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梦想充满执着和追求——论《年奴娇:赤壁乡愁》的画风

对梦想充满执着和追求——论《年奴娇:赤壁乡愁》的画风

一、满怀执着 追求梦想——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刘晓萌[2](2021)在《苏轼黄州诗文中的人生哲学研究》文中认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时期,是苏轼诗文创作的鼎盛时期。本文以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文为切入点,梳理了苏轼从初到黄州到离开黄州这五年的哲学思想,重点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诗文中的人生哲学思想。苏轼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生问题所展开的。文章分别从苏轼被贬初到黄州,黄州中期,黄州晚期三个部分来研究苏轼黄州时期诗文中的人生哲学。黄州早期,苏轼内心仍然没有摆脱恐惧,在面对黄州的一切时,内心仍然恐惧害怕,害怕一个不小心就丢掉性命。但同时,苏轼内心对君主的希望还是存在的,他希望君主能够继续重用他,能够让他的政治抱负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他的思想中,并将其贯穿在了早期作品中。黄州中期,苏轼开始在黄州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加上家人的到来,让苏轼内心得到了放松。从苏轼在黄州中期所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认识了一些道士和僧人,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帮他逐渐摆脱了内心的恐惧害怕,这也是在黄州中期他的道家思想慢慢超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原因。黄州晚期,苏轼开始反思人生,反思儒家思想的入仕,他也不再认为致君尧舜和经世致用是唯一的出路。道家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苏轼获得了解脱,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苏轼认为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解脱,人生就不会再有什么烦恼能困住自己了。超然物外是苏轼梦想中的生活,所以在这一时期,苏轼的佛家思想在黄州诗文中凸显了出来,超越了道家思想成为了主导。苏轼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摆脱压力,思想的解脱有很重要的作用。苏轼在面对政治上的迫害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时,他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了融合点,在实践和现实中达到了默契,用超然自适的佛道思想做到了真正的心灵解脱,在解脱的同时心中依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心中依然存在,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张越[3](2021)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灿烂的珍宝,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它辉煌夺目的光彩,无论是明月美酒般的唐诗还是香茗清风般的宋词,它们都是诗与乐的完美融合,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有机结合,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与西方高雅音乐艺术元素的完美相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西合璧”的珍贵产物,它赋予独特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本论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为研究对象,以印青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行深入的演唱分析研究。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的溯源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从“诗乐融合”“吟唱结合”“琴歌相和”“意境营造”四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章阐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从民族、美声、通俗以及吟诵四层面分别陈述了每种演唱方式的独特之处并选取了代表歌唱家及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延展。第四章以印青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词曲作者的生平溯源及创作背景、词曲结构分析、词曲演唱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演唱分析主要从音色选择与“润腔”的运用、咬字归韵的处理、情绪情感的表达三方面展开进行。本论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结合笔者自身学习经历和演唱经验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了演唱分析,使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紧密融合,以期望理论学习能更好的支撑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实践。本论文强调中华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旺盛的生命力,试图探寻如何以音乐为载体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更好的传播和弘扬,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张琦[4](2021)在《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车兰兰[5](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研究说明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乔国恒[6](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孙玉祥[7](2017)在《苏轼“二赋一词”接受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苏轼“二赋一词”为讨论范围,结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新兴的接受美学文艺理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旨在分析“二赋一词”在诗歌、绘画、戏曲领域的接受情况。根据文本接受的角度、性质、领域的不同将文章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二赋一词”接受研究现状;历代对“二赋一词”的接受和阐释;历代题咏“赤壁图”诗述论;历代“赤壁戏”对“二赋一词”的接受。第一章主要梳理目前学术界对《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接受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作品的异文、收录、品评、研究评价的角度,分析历代对“二赋一词”的接受和阐释。第三章探讨以《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本事生成的“赤壁图”题咏诗,分析一百多首“赤壁图”诗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对江山之美的描绘,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对江山永恒、人生如梦的感叹,对苏轼的敬仰与礼赞,以及对怀才不遇之悲的抒写。第四章以现世仅存的四部“赤壁戏”为例,从戏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艺术风格等角度对四部作品进行阐释、分析。

刘睿[8](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朱长英[9](2016)在《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学与地理空间的不解之缘可追溯至《诗经》、《楚辞》的先秦时期。及至两宋,词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柔美婉约为主的词作风格、多涉南方山水的创作内容、词人多占籍南方的地理分布等现象都为这一密切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立论基础。宋室南渡的时代巨变在导致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同时,必然导致宋词创作在地理空间上的移位现象。尽管地理空间在词体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宋词研究依然偏重纵向的时间维度。鉴于此,本文选取"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之研究"为题,来探究环境与词人之间的关系,以增加空间维度上的宋词研究力度,力求在时空共筑的生态环境中科学把握和研究宋词。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词作为根基,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避免限于静态和局部研究的偏颇,运用动态的、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两宋词人与地理空间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分析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风格特点、词学思想、词人心态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其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引论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在对"地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缘起,分析地理空间与宋词关系研究的现状,探求本选题的研究价值,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宏观研究,下编为个案研究,宏观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上编宏观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研究。地理空间对题材内容的影响有强弱之分,怀古咏史词、风土词、写景咏物词和羁旅仕宦词是受影响最大的题材内容。地理空间对怀古咏史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登临地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选择取舍上;地理空间对风土类题材的影响通过一幅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民俗风情画展现出来;写景咏物词所写景物呈现出的流域文学差异是地理空间影响力的最主要表现;就羁旅仕宦词而言,由东向西、自北向南的空间移位趋势明显,是流动性极强的动态地理空间,带来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研究。本文从影响地域差异的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多个要素中选取最强有力的气候要素为标准展开。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体现为自北向南六个气候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词人分布最集中,两大气候带成为探析宋词整体风格的有力证据;地理空间对具体词人词风的影响,要从本籍和客籍两个地理空间入手:一者影响根深蒂固,一者影响受时间、心境等多方制约,二者之间会形成碰撞,进而产生新词风;金源词和南宋词均导源于北宋词,但在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发生双向选择,清劲方刚成为金源词的主导词风,婉丽含蓄却则成为南宋词的主导词风。第三章为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研究。整体来说,地理空间对词学观念的影响远没有对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影响直接有力,本章仅分析"词为艳科"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念与地理空间的关系。"词为艳科"观念借《花间集》而生,花间词人以蜀人或仕宦于蜀地者为主;蜀地经济发达、享乐之风兴盛,四川盆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三点说明"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蜀地的涵育之功。"自是一家"观点虽可从词体发展规律、词人所处社会环境、词人的禀赋气质等方面入手解读,但若忽视对密州一地的地理空间研究,这些解读就未免隔靴搔痒之嫌。第四章、第五章分析两种特殊的人地关系心态:乡土情结和恋阙情结。故乡具有生命源泉和生命归宿的双重内涵,终老他乡却是宋代词人较为普遍的生命状态,这与学养最深、最讲礼法的宋代士大夫形象并不一致,令人费解。两宋词人笔涉京都之作占全宋词五分之一强,恋阙心理已成宋词中普遍而典型的情感内容。本文对这两种词人心态分别加以梳理研究后,进一步分析故乡和京都这一组互为反方向的地理空间之间奇特而复杂的关系,探究两宋词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下编个案研究,共分六章。根据两宋各阶段词人的贡献大小,分别从北宋前期词坛、中期词坛、后期词坛、南渡词坛、南宋中期词坛、后期词坛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七位词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分析总结地理空间影响两宋词的表现及其规律性特点。北宋前期词坛,柳永的人生地图南起武夷、北及华阴、东濒定海、西至成都,其《乐章集》中仕宦漂泊的焦灼感显示出其思想体系并未能融合儒释老的不成熟状态,其"汴京情结"不容忽视。北宋中期词坛,苏轼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乡土概念日渐被精神层面的故乡概念取代,与此相应,其词学观念由"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渐变为词乃"诗之苗裔"的词学思想,题材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广程度,以陶渊明为参照,从时代环境、气质禀赋等因素切入,会发现苏轼大乡土情怀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北宋中后期词坛,周邦彦词由软媚清丽向内敛沧桑的词风变化,既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又与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有着密切联系。南渡词坛,朱敦儒与故乡洛阳的距离越大,词中凄凉孤苦的低沉情调就越浓厚,对南方流寓地的疏离感就越强烈,尤以岭南词为最。这种南北地域文化的碰撞实质上是对主流政治不舍之情的表现。南宋中期词坛,辛弃疾词中齐鲁地域色彩与信州山水共生,呈现出南北文化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并最终通过多样化的稼轩词风表现出来,传递出南宋词发展日渐多元的讯息。南宋后期词坛,刘克庄广阔开放的人生地图与吴文英局限于一隅的人生图景直接影响着二人的创作视野、词情内容和词学观念,呈现为开放式和内敛式两种宋词书写范式,显示出词坛分流的大趋势。第三部分余论。本部分总结强调地理空间对宋词发挥影响力时两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维度,即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视角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重视词人对地理空间的拓展力度,这正是词体发展的重要表现。作家人生行迹的广度与词作的题材类型、风格特色的变化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从深度视角来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意识到地理空间对词人的影响深浅有别,考量深浅程度的标尺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外在地理空间与词人心灵世界发生的碰撞越激烈,其转化为文学地理空间的能动性就越大,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越强烈。重视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才能描绘出地理空间与宋词奇妙关系的生动画卷。

高春花[10](2016)在《清代唐宋词选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词学发展的昌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唐宋词选无疑是这一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唐宋词选的出现又是在词学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出,因而词学发展必然会影响词选的发展。但是唐宋词选的编选与词学发展的脉络又不是一一对应的,选者不同的词学思想、编选旨趣、选本功用等因素又使每部词选具有自己的个性,这些个性之中自然包括悖于词坛主流的词学思想,也正是这些相悖才使得清代词坛缤纷炫目。本文以清代的唐宋词选为研究对象。目前知见的清代唐宋词选共有三十余部。论文主要集中研究三部分内容:一、清代唐宋词选史。根据词选的刊刻时间与词选数量分布,清代的唐宋词选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康乾、嘉道与光宣时期。每一时期的唐宋词选都有自己比较突出的特点,康乾时期以“全备”为宗,嘉道时期朝“专精”发展,光宣时期则迈向“词学”之路。每个时期的关键词大致显示了清代唐宋词选在雅化道路上的演进走向。不过,这些特点只是每一时期呈现出的比较突出的特点,整部唐宋词选的发展其实是相互勾连,互相交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每个时期在论述时首先概述这一时期唐宋词选的概况,包括词选的数量、编选的体例、刊刻年代等基本信息,然后选出几个突出的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唐宋词选的特征。具体论述时以时间为序,选取本阶段有代表性的词选详细的论述这些词选在编选上的特点以及与同时期词选相比,比较突出之处,力图原原本本的论述这一时期唐宋词选的概貌,历时的考察同一时期唐宋词选在编选上的同异,与其他时期相比,又可见不同时期唐宋词选不同的编选风貌。同时,将清代的唐宋词选与清词的发展脉络相勾连,力图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词选有开宗、立派之功用,清代的唐宋词选也不例外。不过“文学史”上的派别在实际的发展中并不是壁垒分明的,从词选的编选队伍、词选之间的相互借鉴等方面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跳出派系的壁垒,从唐宋词选本身显示出的信息重观文学史上的“派别”也是本文比较注意的一个方面。二、清代唐宋词选的文本细化研究。词选的编选有共性,也有个性。这部分内容旨在研究每部词选的编选体例、编选旨趣、编选队伍、词选功用等细节问题,力图还原当日词选编选的状况,在当时编选情境下给予每部词选以理解的研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主要选取特征比较突出的词选,比如《御选历代诗余》的“官修”,《林下词选》作为女性词选的“首庸”,《古今别肠词选》的“别肠”,《蓼园词选》的“传”与“不传”等等,以此突出这些词选在唐宋词选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一些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唐宋词选没有单独列章,仅在每一章的概述中作为参照。在具体研究时,注意词选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发展。从唐宋词选史的角度去观照每部词选与从文学史的角度去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也不同。在研究中本文比较注意研究编选人员、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选本的功用等问题,因为编选人员直接决定了词选的走向,走向不同,功用不同,呈现出的词选自然不同。在具体评价每部词选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编选队伍、编选功用等问题,而不是带着后世接受的痕迹去反观这些唐宋词选。另外,通过这部分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唐宋词选在编选体例、旨趣、思想等方面的沿革与发展,并在词学发展背景下审视这些发展与沿革。三、部分唐宋词选研究辩误。清代唐宋词选的研究已经展开,不过在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错误,尚有修正的空间。目前所知见的三十多部词选中有一些是前人尚未研究的,这部分词选存在作者生卒年、词选收词数量等细节的错误。本文依据手中的版本一一查询,不敢狂言没有错误,但至少留下查询的线索。还有一些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词选在观点以及细节问题上有一些错误。本文认为有些论点过于武断,其根源就在于以后世的评价反观词选本身,对于词选的评价应该回到最初的编选情境下,综合编选的功用、编选旨趣等多方面因素全面综合考量。与此相关,对于选者的评价也应该回到选者的语境中,而不是带着文学史上的观点去寻找蛛丝马迹来论证文学史上的观点,这样会造成一些假命题。

二、满怀执着 追求梦想——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怀执着 追求梦想——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苏轼黄州诗文中的人生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意义
        (二)创新点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分析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归纳分析法
第一章 苏轼的生活境遇和生存感受
    一、政治与文化: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的境遇和感受
    三、从各家思想之间相对独立到彼此不分,三家并存
第二章 黄州之初: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1079 年—1080 年)
    一、报国之心尤在
    二、任性逍遥
    三、惟佛经以遁日
第三章 黄州中期:人生苦短,乐天知命(1081 年—1082 年)
    一、安贫乐道
    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三、物我相忘
第四章 黄州后期:自给自足,安然自乐(1083 年—1084 年)
    一、入世反思
    二、人生如梦
    三、超然物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及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历史溯源及分类
    第二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
    第三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诗乐融合之美
    第二节 吟唱结合之美
    第三节 琴歌相和之美
    第四节 意境营造之美
第三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第一节 民族化的演唱方法
    第二节 美声化的演唱方法
    第三节 通俗化的演唱方法
    第四节 吟诵的表演方法
第四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演唱分析
    第一节 词曲作者生平溯源及创作情景
    第二节 词曲结构分析
    第三节 词曲演唱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7)苏轼“二赋一词”接受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二赋一词”接受研究现状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接受研究现状
        (二)《赤壁赋》《后赤壁赋》接受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历代对“二赋一词”的接受和阐释
    一、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接受和阐释
        (一)《赤壁赋》的异文
        (二)历代赋选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收录
        (三)历代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品评
        (四)近现代以来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研究和评价
    二、历代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接受和阐释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本及其接受
        (二)历代词选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收录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词”
        (四)历代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评
        (五)近现代以来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研究和评价
第三章 历代题咏“赤壁图”诗述论
    一、描绘江山之美
    二、追述三国往事,评价三国人物
    三、感慨江山永恒、人生如梦
    四、对苏轼人格的敬仰与礼赞
    五、抒写怀才不遇之悲
第四章 历代“赤壁戏”对“二赋一词”的接受
    一、存世的“赤壁戏”
        (一)无名氏《苏子瞻醉写赤壁赋》
        (二)许潮《游赤壁》
        (三)车江英《游赤壁》
        (四)姜鸿儒《赤壁记》
    二、“赤壁戏”对“二赋一词”的接受
        (一)“赤壁戏”中的苏轼形象
        (二)“赤壁戏”在情节上对“二赋一词”的继承
        (三)“赤壁戏”在人生价值观上对“二赋一词”的改变
        (四)“赤壁戏”对“二赋一词”语言的化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节 宫廷空间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景”与“境”
        第二节 铺叙
        第三节 联章组词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第四章 政治空间
        第一节 爱国情感
        第二节 求仕之路
        第三节 政治态度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第三节 宗教空间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上编 宏观研究
    第一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
        第一节 怀古咏史词:登临怀古地的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风土类题材:展现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
        第三节 写景咏物词:呈现明显的流域文学差异
        第四节 羁旅仕宦词:空间移位与地域文化交流
    第二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空间对两宋词人词风的影响
        第三节 金源与南宋:南北词风不同论
    第三章 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 "词为艳科"观念与蜀地
        第二节 "自是一家"观点与密州
    第四章 乡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一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三节 南渡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五节 南宋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五章 恋阙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二
        第一节 宋词中恋阙情结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两宋词人恋阙情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乡土情结与恋阙情结关系试论
下编 个案研究
    第一章 心恋魏阙 身在江湖—重绘《乐章集》的文学地图
        第一节 文学地图上的"帝京情结"
        第二节 从两浙路到淮南东路:选人心绪
        第三节 长江水运线上的漂泊之苦
        第四节 东南形胜:色彩明快的苏杭游宦词
        第五节 焦灼:文学地图上的思想情感
    第二章 此心安处是菟裘—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苏轼词解读
        第一节 苏轼乡土情结的变化
        第二节 苏轼词学观念的演变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第三节 苏轼大乡土观念的独特意义
    第三章 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清真词》中的文学地图及其词风变化
        第一节 行旅词中的青年漫游
        第二节 由汴京到溧水:词风的转变与成熟
        第三节 "年来减尽风情":重返汴京和长安词
        第四节 清真词风转移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第四章 从洛阳到嘉禾—地理空间对朱敦儒其人其词的影响
        第一节《樵歌》中的洛阳情结
        第二节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南奔词
        第三节 朱敦儒的隐逸情结与嘉禾
        第四节 自在的隐者:对距离的把握
    第五章 从齐鲁到信州—地理空间对稼轩词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稼轩词中的齐鲁地域色彩
        第二节 信州山水与稼轩词
        第三节 南北文化渗透融合中的稼轩词风
    第六章 后村词与梦窗词—南宋后期词坛上的两种文学地理范式
        第一节 立体与单一:两种人生图景
        第二节 开阔与狭窄:两类文学地理空间
        第三节 开放与内敛:两种词学观念
        第四节 不同书写范式与相同生成背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清代唐宋词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综论
        第一节 康乾时期词选概况
        第二节 康乾时期唐宋词选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通代女性词选《林下词选》
        第一节 “必备必精”、“耳目一新”的编选旨趣
        第二节 以人系词与“鄙意为之”的编选体例
    第三章 求全求备的选家范式—《词综》
        第一节 从编选旨趣看《词综》之全备
        第二节 从选源看《词综》之全备
        第三节 从编选人员看《词综》之全备
        第四节 《词综》之勘雠、辨误与被勘雠、辨误
    第四章 专精宋词的《词洁》
        第一节 “竹素之观”的功用与“瑕不掩瑜”的词韵观
        第二节 删削词题与调名划一
        第三节 推尊宋词与识其源流
    第五章 官修词选《御选历代诗余》
        第一节 《御选历代诗余》的官方色彩
        第二节 风华典丽、求全求富的编选宗旨
        第三节 词选而兼词谱功用的编选体例
    第六章 情有别肠的《古今别肠词选》
        第一节 补《绝妙好词》与“烛初学之疑”的编选指向
        第二节 以调系词的编选体例与选本兼及别集的功用
        第三节 赵式对词作的“改削”
    第七章 “手眼别具”的《古今词选》
        第一节 “通代”与“新颖”的选家意识
        第二节 正变风格与情韵兼备的选家尺度
        第三节 以调系词、异于词谱的编排体例
        第四节 《古今词选》选词的“手眼别具”
    第八章 “雅郑并奏”的《清绮轩词选》
        第一节 准乎《词综》淡雅为宗
        第二节 以调系词体调兼顾
        第三节 夏秉衡的词体观与雅郑杂陈
    第九章 仿《词综》之《晴雪雅词》
        第一节 《词综偶评》、《晴雪雅词》与《词综》
        第二节 《词综偶评》、《晴雪雅词》与《四库全书》
        第三节 《晴雪雅词》的编选旨趣与编选体例
        第四节 许昂霄的“以诗评词”
中编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综述
        第一节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嘉道时期唐宋词选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曲家之选《自怡轩词选》
        第一节 瓣香《词综》以雅为宗
        第二节 以调系词间附评骘
        第三节 《自怡轩词选》与《清绮轩词选》、《晴雪雅词》
        第四节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章 课本之选《词选》
        第一节 以人系词间附评骘
        第二节 张氏的“微言大义”及与浙派之关联
        第三节 绍继家学的《续词选》
    第四章 “略存梗概”的《天籁轩词选》
        第一节 《闽词钞》与《天籁轩词选》概述
        第二节 叶申芗的“诗余”观念与“略存梗概”编选思想
        第三节 《宋六十名家词》、《闽词钞》、《天籁轩词选》中的《乐章集》
    第五章 详于考辨的《宋七家词选》
        第一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二节 严于律韵兼及意气
        第三节 以人系词金针度人
    第六章 “一出于正”的《历代词腴》
        第一节 编选旨趣:追美浙派以雅为宗
        第二节 编选体例:接续《词选》持择甚谨
    第七章 选中“八股”《心日斋十六家词》
        第一节 《晚香室词录》可能是《心日斋十六家词》的初稿
        第二节 周之琦的无派之派
        第三节 以人系词的编选体例与对吴文英词的再认识
    第八章 “豪士”之选《宋四家词选》
        第一节 从《词辨》到《宋四家词选》
        第二节 《宋四家词选》旨在指导门径
        第三节 四家浮沉与“退苏进辛、纠弹姜张”
    第九章 地域之选《粤东词钞》
        第一节 张维屏与许玉彬的“尊体”论
        第二节 全集而有选集的功用的编选思想
下编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研究
    第一章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综论
        第一节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概说
        第二节 光宣时期唐宋词选特点
    第二章 追溯词源的《唐五代词选》
        第一节 从“上跻雅颂”到“微之微者”的词体观
        第二节 绝门户标榜 溯源流风
        第三节 “花间”传统的追寻与抒写性情的通融
    第三章 “道人”之选《湘绮楼词选》
        第一节 《湘绮楼词选》的编选体例与选源
        第二节 王闿运的“小道”观及相关评价
        第三节 “道君”眼中的“绮语”
        第四节 壮语与入律的矛盾
    第四章 续《词选》之作《微云榭词选》
        第一节 续补《词选》雅正为准
        第二节 纵观词史风格多样
    第五章 《历朝名媛诗词》与《历代名媛词选》
        第一节 《林下词选》、《历朝名媛诗词》、《历代名媛词选》编选规模与编选思想比较
        第二节 三部词选中的李清照
    第六章 《蓼园词选》的“传”与“不传”
        第一节 《蓼园词选》与《草堂诗余》
        第二节 《蓼园词选》与况周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满怀执着 追求梦想——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苏轼黄州诗文中的人生哲学研究[D]. 刘晓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D]. 张越.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研究[D]. 张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6]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7]苏轼“二赋一词”接受史[D]. 孙玉祥. 集美大学, 2017(01)
  • [8]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
  • [9]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D]. 朱长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10]清代唐宋词选研究[D]. 高春花. 苏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对梦想充满执着和追求——论《年奴娇:赤壁乡愁》的画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