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饶华[1](2021)在《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分析》文中认为在舞蹈基础训练中,钢琴伴奏所营造的音乐氛围对训练者的舞蹈动作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他可以帮助训练者把音乐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于舞蹈的形体动作之中,更好地调动情绪,激发训练者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将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从钢琴伴奏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并从提升舞蹈基础训练效果的角度分析钢琴伴奏者应具备的素养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以供参考。
赵佳玮[2](2021)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舞蹈艺考生作为舞蹈艺术发展的后备人才,肩负着推动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一组数据显示,学者曾对519名舞蹈演员的舞蹈损伤情况进行调查,舞蹈伤病率高达总人数的98%。舞者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是舞台表现力的有力保证,而对于艺考生这一训练时间段、任务重、演出比赛经历少、训练年限短的“特殊人群”,想要在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训练效果,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弹跳力训练在舞蹈练习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重单一重复的训练方式不仅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往往还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大部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对于舞蹈艺考学生的训练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功能性力量训练可弥补其不足,他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查找出基本动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究其问题根本,再根据专项特征制定功能性力量训练计划,对于增强中国舞学生的弹跳力及舞蹈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选取石家庄广通艺术学校中国舞艺考班的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进行均衡化处理,随后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班采用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对照班采用常规训练方案)。采用测试法和录像解析法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两种训练方案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差异。为中国舞弹跳力训练提供新思路,为今后的中国舞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促进力量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肌力的均衡发展、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提高动作完成质量,提高弹跳能力,减少运动损伤。(2)实验后,6项测试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功能性力量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均能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单足摸高、三步助跑(右)单足摸高、一位中跳呈现出高度显着性差异。(3)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比常规力量训练方法更有助于发展中国舞艺考女生的弹跳能力,具体表现为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原地纵跳摸高、三步助跑(左)单足摸高、三步助跑(右)单足摸高、一位中跳测试指标中均呈现出高度显着性差异,连续五次跳跃小栏架时间、原地分腿跳和行进间大跳虽未呈现高度显着性差异,但提高值大于对照班。(4)常规力量训练虽能提高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但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应将常规力量训练做为基础发展更适合中国舞专项需求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
胡冰欣[3](2019)在《扬州花香鼓舞教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卢琪[4](2019)在《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旋转技巧作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舞审美风格和运动规律的体现。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虽已有极大的创新发展,但其属性注定不能够脱离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式,若对本体特征缺乏认识,旋转技巧独特的审美形态无疑会变得模糊,也势必将造成中国古典舞风格属性的流失。本文从现存的民族风格弱化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旋转技巧为切入口,探讨和分析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独特的技术特征,旨在探寻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审美支点,明确其艺术特征。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宏观角度上认识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形式构建在形态、动势、内涵方面的表现,从微观角度对典型的旋转技巧进行分析与分类,归纳出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四种表现形式;第二章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在用力方式、节奏处理、形态特征、空间变化四个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旋转技巧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来感受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审美特征;第三章从形态、动势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身体运用特征,探寻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运动规律,对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民族性特点的审美形态做进一步探析;第四章从观念意识以及身体训练两个方面,正确看待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形态和动势的主要特征,在比较中审视不同民族间的审美差异,在横向对比中确立自身。
杨梓露[5](2017)在《舞蹈训练“跳跃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舞蹈跳跃能力训练强调技术性与表现力,其训练方法与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本文旨在对跳跃训练的分析,运用物理、生理及心理的多学科透视解析,得到跳跃训练最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弹跳力,在空中展示出更为丰富的舞姿,帮助舞者正确使用身体,提高动作效率,预防损伤,充分了解人体的运动规律,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跳跃这一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通过对舞蹈中弹跳的研究和训练,了解人体动作结构的途径,汇聚科学的教学理念,为舞蹈的教学训练提供多元的思考方向及教学方法,同时丰富舞蹈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促进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范楷[6](2016)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初探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的高等教育自1978年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尤其自2000年开始各类综合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相继开设舞蹈专业以后,中国古典舞的高等教育更是竿头直上、日新月异。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学科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及教材,然而,专业院校的训练模式未必完全适用于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教学,它们的发展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就笔者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中国古典舞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教学中课时量非常少,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开设的课程也缺乏一个很好的延续性,重视学习的广度而非深度。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基训与身韵在普通高校中应当放在一门课程当中进行训练,真正实现二者的教学一体化。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早在身韵课建立之初,老一辈专家们就提出身韵课是过程,并非结果,最终基训和身韵还是要合在一起。并且在当前的中国古典舞课堂中,二者已有融合之迹。因此,笔者认为基训与身韵的教学一体化在普通高校中是必要的,也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中国古典舞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来阐述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通过对京津冀五所高校的调研情况来分析目前普通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优势及瓶颈,提出问题。第三部分则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在普通高校中的初步探索。基训与身韵的教学一体化并不单是指教材的结合,而是彻底打破现有的模式,在课堂当中将中国古典舞的气韵、舞姿、身法贯穿始终,达到训练性与风格性的统一。由于课程的融合,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内容无法容纳进来,因此,可以考虑将中国古典舞组合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这样既保证了基础教学又能够给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舞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总之,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教学需要引起重视,重新梳理思路,打破照搬专业院校教学模式的现状,找到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教学中多加强风格韵律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将基训与身韵彻底融合在一起,达到一体化教学。
曲诗蒙[7](2013)在《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特色教材《民族舞蹈技术技巧》作为独立课程的开设,是对民族舞蹈训练培养模式的又一项重大的突破。虽说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在多年的民族民间舞训练体系中从没有停歇过,但是对于它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出现,还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第一次提出的一个新的培养民族舞蹈人才的模式。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在本科的培养方案中也就应运而生的出现了。经过纯技术训练并借鉴性综合训练性质的实践,完成对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使其学习民族舞蹈学生得到更为全方位的训练。让民族舞蹈人才拥有民族舞蹈中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而本文对少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应用研究的意义在于,更加系统的阐述少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特色性,更加深化的强调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征,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把各民族的技术技巧逐一的提炼出来。同时,运用基本功训练体系对技术技巧的要求,通过严格的训练与学习,帮助学生更为系统的掌握民族舞蹈技术技巧中的动律特点和节奏要求,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全方面的能力训练。使其课程给少数民族舞蹈学生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学到能准确的掌握民族技术技巧的知识,并为今后的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生涯提供更好的帮助。让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应用更具有时代意义。本文总共分为三章,主要从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特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教学中的作用,来分析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应用特征与训练特征。第一章,主要从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民族性、风格性、独特性三方面来阐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特征。第二章,主要从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来阐述。系统梳理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对于培养方案调整将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编入专业必修选修课的概括,同时从必要性与剧组作品中分析了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应用。第三章,主要从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训练来阐述。从课程安排、教学组合、动作原理分析、训练目的与训练意义,以及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的意义与价值中来分析得出结论。本文综合了舞蹈学、教育学、舞蹈训练学、民族理论等多种相关理论。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对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来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些许看法。希望能够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的建设进献绵薄之力。
徐珊珊[8](2013)在《民族舞演员(本科)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舞蹈表演艺术领域中,一部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具备一名优秀的民族舞演员来演绎诠释其内容,民族舞演员是舞蹈作品的情绪和内涵的最直接传递者,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审美价值直接取决于舞者自身的整体素质。因而,民族舞演员的培养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而课程教材乃是民族舞教学的有效载体与信息媒介,教材的应用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中,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变革中,教材的适用性、实践性、实效性,成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对于民族舞表演人才的培养,其教材的重点、亮点、支点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那么,如何在已有的训练体系中提炼出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内容,就成为培养民族舞演员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以民族舞蹈演员训练教材为研究对象,以人体运动学和舞蹈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运动规律的分析研究,试图提炼不同舞种训练体系中适合民族舞蹈运动规律的典型训练教材,尝试性的探索集风格性、技术性、审美性于一体,更适用的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的训练教材。全文共分为三个章节,是对民族舞演员(本科)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系统研究。第一章是纵向研究,是对民族舞技术技巧课程教材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做陈述和分析。第一节是对民族舞技术技巧课程教材进行历史回顾,客观的分析民族舞技术技巧训练教材从最初的探索到逐渐系统形成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节是对民族民间舞专业技术技巧教材使用的现状做分析,分别从高等院校在对教材的选择和课时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阐述。第二章是横向研究,是针对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是对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运用范畴及规律分析,其次是分析与提炼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民族舞演员所需技术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基训、古典芭蕾舞基训和现代舞基训的分析,分别从每个训练教材的内容及训练特点提炼出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训练的内容。第三章是立向研究,主要论述的是笔者对民族舞技术技巧教材建设的设想。通过前两章对技术技巧教材的历程、现状以及教材内容做论述与分析,为本章技术技巧教材建设的设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适用教材以单元课形式教学的思考、对教材的具体实施和课时设置进行设想。另外也对建构民族舞技术技巧能力的教材进行设想。由此,以纵向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横向研究的吸收与提炼,立向研究的开拓与创新,构成了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教材使用范围研究的三维互动、立体交叉、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体系与框架。可以为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教材的建构,提供有益的立向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王黎雪[9](2010)在《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审美、训练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代舞蹈和中国戏曲舞蹈的部分元素,既有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和舞姿造型,又是传统戏曲舞蹈中各种动作和技巧的汇总。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突出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它是既具有中国古典审美特色,又具有明显传统文化符号的技术技巧。因此,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无论是从动作形态、运动规律、发力方法及最后的审美呈现上都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跳、转、翻”是我们习惯对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技术体系,即“跳跃、旋转、翻身”,他们共同建立起庞大的古典舞技术技巧系统。但是这三种完全不同的技术技巧,运用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可以说是古典舞技术技巧中自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技术类别。它们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每一种类都各有一定的难度和变化动作。本论文将从中国古典舞三大技术技巧在审美、训练和应用三个层面入手,抓住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的价值体现这一论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审美的宏观视野与微观的具体训练和应用双重角度进行关照,深入阐释出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功能和价值,同时总结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为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不仅要对技术技巧的外在形态进行分析,更要找出中国古典舞技巧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将两者结合,加之实践,最后挖掘出技术技巧的审美意蕴和科学训练方法,使之既能提高技术层面,又能显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让其成为能够传达出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审美和应用的研究和挖掘,笔者得出结论,认为技术技巧对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教学、以及作品情感的抒发等都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将古典舞技术技巧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相结合,使其成为技术层面之上的具有表现性的动作语汇这样才会使技术技巧具有独特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为我所用。
次旺玉珍[10](2002)在《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文中认为
二、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伴奏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关系 |
二、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 |
(一)钢琴伴奏能够提升舞者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能力 |
(二)钢琴伴奏能够提升舞者的训练技巧,夯实舞蹈基础 |
(三)钢琴伴奏能够提高舞者的节奏感,提高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
(四)钢琴伴奏能够烘托训练氛围,渲染舞蹈基础训练内容 |
(五)钢琴伴奏能够营造舞蹈意境,呈现出舞蹈艺术的美感 |
三、凸显舞蹈基础训练中钢琴伴奏作用的措施 |
(一)提高钢琴伴奏者的专业素养 |
第一,努力提高钢琴弹奏水平。 |
第二,努力提高钢琴弹奏的流畅性。 |
第三,提高对节奏的感受力。 |
第四,提高文化内涵与修养。 |
(二)明确舞蹈基础训练的基本原则,提高钢琴伴奏效果 |
第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根据舞者的年龄特点、舞蹈水平选择伴奏曲目。 |
第二,坚持规律性原则,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选择伴奏曲目。 |
第三,坚持即兴创作的原则,根据训练需要即兴创编、改编音乐。 |
第四,坚持情感性的原则,根据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特征选择伴奏曲目。 |
(三)丰富伴奏曲目的储备,提高音乐创新表达的能力 |
四、结束语 |
(2)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相关概述 |
1.5.2 弹跳力的相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
1.5.3 弹跳力在中国舞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
1.5.4 弹跳力训练方法相关概述 |
1.5.5 对中国舞艺考生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测试法 |
2.2.6 录像解析法 |
2.2.7 数理统计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主体变量上的同质性检验 |
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FMS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原地纵跳摸高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三步助跑单足摸高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后连续5 次跳跃小栏架时间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1 实验后一位中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2 实验后原地分腿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3 实验后行进间大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5 实验后FMS测试结果分析 |
3.6 实验后一般弹跳力测试结果分析 |
3.7 实验后专项弹跳力测试结果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概述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形式建构 |
一 以民族性舞姿为主体 |
二 以技术身韵化为法则 |
三 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指引 |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形态类型分析 |
一 平旋类舞姿转分析 |
二 拧倾类舞姿转分析 |
三 俯仰类舞姿转分析 |
四 复合类舞姿转分析 |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形态美学特征 |
第一节 “内”美—内聚含蓄之美 |
第二节 “柔”美—柔韧曲折之美 |
第三节 “圆”美—圆融和谐之美 |
第四节 “沉”美—沉稳游动之美 |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运用特征 |
第一节 以腰启动,讲究转势内聚 |
第二节 身法带技法,注重身体韵律 |
第三节 流若行云,强调空间变化 |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教学设想 |
第一节 理念为先:技巧教学文化先行 |
一 以阴阳辩证为美学基点 |
二 以和而不同为审美取向 |
第二节 整体教学:以风格特征为重 |
一 拧势造“形” |
二 逆势为“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舞蹈训练“跳跃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四、实用价值 |
第二章 跳跃能力的概述 |
一、跳跃能力的释义 |
二、跳跃动作的分解过程 |
第三章 跳跃能力的应用 |
一、跳跃能力的广泛应用 |
二、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
(一)训练内容 |
(二)训练意义 |
三、舞蹈训练跳跃能力的要求 |
(一)空中造型性 |
(二)空中平衡性 |
(三)空中控制性 |
(四)空中叠变性 |
(五)落地稳定性 |
第四章 影响跳跃能力的因素 |
一、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跳跃能力形成过程 |
(一)重力作用 |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三)跳跃过程的力学分析 |
二、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跳跃能力演化过 |
(一)影响跳跃能力的先天因素 |
(二)跳跃过程涉及的主要关节 |
(三)跳跃过程涉及的主要肌肉群 |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跳跃能力转变过程 |
(一)身心学 |
(二)异质同构 |
(三)心理韧性 |
(四)积极心理学 |
第五章 跳跃能力的培养训练方法 |
一、泛化教学过程 |
二、深化教学过程 |
(一)爆发力训练 |
(二)控制能力的训练 |
(三)柔韧能力的训练 |
(四) 协调能力的训练 |
三、强化教学过程 |
(一)遵循实践规律 |
(二)协调身心技法 |
(三)提高心理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初探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况 |
(一)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
1、1978年-1989年——初步发展时期 |
2、1990年-2000年——创新发展时期 |
3、2001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
(二)中国古典舞在当前高校中的现状 |
1、专业艺术院校 |
2、普通高校舞蹈院系 |
(三)中国古典舞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中的价值及意义 |
1、促进学生肢体的开发及对身体符号的认知 |
2、引导学生的审美追求 |
3、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
二、中国古典舞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中的概况 |
(一)五所高校舞蹈院系的基本情况 |
1、河北大学 |
2、河北经贸大学 |
3、首都师范大学 |
4、北京师范大学 |
5、天津师范大学 |
(二)五所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概况 |
1、课程设置 |
2、课时安排 |
3、学生反馈 |
(三)五所高校舞蹈院系的现状分析 |
三、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教学一体化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中的初探 |
(一)深化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解 |
1、传统文化的根植 |
2、审美意识的培养 |
3、动作技能的传授 |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舞蹈院系中的转变——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初探 |
1、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2、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
3、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可行性 |
4、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方案设想(以女班教学为课例) |
(三)中国古典舞教学方法的丰富 |
1、赏析法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3、启发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
4、笔记作业法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特点分析 |
第一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民族性 |
第二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风格性 |
第三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独特性 |
第二章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设置的成因 |
第一节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培养方案的脉络梳理 |
2.1.1 学院简介 |
2.1.2 培养人才与目标定位 |
2.1.3 历史脉络梳理 |
2.1.4 田野调查 |
第二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
第三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设置 |
2.3.1 教学计划与教学环节设置 |
2.3.2 教学组合的呈现(以蒙古族、藏族为例) |
第三章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与提升教学质量 |
3.1.1 有效理解动作原理与动作特征 |
3.1.2 训练方法与训练目的的一致性 |
第二节 剧目中民族技术技巧应用分析 |
第三节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及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
3.3.1 有效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认识 |
3.3.2 增加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方法的价值 |
3.3.3 对今后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的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民族舞演员(本科)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动态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一章 民族舞演员训练教材课程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1.1.1 民间舞教育的发展历史 |
1.1.2 技术技巧训练教材与培养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关系 |
1.1.2.1 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与培养民族舞演员的关系 |
1.1.2.2 古典芭蕾舞训练教材与培养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关系 |
1.1.2.3 现代舞训练教材与培养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关系 |
第二节 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舞专业技术技巧训练教材现状 |
1.2.1 各院校对技术技巧训练体系的选择与设置 |
1.2.2 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
第二章 适用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训练教材的分析与提炼 |
第一节 民族舞演员技术技规律分析 |
2.1.1 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的规律分析 |
2.1.1.1 技术技巧动作能力系统 |
2.1.1.2 技术技巧动作部位系统 |
2.1.1.3 技术技巧动作类型系统 |
2.1.1.4 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动作方式系统 |
2.1.2 民族舞演员所需身体技术能力分析,以藏蒙维朝傣为例 |
第二节 提炼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教材内容 |
2.2.1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 |
2.2.1.1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内容及训练特点 |
2.2.1.2 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中国古典舞基训内容 |
2.2.2 古典芭蕾舞基训教材 |
2.2.2.1 古典芭蕾舞基训的教材内容及训练特点 |
2.2.2.2 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古典芭蕾舞基训内容 |
2.2.3 现代舞基训教材 |
2.2.3.1 现代舞基训教材的内容及训练特点 |
2.2.3.2 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的现代舞基训内容 |
第三章 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训练教材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以单元课形式教学的思考 |
3.1.1 学科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 |
3.1.2 适用教材的思考 |
3.1.2.1 中国古典舞基训 |
3.1.2.2 古典芭蕾舞基训 |
3.1.2.3 现代舞基训 |
3.1.3 课时设置的思考 |
第二节 建构适用于民族舞演员技术技巧训练教材的思考 |
3.2.1 建构适用教材的理论依据 |
3.2.2 建构适用教材内容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民族舞演员技术能力培养的问卷 |
致谢 |
(9)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审美、训练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形态特点及审美呈现 |
(一) 三大技术技巧的形态特点及分类 |
1. 跳跃的形态特点及分类 |
2. 旋转的形态特点及分类 |
3. 翻身的形态特点及分类 |
(二) 三大技术技巧的审美呈现 |
1. "跳跃"的审美表现 |
2. "旋转"的审美表现 |
3. "翻身"的审美表现 |
二、中国古典舞三大技术技巧的科学训练 |
(一) 与三大技术技巧相关的身体素质训练 |
1. "跳"与身体素质 |
2. "转"与身体素质 |
3. "翻"与身体素质 |
(二) 不同类型的技术技巧的训练特点 |
1. 跳跃训练的特点 |
2. 旋转训练的特点 |
3. 翻身训练的特点 |
(三) 技术技巧教学的系统性 |
1. 技术技巧训练的科学化 |
2. 技术技巧训练的针对性 |
(四) 技术技巧的辅助性训练 |
1. "辅助训练"的必要性 |
2. "辅助训练"的形式 |
3. "辅助训练"的一些方法 |
三、技术技巧的风格特征与应用 |
(一) 技术技巧在剧目中的艺术表现力 |
1. 技术技巧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
2. 技术技巧重在突出故事的情节 |
3. 技术技巧重在烘托舞台的情景气氛 |
(二) 技术技巧在剧目中的具体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分析[J]. 饶华. 戏剧之家, 2021(33)
- [2]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中国舞艺考女生弹跳力的影响研究[D]. 赵佳玮.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扬州花香鼓舞教材建设研究[D]. 胡冰欣.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4]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研究[D]. 卢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舞蹈训练“跳跃能力”的培养研究[D]. 杨梓露.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6]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教学一体化的初探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范楷. 北京舞蹈学院, 2016(03)
- [7]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D]. 曲诗蒙.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8]民族舞演员(本科)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D]. 徐珊珊.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9]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审美、训练与应用[D]. 王黎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0]浅谈舞蹈基训教学中对“翻身”类技巧的体验与认识[J]. 次旺玉珍. 西藏艺术研究,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