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长春市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瑶[1](2021)在《长春市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春明[2](2021)在《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扩大,土地资源总量约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土地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特征也更加凸显。我国城镇化发展在人口总量大,但人均可利用土地不足的国情限制下,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以及国有产权性质,意味着土地资源配置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宏观调控职能。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起步早增速快,但是近年来却出现增速减缓和质量较低的问题。尤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东北地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居民公共健康。所以,本文从土地利用效率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使用的经济机制、产出效率、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效率决策视角,从而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调整和集约增长路径转变,探索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引导方向。土地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更加侧重于土地资源概念,突出强调地球表面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稀缺性。土地集约利用更多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土地利用效率自然以其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为重点,其内涵在于土地资源利用实际效益与最优效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及其与其他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在于非农业用地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迅速集聚。城镇化的要素集聚会带来城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中的主要依托力量就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使得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吉林省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土地规模扩张过快和土地集约效率不高三个方面的问题,均与土地资源的投入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以多维因素综合评价法详细测算评价了全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城市间的差距非常显着。主要体现在利用强度、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初步探索了城镇化与用地效率之间呈现长期协调关系,发现人口城镇化是引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长期格兰杰原因。短期内人口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波动失衡,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修正机制促进其向长期协调状态进行调整。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偏下水平,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耕地资源丰富的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其农地效率往往并不高。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在大多数年份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均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时存在生产技术落后和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问题。这也使得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显着低于其技术效率水平。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超效率CCR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耕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城市其农地利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部分城市的利用效率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受自身生产条件及城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且时序内呈现倒N型变动特征,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表现并不突出。基于全国技术参照集的超效率模型测算显示,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东北振兴初期呈下降态势,中期有所回升,但是在2010年之后则又转入下滑路径。吉林省城市间的建设用地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用地效率表现并不出色,8个地级市中年平均利用效率大于0.5的仅有3个,其余地级城市的利用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时序内,大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处于波动递减态势,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这也使得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递减幅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粗放型的建设用地扩张而没有资本等其他要素投入的跟进使得用地效率持续走低。吉林省多数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持续递减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的逐年扩大,而结构无效则在此基础上加剧了其效率水平的进一步恶化,推动无效城市的生产技术进步是改善建设用地效率的重点。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表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强度对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地产出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农业机械化投入受到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因此单位土地机械化投入强度变量并不显着,但是具有正向符号。农业人口规模的正向作用机制反映了当前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全省依然占据较大中,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人口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相互制约效应,模型中主要体现为负的交互项估计系数与正的从业人口系数的制约。当单位播种面积上的机械化投入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农业人口规模则有助于农地利用效率改善。但是这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城镇化发展规律相违背,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是高效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吉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能够显着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但是受到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的制约。只有当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投资强度才会有效,而人均建设用地扩大则会导致用地效率持续损失。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对用地效率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显着正效应,但是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却呈现逆向制约机制。这反映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中结构的不合理性。吉林省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呈现不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与当前大多数城市人口集聚水平不高密切相关。产业关联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大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距离平均门槛临界点尚有较大差距,推进产业多样化进而带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引致的效率损失在吉林省城市中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高会导致建设用地出现持续的效率损失,样本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了大多数城市居住用地供给过快的事实。空间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用地资源丰富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所限制,基础设施、机械利用强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都小于中东部地区,只有非技术性的化肥使用强度的影响大于中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整体下降地区由于主要为城市扩张地区,投资强度和单位财政支出的拉低效应都最显着,但居住用地占比以及工业用地占比的促进作用都最显着。最后,基于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机制以及计量模型揭示的经验关系来看,从农业用地效率优化、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化三个大方面,针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落地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地确权改革、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可以实行总量以及增量控制、合理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

祝元丽[3](2021)在《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低山丘陵区是我国黑土资源集中分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着的农业利用优势,对保障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建国以来,黑土区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开垦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缺失导致该地区成为我国土壤侵蚀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低山丘陵区,因其漫川漫岗的地形条件,成为土壤侵蚀发生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耕地生产力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提高土壤侵蚀表征指标的精度、揭示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是遏制黑土退化,实现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目前,区域土壤侵蚀格局的研究多围绕土壤侵蚀模型展开,其中土壤可蚀性这一关键因子的量化主要依赖于低密度点状土壤信息数据,难以准确表征其空间连续分布特征,从而使土壤侵蚀强度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的精度大大降低。同时,黑土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加剧区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的研究局限于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估算,不足以全面揭示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针对以上问题,建立高时效、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量化与空间表征方法,在对土壤侵蚀格局进行高精度空间表征和侵蚀热点区识别的基础上,揭示土地利用对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是探讨黑土退化机理,制定黑土区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的基础,可以为国家黑土地保护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本文选择东北低山丘陵区的长春市九台区为研究区,旨在从县域尺度开展土壤侵蚀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关系的研究。通过建立以多时相哨兵二(Sentinel-2)遥感为核心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高精度反演方法,为土壤可蚀性因子高精度量化和高分辨率空间表征提供数据支撑;并将基于高光谱遥感反演的土壤可蚀性因子数据引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测算和空间格局分析,识别侵蚀热点区;最后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究土壤侵蚀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强度和耕地景观破碎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精准落位和宏观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高光谱遥感反演的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表征SOC含量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因此常被作为核心指标进行RUSLE方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的计算。但受限于研究区高分辨率SOC数据的缺失,以及传统湿式化学方法进行大尺度、多频次SOC量化的高成本,目前尚缺乏土壤可蚀性因子高效测算和空间精细表征的方法体系。针对此瓶颈,本文立足于哨兵二卫星遥感反演地表土壤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建立以多时相哨兵二图谱特征为核心的SOC高精度量化和高分辨率空间制图方法,为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可视化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哨兵二裸土像元提取与多时相合成、偏最小二乘法SOC反演模型构建、预测值不确定性分析等核心手段,实现了基于多时相哨兵二裸土图谱特征的SOC含量预测(R2=0.62,RMSE=0.17),生成了研究区10米分辨率的耕地表土SOC分布图。与单一日期遥感反演相比,多时相裸土像元光谱数据集可以提供鲁棒性更强、耕地覆盖范围更大、精度更高的SOC预测模型;与基于近地高光谱数据的SOC预测模型对比发现,星陆双基SOC高光谱反演预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波段呈高度一致性(均为短波红外波段),进一步印证了以哨兵二数据进行SOC含量预测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以像元级SOC分布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土壤可蚀性因子测算和高分辨率空间表征新方法,生成了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分布图,为RUSLE模型的深化应用和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2)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及侵蚀热点区坡面土壤有机碳迁移-再分布规律高精度、高时效的土壤侵蚀格局空间表征和侵蚀热点区识别对于查明区域土壤侵蚀程度和范围以及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精准落位至关重要。本文以RUSLE模型框架为基础,在高分辨率土壤可蚀性因子的数据支撑下,开展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和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把不同侵蚀强度理解为各种侵蚀强度镶嵌而成的侵蚀景观,进行了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分析。并在土壤侵蚀热点区,进行了坡面尺度下土壤侵蚀驱动的SOC空间迁移、再分布和转化规律研究。研究发现:2019年研究区耕地土壤总体侵蚀状况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受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影响的耕地范围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土壤侵蚀模数的平均值为7.09t·hm-2·a-1。综合土壤侵蚀空间聚集性和热点分析结果来分析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耕地土壤侵蚀强度较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以及东北部的坡耕地。随着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的增加,微度和轻度侵蚀地区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这与地势复杂区水力和耕作侵蚀互作引发的SOC时空迁移和流失导致的土壤可蚀性升高密切相关。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类型的分布较为集中,但是形状比较复杂,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分布零散,并且景观形状较为简单。为进一步探究土壤侵蚀与土壤团聚结构、SOC稳定性的耦合作用机理,本文在土壤侵蚀热点区选取典型坡耕地,从坡面尺度对土壤侵蚀-沉积过程驱动的SOC迁移和再分布规律进行探索。通过对坡面不同位置(即稳定区、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团聚体粒级、各粒级SOC含量和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进行测定,发现侵蚀引起的沿下坡方向细颗粒土壤物质的优先迁移导致沉积区的粘土+粉土颗粒百分比升高,以及各粒级SOC含量升高和“年轻”不稳定SOC含量(以δ13C指征)的同步增加。该研究结果说明精准农田管理背景下的坡耕地土壤管理与保护需要考虑侵蚀强度和土壤碳库的高度空间异质性,采取因地制宜的土壤固碳和水土保持措施。(3)土地利用强度和耕地景观破碎度变化的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响应本文在分析研究区1996-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采用GWR模型从土地利用强度和景观破碎度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低山丘陵区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发现:九台区在1996-2019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1996-2009年,耕地的流失与补充交替进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而生态用地则逐渐减少。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耕地的变化频率最高,并且由林地转化而来的耕地具有最大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利用GWR模型分析外部因素对耕地土壤侵蚀强度和空间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最显着,具有很强的正效应;土地利用强度与耕地景观破碎度的增加均对耕地土壤侵蚀状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研究区坡耕地的主要分布区(沐石河街道、波泥河街道、上河湾镇、城子街道、胡家回族乡、土们岭街道),这与此区域大量林地被占用转换为坡耕地,造成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边缘耕地逐渐破碎化这一现象密切相关。最后,根据研究区土壤侵蚀格局现状和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东北低山丘陵区耕地土壤侵蚀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李慧敏[4](2021)在《东北地区土地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展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与支撑体系,推进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核心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甚至全球生态环境。近年来,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深入探究东北地区城市土地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以为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演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基于此,本文选取东北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5期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进行时空异质性分析;选用熵权法对东北地区环境进行评价;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时空演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开发程度逐年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林地面积、草地面积以及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率增加最多为32.27%,草地面积变化率减少最多为31.86%。不同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存在时序差异,表明各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速度有所不同。东北地区城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时空差异。东北地区城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正相关性最高为草地0.71,最低为水域0.188。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高值、低值集聚具有空间依赖性的地区,和低高、高低值集聚的具有空间异质性的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重心迁移现象。(2)2000-2018年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数整体有所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有所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最低的城市为2005年的四平市0.2786,最高的城市为2018年的盘锦市0.7738,且高评价指数城市与低评价指数地区的两极分化程度有所减少,从整体看,生态环境有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趋势。(3)东北地区城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对该城市或周围城市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从整体看,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大多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只有2000年、2005年白山市处于不耦合发展状态耦合发展度分别为0.4368、0.4060,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城市为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具有相同行政功能的省会城市。

王利君[5](2021)在《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能源消耗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土地承载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耗、工业农业的生产、产业布局等活动都和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地自然进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几乎相当于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低碳土地利用有参考价值,也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吉林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能源消耗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对吉林省及各市州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进行研究,其中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从土地利用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讲述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从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从而求出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吉林省各市州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并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了吉林省2009年至201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在土地利用面积方面,吉林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等地类面积减少。吉林省各市州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除通化市不变外,其他各市州用地面积均减少;耕地、林地除了白城市面积增加,其他市州面积均减少;长春市和白山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市州面积增加;四平市、松原市和白城市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市州面积增加。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吉林省农用地面积和其他土地所占比重明显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明显增加。长春市和四平市农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重降低,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升高;白城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增加,其他土地所占比重减少;吉林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均是农用地所占比重降低,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所占比重升高。(2)揭示了吉林省2009年至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吉林省2009年至2012年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不断增加,2012年至2016年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不断减少。重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市州只有长春市和四平市,中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市州有四平市、吉林市和白城市,轻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市州主要有四平市、白城市、吉林市、松原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微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市州主要有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分析了吉林省2009年至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2009年至2016年间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均值为0.81,整体处于中上等水平,2009年至2016年期间呈现出先急速下降再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和松原市都属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有效区,四平市属于土地利用碳排放高效率地区,通化市、白城市和白山市属于土地利用碳排放中等效率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最低。

商贝贝[6](2021)在《长春市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生态环境演化的过程中,人类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物质和服务,具有净化水质、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效应,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多种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干预愈加强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废弃物逐渐破坏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自我调节和不同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生态敏感性上升。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2000年以后,随着“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长春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哈长城市群和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为核心的产业转型逐渐展开,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本研究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覆被信息,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利用Arc GIS软件对研究区气候、土壤、水文和DEM等数据进行空间运算,以此为基础运用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探究2000年以来长春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引入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春市土地覆被解译精度达到90%,满足本研究的分析需求。耕地、林地和人工表面一直是长春市最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2000-2020年间,各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处于动态变化中,总计转化面积为2855.85 km2;(2)2000-2020年,长春市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均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分别增加0.15×108 mg、2.03×109 m3和3.42×107 t,生境质量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共降低0.0018;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关性显着,长春市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均呈现协同关系;(3)长春市不同覆被类型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有较大差异,碳储量服务能力最强的地类为湿地,单位面积碳储量为3.90×104 mg/km2;产水量服务能力最强的地类为水体,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73×105m3/km2;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最强的地类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8599.56 t/km2;生境质量服务能力最强的地类为林地,平均生境质量为0.9901;2000-2020年间,长春市土地景观斑块数量(Number of patches,NP)、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和景观形状指标(Landscape shape index,LSI)增加,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ercent of landscape,PLAND)、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Largest patch index,LPI)和斑块聚集度(Aggregation index,AI)降低,长春市土地覆被破碎化、复杂化程度加剧,相同地类的集聚程度减弱,优势地类地位下降。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关性显着,说明生态系统服务受到土地覆被格局影响。

罗佳欣[7](2021)在《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是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相连接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相应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要在有效发挥土地承载功能的同时注重其生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牵引着土地利用的变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自身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这种将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土地利用模式亟待转变。因此,探究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生态系统平衡运转进而实现区域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研究方法,以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为出发点,依据东北地区实际情况,选取2008-2018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指标数据,构建二者耦合关系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TOPSIS法分别对各省份及地级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判断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进而对协调度后期发展态势展开预测。依据所得结果和对协调指数阶段性变化、空间差异和聚集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1)2008-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稳步上升,但始终处于中低值状态,区域差异显着。辽宁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普遍较高,以白城、齐齐哈尔、鸡西为代表的省边缘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落后。东北三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小幅下滑,年均生态环境指数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本溪市、大庆市生态环境水平处于领先地位,鞍山市、朝阳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由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两系统的指数对比可知,34个地级市均没有实现理想上的同步发展,土地利用水平滞后是制约区域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2)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较高,年均指数为0.8535,其中辽宁省耦合度呈波动下降态势,黑龙江省“稳中带升”,吉林省耦合度上升最为显着。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耦合度值处在磨合阶段,鞍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最高。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表现为波动向上的时序变化特征,协调类型由濒临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度空间分布格局呈“北低南高”态势。研究期间协调度值增幅最大的是本溪市,黑河市协调水平持续降低,辽宁省中部为高协调度城市聚集区,东西两侧边缘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程度较弱。(3)由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知,2013年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度数值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聚集态势,2018年聚集程度稍有减弱。大庆市属H-L极化型聚集区,冷点区以七台河市为中心逐步向东北部扩展,热点区则覆盖辽宁省中部及沿海城市。由GM(1,1)灰色预测模型测算结果得知,东北地区2019-2022年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将逐步提升,由初级协调过渡到中级协调,最后结合区域发展状况从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蒋海舲[8](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凸显,高粗放、高污染、低效率的土地开发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转变工业用地利用方式粗放,实现工业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效率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政府、学界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为工业用地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提升工业用地的经济环境承载力,深入研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系统梳理绿色发展演变由来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的内涵,建立了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工业用地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8年间中国288个地市(州)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究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判断其效率差异的收敛性及动态演进趋势,并在探索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识别影响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业用地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中国工业用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从总体特征来看,2003—2018年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大于其他地区,这两个地区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不均衡化发展差异明显,且具有集聚性特征,呈现“东高西低”逐层递减式分布特征。此外,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达到“1”的合理水平的城市从2003年的9个提高至2018年的34个,占总城市百分比由3.1%提升至11.8%,而纯技术效率值从2003年的23个提高至2018年的67个,占总城市百分比由7.9%提升至23.3%。(3)从效率分解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各地市(州)呈现出不同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单轨”或“双轨”驱动模式。(2)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收敛性分析。借助收敛假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PS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四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距的收敛性及其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存在σ收敛而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各地市初始条件相同地区效率存在“追赶效应”,朝着它们自身稳态水平进行收敛,但高效率与低效率地区之间的差距将长期客观存在,不会在短期内自动消弭。(3)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凭借Moran’s I指数和LISA集聚图探索了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全局及局部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局上,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局部上,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呈现高—高型(H-H)聚集和低—低型(L-L)聚集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在空间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当前的集聚类别。(3)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与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但未表现出良好的空间协调性。(4)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在效率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将空间地理因素(空间交互效应)纳入回归分析框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1)空间地理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随着中国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地区间各类要素、信息等交叉越来越频繁,各地市(州)之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增强。(2)全国尺度。本地区地方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工业环境污染源治理投入程度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影响,而人口聚集程度、土地财政收入、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能源消耗程度则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本地区对接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所产生的显着影响主要有土地财政收入、外商投资水平、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3)区域尺度。每个区域的所受的影响不一样,在当前工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应基于自身的优势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加大工业环境治理的力度、改良工业生产方式等对工业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措施。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工业用地开发格局;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跨区域联动与合作;遵循城际差异,推进实施因城施策;构建监管机制,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优化要素配置,加快技术创新;盘活土地二级市场,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综上所述,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为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分析框架,完善了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应用。(2)研究内容上,对288个地市(州)开展多空间尺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丰富了中国工业用地多空间层面的研究。(3)研究方法上,运用前沿经济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如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和GML指数测算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从全局和局部探索其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经济模型(SDM)将空间地理因素纳入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框架中,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

晋江艳[9](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戴伟[10](2021)在《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二道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乡土地理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乡土地理为必学内容。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学生认识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使所学理论知识落地生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式活动。本文提出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任务设置,通过作业实施既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本文以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研究内容。以所选择的六个适合初中学生实施的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作业实施案例和素材,同时,也使得长春市二道区乡土地理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地理教材所学内容,结合长春市二道区实际情况,从乡土资源利用来看可分为乡土自然环境、乡土人文环境和乡土人地关系三个方面,可进行多项地理作业设计。乡土自然环境方面,可进行河流实地考察、调查二道区的自然灾害;乡土人文环境方面可参观长春冰雪大世界、进行民族、宗教信仰调查等;乡土人地关系方面可进行探究二道区春秋冬季空气质量差产生的原因及对居民的影响、河流污染及对居民影响的实地调查等。第二,提出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作业设计一般策略:精心选择地理课外作业设计主题、把握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的目标、选择适合的乡土情境、注意作业设计中任务数量与难度的设置、注重对作业成果的多元评价。第三,提出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步骤:依据课标与教材,明确作业目标,立足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通过作业实施,锻炼学生地理技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依据乡土资源,选择作业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作业设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地理;依据目标,呈现作业任务;资源拓展,为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提供帮助。第四,设计了六个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案例,分别是“认识一下我们身边的民族和宗教”、“二道农业纪实”、“我们一起‘游’二道”三个涉及乡土人文环境的作业设计;“调查我们的家庭用水”、“找一找我们空气污染的来源”两个涉及乡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作业设计;“三生三世,十里伊通——‘探访’伊通河实地考察活动”涉及乡土自然环境的作业设计。实施了“调查我们的家庭用水”、“找一找我们空气污染的来源”和“我们一起‘游’二道”三个作业案例,通过地理作业将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
        1.1.1 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更加突出
        1.1.2 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1.3 土地资源的配置具有宏观调控职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梳理评述
        1.3.1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1.3.2 土地配置效率研究
    1.4 研究框架设计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土地资源及利用效率的界定
        2.1.1 土地资源内涵简述
        2.1.2 土地利用效率界定
    2.2 土地投入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包含土地投入的索洛模型
        2.2.2 包含土地投入的OLG模型
    2.3 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理论
        2.3.1 城镇化理论简述
        2.3.2 土地的集约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3.1.1 吉林省城镇化演变历程
        3.1.2 吉林省城镇化存在问题
    3.2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状况
        3.2.2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 城镇化与土地效率关系初探
        3.3.1 模型设定及其变量选取
        3.3.2 计量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4.1 用地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1.1 模型框架
        4.1.2 数据指标及来源
    4.2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省际比较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省际农业土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2.3 省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3 省内农业用地效率的地区差异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省内农业用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3.3 省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5.1 省际建设用地效率的比较分析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1.3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2 省内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省内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2.3 省内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城镇化对土地使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吉林省城镇化对农业用地效率的影响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2 估计模型确定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2 城镇化对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
        6.2.1 模型变量选取
        6.2.2 估计模型确定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城镇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化异质性分析
        6.3.1 省内城市区域异质性区分
        6.3.2 城镇化影响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3.3 城镇化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用地效率优化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
        7.1.2 吉林省农业及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分析
        7.1.3 吉林省城镇化对用地效率的影响
    7.2 对策建议
        7.2.1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2 吉林省建设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3 用地效率视角下的吉林省城镇化格局优化路径
    7.3 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状况简介
致谢

(3)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概述
        1.2.2 土壤侵蚀模拟与定量研究进展
        1.2.3 基于高光谱反演的土壤可蚀性因子量化研究进展
        1.2.4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2.2.1 星陆双基土壤参数高光谱反演
        2.2.2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2.2.3 碳稳定同位素示踪
        2.2.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东北低山丘陵区面临的土壤侵蚀问题
    3.2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 土地利用数据
        3.2.2 野外土壤样品采集及理化性质测定
        3.2.3 土壤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数据
        3.2.4 哨兵二遥感光谱数据集
        3.2.5 其他数据的获取
第4章 基于高光谱遥感反演的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表征
    4.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相关性
    4.2 基于单日期哨兵二遥感影像数据的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
        4.2.1 建模与验证过程
        4.2.2 预测模型验证结果
    4.3 基于多时相哨兵二遥感影像复合土壤像素的土壤有机碳反演
        4.3.1 裸地范围的划定
        4.3.2 生成空间连续的多时相裸土像元数据集
        4.3.3 预测模型精度检验结果
    4.4 基于近地土壤高光谱传感的土壤有机碳预测验证
        4.4.1 基于实验室高光谱数据的土壤有机碳反演结果
        4.4.2 对比验证
    4.5 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表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低山丘陵区典型县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
    5.1 土壤侵蚀模型的选取
    5.2 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
        5.2.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2.2 地形因子
        5.2.3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
        5.2.4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5.3 土壤侵蚀空间格局
        5.3.1 土壤侵蚀总体现状分析
        5.3.2 地形/土壤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5.3.3 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特征
        5.3.4 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特征
    5.4 侵蚀热点区典型坡面土壤有机碳空间迁移-再分布机制研究
        5.4.1 坡面不同位置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土壤质地变化
        5.4.2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的SOC稳定性对土壤侵蚀的响应
        5.4.3 面向土壤侵蚀防治的坡耕地土壤固碳和保护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空间响应
    6.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6.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
        6.1.2 土地利用转换分析
        6.1.3 耕地土壤侵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
    6.2 基于格网的土地利用强度与耕地景观指数时空分异分析
        6.2.1 网格单元的划分
        6.2.2 土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利用景观指数时空分异分析
    6.3 基于GWR模型耕地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因子分析
        6.3.1 GWR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6.3.2 GWR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6.4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东北地区土地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土地区位论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人地关系理论
        1.2.4 系统性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自然环境状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动态度
        2.3.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
        2.3.3 全局空间自相关
        2.3.4 局部空间自相关
        2.3.5 标准差椭圆
        2.3.6 熵权法
        2.3.7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2.3.8 耦合度和耦合发展度模型
第3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概况
    3.2 东北地区单一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3.3 东北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4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析
    3.5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5.1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5.2 吉林省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5.3 辽宁省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6 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
        3.6.1 土地利用空间相关性特征分析
        3.6.2 土地利用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7 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演化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1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权重的确定
    4.2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数时空演化分析
        4.2.1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数分析
        4.2.2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态评价指数分析
        4.2.3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数分析
        4.2.4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演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1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演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2 土地利用评价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确定
    5.3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发展评价
    5.4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空间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建议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利用碳排放
        2.1.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生产效率理论
    2.3 研究区域概况
        2.3.1 自然地理概况
        2.3.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吉林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分析
        3.2.1 吉林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整体情况
        3.2.2 吉林省各市州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3.3 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3.3.1 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整体情况
        3.3.2 吉林省各市州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第4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4.1 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测算
        4.1.1 耕地碳排放量测算
        4.1.2 其他农用地碳排放量测算
        4.1.3 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测算
        4.1.4 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测算结果
    4.2 吉林省土地利用碳吸收量测算
        4.2.1 耕地碳吸收量测算
        4.2.2 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碳吸收量测算
        4.2.3 土地利用碳吸收量测算结果
    4.3 吉林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测算
    4.4 吉林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
第5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
    5.1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模型
    5.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指标和数据来源
    5.3 吉林省各市州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算
        5.3.1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5.3.2 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化分析
    5.4 吉林省低碳土地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5.4.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5.4.2 调整能源消费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5.4.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长春市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及分类
        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
        1.2.3 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土地覆被信息遥感提取
        2.2.2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2.2.3 景观格局指数
第3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土地覆被数据
    3.2 碳储量
    3.3 产水量
    3.4 土壤保持
    3.5 生境质量
第4章 2000-2020 年长春市土地覆被时空变化
    4.1 2000-2020 年长春市土地覆被总体特征
    4.2 2000-2020 年长春市土地覆被类型转移特征
    4.3 2000-2020 年长春市土地覆被变化特征
第5章 基于In VEST模型的2000-2020 年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5.1 总体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5.2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分项评估
        5.2.1 碳储量
        5.2.2 产水量
        5.2.3 土壤保持
        5.2.4 生境质量
    5.3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第6章 长春市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1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1.1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对长春市碳储量的影响
        6.1.2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对长春市产水量的影响
        6.1.3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对长春市土壤保持的影响
        6.1.4 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对长春市生境质量的影响
    6.2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
        2.1.2 生态环境
        2.1.3 协调发展与耦合协调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经济状况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体系建立
    3.3 数据来源与评价模型构建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3.4 结果分析
        3.4.1 省域时序变化分析
        3.4.2 地级市时空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空间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1.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1.2 局域自相关与热点分析
    4.2 区域协调度发展预测
        4.2.1GM(1,1)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4.2.2 预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5.1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走集约节约之路
    5.2 加大环境管控整治力度,走生态安全之路
    5.3 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用地
        2.1.2 效率
        2.1.3 环境效率
        2.1.4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2.2.2 关于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2.2.4 关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
        2.3.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2 投入产出理论
        2.3.3 区位理论
        2.3.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分析框架
        2.4.1 理论分析
        2.4.2 实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方法与模型构建
        3.1.1 静态效率方法与模型构建
        3.1.2 动态效率方法与构建
    3.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
        3.2.3 变量选取与说明
    3.3 基于超效率EBM模型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3.1 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3.3.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3.4 基于GML指数的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4.1 总体分析
        3.4.2 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收敛性分析
    4.1 收敛性理论及其方法类别
        4.1.1 收敛性理论
        4.1.2 收敛性分析方法类别
    4.2 绝对收敛性检验
        4.2.1 σ收敛检验及结果
        4.2.2 绝对β收敛检验及结果
    4.3 条件收敛性检验
        4.3.1 条件收敛检验方法
        4.3.2 条件收敛检验结果
    4.4 PS收敛检验
        4.4.1 PS收敛检验方法
        4.4.2 PS收敛检验结果
    4.5 俱乐部收敛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5.1 空间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5.2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5.2.1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5.2.2 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5.3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
        5.3.1 空间分布特征
        5.3.2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5.4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2 空间计量模型和方法
        6.2.1 空间面板模型概述
        6.2.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方法
        6.2.3 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及模型选择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1 变量选取及处理
        6.3.2 数据来源
        6.3.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4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1 空间面板模型的检验和选择
        6.4.2 全国尺度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
        6.4.3 区域尺度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10)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二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初中地理课外作业与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三)长春市二道区乡土地理资源概况
    (四)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与乡土地理资源的关系
三、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一)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意义
    (二)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构成要素
    (三)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分类
    (四)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五)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步骤
    (六)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
五、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实施与评价
    (一)作业实施
    (二)作业评价
    (三)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案例分析
附录2: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
附录3:作业实施
致谢

四、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D]. 陆瑶.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 高春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D]. 祝元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东北地区土地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D]. 李慧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吉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效率研究[D]. 王利君. 吉林大学, 2021(01)
  • [6]长春市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D]. 商贝贝.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罗佳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蒋海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二道区为例[D]. 戴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长春市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