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于德栋,徐云侠[1](2021)在《高龄老年患者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高龄老年患者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治疗的高龄老年患者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义齿修复满意度和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5.38±5.84 vs. 30.67±5.55)与抑郁自评量表(SDS,32.52±5.01 vs. 29.24±5.10)得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样,干预后2组患者功能修复(4.46±0.25 vs. 4.66±0.29)、美观改善(4.27±0.77 vs. 4.61±0.29)及舒适度(4.29±0.60 vs. 4.72±0.31)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均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也明显高于干预前(30.19±5.14和35.02±5.59),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明显缓解高龄老年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满意度,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杜玉叶[2](2020)在《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分别置入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骼瑞骨粉(Gegreen)、CGF+Gegreen来作为提升后空间支架,并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三种材料在上颌窦内的成骨情况,为临床上植入材料的选择提供选择方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门诊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7.40±5.01)岁。在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的时间段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患者使用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材料,根据内提升过程中使用的上颌窦内提升的材料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CGF组(A组)、上颌窦底内提升+Gegreen组(B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CGF+Gegreen组(C组),同期进行种植手术,种植手术均采用的是同一类的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方法(骨凿冲顶法),均植入的是韩国Dentis种植体,种植术后即刻拍摄CBCT,种植术后6个月再次拍摄CBCT,用Planmeca Romexix 5.X测量软件测量所需数据,观察上颌窦内的骨质形成状况。运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计植入36枚种植体(A组12枚,B组12枚,C组12枚)。种植前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6.55±0.48)mm,B组RBH为(6.61±0.73)mm,C组RBH为(6.24±0.47)mm,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A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height,SBG)为(5.03±0.58)mm,B组SBG为(5.39±0.82)mm,C组SBG为(5.73±0.85)mm,三组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6个月A组SBG为(3.05±0.69)mm,B组SBG为(3.52±0.90)mm,C组SBG为(4.83±0.83)m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后6个月A组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1.98±0.45),B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1.87±0.67),C组上颌窦内骨质吸收高度为(0.90±0.2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为小样本的短期研究,当5mm<RBH<8mm时,种植手术后6个月,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骼瑞骨粉较单独使用浓缩生长因子及单独使用骼瑞骨粉的的窦内成骨高度更高。(2)短期内应用浓缩生长因子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与使用骼瑞骨粉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的窦内成骨高度没有区别。(3)短期内三组窦内成骨高度均有吸收,但是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骼瑞骨粉一起应用时,窦内成骨高度的吸收程度最小,即抗吸收能力更强。
唐玲[3](2020)在《细节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对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措施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之间收治的68例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手术中实施常规护理配合操作,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细节护理与心理护理,统计两组术前1h及麻醉前恐惧与焦虑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前1h、麻醉前,观察组恐惧与焦虑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9.4%(27/34),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c2=5.100,P=0.024)。结论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实施细节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围术期恐惧、焦虑与不安等负面心理,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显着减少矛盾,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居云梦[4](2020)在《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中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在3~5mm范围内,且上颌窦底形态较平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利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愈合6个月左右行种植义齿固定修复。临床随访观察并在术后当天、术后6、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种植体植入后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手术并发症;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共植入23颗士卓曼骨水平种植体(长度均为8mm),术前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4.09±0.52mm,其中最大为4.90mm,最小为3.38mm。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CBCT显示上颌窦底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形成的窦底基本上位于植入种植体根部顶端上方或平齐位置,且窦底形态较平坦自然,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8.63±1.08mm,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疼痛不适等症状,以上结果提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3颗种植体均正常完成了上部冠修复。修复完成6个月后(术后12个月)复查,临床检查发现所有修复体功能良好,CBCT显示术后12个月种植体周骨结合良好,窦底形态及成骨高度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2)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BCT检查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溢出到上颌窦内,穿孔率为4.3%。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上颌窦感染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CBCT检查发现散落在上颌窦内的材料已经全部吸收,窦内成骨基本未受任何影响,患者预后良好。(3)种植体存留率:所有种植体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无一例出现种植体的松动、脱落,患者对于修复效果满意,存留率为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对传统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内提升术)进行了改良,拓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增加了提升高度,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从而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需要行常规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张霁[5](2020)在《经牙槽嵴顶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我院种植科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成功病例与早期失败病例的比较分析,总结导致其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2月到2019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并满足纳入条件的患者80人,种植体共92颗,对成功病例和负载前种植体出现松动脱落的失败病例进行分析。收集可能导致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宿主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及糖尿病史、口腔卫生状况、缺牙原因);术区解剖因素(RBH、骨质分类、上颌窦有无分隔、囊肿、黏膜厚度);种植体因素(长度、直径、表面处理方式);手术相关因素(术中是否植入骨替代材料;上颌窦黏膜是否穿孔;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愈合方式)。应用Fisher’s精确检验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影响。本研究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2颗种植体中有8颗在负载前出现松动失败,总早期失败率为8.70%。单因素分析后影响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早期植失败的因素为有: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上颌窦底提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影响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因素是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P<0.05)。结论:1.影响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因素为: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2.本次研究中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手术中SLA表面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发生率较低;3.根据本次研究建议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中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应小于7mm以减少早期失败病例的发生。
窦晓晨[6](2019)在《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并行骨增量处理是上颌后区骨量不足的种植患者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常用的骨替代材料往往只有骨传导性,骨诱导性较弱,且吸收降解速率不一,短期内无法促进上颌窦内成骨及种植体周骨矿化。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骨替代材料中加入具有骨诱导能力的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骨替代材料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牙本质非胶原蛋白(Dentin non-collagenous proteins,DNCPs)是由牙本质分泌的一组复合蛋白,包括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矿化组织蛋白和各种生长因子,参与成骨微环境的组成,在骨形成和矿化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实验从犬牙齿中提取DNCPs,复合骨替代材料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探索其体外成骨能力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实验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实验一 β-TCP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替代材料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sed bovine bone matrix,DBBM)在上颌窦内降解速率慢,新骨形成慢,短期内种植体周围不能形成足够的骨结合;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β-TCP的三维多孔结构与松质骨相似,是较为理想的成骨空间结构。本部分实验在体外比较DBBM和β-TCP对BMSCs的成骨作用,为后续实验筛选合适的支架材料,并探索其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调节因子。方法: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分别接种至DBBM和β-TCP两种材料表面培养。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接种效果;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黏附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检测骨形成相关因子ALP、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alpha1,Cbfa1)、骨钙素(Osteocalin,OCN)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ALP,Cbfa1,OCN的蛋白表达。使用短片段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 RNA,siRNA)转染 BMSCs,沉默骨形成蛋白 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 1)基因,将沉默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至β-TCP材料表面,检测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接种细胞24 h后,β-TCP组的细胞黏附率高于DBBM组(p<0.05);SEM观察显示两种材料均呈三维多孔结构,β-TCP材料孔径大于DBBM,BMSCs均可黏附于两种材料表面,细胞形态和附着方式未见明显差异;CCK8分析结果显示BMSCs在接种第1 d时,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至第3 d起β-TCP组细胞增殖效率高于DBB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染色及活性结果显示,接种至两组材料的BMSCs中ALP的表达和活性均随时间显着增强,β-TCP组在各时间点ALP的表达和活性均高于DBBM组(p<0.05);Real-time 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β-TCP 组较 DBBM 组更能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的表达(p<0.01);将沉默BMP1基因的细胞株接种至β-TCP材料表面,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与DBBM相比,β-TCP是BMSCs适宜的支架材料;BMP1是β-TCP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调节因子。实验二DNCPs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DNCPs是由牙本质分泌的一组非胶原蛋白,对骨和牙本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目前DNCPs作为复合型生长因子用于组织工程骨报道较少,且DNCPs的成骨促进机制尚不明确。本部分实验探讨DNCPs对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为后续实验提供生长因子。方法:从犬牙本质中提取DNCPs,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分析DNCPs的成分。犬髂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以10 pg/mL浓度的DNCPs诱导BMSCs,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LP染色及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茜素红染色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定量检测分析BMSCs矿化能力;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核心结合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I 型胶原(Collagen I,COL-1)的mRNA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分泌水平;检测 TGF-β1 下游的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分子pSmad3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抑制剂阻断Smad3磷酸化检测成骨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探索DNCPs促进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NCPs提取物可以表达矿化组织蛋白OPN和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生长因子 BMP 1。CCK8 结果显示加入 10 μg/mL 浓度的DNCPs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和14 d的ALP染色及活性结果显示,DNCPs可以上调BMSCs中ALP的表达和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14 d和21 d的茜素红结果显示,DNCPs组在钙结节的数量和尺寸上均优于对照组,钙离子浓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eal-time 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DNCPs 可以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p<0.01)。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加入DNCPs的实验组中TGF-β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NCPs可以上调TGF-β1下游分子pSmad3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抑制剂SIS3阻断Smad3磷酸化后,DNCPs-SIS3组中骨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DNCPs组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CPs可以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TGF-β1/Smad3信号通路是DNCPs促进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实验三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将不同质量比的DNCPs与β-TCP复合,筛选蛋白与材料的最佳质量比。检测BMSCs接种在复合材料上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能力,为后续的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动物实验提供复合材料。方法:采用混合冷冻干燥法制备DNCPs含量分别为2.5%,5%,10%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置于模拟体液中,检测1~28d DNCPs的释放率,筛选最佳质量比的复合材料。将BMSCs接种至复合材料上,检测其黏附、增殖、分化能力;SABC-Cy3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形态;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模拟释放结果显示DNCPs-β-TCP复合材料前3d突释,至第10 d释放速率较高,然后逐渐减慢,至第28 d三种含量的复合材料内均有未释放的DNCPs;含量为5%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体外释放效果最佳,至第28 d复合材料中仍有较高浓度的DNCPs。材料接种至复合材料表面培养结果显示,DNCPs-β-TCP复合材料与单纯β-TCP对照组在细胞的黏附、增殖、生长上无显着差异(p>0.05);DNCPs-β-TCP复合材料可以上调BMSCs的ALP活性,促进BMSCs分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染色可见BMSCs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生长良好,无显着差异;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β-TCP相比,DNCPs-β-TCP复合材料可以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p<0.01)。结论:β-TCP可以作为DNCPs的支架载体,5%含量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体外释放效果最佳;DNCPs-β-TCP与BMSCs之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实验四DNCPs-β-TCP复合材料结合BMSCs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目的:评价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在犬上颂窦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方法:6只beagle犬均进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M1拔除,3 m后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设计双盲对照实验,每只beagle犬双侧上颌窦内分别植入实验组材料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及对照组材料β-TCP-BMSCs。分别于术中、术后6 w、术后3 m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垂直向五个位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CT检查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骨界面的骨密度;组织学检测上颌窦腔内的成骨效果及种植体周的骨矿化效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种植体骨结合率。结果:ISQ值显示术后6 w,DNCPs-β-TCP-BMSCs实验组呈缓慢上升趋势,β-TCP-BMSCs对照组呈下降趋势;术后3 m,实验组明显上升,ISQ值高达78.3±4.3,对照组缓慢上升,ISQ为58.7±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观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无明显放射线透射影,上颌窦内无异常影像;DNCPs-β-TCP-BMSCs 实验组种植体骨界面的 CT值显着高于β-TCP-BMSC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种植体周上颌窦内植骨材料中心位置骨组织进行脱钙切片 HE染色,结果可见DNCPs-β-TCP-BMSCs实验组中骨基质排列致密、有序,骨组织成熟,骨髓腔中骨小梁粗大、成形;β-TCP-BMSCs对照组中骨基质排列无序,骨组织不成熟,骨髓腔内骨小梁稀少。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进行Masson染色,结果可见DNCPs-β-TCP-BMSCs实验组中种植体螺纹周围多为红染的成熟骨组织,且骨小梁结构清晰,排列有序,可见多处骨髓腔;β-TCP-BMSCs对照组中种植体螺纹周围可见明显的蓝色编织骨条带,骨小梁排列不规则,罕见骨髓腔。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DNCPs-β-TCP-BMSCs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显着高于β-TCP-BMSC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可以促进犬上颌窦内早期成骨,促进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矿化。
马晓玉[7](2019)在《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患者粘膜状态、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上颌窦黏膜厚度、窦底提升高度、种植体存留率、黏膜穿孔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上颌窦病变、上颌窦黏膜增厚及上颌窦囊肿,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手术的影响,为临床牙种植患者上述病变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因上颌后牙缺失,于唐山博创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病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种植部位等一般资料,术前拍摄CBCT测量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窦底黏膜厚度及囊肿直径;通过水压内提升或侧壁外提升方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行牙种植手术;术后拍曲面断层片评价手术效果,统计黏膜穿孔率及种植手术成功率,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术后随访截至2018年12月,统计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软组织状态,拍摄CBCT并测量窦底黏膜厚度、上颌窦提升新骨高度和边缘骨吸收。结果1研究期间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5例(37侧)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病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47.57±12.25岁;共植入54颗种植体。2通过术前CBCT观察发现,在35例患者37侧上颌窦中,共19侧上颌窦黏膜厚度正常(占51.35%),黏膜厚度为0.88±0.24mm(0.501.21mm);15侧上颌窦黏膜增厚(占40.54%),黏膜厚度为4.32±1.91mm(2.139.29mm);3侧上颌窦存在假性囊肿(占8.10%),囊肿直径为16.27±3.70mm(12.0018.45mm)。术前CBCT测量显示,35名患者54个种植位点术前RBH为6.10±1.45mm,其中上颌窦黏膜正常组RBH为6.40±1.03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RBH为6.09±1.67mm,上颌窦假性囊肿组RBH为3.73±0.69mm。术前上颌窦黏膜正常组与粘膜增厚组间RBH在统计学检验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3其中37侧上颌窦种植术中,有1侧上颌窦底黏膜穿孔(1颗种植体);上颌窦底提升术穿孔率为2.70%;该穿孔病例属于上颌窦黏膜正常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与上颌窦假性囊肿病例均未发生穿孔;提示黏膜增厚造成手术中粘膜穿孔的风险较小。54个种植位点上颌窦提升高度为5.08±1.50mm,其中上颌窦黏膜正常组提升高度为4.68±1.16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提升高度为5.26±1.63mm,上颌窦假性囊肿患者组提升高度为7.52±0.92mm。种植术后35名患者37侧上颌窦种植术后有2名患者(3颗种植体)种植体因急性感染脱落,种植手术成功率为94.59%;失败病例1例为上颌窦粘膜正常患者(成功率为94.74%),1例为上颌窦假性囊肿病例(成功率为66.67%);提示上颌窦较大的假性囊肿(>12mm)会给种植手术带来较高的风险。4最终随访期间共统计分析35侧上颌窦51颗种植体。通过CBCT测量分析,其中18侧上颌窦黏膜厚度正常,黏膜厚度为0.91±0.23mm;15侧上颌窦黏膜增厚,黏膜厚度为3.45±1.61mm;2侧上颌窦假性囊肿在随访复查时消失,黏膜厚度为1.45±0.16mm。上颌窦正常黏膜组手术前及随访期黏膜厚度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粘膜增厚组粘膜厚度随访期较术前显着性降低(p<0.05)。51颗种植体上颌窦窦底新骨高度为4.56±1.52mm,在上颌窦黏膜正常组新骨高度为4.14±1.12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新骨高度为4.77±1.68mm,上颌窦假性囊肿组新骨高度为6.97±0.98mm。分析新骨高度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对形成的新骨高度没有影响(P>0.05),黏膜正常组与黏膜增厚组间新骨高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黏膜增厚不影响上颌窦底提升新骨形成效果。研究截止时,54颗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4.44%,其中正常黏膜组的种植体存留率为92.59%,黏膜增厚组为100%,假性囊肿组是66.67%,提示黏膜增厚对种植体存留率影响不大,但上颌窦假性囊肿对种植体存留率带来较高的风险。结论1上颌窦黏膜增厚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患者种植体存留率、黏膜穿孔率无显着影响,同时黏膜增厚不影响窦底新成高度。2上颌窦较大的假性囊肿(>18mm)会影响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手术成功率及种植体存留率;通过囊肿囊液抽吸方式有助于病变的回复及获得较好的临床种植修复效果。图16幅;表13个;参73篇。
杨菁[8](2018)在《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种植体设计的不断革新,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种植牙已逐渐成为目前广泛采用并且有着极高可预见临床疗效的牙列缺失修复方法。为解决颌骨后部区域骨量不足问题,学者们发明并不断改进各种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和种植体的设计方案(包括短种植体、窄种植体、倾斜种植体、颧骨种植体以及种植体形态、表面处理技术等),并针对各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本文针对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分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2)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边缘骨丧失、新生骨密度。3)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第一部分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比较牙槽骨增量技术和短种植体两种不同临床解决方案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中运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 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2082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研究。10篇文献总计将1175个种植体纳入研究,其中605个种植体在骨增量组,570个种植体在短种植体组。Meta分析结果提示骨增量组与短种植体组的种植体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0.99(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1,P=0.29)。骨增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短种植体组,风险比为2.23(95%的可信区间为1.16到4.26,P=0.02)。同时骨增量组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相较短种植体组显着增高,风险比为0.19(95%的可信区间为0.11到0.27,P<0.00001)。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均为高。结论:在具有足够剩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以植入短种植体的颌骨相对骨量不足区域,相较于使用骨增量技术联合植入常规种植体,单纯使用短种植体具有相似的成功率和更少的并发症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第二部分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植入骨移植材料和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成功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骨水平和新生骨密度。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707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总计包含336种植体,其中122个种植体在上颔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214个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上颌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与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种植体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1.00(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4,P=0.94)。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显着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风险比(RR)为-0.69(95%的可信区间为-1.28到-0.11,P=0.02)。同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比较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以及新生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3和0.54)。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分别为中等(种植体成功率和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改变)、低(上颌窦内新生骨量)、极低(新生骨密度)。结论:依据现有证据,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体短期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随访18个月的回顾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分析40位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Bicon种植体并采用单冠修复患者(共植入51颗种植体)的影像学相关资料。每位患者均采集术前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前CBCT以及术后即刻(TI)、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术后18个月(T4)的全口曲面断层片。采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18个月,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量为2.55±2.24mm(范围为0.1 to 8.6mm),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值为0.69±0.61mm。术前可用骨高度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无显着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143(P=0.328).偏相关分析同时显示上颌窦底提升程序中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P=0.000)和0.596(P=0.000)。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3(P=0.224),偏相关系数为0.006(P=0.966)。结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以及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而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短种植体与OSFE联合应用是修复萎缩上颌后部的可行方法,适量的植骨有利于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结果。
朱丽琴[9](2018)在《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与早期成骨效能的动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1)综合评价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2)测量beagle犬上颌窦CBCT影像中的相关解剖结构数据并构建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3)以侧壁传统大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分析和比较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早期上颌窦内成骨效果。方法:1、回顾性研究了 34例施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病例,其中类圆形开窗病例21个,沟槽形开窗病例13个。对曲面断层和CBCT影像结果进行测量并分析了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以及负重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牙槽骨高度和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的改建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了术中及术后6个月ISQ值、并发症、患者疼痛不适视觉评分、种植体存留率与失败率等指标,综合评价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2、全麻下对12只beagle犬进行CB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于上颌第四前磨牙(PM4)最高牙尖顶点对应的冠状面和PM4远中根牙槽嵴顶点对应的冠状面进行测量上颌窦宽度、上颌窦高度、上颌窦底腭板厚度、PM4腭侧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距离、眶下神经管颊侧骨板厚度以及上颌窦粘膜厚度。根据测量数据,选择最佳进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位点。最后构建不拔牙、不切断眶下神经血管束的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beagle犬动物模型,并于术后即刻拍摄CBCT以检验手术效果。3、12只beagle犬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右上颌窦为实验组,施行上颌窦侧壁5mm直径的圆形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左上颌窦为对照组,施行上颌窦侧壁10×8mm矩形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术后2周、4周和8周行Micro CT检查及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标记、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比较和分析实验组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情况。结果:1、34例施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患者随访24个月后累计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中术后无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黏膜穿孔率为5.9%。术中测得种植体ISQ值为55.46±5.81,术后6个月ISQ值显着升高为68.55±3.4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影像学检测发现将上颌窦底粘膜被提升形成帐篷样,由种植体和人工骨材料支撑,未见明显粘膜穿孔和骨粉散落现象,种植体周围完全被人工骨包绕。CBCT显示牙槽骨高度由术前(RBH)2.63±0.48mm增加到术后即刻(Imm-BH)12.13±0.74rmm,术后6个月(6MPost-BH)改建为11.47±0.73mm,较术后当日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Imm-IABH)为3.11±0.55mm,术后6个月测得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6MPost-IABH)平均为2.59±0.51mm,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对术后当日、术后6个月、负重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曲面断层片的分析发现牙槽骨高度和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在术后当日测量值最高,其中近中牙槽骨高度为12.65±0.74mm,远中牙槽骨高度为12.56±0.74mm,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为3.02±0.39mm,术后6个月有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负重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高度改变不明显。开窗类型无论是类圆形还是沟槽形对牙槽骨高度和种植体根尖区骨高度的获得和改建无影响。2、通过对24个beagle犬上颌窦CBCT影像学分析,得出上颌PM4最高牙尖顶点对应处冠状位时上颌窦宽度为5.77±0.29mm,上颌窦高度为20.67±1.50mm,上颌窦底腭板厚度为1.85±0.27mm,PM4腭侧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距离为6.3±0.27mm,眶下神经管颊侧上缘厚度为1.75±0.34mm,眶下神经管颊侧中缘厚度为0.79±0.04mm,眶下神经管颊侧下缘厚度为2.86±0.07mm,上颌窦颊侧和底部黏膜厚度为1.09±0.25mm。并以该位点为参照构建了不拔牙、不切断眶下神经血管束,于上颌窦外侧壁开直径为5mm的圆形窗口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于于PM4腭侧骨板处植入种植体的beagle犬动物模型。3、实验组与对照组伤口愈合良好,实验期间种植体稳固无脱落。MicroCT显示术后2周对照组和实验组人工骨颗粒清晰可见,术后4周对照组种植体周围仍可见清晰人工骨颗粒,而实验组人工骨颗粒周围略模糊,术后8周对照组和实验组人工骨颗粒周围均较前模糊,尤以实验组为明显。术后4周、8周测得实验组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双标记显示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工骨颗粒周围未见矿化骨生成。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靠近宿主侧人工骨颗粒周围有新生骨长入,实验组骨矿化沉积率实验组为1.83±0.36,显着高于对照组1.14±0.53。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工骨颗粒大部分周围新骨生成,骨矿化沉积率实验组为1.71±0.43,对照组为1.25±0.2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术后4周、8周实验组较对照组上颌窦内有更多新骨形成。实验组4周时从宿主侧已有大量新骨向骨颗粒周围生长,甚至部分骨颗粒已被新骨包裹,8周时新骨生长至人工骨颗粒之间并将人工骨颗粒完全包绕并通过新骨将大部分骨颗粒连成一整体。结论:1、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一项微创操作,术中可以减小翻瓣范围,降低患者创伤,避免延期种植体植入二次手术,缩短治疗时间。而且该术式可以完整抬升上颌窦粘膜达到预先设计的上颌窦内骨增量高度,完全能实现种植体同期植入并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但是该术式需要由外科技术娴熟的专科医生操作下进行,才能不增加粘膜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可以避开上牙槽后动脉的走行而减少损伤血管的风险。2、于beagle犬上颌PM4最高牙尖顶点对应处的上颌窦进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腭侧种植体植入是切实可行的,在该模型中不拔牙、不切断神经,而且能同期于腭板处植入种植体并达到良好初期稳定性,具有定位标志点清晰、实验可重复性高、手术微创、节省时间和成本等优点,值得推广。侧壁窗口直径<5mm,术后8周窗口表面可探及新生骨组织,证明直径5mm的圆形骨缺损能够建立犬上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3、与侧壁大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相比,侧壁小开窗不但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的优点,而且其较小开窗更保证了上颌窦壁的完整性,为上颌窦内骨再生保留了更多的血供和骨原细胞,可以减少移植和释放到上颌窦腔内的人工骨材料、血液和细胞因子从开窗口散落流失,从而促进了侧壁小开窗上颌窦提升术中上颌窦内早期新骨形成。
赵正国,丁美俊,严安[10](2017)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发生窦底黏膜穿孔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同期行种植体植入修复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发生窦底黏膜穿孔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同期行种植体植入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4月2015年9月就诊的上颌磨牙缺失、上颌窦内提升术后出现窦底黏膜穿孔患者24例,均同期行种植体植入修复。根据上颌窦底距牙槽嵴的骨高度,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其中上颌窦底距牙槽嵴的骨高度45 mm者为甲组,植入种植体10颗;该高度68 mm者为乙组,植入种植体19颗。术后随访1年以上,期间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结果显示,24例患者29颗种植体中,只有甲组两颗种植体脱落,但在后期再种植成功;其余所有种植体均功能良好,无松动现象,但是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4,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发生窦底黏膜穿孔可以直接采取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术式,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二、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高龄老年患者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 |
2.2 2组患者义齿修复满意度对比 |
2.3 2组患者自我效能对比 |
3 讨 论 |
(2)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及药物 |
1.2 器械及设备 |
1.3 研究对象 |
1.4 手术步骤 |
1.5 影像学分析 |
1.6 上颌窦内提升成功标准 |
1.7 种植体存留率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种植体的一般情况 |
2.2 上颌窦底提升前的测量指标 |
2.3 上颌窦底提升后的测量指标 |
2.4 组内窦底骨高度比较 |
2.5 术后并发症 |
2.6 术后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情况 |
3 讨论 |
3.1 上颌窦底内提升在种植中的应用 |
3.2 CGF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
3.3 Gegreen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
3.4 CGF+Gegreen在上颌窦底内提升中的应用 |
3.5 上颌窦底提升行同期种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生物材料应用于上颌窦提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细节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围术期恐惧与焦虑度 |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4)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临床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效果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2.1 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 |
2.2 上颌窦黏膜穿孔率 |
2.3 种植体存留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经牙槽嵴顶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β-TCP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3.1 支架材料对BMSCs黏附、增殖的影响 |
1.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1.3.3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 |
1.3.4 支架材料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1.3.5 BMP1基因对β-TCP调控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骨替代材料的比较 |
1.4.2 骨替代材料的成骨相关特性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DNCPs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实验动物 |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1.3 主要实验器材 |
2.2.1.4 主要试剂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DNCPs的提取和分析 |
2.2.2.2 犬BMSCs的分离和培养 |
2.2.2.3 细胞增殖检测 |
2.2.2.4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 |
2.2.2.5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 |
2.2.2.6 Real-time RT-PCR检测 |
2.2.2.7 Western blot检测 |
2.2.2.8 TGF-β1/smad3信号通路 |
2.2.2.9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DNCPs分析结果 |
2.3.2 DNCPs对BMSCs增殖的影响 |
2.3.3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 |
2.3.4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 |
2.3.5 DNCPs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6 TGF-β1/smad3信号通路对DNCPs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实验动物 |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
3.2.1.3 主要实验器材 |
3.2.1.4 主要试剂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DNCPs-β-TCP复合材料制备 |
3.2.2.2 DNCPs-β-TCP复合材料模拟释放 |
3.2.2.3 细胞黏附和增殖的检测 |
3.2.2.4 扫描电镜观察 |
3.2.2.5 SABC-Cy3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
3.2.2.6 ALP活性检测 |
3.2.2.7 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
3.2.2.8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DNCPs-β-TCP复合材料中DNCPs的释放率检测结果 |
3.3.2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
3.3.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3.4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的影响 |
3.3.5 ALP活性检测结果 |
3.3.6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部分 DNCPs-β-TCP复合材料结合BMSCs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 |
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实验动物 |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
4.2.1.3 主要实验器材 |
4.2.1.4 主要试剂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动物准备 |
4.2.2.2 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 |
4.2.2.3 beagle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模型的构建 |
4.2.2.4 ISQ测量 |
4.2.2.5 动物处死及标本制备 |
4.2.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ISQ数值分析 |
4.3.2 CT观察及CT值测量结果 |
4.3.3 HE染色观察结果 |
4.3.4 Masson染色观察结果 |
4.3.5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4.1 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 |
4.4.2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骨材料的应用及不足 |
4.4.3 组织工程骨在上颌窦内的应用 |
4.5 结论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7)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病例资料 |
1.2.1 病例选取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治疗过程 |
1.3.1 术前检查与评价 |
1.3.2 手术方法与方案的选择 |
1.3.3 术后复诊 |
1.3.4 种植修复 |
1.3.5 随访观察 |
1.4 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 |
1.4.1 剩余牙槽嵴高度(RBH) |
1.4.2 上颌窦黏膜厚度 |
1.4.3 上颌窦假性囊肿大小 |
1.4.4 上颌窦提升高度及边缘骨水平 |
1.4.5 穿孔率(punching rate) |
1.4.6 种植体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
1.4.7 统计分析 |
1.5 结果 |
1.5.1 一般资料 |
1.5.2 上颌窦黏膜测量分析 |
1.5.3 上颌窦提升高度及新骨高度结果 |
1.5.4 穿孔率 |
1.5.5 种植体存留率及边缘骨吸收 |
1.6 典型病例 |
1.7 讨论 |
1.7.1 增厚的窦黏膜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影响 |
1.7.2 上颌窦假性囊肿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影响 |
1.7.3 病变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 |
1.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上颌窦相关病变对上颌窦提升牙种植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上颌窦提升术 |
2.2 上颌窦的相关解剖及病变 |
2.3 病变对上颌窦提升牙种植的影响 |
2.4 上颌窦病变存在情况下牙种植的处理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植入骨移植材料对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18个月随访的回顾性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病例分析报告 |
1 病例一 |
1.1 —般情况 |
1.2 病史 |
1.3 临床检査 |
1.4 诊断 |
1.5 治疗计划 |
1.6 具体治疗步骤 |
1.7 讨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2 病例二 |
2.1 一般情况 |
2.2 病史 |
2.3 临床检査 |
2.4 诊断 |
2.5 治疗计划 |
2.6 具体治疗步骤 |
2.7 讨论 |
2.8 参考文献 |
2.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3 病例三 |
3.1 一般情况 |
3.2 病史 |
3.3 临床检査 |
3.4 诊断 |
3.5 治疗计划 |
3.6 具体治疗步骤 |
3.7 讨论 |
3.8 参考文献 |
3.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4 病例四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史 |
4.3 临床检査 |
4.4 诊断 |
4.5 治疗计划 |
4.6 具体治疗步骤 |
4.7 讨论 |
4.8 参考文献 |
4.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5 病例五 |
5.1 一般情况 |
5.2 病史 |
5.3 临床检査 |
5.4 诊断 |
5.5 治疗计划 |
5.6 具体治疗步骤 |
5.7 讨论 |
5.8 参考文献 |
5.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6 病例六 |
6.1 一般情况 |
6.2 病史 |
6.3 临床检査 |
6.4 诊断 |
6.5 治疗计划 |
6.6 具体治疗步骤 |
6.7 讨论 |
6.8 参考文献 |
6.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临床工作总结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9)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与早期成骨效能的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侧壁小开窗上领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临床研究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术前检查 |
1.2.3 术前准备 |
1.2.4 开窗设计 |
1.2.5 手术过程 |
1.2.6 术后处理 |
1.2.7 术后6个月复诊 |
1.2.8 随访 |
1.2.9 观察指标 |
1.2.10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临床资料 |
1.3.2 手术并发症及患者VAS评分 |
1.3.3 种植体存留率和失败 |
1.3.4 ISQ测量结果 |
1.3.5 影像学分析 |
1.3.6 病例展示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构建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 |
2.2.3 手术器械和实验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CBCT影像学形态 |
2.3.2 术前CBCT影像学测量结果 |
2.3.3 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过程 |
2.3.4 术后评估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早期成骨效能动物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2.3 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 |
3.2.4 手术器械和实验设备 |
3.2.5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大体观察 |
3.3.2 术后即刻CBCT检测结果 |
3.3.3 Micro CT分析 |
3.3.4 盐酸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双标记分析 |
3.3.5 组织学观察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发生窦底黏膜穿孔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同期行种植体植入修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标准 |
2治疗方法 |
3术后处理 |
4修复随访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的残留率 |
2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组织情况 |
3两组患者治疗后X片检查结果 |
讨论 |
四、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龄老年患者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J]. 朱丽,于德栋,徐云侠.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6)
- [2]不同材料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行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D]. 杜玉叶.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细节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 唐玲. 智慧健康, 2020(17)
- [4]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居云梦. 青岛大学, 2020(01)
- [5]经牙槽嵴顶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霁.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D]. 窦晓晨. 山东大学, 2019(02)
- [7]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D]. 马晓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D]. 杨菁. 武汉大学, 2018(01)
- [9]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与早期成骨效能的动物研究[D]. 朱丽琴. 浙江大学, 2018(08)
- [10]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发生窦底黏膜穿孔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同期行种植体植入修复的效果观察[J]. 赵正国,丁美俊,严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