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光,刘祎祎[1](2021)在《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周星,乔洁琼[2](2021)在《主流电影的嬗变——写在建党百年之际》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党一百年来,充分利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传播其思想理念和政治主张。电影是党的文艺政策的主要载体,是党争夺、巩固、重塑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阵地。在建党百年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的历史演进和核心观念,分析其发展脉络、形成原因、内在动力以及与党的文艺政策之间的关系,对于离析出中国新主流电影内含的文化结构和史学依据,具有特殊的意义。
季泽伟[3](2021)在《新主流电影中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嬗变》文中提出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因票房与文化影响的双重成功逐渐受学术界重视,这个年轻片种,其类型变化、资金投入、视觉奇观、人文内涵引人称道。儒家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派别,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当年轻的电影遇到厚重的文化,两极碰撞,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它是为了寻求一条平衡的途径,为了达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传播而产生。本文针对新主流电影与儒家精神的内在联系,结合理论解释与作品实践,针对新主流电影中传统儒家精神的传承与嬗变及其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
罗雅文[4](2021)在《中国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现象及发展研究(1999-2020)》文中提出
任国政[5](2021)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新主流电影研究》文中提出
姚敏[6](2021)在《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繁荣的发展阶段,国产新主流电影集主流思想、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积极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新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百年积淀的文化呈现和文化传承,也在不断地实践和变革中确立了自身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品格。本文以国产新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概括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嬗变、界定新主流电影的内涵,为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从叙事主题、人物塑造、商业化叙事策略等方面多方位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叙述艺术,以期为新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除绪论外,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嬗变及其内涵界定。本文认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外在冲击、大众文化繁荣的内在因素以及国内电影事业的发展需求是新主流电影的兴起语境;新主流电影经历了初尝试、再出发、新巅峰的嬗变过程。目前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尚有争议,但已趋于完善和清晰,本文认为新主流电影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共识的融合、类型化创作模式的新发展、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票房与公众号召力的市场优势等方面。本文将“新主流电影”界定为以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内核,借助类型化创作,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体现大众主体性原则,在市场号召力以及公众影响力上都占据主流的电影类型。新主流电影与其他电影类型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是基于“主旋律电影”的文化整合,是对“主流电影”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传统“三分法”的超越。第二章从叙事主题的角度出发,探析了新主流电影主题的多维度拓展。本文从家国情怀的新形式、民族精神与全球意识、人性的思考与挖掘三部分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叙事主题。本文认为家国情怀的新形式经历了“小家”与“大国”和谐、从“家国”走向人类“家园”的动态演变;民族精神与全球共识包含了个人意志与民族精神的融合、“走出去”的全球意识与共识两个方面;人性的思考与挖掘包含了对个体生命的观照以及对社会底层的关怀。第三章集中分析了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的多层次塑造。本文认为生活化的英雄形象、平民化的草根人物、立体化的群像塑造构成了多层次的人物叙事。新主流电影描摹了英雄的生活化,同时聚焦草根人物,讲述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此外新主流电影突破了个体英雄传统模式,采用了立体化的群像塑造模式,向观众展现了各个时期不同人物的人格魅力。第四章深入分析了新主流电影的商业化叙事策略。本文从类型化的叙事手法、奇观化的叙事景观、叙事结构的多样化三个方面探究商业化的叙事策略。单一类型元素的调用以及多类型元素的融合是新主流电影类型化叙事的主要表现;明星流量的运作、特效技术的运用、奇观画面的呈现共同构成了新主流电影奇观化的叙事景观;“断点式”、“段落式”碎片化叙事结构以及“多线并行”叙事结构是新主流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多样化尝试。第五章探究了新主流电影的叙事困境与对策。本文指出当下国产新主流电影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境,理论概念的模糊、价值观的单方向传播、类型化叙事的创新不足是当下新主流电影面对的困境。与此同时本文展望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前景,认为主流思想、商业性、艺术性的融合才能顺应市场,获得观众的认可;拓宽叙事主题的文化视域,才能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丰富类型化叙事模式才能助推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赵璐[7](2020)在《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属性的进一步确认,主旋律电影如何拍的好看,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是主旋律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面对始终处在发展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说,在国家意识与个体想象之间如何实现意识形态表达最大化,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主旋律电影承载的时代使命,新主流大片因此应运而生,其在时代的发展中完成了主旋律电影范式的升级。新主流大片作为主旋律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产物,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新主流大片为研究对象,以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为研究主题,选取近年来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不俗表现的影片《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Ⅱ》、《建军大业》、《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其意识形态表达这一现象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意识形态表达内涵、策略及其实现的“询唤”功能和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脉络,分析在各个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及其他环境变化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影响,梳理主旋律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创作特征和范式演变,在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演变中探讨新主流大片的主要范畴。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内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英雄主义中的多重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策略,围绕新主流大片在娱乐化和审美化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分析新主流大片通过快感机制构建和审美超越实现来完成意识形态表达的情况。第四章通过探析新主流大片“询唤”在社会主义语境下所存在的合理性,探讨新主流大片将个体“询唤”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过程中所实现的意识形态表达功能。
曹媛[8](2020)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四十年研究》文中认为电影作为能够描摹社会现状、发扬民族精神以及传递艺术价值的重要媒介,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形式与文化内容。内地在发展电影事业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尝试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自1979年文化部成立内地第一家管理中外合作拍摄事务的专门机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后,我国的电影产业便陆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关联,并积极地投入到创作类型化、内容多样化、视野多元化的时代格局之中。其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同样应和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曾经徘徊、几度探索的状态中走向了如今的合流之势,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了极具典型性的制片方式,勾勒出契合自身发展的创作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方合力下,两地创作者协力创作出众多兼具艺术性与思辨性的影片,使华语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从政策、类型和产业三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了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四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及变化。绪论主要分为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四个部分。在对两地合拍片的概念和范围进行框定后,笔者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厘清了具体的研究脉络与意义,以便于在后文中展开论述。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了1979年至1989年的两地合拍片。尽管两地合拍片的表现形式在这一阶段显得较为单一,主流创作群体也尚未介入其中,但仍旧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合作探索与破冰之行。可以说,两地合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落地生根。第二章分析了1990年至2003年的两地合拍片。由于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电视媒介的迅猛来袭等相关因素,两地电影在时代的浪潮下共临低谷、同面忧患,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两地合拍片携手打造了数部质量上乘的作品。第三章分析了新世纪初期的两地合拍片,指出该阶段的两地合拍片实际上已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新航道。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地合拍片的产量与质量齐头并进,不仅为两地电影市场注入了崭新的力量,也为华语电影的品牌建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则对两地合拍片在新世纪后的第二个十年进行了总结。随着内地电影产业化的转型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两地合拍片也借此华丽转身,不仅在类型上实现了融合与变装,更在观念上产生了碰撞与交融。两地合拍片不断扩充,阔步走向一个文化整合、内容共享、体系渐成的新时代。第五章瞩目了两地电影合作的发展未来。文章点明了两地合拍目前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与现实问题,并在发展的前提下寻找解题之道,确定了两地合作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可以说,“华语电影”的概念也在内地与香港合拍的互渗互补中日益彰显它的魅力,从而建构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区域文化特色的华语电影产业。因此,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推动华语电影的兴盛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它不仅营造出华语电影的品牌,共建了华语电影的市场;更是服务了国家的文化战略,在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
韩风云[9](2020)在《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创作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主旋律电影作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铭记历史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宣传与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成为反映时代潮流、定位历史坐标、展现大国胸襟的强有力标识。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新主流军事电影应运而生。在光与影的交织中筑就中国精神、书写中国故事,标领艺术创作的发展潮流,形成了光彩夺目、交相辉映的精神宝藏。作为主旋律电影积极调适的产物,新主流军事电影的“新”不仅体现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与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更表现为类型化的叙事手法与奇观化的视听表达。它不仅革新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主题先行”的说教模式,用全新的面貌赢得主流大众认可,而且构建了新时代主流电影的发展范式,为主旋律电影的垦拓与发展找到一条崭新的路径。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围绕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创作特征由含义界定入手,以对未来的展望作结。首先,第一章明确新主流军事电影的概念,按照时间维度,梳理主旋律军事电影发展脉络。从英雄神话的活跃与样板戏的低谷(1949-1976)、多元思潮的碰撞与类型化的初探(1976-2000)、类型与商业化结合的新主流电影(2000-至今)三个历史分期的把握,确定新主流军事电影这一概念具体的内涵指涉。继而围绕全球化语境、视觉文化语境、浓郁的爱国语境三方面论述新主流军事电影创作的时代语境与创作现状。第二章按时间与题材内容的不同,分别阐述现代军事题材通过革命历史的史诗再现、人物传记的传奇书写、红色经典的时代改编回溯历史记忆;当代军事题材通过守护和平与安定、反思战争创伤,建构时代故事剖析新主流军事电影纷繁的题材内容,以及多元化价值意蕴的呈现。第三章论述新主流军事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以及创新之处。虽然将我国军事电影划分为单独类型进行研究值得商榷,但作为新主流电影中的亚类型,在多元化叙事特征等方面对国产电影创作仍具有较大启发意义。一方面,在多种元素嫁接糅合、因果式线性叙事模式与二元对立冲突等运用上延续经典叙事;另一方面,积极在人物塑造与叙事视角选择方面推陈出新,与观众达成深度契合。第四章从电影本体论出发,总结新主流军事电影在影像表达上呈现的纪实性与奇观性特征。通过对战争场面近乎真实的纪实性还原,并利用景观化地域空间、现代化数字技术、先进化大国重器塑造奇观化的影像风格。以上三章内容由电影创作实践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新主流军事电影在题材与思想内涵、叙事手法、影像语言三个维度的特征所在。第五章则结合以上三方面创作特征的分析展开思考,探讨新主流军事电影在人性深度挖掘、叙事逻辑建构、民族主义传播方面的困囿与转型,并对此类电影未来“出海远航”与“走出去”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杨鹏[10](2020)在《论新主流“大片”对主旋律电影艺术表征的承续与鼎新》文中认为在现今文化宽松的时代背景下,电影观众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者的实践探索持续影响着新主流电影的发展生态。在这一影响机制的作用下,新主流电影在艺术表征的各个层面开始了商业化的探索,并逐步形成新主流“大片”的创作姿态。另且,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新主流“大片”在当下世界电影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中彰显着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态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历时性的维度出发,将新主流“大片”与“前”主旋律电影、主流/主旋律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新主流“大片”如何承续传统主旋律电影并使自身的艺术表征得以鼎新,并对当下的新主流“大片”做出现实思考,进而明晰新主流“大片”当下的发展概况。本研究以新主流“大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与“前”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在内容与形式层面进行历时性比较,解读出新主流“大片”对以往主流电影时期的故事创作模式、民族精神表现以及叙事规程等艺术表征的承续,且将目光关注于当下新主流的“大片”姿态,以及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表明,在“前”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与新主流“大片”三者进行历时性发展的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决定新主流电影发展的唯一因素,相反,从当下新主流“大片”所开拓的类型交叉融合、人物形象塑造、视听语言呈现等维度可以看出,政治文化环境的包容性、电影创作探索的自觉性、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已逐步成为了决定新主流电影艺术表现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新主流“大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主体性发展的重要组成。本研究根据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将新主流“大片”于当下发展状态中的数字科技影像、商业明星策略以及国家形象描绘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并对数字特效形成的视听灾害是否会造成观众心理阴影,流量明星是否会降低新主流“大片”的艺术效果以及国家形象的加魅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未来国产新主流“大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二、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旋律影片到新主流电影:历史书写与发展嬗变 |
二、守正创新的多样化书写:主流价值与类型创作的合流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呈现:新主流电影的大众文化化 |
四、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
1.青年文化的关注与表达 |
2.工业美学视角下新主流电影的文化消费与市场前景 |
结语 |
(2)主流电影的嬗变——写在建党百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因缘求索 |
二、主旋律电影 |
三、主流电影 |
四、新主流电影 |
(3)新主流电影中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主流电影中对儒家精神的传承 |
(一)忧患意识 |
(二)家国情怀 |
二、新主流电影中儒家精神的嬗变 |
(一)女性形象的突破 |
(二)人治与法治的融洽谐乐 |
(三)主人公形象的落地化 |
三、新主流电影发展的新态势 |
(一)制作形式的突破 |
(二)关注时代热点 |
(三)高度依赖的视觉奇观 |
(6)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学术目标、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嬗变及其内涵界定 |
第一节 新主流电影的兴起语境与发展嬗变 |
第二节 新主流电影的内涵界定 |
第三节 新主流电影与其他电影类型辨析 |
第二章 叙事主题的多维度拓展 |
第一节 家国情怀的新形式 |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全球意识 |
第三节 人性的思考与挖掘 |
第三章 人物形象的多层次塑造 |
第一节 生活化的英雄形象 |
第二节 平民化的草根人物 |
第三节 立体化的群像塑造 |
第四章 商业化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类型化的叙事手法 |
第二节 奇观化的叙事景观 |
第三节 叙事结构的多样化 |
第五章 新主流电影的叙事困境与对策 |
第一节 新主流电影的叙事困境 |
第二节 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世纪以来国产新主流电影代表作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困境中的变革——“主旋律”的提出 |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主流电影 |
第三节 主流电影的范式升级——新主流电影 |
第四节 新主流大片的成熟——新主流大片时代 |
第二章 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内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
一、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诠释 |
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倡导 |
三、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阐释 |
第二节 英雄主义中的多重情怀 |
一、家国情怀 |
二、担当情怀 |
三、集体情怀 |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第三章 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策略 |
第一节 新主流大片的快感机制构建 |
一、流畅剪辑:真实幻觉的制造 |
二、声音写作:沉浸体验的营造 |
三、类型化叙事:意识形态观念的“欲望”模式化 |
四、叙事模式:“大我”与“小我”的双重映射 |
第二节 新主流大片的审美超越实现 |
一、超越历史语境的现实精神 |
二、超越政治观念的民族精神 |
三、超越社会实践的时代精神 |
四、超越地域观念的人类精神 |
第四章 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功能 |
第一节 新主流大片的“询唤”探析 |
一、“询唤”的基础:“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
二、新主流大片“询唤”的合理性表述 |
第二节 时代的“询唤”:主旋律精神的时代弘扬 |
一、激发爱国情绪,强化爱国主义 |
二、正视集体价值,重构集体主义 |
三、凝聚时代内涵,重塑社会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四十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79 年至1989 年:破冰重组·流于表层 |
第一节 交融对话与政策推动 |
第二节 题材的重构与类型化建构 |
第三节 产业的初建与港方的主控 |
第二章 1990 年至2003 年:同抗危机·深层合作 |
第一节 体制改革与政策减压 |
第二节 类型嬗变与文化对撞 |
第三节 共临危机与资本追逐 |
第三章 2003 年至2010 年:产业并铸·北上趋同 |
第一节 结构调整与政策扶持 |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电影新形态 |
第三节 大片的运作与产业模式的重建 |
第四章 2010 年至2019 年:溯本“港味”·共拓主流 |
第一节 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 |
第二节 类型垦拓与结构拼盘 |
第三节 价值对接与“三性统一” |
第五章 瞩目未来:突破瓶颈·合作共赢 |
第一节 创作困境与现实问题 |
第二节 解题之道与展望共赢 |
第三节 发展潮流与合作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电影政策文件汇编 |
附录二 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列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创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新主流电影研究 |
二、新主流军事电影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立意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立意 |
第一章 前世与今生: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形态嬗变 |
第一节 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含义界定 |
第二节 中国主旋律军事电影的历史分期 |
一、1949-1976:英雄神话的活跃与样板戏的低谷 |
二、1976-2000:多元思潮的碰撞与类型化的初探 |
三、2000-至今:类型与商业化结合的新主流电影 |
第三节 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创作语境 |
一、新时代变动不居的话语环境 |
二、现象级电影刷新票房频获奖 |
第二章 纷繁与多元:新主流军事电影的题材与思想特征 |
第一节 现代军事题材回溯历史记忆 |
一、革命历史的史诗再现 |
二、人物传记的传奇书写 |
三、红色经典的时代改编 |
第二节 当代军事题材建构时代故事 |
一、守护和平与安定 |
二、反思战争与创伤 |
第三节 多元价值表达呈现水乳之契 |
一、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交融 |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碰撞 |
三、中国精神与普世价值的互通 |
第三章 类型与创新: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经典叙事历久弥新 |
一、多种叙事元素的嫁接糅合 |
二、延续因果式线性叙事模式 |
三、深化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 |
第二节 人物塑造灿然一新 |
一、英雄形象生活化 |
二、反面角色多元化 |
第三节 叙事视角推陈出新 |
一、时空转换与多维度聚焦 |
二、见微知着的小人物视角 |
第四章 纪实与奇观: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影像特征 |
第一节 战争场面的纪实性再现 |
一、视听造型营造真实战争环境 |
二、暴力美学渲染战争残酷氛围 |
第二节 影像风格的奇观化映现 |
一、景观化地域空间神秘莫测 |
二、现代化数字技术吸人眼球 |
三、先进化武器装备异彩纷呈 |
第五章 困囿与转型: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创作之思 |
第一节 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困囿之境 |
一、浮光掠影:缺乏人性深度的挖掘 |
二、轻重倒置:求奇观忽视叙事逻辑 |
三、过犹不及:民族主义难海外传播 |
第二节 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发展范式 |
一、立足本土文化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
二、深思叙事逻辑构建人物身份认同感 |
三、运用国际表达契合人类通用价值观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论新主流“大片”对主旋律电影艺术表征的承续与鼎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3.研究的归纳与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七)研究路线规划与预期创新点 |
1.研究路线规划 |
2.预期创新点 |
一、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概况 |
(一)“前”主旋律电影(1932-1987年) |
1.左翼主旋律电影 |
2.抗战时期主旋律电影 |
3.新中国主旋律电影 |
(二)主流/主旋律电影时期(1987-2000年) |
(三)新主流电影时期(2000至今) |
二、新主流“大片”对主旋律电影艺术表征的承续 |
(一)故事创作模式的主流基调 |
1.善恶对立结构的设定 |
2.英雄主体视角的构建 |
(二)“国家”叙事规程的谱写 |
1.“国”至上:归属意识的深谙 |
2.“家”为根:尊卑伦理的淬炼 |
(三)影像本体风格的现实主义写照 |
1.时代隐喻缝合记忆的创伤 |
2.造梦狂欢宣告理想的在场 |
三、新主流“大片”对主旋律电影艺术表征的鼎新 |
(一)交叉、渗透与融合的类型符码耦合 |
1.“军事+动作”:擂台对垒营造的宣泄氛围 |
2.“灾难+剧情”:泪水掩埋的职业精神操守 |
3.“历史+爱情”:激活深度情感的记忆书写 |
(二)“本位叙事”手法对刻板人物角色的革新 |
1.遵循观众前理解的主要人物塑造 |
2.寻求对话主体性的女性角色定位 |
3.迎合分众趣味的亚文化个体呈现 |
(三)消费主义时代的视听语言呈现 |
1.蒙太奇:留白手法的灵活调用 |
2.声音:拟人化音乐的去蔽探寻 |
3.叙事节奏:矛盾冲突的紧凑编织 |
四、新主流“大片”创作热潮的现实思考 |
(一)科技影像对人文景象的价值指认 |
1.“虚构真实”与“还原真实”的对话 |
2.“视听灾害”对“视听奇观”的反拨 |
(二)商业明星策略的运用与勘探 |
1.表演风格的多元化趋向 |
2.明星表演的商业化转型 |
(三)国家形象描绘的合理性盘诘 |
1.国家身份的神话功能检验 |
2.故事题材的潜在欲望展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科研成果 |
四、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 陈旭光,刘祎祎. 编辑之友, 2021(09)
- [2]主流电影的嬗变——写在建党百年之际[J]. 周星,乔洁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新主流电影中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嬗变[J]. 季泽伟. 今古文创, 2021(26)
- [4]中国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现象及发展研究(1999-2020)[D]. 罗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新主流电影研究[D]. 任国政.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6]国产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研究[D]. 姚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7]新主流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达研究[D]. 赵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四十年研究[D]. 曹媛.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8)
- [9]中国新主流军事电影创作特征研究[D]. 韩风云.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论新主流“大片”对主旋律电影艺术表征的承续与鼎新[D]. 杨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