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一、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冷梦辉[1](2020)在《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成因 ——以萍乡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变化环境下河道洪水地下水退水规律是水文过程仿真、预测预报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大量不透水铺装地面阻隔了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改变径流形成规律和洪涝、干旱等灾害孕灾过程,导致城市洪涝和干旱灾害并存、频发。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其目的是解决城市水问题,平衡人与水的生态关系,借助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措施替换原有不透水地表,有效结合“灰-绿”基础设施,使大量海绵设施发挥对径流过程的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功能,从而恢复对地下水补给。江西省萍乡市是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海绵城市改造措施对流域地下水退水规律的影响可为流域地下水调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改进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以萍乡市海绵城市五丰河流域河道洪水退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流分割非参数检验、暴雨情景模拟和正交试验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过程的影响,揭示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成因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萍乡市五丰河流域地下水退水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退水过程为据,划分场次洪水径流成分,优选径流分割方法及地下水退水曲线模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地下水退水规律。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后流域标准退水曲线时程倾向率、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相对建设前均降低,降幅分别为60%、9.2%和43.6%,地下径流量及其占径流总量比例相对建设前均增加,增幅分别为44.6%和60.4%,基流分割点处流量增大65.2%、时间提前;以直线斜割所得基流流量为据,Pettitt法所得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基流流量年均值和变差系数相对其它非参数检验法相对误差最小,平均误差为1.7%和5%,集对分析联系度最大,其是检验城镇化流域洪水退水过程基流分割点的适宜非参数检验方法;有理函数退水曲线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间均值和变差系数接近,NSE和一致性指数d最大,分别为82.1%和94.914%,NRMSE和累计相对误差最小,分别为13%和106.4。表明有理函数退水曲线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间偏差较小,精度和可信度较高;耦合有理函数退水曲线和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NSE在0.57~0.99之间,均值为0.83,表明改进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可用于流域地下水模拟研究。(2)以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规律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重现期(5年、10年、20年、50年和100年)和雨型系数(r=0.3、r=0.5和r=0.7)组合条件下24小时暴雨情景;借助改进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分别模拟海绵城市建设前后设计暴雨情景地下水退水过程。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后设计暴雨情景集对场次洪水径流系数相对建设前减小,降幅在39.7~52%间变化,平均降幅为46.2%;场次洪水地下径流起始流量、退水时长相对建设前增大,增幅分别在1.6~297.8%和3~51.7%间变化,平均增幅分别为96.3%和23%,地下径流起退时间相对建设前提前,降幅在0.6~33%间变化,平均降幅为13.5%;场次洪水退水段径流总量和地下水退水速率相对建设前减小,降幅分别在13.4~57.6%和1.6~45%间变化,平均降幅分别为34.7%和26%,地下径流量及其占径流总量比例相对建设前增加,增幅分别在11.5~268.8%和12.8~66.6%间变化,平均增幅分别为99.3%和34.9%;场次洪水产生地下净雨量空间均值和地下径流系数相对建设前均增加,增幅均为4.5~46%,平均增幅为24.4%,地下净雨量空间变差系数相对建设前减小,减幅为4.9~63.7%,平均降幅为37%,表明地下净雨量相比其它区域增多较为显着,接近流域上中游自然-农业地貌,使流域地下净雨量空间异质性降低。究其原因,海绵设施源头削减、过程阻滞和末端调蓄功能使流域地表产流能力降低,地下产流能力增强,汇流过程减缓。(3)以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的响应成因为研究对象,选取重现期为5年一遇、雨型系数为r=0.3、r=0.5和r=0.7组合条件下的24小时设计暴雨过程,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城市水文水动力参数,采用正交试验法构建3因素5水平敏感性方案,借助改进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不同因素、水平组合下场次洪水地下水退水过程。结果表明:五丰河流域地下水起退流量、地下径流量对CN值和稳渗率较小时正相关,CN值较大时负相关,稳渗率≥3 mm h-1时不敏感,对地表糙率变化不显着;地下净雨量空间均值稳渗率和地表糙率均正相关,对CN值变化不显着。海绵设施源头削减、过程阻滞和末端调蓄功能是造成五丰河流域洪峰流量降低,地下水退水速率变缓,地下净雨量空间均值和地下径流量占径流总量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海绵设施功能使流域CN值减小、稳渗率增大和地表糙率增加。其中,地下水起退流量、地下径流量和地下净雨量对CN值减小和稳渗率增加敏感性较高,CN值和稳渗率变化是造成流域地下水退水规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冯宏芳,林文,曾光平[2](2019)在《福建省古田水库人工增雨随机回归试验回顾及展望》文中认为回顾了1975—1986年福建省古田水库开展的"人工降雨效果及其检验方法研究"随机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成果,以及该项目完成之后福建省开展的人工增雨、防雹等相关科研工作及成果。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古田人工增雨效果检验试验基地情况,并展望了试验基地未来的科研工作。

范思睿[3](2016)在《四川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作业效果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根据四川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需求,基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研发四川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作业效果评估软件,该软件由雷达产品显示、作业云体的识别和追踪、效果评估分析三部分组成,可以导入作业信息,通过采集地面作业点经纬度,自动画出作业影响区域,根据作业云系的类别选择不同方法自动识别和追踪作业云,绘制效果分析图。应用软件对2013年7月27日四川地区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评估,从雷达参数的变化证明人工催化对降水起到一定作用。

吴香华,牛生杰,金德镇,孙海燕[4](2015)在《自然降水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影响》文中指出效果评估是人工增雨试验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往往存在自然变异,使得精确估算自然降水量、评估人工增雨的效果变得比较困难.基于吉林省19972007年47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宏观记录资料和降水量日值数据,运用现代统计模拟方法"bootstrap"分析自然降水变异,并设法控制其对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然降水变异的影响有三种控制方法:增加催化样本量、删除异常点和选取降水结构相似的对比单元.催化样本量越大,自然降水变异的影响和催化效果的检出下限越小.催化样本量为470时,若要检出20%30%的增雨效果,置信度可达90%.在单次作业的效果检验中,删除强异常点和选取降水结构相似的对比单元,建立数据删失模型,能够有效地控制自然降水变异的影响,提高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效率.结果显示,吉林省人工增雨相对效果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30%,平均11.95%.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和降水量大小没有直接联系,而其波动幅度随着降水量增加而逐渐越小.

李宏宇,嵇磊,周嵬,罗布[5](2014)在《北京地区人工增雨效果和防雹经济效益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近年来北京地区开展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情况,利用农业气象灾情统计资料和经典的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2004 2010年北京地区人工增雨效果和防雹经济效益进行了客观定量地评估。结果表明:(1)在5 9月的评估期,随着作业样本数逐年累加,人工增雨平均相对增雨率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20%左右;在所选目标区,连续7年的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量约417.8 mm,增雨效果显着。(2)年平均人工防雹经济效益约2.48亿元,多年平均防雹投入产出比为1∶16。人工防雹效益最高、最低年份分别在2009年和2005年,对应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7和1∶6。

吴香华[6](2014)在《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研究 ——基于现代统计方法》文中指出催化效果的检验,一直是人工增雨作业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业务性和研究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现代统计方法(如:马氏距离聚类分析、周期分析、变量分离、bootstrap等)和常规地面气象资料等开展研究。吉林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人工增雨的省份,50多来积累了大量作业数据和专业经验。本文以4月-7月吉林省不固定目标区的人工增雨效果为研究对象,在对空中水资源和地面降水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副区的合理划分、物理协变量的选取,运用统计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降水自然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影响,并建立数据删失模型控制这种影响,为科学合理地评估人工增雨效果和促进作业方案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空中水资源和地面降水的概况。90%以上的空中水资源集中在500hPa层以下,夏季最丰沛,其次是秋季、春季,冬季最少。因此,4月-7月在500hPa层以下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具有良好的空中水资源条件。吉林省地面降水的年际分布通常有4.2-7.6年的周期,年分布有单峰特征(最高值发生在7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地势对降水的影响比较显着,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大、变化梯度大,而西北部地区降水较少、变化梯度小。4月-7月期间,白城和松原一带旱情频发,是吉林省人工增雨作业重要的目标区。(2)副区的合理划分。目标区不固定的人工增雨作业,需要运用"浮动对比区"方法来检验效果,其中第一步是运用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本研究根据R2统计量、伪F统计量、伪T2统计量和半偏R2统计量以及吉林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副区数为6。马氏距离聚类分析克服了欧式距离聚类中变量单位和相关性的影响,本研究还考虑了变量权重和样本类别而改进马氏距离聚类中协方差矩阵的算法,准确率至少能提高6.63%,同一副区内的站点在地形特征和降水特征上都很相似。(3)物理协变量的选取。本文从地面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大尺度气候指数中,通过分离降水量、相关分析和基于交叉检验的逐步回归挑选月降水量的协变量,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挑选日降水量的协变量。发现:月降水量的年代际分量普遍与大尺度气候指数、全球NCEP再分析资料有关,与地面常规气象指标的相关性不明显;年际分量与大尺度气候指数、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指标三种资料都可能有关联。日降水量的协变量,选取了风速、气温、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并用空白试验和作业实例验证了合适的物理协变量能够改进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4)自然变异的影响。本文选取非作业降水数据进行bootstrap统计模拟,发现副区1-副区5的降水自然变异在士20%以内,并把其分布中的单侧置信上限定义为增雨效果的"检出下限"。通过删除强影响点和选取降水结构相似的对比单元建立了 "数据删失模型",并用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5)吉林省人工增雨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副区划分、协变量选择和控制降水自然变异的影响后,得到1997-2007年4月-7月的35例作业的效果在0%-30%(平均11.95%),和降水量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较强的降水具有较高、较稳定的云水转化率,因此作业效果比较稳定。

刘晴[7](2013)在《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优选及个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关注人工增雨试验效果统计检验方案,在明确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同时,对效果检验的分类和效果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大量阅读和总结国内外统计检验方法进展的文献之后,发现该研究方向的难点,同时明确本文的选题目的,即选取两个研究个例(包括2006年7月古巴东部飞机增雨作业和北京地区2006-2008年汛期人工增雨作业),运用四种经典统计检验方法,探索雨量值所呈现的统计相关关系在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科学性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进行合理的实践优选,以求找到最适合某一地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统计评估方法。很多国家的科学研究人员都曾在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评估方面做过一定的研究,本文选取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组2006年7月帮助古巴实施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单比分析法对此次人工增雨试验进行了效果评估,得到增雨率为25.17%,但增雨检出功效和显着性较差。然后,选取作业目标区为古巴东部的Holguin省,选取对比区为Guantanamo省,利用区域历史回归方法对增雨试验进行了效果评估,并对计算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对相关系数、回归方程等进行显着性检验,最终取得了较为客观的评估结果。结果表明:2006年7月Holguin省绝对增雨36.94mm,相对增雨39.74%,由于降雨量的自然变差较大,人影工作仍存在一定困难,最后利用概率分布图来进行增雨的显着性检验,表明此次增雨效果较为显着。其后,尝试对国内某一地区的增雨效果工作进行统计评估,首先选取首都北京的人工增雨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降水系统主要以自西向东影响为主,不同年份的汛期雨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为北京地区汛期人工增雨作业的前期安排以及后期增雨效果评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之后选取北京地区2006-2008年汛期人工增雨作业为研究个例,应用4种统计检验方法(序列试验、对比试验、双比试验、区域历史回归试验),使用多种统计变量,包括日、候、旬雨量等以及他们的变换值,以1981-2000年北京地区各站点雨量监测资料为历史资料,找到满足要求的统计变量,对该个例的增雨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再对各方法进行比较和优选,发现以候雨量的六次方根值作为统计变量的区域历史回归方案是针对北京地区汛期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估的相对最优方案。计算得出2006-2008年汛期人工增雨试验的相对增雨值分别为18.05%、15.48%、10.33%,这三年汛期的人工增雨试验的平均相对增雨值为14.62%。

王婉,姚展予[8](2012)在《非随机化人工增雨作业功效数值分析和效果评估》文中认为用自然复随机化方法对北京市人工增雨作业非随机化试验进行功效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检验方案功效差别较大,序列试验功效最差,当作业样本数较多时对比试验功效较高,其次为区域历史回归试验和双比分析方案,当作业样本数较少时区域历史回归试验功效比其他两种方案更高。功效与增雨效果、历史样本数、作业样本数都有关系,当作业样本数或历史样本数增多时,功效都会增大,但是增大的程度会随着样本数目的增多而趋缓。分类统计不一定可以提高检验功效值,要采用分类统计方案首先就要保证分类后的作业样本数下的功效值大于合并后作业样本数下的功效值。在综合分析影响功效的各种因素基础上选择区域对比试验、双比分析和区域历史回归试验对北京市2002~2007年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总评价,结果均表明相对增雨效果在10%左右,采用复随机化方案进行显着度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案下显着度水平均达0.05。

房彬,班显秀,肖辉[9](2008)在《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功效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复随机化试验法,通过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评估方案(CA-FCM)等几种评估方案对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进行功效分析,以确定试验方案的试验周期(样本容量)。分析表明:在0.05显着度上以80%概率检验出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10%以上的增雨效果需要的样本容量是:区域控制试验和区域回归试验需要400个样本,区域交叉试验、多区双比交叉回归试验、CA-FCM需要250个样本。其中CA-FCM评估方案在相同的样本容量和催化效果情况下,功效值最大。

李培仁,封秋娟[10](2008)在《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的设计功能和建设》文中研究说明1示范基地介绍1.1示范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人工影响天气是建立在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是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产生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及人类活动的迫切需要,人们对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过程的认识不断发展,使得这一年轻的学科得到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人们对云、降水物理过程的有意识影响的结果

二、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成因 ——以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LUCC)变化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1.2.2 地下水退水规律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
    2.1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产流过程模拟原理
    2.2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汇流过程原理
第3章 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2 海绵城市建设状况
        3.2.1 总体规划
        3.2.2 工程状况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绵城市建设下流域地下水退水规律变化
    4.1 城镇化流域地下水退水规律分析方法
        4.1.1 场次洪水基流分割方法
        4.1.2 场次地下水退水过程模拟方法
        4.1.3 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验证方法
    4.2 海绵城市建设下流域场次地下水退水过程的划分
        4.2.1 场次洪水标准退水曲线
        4.2.2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场次洪水基流分割点
        4.2.3 基流分割方法优选
    4.3 海绵城市建设下流域场次地下水退水过程的模拟
        4.3.1 地下水退水曲线方程参数率定及优选
    4.4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其验证
        4.4.1 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
        4.4.2 耦合退水曲线和水文水动力模型的模拟验证
    4.5 讨论
        4.5.1 基流分割点对地下退水规律响应
        4.5.2 非参数突变检验合理性评价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规律影响评价
    5.1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过程影响的研究方法
        5.1.1 暴雨情景的构建
        5.1.2 基于情景对比的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过程的影响
    5.2 暴雨情景的构建
        5.2.1 24小时设计暴雨量过程线
        5.2.2 设计预报洪水过程线
        5.2.3 暴雨情景的构建
    5.3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过程的影响
        5.3.1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起退流量的影响
        5.3.2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时长的影响
        5.3.3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速率的影响
        5.3.4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净雨量的影响
        5.3.5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成分的影响
    5.4 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退水规律的影响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成因
    6.1 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水退水规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6.1.1 基于正交试验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6.1.2 基于改进型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的地下水退水规律敏感性分析
        6.1.3 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响应及其成因分析
    6.2 正交试验敏感性设计方案
    6.3 地下水退水规律敏感性分析
    6.4 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及其成因分析
        6.4.1 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
        6.4.2 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优缺点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福建省古田水库人工增雨随机回归试验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1975—1986年古田水库人工增雨随机试验情况
    1.1 试验区气候特征及增雨条件分析
    1.2 随机试验方案设计
        1.2.1 试验单元
        1.2.2 作业条件
        1.2.3 播云方式
        1.2.4 地面观测
    1.3 统计方法
        1.3.1 区域回归分析法
        1.3.2 双比分析法
        1.3.3 多元回归分析法
    1.4 随机试验结果
        1.4.1 统计检验结果
        1.4.1. 1 区域平均雨量回归分析
        1.4.1. 2 区域平均雨量双比法分析
        1.4.1. 3 多元回归分析
        1.4.2 物理检验结果
        1.4.2. 1 雷达回波双比分析
        1.4.2. 2 雨滴谱分析
        1.4.2. 3 雨水中Ag+含量
2 1986—2014年人工影响天气相关研究
3 古田人工增雨效果检验试验基地建设及未来展望
    3.1 古田人工增雨效果检验试验基地建设
    3.2 基地未来工作展望
        3.2.1 开展自然降水宏观特征研究, 获取自然云降水物理结构和演变机理
        3.2.2 开展基于多源探测资料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分析, 提高作业水平
        3.2.3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研究, 完善作业效果检验技术
        3.2.4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和科学实验

(3)四川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作业效果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平台设计思路
2 软件简介
    2.1 数据转换
    2.2 显示雷达基数据和二次产品
    2.3 雷达产品和四川省地理信息、地形信息叠加
    2.4 效果分析
        2.4.1 显示作业地点和影响范围
        2.4.2 选择对比云
        2.4.3 识别追踪作业区的移动方向
        2.4.4 分析作业效果
3 软件应用分析
5 结论

(4)自然降水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的副区划分
2 各个副区的自然降水变异
    2.1 自然降水变异的统计数值模拟
    2.2 自然降水变异对各副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影响
    2.3 自然降水变异的计算与“催化”样本量的关系
3 自然降水变异影响的控制
    3.1 数据删失模型
    3.2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实证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5)北京地区人工增雨效果和防雹经济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评估方法和资料选取
    2.1 人工增雨区域历史回归统计与候降水量
    2.2 人工防雹投入产出比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3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情况
    3.1 统计变量正态分布检验
    3.2 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3.3 作业期降水概况及人工增雨效果统计
4 人工防雹经济效益评估
5 结论和讨论

(6)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研究 ——基于现代统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随机化方案和非随机化方案
        1.2.2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的评估
        1.2.3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流程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吉林省4月-7月降水的基本特征
    2.1 气候概况
    2.2 空中水资源
        2.2.1 水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2.2 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2.3 地面降水的基本特征
        2.3.1 降水的年变化特征
        2.3.2 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2.3.3 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副区划分
    3.1 吉林省人工增雨的概况
    3.2 基于马氏距离的聚类分析
        3.2.1 聚类分析
        3.2.2 马氏距离聚类分析的改进
        3.2.3 类别数的确定
    3.3 吉林省副区的划分
        3.3.1 资料
        3.3.2 副区的定义
        3.3.3 副区数的确定
        3.3.4 副区的划分及其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协变量的选取
    4.1 资料和方法
        4.1.1 资料
        4.1.2 周期分析
        4.1.3 基于时间尺度分离的统计降尺度分析
    4.2 月降水量估算的协变量选取
        4.2.1 月降水量的周期分析
        4.2.2 不同时间尺度下月降水量数据的分离
        4.2.3 月降水量年代际分量的预报因子选取
        4.2.4 月降水量年际分量的预报因子选取
        4.2.5 月降水量预报因子的综合分析
    4.3 日降水量估算的协变量选取
        4.3.1 日降水量的简单相关分析
        4.3.2 日降水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3.3 日降水量估算的协变量
    4.4 基于协变量的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降水自然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的影响
    5.1 人工增雨中的降水自然变异
    5.2 吉林省4月—7月降水的自然变异
        5.2.1 降水自然变异的统计数值模拟
        5.2.2 降水自然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影响
        5.2.3 降水自然变异的计算与"作业"样本量的关系
    5.3 降水自然变异影响的控制
        5.3.1 数据删失模型
        5.3.2 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的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吉林省5月份降水预报因子的挑选
    附录B 吉林省6月份降水预报因子的挑选
    附录C 吉林省7月份降水预报因子的挑选
    附录D 传统方法和数据删失模型分析100例空白试验的结果比较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等
致谢

(7)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优选及个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内涵和重要性
    1.2 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分类
    1.3 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方法
        1.3.1 相关统计学原理概述
        1.3.2 应用于人工增雨作业个例的统计学方法
        1.3.3 统计检验的基本概念
        1.3.4 统计检验分析方法
    1.4 统计检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方向的难点和选题目的
        1.5.1 如何确定影响区位置和范围
        1.5.2 深入对比分析各统计方法的灵敏度、功效和准确度
        1.5.3 减少各统计方法结果的误差
        1.5.4 论文选题目的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统计检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统计检验方法功效对比及优选
        2.2.1 四种统计检验分析方法的比较
        2.2.1.1 概念上的比较
        2.2.1.2 实质上的比较
        2.2.1.3 计算方法上的比较
        2.2.2 四种统计检验方法的显着度检验
        2.2.3 四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功效分析
        2.2.4 柯尔莫哥洛夫拟合度检验
        2.2.5 区域历史回归方案的算法介绍
第三章 古巴东部 2006 年 7 月飞机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分析
    3.1 引言
    3.2 古巴降雨天气背景概况
    3.3 古巴东部 2006 年 7 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情况
    3.4 增雨效果单比分析
    3.5 区域历史回归方案分析
    3.6 统计回归方程
        3.6.1 目标区和对比区的选取
        3.6.2 统计变量的选取
        3.6.3 数据处理和计算
        3.6.4 几个参数的显着性检验
        3.6.4.1 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3.6.4.2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3.7 效果评估及显着性分析
        3.7.1 效果评估
        3.7.2 人工增雨效果的显着性分析
    3.8 结论
第四章 北京地区 2006-2008 年汛期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评估方案优选
    4.1 引言
    4.2 北京地区基本天气背景和人工增雨工作现状
    4.3 统计变量及统计分析方法优选
        4.3.1 试验区的优选
        4.3.2 统计变量的优选
        4.3.2.1 多种统计变量的设定
        4.3.2.2 柯氏值判定及统计变量的优选
        4.3.3 增雨效果统计评估
        4.3.3.1 序列试验
        4.3.3.2 对比试验和双比试验
        4.3.3.3 区域历史回归试验
        4.3.3.4 最优方案的选取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非随机化人工增雨作业功效数值分析和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方案
    2.1 数值分析方案
    2.2 统计方案
3 试验数据
4 功效数值分析
    4.1 合并统计功效数值分析
    4.2 分层统计功效数值分析
5 增雨效果评价
    5.1 方案选择
    5.2 效果评估
6 总结

四、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退水规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成因 ——以萍乡市为例[D]. 冷梦辉.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福建省古田水库人工增雨随机回归试验回顾及展望[J]. 冯宏芳,林文,曾光平. 海峡科学, 2019(05)
  • [3]四川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作业效果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应用[A]. 范思睿.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6
  • [4]自然降水变异对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影响[J]. 吴香华,牛生杰,金德镇,孙海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7)
  • [5]北京地区人工增雨效果和防雹经济效益评估[J]. 李宏宇,嵇磊,周嵬,罗布. 高原气象, 2014(04)
  • [6]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研究 ——基于现代统计方法[D]. 吴香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6)
  • [7]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优选及个例分析[D]. 刘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S2)
  • [8]非随机化人工增雨作业功效数值分析和效果评估[J]. 王婉,姚展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6)
  • [9]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功效分析[A]. 房彬,班显秀,肖辉.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 2008
  • [10]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的设计功能和建设[A]. 李培仁,封秋娟.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 2008

标签:;  ;  ;  ;  

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计的统计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