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硬膜外镇痛五组药剂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福平[1](2021)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5岁,ASA 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R组:单纯0.2%罗哌卡因;D1组:右美托咪啶0.5ug/ml复合0.2%罗哌卡因;D2组:右美托咪啶1.0ug/ml复合0.2%罗哌卡因;D3组:右美托咪啶1.5ug/ml复合0.2%罗哌卡因;D4组:右美托咪啶2.0ug/ml复合0.2%罗哌卡因。麻醉方式采用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分别对五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ACB并将0.33%罗哌卡因10ml经导管注入收肌管作为负荷量。10min后进行常规麻醉诱导,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脉注射4mg昂丹司琼。术毕放置神经周围导管,连接并开启ACB镇痛泵,背景剂量为4ml/h,PCA剂量为4ml,锁定时间为0.5h,持续时间为48h,维持患者VAS评分≤3分。术毕若患者VAS评分﹥3分时,则由患者优先使用自控神经阻滞泵,若15min后患者感觉无效则静脉注射喷他佐辛30mg。记录患者术后4、8、12、24、36、48h静息及被动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时的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的时间;记录各组患者48h内自控按压镇痛泵的次数和应用补救性镇痛药物的例数;记录各组患者恶心呕吐、瘙痒、低血压(血压降低﹥20%)、心动过缓(HR﹤60次/分)、镇静过度(Ramsay评分为5或6分)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5组患者各不同记录时间点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被动运动时D1组VAS评分低于R组(P﹤0.05),D2、D3、D4组VAS评分低于D1组(P﹤0.05),D2、D3、D4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及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明显小于其余组(P﹤0.05),R组、D1组48h内自控给药次数及补救性镇痛例数大于D2、D3、D4组(P﹤0.05)。5组均未见镇静过度、置管部位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右美托咪啶1.0ug/ml复合0.2%罗哌卡因病人自控收肌管阻滞可提供较完善的镇痛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
阙茹[2](2021)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TPVB对老年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与罗哌卡因复合应用于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对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探讨老年患者使用Dex作为TPVB辅助药物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25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组,每组25例,共五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即刻在超声引导下行单侧胸椎旁阻滞:A组,无神经阻滞;B组,单纯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0.375%罗哌卡因复合0.5μg/kg Dex,共20 ml;D组,0.375%罗哌卡因复合1.0μg/kg Dex,共20 ml;E组,0.375%罗哌卡因复合1.5μg/kg Dex,共20 ml。所有入选患者均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全麻诱导维持;术毕进入苏醒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后,测量感觉阻滞平面,并连接相同配方的自控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术后第2h、6h、12h、24h和48h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休息、咳嗽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各时间点Ramsay镇静量表(ramsay sedation scale,RSS)评分;首次按压PCIA时间及按压次数;PACU停留时间;48h患者的满意度评分;补救镇痛人数;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有无发生胸椎旁阻滞并发症等。结果(1)A组的咳嗽、休息状态VAS评分分别在术后12h、24h内高于其他组(P<0.05);在12h时,B组休息VAS评分高于C组(P<0.05);在术后24h内,B、C组的休息和咳嗽VAS评分显着高于D、E组(P<0.05),且D、E组评分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术后6h内,A、B组镇静评分低于D、E组(P<0.05),且D组镇静评分较E组低(P<0.05)。A、B组的PACU停留时间短于C、D、E组(P<0.05),E组停留时间显着长于C、D组(P<0.05)。(3)与A组相比,其他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均较晚、按压次数少(P<0.05);D、E组的PCIA首次按压时间晚于A、B、C组,按压次数减少(P<0.05)。(4)D、E组需要补救镇痛人数明显少于A、B组(P<0.05)。B、C、D、E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5)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A组24%;B、E组8%;C、D组4%,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概率均高于其他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现呼吸抑制及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结论(1)在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中,与单纯使用PCIA相比,联合TPVB术后镇痛效果更好;(2)TPVB中0.3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5-1.5μg/kg)均可以改善镇痛持续时间和提高质量,降低阿片类药物需求,减少其副作用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其中,0.375%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复合使用以1.0μg/kg为宜。
郑晓霞[3](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案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后的康复情况,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200例,年龄6个月~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传统方法(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ery,CTS)组,术前优化处理(pre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Pre OT)组(Pre OT组),术中优化处理(intra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IOT)组(IOT组),术后优化处理(post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Post OT)组(Post OT组),ERAS组,每组40例。CTS组围麻醉期实施常规处理,Pre OT组术前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IOT组术中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Post OT组术后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ERAS组术前处理、术中处理及术后处理均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观察记录五组患者苏醒即刻、术后2h、8h、16h、24h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躁动评分(五点躁动分级法)、镇痛评分(FLACC评分)、24h内是否需要进行补救镇痛、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伤口渗血的严重程度、住院天数。结果1、五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患儿在术后各时点生命体征HR、MAP、RR、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五组患儿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ERAS组比较,CTS组、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较高、伤口渗血严重程度较严重、住院天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S组比较,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较低、伤口渗血严重程度较轻、住院天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伤口渗血严重程度、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ERAS组比较,CTS组、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T组和Post OT组比较,CTS组和Pre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T组和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和Pre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能够降低唇腭裂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伤口渗血的严重程度,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术后快速康复。
方炼[4](2021)在《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TAPB在肝癌肝切除超前镇痛中的应用及炎性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旨在为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疼痛的管理和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行初次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26例,b组26例,c组28例:a组手术前一天分两次给予400mg塞来昔布口服,每次剂量200mg,进入手术室后行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浸润阻滞;b组术前不服用塞来昔布,进入手术室后行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浸润阻滞;c组术前不进行任何超前镇痛的相关处置干预。所有肝切除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由同一团队完成,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浸润阻滞操作均由同一麻醉师完成,术后采用相同的镇痛方案。主要观察指标有:(1)术后6个时间节点(T1-T6):4h、8h、12h、24h、48h、72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2)术后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3)术后3个时间节点(T1-T3):第一天清晨、第三天清晨、第五天清晨抽取静脉血所测得的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及白介素-6(IL-6)浓度;(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5)患者住院时间(LOS)和住院总花费。结果:1.在VAS评分方面:三组患者在术后6个时间点上VAS评分分别为(2.73±0.23、1.69±0.35、1.15±0.29、1.08±0.17、0.98±0.22、0.83±0.15)(3.46±0.31、2.85±0.28、2.46±0.31、2.22±0.24、2.25±0.19、1.76±0.18)和(3.85±0.20、3.22±0.31、3.11±0.26、2.84±0.21、3.05±0.21、2.68±0.16)采取超前镇痛措施实验组(即a、b组)与未采取超前镇痛措施对照组(c组)比较,6个时间节点评分降低,除b组T1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取超前镇痛措施实验组(即a组与b组)组间相比,a组较b组术后6个时间节点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方面:将辅助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换算为等效吗啡剂量(0.01mg舒芬太尼=10mg吗啡;60mg地佐辛=10mg吗啡)。三组患者PCIA阿片药使用等效吗啡量分别为(32.44±6.28、41.77±8.94、87.19±11.21)mg、补救性地佐辛使用等效吗啡量分别为(7.33±2.21、6.80±3.52、7.71±5.13)mg。实验组(a、b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上述两个指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a、b组)组间相比,a组较b组上述两个指标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方面:三组患者在术后T1-3上测定的CRP表达水平分别为(39.11±7.14、59.76±7.34、41.92±8.71)ug/ml,(45.16±4.78、76.58±7.70、52.72±5.20)ug/ml,(54.68±5.10、91.53±7.13、67.08±8.73)ug/ml;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组间CR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术后T1-3上白细胞介素-6测定浓度分别为(96.31±9.38、75.32±11.01、42.15±6.92)pg/ml,(122.30±11.51、86.22±14.10、51.55±8.33)pg/ml,(172.68±10.32、98.54±7.63、60.20±9.41)pg/ml,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除 b组T3测定数值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并发症方面:三组患者在术后未发生严重影响各器官功能及有致死性可能的并发症。但均有一定例数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PONV)、尿潴留等情况,在头晕方面,其中a组3例(3/26,占12%),b组2例(2/26,占8%),c组1例(1/28,占3.5%),在恶心呕吐(PONV)方面,a组5例(5/26,占19%),b组5例(5/26,占19%),c组8例(8/28,占29%)。在便秘方面,a组2例(2/26,占8%),b组2例(2/26,占8%),c组6例(6/28,占21%)。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未发生硬膜外血肿和穿刺点感染的情况。5.在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三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采取超前镇痛措施实验组(即a、b组)相比未采取超前镇痛措施实验组(c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额外费用并未增加,而实验组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距。结论: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肝癌肝切除术后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早期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加快康复进程。
张璟[5](2021)在《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理想的围手术期镇痛不仅能够明显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还能够加速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针对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发生率高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将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胸外科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并设置不同背景剂量。与目前临床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应用较为广泛的舒芬太尼进行比较,实现羟考酮术后个体化用药,优化静脉自控镇痛泵参数设置,探求患者用药总体满意度、安全有效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胸科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S组)、实验组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和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每组各20例。舒芬太尼组(S)使用枸橼酸舒芬太尼10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组(OS1组、OS2组)均使用盐酸羟考酮50mg和舒芬太尼5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1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分别于术后1h(T1)、8h(T2)、24h(T3)、48h(T4)进行镇静、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评估,于48h(T4)时统计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于出院后统计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胸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均于手术后接受镇痛泵镇痛,且依从性良好,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围术期管理,且接受研究人员术后随访及临床观察。随机对照的3组受试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人口基线资料,也包括术前评估ASA分级、手术资料方面的手术切口等级、切口个数和手术时长。(2)OS组术后48h内的Ramsay评分普遍高于S组,在24h时,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术后NRS评分中位数均小于4分,OS组术后48h内NRS评分普遍低于S组。静息状态下,48h,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状态下,8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1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或与OS1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良,李强,孙银娣,李亚峰,曹毅[6](2019)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8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化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硬膜外镇痛泵止痛,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止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β-内啡肽水平变化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 d、3 d、7 d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的近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时间、爆发痛次数、术后24 h按压镇痛泵次数、睡眠时间及止痛剂用量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β-内啡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及48 h研究组患者的血清β-内啡肽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止痛剂用量,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β-内啡肽水平,对促进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樊紫君,黄睿超[7](2019)在《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过程中分别使用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作为镇痛药剂,对比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9年1~5月,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甲磺酸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给予氢吗啡酮、甲磺酸罗哌卡因镇痛,对比两组镇静评分、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使用次数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8h内观察组使用镇痛泵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相比,氢吗啡酮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更为显着,该药物可明显降低疼痛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吴卓熙[8](2019)在《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剖宫产是一种独特的外科手术。产妇在漫长的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会经历生理和情绪的双重变化。围术期医师在制定剖宫产产妇的围术期方案时,除了考虑产妇的自身身体条件和一般外科因素外,还应该重视她们的心理因素。困扰产妇最常见的围产期心理障碍是围产期抑郁,包括产前抑郁(Antenatal depression,AD)和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D)。围产期抑郁影响产妇和婴儿结局,增加围产期不良事件。研究报道,患有AD的产妇在产后罹患PD的风险比没有AD者高7倍,并且AD会增加产妇接受剖宫产的机率。10项爱丁堡产后抑郁(10-item 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EPDS-10)量表常用于围产期抑郁的筛查,但尚未用于围术期术前AD评估并预测术后康复。因此,我们将首先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EPDS-10评估与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剖宫产围术期康复质量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有关心理因素的证据支持。其次,由于缺乏实验室诊断方法,AD的诊断通常需要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主观性的、专业的临床访谈来给出。可从外部进行测量的客观生物标志物是抑郁症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的优良指导因素,代谢组学是寻找神经心理疾病生物标志物的一种可行并广泛使用的方法。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基于代谢组学探讨产前抑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因此,我们还将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在剖宫产手术的妇女中寻找与AD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最后,由于剖宫产后产妇罹患PD的风险显着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如果不经干预,PD症状可能持续到产后2年,并且再次妊娠产妇的PD复发率达到40%。目前临床上对产后抑郁缺乏相应的干预手段,关于产后抑郁的干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课题组的前期小样本研究发现,曲马多PCIA(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有改善产后抑郁的作用。曲马多PCIA是临床治疗术后疼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曲马多不仅是一种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还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潜力可以降低产妇罹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对于有镇痛和抗抑郁双重需求的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曲马多或许是理想的围术期策略之一。因此,我们将通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探讨术后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第一部分,产前抑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影响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我们回顾了2017年9月-2018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00例剖宫产产妇。先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查术前EPDS评分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关系。然后以术前EPDS评分是否≥10将受试者分为两组,根据影响术后恢复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比较两组剖宫产术后恢复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PDS-10得分和QoR-15(恢复质量量表)呈负相关(b’=-0.258,P<0.001)。随着EPDS-10得分的增加、抑郁状态的加重,QoR-15得分降低、术后恢复质量下降。通过倾向性匹配得到58对数据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前EPDS≥10的受试者的术后QoR-15得分更低,即产前有罹患AD高风险的产妇,其剖宫产术后恢复质量将比没有AD高风险的产妇更差。结论:随着剖宫产产妇术前EPDS-10得分的增加(抑郁状态的加重),术后QoR-10的得分降低(术后恢复质量下降)。第二部分,剖宫产产妇产前抑郁生物标志物筛查:一项基于血浆脂质组学的匹配、观察性研究方法:筛选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计划接受择期剖宫产的单胎孕妇。根据受试者术前有无产前抑郁症,分为产前抑郁组和非产前抑郁组。然后,两组根据年龄(±1岁)和BMI(±1 kg/m2)进行1:1匹配,最终每组各纳入30例。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脂质表达,寻找AD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课题组总共筛选了484名孕妇,最后招募66名受试者,包括33名患有重度产前抑郁症者和33名没有重度产前抑郁症者。鉴定出35种差异表达的脂质代谢物(P<0.05)。其中,Cholesterol sulfate(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16-0.930),PC(18:2(2E,4E)/0:0)为0.778(95%CI:0.662-0.895)。随后的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了CS(P=0.009)和PC(18:2(2E,4E)/0:0)(P=0.035)为产前抑郁症的有效预测风险因素,尤其是CS可能为AD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结论:血浆中CS和PC表达上调(尤其是CS),可能是预测产前抑郁有效的、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在2017年9月2019年6月期间,我们招募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剖宫产产妇。考虑到产妇有产前抑郁和无产前抑郁的差别,根据术前EPDS≥10,我们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设计,按1:1:1随机分配合格受试者到曲马多PCIA(T组)、氢吗啡酮PCIA(H组)和罗哌卡因PCEA(R组)术后镇痛组中,比较三组在术后第4周和第3月的重度产后抑郁症(PD)的发生率。结果:从2017年9月27日到2019年9月5日期间,课题组总共纳入并随访了1230位剖宫产产妇。术后第4周重度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3%,虽然总体上T组发生率(6.6%)比H(10.2%)和R组(10.5%)低,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P值后,T组和H组(P=0.118)、T组和R组(P=0.09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EPDS≥10的亚组人群中进行分析,T组的术后第4周重度PD发生率明显低于H组(16[16.5%]vs28[32.6%],OR 2.44;95%CI 1.214.93,P=0.011)和R组(16[16.5%]vs 29[30.9%],OR2.26;95%CI 1.134.51,P=0.019),Bonferroni校正P值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8)。术后第3月重度PD的发生率为7.9%;总体和亚组分析中,三组间重度PD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T组QoR-15得分(121.30±15.75)明显比H组(118.36±17.39;Bonferroni校正P=0.036)和R组(116.22±18.20;Bonferroni校正P<0.001)更高,即T组受试者的恢复质量更佳。T组术后当日、第2日睡眠质量和H组之间无差异(P=0.738;P=0.305);但显着优于R组(P=0.009;P=0.002)。H组术后当日睡眠质量显着优于R组(P=0.005),但两组在术后第2日无差异(P=0.073)。结论:术后48h内使用曲马多PCIA在发挥术后镇痛的同时,还能改善产前有高度抑郁风险的剖宫产产妇的重度产后抑郁发生率。并且,曲马多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和术后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益处。
刘莎[9](2019)在《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150例,年龄2035岁,身高150170cm,体重5090kg,ASAⅠ或Ⅱ级,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五组(n=30),G组行全身麻醉剖宫产,S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E组行硬膜外麻醉剖宫产,P组行无痛分娩,V组自然分娩作为对照。记录产妇产后初乳时间、24h有效泌乳量、产后住院总时间、满意度、不良反应、术后12h、24h、36h VAS镇痛评分和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结果:1.五组初产妇中V组初乳时间最早,但V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P组初乳时间明显比G组、S组和E组早(P<0.05)。剖宫产术中G组初乳时间明显比S组和E组早(P<0.05)。E组初乳时间最晚,但E组和S组初乳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初产妇中V组产后住院总时间最短,但V组和P组产后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P组产后住院总时间明显比G组、S组和E组短(P<0.05)。剖宫产术中G组产后住院总时间最长,明显长于S组和E组(P<0.05)。3.V组24h有效率泌乳量最高为24例(80%),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P组23例(76.7%)和V组24例(80%)显着高于经剖宫产的G组11例(36.7%)、S组20例(66.7%)和E组15例(50%)(P<0.05)。麻醉剖宫产组中S组20例(66.7%)显着高于G组11例(36.7%)和E组15例(50%)(P<0.05)。4.术后12h VAS评分G组最高,但G组和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和V组显着高于S组、E组和P组(P<0.05)。术后24h VAS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h VAS评分G组、S组和E组显着高于P组和V组(P<0.05)。5.五组初产妇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由多到少依次为E组33.3%(10例)、G组26.7%(8例)、S组16.7%(5例)、P组16.7%(5例)、V组0%(0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头晕、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寒战等。6.五组初产妇满意度和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不同麻醉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泌乳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初产妇的泌乳功能无显着差异。2.不同麻醉方式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泌乳均有一定延迟,但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后初乳时间、24h有效泌乳量和不良反应等综合不利影响较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小。为促进剖宫产术后早期泌乳,优先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者选择全身麻醉。
黄欣[10](2019)在《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围术期食管癌患者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多模式超前镇痛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或方法早期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产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目的:探讨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食管癌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通过构建多模式超前镇痛的干预模式促进围术期患者康复进程。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十堰市某三甲医院心胸外科住院的170例食管癌患者,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6月~2017年12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的患者实施的措施是健康教育、镇痛策略、综合饮食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实施的实施措施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多模式超前镇痛。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ɑ=0.05。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段(4h、8h、12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量表)的比较中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时间测量的疼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24h内、术后24~48h和术后48h~72h、术后72h以后的下床人数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h、术后4~24h、术后24h早期咳痰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住院日数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数据差异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用于围术期食管癌患者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咳嗽排痰,达到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日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没有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术后硬膜外镇痛五组药剂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硬膜外镇痛五组药剂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分组 |
2.3 试验仪器及主要药品试剂 |
2.4 围术期处理 |
2.4.1 术前准备 |
2.4.2 麻醉方法 |
2.4.3 神经阻滞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记录时间点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五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静息和运动VAS评分的比较 |
3.3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及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的比较 |
3.4 术后48 小时内自控给药次数及补救性镇痛例数的比较 |
3.5 术后48 小时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2)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TPVB对老年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主要设备及药品 |
2.3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方法 |
2.4 麻醉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休息状态VAS评分比较 |
3.3 咳嗽状态VAS评分比较 |
3.4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比较 |
3.5 首次按压PCIA时间和48h按压次数比较 |
3.6 PACU停留时间比较 |
3.7 补救镇痛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
3.8 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区域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 ERAS 理念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表 |
(3)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1.五组患儿一般情况的比较 |
2.五组患儿术后各时点生命体征的比较 |
3.五组患儿术后康复指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麻醉管理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成果 |
(4)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TAPB在肝癌肝切除超前镇痛中的应用及炎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患者入组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标准 |
2.3 围手术期处理 |
2.3.1 围手术期处置 |
2.3.2 术前常规检查与处理 |
2.3.3 麻醉方法 |
2.3.4 手术方法 |
2.3.5 术后处理 |
2.3.6 理论出院标准 |
2.4 观察与评价指标 |
2.4.1 术前一般资料 |
2.4.2 VAS疼痛评分 |
2.4.3 术后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
2.4.4 炎症因子检测 |
2.4.5 术后相关并发症 |
2.4.6 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分析比较 |
3.2 三组患者术后三天VAS评分 |
3.3 三组患者术后辅助性镇痛药使用情况 |
3.4 三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 |
3.4.1 CRP水平 |
3.4.2 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
3.5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 |
3.6 三组患者实际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 |
第4章 讨论 |
4.1 疼痛的概念 |
4.2 疼痛产生的神经免疫机制 |
4.3 比较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超前镇痛 |
4.4 比较a、b组:塞来昔布在超前镇痛中的应用 |
4.5 比较b、c组:中枢和区域阻滞在超前镇痛中的应用 |
4.6 疼痛与炎性反应关系 |
4.7 总结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肝癌肝切除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疼痛 |
2.1.1 疼痛生理 |
2.1.2 围术期疼痛管理 |
2.2 阿片药物 |
2.2.1 阿片概述 |
2.2.2 阿片药物药理学 |
2.2.3 阿片药物副作用 |
2.2.4 阿片药物之羟考酮与舒芬太尼 |
2.3 胸外科手术 |
2.3.1 胸外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
2.3.2 胸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 |
2.4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2 研究对象的分组 |
3.2 试验耗材 |
3.2.1 试验药物 |
3.2.2 试验用术后镇痛泵 |
3.3 麻醉方案 |
3.3.1 术前准备 |
3.3.2 麻醉前监护 |
3.3.3 麻醉诱导 |
3.3.4 麻醉维持 |
3.3.5 术后苏醒 |
3.3.6 镇痛泵设置 |
3.4 观察指标 |
3.4.1 基线资料 |
3.4.2 术后评价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1.1 人口学资料 |
4.1.2 ASA分级及手术资料 |
4.2 术后镇静评分 |
4.3 术后镇痛评分 |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5 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 |
4.6 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
第5章 讨论 |
5.1 实验设计具体参数来源 |
5.2 镇静镇痛评分 |
5.3 不良反应及预后 |
5.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
2.2 两组患者疼痛相关指标 |
2.3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β-内啡肽水平变化 |
2.4 两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7)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4]: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镇静与镇痛评分: |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对比两组镇痛泵使用次数: |
2.4 对比两组满意度: |
3 讨论 |
(8)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
前言 第二章 |
产前抑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影响的观察性研究 3.1 |
材料与方法 3.2 |
结果 3.3 |
讨论 3.4 |
结论 第三章 |
剖宫产产妇产前抑郁的生物标志物筛查:一项基于血浆脂质组学的匹配、观察性研究 2.1 |
材料与方法 2.2 |
结果 2.3 |
讨论 2.4 |
局限性 2.5 |
结论 第四章 |
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4.1 |
材料与方法 4.2 |
结果 4.3 |
讨论 4.4 |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产后抑郁的临床筛查意义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9)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回顾 |
2.1 产科麻醉的现状 |
2.2 硬膜外麻醉 |
2.3 腰麻 |
2.4 腰硬联合麻醉 |
2.5 全身麻醉 |
2.6 分娩镇痛 |
2.7 不同麻醉方式对于产妇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 |
2.8 总结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麻醉方法 |
3.4 术后处理及康复锻炼 |
3.5 疗效评价指标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五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
4.2 五组初产妇初乳时间、产后住院总时间比较 |
4.3 五组初产妇24h有效率泌乳量人数比较 |
4.4 五组初产妇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比较 |
4.5 五组初产妇术后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
5 技术路线 |
6 讨论 |
6.1 乳汁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
6.2 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后初乳时间和24h有效泌乳量的影响 |
6.3 五组初产妇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讨论 |
6.4 五组初产妇产后不良反应讨论 |
6.5 五组初产妇产后住院总时间讨论 |
6.6 五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的说明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工具 |
2.3 观察指标 |
2.4 镇痛所用物品 |
2.5 围术期干预方法 |
2.6 观察指标的测量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问题 |
2.9 统计学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早期咳痰时间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下床时间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日数的比较 |
6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四、讨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六、结论 |
七、参考文献 |
八、文献综述 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
1 疼痛管理在食管癌康复中的应用背景 |
2 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快速康复应用的历程 |
3 国内外食管癌的疼痛管理面临的困境 |
4 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的应用需要规范化的管理 |
5 思考 |
6 展望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九、致谢 |
四、术后硬膜外镇痛五组药剂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比较[D]. 于福平.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TPVB对老年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D]. 阙茹. 延边大学, 2021(02)
- [3]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D]. 郑晓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4]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TAPB在肝癌肝切除超前镇痛中的应用及炎性反应研究[D]. 方炼. 扬州大学, 2021(02)
- [5]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D]. 张璟.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 李良,李强,孙银娣,李亚峰,曹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23)
- [7]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价值研究[J]. 樊紫君,黄睿超. 北方药学, 2019(12)
- [8]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吴卓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9]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D]. 刘莎. 西安医学院, 2019(09)
- [10]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食管癌快速康复中的应用[D]. 黄欣.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