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炳蔚[1](2021)在《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和美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会对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高中生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整天过着紧张、枯燥的两点一线学习生活,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一部分学习成绩不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学习动机缺乏等原因,不再愿意继续坚持学习。因为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他们打扰他人、睡觉、欺凌同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这些学生被统称为“问题学生”。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深深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艰巨挑战,又意义非凡。该文以WZ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WZ中学虽然不是当地的重点学校,但历史悠久,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种类典型。该论文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为工具,收集各种数据。WZ中学全体教师和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目的而设计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信息、问题学生现状、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和建议等。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作者还对11名教师代表、6名中层干部和4名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除问卷调查和访谈外,笔者还查阅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学生违纪处分记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文件。借助“问卷之星软件”和“SPSS应用程序”,对大量的数据和记录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试图找出“问题学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问题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对上述原因的研究,阐述了转化“问题学生”的理论和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改善“问题学生”的不良状况。作者根据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促使“问题学生”回归正途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应当为“问题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到平等、快乐和希望;另一方面,要让“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诸如游戏、讨论、小组探究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友谊、爱的信心,增强他们有所作为的意志。由于法律对教师惩戒权支持乏力,并且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学校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没有人敢惩罚“问题学生”或对他们说“不”。依据本文作者的观点,WZ中学要在“问题学生”管理上有所突破,必须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培养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职能,大力寻求校外资源支持等。总之,希望本文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张雄明[2](2021)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强调初中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与家长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诸多初中生家长在外务工,很少会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将很难保证农村初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进而导致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数量逐年提升,如果在校期间没有有效的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而问题学生自身也很难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针对于这一情况,此次研究主要就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当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质量。
张建安,曾麟[3](2020)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分类施教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扩招100万(实招116万)以后,高职院校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按照其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社会道德型、心理型、学习型、经济型等不同的类型。针对这部分学生若不能因材施教教育好,势必会影响校风、学风建设,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以上考虑,高职院校必须针对"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及其各具差异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提出心理引导、行为矫治的个性化对策。
王月超[4](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深入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发展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并促进他们的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边缘生”群体的理论研究,对“边缘生”的概念做出界定,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然后选取Q市S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该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问题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同伴群体的忽略、家长在家庭支持方面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问题愈发严重,且“边缘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致使其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对二至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身心发展特点,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划分,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选定个案研究对象,对“边缘生”的生成分别从教学因素、同伴群体、家庭支持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边缘生”生成的相关因素分别从数学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家庭和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提出转化建议,力图为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论文对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成因的分析以及转化建议的提出是以全纳教育思想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通过借助这些理论去丰富对于“边缘生”的现实研究。通过研究,以期明确“边缘生”的特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转化路径,引起我们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反思,使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边缘化”现象能够得到缓解,积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李殿芬[5](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刘效瑜,刘宝昌,武杰[6](2020)在《高职院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占我国高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问题学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学生",准确把握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分类实施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实效,帮助问题学生成长成才。
王菲[7](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斗升,社会对高科技人才质量要求提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建设了国家文件中要求的心理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管理教师,但没有满足学生本质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事件依然频繁爆出。本文基于大学生直接迫切的现实需求,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翻阅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基础上,选取山东D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校心理管理的教师从组织设置、制度、队伍、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深度访谈,找到存在的问题,用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有助于指导以山东D学院为例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明确今后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外关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关于心理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后面叙述了研究这个主题用到的四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文章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接下来介绍了研究用到的理论知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现状后进行深入调研,介绍了选取山东D学院作为案例调查的依据、调查设计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了调查数据得到调查发现。第三章,通过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中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宣传不到位、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原因的分析,有思想认识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影响、支持力度不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心理管理的经验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心理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三条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为研究的对策。结合理论提出五方面的对策。从政府的角度,要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推动管理队伍培训规范化;从学校角度,要逐步落实更新现代心理教育观、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家庭角度配合学校搞好管理,学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采用激励教养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从辅导员角度,要对学生心理管理进行主动预防、干预和加大工作力度来增加教育职责。学生角度,大学生自身要培养吃苦抗压受挫能力、学会排遣消极情绪、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
丁文[8](2020)在《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文中指出“问题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习、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学校规范要求或人们期待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界定以及对待这类学生的态度与方式,通常反映着人们不同的儿童观和价值立场。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政策及教育理论提倡给予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以空间,但学校生活的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一些个性强的儿童常常被视为异类或有问题的,并因此受到歧视甚至是欺凌;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或班级会出现集体无意识地误判或不公正地对待此类儿童的现象,这严重地伤害了此类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以那些被认为是“捣蛋鬼”型的“问题学生”为对象,研究了此类儿童的现实生活处境,教育关系人对此类儿童的态度,此类儿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必须做出的反思。为此,本研究以H市碧玉小学(化名)四年级某班的一位被称为是“捣蛋鬼”的男学生——轩轩(化名)为个案对象,以叙事探究为主要方法论,采用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了对轩轩在四年级和六年级时的跟踪研究。研究过程经历了文献的搜集与阅读、制定研究计划、观看研究团队已收集的视频,进行观察和资料收集,资料深度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几个阶段。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综述,并界定了“捣蛋鬼”、“问题学生”以及“形象”三个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陈述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者的角色,本研究所采用的叙事探究方法论,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和资料分析工具。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呈现了四年级时的轩轩在学校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总体成长状态和具体的“捣蛋鬼”形象,以及轩轩本人对自我的认知。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六年级时轩轩的成长变化,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化。第五章讨论和分析了轩轩“捣蛋鬼”这种问题形象的成因。第六章以反思性视角,分析了学校教育在问题形成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改进方面。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现实生活中的轩轩是一个乐于助人、上课积极参与、思维独特、活泼好动、有些调皮、不愿意受规则约束、表达能力有点欠缺,在班里不太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孩子。但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轩轩的成长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他的规则意识有所提高。然而老师、同学、家长等人眼中的轩轩形象非但没有变化,反而更加不可理喻了。他们基本一致认为,轩轩除了善良,头脑灵活,仍然是个调皮捣蛋、不守规则、说话啰嗦、做事拖拉不主动、自控力不足、情商不高、屡教不改的孩子。而且,在几年的时间里轩轩的问题一直存在,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对待轩轩的态度更冷漠了,轩轩所生存的环境并不友好!第二,轩轩的“问题形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首因。童年早期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对轩轩习惯的养成等社会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发展;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与方式的不一致进一步造成轩轩在成长中的价值混乱。再者,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度强调规则至上,把惩罚当成教育,缺乏友爱的同伴关系,以及管理主义的治校理念等等,日益把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予以刻板化。此外,家校教育冲突也对轩轩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感觉统合失调理论说明,轩轩的一些问题行为或许是一种病理现象。最后,文章认为各类教育主体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关注“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并有意识地为这类儿童营建充满善意、温暖和信任的成长环境。
邹晓云[9](2020)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始出现,并由于所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复杂性,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乡结合部小学,往往存在外来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子女多、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班级里待优生较多。转化待优生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亟待解决又深感棘手的工作。为此,本研究选择烟台市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作为研究地点,以该学校成功转化待优生的班主任为个案考察对象,通过访谈法收集了四个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策略,以便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提供参考。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小学四个班主任成功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发现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有效的策略为:(1)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着作汲取待优生转化的思想;(2)对待学生公正而严格,对学生充满信任;(3)把握城乡结合部小学待优生的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学生;(4)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渠道寻找学生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5)通过自我反思寻求待优生转化的有效方法,如采取作业分层、坚持正面引导、利用榜样的影响力量等;(6)积极利用家校合作进行转化。案例中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所采用的策略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这恰恰反映了每个待优生呈现特点和形成原因的不同。因而,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并无定法,班主任对待优生的积极转化有赖于他们深入学生内心,根据学生身上的特点和原因去寻找适合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陈婷[10](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学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难以回避的一类学生。他们受内外多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导致自身发展偏离学校、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从而需要给予帮助的特殊教育个体或群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课程,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主流思想和思想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当前,要贯彻好这一文件精神,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暂时落后发展或者发展偏离轨道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助,毫无疑问是广大教师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指导方针”②。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层面切入,分析总结长期以来高中思政教师对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经验,特别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的原则和策略。具体分三大部分来论述:论文首先论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内涵及其必要性。这一部分主要对高中“问题学生”进行界定、明确其性质和边界,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释,并从学生成长、班集体建设、课标目标达成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目前高中思政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必要性。论文重点剖析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方面还存在“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管不好”等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结主要是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缺乏必要的教育依据,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不敢管;从内因上来看,则主要是高中思政教师教育帮助能力欠缺、育人意识不强、对“问题学生”认识不足导致陷入教育帮助不理想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论文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和四条基本策略。高中“问题学生”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生命个体,实现教育帮助需要做到平等尊重学生、坚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同时要理性认识到“问题学生”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要坚持循序渐进、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基于上述原则,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内要提高思想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育人能力,对外建立健全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笔者从高中思政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必要性、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基于原因提出对策,希望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帮助有些微的启示和帮助。
二、“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拟创新点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问题学生”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问题学生”的概念 |
1.3.2 “问题学生”的判定标准 |
1.3.3 “问题学生”定义争论 |
1.4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
1.4.1 社会认知理论 |
1.4.2 学习动机理论 |
1.4.3 心理健康理论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调查研究 |
2.1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2 调查问卷的信度 |
2.1.3 调查问卷的效度 |
2.1.4 访谈问题的设计 |
2.1.5 访谈对象的确定 |
2.2 访谈步骤和调查问卷的实施 |
2.2.1 访谈步骤的实施 |
2.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2.3 研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2.3.1 调查结果的统计 |
2.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2.4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现状 |
2.4.1 学习型“问题学生” |
2.4.2 行为型“问题学生” |
2.4.3 心理型“问题学生” |
2.4.4 思想型“问题学生 |
第三章 高中“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
3.1 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问题 |
3.1.1 家庭结构不完整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
3.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
3.1.3 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
3.2 学校教育和管理原因 |
3.2.1 学校应试教育不切合学生发展 |
3.2.2 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1 富足的生活滋生不良价值取向 |
3.3.2 便捷的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
3.4 学生自身原因 |
3.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
3.4.2 青春期人格教育缺失 |
3.4.3 青春期“三观”教育不足 |
第四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
4.1 形成教育合力 |
4.1.1 加强家校联系 |
4.1.2 助力家庭教育 |
4.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
4.2.1 重视心理疏导 |
4.2.2 用“仁爱”唤醒学生 |
4.3 破解学生管理瓶颈 |
4.3.1 德育课题引领研究能力 |
4.3.2 分层培训助推专业发展 |
4.3.3 校本培训立足常规管理 |
4.4 营造浓厚德育环境 |
4.4.1 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
4.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4.3 继续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 |
4.5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
4.5.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
4.5.2 全面落实“全员德育” |
4.5.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
4.6 净化社会环境 |
4.6.1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
4.6.2 宣传落实《惩戒条例》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分析 |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优化创新策略分析 |
(一)强化对于家庭教育信息的宣传力度 |
(二)强化对于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
(三)提升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长综合素质水平 |
三、结束语 |
(3)扩招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分类施教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问题学生”入学心理探析与矫治办法 |
二、心理型“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疏导方法 |
三、经济型高职“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资助模式 |
四、学习型高职“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教育对策 |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 |
2.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 |
3.研究者自身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的观察与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国内外关于“边缘人”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关于“边缘生”的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边缘人” |
2.“边缘生” |
3.相关概念辨析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全纳教育思想 |
2.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现实状态 |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特征 |
1.普遍性 |
2.差异性 |
3.可变性 |
4.特殊性 |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的类型 |
1.消沉麻木型 |
2.博取关注型 |
3.敏感自卑型 |
4.自娱自乐型 |
5.自暴自弃型 |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案例分析 |
1.研究个案的选取 |
2.“边缘生”的课堂现实状态 |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边缘生”现象调查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成因分析 |
(一)教学因素分析 |
1.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
2.数学教学方法仍然以注入式为主 |
3.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内容机械 |
4.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 |
(二)同伴群体分析 |
1.数学学习小组中的同伴忽视 |
2.课后不良的同伴群体影响 |
(三)家庭支持因素分析 |
1.家庭的整体环境 |
2.父母的教养方式 |
3.父母对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
(四)学生因素分析 |
1.缺乏学业自我效能感 |
2.不恰当的自我归因 |
3.“边缘生”的人格特质 |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转化策略 |
(一)以“生”为本,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
1.基于“游戏精神”,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 |
2.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数学评价方式 |
3.立足过程,构建和谐真实的数学课堂 |
4.传递积极期待,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
(二)有效利用同伴群体的教育力量 |
1.正确认识同伴群体的教育作用 |
2.利用好课上的数学学习小组 |
3.积极引导“边缘生”课后的同伴关系 |
(三)重视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1.摆正心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
2.及时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沟通环境 |
3.科学教育,营造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
(四)因材施教,对“边缘生”施加有针对性的影响 |
1.培养“边缘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
2.疏导“边缘生”的消极心理情绪 |
3.培养“边缘生”的耐挫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归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提问主体和向度 |
2.提问内容 |
3.提问意识 |
4.提问动机 |
5.提问反应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
2.学生间不会提问 |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不让问 |
2.学生不会问 |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6)高职院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学生行为表现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
(一)“厌学型”,无学习兴趣 |
(二)“网瘾”型,不能自拔 |
(三)“迷情型”,恋爱不当 |
(四)“违纪型”,自由散漫 |
(五)“抑郁型”,自我封闭 |
(六)“低头型”,机不离手 |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
(一)全面排查落实,建立档案 |
(二)联系家长亲人,联网共建 |
(三)依靠学生群体,实时反馈 |
(四)走进问题学生,关心关爱 |
(五)因人帮扶施教,对症下药 |
1.关心关爱,帮助学生度过困难。 |
2.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抑郁。 |
3.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解决厌学情绪。 |
4.强制和自制,帮助学生戒掉“网瘾”。 |
5.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摆脱迷情。 |
6.建章立制,帮助学生杜绝违纪。 |
7.走向户外,健体强身。 |
(7)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对比分析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建本科院校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系统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及调查 |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现状 |
一、组织结构现状 |
二、管理制度现状 |
三、管理模式现状 |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 |
一、案例设计 |
二、案例调查发现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心理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保障体系不完善 |
二、制度不健全 |
三、专业人员匮乏 |
四、宣传不到位 |
五、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 |
六、学生认识不足 |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 |
二、缺乏顶层设计 |
三、经费投入不足 |
四、师资水平影响 |
五、支持力度不足 |
六、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外心理教育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大学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
一、柔性管理的发展模式 |
二、行业驱动的专业化 |
三、综合性的服务范围 |
四、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二节 日本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
一、目标的明确性 |
二、管理形式的丰富性 |
第三节 借鉴国外经验启示 |
一、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 |
二、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 |
三、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
第五章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政府积极引导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二、加大心理健康资金投入 |
三、推进队伍培训规范化 |
第二节 学校逐步落实 |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观 |
二、加强顶层设计 |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家庭积极配合 |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 |
三、运用恰当的激励教养方式 |
四、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
第四节 辅导员加强职责 |
一、主动预防 |
二、积极干预 |
三、加大工作力度 |
第五节 学生加强管理 |
一、培养吃苦受挫能力 |
二、积极排遣消极情绪 |
三、提高自身认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8)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综述 |
(二)国外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捣蛋鬼” |
(二)“问题学生” |
(三)形象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论——叙事探究方法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
(三)资料分析工具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四、研究伦理 |
第三章 四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同学眼中的轩轩形象 |
(四)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家庭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家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家人的学校归因 |
三、社区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社区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二)社区人的归因 |
四、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班级 |
五、小结 |
第四章 六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三)同学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四)老师对轩轩所采取的措施和当前的态度 |
(五)校长眼中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和归因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家人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二)轩轩的家庭成长环境 |
(三)家人的归因 |
三、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家人形象 |
四、对于未来和期望 |
(一)老师的期待 |
(二)家人的期待 |
(三)同学的期待 |
五、小结 |
第五章 轩轩“捣蛋鬼”形象的问题成因之探讨 |
一、轩轩成长中的各类因素分析 |
(一)轩轩成长中的家庭因素 |
(二)学校教育对轩轩“捣蛋鬼”形象的刻板化 |
(三)家校教育冲突对轩轩的影响 |
二、病理学视角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理论的另一些启示 |
第六章 进一步的思考 |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转型及专业帮助问题” |
(一)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
(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
二、学校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之再思考 |
(一)师生关系急需从“管理约束型”转向“民主对话型” |
(二)需要从共同体视角重构班级生活中的同伴关系 |
(三)开展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专业素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待优生内涵 |
(二)待优生分类 |
(三)待优生特点 |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
(五)待优生转化的策略相关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城乡结合部 |
(二)待优生 |
五、理论基础 |
(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二)学生主体发展观 |
六、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案例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案例研究的定义 |
(二)亲历案例研究 |
二、研究点的选取与背景 |
(一)抽样方法与研究点的选取 |
(二)研究地区D镇的背景介绍 |
(三)研究学校生源情况的背景介绍 |
三、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访谈法 |
(二)访谈的主要阶段 |
四、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可靠性 |
(二)研究伦理 |
第二章 案例分析 |
一、Z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在阅读教育名着中领悟信任的力量 |
2.全面深入理解学生的表现和原因 |
3.重新认识单一说教方式的不足 |
4.注重与学生内心世界的沟通 |
5.有目的地提供同学间交往的方法与机会 |
6.帮助父母更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
7.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任务分层 |
(三)案例反思 |
二、Y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注意不用语言伤害学生 |
2.深入分析学生表现背后的原因 |
3.帮助学生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
4.沙盘游戏协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 |
5.鼓励学生交朋友并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
6.化解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学会感恩 |
7.促进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并学会正确解决困难 |
(三)案例反思 |
三、J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帮助家长认识和反思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2.引导学生学会坚持 |
3.关注学生学习伙伴,指导学生交往 |
4.树立学习目标,恩威并施,以鼓励为主 |
5.制定班级制度,在班集体中转化待优生 |
6.发挥家委会的正面力量与家长沟通合力关注学生成长 |
(三)案例反思 |
四、M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1.在阅读教育名着中领悟情感引导的力量 |
2.认真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
3.放大优点,委以“重任”,增强待优生的自信 |
4.对待优生寄予厚望,让他在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功体验 |
5.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6.有章可循,让学生尽快理解老师 |
7.给予特殊学生适当关爱 |
(三)案例反思 |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策略 |
一、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着作汲取待优生转化的思想 |
二、对待学生公正、严格,对学生充满信任 |
三、把握城乡结合部小学待优生的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学生 |
四、多渠道寻找学生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
五、进行待优生转化方法的自我反思 |
六、积极利用家校合作进行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
(一) 高中“问题学生”的含义及其类型 |
1. 高中“问题学生”的界定及分类 |
2.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内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必要性 |
1. 实现高中思政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
2. 实现思政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现实需要 |
3. 落实思政教师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 |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 不敢管: 无章可循、无据可依 |
1. 思政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依据 |
2.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标准不明确 |
3.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 |
4.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保障体系不足 |
(二) 不会管: 心有余力不足 |
1.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理念落后、方法刻板 |
2.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环境选择单一 |
3. 思政教师教育帮助能力不足 |
(三) 不愿管: 怕担责任、消极逃避 |
1. 课上消极对待 |
2. 课下放任不管 |
(四) 管不好: 思政教师对“问题学生”认识不足 |
1. 缺乏对“问题学生”本身的认识 |
2. 缺乏对“问题学生”产生的的原因认识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好“问题学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
(一)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具体原则 |
1. 系统性原则 |
2. 平等尊重的原则 |
3. 循序渐进原则 |
4. 正面激励原则 |
(二) 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主要对策 |
1. 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育人职责 |
2. 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
3. 建立健全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制度体系 |
4. 构建合力帮扶“问题学生”工作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D]. 崔炳蔚.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J]. 张雄明. 文理导航(中旬), 2021(04)
- [3]扩招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分类施教对策研究[J]. 张建安,曾麟.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8)
-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现象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为例[D]. 王月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高职院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对策[J]. 刘效瑜,刘宝昌,武杰.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7]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D]. 王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D]. 丁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9]城乡结合部小学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案例研究[D]. 邹晓云. 鲁东大学, 2020(01)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研究[D]. 陈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