癌基因表达,调节细胞周期,促进黏膜再生,使其恢复功能,阻止疾病发展,预防胃癌发生。所以,采用“化痰活血法”治疗PLGC,在临床上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中药干预后,化痰消瘀方各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大鼠体质量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化痰消瘀方高、中剂量组体质量较维酶素组增加更为显着(P<0.05)。化痰消瘀方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好转,且高、中剂量组更为显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aspase-3表达显着下降,CyclinD1、 mTOR表达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痰消瘀方各剂量组与维酶素组大鼠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CyclinD1、mTOR表达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痰消瘀方高、中剂量组下调CyclinD1、 mTOR表达作用优于维酶素组(P<0.05,P<0.01)。结论:中医“化痰活血法”能够有效逆转PLGC,是我国胃癌预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中药化痰消瘀方可显着改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状况,逆转胃癌前病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Caspase-3以促进细胞凋亡;下调CyclinD1、 mTOR以调控异常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调控mTOR介导的信号通路负向调节mTOR表达,继而抑制CyclinD1等癌基因表达,和(或)促进相关抑癌基因表达,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最终逆转PLGC。
二、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基因缺失及点突变的调节作用与辨治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基因缺失及点突变的调节作用与辨治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理论探讨 |
1 “炎癌转化”理论概述 |
2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 |
3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中医理论 |
3.1 伏邪理论 |
3.2 络病理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访谈对象 |
2.2 访谈方法 |
2.3 资料的转录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3 访谈结果 |
3.1 访谈资料概况 |
3.2 访谈内容核心信息整理 |
4 访谈总结报告 |
4.1 个人成长履历 |
4.2 辨证辨病主要思维方式 |
4.3 连朴饮方证 |
4.4 诊疗经验 |
4.5 临床疗效评价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连朴饮加减方活性成分靶标 |
2.2 疾病靶标与共有靶标 |
2.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4 网络作用机制预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HE染色结果 |
2.3 ELISA检测结果 |
2.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5 RT-PCR检测结果 |
2.6 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模型的选择 |
3.2 模型评价 |
3.3 组方与药物分析 |
3.4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因子的影响 |
3.5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3.6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血管新生途径的调控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综述: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胃癌前病变常见分子信号通路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前病变相关常见信号通路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
1.1 Hedgehog信号通路 |
1.2 Notch信号通路 |
1.3 Jnk信号通路 |
1.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1.5 NF-κB信号通路 |
1.6 Rho/ROCK信号通路 |
2 总结 |
(4)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CAG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1 CAG发病因素和机制 |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
1.2 胆汁反流 |
1.3 药物 |
1.4 自身免疫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CAG药物治疗 |
2.1 根除Hp治疗 |
2.2 抗胆汁反流治疗 |
2.3 抗氧化治疗 |
2.4 对症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AG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机认识 |
1.1 脾虚肝乘为本 |
1.2 滞、湿、瘀、毒为标 |
2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临床疗效研究 |
2.2 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资料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2.3 数据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用药规律分析 |
4 结果报告 |
研究结果 |
1 资料 |
1.1 文献检索结果 |
1.2 文献筛选流程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1 一般情况 |
2.2 研究设计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 |
3.1.1 有效率 |
3.1.2 治愈率 |
3.1.3 主要症状缓解率 |
3.1.4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3.1.5 Hp根除率 |
3.1.6 发表偏倚检测 |
3.1.7 敏感性分析 |
3.2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合西药vs西药 |
3.2.1 有效率 |
3.2.2 治愈率 |
3.2.3 Hp根除率 |
3.2.4 血清GAS水平 |
3.2.5 血清MTL水平 |
3.2.6 血清ET水平 |
3.2.7 不良事件发生率 |
3.2.8 发表偏倚检测 |
3.2.9 敏感性分析 |
3.3 复发率 |
3.4 血清TNF-α水平 |
3.5 血清IL水平 |
3.6 敏感性分析 |
4 证据质量分级 |
4.1 评级方法 |
4.2 评级结果 |
5 纳入文献组方的药物关联规则 |
讨论 |
1 方法学特征 |
1.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2 纳入文献质量 |
2 结果分析 |
2.1 异质性分析 |
2.2 Meta结果分析 |
2.3 结局指标 |
3 用药规律 |
3.1 频数分析结果 |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3 规律总结 |
4 小结 |
4.1 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干预CAG的有效治法 |
4.2 本研究与类似研究的异同点 |
4.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2 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资料评价表 |
附录3 诊断、疗效标准参考文献 |
附录4 纳入文献的中医组方及频数分布 |
附录5 敏感性分析结果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和胃6号方对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治疗 |
5 治疗机制研究 |
6 理气活血解毒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收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免疫组化实验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症状积分评价 |
3.3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 |
3.4 治疗前后各指标免疫组化积分及阳性率分布情况 |
小结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症状及病理改善情况分析 |
4.3 组方药物分析 |
4.4 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抑癌性microRNA介导中药养正散结汤调控胃癌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胃癌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2 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1.1.3 胃癌的治疗现状 |
1.2 miRNA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2.1 miRNA的发现 |
1.2.2 抑癌性miRNA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1.2.3 抑癌性miRNA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3 let-7家族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3.1 let-7家族的发现 |
1.3.2 let-7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
1.3.3 let-7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4 miR-7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4.1 miR-7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1.4.2 miR-7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
1.5 中医学对胃癌的研究 |
1.5.1 中医学对胃癌病名的认识 |
1.5.2 中医学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5.3 中医学对胃癌的辨证施治 |
1.5.4 中药抗胃癌的的机制研究 |
第二章 养正散结汤对胃癌细胞miRNA表达谱的影响 |
2.1 实验目的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养正散结汤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2 细胞培养、给药及分组 |
2.2.3 miRNA芯片检测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总RNA质量鉴定 |
2.3.2 经养正散结汤处理后miRNA表达差异情况 |
2.4 讨论 |
第三章 miR-7、let-7a介导养正散结汤调控胃癌细胞生长的验证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3.2.2 q RT-PCR法检测let-7a、miR-7在胃癌细胞株中药组和对照组表达 |
3.2.3 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 |
3.3 结果 |
3.3.1 总RNA质量鉴定 |
3.3.2 let-7a、miR-7的扩增情况及q RT-PCR产物特异性分析结果 |
3.3.3 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上调胃癌细胞let-7a的表达 |
3.3.4 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上调胃癌细胞miR-7的表达 |
3.4 讨论 |
第四章 miR-7在胃癌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试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4.2.2 脂质体法转染miR-7 mimic和miR-7 inhibitor及阴性对照组 |
4.2.3 q RT-PCR检测miR-7 mimic的转染效率:方法同前 |
4.2.4 cck-8检测胃癌细胞增殖 |
4.2.5 划痕愈合试验检测胃癌细胞迁移能力 |
4.2.6 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 |
4.3 结果 |
4.3.1 miR-7 mimic在胃癌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
4.3.2 miR-7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
4.3.3 miR-7抑制胃癌细胞划痕愈合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养正散结汤对let-7a、miR-7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WB检测中药组及对照组胃癌细胞EGFR、Ras、c-myc蛋白表达 |
5.2.2 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 |
5.3 结果 |
5.3.1 养正散结汤对AGS细胞c-Myc、Ras的调控作用 |
5.3.2 养正散结汤对胃癌细胞EGFR的调控作用 |
5.4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综述 |
导师小传 |
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渊源 |
各相关流派、各家学说及观点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2. 反流性食管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五、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1.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2.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3.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4.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5.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久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6.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二)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撷英 |
(三)王常绮名老中医常用药对举隅 |
(四)典型病案搴芳 |
六、继承人自己的创新或特色 |
(一)关于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 |
(三)充分重视痰浊在胃癌前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注重应用祛湿化痰降浊法治疗胃癌前病变 |
(四)气血同治,益气、理气、活血并举治疗胃癌前病变 |
(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化痰降浊并用,不可偏废 |
七、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一)该临床研究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该临床研究的研究计划 |
(三)该临床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六)不足和缺憾 |
参考文献 |
八、小结 |
九、致谢 |
十、个人简历 |
十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DNA甲基化与胃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化疲解毒法对馒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甲基化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Caspase-3、CyclinD1及mTO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和治疗 |
1.1 PLGC的病名沿革 |
1.2 PLGC的病因 |
1.3 PLGC的发病机制 |
1.4 PLGC的诊断 |
1.5 PLGC的治疗措施 |
2 现代医学对PLGC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 |
2.2 病因及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 |
2.3 诊断 |
2.4 治疗措施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PLGC大鼠模型建立 |
2.3 给药方法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二 统计学处理 |
三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胃黏膜镜下所见及病理学改变 |
3.3 Caspase-3、CyclinD1、mTOR表达情况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icro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基因缺失及点突变的调节作用与辨治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D]. 向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胃癌前病变常见分子信号通路及中医药干预研究[J]. 邵岩峰,王庆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0)
- [4]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和胃6号方对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D]. 宋梦蝶.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6]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高晓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抑癌性microRNA介导中药养正散结汤调控胃癌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D]. 余娅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D]. 齐洪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D]. 安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Caspase-3、CyclinD1及mTOR表达的影响[D]. 刘皓.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标签:胃粘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及治疗论文; 胃黏膜修复疗法论文; 胃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