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琛[1](2021)在《B淋巴细胞在功能性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全球大约有2.5亿人感染HBV(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人群中HBs Ag自发清除率约为1%。核苷类似物(NAs)长期经治的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在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实现功能治愈(发生HBs Ag阴转伴或不伴HBs Ab阳性)。本研究通过双荧光染料偶联HBV特异性B细胞,直接体外检测实现功能性治愈的CHB患者B细胞亚群及功能受体的特征,探讨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适应性免疫机制。【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肝内科NAs经治联合Peg-IFNα治疗的患者(IFN-α组),共25人;未治疗CHB患者(CHB组),共7人。根据治疗终点是否发生血清学转换,IFN-α治疗组分为:治愈组(Cure,CR组):发生HBs Ag血清学转换,伴或不伴HBs Ab产生,HBe Ag(-);未治愈组(Non-Cure,NCR组):未发生HBs Ag血清学转换或HBe Ag(+)。分离患者外周血PBMC,将重组HBs Ag、HBc Ag分别与D488、D650染料结合,合成HBV特异性偶联;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总B细胞、HBs Ag/HBc Ag特异性B细胞中c MBC(CD21+、CD27+)、act MBC(CD21-、CD27+)、at MBC(CD21-、CD27-),Ig M+、Ig G+在不同分组间细胞频数的差异,同时检测活化受体CD38、CD69以及抑制性受体Fc RL5、PD-1在HBs Ag特异性B细胞的表达,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使用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结果】(1)总B细胞及记忆B细胞中各亚组及膜免疫球蛋白表达的比较IFNα治疗组的患者外周血总B细胞中c MBC与CHB组、HC组相比下降(p=0.12,p=0.02)。IFNα治疗组中记忆B细胞c MBC频数与HC组相比下降(p=0.002),而act MBC、at MBC频数较CHB组及HC组升高(act MBC p=0.03,p=0.011)(at MBC p=0.019,p=0.048)。经过Peg-IFNα序贯联合NAs治疗后,IFNα组患者总B细胞中Ig G+细胞频数低于CHB组(p=0.02)。IFNα组患者记忆B细胞中Ig M+细胞频数低于CHB组、HC组(p=0.12,p=0.12)。(2)HBV特异性B细胞不同亚组及膜免疫球蛋白比较分析IFNα组中,CR组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 MBC频数相比NCR组升高(p=0.12),IFNα组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 MBC频数与血清HBs Ab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2=0.1890,F=0.0299,p=0.03)。IFNα组HBc Ag特异性B细胞中c MBC、at MBC、Ig G+细胞频数显着低于CHB组(p=0.0002,p=0.04,p=0.0009);Ig M+细胞频数显着高于CHB组(p=0.0009)。所有患者HBc Ag特异性B细胞频数显着高于HBs Ag特异性B细胞(p<0.001)。(3)总B细胞及HBs Ag特异性B细胞功能受体及抑制受体表达比较IFNα组总B细胞、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D38细胞频数相比CHB组显着升高(p=0.004,p=0.002);IFNα治疗组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D69 MFI相比CHB组显着升高(p=0.004);IFNα组中,CR组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D69细胞频数较NCR组显着升高(p=0.04)。抑制受体FcRL5、PD-1在不同组间无差异,集中表达于at MBC。【结论】NAs联合Peg-IFNα治疗使患者外周血总B细胞及记忆B细胞亚群发生改变,发生抗体亚型转换的记忆B细胞增多。HBs Ag特异性B细胞表面活化受体表达增强;这在临床治愈组更显着。HBs Ag特异性B细胞中c MBC频数与血清HBs Ab水平相关,提示这一亚群在功能治愈中具有重要作用。
徐清浪[2](2021)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水平特征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免疫耐受期、e抗原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打破免疫耐受及发生e抗原转换的诊断效能,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共231例,收集基本资料及各临床指标值,分别根据免疫状态、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进行分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评估免疫状态的诊断效能;同时对55例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及132例HBe Ag(+)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诊断效能及抗病毒前后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组与非免疫耐受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CD3+、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免疫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CD8比例随着HBV载量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逐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定量高载量组CD3+、CD4+细胞绝对值均低于低、中HBs Ag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CD4/CD8比值大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38、-0.516、-0.703,与CD8+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HBs Ag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429。ALT与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9。TBi L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531、-0.572、-0.515、-0.453、-0.412。WBC计数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CD8+细胞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438、0.409。5、抗病毒治疗后,慢性HBV感染患者CD3+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4+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8+细胞绝对值较抗病毒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27、0.721。7、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92、0.802、0.837。8、CD3+、CD4+、CD8+细胞数量对发生e抗原转换的检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72、0.735。结论:1、HBV感染后,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免疫紊乱现象,这一现象在免疫耐受期患者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慢乙肝疾病重症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下降甚至衰竭现象。2、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BV-DNA、HBs Ag载量越高,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越强,而抗病毒治疗可显着改善HBV-DNA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3、CD4+细胞绝对值数量、比例及CD4/CD8比值对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有较好的评估效应,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预测免疫耐受期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可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打破免疫耐受可能性。4、检测CD3+、CD4+、CD8+细胞数量对预测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余青青[3](2021)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异常抑制HBeAg阳性CHB患者NK细胞的抗HBV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慢性HBV持续感染导致肝脏损害,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是肝癌。有报道显示,在肝细胞系中胆汁酸可促进HBV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在动物实验中胆汁酸促进HBV的生物合成,这些体内外实验证据提示胆汁酸可影响慢性HBV感染者体内HBV的复制,已知胆汁酸的代谢是通过肠肝循环实现的,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肠肝循环的变化尚不清楚。此外,研究表明CHB患者NK细胞的激活及其IFN-γ的分泌受到强烈抑制,但机制未明。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之间的联系以及胆汁酸对慢性HBV感染者的NK细胞的免疫调控机制,为改善患者的疾病转归及其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20例慢性HBV携带状态和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血清胆汁酸组分,揭示CHB患者的胆汁酸谱特征。2.利用二代测序对另外收集的15例健康对照者、15例慢性HBV携带状态、15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16S V34 Miseq PE300测序分析,揭示CHB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3.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正常、20例血清TBA水平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的百分比、绝对值、表面活化受体NKG2D、CD244以及N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水平;采用FCM技术检测鹅去氧胆酸(CDC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NK细胞的百分比及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水平,以证实CDCA在体外对NK细胞免疫效应功能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将HepG2.2.15细胞和胆汁酸刺激后的NK细胞进行共培养,检测HepG2.2.15中HBsAg、HBeAg、HBV D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胆汁酸对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的影响;采用FCM技术检测CDCA刺激24 h后NK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FCM技术检测CDCA灌胃C57BL/6小鼠(携带rAAV8-1.3HBV)2周后外周血NK细胞的百分比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水平,以评估CDCA在体内对NK细胞免疫效应功能的影响。【结果】1.肠道菌群失调引起HBeAg阳性CHB患者胆汁酸水平异常肠道菌群中产生7-α脱羟基酶的梭菌属菌群丰度显着降低引起胆汁酸初级和次级胆汁酸的改变。肝脏合成的初级胆汁酸在7-α脱羟基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次级胆汁酸。我们的胆汁酸谱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CHB患者初级胆汁酸水平显着升高,次级胆汁酸虽胆汁酸绝对浓度有所升高,但百分比显着下降,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的比值也显着升高。2.CDCA抑制NK细胞的抗HBV作用总胆汁酸水平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其NK细胞的百分比、表面活化受体NKG2D、CD244以及N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水平显着降低;在体外实验中证实CDCA可损伤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免疫效应功能,促进HepG2.2.15细胞中HBV的复制,在体内实验中证实CDCA可减少小鼠NK细胞的百分比并损伤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颗粒的免疫效应功能,从而促进HBV的复制。【结论】梭菌属菌群丰度显着降低导致HBeAg阳性CHB患者初级胆汁酸水平升高;在体内外实验中证实,CDCA通过损伤NK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进而促进HBV的复制。本研究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有望成为CHB治疗的新靶点。
韩利岩[4](2020)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RIPK3mRNA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指慢性肝病患者发生的肝功能的急剧恶化。在亚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占慢加急性肝衰竭的 70%以上。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通常进展迅速,在4周之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既往的研究发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和中期死亡率大约是50-90%,每年可导致超过12万的患者死亡。慢加急肝衰竭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上一部分病人经过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得到控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最后死亡。因而,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迫切需要一种生物标记物能够预测发现死亡率高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加强监护,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既往研究显示,坏死性凋亡在病毒防御和炎症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坏死性凋亡与重症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进展密切相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为参与坏死性凋亡的过程的重要蛋白。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RIPK3 mRNA的表达水平,并采集各项临床及预后相关指标,明确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以阐明坏死性凋亡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122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B,CHB)患者和 35 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入选的患者均来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健康对照者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提取外周血PBMCs。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我们检测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RIPK3 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的水平。记录以上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指标,收集肝功、肾功、凝血功能、HBV-DNA定量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肌酐(creatinine,Cr)等。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MELD)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追踪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状况。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本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PBMCs中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2、RIPK3 mRNA水平和TBIL(r=0.377,P<0.001),Cr(r=0.214,P<0.05),INR(r=0.364,P<0.001),MELD积分(r=0.406,P<0.001)呈明显正相关。3、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合并有肝硬化、肝性脑病或者腹水患者的RIPK3水平明显高于没有合并症的患者(P<0.05)。4、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8)。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MLK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LK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此外,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caspase-8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与TNF-α水平(r=0.412,P<0.001)及MLKL水平(r=0.625,P<0.001)呈正相关。而RIPK3 mRNA水平与caspase-8呈负相关(r=-0.279,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与TBIL(OR=1.007,95%CI:1.004-1.010,P<0.05),INR(OR=4.269,95%CI:2.254-8.086,P<0.05),PTA(OR=0.865,95%CI:0.811-0.922,P<0.05),腹水(OR=2.775,95%CI:1.329-5.795,P<0.05),肝硬化(OR=2.445,95%CI:1.175-5.087,P<0.05),肝性脑病(OR=4.740,95%CI:2.065-10.877,P<0.05),RIPK3 mRNA 水平(OR=1.106,95%CI:1.063-1.151,P<0.05),MELD积分(OR=1.207,95%CI:1.110-1.312,P<0.05)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RIPK3 mRNA水平(OR=1.082,95%CI:1.037-1.129,P<0.05)为ACHBLF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6、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3个月的死亡率与ALT(P=0.002)、TBIL(P<0.001)、PTA(P<0.001)、INR(P<0.001)、肝硬化(P=0.016)、肝性脑病(P<0.001)、腹水(P=0.006)和MELD积分(P<0.001)显着相关。同时,死亡组的RIPK3 mRN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7、当用于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个月生存状况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RIPK3 mRNA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高于MELD积分(0.766)。选取最佳诊断截点8.81,RIPK3 mRNA水平的诊断灵敏性为80.7%,特异性为69.2%,阳性诊断率为69.7%,阴性诊断率为80.4%。同时,RIPK3 mRNA>8.81的患者3个月生存率明显低于RIPK3 mRNA≤8.81的患者。结论本研究证实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PBMCs中的RIPK3 mRNA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这也预示着,坏死性凋亡可能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RIPK3 mRNA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的健康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HBV感染可能发展成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从全球角度来看,HBV感染是引起肝癌主要原因。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细胞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预期存活时间已经延长,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早期准确的筛查和诊断在肝细胞癌的管理中至关重要。血清标志物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其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早期筛查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AFP缺乏一定的灵敏性,临床中迫切需要替代的或者联合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从而更好的早期诊断肝细胞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坏死性凋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坏死性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坏死,而不是简单的坏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诱导坏死性凋亡的重要细胞因子。当caspase-8被抑制会导致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和RIPK3结合,从而引起坏死性凋亡的起动。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被认为是坏死的主要下游目标,它触发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以及钙离子细胞毒性的流入,最后导致细胞坏死。虽然已经发现异常细胞死亡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但是不同细胞的凋亡在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进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非肝细胞凋亡在肝细胞癌中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此,在肝细胞癌中,关键的坏死性凋亡调节因子RIPK3和临床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为了确定坏死性凋亡相关因子RIPK3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分析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明确其在肝细胞癌患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入组80名肝细胞癌患者,27名肝硬化患者,27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入选的患者均来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健康对照者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提取外周血 PBMCs。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的TNF-α、MLKL和caspase-8的血清含量。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本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显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BMCs中RIPK3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肝硬化患者(P=0.00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以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肝细胞癌患者的RIPK3 mRNA水平显着升高。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2、在肝细胞癌患者中,我们分析了 RIPK3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存在腹水的肝细胞癌患者中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腹水者(P=0.021)。更重要的是,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观察到RIPK3 mRNA的表达增加。Ⅲ期肝细胞癌患者RIPK3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Ⅱ期(P=0.049),Ⅳ期肝细胞癌患者的RIPK3的表达明显高于Ⅲ期肝细胞癌患者(P=0.002)。此外,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RIPK3 mRNA表达水平与TBIL(r=0.244,P=0.029)和INR呈明显正相关(r=0.236,P=0.035),与 ALT(r=0.196,P=0.081)、ALB(r=0.196,P=0.081)及 AFP(r=-0.113,P=0.347)没有显着相关。3、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P=0.00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250)之间TNF-α的血清水平没有显着差异。而且血清TNF-α水平与RIPK3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71,P<0.001)。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血清MLKL水平显着增加。MLKL的血清水平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869)。MLKL血清水平与RIPK3表达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571,P<0.001)。肝细胞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以及健康对照者(P<0.001)相比,caspase-8的血清水平明显较低。caspase-8的血清水平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952)。caspase-8血清水平与RIPK3表达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0.240,P<0.05)。4、我们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RIPK3 mRNA水平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从肝硬化患者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 水平的 AUC 为 0.683[P=0.0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3-0.794)],诊断灵敏性为 0.663,特异性为 0.593,可与 AFP(AUC 0.701,P=0.002,95%CI 0.603-0.799;灵敏性0.650、特异性0.778)相媲美。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则可大大提高了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AUC 0.817,P<0.001,95%CI 0.737-0.896,灵敏性 0.675,特异性 0.852)。5、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水平的AUC为 0.746(P<0.001,95%CI 0.649-0.844),诊断灵敏性为 0.763,特异性为 0.667,优于 AFP 检测(AUC 0.636,P=0.035,95%CI 0.526-0.747,灵敏性 0.588,特异性0.741)。同样,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明显提高了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AUC 0.775、P<0.001、95%CI 0.674-0.876、灵敏性 0.663、特异性0.815)。6、从正常人群中诊断肝细胞癌时,血清RIPK3 mRNA水平的AUC为0.985(P<0.001,95%CI 0.966-1.000),诊断灵敏性为0.925,特异性为0.962,优于AFP 检测(AUC 0.807、P<0.001、95%CI 0.727-0.887、灵敏性 0.675、特异性0.962)。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的AUC为0.990(P<0.001,95%CI 0.974-1.000,灵敏性 0.975,特异性 0.999)。结论外周血PBMCs中RIPK3 mRNA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等指标明显相关。同时,RIPK3 mRNA水平对肝细胞癌的筛查具有明显的价值。联合应用RIPK3 mRNA水平和AFP可明显提高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这些发现揭示了坏死性凋亡相关因子RIPK3在肝细胞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指导。
柳勤玲[5](2020)在《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宿主的免疫系统在慢性HBV感染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是天然免疫细胞,在肝脏T淋巴细胞中占比可高达50%左右,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释放颗粒酶直接杀伤靶细胞、调节获得性免疫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采集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及健康者的外周血,采用裂解红细胞的方法获得外周血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AIT细胞的频数、表型。运用Graph Pad Prism 7.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⑴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MAIT细胞频数无显着差异(P=0.6670)。⑵MAIT细胞活化分子CD69(P=0.0170)和HLA-DR(P=0.0157)的表达在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免疫控制期HLA-DR的水平显着低于免疫清除期(P=0.0088);抑制分子CD152(P=0.0004)和TIM3(P=0.0195)在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免疫耐受期(P=0.0005)、免疫清除期(P=0.0013)CD152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免疫清除期(P=0.0238)和免疫控制期(P=0.0015)趋化因子受体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⑶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频数显着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55)和健康对照组(P=0.0036)。⑷活化表型分析提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CD38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19);抑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LAG3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56),肝硬化、肝癌组MAIT细胞CD152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88)且慢性乙型肝炎组CD152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9);肝硬化、肝癌组CD103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54),并且慢性乙型肝炎组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9)。结论:⑴慢性HBV感染各自然史分期间MAIT细胞频数无显着变化,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MAIT细胞的频数显着减少,可见MAI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⑵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MAIT细胞活化性受体(HLA-DR)表达较免疫清除期降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MAIT细胞活化性强于健康对照表现为抑制分子(CD152)表达的下调;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MAIT细胞活化性分子(CD38)及抑制性分子(CD152)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着增高。⑶慢性HBV感染MAIT细胞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趋化因子受体CD103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后CD103的表达较慢性乙型肝炎显着增高。
李霞[6](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因其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本研究基于两者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差异,旨在探索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免疫学表现差异的本质,并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其T淋巴细胞差异与HMGB 1-PTEN通路轴调控介导的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同病异证寻找生物学依据,以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证候客观化以及辨证精准化。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中西医纳入标准,共收集36例患者,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各18例,并纳入1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分别采集外周静脉全血标本3份,3~5mL/份。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ALB等肝功能指标;应用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Th17、Treg和Tfh细胞比率;采用Elisa法检测HMGB1、PTEN、PI3K、PDK1和Akt等信号蛋白在各组间的表达。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GeneMANIA 数据库进一步分析 HMGB1、PTEN、PI3K、PDK1、Akt 之间的功能表达相关性;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HMGB 1-PTEN通路蛋白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在ALT、AST、TB、ALB、HBV-DNA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Th17/Treg细胞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CD4+T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CD4+T细胞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相比,肝郁脾虚证CD4+T细胞、Th17细胞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在CD8+T、Treg、Th17/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Tfh细胞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HMGB1、PI3K、PDK1、Akt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PTEN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PTEN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相比,肝郁脾虚证HMGB1、PTEN、PI3K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K1、Akt水平在两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HMGB1、PTEN、PI3K、PDK1、Akt之间存在多种内在联系,通过GeneMANIA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MGB1、PTEN、PI3K、PDK1、Akt之间的功能表达相关性,发现其主要通过物理相互作用相关联,HMGB1通过PDK1与PTEN、PI3K、Akt联系起来,形成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机制。5.HMGB1-PTEN通路蛋白与T淋巴细胞水平呈线性相关,不同的证型其线性相关免疫细胞因素不一致。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而以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水平更低,两证型均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而以肝郁脾虚证更明显,这可能与证型间正气亏损程度不同有关。2.在HMGB1-PTEN通路轴上,肝郁脾虚证大部分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脾胃湿热证,说明肝郁脾虚证的炎症状态更活跃,脾胃湿热证因其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应答不活跃,炎症反应相对不明显。3.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与HMGB 1-PTEN通路调控存在一定相关性,均揭示了肝郁脾虚证免疫炎症反应较脾胃湿热证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同病异证的生物学本质。
王子枫[7](2020)在《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我国高发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在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近十几年里,乙肝病毒感染率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仍是高度流行的地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的特征是病变组织中存在具有自身反应性的淋巴细胞和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对自身抗原的过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寻找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示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的感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可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心脏肾脏、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对多种抗核自身抗体过度产生的免疫反应,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感染因素已经被广泛接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常侵袭手、足小关节,对称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可伴有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受累等关节外表现,微生物感染已经被认可是导致其发病的关键诱因。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流行情况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但说法不一,有研究表示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感染率较低,而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接受了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后,仍未出现HBV重新激活的现象,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表示HBV感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发展中甚至发挥着保护作用。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HBV感染率较高,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调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了HBV感染再次激活的现象。但也有文献表示与健康人群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着较低的乙肝流行率。HBV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诸多证据表示HBV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仍是开展相关性研究的首要问题。HBV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一方面,HBV感染可能会促进单核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干扰免疫细胞功能、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触发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但机制的明确尚处于研究阶段;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免疫失调或免疫抑制类药物等因素有关,其免疫机制仍不明晰。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尚无定论,而H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也亟待明确。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间的流行率,研究HBV与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T细胞亚群等免疫细胞与两种疾病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HBV核酸对两种疾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并统计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例信息,获取患者乙肝血清学的检查结果,统计乙肝病毒的流行率;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将两类患者按病情分为非活动期患者与活动期患者,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FN-α的表达情况,比较IFN-α在两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且分别分析两类患者中非活动期与活动期患者IFN-α水平的差异。每例患者分出400 ul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及其信号分子CD86的表达和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抑制分子PD-1的表达;剩余全血使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HBV DNA和IFN-α联合的方式刺激患者PBMC 48h,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乙肝感染率、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和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统计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中将SLE和RA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统计分析发现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来说,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则主要集中在活动期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FN-α表达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的IFN-α表达显着高于非活动期ELIS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IFN-α水平,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FN-α呈现较高表达;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也表达较高水平的IFN-α,且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将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后,我们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IFN-α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8+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着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CD3+T、CD8+T细胞和CD8high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PD-1比例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表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其中CD8high T细胞也呈现出活动期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的现象。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其中CD8high 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和DP T亚群中,非活动期患者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非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DP T亚群中PD-1比例也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9.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能够增加CD8high T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CD8low T和DN T细胞的凋亡。健康人群外周血PBMC在HBV DNA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CD8high T细胞凋亡增加,CD8low T细胞和DN T亚群凋亡减少。10.HBV DNA联合IFN-α能够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HBV DNA联合IFN-α分别对两类患者外周血PBMC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类患者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4+T、CD8high T细胞凋亡显着增加,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IFN-α的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而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5.HBV DNA联合IFN-α能够显着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
魏艳艳[8](2019)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肝脏损害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急性HBV感染时,激活外周血CD4+辅助性T细胞及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response,CTL)反应能够有效清除病毒。慢性HBV感染时,抑制性受体在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参与了CD8+T细胞耗竭,使其无法发挥有效清除病毒作用,导致病毒持续存在和肝损伤。阻断抑制性受体通路可逆转T细胞耗竭,增强T细胞免疫,从而增强病毒清除能力。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e 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是在基因组研究中发现的共抑制受体,主要表达于T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NK)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ed T cell,Treg)等细胞表面。在病毒感染免疫方面,TIGIT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感染的T细胞免疫中作为共抑制受体起关键作用。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乙肝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少。近期有研究报道,在HBs Ag阳性小鼠中,TIGIT作用于肝脏HBV特异性CTL导致细胞免疫耐受,HBV难以清除,阻断TIGIT通路或抑制TIGIT表达可使HBV特异性CTL功能恢复,导致肝脏炎症激活和乙肝病毒清除。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也是参与T细胞耗竭的一个关键负调控分子。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及其与PD-1是否有协同作用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并揭示TIGIT与PD-1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功能耗竭中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T细胞分化亚群和HBV特异性CTL上的表达及其与PD-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离73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8例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s,HD)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表达;(3)采用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0201/FLPSDFFPSV(HBVcore18-27)和HLA-A*0201/NLVPMVATV(cytomegalovirus 65 k Da Phosphoprotein,CMVpp65)五聚体(pentamer,PENTA)检测HBV和CMV特异性CTL,随后检测TIGIT和PD-1在HBV及对照CMVpp65特异性CTL表达。结果:(1)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2.28±0.93%vs.7.98±0.86%,P=0.0083;30.77±2.00%vs.16.61±2.17%,P=0.0001);(2)与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阴性组相比,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3.79±1.31%vs.10.19±1.17%,P=0.0130;32.94±2.84%vs.27.75±2.64%,P=0.0043);(3)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各T细胞分化亚群表达均上调(P值均<0.05);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28-CD45RA+CD4+和CD28-CD45RA+CD8+T细胞表达最高(P<0.01,P<0.001);(4)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和PD-1的表达呈正相关。TIGIT和PD-1在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均存在双阳性表达;(5)与CMVpp65特异性CTL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3);(6)与PENTA-CD8+T细胞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1);(7)TIGIT和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上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与TIGIT单阳性及PD-1单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相比有差异(P<0.001),以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最高。结论:(1)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上调,在效应性T细胞亚群的表达最高;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T细胞表达高于HBe Ag阴性者;(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存在共表达状态;(3)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高表达,且以TIGIT和PD-1共表达状态为主。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目的:研究TIGIT对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增殖及凋亡敏感性的影响及TIGIT和PD-1的协同作用。方法:收集和分离85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用佛波酯/离子霉素(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ionomycin,PMA/ionomycin)刺激,表面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表达CD69;采用胞内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分泌颗粒酶B(Granzyme B,Gr B)和穿孔素(Perforin);(2)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1)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分泌Gr B、Perforin、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2)采用羟基荧光素二酯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实验检测细胞增殖;(3)TIGIT+和TIGIT-CD8+T细胞在未处理组、活化诱导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组和阻断TIGIT通路组凋亡比例;(4)用PMA/Ionomycin刺激,检测TIGIT+PD-1+和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IL-2和TNF-α;(5)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HBV特异性CTL分泌IFN-γ和IL-2。结果:(1)与TIGIT-CD8+T细胞群相比,TIGIT+CD8+T细胞群表面活化标记CD69表达明显升高(P=0.0095),TIGIT+CD8+T细胞群中分泌Gr B和Perforin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205,P=0.0377);(2)与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明显升高(P=0.0014),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Perforin和Gr B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360,P=0.0205);(3)与TIGIT阴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IFN-γ、IL-2和TNF-α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均下调(P=0.0407,P=0.0446,P=0.0087),细胞增殖降低(P=0.0029);阻断TIGIT通路并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HBV特异性CTL增殖增加(P=0.0023);(4)与未活化诱导组相比,活化诱导后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04);与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组相比,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70);阻断TIGIT通路,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下降(P=0.0003);(5)与TIGIT-PD-1-CD8+T细胞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P<0.001)、IL-2(P<0.001)、TNF-α(P<0.001)所占百分比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与单独阻断TIGIT通路相比,联合阻断TIGIT和PD-1通路组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结论:(1)表达TIGIT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8+T细胞和HBV特异性CTL活性增加,其释放效应分子功能受到抑制;(2)TIGIT参与抑制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增殖,使其细胞凋亡敏感性增加;(3)阻断TIGIT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上调,细胞增殖功能增强,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降低;(4)阻断TIGIT和PD-1通路可逆转耗竭的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分离141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0例HD外周血血浆和PBMC并冻存。用如下方法检测:(1)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等指标;(2)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HBe Ag滴度等;(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BVDNA载量;(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3)TIGIT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者组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4)TIGIT在接受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结果:(1)TIGIT在CD4+和CD8+T细胞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2)TIGIT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3)TIGIT和PD-1在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4)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相比,TIGIT在接受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下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且在ETV组表达最低;(5)随着慢性HBV感染病程进展,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亦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乙肝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环境可能诱导TIGIT和PD-1在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上调,并随着病情进展TIGIT和PD-1在T细胞的共表达呈上升趋势;(2)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均可抑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
马宏[9](2016)在《胸腺肽α1对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自二十世纪,Goldstein在小牛胸腺中分离纯化得到胸腺肽α1,科学家对于胸腺肽α1的研究就从未止步。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胸腺肽α1对免疫缺陷的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使胸腺肽α1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直至今日,科学家仍然不断研究胸腺肽α1的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目前胸腺肽α1作为免疫增强佐剂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肿瘤、AIDS、先天性免疫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其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增强特异性抗癌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胸腺肽α1可以通过影响先天免疫、淋巴细胞亚型、细胞因子分泌等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近些年,胸腺肽α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疗效逐渐被学者所重视,临床体内实验表明胸腺肽α1作为佐剂具有延长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其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疗效并无明显的改善。因此,对于胸腺肽α1在慢性乙型肝炎预后方面的疗效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论证。目前胸腺肽α1对正常小鼠中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在国内研究较少,其影响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也报道较少。尚未有国内学者报道胸腺肽α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5RA、CD45RO的影响。通过本课题我们研究了胸腺肽α1对于正常小鼠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发现对于CD45RA、CD45RO的影响,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具有很大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和比较胸腺肽α1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动物体外实验选用清洁级雄鼠BALB/c(5周,18-22g),选取鼠脾淋巴细胞,将不添加药物组作为阴性对照组,加Con A组作为阳性对照组,加入不同浓度胸腺肽α1为实验组。通过流式分析、实时定量PCR,观察不同浓度下胸腺肽α1对CD4+、CD8+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因子IL-4,IFN-γ,IL-2,IL-10的影响。临床体外试验选取20例未经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实验组为加入Con A组、胸腺肽α1组,对照组为加入Con A组,分析两组CD4+、CD8+、CD4+CD45RA+、CD4+CD45RO+、CD4+CD45RA+CD45RO+、CD8+CD45RO+、CD8+CD45RA+、CD8+CD45RA+CD45RO+细胞比例,以及两组对IL-4与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数据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对比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F检验。结果:通过比较与观察发现,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肽α1可以增加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2的表达(P<0.01),且在100-1000nmol/l时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胸腺肽α1可增加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水平(P<0.01),且在100nmol/l以内具有浓度依赖性;可抑制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4的表达水平(P<0.01),且在50-500nmol/l时不具有浓度依赖性;可以抑制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10的表达水平(P<0.01),且在50-500nmol/l时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胸腺肽α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4+CD45RA+、CD4+CD45RO+、CD4+CD45RA+CD45RO+、CD8+CD45RO+、CD8+CD45RA+、CD8+CD45RA+CD45RO+细胞的比例不具有影响(P>0.05),但可增加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且可增加IFN-γ、抑制IL-4的表达水平(P<0.01),这一机制可能与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有关。结论:胸腺肽α1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Th2分泌的IL-4、IL-10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对Th1分泌的IFN-γ、IL-2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CD4+、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不具有影响,说明胸腺肽α1对于正常小鼠淋巴细胞的亚群具有一定的影响。胸腺肽α1可增加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IFN-γ以及降低IL-4的表达,说明这一作用机制,与其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关,为胸腺肽α1临床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陈立新,李珏,何孟国,杨发奋,林栩[10](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经肾穿病理活检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22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例和21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Fas表达率及培养后凋亡(AICD)情况。结果A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率及AICD分别为41.25±9.04和40.92±12.38;B组分别为29.83±13.12和29.88±13.12;C组分别为18.05±9.23和19.26±9.66。A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及AICD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率和AICD增加,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B淋巴细胞在功能性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现状和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免疫状态分期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标本收集 |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
2.2.4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方法 |
2.2.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2.2.6 HBV-DNA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
3.1.1 不同免疫状态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特征 |
3.1.2 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 |
3.2 HBV-DNA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 |
3.3 不同HBsAg定量水平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 |
3.4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 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的评估效能 |
3.6 T淋巴细胞亚群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估效能 |
3.7 抗病毒治疗对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CD8+T淋巴细胞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异常抑制HBeAg阳性CHB患者NK细胞的抗HBV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HBeAg阳性CHB患者胆汁酸水平升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胆汁酸抑制NK细胞的抗HBV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HBV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RIPK3 mRNA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IPK3 mRNA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奴主要成绩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慢性HBV感染者MAIT细胞频数及表型的变化 |
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患者MAIT细胞频数及表型的变化 |
3 讨论 |
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与天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6)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分期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研究 |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体液免疫机制研究 |
1.4 免疫细胞的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研究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状态相关性研究 |
3.1 中医正气与人体免疫功能 |
3.2 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免疫功能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情况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3.研究方法 |
3.1 肝功能等临床指标观察 |
3.2 流式细胞学检测CD4+T、CD8+T、Treg、Tfh细胞水平 |
3.3 流式细胞学检测Th17细胞水平 |
3.4 Elisa检测HMGB1-PTEN通路轴蛋白表达水平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基线情况分析 |
4.2 肝功能等临床指标分析 |
4.3 免疫细胞水平分析 |
4.4 HMGB1-PTEN通路轴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
4.5 HMGB1-PTEN通路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
4.6 HMGB1-PTEN通路蛋白与免疫细胞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
5.讨论 |
5.1 HMGB1-PTEN通路蛋白对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
5.2 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的中医探讨 |
5.3 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HMGB1-PTEN通路蛋白差异的认识 |
5.4 慢性乙型肝炎的同病异证内在生物学本质总结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客观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血标本 |
2.2 标本的收集与分类 |
2.3 细胞和抗体 |
2.5 试剂耗材 |
2.6 实验仪器 |
2.7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3.实验方法 |
3.1 ELISA检测外周血IFN-α 水平 |
3.2 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型 |
3.2.1 Hep G2.2.15细胞培养 |
3.2.2 浓缩Hep G2.2.15细胞上清 |
3.3 试剂盒提取HBV DNA |
3.4 PBMC的分离与培养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 |
3.6 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 |
4.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
4.1.2 乙肝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 |
4.2 RA和SLE患者外周IFN-α 表达水平增加且IFN-α 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 |
4.3 SLE和RA患者CD3~+ T细胞、CD8~+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有差异 |
4.3.1 SLE和RA患者DC细胞的数量和活化情况尚未发现明显差异 |
4.3.2 SLE患者CD3~+ T、CD8~+ 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
4.3.3 SLE患者CD8low T亚群的PD-1 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
4.4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
4.4.1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
4.4.2 在SLE患者中,非活动期、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T细胞亚群的PD-1 表达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
4.5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和PD-1 比例均显着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
4.5.1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 |
4.5.2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细胞、CD8~(high) T细胞、DP T亚群的PD-1比例均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
4.6 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增加CD8~(high) T细胞凋亡、减少CD8low T细胞、DN T亚群凋亡 |
4.7 HBV DNA和IFN-α的共同作用明显增加了SLE患者CD8~(high)T细胞凋亡 |
4.8 HBV DNA和IFN-α的联合使用对RA患者T细胞的凋亡作用无显着影响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8)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引言 |
2.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反应 |
3.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抑制性受体在耗竭的CD8+T 细胞表达上调 |
4.TIGIT和 PD-1 的分子结构特点、表达、参与免疫调节及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4.1 TIGIT |
4.2 PD-1 |
5.共抑制性受体的协同作用 |
6.慢性病毒感染中抑制性受体表达的转录调控 |
6.1 NFAT |
6.2 Blimp-1 |
6.3 T-bet |
6.4 T-box |
6.5 FoxO1 |
7.小结和展望 |
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
2.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亚群各阶段表达 |
3.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
4. HLA-A*0201 限制性表位肽/五聚体复合物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TL |
5.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core特异性CTL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及HBV特异性CTL上CD69 的表达和Granzyme B、Perforin的分泌 |
2.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的分泌 |
3.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特异性CTL增殖的检测 |
4.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 |
5.TIGIT和PD-1 共表达对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2. TIGIT在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表达情况 |
3.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疾病进展阶段外周血T细胞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胸腺肽α1对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胸腺及胸腺激素 |
1.2 胸腺肽 α1 的分布及结构 |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细胞免疫应答的变化 |
1.4 胸腺肽 α1 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2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2.1 实验设计 |
2.1.1 动物选择 |
2.1.2 测试指标 |
2.2 实验材料 |
2.2.1 试剂 |
2.2.2 材料 |
2.3 仪器设备 |
2.4 溶液配制 |
2.5 实验方法 |
2.5.1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5.2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胸腺肽 α1 对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
2.5.3 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胸腺肽 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实验结果 |
2.7.1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7.2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7.3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
2.7.4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
2.7.5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 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2 的影响 |
2.7.6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影响 |
2.7.7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 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4 的影响 |
2.7.8 不同浓度的胸腺肽 α1 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10 的影响 |
3 胸腺肽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影响 |
3.1 实验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2.1 病例选择 |
3.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获取 |
3.4.2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给药 |
3.4.3 流式细胞仪术检测胸腺肽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
3.4.4 RT-PCR检测胸腺肽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 统计学处理 |
3.6 实验结果 |
3.6.1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
3.6.2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
3.6.3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CD45RA~+、CD45RO~+、CD45RA~+CD45RO~+T淋巴细胞的影响 |
3.6.4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CD45RA~+、CD45RO~+、CD45RA~+CD45RO~+T淋巴细胞的影响 |
3.6.5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FN-γ的影响 |
3.6.6 胸腺肽 α1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4 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胸腺肽α1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对象: |
2.方法 |
(1)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 |
(2) Fas表达率的检测: |
(3) 细胞培养: |
(4)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检测: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率比较: |
2.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诱导后凋亡率比较: |
讨论 |
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B淋巴细胞在功能性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学特征[D]. 李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D]. 徐清浪.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异常抑制HBeAg阳性CHB患者NK细胞的抗HBV作用[D]. 余青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血中RIPK3 mRNA水平的研究[D]. 韩利岩. 山东大学, 2020(01)
- [5]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D]. 柳勤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淋巴细胞分化差异与HMGB1-PTEN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 李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D]. 王子枫.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D]. 魏艳艳. 东南大学, 2019(05)
- [9]胸腺肽α1对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 马宏. 河南大学, 2016(03)
- [10]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的临床研究[J]. 陈立新,李珏,何孟国,杨发奋,林栩. 临床内科杂志,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