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昆明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一、昆明发展高等职教的途径探讨与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冀[1](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牛海燕[2](2019)在《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高技能人才急剧匮乏等。因此,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则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2014年国家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鉴于此,加强对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在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可行性探析,这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各阶段的文本解读和主要政策。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特点,包括政策在促进高职教育地位和功能上的作用逐步提升;政策的目标和导向愈加明确;政策提倡高职教育办学类型、层次和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策注重高职教育自身建设能力的增强以及政策引导高职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化和公平化。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高职教育政策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政策在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政策在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政策在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方面不够完善以及政策在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方面有待改进。第五部分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一部分介绍了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完善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完善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相关政策;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政策;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以及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章昊天[3](2019)在《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增长过快,城市各个空间出现混乱,而传统“宽马路,大街区”的模式也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受到批判,由皮特·卡尔索普所提出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在我国国内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既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扶持的对象,同样也是一条未来我国解决城市矛盾的重要道路。“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虽然在国内快速发展,但在国内依然属于初步阶段,其依然只存于城市规划中的理论,实际案例中部分照搬国外设计思路,不符合我国发展道路,我们对“小街区密路网”的借鉴应更集中在对其核心价值的认识上,具体的空间形式和景观模式则应因地制宜。有关于“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中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相对缺少,而“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应该被国内学术研究所重视,景观设计对人的感受更加重要,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适宜的感受。而发展“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景观设计,可以在“小街区密路网”街区中使其更适应“人”的尺度,符合“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在发展“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中打下坚实基础。论文首先建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研究“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的视角,以“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外“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景观设计和国内“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案例并总结“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及研究成果,使“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在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拥有更加适宜的景观设计。该论文首先将“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对城市形态、城市空间以及交通组织等情况进行剖析,进而分析适宜的城市景观设计,并与实际案例对接,以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为例,具体的进行实践与分析,并将针对中国未来“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城市景观发展道路提出建议,以及针对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在“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中适宜的城市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郝秋实[4](2018)在《当代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从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体系颁布,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出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职教园区,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同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职教园区特指包含多个职业教育机构与相应的产业园区、社区结合形成,同城市发展方向密切契合的综合区域。它具有两方面的建设意义:一方面为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提供交流平台,提升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职教园区作为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为地方政府统筹城市规划与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整体提升。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善的职教园区建设经验。职教园区套用大学城的发展模式使多个职业教育机构机械集聚,导致建设规模过大、空间封闭,与周边城市空间联系弱,产学结合不紧密;其内部各个职业教育机构空间资源分散,建设成本高;空间单元设计不能匹配日益更新的教学模式等设计问题出现。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研究性课题。因此,本文提出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发展目标。旨在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园区、社区与校园的空间互动作用,在平衡空间布局和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增强独立运转、自负盈亏的能力。为职教园区使用者营造紧凑适度、高品质的校园空间环境。本研究基于寻特质到目标,循目标到策略,从策略到设计方法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归纳、调研与实证研究、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建构等方法,建构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设计目标并提出设计策略及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归纳、调研与实证方法建构当代职教园区空间设计问题与集约化目标的关联性。在梳理集约化概念起源与思想发展基础上,解析集约化目标的内含。通过挖局两者的关联动因,探究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为后文提供研究基础。其次,基于交互自组织理论的设计策略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设计方法,建构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目标体系。以交互自组织理论的动力学法则为基础,将职教园区空间系统分级为:块域级空间系统、簇群级空间系统和元胞级空间系统。依据系统互馈、整合、拓展的运行法则,建构集约化目标的设计策略为:块域级空间的互补互馈、簇群级空间的叠加整合,元胞级空间的交互拓展。基于设计策略,采用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调研与比较14所不同集约程度的职教园区空间总体满意度,找出满足高集约度且高满意度条件的设计案例并提取其空间设计要点;同时,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满意度相关度高的空间环境因子。继而,将现实案例中提取的设计要点和满意度相关的空间环境因子相互耦合,提出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设计方法。基于以上所有分析,以交互自组织的质量效益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环境效益两方面加以考虑,最终确立了高集约度与高舒适度并存的当代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目标。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研究的本体论,是后文第四、五、六章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和基础。第四章,块域级空间互补互馈设计研究——探讨了当代职教园区块域级空间互补互馈设计的机制、策略和方法。基于块域级空间有机集聚、空间有机渗透、空间有机协同的集约机制。提出块域级空间集约化设计的互馈策略为:社职共建的块域互促、产职共建的块域互补和一体化发展的块域协同。基于热力图软件和SPSS相关性分析,从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块域级空间如何提升空间聚集程度,优化空间组织效率,提高空间利用经济性和调合空间品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簇群级空间叠加整合设计研究——通过自组织理论,基于簇群空间的叠合、簇群结构的复合、簇群功能的适配的集约机制,提出三点设计策略:校际共享的簇群共生模式、轻重合一的簇群混生模式和扩容提质。通过空间句法、调研实证等方法探讨了簇群级空间混合程度的提升、空间组构关系的协调、和空间吸引力的创造三点簇群级空间叠加整合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空间容量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保证空间环境品质,实现空间集约化的目标。第六章,元胞级空间交互拓展设计研究——通过对当代职教园区元胞级空间集约机制的讨论,即元胞空间的应变和整合,提出元胞级空间的交互拓展策略:生活服务空间社会化、教学实训空间协同化、技能培训空间共享化和元胞级空间系统耦合模块化四方面。根据设计策略,结合德国提出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新概念,推导出动觉型、场独立型元胞级空间。从而提出驱动动觉型元胞级空间应变能力、促进场独立型元胞级空间整合能力和提升社交型元胞级空间活力三方面设计方法。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等现实条件,结合职教园区现实困境与迫切需求,以集约化为出发点对职教园区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多学科的引入与交叉,寻求在职教园区设计及理论上的突破,起到指导设计实践的作用,从而满足多层次多类型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要求,减少办学成本和管理费用、提升办学效益实现职教园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刁瑜[5](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杨斯童[6](2018)在《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更对各类职业技能熟练、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职业技术人才产生巨量需求。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本文在比较和总结国内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剖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途径和对策。论文首先论述了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校企双方积极性不对等;合作中的相关协议不够规范;不少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基本条件不达标;人才培养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接着对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日本“官、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运行方式、主要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借鉴和启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具备地方特色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逐步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原则。最后,在借鉴西方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任浩琼[7](2018)在《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广西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1985年出现第一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截止到2017年5月底,广西区内共有民办高校15所(不含独立学院和其他非学历教育机构)。广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广西区经济建设培养着一批批应用技术型人才。但是,随着广西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更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广西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国家倡导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遇下,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有着强烈的升本诉求,其升本动力十足。本文在明晰我国及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入手,运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了解了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内外部动力并对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动力因素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进行分析及论述;外部动力因素从生产力(经济)、政策(政治)、社会需求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阐述。基于对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系统分析,提出进一步分析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实现机制,包括内部提升机制和外部引导机制。内部提升机制主要从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及产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其目的在于期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入中注重适度的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发展机制侧重于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即人才产出。外部引导机制主要从市场激发机制、政府导向机制、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其目的在于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升本离不开市场激发、政府导向及社会需求。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升本,离不开内外部动力的作用,而动力实现机制的构建是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升本的途径,亦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提出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即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部动力体现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外部动力是影响职业教育层次与结构调整的外生变量;民办高职院校应理性升本等。

王世俊[8](2018)在《“选择多样”背景下的职业高中教学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数量和比例均较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形成了这样的发展格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双轨并行。职业高中兼顾文化课和职业课程及培训,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特色,相比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学校专业的选修、学生的招收以及学生毕业去向和人生规划方面都具有选择的多样性。在职业高中建筑设计中,对这种多样性的回应和针对性处理尤为重要。首先,与普通高中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提倡多元发展,具有多样性选择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在校学生的人生规划决定不同的职业选择,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有自由和灵活的特点;其次,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职高学校对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同等重视,考虑到学生毕业就业的特点,职业高中校园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可促进学习的环境,还需考虑到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链接的需求,培养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所需要的交流能力;最后,职业高中在学校文化上与以培养升学学生为主的普通高中有所区别,在校园文化分为的营造上应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笔者以相关的教育政策的倡导、职业高中自身特色以及建筑设计理论为主要依据,分析我国当下职业高中特征和问题,并结合对职业高中的现状做出分析,择取部分职业高中进行调研,对职业高中学校的教学区的建筑设计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撰写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研究基础的系统介绍,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总体框架进行概述;论文第二章为问题分析部分,综合从调研分析和理论分析上出发,梳理职业高中培养方式、教学区功能构成、现状总结以及结合多样化背景下联系职业高中的特点得出设计重点所在。第三、四、五章分别提出针对性策略。第三章针对多样选择背景下职业高中的学习区的多样性需求提出实际策略,即针对学科交叉的特点增加学习空间的多义性的处理手法、针对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增加学习空间游牧性的特点、针对学习的规律性对学习空间进行类别化设计;第四章针对职业高中活动空间进行社会链接方面的设计,分别从“全人教育”的引导下社交空间的处理、“终身教育”引导下夜校的设计以及“创业教育”的引导下的校园规划设计这几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设计策略;第五章针对职业高中特殊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设计应当有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文化设计,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学校的创业环境需求、学校职业文化的展现提出热烈的学习氛围营造的设计策略、积极地创业环境氛围营造的设计策略、艺术的专业实景打造的设计策略;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内容、结论和不足之处。

陈建录,蔺祖梅[9](2015)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现状大体上可呈现出理论研究涵盖定义、类型、功能和视角四个方面。职业教育集团被定义为联合体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三类、四类和五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两个方面,经济学是最主要的研究视角。办学的现状研究包括历史研究、个案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结构松散、政府行动不力和机制缺乏等。干预和培养研究包括政策支持、建立组织机构和加强机制建设。结论认为:机制建设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可"机制"的内涵尚未解决;理论思辨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严重缺乏;研究对象过于笼统,并呈现区域性差异;研究视角以经济学为主。

张雅博[10](2015)在《云南省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个案研究 ——以云南师大职教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并行,和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的高等教育阶段。高职本科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对现有办学成果的系统分析以及办学实践的模式化总结,而形成有成效的、富有特色的办学基本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机制。探索和建立高职本科办学模式是调动高职本科办学积极性的必然举措,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尽管部分教育管理者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但其探索暂时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总结,而且,目前学术界对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也有所欠缺。鉴于上述,本研究对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高职本科办学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运用访谈、个案、文献分析、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展开。总体而言,论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引言。本章共论述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探究。本章以系统论为基础理论重点构建了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包括办学主体、办学定位、办学职能及其组织架构。第三章,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本章在第二章构建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该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然后,以发展的视角挖掘了该办学模式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及其三方面相互融合中存在的四点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对策。本论文在结论部分,首先肯定了“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成绩,而后从体制、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对该办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旨在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管理者在办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并丰富学术界此方面的研究素材。

二、昆明发展高等职教的途径探讨与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发展高等职教的途径探讨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一)不足之处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高职教育的规模壮大与大力发展阶段(2001-2004 年)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二)关于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三)关于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政策
        (四)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政策
    二、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阶段(2005-2013 年)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二)关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三)关于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政策
        (四)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
    三、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特色化建设阶段(2014-至今)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二)关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三)关于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
        (四)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
        (五)关于招生工作的政策
        (六)关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特点
    一、政策在促进高职教育地位和功能上的作用逐步提升
    二、政策的目标和导向愈加明确
    三、政策提倡高职教育办学类型、层次和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政策注重高职教育自身建设能力的增强
        (一)政策日益注重规模逐步扩大与质量不断提升
        (二)政策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技能
        (三)政策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更加明确
        (四)政策要求高职经费投入要不断增长
    五、政策引导高职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化和公平化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政策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
    二、政策在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仍存在歧视
        (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特色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工资待遇和地位较低
    三、政策在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
    四、政策在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方面不够完善
    五、政策在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方面有待改进
        (一)高职院校规模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协调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高技术人才匮乏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合理
第四章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四)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思考
    一、完善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制订和完善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相关政策
        (一)加强高职政策宣传力度,出台提高社会对高职认同度的相关政策
        (二)出台鼓励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相关政策,以增强吸引力
        (三)调整和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政策,提高毕业生社会地位
    三、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政策,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二)完善高职经费投入的相关政策,增加高职教育办学经费
        (三)制订和完善校企合作监督约束和协调机制
    四、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
        (一)完善高职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
        (二)完善学历教育政策,扩宽发展空间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
    五、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完善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相关政策
        (二)进一步完善提升双师型教师质量的相关政策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项目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目的
        1.1.5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小街区密路网空间环境设计
        1.2.2 路网密度
        1.2.3 城市景观
        1.2.4 小街区尺度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框架
    1.4 城市街区景观尺度历史演进
        1.4.1 欧美城市街区景观尺度演变
        1.4.2 国内街区景观尺度演变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小街区密路网景观设计基础研究
    2.1 小街区密路网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2.1.1 小街区密路网景观相关概述
        2.1.2 小街区密路网景观功能研究
    2.2 小街区密路网对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2.2.1 提高城市街道活力
        2.2.2 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2.3 小街区特征
    2.4 小街区密路网的景观设计途径
        2.4.1 零星绿地的系统整合
        2.4.2 复合功能营造
        2.4.3 多模式化城市街道景观
    2.5 小街区密路网景观设计策略
    2.6 小街区密路网景观所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及前期调研分析
    3.1 西交利物浦大学景观调研
        3.1.1 案例概况
        3.1.2 西交利物浦大学景观案例分析
        3.1.3 西交利物浦大学景观案例总结
    3.2 深圳中心区景观设计
        3.2.1 案例概况
        3.2.2 深圳中心区案例景观分析
        3.2.3 深圳中心区案例景观总结
    3.3 昆明呈贡大学城景观调研
        3.3.1 案例概况
        3.3.2 昆明呈贡大学城景观案例分析
        3.3.3 昆明呈贡大学城案例景观总结
    3.4 调研总结
第四章 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景观设计概况
    4.1 项目简介
        4.1.1 项目区位分析
        4.1.2 项目周边情况
        4.1.3 项目区域
        4.1.4 项目气候条件
    4.2 项目背景
    4.3 SWOT分析
    4.4 项目定位
    4.5 功能要求
    4.6 人群需求
    4.7 项目设计概念
    4.8 小街区景观分区分析
    4.9 设计原则
    4.10 设计规范
第五章 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景观设计
    5.1 项目总平面图设计思路
        5.1.1 项目总平面图构思说明
        5.1.2 项目总平面图设计
        5.1.3 项目景观结构图
        5.1.4 项目空间设计
    5.2 项目功能分区
        5.2.1 项目景观分区
        5.2.2 项目景观轴线
        5.2.3 项目道路分析
        5.2.4 消防分析图
        5.2.5 项目轴测图
        5.2.6 项目鸟瞰图
    5.3 项目街道景观
        5.3.1 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5.3.2 小街区空间量化分析
        5.3.3 中央景观大道设计
        5.3.4 人车通行道分析
        5.3.5 共享街道分析
    5.4 项目分区设计
        5.4.1 商业区景观设计
        5.4.2 中央公园区景观设计
        5.4.3 酒店区景观设计
        5.4.4 双创园景观设计
        5.4.5 多层公寓住宅区景观设计
        5.4.6 高层公寓住宅区景观设计
    5.5 项目态设计
        5.5.1 驳岸设计
        5.5.2 生态措施设计
    5.6 项目专项设计
        5.6.1 景观小品设计
        5.6.2 景观意向图
    5.7 .植物景观设计
        5.7.1 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植物设计原则
        5.7.2 植物设计意向图
第六章 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发展策略
    6.1 项目未来的发展模式
    6.2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4)当代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教园区作为研究领域的类型性特征
        1.1.2 职业教育园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 职教园区建设的现存问题
        1.1.4 集约化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1.2.2 职教园区设计的研究综述
        1.2.3 空间集约化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集约化思想在职教园区空间设计中的理论解析
    2.1 集约化思想的理论内涵
        2.1.1 集约化思想的谱系梳理
        2.1.2 集约化思想的内涵解析
    2.2 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模式
        2.2.1 集约化的行为——流理论框架
        2.2.2 宏观层面的空间集聚模式
        2.2.3 中观层面的空间共享模式
        2.2.4 微观层面的空间交替模式
    2.3 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动因
        2.3.1 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演进特征
        2.3.2 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的动力机制
    2.4 集约化对于职教园区空间设计的价值
        2.4.1 整合职教集团空间的优质资源
        2.4.2 实现职教机构空间的提质增效
        2.4.3 激发职教单元空间的活力拓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目标建构
    3.1 集约化设计目标的建构基础
        3.1.1 交互自组织原理的策略性演绎
        3.1.2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方法论应用
        3.1.3 高集约度与高舒适性的集约化目标
    3.2 集约化设计的空间系统分级
        3.2.1 空间系统分级依据
        3.2.2 块域层级的集约化空间
        3.2.3 簇群层级的集约化空间
        3.2.4 元胞层级的集约化空间
    3.3 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分级目标
        3.3.1 块域级空间系统实现互补互馈
        3.3.2 簇群级空间系统实现叠加整合
        3.3.3 元胞级空间系统实现交互拓展
    3.4 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目标优化
        3.4.1 空间集约程度评估
        3.4.2 空间满意度评价
        3.4.3 空间调查数据分析
        3.4.4 空间集约化要素筛查
        3.4.5 空间集约化设计指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职教园区块域级空间集约化设计
    4.1 当代职教园区块域级空间集约机制
        4.1.1 块域级空间资源集聚
        4.1.2 块域级空间边界渗透
        4.1.3 块域级空间机能协同
    4.2 当代职教园区块域级空间的互补互馈设计策略
        4.2.1 社职共建的块域互促策略
        4.2.2 产职共建的块域互补策略
        4.2.3 一体发展的块域协同策略
    4.3 当代职教园区块域级空间的设计方法
        4.3.1 块域级空间聚集程度的提升
        4.3.2 块域级空间职能匹配的协调
        4.3.3 块域级空间组织效率的优化
        4.3.4 块域级空间利用经济性的提高
        4.3.5 块域级空间品质的调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职教园区簇群级空间集约化设计
    5.1 当代职教园区簇群级空间集约机制
        5.1.1 簇群空间的叠合
        5.1.2 簇群结构的复合
        5.1.3 簇群功能的适配
    5.2 当代职教园区簇群级空间的叠加整合设计策略
        5.2.1 校际共享的簇群共生策略
        5.2.2 轻重合一的簇群混生策略
        5.2.3 扩容提质的簇群异生策略
    5.3 当代职教园区簇群级空间的设计方法
        5.3.1 簇群级空间混合程度的提升
        5.3.2 簇群级空间组构关系的协调
        5.3.3 簇群级空间紧凑度的强化
        5.3.4 簇群级空间吸引力的创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职教园区元胞级空间集约化设计
    6.1 当代职教园区元胞级空间集约机制
        6.1.1 元胞空间的应变
        6.1.2 元胞空间的耦合
    6.2 当代职教园区元胞级空间的交互拓展设计策略
        6.2.1 生活服务空间社会化
        6.2.2 教学实训空间协同化
        6.2.3 技能培训空间共享化
        6.2.4 元胞级空间系统耦合模块化
    6.3 当代职教园区元胞级空间的设计方法
        6.3.1 动觉型元胞级空间应变能力的驱动
        6.3.2 场独立型元胞级空间耦合能力的促进
        6.3.3 社交型元胞级空间活力的提升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集约化思想学术平台、理论渊源统计
附录2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3 不同密度下职教园区空间环境学生满意度调查
附录4 专家评分定权重
附录5 部分职教园区的隶属度
附录6 各专业实训设备尺寸及分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题目解读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四、研究文献简评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一、历史演变
        二、设计模式
        三、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缩略词列表
参考文献
附录(APPENDIX)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后记(EPILOGUE)
致谢(ACKNOWLEDGEMENT)

(6)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二、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现状
    第二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情况调查
    第三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积极性不对等
        二、合作中的相关协议不够规范
        三、企业培养目标与订单学生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章 国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订单式”的主要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英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四、日本“官、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国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具备地方特色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二、逐步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
        三、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原则
第四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一、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二、建立利于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三、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政策性投入
    第二节 对学校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学校、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主动出击,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
        三、进行课程改革,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实习培训的关系
        四、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处理好“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
    第三节 对用人单位的建议
        一、要与学校加强联系,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 对学生的建议
        一、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职业生涯发展观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三、在日常学习中贯彻“订单式”培养理念和要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研究
        1.2.2 关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
        1.2.3 关于广西民办高校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办高职院校升本
        1.3.2 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
    1.4 理论基础
        1.4.1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概况
    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宏观背景
        2.1.1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脉络
        2.1.2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宏观现状
    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本情况
        2.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回顾
        2.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第三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的总体思想
        3.1.2 调查内容的确定
        3.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3.1.4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3.1.5 调查流程的设计
        3.1.6 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实施
        3.1.7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
        3.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内部动力
        3.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外部动力
    3.3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因素分析
        3.3.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部动力因素分析
        3.3.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外部动力因素分析
第四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实现机制
    4.1 内部提升机制
        4.1.1 投入机制
        4.1.2 发展机制
        4.1.3 产出机制
    4.2 外部引导机制
        4.2.1 市场激发机制
        4.2.2 政府导向机制
        4.2.3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8)“选择多样”背景下的职业高中教学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的缘起及发展
        1.1.2 职业高中“选择多样”的背景介绍
        1.1.3 小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构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架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职业高中特点分析
    2.1 职业高中学校的基本概念
        2.1.1 职能定位
        2.1.2 功能构成
        2.1.3 学生来源
        2.1.4 毕业去向
    2.2 “选择多样”背景下职业高中的特点
        2.2.1 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2.2.2 多样学科之间的交叉
        2.2.3 学习工作之间的衔接
        2.2.4 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2.3 职业高中教学区设计现状
        2.3.1 调研对象
        2.3.2 现状分析
        2.3.3 问题总结
    2.4 针对性策略的提出
        2.4.1 针对学习空间的多元选择需求的设计策略
        2.4.2 针对活动空间的社会链接需求的设计策略
        2.4.3 针对校园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的设计策略
    2.5 小结
第三章 针对学习空间的多元选择需求的设计
    3.1 针对学科交叉特点的学习空间“多义性”设计
        3.1.1 简单体系设计策略
        3.1.2 多向联系设计策略
        3.1.3 灵活构建设计策略
    3.2 针对学习过程连续性特点的学习空间“游牧性”设计
        3.2.1 协同性学习空间设计
        3.2.2 平滑性学习空间设计
        3.2.3 复合性学习空间设计
    3.3 针对学习规律特点的学习空间“类别化”设计
        3.3.1 相同属性的专业教室合并使用
        3.3.2 相近属性的专业教室集中安排
        3.3.3 不同属性的专业教室分区放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活动空间的社会链接需求的设计
    4.1 “全人教育”的引导下社交空间设计策略
        4.1.1 促进交往行为的多层次空间设计
        4.1.2 激发交流活动的综合性空间设计
        4.1.3 增进运动交流的流线性空间设计
    4.2 “终身教育”的引导下夜校分区设计策略
        4.2.1 空间分区使用的设计策略
        4.2.2 空间错时混用的设计策略
    4.3 “创业教育”的引导下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3.1 适应“校企合作”的规划布局
        4.3.2 适应“创业就业”的空间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校园空间文化氛围营造的设计
    5.1 热烈的学习氛围的引导
        5.1.1 加强晨读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5.1.2 增加休闲空间的引导性设计
    5.2 积极创业环境的营造
        5.2.1 加强装饰要素的特色处理
        5.2.2 增加校园小品的实用性设计
        5.2.3 提升场地空间的活力驱动
    5.3 艺术的专业实景处理
        5.3.1 与职业环境顺应的处理手法
        5.3.2 与环境逆差的处理手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6.1.1 主要内容
        6.1.2 文章主要结论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理论研究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类型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功能
    (四)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视角
        1.经济学的视角
        2.其他研究视角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现状研究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历史研究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个案研究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
        1.契约型关系导致组织结构松散
        2.政府行动不力导致运转不畅
        3.保障机制缺乏导致校企互动不足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干预与培养研究
    (一)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职能
    (二)建立组织机构
    (三)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的机制建设
结语

(10)云南省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个案研究 ——以云南师大职教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理论研究
        二、域外高职本科办学模式实践研究
        三、云南省高职本科办学模式实践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一、高职本科
        二、办学模式
        三、高职本科办学模式
    第二节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化
        二、多样化
        三、特色化
    第三节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途径
        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高职本科院校办学的现实选择
        三、特色发展、不断创新是高职本科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系统论: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高职本科办学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学院现状
    第二节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模式的内容
        一、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主体
        二、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定位
        三、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职能
        四、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组织架构
    第三节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办学模式的成效
        一、学历教育为核心,培养特色高职本科人才
        二、依托专门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三、立足地方,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项目
        四、初步探索形成“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第四节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课时及类别特点不突出
        二、职业培训与鉴定工种相对少
        三、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三位一体”的融合度不高
    第五节 云南师大职教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二、创造条件,依据社会需要逐步增加职业培训与鉴定工种
        三、多举措并举,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四、加强“三位一体”融合,提高办学模式运行效能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昆明发展高等职教的途径探讨与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牛海燕.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安宁市职教新城核心片区景观设计[D]. 章昊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当代职教园区空间集约化设计研究[D]. 郝秋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6]中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杨斯童.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D]. 任浩琼. 广西大学, 2018(01)
  • [8]“选择多样”背景下的职业高中教学区设计策略研究[D]. 王世俊.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9]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 陈建录,蔺祖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4)
  • [10]云南省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个案研究 ——以云南师大职教学院为例[D]. 张雅博.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昆明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