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企业中CAD软件的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萍[1](2021)在《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数字化成为包装设计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玻璃易碎品的材料特性对包装材料和结构有较强的依赖性,开发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玻璃易碎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软件系统开发以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玻璃易碎品的分类和易碎品包装结构特点分析,得出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之间的四个主要关联因素。(2)以现有包装结构为基础,扩充了新的包装结构类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这些包装结构的可靠性,构建了包装数据库。(3)结合包装结构设计原则规范和系统开发需求,建立了包装结构设计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进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4)以玻璃易碎品的包装结构设计为目标,使用Grasshopper、Visual Basic作为语言载体,Rhino为包装结构数据库和模型载入窗口,实现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经调试运行表明,本文所开发的系统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吴强[2](2021)在《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均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完成。当设计结果不满足性能要求时,设计人员通过设计经验和结构参数修改重复建模和仿真分析,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使得设计周期和开发成本上升。本文以产学合作平台为依托,以合作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围绕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要求,运用C++语言和APDL语言分别对Solid Works软件和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基于VS2012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将二者进行集成。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开发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机械产品的快速建模与CAE分析,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能提高设计效率,以及降低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Solid Works软件提供的应用程序开发接口API,使用C++语言在VS2012开发环境中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三维模型,并开发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2)设计了参数化分析框架,研究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的方法。通过ANSY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选择APDL语言来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FEA模型,结合ANSYS软件后台批处理功能,实现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3)对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考虑到实用性和研发成本,设计了CAD/CAE集成方案整体框架,为其它软件集成提供了参考。(4)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通过FD430型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唐浩[3](2020)在《基于座椅生产线的换模小车总体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换模小车针对汽车座椅环形生产线上的模具搬运和卸载工作而设计的。在此之前汽车座椅模具的搬运和装载都是人工完成的,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且耗时长,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自动换模小车的提出和设计初衷是为了代替高额的人工成本、减少企业停线换模的时间,实现不停产线换模,使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化。首先根据座椅环形线现场的工艺布局以及环形线上台车的机械结构特征,进行换模小车的机械设计需求分析。利用将换模小车进行功能层级化的设计,即不同的层级完成不同的设计需求。接下来是气动回路系统的设计,包括气缸的选型和计算,以及气动回路的优化设计。对起重臂和传送台结构做运动学分析,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对机构执行换模时的负载环境。通过透视仿真数据来指导数字样机模型的设计和优化,利用虚拟样机技术监测仿真过程中气缸的驱动力以及传动轴的驱动力矩的变化情况。在控制系统方面形成了以“机电-气动-PLC”为核心的控制体系。根据气动原理图以及换模小车的机械结构特征对传感器的布局进行设计,传感器对于检测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位置和气缸活塞位置尤为的关键。在气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智能从站模块—阀岛进行分布式从站的设计。在自动换模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的难点,是换模小车对于36工位上目标台车的识别、定位与追踪问题。核心难点将会通过36工位中每辆台车的动态物理偏移量的计算、换模方案的可行性判断来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并且利用SCL语言编写自动换模小车对目标台车的识别与追踪程序,以及气缸的执行程序。最后利用博图软件中的PLC—Simulation模块进行程序仿真与调试,验证程序编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传统机械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将虚拟样机技术融入机械设计之中,在无需构建物理原型的情况下利用仿真结果指导工程设计,缩小设计周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设计气动控制系统,编写气动执行程序。论文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包括气动元件的计算选型、气动回路设计优化、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以及PLC控制系统的设计;符合当今企业生产的智能化、高效率的发展方向。
李祥忠[4](2020)在《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越来越高,高档系统节能门窗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门窗生产企业需要不断的扩大自身生产能力和规模,依靠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来增加市场竞争力。针对企业订单的签订与实施,门窗三维设计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原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时间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效益。现有门窗设计软件主要针对门窗进行二维平面设计,难以满足门窗企业的实际需求。本文以提高企业门窗三维模型的设计效率为目的,对企业中门窗类别、构件图形信息与装配关系、门窗设计问题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门窗三维快速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门窗构件种类、数量多的问题,研究了门窗构件的参数建模方法及模型库设计。分析基于尺寸驱动的参数化建模方法与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方法的工作原理,并以框边和内开传动器为例分别对这两种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描述;按照门窗及其构件的分类原则,设计了门窗构件模型库,根据模型结构相似特点,检索出模型库中相似模型,运用参数化设计,使模型得到重用,便于门窗构件模型的统一管理。其次,针对部分门窗构件可用相同三维模型映射算法建模的特点,进行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对门窗结构以及构件间的装配关系进行分析,运用无向图和图形多边形化处理算法实现门窗构件图形的重构,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匹配算法和图形位置变换算法,将各构件图形迁移到配合位置,完成了门窗节点图的初步构建。在已构建的节点图基础上,采用9交叉模型算法对其拓扑关系进行判断,最终实现了节点图的快速构建,并基于节点图并行生成多件三维实体和装配体模型。最后,根据门窗快速设计方法,建立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以Free CAD为基础平台,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利用Python语言将建立的参数化设计模块、模型库的建立与管理模块、节点图的快速构建模块等进行集成,构建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实例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的提高设计速度,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撑。
郑祖举[5](2020)在《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循环球转向器是汽车转向系统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汽车转向性能和企业经济效益。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研发流程是典型的经验知识积累、转化和重用的过程,但企业现有的转向器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知识表示与获取的方法以及知识重用手段,这就导致了企业无法快速设计出满足整车厂需求的产品,所以企业急需一种兼具效率和质量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化设计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某转向器制造企业的汽车转向器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项目为背景,基于知识重用对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循环球转向器的智能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设计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介绍了循环球转向器产品设计的流程,结合设计流程进行了基于知识重用的设计需求分析,阐述了支持循环球转向器智能化设计知识重用框架和知识重用流程。(2)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的构建和案例检索策略的研究。在分析了循环球转向器现有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设计资源库。通过挖掘循环球转向器领域相关知识,通过本体建模的方法静态描述领域知识。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和K值最近邻法(Template-based search and K-nearest neighbor method,T-KNN)的检索策略,重用已有设计案例,辅助工程师设计新方案。(3)智能装配和自动出图实现方法的研究。论文通过参数化技术实现了循环球转向器的零件知识重用和快速建模,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知识的智能装配方法,实现了产品的智能装配。研究了基于模板的自动出图实现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图出图效率。(4)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的实现。在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开发环境和体系架构,并根据系统的功能与数据结构,基于C/S架构开发了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最后通过设计实例展示了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姜雪[6](2020)在《Stewart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发展海洋国家战略以及智能化设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混联机构的舰船载液压伺服稳定输送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针对Stewart并联机构设计周期长、设计效率偏低等问题,围绕数字化设计平台开发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为了实现Stewart并联机构的快速研发设计,达到减小设计成本、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通过对Stewart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研究,构建可行、操作性高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为增强国家海洋实力提供助力。本文主要内容及特色如下:为数字化设计平台提供理论基础。以6-UPS型并联机构为例,在完整运动学反解基础上,采用虚功原理的方法进行动力学分析;以灵巧工作空间作为约束条件,将基于运动学传统雅克比矩阵的条件数和可操作度作为性能评价指标,采用NSGA-Ⅱ算法对机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机构尺寸参数最优解集。为数字化设计平台构建软件框架。通过分析Stewart并联机构的传统设计流程,针对数字化设计平台开发,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运用软件工程学知识,构建系统框架,建立功能模型、业务模型与数据模型。为了实现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基本功能,结合商用软件和平台功能需求,进行关键功能开发,通过数字化设计平台与各商业软件的集成技术,实现在平台内部进行Stewart并联结构参数化设计。为了实现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基于C++语言,依托于平台基本框架和功能进行编译,形成Stewart并联机构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以Stewart机构的实际设计为案例,论证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文以构建开放性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平台为目的,深入研究Stewart机构相关机构学理论及数字化设计流程,运用系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和商用软件集成技术,基于编程语言C++,搭建可独立运行、添加功能的数字化设计平台。
吴峰[7](2019)在《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多数机械加工企业仍在采用纸制文件作为信息共享沟通的媒介,导致企业管理生产信息难以充分共享,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如何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其最急迫的需求。论文以国内某大型风电齿轮箱企业中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为对象,针对单件、小批量产品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CAPP),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基于加工特征和工艺能力的工艺路线设计技术。根据三维CAD的建模原理采集零件表面的制造特征信息,实现基于工艺能力指标的零件表面分组技术和工序匹配技术。(2)研究工序模型快速创建技术。根据参数表达式在三维建模中的作用,研究基于“表面选择-特征识别-参数修改”思想的增材建模方案,实现工序模型的快速创建和工序模型之间的数字化链接。(3)研究基于工序模型的加工方案设计技术。建立工艺资源库,基于资源属性、加工能力、接口等信息实现对设备、夹具、刀具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筛选,并基于加工表面的特征数据完成加工方案的快速设计。(4)研究工艺数据的结构化管理技术。将工艺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编码、模型文件、图形、结构体数据等工艺数据以树状结构管理,使用报表技术实现工艺文档的快速创建,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与车间数据的集成。(5)原型系统的开发。使用NX软件和NX Open二次开发工具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开发,并以典型零件为实例对工艺设计的流程和结果进行了验证。
吴以华[8](2017)在《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开展了分析,介绍了 PDM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对HD公司PDM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 HD公司PDM系统的总体架构。详细设计了 HD公司PDM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并对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进行了研究,包括项目组织和保障、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了分析和实施了控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HD公司来说建立了企业的数字化产品协同研发PDM系统平台,满足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需求和实现集团统一的研发管理,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上全面集成应用CAD/CAM/CAE/PLM/ERP/MES等技术,实现产品从研发流程、数字化产品的设计、分析验证、工艺到实物加工制造一体化的产品研制和全过程管理,规范企业研发业务流程、协同应用、信息共享,在整体上提升企业集团化的产品研发管理能力,提高设计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
张雪峰[9](2016)在《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方案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渗透,ERP软件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制造企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渐实施了ERP软件系统,根据资料统计,制造业ERP项目成功率非常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软件系统不能完整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导致业务无法运转,也就是ERP系统选择阶段出现决策错误。传统ERP系统选择的方法在处理此类决策问题时过多的关注数学算法的逻辑性,对于整个模型起始的企业自身需求没有具体说明,也没有为企业提供一个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需求的整理,使得企业无法确定软件功能的需求重点,导致决策失败。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与软件的模块对应,逐步发现软件不能提供的内控管理需要的功能,无法进行正常的业务流转。大多数学者对ERP系统选择的研究都是针对大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因为大型制造企业对功能模块要求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建立的指标主要针对大型成熟企业的各个部门业务建立,且备选软件也是国际上知名的大型ERP系统,例如SAP、ORACLE等等。但是中小制造业与大型制造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业务内控管理,这使得中小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本文从企业内控管理出发,提出一套中小制造业内控流程的思路,把内控业务流程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每一个业务的工作流定义实现企业管理制度与ERP系统的标准对接,精确锁定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内控的梳理,确定各个功能模块的重要性和需求点,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针对备选方案的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最后综合得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ERP软件系统。完成模型建立后,以XQ公司ERP系统选择为例,运用本文建立的基于内控管理角度的ERP系统选择模型协助企业选择符合其实际需求的ERP软件系统。从XQ企业内控角度,对企业全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其中问题,优化管理制度,确定企业实际需求,建立模型,得出适合企业的ERP系统,验证模型的逻辑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的研究分析目的是在为中小制造业提供ERP系统选择的研究方案,建立一个内控梳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模型,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陈俊聪[10](2016)在《基于Linux数控系统的CAD二次开发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数控行业在我国现代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如何解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必须要以创新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技术的数控系统及设备。然而我国目前使用的高档数控系统,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往往只面对中低端市场,因此发展国内高档数控技术显得尤为迫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是数控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其应用并不广泛,原因包括版权费用昂贵,平台单一,缺乏通用性等,用户想利用特定的功能完成生产,往往需要二次开发。基于Linux与基于Windows的数控系统相比,具有高稳定性,低成本,可裁剪性以及内核可优化等优势。尽管如此,当前国内外针对Linux系统尚未发展出一款成熟、稳定且高度集成CAD软件的数控系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数控行业在开源CAD项目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介绍二次开发的原理,从市场与功能两方面对数控CAD软件进行需求分析,并提出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在CAD选型上使用了基于Qt框架,易扩展的轻量级开源软件LibreCAD作为二次开发的原型,着重介绍了其图形用户界面,Qt特性,数据结构设计以及绘图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显示性能,三维建模以及数控功能三方面开展二次开发工作。在显示方面,利用OpenGL图形库,实现几何图元、位图字体的显示。针对大数据量的图形对象,重点研究了缓冲顶点数组技术以及并行处理技术的实现;在三维建模方面,侧重介绍了模型的建立,视图变换以及颜色,光照,纹理等三维场景的渲染。在与数控结合方面,重点介绍了CAD与CAM的集成设计,加工路径优化算法以及NC代码的仿真设计。最后结合CAD在滴塑机的应用进行介绍与测试,并展示显示效果以及加工成果。
二、现代企业中CAD软件的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企业中CAD软件的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易碎品及其包装简述 |
1.2.2 易碎品的包装材料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包装CAD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2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
2.1 玻璃易碎品概述 |
2.2 玻璃易碎品的分析 |
2.2.1 玻璃易碎品的分类 |
2.2.2 玻璃易碎品的形态原型判定 |
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分析 |
2.3.1 包装结构简述 |
2.3.2 全面缓冲与局部缓冲包装结构 |
2.3.3 直接缓冲与间接缓冲包装结构 |
2.3.4 易碎品现有包装结构分析 |
2.4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分析 |
2.4.1 产品脆值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2 产品形态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3 产品数量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4 运输外包装箱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纸包装结构试验分析及数据库构建 |
3.1 现有纸包装结构及扩充 |
3.1.1 现有的包装结构 |
3.1.2 包装结构的设计与扩充 |
3.2 包装结构试验分析 |
3.2.1 包装材料选取 |
3.2.2 产品特征分析及包装结构确定 |
3.2.3 包装结构试验测试及分析 |
3.3 数据库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的构建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与规范 |
4.1.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 |
4.1.2 纸包装结构尺寸设计规范 |
4.2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构建 |
4.2.1 产品参数信息判定及选型 |
4.2.2 包装结构拼合及校核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3.2 应用可行性分析 |
4.4 系统功能分析和整体框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软件系统开发与实例应用 |
5.1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与应用 |
5.1.1 Visual Studio简介及应用 |
5.1.2 Rhino简介及应用 |
5.1.3 Grasshopper简介及应用 |
5.2 系统数据库开发 |
5.2.1 零件库 |
5.2.2 包装结构库 |
5.3 VB系统主界面开发 |
5.3.1 系统界面设计 |
5.3.2 系统界面开发 |
5.4 GH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 |
5.4.1 模型载入及辅助参数输入 |
5.4.2 包装结构匹配及选型 |
5.4.3 包装结构设计及校核 |
5.4.4 系统运行流程 |
5.5 实例应用 |
5.5.1 软件安装 |
5.5.2 软件启动 |
5.5.3 实例对象应用 |
5.5.4 包装结构匹配及尺寸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产品参数化CAD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CAD软件二次开发环境及方法介绍 |
§2.2.1 参数化CAD技术原理 |
§2.2.2 CAD软件介绍及API开发接口 |
§2.2.3 VS2012开发环境 |
§2.3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框架及程序实现 |
§2.3.1 参数化CAD框架设计 |
§2.3.2 机械产品几何参数分析 |
§2.3.3 机械产品几何尺寸约束关系分析 |
§2.3.4 CAD软件二次开发 |
§2.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化CAE分析 |
§3.1 引言 |
§3.2 CAE软件及二次开发 |
§3.2.1 CAE软件介绍 |
§3.2.2 CAE二次开发工具 |
§3.3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及模型建立 |
§3.3.1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 |
§3.3.2 APDL命令流编写规则与调用 |
§3.3.3 命令流程序编写及模型建立 |
§3.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CAE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方法 |
§4.2.1 CAD/CAE集成方案设计 |
§4.2.2 基于Txt文档的CAD/CAE数据共享 |
§4.3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开发 |
§4.3.1 基于C++与APDL的ANSYS二次开发 |
§4.3.2 程序编写及GUI交互界面 |
§4.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性能校核系统开发及验证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 |
§5.3 应用验证 |
§5.3.1 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参数字化设计系统 |
§5.3.2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自动校核多功能子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座椅生产线的换模小车总体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多刚体运动学、动力学研究与发展 |
1.2.2 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构运动学中研究与应用 |
1.2.3 虚拟样机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 |
1.2.4 PLC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2.5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自动换模小车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
2.1 自动换模小车机械结构的需求分析 |
2.1.1 座椅环形线的整体机械结构概括 |
2.2 自动换模方案设计 |
2.2.1 座椅环形线换模的三种情景分析 |
2.2.2 环形线上三种自动换模方案的设计 |
2.3 自动换模小车总体机构设计分析 |
2.4 自动换模小车传动机构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压驱动系统的设计 |
3.1 气压驱动系统的硬件选型 |
3.1.1 气缸的选型与计算 |
3.2 气动回路的设计 |
3.2.1 气动回路系统方案设计 |
3.2.2 安全回路设计 |
3.3 气动回路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UTODESK INVENTOR软件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4.1 Autodesk Inventor软件概述 |
4.1.1 运动仿真在三维设计中的作用 |
4.1.2 运动仿真输出结果 |
4.2 运动连接类型分析 |
4.3 举升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
4.3.1 机构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2 矢量方程解析法 |
4.3.3 机构运动学矩阵法分析 |
4.3.4 传送台机构多体坐标系的建立 |
4.4 举升机构运动学仿真的前期处理 |
4.4.1 简化模型,创建焊接组件 |
4.4.2 举升机构之间的运动连接分析 |
4.4.3 举升机构驱动条件设置 |
4.4.4 仿真结果输出 |
4.5 传送台运动学仿真分析 |
4.5.1 传送台运动连接分析 |
4.5.2 传送台驱动条件设置 |
4.6 仿真结果的输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
5.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 |
5 .1.1 PLC的基本构成 |
5.1.2 基于PROFIBUS DP的总线通信 |
5.1.3 接近开关传感器的应用 |
5.1.4 阀岛的应用 |
5.1.5 PLC的程序结构 |
5.2 自动换模的关键技术研究 |
5.2.1 环形生产线上36工位台车的定位 |
5.2.2 目标台车的识别 |
5.2.3 预换模方案的可行性判断 |
5.2.4 PLC程序设计与分析 |
5.3 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5.3.1 现场传感器的分布 |
5.3.2 气缸顺序动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S7-PLCSIM软件的运行和测试 |
6.1 S7-PLCSIM简介 |
6.2 利用博图软件创建PROFIBUS-DP智能从站通信 |
6.3 气动执行程序的调试 |
6.4 目标台车的定位到同步窗口追踪的程序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门窗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参数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快速装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门窗三维快速设计问题及技术方法分析 |
2.1 门窗产品分类及设计问题分析 |
2.1.1 门窗产品分类 |
2.1.2 门窗设计问题分析 |
2.2 相关技术研究 |
2.2.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2.2.2 图论及相关知识 |
2.2.3 BP神经网络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门窗构件的参数化建模及模型库设计 |
3.1 门窗结构分析 |
3.2 门窗构件参数化建模 |
3.2.1 基于尺寸驱动的参数化建模 |
3.2.2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 |
3.3 门窗构件模型库的建立 |
3.3.1 模型库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3.3.2 模型库的建立 |
3.3.3 模型信息查询与预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节点图的快速建模设计 |
4.1 门窗装配关系分析 |
4.2 门窗二维节点图的构建 |
4.2.1 二维构件图图形信息的输入 |
4.2.2 图形的多边形化处理 |
4.2.3 识别图形的组合位置 |
4.2.4 图形位置变换 |
4.3 门窗节点图拓扑关系判断 |
4.3.1 9交叉模型 |
4.3.2 节点图拓扑关系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开发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及要求 |
5.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 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 |
5.3.1 构件参数化建模的实现 |
5.3.2 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的实现 |
5.4 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研究现状 |
1.3.2 知识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
2.1 引言 |
2.2 循环球转向器结构原理和设计流程 |
2.2.1 循环球转向器结构原理 |
2.2.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流程 |
2.3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需求分析 |
2.4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的知识重用框架与流程 |
2.4.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的知识重用框架 |
2.4.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知识重用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构建与案例检索策略 |
3.1 引言 |
3.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 |
3.2.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概念 |
3.2.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的结构 |
3.2.3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知识重用过程 |
3.3 基于本体的循环球转向器领域知识建模 |
3.3.1 循环球转向器零件知识本体表示 |
3.3.2 循环球转向器装配知识本体表示 |
3.3.3 循环球转向器工程图知识本体表示 |
3.3.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知识本体表示 |
3.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检索 |
3.4.1 基于T-KNN案例检索策略 |
3.4.2 案例属性相似度计算模型 |
3.4.3 基于AHP和相似度离差的组合权重算法 |
3.4.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库的存储和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装配和自动出图实现 |
4.1 引言 |
4.2 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装配 |
4.2.1 循环球转向器参数化建模 |
4.2.2 设计资源库中的装配知识结构 |
4.2.3 基于装配知识的智能装配 |
4.3 基于模板的自动出图实现 |
4.3.1 基于工程图模板的自动出图流程分析 |
4.3.2 基于模板的工程图视图和标题栏生成 |
4.3.3 工程图尺寸和技术要求自动标注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重用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体系架构 |
5.1.1 设计系统开发环境 |
5.1.2 设计系统架构 |
5.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及其组成 |
5.2.1 设计系统功能结构 |
5.2.2 设计系统数据结构 |
5.3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及运行实例 |
5.3.1 循环球转向器检索实例 |
5.3.2 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装配实例 |
5.3.3 自动出图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软件着作权证书 |
(6)Stewart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Stewart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
1.3 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平台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Stewart机构分析与运动学尺寸优化 |
2.1 Stewart机构运动学建模 |
2.1.1 系统描述 |
2.1.2 位置反解 |
2.1.3 速度反解 |
2.1.4 加速度反解 |
2.1.5 支链及负载运动分析 |
2.2 Stewart机构动力学分析 |
2.3 Stewart机构运动学尺寸优化 |
2.3.1 工作空间分析 |
2.3.2 机构优化性能指标选择 |
2.3.3 机构尺寸优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te Dev平台开发策略和总体框架 |
3.1 Ste Dev平台需求分析 |
3.1.1 Stewart机构设计流程分析 |
3.1.2 Ste Dev平台需求分析 |
3.2 Ste Dev平台软件建模 |
3.2.1 建立Ste Dev平台功能模型 |
3.2.2 建立Ste Dev平台业务模型 |
3.2.3 建立Ste Dev平台数据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te Dev平台核心功能开发 |
4.1 几何建模功能开发与集成 |
4.1.1 Top-Down设计理念 |
4.1.2 建立骨架参数模型 |
4.1.3 零件设计 |
4.1.4 零件互换 |
4.1.5 Creo操作集成 |
4.2 CAE功能开发 |
4.2.1 CAD/CAE软件集成环境设置 |
4.2.2 建立Workbench分析项目 |
4.2.3 确认优化参数和目标参数 |
4.2.4 直接优化 |
4.3 数学建模功能开发与集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te Dev平台系统开发及应用实例 |
5.1 Ste Dev平台系统开发 |
5.1.1 软件界面设计 |
5.1.2 几何模型参数修改功能开发 |
5.1.3 运动学仿真功能开发 |
5.1.4 动平台直接优化功能开发 |
5.2 应用实例与说明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te Dev平台数据文件编号标准 |
1 编写目的 |
2 使用范围 |
3 文件编号规则 |
3.1 数据库代码与结构代码说明 |
3.2 CAD模型库文件编码规则 |
3.3 CAD操作命令库文件编码规则 |
3.4 CAE模型库文件编码规则 |
3.5 其他文件编码规则 |
附录2 Ste Dev平台典型功能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CAPP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架构 |
2.3 工艺设计流程 |
2.4 系统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加工特征和工艺能力的工艺路线设计 |
3.1 基于CAD的加工特征提取 |
3.2 表面分组和工序匹配 |
3.2.1 基于加工特征的表面分组 |
3.2.2 基于工序能力的“表面组-工序”匹配 |
3.3 工艺路线的创建和调用 |
3.3.1 基本特征表面的工艺路线推导 |
3.3.2 其他表面和热处理的工艺路线推导 |
3.3.3 工艺路线的编码 |
3.3.4 现存零件工艺路线的调用 |
3.4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序模型的加工方案设计 |
4.1 工序模型的快速设计 |
4.1.1 加工面的增材建模 |
4.1.2 工序模型的关联和余量管理 |
4.2 结构化工艺设计 |
4.2.1 工序属性的继承 |
4.2.2 工艺简图的创建 |
4.2.3 检验数据的生成 |
4.2.4 工艺资源的匹配 |
4.2.5 工艺定额的设计 |
4.2.6 工艺结构树的组成 |
4.3 工艺文件的快速制作 |
4.3.1 工艺文件的创建 |
4.3.2 工艺文件的变更 |
4.4 设计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系统与实例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界面及功能模块 |
5.2.1 工艺路线创建模块 |
5.2.2 工序模型设计模块 |
5.2.3 工步设计模块 |
5.2.4 工艺文档编制模块 |
5.2.5 数据管理模块 |
5.3 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实例 |
5.3.1 工艺路线设计 |
5.3.2 工序模型设计 |
5.3.3 加工方案设计 |
5.3.4 工艺文档设计 |
5.3.5 工艺数据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PDM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
2.1.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
2.1.3 项目管理的特性 |
2.2 PDM系统介绍 |
2.2.1 PDM概念 |
2.2.2 PDM发展历程及现状 |
2.3 项目管理对PDM系统建设的适用性分析 |
3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需求分析 |
3.1 HD公司业务现状 |
3.1.1 HD公司业务现状 |
3.1.2 产品研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3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目标及相关功能要求 |
3.3.1 PDM系统管理功能要求 |
3.3.2 技术功能要求 |
3.4 HD公司PDM系统建设目标 |
4 HD公司PDM系统总体规划 |
4.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1.1 项目总体规划思路 |
4.1.2 PDM系统总体框架 |
4.1.3 系统总体业务流程 |
4.2 PDM系统的选型 |
4.3 系统关键技术方案 |
4.3.1 系统体系架构 |
4.3.2 系统功能结构图 |
4.3.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项目建设周期级阶段策划 |
5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实施策略 |
5.1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实施原则 |
5.2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实施组织机构 |
5.3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控制 |
5.3.1 项目进度管理 |
5.3.2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
5.3.3 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9)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方案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ERP系统选择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ERP系统选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ERP系统选择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ERP系统选择理论 |
2.2 相关管理理论概述 |
2.2.1 业务流程管理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管理 |
2.2.3 内控管理 |
2.2.4 企业的信息化 |
第三章 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特点分析 |
3.1 中小型制造业的定义 |
3.2 中小制造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现状 |
3.3 中小制造业ERP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中小制造企业ERP项目现状 |
3.3.2 中小型制造业ERP项目失败的问题分析 |
3.4 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的特点 |
第四章 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分析模型的确定 |
4.1 基于中小制造企业特性的ERP系统选择分析模型的对比 |
4.2 AHP与模糊综合评判结合分析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可行性分析 |
4.3 层次分析法 |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五章 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方案的建立 |
5.1 需求池的建立 |
5.1.1 内控管理体系需求池的建立 |
5.1.2 其他需求池的建立 |
5.1.3 企业需求池汇总 |
5.2 模型结构建立与计算 |
5.2.1 模型结构建立 |
5.2.2 模型的计算逻辑 |
5.2.3 最终方案决策 |
5.2.4 模型框架总结 |
第六章 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业ERP系统选择研究案例分析 |
6.1 XQ公司的简介 |
6.1.1 公司现状 |
6.1.2 公司管理层未来展望 |
6.2 XQ公司ERP系统选择方案 |
6.2.1 准备阶段-知理、知己 |
6.2.2 筛选阶段-知彼 |
6.2.3 方案确定阶段 |
6.3 基于勤哲EXCEL服务器建立的管理系统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Linux数控系统的CAD二次开发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CAD软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CAD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CAD软件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2.1 CAD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 |
2.1.1 二次开发的意义 |
2.1.2 二次开发的基本流程 |
2.2 CAD软件的需求分析 |
2.2.1 需求分析的任务 |
2.2.2 CAD软件的市场需求分析 |
2.2.3 CAD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 数控CAD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CAD软件架构设计 |
2.3.2 CAD开源软件选型 |
2.3.3 开发语言选型 |
2.3.4 图形库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D软件概要设计与实现 |
3.1 LibreCAD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3.2 QT在LibreCAD中的实现 |
3.2.1 Qt信号槽机制 |
3.2.2 Qt的绘图机制 |
3.3 LibreCAD的图元实体数据结构 |
3.3.1 图元实体的层次结构 |
3.3.2 基类图元实体 |
3.3.3 具体图元实体结构 |
3.3.4 图元实体容器 |
3.4 LibreCAD的绘图机制的实现 |
3.4.1 LibreCAD的绘图机制 |
3.4.2 图元绘图接口设计 |
3.4.3 LibreCAD三层图层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D图形库的二次开发与实现 |
4.1 OpenGL的渲染管线 |
4.2 几何图元的绘制 |
4.2.1 基础图元绘制 |
4.2.2 样条曲线绘制 |
4.3 位图字体的实现 |
4.4 缓冲区对象与顶点数组技术 |
4.4.1 顶点数组 |
4.4.2 缓冲区对象 |
4.4.3 CAD的VBO技术实现 |
4.5 并行处理优化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D三维建模技术研究 |
5.1 三维对象建模研究 |
5.1.1 基础三维对象建模 |
5.1.2 复杂三维对象建模 |
5.2 三维视图变换的实现 |
5.2.1 视图坐标系与三维齐次变换矩阵 |
5.2.2 CAD的视图变换 |
5.3 三维实体的渲染实现 |
5.3.1 三维实体的颜色模型 |
5.3.2 三维实体的光照模型 |
5.3.3 三维实体的纹理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D数控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
6.1 CAD与CAM的集成设计 |
6.1.1 CAM模块分析 |
6.1.2 加工操作流程 |
6.1.3 CAD与CAM的交互接口设计 |
6.2 CAD的数控接口设计 |
6.3 加工顺序与路径的优化设计 |
6.4 NC代码的仿真模块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CAD软件在滴塑机项目的应用 |
7.1 滴塑机简介 |
7.2 滴塑机项目对CAD的要求 |
7.3 滴塑机CAD软件界面设计 |
7.4 绘图性能测试与展示 |
7.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现代企业中CAD软件的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D]. 董文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 吴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基于座椅生产线的换模小车总体设计与仿真研究[D]. 唐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门窗三维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祥忠. 济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郑祖举.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Stewart并联机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D]. 姜雪. 燕山大学, 2020(01)
- [7]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D]. 吴峰. 东南大学, 2019(01)
- [8]HD公司PDM系统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研究[D]. 吴以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9]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选择方案的建立[D]. 张雪峰. 重庆工商大学, 2016(06)
- [10]基于Linux数控系统的CAD二次开发研究与实现[D]. 陈俊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