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结核68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黄兴涛,柳彬,吴景全,梁秀梅[1](2014)在《118例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不典型肺结核的胸部CT资料,包括发病部位、发病年龄及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痰检、活检或临床抗痨治疗有效证实。结果 (1)发病部位不典型15例(12.7%),其中位于右肺中叶4例,左肺上叶舌段3例,双肺下叶8例;(2)发病年龄不典型(即成人原发型肺结核)18例(15.3%),发病年龄为2668岁,主要表现为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3)CT征象不典型85例(72.0%),孤立结节或肿块型47例,肺炎实变型10例,肺不张型6例,空洞型12例,多发结节型8例,磨玻璃密度型2例,以孤立结节或肿块型最为常见。结论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多样,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充分认识和重视肺结核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以减少其误诊、漏诊率。
宋明军,徐军,万航[2](2021)在《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34例肺结核患者,分为典型肺结核组156例和非典型肺结核组78例,其中典型肺结核组均行X线和CT扫描,非典型肺结核组均行CT和MRI扫描。结果典型肺结核组CT扫描准确率显着高于X线检查(P<0.05)、CT分型误诊率显着低于X线(P<0.05);非典型肺结核组CT扫描准确率显着高于MRI(P<0.05)、CT扫描分型误诊率显着低于MRI(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临床价值高于X线及MRI,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叶锦欣[3](2021)在《云南省15县区首诊涂阴肺结核“过诊”现况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复核云南省15县区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患者的诊断,来评估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同时分析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复核的结果,探索涂阴肺结核患者“过诊”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情况和正确评估云南省结核病负担提供建议和参考依据。2.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县区级临床医生对肺结核诊断原则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临床医生在肺结核诊断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医院和科室防止涂阴肺结核诊断过程中出现“过诊”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出现涂阴肺结的“过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云南省15县区(嵩明县、安宁市、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昭阳区、镇雄县、思茅区、隆阳区)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5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痰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菌种鉴定)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胸部影像学资料。由3位省级临床医生组成专家小组对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胸部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复核并收集复核结果。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诊断进行复核,根据《WS288-2017肺结核诊断标准》把痰培养或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判定为肺结核确诊病例,病原学阴性(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均阴性)患者且影像学复核结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判定为肺结核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阴性患者且影像学复核结果为“非活动性肺结核”,或菌种鉴定结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判定为“过诊”患者。在EpiData 3.1中录入数据,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对涂阴肺结核“过诊”患者在18个变量中的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kappa值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影像学复核结果进行分析,用kappa值评价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第一阅片者和第二阅片者的阅片结果的一致性。2.选择隆阳区和安宁市的县级结核病定点医院感染科主任1人、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2人做为访谈对象。在取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之后将所有录音文件整理成word文档,并与现场记录核对,整理出访谈记录。再根据研究目的、访谈提纲、访谈记录制定主题框架,按照主题框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整体分析图谱,进行阐述。[结果]1.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病原学阳性患者有184例(32.74%),说明通过强化病原学检测可提升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病原学阳性率。2.涂阴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复核结果显示,513例(91.28%)患者复核结果一致,其中判定为肺结核确诊病例的患者184例(32.74%),判定为临床诊断病例的患者329例(58.54%);8.72%的患者复核结果不一致,为涂阴肺结核“过诊”患者。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复核结果显示,该群体中“过诊”患者有48例,“过诊”率为12.73%。3.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CT作为抗结核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方式(OR=3.82,95%CI=1.14-12.77),以及影像学结果提示病变较小(OR=3.24,95%CI=1.40-7.52)的涂阴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过诊”的风险更高。4.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复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05,P<0.01),说明抗结核治疗对影像学复核产生了修正效应,抗结核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5.在诊断涂阴肺结核患者时,临床医生表示的诊断难点是通过影像学阅片进行鉴别诊断。为防止涂阴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过诊”,部分结核病定点医院组建了肺结核诊断小组对病原学阴性的患者进行病案讨论,意见一致后再定诊。[结论]1.在云南省基层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的患者中,的确存在“过诊”的问题,虽然“过诊”患者占比不高,但是由于云南省肺结核患者基数大,涂阴肺结核患者较多,所以“过诊”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公共卫生问题。2.通过强化病原学检测,可以提升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阳性患者比例,从而降低可能出现“过诊”的涂阴肺结核患者数。3.涂阴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基层临床医生在应用CT诊断涂阴肺结核患者,或是诊断处于病程早期、肺部影像学提示病变较小的患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易导致“过诊”的出现,此结果提示基层临床医生应提高自身影像学阅片能力,增强对涂阴肺结核患者影像表现的辨别能力和诊断能力。省市级卫生部门应增加关于涂阴肺结核诊断的相关培训,帮助基层临床医生提升诊断涂阴肺结核的综合水平。此外,为降低涂阴肺结核患者中的“过诊”,临床医生也可通过组建合格的肺结核诊断小组,或对疑似病例采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李红岩[4](2019)在《肺外结核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分析及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结核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在肺部高发外,可以累及全身其他各个器官、系统。由于结核病在18F-FDG PET/CT显像上常表现为高代谢,经常被误诊为恶性病变,而对疾病的诊疗带来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并确诊为肺外结核患者,分析18F-FDG PET/CT在肺外结核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旨在更好地认识结核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的表现,提高应用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经病理学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肺外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使用视觉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PET/CT图像病变性质进行判读。统计结核病灶累及部位和全身分布情况,总结18F-FDG PET/CT在肺外结核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优势,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肺外结核患者,根据病变累及系统和数量分为三大类型:单系统受累(27.0%)、多系统受累(23.6%)、合并肺内结核(49.4%)。对三组病例SUVmax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2.根据病灶累及部位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具体分为淋巴结结核、胸膜结核、心包结核、腹膜结核、骨关节结核、脏器结核等。(1)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大,部分可伴钙化,FDG摄取可高可低,部分呈环形摄取。(2)胸膜结核:大部分胸膜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部分呈结节或肿块状,FDG摄取多为弥漫性高摄取。(3)心包结核:表现为心包不同程度增厚,心包膜多呈环形弥散高摄取,大部分伴少-大量心包及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4)腹膜结核:肝/脾包膜及壁腹膜多表现为较弥漫均匀性增厚,FDG摄取呈细条状改变;大、小网膜及系膜多呈“污迹样改变”,FDG呈弥漫性高摄取,部分大网膜呈饼样改变。(5)骨关节系统结核:大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代谢增高,以脊柱结核多见,影像学特征如下:连续椎体受累、椎旁冷脓肿形成、椎间盘受累、骨质破坏区伴死骨或骨碎片。(6)脏器结核:脏器结核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实质性脏器结核(附件、肝脏、胰腺、脾脏、肾上腺、前列腺等)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影伴代谢增高。颅内结核表现为等或高密度影,伴或不伴代谢异常增高。肠结核多累及回盲部,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变窄。3.本组174例肺外结核患者中,PET/CT显像诊断正确129例,准确性为74.1%,诊断错误45例,误诊率为25.9%。45例误诊病例中,误诊为肺癌伴转移15例,淋巴瘤12例,卵巢癌4例,淋巴结转移3例,结节病2例,腹膜癌、前列腺癌、骨原发恶性肿瘤、结肠癌、眼眶恶性肿瘤、胸膜恶性肿瘤、胸腺瘤、胰腺癌、肺部真菌感染各1例。结论PET/CT能够全面、无创评估肺外结核患者全身各器官侵犯情况、判断病灶活动性、指导临床选择活检部位,为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朱琳[5](2019)在《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国内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国内期刊发表的明确诊断的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途径、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结果1603例患者中,男性1070例,女性533例,比例约为2:1;年龄范围15~84岁,平均年龄(47±9)岁。有明确或可疑鸽、鸟类、土壤等接触史的有150例(9.4%)。无基础疾病1061例(66.2%),有基础疾病542例(33.8%)。496例(30.9%)无任何临床症状,1107例(69.1%)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n=879,79.4%),咳痰(n=589,53.2%),发热(n=368,33.2%),胸、背痛(n=324,29.3%),痰中带血、咯血(n=211,19.1%),胸闷、气喘(n=151,13.6%),乏力、盗汗(n=89,8.0%),呼吸困难(n=9,0.8%),体重减轻(n=24,2.2%),咽部不适(n=2,0.2%)。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n=1134,70.7%),单发或多发斑片浸润影(n=190,11.9%),结节、斑片混合病灶(n=143,9.0%),实变病灶(n=98,6.1%),结节或肿块、斑片、实变、空洞同时存在的混合病灶(n=23,1.4%),单纯空洞性病变(n=12,0.7%),弥漫粟粒样结节病灶(n=3,0.2%)。1602例(99.9%)患者HIV阴性;195例(12.2%)患者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95.4%。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703例(43.9%),经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明确诊断666例(41.5%),经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196例(12.2%),经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明确诊断31例(2.0%),经组织培养明确诊断5例(0.3%),尸检确诊2例(0.1%);行PAS染色701例(44.0%),阳性率98.4%;行GMS染色443例(27.8%),阳性率96.2%;单纯药物治疗(n=971,60.7%),单纯手术治疗(n=239,14.9%),手术联合药物治疗(n=391,24.4%);1326例(82.7%)痊愈或显效,39例(2.5%)无效。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好发于气候潮湿温暖的东部沿海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中青年多见;多数患者无鸽或其他禽鸟类、霉变环境等接触史。我国原发性肺隐球菌病通常见于HIV阴性患者,绝大多数无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无特异性;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中叶;病灶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病程长,极易误诊;经皮肺穿刺及手术活检病理是目前最主要的确诊方法;LAT可作为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提高诊断率。治疗方式首选药物治疗,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建议术后抗真菌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曹盼,李永波[6](2018)在《老年肺结核不典型X线和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老年肺结核不典型X线和CT影像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与CT检查,分析患者的不典型X线与CT影像特征和误诊原因。结果 8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确诊率为72.5%,明显高于X线的22.5%(P<0.05);但X线与CT检查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不典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应密切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全面考虑,鉴别其他疾病,减少误诊,以指导临床治疗。
云静,王爱民[7](2016)在《146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临床特点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146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1)居住地以农村人口居多;就诊季节全年分散;发病年龄以<12岁及>40岁多见;有明确肺结核患者接触史37例;职业以农民为主;(2)症状以发热、咳嗽多见;体征以呼吸道体征、淋巴结肿大多见;(3)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农村、合并基础疾病及肺外疾病、临床症状≥3种、痰抗结核抗体阳性、未规律服药及督导是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农村居民发病率高,以小儿、中老年群体多见,多合并基础疾病,强化动态X线监测,辅以重复细菌学检查是降低漏诊的关键,为提高治疗效果,需积极控制上述独立危险因素。
方伟军,刘庆余,张颖,张晖,宋敏,任会丽[8](2012)在《肿瘤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肿瘤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评价CT在肿瘤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对肿瘤型肺结核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4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肿瘤型肺结核患者行CT扫描,所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 43例肿瘤型肺结核患者按其CT影像学特征分型:肺部团块型23例(53.5%),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型6例(14.0%),肺部空洞型5例(11.6%),纵隔肺门团块型5例(11.6%),支气管腔内结节、团块型4例(9.3%)。32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8例,环形强化4例,周边强化2例,整体均匀强化4例,不强化4例。43例误诊为肺癌36例,误诊率83.7%。结论肿瘤型肺结核因其CT影像特点不典型,误诊肺癌较多,CT显示其影像特点有一定的优势,结合实验室检查、随访或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肖颖,杨婷,曾璨[9](2011)在《结核病的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结核病是目前我国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我国结核患病人数多,病情较复杂,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不高,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给临床上早期、及时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以致延误了治疗。因此,结核病的误诊和漏诊是一直被关注的重要课题。
孙红[10](2011)在《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10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发病、发展、治疗及转归。方法对2001~2010年收治的106例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X线特点、治疗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由于患者基础肺功能状态不良,发病时呼吸困难等症状较重,且常常与气胸的程度不成比例,67例伴严重呼吸困难,其中14例肺压缩面积<20%。而因合并有肺结核、肺气肿、肺大疱、积液、感染等原因,33例体征不典型,部分患者X线胸片不易发现,6例患者通过CT检查确诊局限性气胸。病情发展快,有时很快危及生命,但积极治疗愈后较好,治愈率97.1%。复发率高,治疗疗程长,肺复张时间平均23d,最长47d。部分患者需要长期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胸腔注入粘合剂、胸腔镜或手术修补等治疗。结论肺结核因结核病灶及结核病引起的肺气肿、肺大疱等原因易并发自发性气胸,而且临床症状重、疗程长,需积极给予综合治疗。
二、肺结核68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结核68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18例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病例纳入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部位不典型 |
2.2 发病年龄不典型 |
2.3 CT征象不典型 |
3 讨论 |
3.1 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
3.2 诊断策略 |
(2)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典型肺结核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
2.2 典型肺结核组患者分型误诊率比较 |
2.3 典型肺结核组患者隐匿病灶发现率比较 |
2.4 非典型肺结核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
2.5 非典型肺结核组患者分型误诊率比较 |
2.6 非典型肺结核组患者隐匿病灶发现率比较 |
3 讨论 |
(3)云南省15县区首诊涂阴肺结核“过诊”现况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定义和名词解释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地区 |
2 研究对象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质量控制 |
7 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首诊断为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的复核情况 |
3 首诊断为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的“过诊”影响因素分析 |
4 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复核情况 |
5 定性访谈结果 |
讨论 |
1 首诊断为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复核情况 |
2 涂阴肺结核“过诊”的影响因素 |
3 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影像学复核结果 |
结论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涂阴课题影像学检查结果 |
附件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肺外结核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分析及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病人资料与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5)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隐球菌病的诊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老年肺结核不典型X线和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老年肺结核患者X线与CT检查结果比较 |
2.2 老年肺结核患者X线与CT影像特征 |
3 讨论 |
(7)146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 |
2.2 症状及体征 |
2.3合并疾病及肺外结核情况 |
2.4 辅助检查结果 |
2.4.1 实验室检查 |
2.4.2 影像学检查 |
2.5 误诊情况 |
2.6 治疗情况 |
2.7 影响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2.8 影响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流行状况 |
3.2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临床特点及诊治状况 |
3.3 影响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
(8)肿瘤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T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肺部团块型 |
3.2 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型 |
3.3 肺部空洞型 |
3.4 支气管腔内结节、团块型 |
3.5 纵隔肺门团块型 |
(9)结核病的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结核病误诊和漏诊分析 |
1.1 肺结核的误诊和漏诊 |
1.2 肠结核的误诊和漏诊 |
1.3 淋巴结结核的误诊和漏诊 |
1.4 其他肺外结核误诊和漏诊 |
2 小结与讨论 |
(10)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10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肺结核的诊断 |
1.4 自发性气胸的X线表现 |
1.5 误诊情况 |
1.6 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肺结核68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18例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J]. 李琦,黄兴涛,柳彬,吴景全,梁秀梅. 重庆医学, 2014(19)
- [2]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宋明军,徐军,万航.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2)
- [3]云南省15县区首诊涂阴肺结核“过诊”现况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叶锦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肺外结核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分析及临床价值探讨[D]. 李红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5]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D]. 朱琳. 苏州大学, 2019(06)
- [6]老年肺结核不典型X线和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 曹盼,李永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13)
- [7]146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云静,王爱民. 中国病案, 2016(12)
- [8]肿瘤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J]. 方伟军,刘庆余,张颖,张晖,宋敏,任会丽. 实用临床医学, 2012(06)
- [9]结核病的误诊和漏诊原因分析[J]. 肖颖,杨婷,曾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S1)
- [10]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106例临床分析[J]. 孙红. 当代医学, 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