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周恩来管理思想主要哲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森[1](2021)在《政治劝服视角下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一国的国家形象是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工作,然而虽然投入不少却总是呈现“鸡同鸭讲”的状态,受众不愿听、听不进的问题突出。一些外国受众所持有的政治偏见也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效果究竟应当如何改善,学术界虽然数量上成果不少,但似乎始终没有给出有力的答复。“劝服”是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长期以来被研究政治竞选、广告营销、心理实验等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将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国家形象传播活动上来可能会为有效改善中国国家形象树立一个可行的理论框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公认最早的劝服学着作,其中留给我们不少关于劝服的实践智慧。霍夫兰和卡特赖特是现代西方说服传播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行为主义色彩研究丰富了劝服理论,在实现劝服的微观技巧层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具有显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偏向,大多不甚关心政治劝服本身的政治属性,对引起劝服背后的政治价值、政治理念等问题很少追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政治劝服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群众路线实现了信度建构与利益一致性言说的统一,故而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发挥巨大的政治效应。从若干传播案例的比较研究中也不难发现,利益一致性的言说是实现劝服的重要条件,而当国家形象传播内容中政治性表达过于突出时则可能削弱传播效果。《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播放了59位跨领域的精英、名人,以滚动画面的方式塑造“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以求实现“利我”的传播效果,但未取得理想的反馈。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成功扭转了万隆会议的负面氛围,对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求同存异原则不仅符合利他原则,也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修辞三诉诸”。熊猫外交的案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遭到非议的地方。在这个案例中,国家形象传播的政治性是可以得到隐藏的。当然,有效运用其它说服方法也可以改善传播效果,实现劝服目的。总的来说,从政治劝服理论视角出发,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可以有以下几条路径:重视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信度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战略,构建支持性劝服语境;加强对外传播话语的利益一致性言说。此外,要想有效改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效果也必须加强专业性的顶层设计。
刘基琴[2](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发展到逐步壮大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典范,周恩来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宣传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还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新时代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所处的社会背景、革命活动经历和革命理论建设等方面,研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划分为四个时期:初步萌芽时期、逐渐形成时期、走向成熟时期和继续发展时期。在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象和方向、途径和方法、地位和作用等内容。从宣传教育思想的内容来分析所蕴含的宣传教育思想特征,是理解和研究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内涵的重点方式。其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强调原则性、讲究战略性、对象具有针对性、方法途径多样性等特点。最后总结概括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其宣传教育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全军,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重视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科学合理地区分宣传教育的对象,强调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宣传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启示当今的宣传教育工作者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宣传教育的对象要有合理性和针对性,灵活运用新媒体宣传教育工具,结合国内外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研究,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推动和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瞿小芳[3](2021)在《论周恩来的妇女解放思想》文中研究表明
张润琪[4](2020)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过人的智慧、敏锐的眼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傲人成就。红色家风涵养于优秀革命家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是革命家庭家风的榜样典范,凝结了第一代中共领袖们在教子齐家实践过程中的家风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思想不仅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我们今天挖掘优秀家风资源、弘扬革命家风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章从以下六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了阐述,为加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以及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主要从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从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团结向善、坦诚相交的处世原则,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主要从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在当代价值层面,具有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等意义;在传承路径层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健全红色家风的机制保障等措施来加强弘扬。深入研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中共领袖群体的红色齐家实践,总结其红色家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筑牢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家庭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思含[5](2020)在《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建国初期,由周恩来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建设思想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条件、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其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探讨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所研究的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时期。全文共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对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并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进行探究。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首先,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其广泛吸收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建设思想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其次,回顾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分析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归纳,并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农业是基础、工业领导农业”、“在发展中重视人民的利益”、“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经济建设必须注意平衡问题”、“扩大国际间经济、技术的合作与联系”五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团结各方面力量;二是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相结合;三是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周恩来曾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其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和科技这几个方面。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在工业方面,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技方面,着重培养科技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科技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五部分研究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有经济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经济工作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经济建设要做到协调平衡发展、经济发展要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对当代价值的研究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尚未研究到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陈雪儿[6](2020)在《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结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力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导精神,面向新时期脱贫攻坚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教育部等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推广这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部条件、设施等支持不足,学习者主体内在动力激发不够,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存在诸多困难。而与此同时,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普通话,已经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及相关理论工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三州”(怒江州A县和凉山州B县)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现状及这一群体的能力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研究设计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的大致考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从中窥见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民族交流沟通共同语的社会地位,并凝练了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理论探讨。该部分从增权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考察及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该部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到微观落实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实践理论对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归纳概括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场域外部、场域本身及内部行动者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合增权理论、监控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杨芳芳[7](2020)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与实践研究(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都是十分注重工作方法的选取和运用。在建国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就运用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方法,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民族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民族问题的逐步解决和民族关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建国初期的民族工作方法的研究,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本文正文共有四章: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概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的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第二章,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调查研究、商量办事、宣传教育、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了阐述;第三章,是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基本实践的分析,主要是从民族区域自治的落实、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民族关系的处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第四章,是关于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的阐述。
薛鑫[8](2020)在《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文中认为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周恩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实践却不是一蹴而就,他的世界观并不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开始,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周恩来是在逐步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之后,信仰开始转变,主要经历了朴素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个阶段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受及实践过程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正文主要以青年周恩来的着作和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作为依托,对相关史料及其他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以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和实践为主要线索,详细探究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运用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思考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运用过程对当代青年的经验启示,启发当代青年继续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时刻牢记中国梦的理想愿望,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矢志奋斗。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接受及运用的各类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家庭教育、东西文化兼收并蓄的新式学校教育为主,主观因素以个人理想、个人意志为主。其中时代背景包括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旋律,欧洲、俄国、日本情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国内背景包括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文化观念的变化。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从朴素的爱国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以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淮安到沈阳读小学期间,周恩来形成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南开求学时期,他初具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赴日留学期间,周恩来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萌芽,直到旅欧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刘清扬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以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问题进行全面剖析。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具体运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对统一战线观点的实践、武装斗争观点的实践、人民战争观点的实践、军队建设观点的实践、妇女解放观点的实践等方面。同时,青年周恩来通过报刊、学校机构等媒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受和实践的历程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这也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期当代青年能够坚持辩证法,合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增强民族责任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积极投身实践,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力量,不断探索求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磨练坚毅品质。
何杰[9](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及其特点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周恩来教育思想是周恩来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论述、观点、批示等系统性表述,也是周恩来对于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与实践的精神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研究者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着作与学术论文的述评,揭示出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具有研究时间上波浪式推进、研究内容逐渐走向系统与深化、跨界与专门性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等特点,并指出未来应深化周恩来关于农村教育、教育要平等方面思想的研究,同时加强周恩来教育思想的"前沿后续"研究。
张成利[10](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文中提出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类逐渐战胜自然的历史过程。就中国而言,短短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成就斐然的背后实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涌现。可以说,在获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自然代价。面对国际整体生态形势不佳、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基本现状,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反思以及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如何从理论上构建指引生态实践的思想认识是党和国家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回答,以期从思想意识层面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引领。本文旨在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人类发展史上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为背景,以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如何运用它指导生态实践进行整体性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作出理论应答。全文主要分导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的对象和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其次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选题的研究现状;另外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最后着重阐述了生态、生态文明等多组概念的基本内涵。论文的前两章主要是从理论来源和历史演进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构建与确立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支撑。第一章主要论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开发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等思想认识,肯定这些思想至今仍在延用。其次,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生命”思想进行论述。最后,分别讨论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动态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丰富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皆以相关生态文明理念表现出来。为了体现逻辑上的连贯和结构上的衔接,每个发展阶段基本从历史背景和具体理论认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持之以恒的探求。论文的中间部分也是主干部分,主要从理论主张、基本特征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认识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第三章具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理论主张。本章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概括和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为和谐发展、生态公平、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说清楚、说透彻。论文后面所阐释的对于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实路径分析正是基于本章内容。可以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理论主张的概括与论述是整篇博士论文的关键和核心。第四章简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在上一章提炼和分析了理论主张之后,进一步归纳总结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并将其与传统文明观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走出传统文明观的误区,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简言之,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四大特征。论文的后三章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主张的确定展开的,包括用生态文明观衡量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状,肯定成就,发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实践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五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的生态建设实践。本章主要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来评价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方面,就成就而言,经过党和国家多年的努力,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建设工作持续顺利推进,国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而言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成绩显着的同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包括在新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思想观念上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仍有待健全等多个方面。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本章旨在从学理依据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论证和阐释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生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解决现实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即,一是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三是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如,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增强其理论自信、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推动国内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研究可能拓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如,可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可以探讨具体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的树立以及如何积极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影响力等方面。
二、论周恩来管理思想主要哲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周恩来管理思想主要哲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劝服视角下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
0.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4 文献综述 |
0.4.1 劝服(说服)学与说服传播研究 |
0.4.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
第1 章 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相关概念论说 |
1.1 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要素 |
1.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
1.1.2 国家形象要素 |
1.2 国家形象传播活动的性质 |
1.3 “传播”、“宣传”与“劝服(说服)” |
第2 章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现状 |
2.1 外国受众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现状 |
2.1.1 东方大国的形象开始渐入人心 |
2.1.2 对华偏见与误解仍然深刻存在 |
2.1.3 对华认知符号化、碎片化,刻板印象严重 |
2.1.4 对华认知存在受众的群体性差异 |
2.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问题 |
2.2.1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有所成效但与国家需要和现实不适应 |
2.2.2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不足 |
2.2.3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向需要校准 |
第3 章 劝服之“学”:理论的考察 |
3.1 西方古典修辞术与说服 |
3.1.1 古典修辞术:诈术还是艺术? |
3.1.2 《修辞学》中的说服方法 |
3.2 现代西方说服传播理论 |
3.3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政治劝服 |
3.3.1 党群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劝服” |
3.3.2 群众路线:信度建构与利益一致性言说的统一 |
3.3.3 劝服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对外传播的比较 |
第4 章 若干案例的比较研究: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劝服实践 |
4.1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对外传播 |
4.1.1 《人物篇》的传播背景 |
4.1.2 《人物篇》的传播内容 |
4.1.3 《人物篇》的传播反馈 |
4.2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 |
4.2.1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
4.2.2 “求同存异”原则的内容 |
4.2.3 “求同存异”的劝服意蕴 |
4.3 “熊猫外交” |
4.3.1 “熊猫外交”的历程 |
4.3.2 “熊猫外交”的性质与内涵 |
4.3.3 “熊猫外交”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
4.4 案例小结 |
第5 章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改善路径 |
5.1 重视对外传播中的信度建构 |
5.1.1 大力提升中国国家媒体信度 |
5.1.2 学会借力,积极利用外部渠道开展国家形象营销 |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战略,构建支持性劝服语境 |
5.2.1 尊重客观传播规律,树立劝服意识 |
5.2.2 提升对外传播技巧,改善对外传播话术 |
5.3 加强对外传播话语的利益一致性言说 |
5.3.1 把外国普通民众而非官方作为主要传播对象 |
5.3.2 要传播“中国故事”,也要传播“世界故事”、“人类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国外研究综述及分析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综述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及不足之处 |
1.研究特色 |
2.不足之处 |
(五)基本概述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划分 |
2.宣传教育思想的概述 |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概述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
(一)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思想 |
2.列宁宣传教育思想 |
3.毛泽东宣传教育思想 |
(二)社会条件 |
1.“三座大山”的压迫 |
2.无产阶级的崛起 |
(三)个体条件 |
1.成长经历 |
2.学习经历 |
3.革命经历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一)初步萌芽时期 |
1.东渡日本时期:初步认识到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
2.五四运动前后:创办报刊和成立社团进行宣传教育 |
3.留学欧洲时期:在组织活动和报刊中进行宣传教育 |
4.任职黄埔时期:发挥学校对宣传教育工作的作用 |
(二)逐渐形成时期 |
1.南昌起义前后:重视对军队的宣传教育工作 |
2.红军长征时期: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 |
(三)走向成熟时期 |
1.西安事变前后:强调要团结进行抗战工作 |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运用报刊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
(四)继续发展时期 |
1.解放战争时期:注重宣传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 |
2.建国初期:统一部署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指明宣传教育的目的 |
1.巩固党的建设 |
2.宣传党的政策 |
3.团结人民群众 |
(二)区分宣传教育的对象 |
1.以党员干部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
2.以人民群众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
3.以党的军队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对象 |
4.以敌人敌军为宣传教育的争取对象 |
(三)把握宣传教育的方向 |
1.对内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2.对外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
(四)强调反宣传教育的作用 |
1.揭露敌人的恶行,彰显我党的优势 |
2.瓦解敌军的军心,增强我军的斗志 |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
(一)强调原则性 |
1.党性原则 |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3.真实性原则 |
4.群众路线原则 |
(二)讲究战略性 |
1.辩证灵活,积极主动 |
2.深入敌部,探得军情 |
3.审时度势,坚决果断 |
(三)注重针对性 |
1.党员加强党性 |
2.军队听党指挥 |
3.团结人民群众 |
(四)方法多样性 |
1.通过学校教学进行宣传教育 |
2.借助新闻报刊进行宣传教育 |
3.利用组织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
4.通过启发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经验与启示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经验 |
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全军 |
2.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 |
3.重视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 |
4.科学合理地区分宣传教育的对象 |
5.强调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
6.注重宣传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的启示 |
1.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2.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
4.宣传教育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合理性 |
5.灵活运用新媒体宣传教育工具 |
6.结合国内外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拟创新之处 |
(一) 系统总结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特点 |
(二) 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加强传承路径研究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 |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 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 |
(二) 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
(二) 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 |
(三) 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 |
(四)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 |
一、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
(一) 爱子心切,舐犊情深 |
(二) 严格要求,恩威并施 |
(三) 以身作则,身正示范 |
二、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 |
(一) 夫妻志同,相濡以沫 |
(二) 睦族乡邻,敬长尊祖 |
(三) 爱无差等,和谐团结 |
三、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 |
(一) 朴实无华,勤俭持家 |
(二)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
(三) 不搞特权,严管亲属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 |
一、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 |
(一) 与人为善,济弱扶倾 |
(二) 舍身忘家,无私奉献 |
(三) 严于律己,克己慎行 |
二、坦诚相交、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 |
(一) 平易近人,宽宏大量 |
(二) 团结向善,肝胆相照 |
(三) 不慕功名、低调处世 |
三、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奋斗精神 |
(一) 吃苦求知,振兴中华 |
(二) 乐观坚韧,永不气馁 |
(三) 身体为本,全面发展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 |
一、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 |
(一) 坚定信念,忠诚于党 |
(二) 顾全大局,集体为先 |
(三) 兼济天下,求索大同 |
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二)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
(三) 以民为本,群众路线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 |
(一) 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 |
(二) 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 |
(三) 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 |
(四) 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传承路径 |
(一) 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 |
(二) 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
(三) 大力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 |
(四)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
(五) 健全红色家风传承的机制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 |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 |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1.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 |
2.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 |
3.借鉴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1.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2.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1.“农业是基础,工业领导农业” |
2.“在发展中重视人民的利益” |
3.“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 |
4.“经济建设必须注意平衡问题” |
5.“扩大国际间经济、技术的合作和联系” |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
1.团结各个方面力量 |
2.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相结合 |
3.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 |
三、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
(一)使我国农业发展步入了正轨 |
1.巩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
2.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
(二)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1.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
2.促进了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 |
3.国防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
(三)为我国科技发展开辟了道路 |
1.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 |
2.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
四、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经济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
2.兼顾好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
3.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
(二)经济工作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 |
1.经济建设速度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
2.在经济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 |
(三)经济建设要做到协调平衡发展 |
1.促进各个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
2.推动各领域综合平衡发展 |
(四)经济发展要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 |
1.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设计 |
一、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梳理 |
(一)民国时期成人扫盲教育发展概况(1912-1949年)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1949-1977年) |
(三)改革开放后成人扫盲教育的革新发展(1978-1999年) |
(四)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
(五)百年来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论探讨 |
(一)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 |
三、“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考察 |
(一)“三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概述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四、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场域外: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场域本身: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部存在多重矛盾 |
(三)行动者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多元 |
五、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
(一)继续完善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容,创新发展教育形式 |
(三)建立全方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
(五)构建终身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平台 |
(六)加强理论研究以持续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工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与实践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
四、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 |
二、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 |
第二节 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一、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
第三节 理论实践—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的基本要点 |
第一节 民族工作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建国初期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 |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取得的经验 |
三、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
四、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影响 |
第二节 民族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
一、调查研究 |
二、商量办事 |
三、宣传教育 |
四、慎重稳进 |
第三节 民族工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二、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三、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的基本实践 |
第一节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 |
一、派出调查团,进行民族识别 |
二、协商推进民族自治区域的建立 |
三、宣传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
四、积极稳步地建立民族自治区域 |
第二节 关于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
一、调查研究,制定土地改革政策 |
二、对土地改革政策宣传教育 |
三、协商开展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功 |
四、遵循慎重稳进的方针进行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关于民族关系的处理 |
一、调查研究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
二、协商处理民族矛盾和纠纷 |
三、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四、有理有节地处理民族关系 |
第四节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
一、调查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 |
二、对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宣传教育 |
三、平等协商的建设少数民族文化 |
四、谨慎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 |
第四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民族工作方法的历史作用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
三、为中国特色民族工作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四、为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方法借鉴 |
第二节 民族工作方法的现实启示 |
一、开展民族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制定民族政策,要坚持群众路线 |
三、解决民族问题,要因“民族”制宜 |
四、搞好民族工作,要注重思想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2. 研究的新意 |
一、青年周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因素 |
(一) 客观因素 |
1. 复杂的时代背景 |
2. 新式的学校教育 |
3. 传统的家庭教育 |
(二) 主观因素 |
1. 崇高的个人理想 |
2. 坚毅的个人意志 |
二、青年周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
(一) 从朴素爱国者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 |
1. 从淮安到沈阳阶段:形成朴素的爱国主义 |
2. 南开学校求学阶段:初具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
(二)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
1. 赴日求学阶段: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
2. 五四运动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
3. 旅欧学习阶段: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青年周恩来认识上的影响 |
(一) 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
(二) 对中国革命对象、动力的认识 |
(三) 对中国革命领导权选择的认识 |
四、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 |
(一) 统一战线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旅欧留学时期的实践 |
2. 黄埔军校时期的实践 |
3. 北伐战争时期的实践 |
(二) 武装斗争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武装斗争的中心地带是农村地区 |
2. 农村红军在城市政权之前 |
3. 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彻底转变 |
(三) 人民战争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 |
2. 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 |
(四) 军队建设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坚持革命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2. 促进革命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 |
(五) 妇女解放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以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妇女解放 |
2. 铲除禁锢妇女解放的封建恶习 |
五、青年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
(一) 坚持辩证法,合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
(二) 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三) 增强民族责任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
(四) 积极投身实践,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解析 |
(一)生态 |
(二)生态文明 |
(三)生态文明观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考 |
二、列宁的生态认识 |
第二节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
二、“尊重生命”的生态理念 |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
第三节 理论借鉴:西方社会的几种生态理论 |
一、生态主义 |
二、生态社会主义 |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萌芽阶段(1949-1978)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萌芽的历史缘由 |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三、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关注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孕育阶段(1978-2002) |
一、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挑战 |
二、环境保护思想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阶段(2002-2012) |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要求 |
二、科学发展理念 |
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阶段(2012-至今) |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背景 |
二、绿色发展理念 |
三、生态文明新理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 |
第一节 和谐发展 |
一、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状态 |
二、追求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
三、构建社会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
第二节 生态公平 |
一、公平是一切人类行为应遵循的准则 |
二、公平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条件 |
三、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 |
第三节 绿色发展 |
一、绿色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 |
二、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
三、绿色是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观念 |
第四节 生态安全 |
一、安全是人类文明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 |
二、生态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理念的丰富发展 |
三、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历史性 |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观的历史承接 |
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三、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智慧的深化 |
第二节 民族性 |
一、保障中国人民的环境利益 |
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
三、促进世界各民族协同发展 |
第三节 时代性 |
一、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 |
二、回应时代最基本问题的拷问 |
三、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 |
第四节 实践性 |
一、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
二、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
三、在实践中实现进一步丰富发展 |
第五章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生态建设实践 |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初见成效 |
一、生态文明意识初步形成 |
二、生态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
三、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相当严峻 |
一、国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
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尚待全面提高 |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 |
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
五、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
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
二、切实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 |
三、积极培养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 |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现源头防控 |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管 |
三、构建相关追责损赔制度确保责任落实 |
第三节 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二、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
三、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生态技术 |
第四节 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 |
一、努力推进全球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 |
二、不断增强国际生态合作的思想认识 |
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合作的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周恩来管理思想主要哲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劝服视角下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路径研究[D]. 张益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宣传教育思想研究[D]. 刘基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论周恩来的妇女解放思想[D]. 瞿小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D]. 张润琪. 山东大学, 2020(10)
- [5]建国初期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刘思含.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D]. 陈雪儿. 西南大学, 2020(01)
- [7]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法与实践研究(1949-1957)[D]. 杨芳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D]. 薛鑫.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改革开放40年来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及其特点与未来展望[J]. 何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 张成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