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芳[1](2012)在《《诗经》的女性世界》文中认为《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的女性生活状况的研究和对作品所塑造的女性人物群像的梳理,从《诗经》中女性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入手,进而深入体味她们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再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较为全面地把握《诗经》时代妇女生活的本来面貌和层层深入地再现《诗经》时代的女性精神世界。论文分为五部分展开: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第二章根据《诗经》中女性出现的场景,从女性活动的多个层面,对《诗经》中作品所塑造出的女性人物特征形象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了解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第三章以总结整理出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关照对象,主要分析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女性思想意识。第四章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的作品,探讨当时女性的处境和社会地位,挖掘《诗经》时代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说明《诗经》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通过塑造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女性情感和思想意识。
姚明亮[2](2009)在《《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质朴深厚的抒情,展示了各种富有内涵的男性形象,剖开了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他们或大胆主动、率真莽撞;或羞涩胆怯、憨厚可爱;或真挚专一、一往情深,无不洋溢着感人心腑的艺术魅力。
刘少曼[3](2006)在《周、汉两代民间歌谣的婚恋主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周、汉两代分别处于奴隶制发展的成熟期和封建社会的定型期,在婚姻形态上也具有代表性意义。对于这两个时期民歌文本中婚恋主题的比较研究,在文学、历史学或民俗学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本文立意于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对周、汉两代民歌的婚恋主题进行比较研究,意在进一步加深文本读解,同时对中国社会早期的婚恋形态的发展,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历史处境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把握。 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是对此专题的研究综述和文本界定。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立足于文本分析,论述周、汉两代民歌中两性情感关系的变化,包括爱情生活中的自由与约束,女性在感情生活中的姿态,两性情感的对等与失衡,以及其中男性形象的变化;其次是《诗经》作为中国爱情文学源头的美学意义。 第二章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比较两代民歌中婚姻形态的发展变化,具体包括周、汉两代婚姻中的礼俗互动,婚姻的缔结,婚内生活,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情感体验。 第三章分析与婚恋主题相关的两个问题:审美与女性贞节观。 结语,总结上述三章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一些关于“父权制与性别制度”的思考。
毛慧君[4](2005)在《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文中认为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领域中,有大量出自女性手笔的诗词、小说、戏曲等作品;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类生动鲜活的女性人物;另外,在古代留存下来的史料文献中,亦保留了诸多涉及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等方面的言论断说。对这些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并分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1995年以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广泛注意到由性别视角切入来观照古代文学史料这一研究视角,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尚未见到学术界有相关的学术史研究论文出现。笔者收集梳理自95年以来,运用性别视角看待古代文学史料的研究论文1300多篇、研究着述60余部。在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0~2004)目录中,又搜罗到52篇经由性别视角观照古代文学的学位论文,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于此课题。本文分三章来探讨古代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 第一章,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简要阐释了“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的概念;从性别视角看古代文学史料运用的研究成果现状述评;1995至2004年以来,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重要推进以及这一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将近十年的研究分成四大类探讨学界的研究所得: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包括:从女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收集整理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的注疏、校勘切入的研究以及从着录研究文献、分析文献材料切入的研究。群体性研究,包括:从文学团体切入的研究;从家族文学切入的研究;从地区作家切入的研究。个案考察,包括:运用比较方法探视女作家作品特质;从文学传播与接受角度进行研究;对女作家“内心隐秘”进行剖析;探寻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其中包括:双性气质研究以及文化原型研究。第三章,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采用对比参照的方法,为95年以来的研究所得归纳了六方面重要发展:标以“性别”或以性别为主题的研究论题普遍出现;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跨学科与深层化;古典文献史料的运用更加多元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以及女性文学史的细致化与分体化发展。在热点探索中找出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近十年研究的重要突破:对女性作品风格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对古代文学史料的价值探索成为研究突破点;从古代女性文学形象探析性别观念的真意。进而,又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本文认为,从性别视角出发,在古典文学领域中,通过对诸多文学文化现象的透析,我们可以“通过老面孔看新问题”,体察到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研究所看不见的东西。从性别角度切入来看待男女在个人地位、社会价值、性别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目的在于,在承认两性有一定差别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范式,追求个性自由的成长,不把男性或女性各自限制在某一固定角色中。男性不一定要成为典型的“男人”,女人也并非总得柔弱、温婉,处于弱势、辅从地位。本文从古典文献,主要是其中一些围绕文学展开的材料中,梳理出历代两性在现实与文学中的角色扮演,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启示,以求为今后学者探寻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这一课题提供一些思路,并希望能引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方法和角度的思考。
郑群[5](2002)在《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向以女性为主角 ,对男性在其中的表现关注不多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 ,寻绎诗经时代男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独特风貌。
郑群[6](2002)在《《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文中研究表明在诗经学的情诗研究领域内 ,主题之争一直是一个最扑朔迷离的问题。因为主题阐释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女性观的变化 ,它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主题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女性形象的异化
二、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论文提纲范文)
(1)《诗经》的女性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诗经》女性人物类型考察 |
2.1 劳动中的妇女 |
2.1.1 采集 |
2.1.2 桑蚕 |
2.1.3 制衣 |
2.2 婚恋中的妇女 |
2.2.1 恋爱 |
2.2.2 婚嫁 |
2.2.3 遗弃 |
2.3 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
2.3.1 祭祀祖先 |
2.3.2 神祭巫女 |
2.3.3 忧国思乡 |
第三章 《诗经》女性思想意识述译 |
3.1 独立自主意识 |
3.2 自由反抗意识 |
3.3 妇女依附意识 |
3.4 道德伦理意识 |
第四章 《诗经》女性社会地位析论 |
4.1 女性的婚姻地位 |
4.2 女性的生育责任 |
4.3 女性的社会权力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恋爱中的男性形象 |
二、婚姻中的男性形象 |
(3)周、汉两代民间歌谣的婚恋主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周、汉两代民歌中的恋爱生活 |
第一节 周、汉两代爱情观比较 |
一 从天然到理性:爱情的自由与约束 |
二 从主动到被动:爱情中的女性姿态 |
三 从两情相悦到女子的独吟:两代民歌中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诗经》爱情诗的美学意义 |
一 《诗经》爱情的精神:自由与专一 |
二 爱情主题的全面、明确和单一 |
第二章 周汉两代民歌中的婚姻形态 |
第一节 婚姻的缔结 |
一 礼与俗的互动 |
二 婚姻观念 |
三 婚俗 |
第二节 婚内生活 |
第三节 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
第三章 关于婚恋主题的相关探讨 |
第一节 周、汉民歌中的择偶审美观 |
第二节 周、汉两代的女性贞节观 |
结语:父权社会的性别关系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4)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 |
一、“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 |
二、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成果现状述评 |
三、(1995~2004)重要推进 |
四、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 |
第一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 |
第二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群体性研究 |
第三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个案考察 |
第四节 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 |
第三章 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 |
第一节 近十年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近十年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 |
结语 |
附录 |
研究专书(1995~2004) |
研究论文(1995~2004) |
参考文献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论文参考文献)
- [1]《诗经》的女性世界[D]. 马瑞芳. 西北大学, 2012(01)
- [2]《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J]. 姚明亮.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7)
- [3]周、汉两代民间歌谣的婚恋主题比较研究[D]. 刘少曼. 暨南大学, 2006(06)
- [4]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D]. 毛慧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5]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J]. 郑群.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 [6]《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J]. 郑群.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