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一、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明星,郑传东,杨鹏,杨娜[1](2021)在《硫喷妥钠调控miR-664-1-5p对氯化钴诱导的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硫喷妥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对H9c2细胞进行CoCl2处理建立缺氧损伤模型(模型组),分别采用125、250、500 nmol/L的硫喷妥钠处理600μmol/L CoCl2的DMEM培养液培养H9c2细胞,分别记为药物1、2、3组,对照组为不含CoCl2的DMEM培养液培养H9c2细胞。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P21和Caspase-3蛋白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H9c2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qRT-PCR检测CoCl2诱导后H9c2细胞miR-664-1-5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H9c2中MDA、P21和Caspase-3含量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miR-664-1-5p含量和SOD活性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2组和药物3组H9c2细胞中MDA、P21和Caspase-3含量降低,细胞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miR-664-1-5p含量和SOD活性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miR-6641-5p可抑制CoCl2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抑制miR-664-1-5p能减弱硫喷妥钠对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硫喷妥钠通过miR-664-1-5p提高CoCl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细胞损伤。

陈烨,余奇劲[2](2021)在《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电监测是围术期患者必不可少的监测项目,可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高效的麻醉管理与麻醉规划,其具有的及时、个体化、显着、易于识别等优势还可用于指导麻醉用药方案。围术期心电监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术中麻醉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也多种多样。局部麻醉药物引起PQ间期延长、QRS波延长、HR减慢,布比卡因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瑞芬太尼引起HR减慢、PR间期、QRS时限和QTc间期缩短,大剂量时造成心肌显着抑制,舒芬太尼仅引起HR减慢;氯胺酮导致HR增快、RR间期延长、QRS间期延长;非甾体抗炎药引起ST-T改变与R波脉搏波传导增快;丙泊酚诱导时引起HR减慢、Tp-e与QTc间期延长;硫喷妥钠引起QTc间期明显延长、HR升高;右美托咪定导致HR明显减慢、QT间期延长、QTc间期缩短与Tpe/QT比值减小;琥珀胆碱引起HR减慢,发生严重高钾血症时出现QT间期缩短、QRS波增宽等;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米库氯铵、泮库溴铵与氧化亚氮均引起HR增快;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钠均引起HR减慢,舒更葡糖钠还可导致QT间期延长;高浓度七氟烷引起HR减慢、QTc间期延长与Tp-e/QT比值降低;异氟烷、地氟烷均可引起HR增快、QTc间期延长;氟烷可引起HR减慢、QTc间期延长。

杜康[3](2020)在《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鼠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变化,明确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减轻大鼠MIRI,与SDH、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denosine triphosphate-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C)的关系和作用,明确大鼠IPO心肌保护机制中SDH与mitoKATPC的关系。方法:1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g。建立成年大鼠CPB缺血再灌注及IPO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正常组(Nor)、SDH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二甲酯(Dimethyl malonate,dm)对照组(dm+Nor)、缺血再灌注组(I/R)、dm+缺血再灌注组(dm+I/R)、缺血后处理组(IPO)、dm+缺血后处理组(dm+IPO)、mitoKATPC特异性抑制剂5-羟基癸酸(5-Hydroxydecanoate,5-HD)+缺血后处理组(5-HD+IPO)、dm+5-HD+缺血后处理组(dm+5-HD+IPO)。Nor组大鼠CPB转机160分钟后结束实验;I/R组行CPB转机10分钟后,关闭主动脉并造成大鼠全心停跳30分钟,开放主动脉转机复灌120分钟,结束实验;IPO组在I/R组的基础上,于转机复灌前,对主动脉予以30s开放和30s关闭,重复3次,最后开放主动脉转机复灌117分钟后结束实验;dm+I/R组、dm+IPO组和dm+5-HD+IPO组均于全心停跳前10分钟开始泵注dm 4mg/kg·min-1,持续40min,直至复灌开始,dm+Nor组在对应时间段泵注dm,其余各组在对应时间段泵注等体积生理盐水;5-HD+IPO组和dm+5-HD+IPO组于IPO前5min注射5-HD5mg/kg,其余各组在对应时间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中持续监护生命体征。于复灌末,采血并摘取大鼠心脏进行如下检测:1.制备心肌2,3,5-三苯基四氮唑氯化物(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并计算百分比(IS%);2.制备心肌电子染色标本,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并计算心肌细胞线粒体Flameng评分;3.通过ELISA法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4.制备心肌免疫荧光染色标本,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评估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5.吸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SDH活性,以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SA)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FA)的含量;6.通过RT-q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心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黄素蛋白(Succinate dehydrogenase flavoprotein,SDHA)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心肌IS%的变化:I/R组IS%较Nor组明显增大(P<0.05);而dm+I/R组和IPO组IS%较I/R组获得了较好改善(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IS%有所降低(P<0.05),5-HD+IPO组IS%增大(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2.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和线粒体Flameng评分的变化。2.1心肌超微结构改变:Nor组和dm+Nor组心肌超微结构基本正常;I/R、5-HD+IPO组和dm+5-HD+IPO组心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破坏,以I/R组最为明显;IPO组和dm+I/R组优于I/R组,但较dm+IPO组损伤较重。2.2线粒体Flameng评分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Flameng评分明显升高(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Flameng评分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Flameng评分降低(P<0.05),5-HD+IPO组Flameng评分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3.血浆CK-MB&cTnI浓度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CK-MB&cTnI明显升高(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CK-MB&cTnI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CK-MB&cTnI降低(P<0.05),5-HD+IPO组CK-MB&cTnI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4.心肌ROS含量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ROS含量增加(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ROS含量减少(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ROS含量减少(P<0.05),5-HD+IPO组ROS含量增加(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心肌SDH活性,SA和FA含量的变化。5.1心肌SDH活性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SDH活性升高(P<0.05),dm+Nor组SDH活性下降(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SDH活性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SDH活性降低(P<0.05),5-HD+IPO组SDH活性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2心肌SA含量的变化:Nor组SA含量高于dm+Nor组(P<0.05),但明显低于I/R组(P<0.05);dm+I/R组和IPO组较I/R组SA含量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SA含量降低(P<0.05),5-HD+IPO组SA含量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3心肌FA含量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FA含量降低(P<0.05),dm+Nor组FA含量升高(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FA含量升高(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FA含量升高(P<0.05),5-HD+IPO组FA含量降低(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6.心肌SDHA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Nor组SDHA表达量高于dm+Nor组(P<0.05),但明显低于I/R组(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表达量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表达量降低(P<0.05),5-HD+IPO组表达量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促进琥珀酸脱氢酶黄素蛋白的表达,使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应用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丙二酸二甲酯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可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及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关,且缺血后处理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实现的。

王生超[4](2020)在《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控制在220±10 g,所有操作和动物处理均按照实验动物指南及标准进行。适应7天后开始实验,适应期间每天抓取大鼠5分钟,以减少无关应激刺激对后续实验操作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10):丙泊酚+烧伤(A)组,单纯烧伤(B)组和空白对照(C)组。A、B两组大鼠用1%的戊巴比妥钠45 mg/kg经腹腔进行麻醉,按照实验室建造Ⅲ度烧伤大鼠模型稳定1h后,A组经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氏格液40ml/kg补液,经股静脉注射浓度为1%的丙泊酚20mg/kg,继之以10m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维持输注至实验结束时。B组在补液的同时以1 ml/kg/h的生理盐水泵注替代,并分次追加1%的戊巴比妥钠确保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不出现体动。C组以1 ml/kg/h的生理盐水泵注替代。分别于烧伤后1h(T1)、3h(T2)、5h(T3)检测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率(PAg R)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变化。结果:在对烧伤后大鼠的内皮素1(ET-1)水平的检测中发现:丙泊酚+烧伤(A)组大鼠ET-1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大鼠水平与单纯烧伤(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烧伤后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PAg R)水平的检测中发现:A组大鼠PAg R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逐渐下降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烧伤后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检测中发现:A组大鼠CD62P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明显降低,并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处理后烧伤大鼠血液中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率(PAg R)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水平均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丙泊酚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烧伤大鼠CD62P的表达来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

闫辉[5](2019)在《丙泊酚对大鼠交感-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致密颗粒分布情况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丙泊酚因为其起效迅速、可控性好、清醒快而完全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ICU镇静和无痛诊疗中。但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全身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已有研究认为循环抑制可能与丙泊酚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及对阻力血管壁的直接扩张有关。目前对丙泊酚全麻机制的研究认为突触传递是药物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并发现丙泊酚是通过对突触后离子通道受体的调控而起作用,但对突触前机制研究较少,有报道丙泊酚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细胞儿茶酚胺的释放,但不能确定其是否作用于神经递质释放机制本身,针对丙泊酚影响大鼠肾上腺髓质细胞内含有儿茶酚胺类激素的致密颗粒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镜检的方法,观察丙泊酚作用之后,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内致密颗粒的就位(Docking)情况,初步了解丙泊酚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细胞即肾上腺髓质细胞的作用靶位是否存在于细胞内部。方法:利用DMEM完全培养基对神经内分泌PC12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本实验分两个部分:(一)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培养液含丙泊酚的浓度分别为(P1)组含丙泊酚0uM、(P2)组含丙泊酚10uM、(P3)组含丙泊酚30uM、(P4)组含丙泊酚100uM、(P5)组含丙泊酚300uM,通过CCK-8实验,根据不同浓度的丙泊酚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测定不同浓度丙泊酚的细胞毒性,目的是测定30uM的丙泊酚是否有细胞毒性。(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为含丙泊酚浓度为30uM的细胞培养液,对照组为普通细胞培养液,两组细胞培养液含有相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完毕,将两组培养皿放入相同环境(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小时。收集培养皿中的细胞,洗涤离心成细胞团后固定,送电镜室后期处理,取回电镜照片后通过CAD软件观察测量致密颗粒距离细胞膜的最短距离,我们根据颗粒距离浆膜的距离把致密颗粒分成6类,分别为50nm以内、50-100nm、100-200nm、200-500nm、500-1000nm及超过1000nm距离,对每个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多个单细胞图像的数据(n=50)进行了整理。经过数据分析,判断丙泊酚是否对于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细胞内部致密颗粒的分布状况有影响。结果:1、丙泊酚0-300uM干预1 h对PC12细胞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P>0.05)2、两组实验中分泌细胞内部致密颗粒的就位比率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丙泊酚30uM浓度不会对PC12细胞产生细胞毒性。2、丙泊酚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儿茶酚胺释放,不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分泌细胞内部致密颗粒的Docking过程,可能通过其他途径。

任静娜[6](2018)在《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牡荆素(Isovitexin,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的几个主要的离子通道电流(Ito、INa、ICa-L)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主动脉逆行灌流酶解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导和记录电流;累积给药观察不同剂量的Ⅳ给药前后通道电流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的Ⅳ对乳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给药后24 h,低浓度(1~3 μM)Ⅳ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对照组:(99.13±5.38)%,Ⅳ组:1μM(86.77±3.99)%,3μM(81.47±3.95)%(P>0.05,n=5)];当 Ⅳ 浓度为 10 μM 时,细胞活力有所降低[(66.69±4.53)%(P<0.05,n=5)],而高浓度的Ⅳ(≥30 μM)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30 μM(48.62±2.44)%(P<0.01,n=5)]。给药后细胞培养48h,随着给药时间和浓度的增加,Ⅳ对细胞活力影响显着[对照组(99.93±1.64)%vs 给药组 1 μM(77.2±4.00)%,3 μM(68.11±3.76)%(P<0.05,n=5),10 μM(59.31±4.93)%和 30 μM(43.11 ±2.73)%(P<0.01,n=5)]。培养 24 h 和 48 h 后 Ⅳ 的 IC50 分别为 27.60 和 22.43μM。2、不同浓度的Ⅳ对各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1)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和引导Ito,并观察不同剂量的Ⅳ对该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浓度(≤0.1 μM)时,Ⅳ对Ito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0.3μM),Ito峰值逐渐降低,由给药前的(42.32±2.93)pA/pF 分别降为(31.83±4.30)pA/pF,1 μM Ⅳ;(25.51±3.48)pA/pF,3 μM Ⅳ 和(16.35±2.50)pA/pF,10μM Ⅳ(P<0.01,n=6),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且随着Ⅳ浓度的升高(≥3 μM),药物使Ito的Ⅰ-Ⅴ曲线明显下移。激活曲线结果显示:Ⅳ可使最大半数激活电位(V1/2)向正值方向移动,给药前V1/2为(19.59±1.60)mV,给予1μMⅣ 后,V1/2 变为(22.81±1.66)mV(P>0.05,n=6),而给予 3μM 和10 μM Ⅳ 后,V1/2 分别升高至(28.86±1.41)mV和(36.29±0.69)mV,(P<0.01,n=6)。Ito稳态失活曲线的最大半数失活电位(V1/2):给药组(-44.71±0.71)mV,1μM;(-58.81±1.23)mV,3μM和(-70.11±1.13)mV,10μM(P<0.01,n=6)较给药前(-27.02±0.79)mV明显降低。就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失活恢复时间(τ)而言,给药后的τ较给药前显着升高[给药前:(90.77±1.02)ms;给药后:(118.50±1.51)ms,1μM;(162.40±1.42)ms,3μM;(227.80±0.73)ms,10μM(P<0.01,n=6)],且 Ito 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提示ⅣV能延长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2)ⅣV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的影响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Ⅳ对INa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分别给予1μM 3 μ和10μM的Ⅳ 后,INa 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99.28±2.63)pA/pF 依次变为(-79.29±4.30)pA/pF、(-65.56±2.58)pA/pF和(-58.88±5.02)pA/pF(P<0.01,n=6),且Ⅰ-Ⅴ曲线明显上移。激活曲线:给药前的V1/2为(-15.6±0.42)mV,给予 1 μM、3 μM 和 10 μM 的 Ⅳ 后,V1/2 分别转变为(-7.28±0.43)mV、(1.24±0.48)mV和(11.55±0.44)mV(P<0.01,n=6)。失活曲线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失活曲线显着左移,其V1/2逐渐向超极化的方向迁移[对照组的V1/2:(-74.98±0.52)mV;Ⅳ组中的 V1/2:1 μM Ⅳ,(-81.15±0.34)mV(P>0.05,n=6);3 μM Ⅳ,(-93.27±0.55)mV;10μMⅣ,(-102.6±0.26)mV(P<0.01,n=6)]。同时,给药后INa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且恢复时间明显延长,1μM Ⅳ 使 τ 由给药前的(8.16±0.45)ms 延长到(13.49±2.01)ms(P<0.01,n=6),而 3 μM和 10 μM 的 Ⅳ 则使 τ 分别延长至(17.65±0.89)ms 和(22.27±0.52)ms(P<0.01,n=6)。(3)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给予Ⅳ前ICa-L的电流密度为(-23.69±2.34)pA/pF,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ICa-L峰值电流密度逐渐降低[11μM:(-18.14±2.10)pA/pF;3μM:(-12.81±1.97)pA/pF;10μM:(-6.61±1.30)pA/pF(P<0.01,n=6)],但药物洗脱后的ICa-L电流密度(-21.84±1.08)pA/F(P>0.05,n=6)与给药前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激活曲线:不同浓度的Ⅳ使ICa-L的V1/2由用药前的(-15.18±0.30)mV 分别提高至(-6.03±0.43)mV,1 μM;(1.98±0.39)mV,3 μM;(10.69±0.71)mV,10 μM(P<0.01,n=6)。同时,给药后ICa-L的失活曲线显着左移,即向膜电位的负值方向移动,药物浓度分别为 1 μM、3 μM 和 10 μM 的 Ⅳ 使 ICa-L 的 V1/2 由(-17.56±0.93)mV 分别降至(-28.03±0.72)mV、(-43.31±0.82)mV 和(-53.10±0.63)mV(P<0.01,n=6)。而 ICa-L 的失活后恢复曲线 τ 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给予1μM和3μM的Ⅳ使τ由给药前的(13.45±0.36)ms分别升高到(18.36±0.61)ms 和(22.64±0.18)ms(P<0.01,n=6),而浓度为 10 μM 的 Ⅳ 与用药前相比 τ 升至(26.69±0.57)ms(P<0.01,n=6)。3、不同溶剂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以钠电流为参考指标检测不同浓度的溶剂(甲醇和DMSO)对INa的影响,结果显示:甲醇和DMSO的含量为0.1%时,对INa无明显影响;而随着细胞外液甲醇含量的增加,对INa具有抑制作用;另外,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溶剂(在细胞外液中含量为0.1%)对药物进行溶解对比发现实验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Ⅳ对大鼠心肌细胞上几个主要的离子通道(lto、INa和ICa-L)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Ⅳ的心肌保护效应有关。

袁源[7](2016)在《局部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拟通过观察分析迷走神经刺激及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对实验动物心率及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影响,研究局部神经刺激尤其是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及其抗心律失常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房颤动物模型心率、心律及对心脏神经重构的影响,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控制房颤的作用机制。(2)观察胸部皮下神经刺激(subcutaneous nerve stimulation,SNCS)对左侧交感星状神经节活性(left stellate ganglion nerve activity,LSGNA)、心率及自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的影响。探讨胸部皮下神经刺激的降低心率并控制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3)观察给予丹曲林干预后的星状神经节活性在SCNS作用下的变化,探讨SCNS对交感神经节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4)观察SCNS在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中的抑制心梗后交感神经过度活化的作用及控制心梗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效果。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迷走神经刺激(VNS)可控制房颤动物的心室率,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VNS可以抑制房颤形成后的心房神经元重构。(2)胸部三处不同位点的SCNS均可抑制LSGNA,同时降低动物心率,并减少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病理结果显示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均可见明显受损区,星状神经节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3)给予丹曲林持续注射后,SCNS刺激降低SGNA的效果较对照组减少。病理结果显示丹曲林干预后,双侧星状神经节中受损伤神经节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心肌梗死发生后SGNA明显升高,LLTNS可有效抑制心梗动物SGNA,降低心梗后心率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病理结果显示双侧星状神经节受损,神经节细胞凋亡明显,脑干切片中同样可见神经细胞凋亡。18FDG-PET/MRI结果显示皮下神经刺激后脑干血流量减少。第一部分:迷走神经刺激抑制房颤后心房神经重构及降低房颤易感性的研究目的: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可以降低房颤动物模型及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有控制心律的作用。但其在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部分实验拟通过对进行VNS干预的房颤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VNS在房颤的心脏神经重构及降低房颤易感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兔20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全麻下手术植入左心耳心外膜起搏器及左侧迷走神经刺激器,对照组仅植入起搏器而不植入神经刺激器。术后恢复两周后,全部动物开始进行左心耳快速起搏(600bpm),共起搏四周。实验组在起搏同时开始进行VNS(刺激参数:1Hz,2V)。四周后,全部动物再次于麻醉插管下正中开胸,以短阵快速起搏(Burst pacing)进行房颤易感性检测。检测完毕后,于全麻下对实验动物进行安乐死,并采集全部动物左心耳用于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对照组中50%的动物(5/10)在快速起搏四周后出现持续性房颤,而实验组中没有动物在起搏四周后出现持续性房颤(0/10),房颤形成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Burst起搏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305±54秒,明显低于对照组1589±225秒(P<0.001)。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左心耳中GAP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染色阳性比例及酪氨酸氢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染色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心房的神经重构在房颤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迷走神经刺激(VNS)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重构,并控制房颤的发生及维持。第二部分:胸部皮下神经刺激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目的: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是颈胸部最重要的交感神经结构,其功能活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基础。可抑制或下调星状神经节活性的治疗方法均能够带来潜在的临床获益。但其确切疗效及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部分研究拟通过刺激胸部三个不同位点的皮下神经,并直接记录左侧星状神经节活性,探讨皮下神经刺激对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成年杂种犬10只,体重21-30Kg,分三组。全麻下左侧开胸,植入DSI神经活性记录器及神经刺激器。其中DSI记录器第一对导线连接于左侧星状神经节,第二对导线连接于左侧迷走神经。A组(n=6)中,DSI第三对导线及神经刺激器电极连接于第五胸椎棘突旁皮下组织的细小神经分支。B组(n=2)中,DSI第三对导线及神经刺激器电极连接于侧胸神经背侧分支。C组(n=2)中,DSI第三对导线及神经刺激器电极连接于左侧胸外侧神经皮下分支。术后恢复两周后,开始记录基线水平左侧星状神经节活性、左侧迷走神经活性及皮下神经活性。A、B两组完成基线水平记录后开始皮下神经刺激。C组基线记录时间维持共6周,后开始皮下神经刺激。结果:三组实验结果均显示,皮下神经刺激3.5m A持续两周后,星状神经节活性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由基线水平1.78m V-s,95%CI 1.50-2.06降至1.45 m V-s,95%1.16-1.75,P=0.028),同时心率也明显降低(由基线水平89bpm,95%CI 80-98降至83bpm,95%CI76-90,p=0.007),而迷走神经活性及皮下神经活性无明显变化。C组在长程基线记录过程中,星状神经节活性及心率未见自发性下降趋势。心电图分析提示三组动物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均较基线水平下降。TH染色提示三组动物的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均见明显损伤区域,高倍视野下可见神经节细胞皱缩、碎裂、形态改变,TH染色浅淡,甚至染色阴性。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and labling assay(TUNEL)染色提示损伤区内阳性染色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可通过损伤星状神经节细胞抑制星状神经节活性,并减低心率及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维持。第三部分:丹曲林对胸部皮下神经刺激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作用的影响目的:外周皮下神经刺激对交感神经节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之一是外周高频刺激导致逆向神经传导,并导致细胞内钙通道开放,细胞内钙超载并导致细胞毒性作用。丹曲林(Dantrolene)为Ryanodine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多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遗留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状态。本部分实验旨在验证阻断钙通道钙释放对皮下神经刺激降低星状神经节活性作用的影响,并探讨皮下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成年杂种犬6只,体重22-31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所有动物行全麻插管,左侧开胸后植入DSI神经活性记录器,第一对电极连接于左侧星状神经节,第二对电极连接于左侧迷走神经,第三对电极位于胸部皮下组织。同时植入Alzet渗透性持续给药注射泵及神经刺激器,后者导线置于左侧胸外侧神经皮下分支。术后恢复两周后,记录基线水平星状神经节活性、迷走神经活性及心电图。后实验组给予丹曲林1mg/kg/day维持注射,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开始皮下神经刺激(刺激参数:频率10Hz,输出电流1.0-3.5m A,14sec-ON及66sec-OFF)。所有标本均行TH染色及TUNEL染色,另一组正常犬(n=3)的星状神经节标本同时染色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皮下神经刺激4周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星状神经节活性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病理染色显示双侧星状神经节内明显受损区,TH(-)细胞及TUNEL(+)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实验组(丹曲林组)及正常犬类。而实验组(丹曲林组)星状神经节内TH(-)细胞及TUNEL(+)细胞较正常犬类相比无明显增高。结论:皮下神经刺激降低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导致神经节细胞内钙通道开放,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细胞毒性损伤。钙通道阻滞剂丹曲林可以拮抗这一作用并减弱皮下神经刺激对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影响作用。第四部分: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在心肌梗死后的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目的: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活性的异常增强可导致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已被广泛公认,而神经调节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迷走神经刺激、中医针灸等)也越来越被重视。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评价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对星状神经节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抗心律失常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皮下神经刺激对外周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及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成年杂种犬12只,体重25-32Kg,随机分为两组(心梗刺激组n=6,假刺激组n=6)。所有动物均行18FDG-PET/MRI脑血流成像,后均于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左侧开胸,植入DSI神经活性记录器及神经刺激器。DSI第一对电极连接于左侧星状神经节,第二对电极连接于左侧迷走神经,第三对电极连接于左侧胸外侧神经皮下分支。神经刺激器电极置于左侧胸外侧神经。术后恢复两周,后开始记录基线水平星状神经节活性、迷走神经活性及皮下神经活性。第一次开胸术后四周,所有动物行第二次全麻插管下左侧开胸,6-0 prolene线两次结扎冠状动脉分支,建立心梗模型。模型建立后记录心梗后神经变化及心电图改变,并再次行18FDG-PET/MRI脑血流成像。后开始进行皮下神经刺激。心梗刺激组起始参数:频率10Hz,输出电流0.5m A,14sec-ON及66sec-OF,并逐步上调输出电量至3.5m A。假刺激组起始参数:频率10Hz,输出电流0m A,14sec-ON及66sec-OF,并维持至实验结束。皮下刺激10周后,重复18FDG-PET/MRI脑血流成像并行标本采集。神经活性、心率、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脑血流成像变化均被分析比较。结果:心梗模型建立后,星状神经节活性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且所有动物均表现出明显心率增快及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心梗刺激组模型建立两周后,室性心律失常表现基本消失,假刺激组四只动物于心梗建立后四周仍可见室性早搏,其中一只早搏持续至实验结束。心电图分析显示,心梗建立后,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皮下神经刺激4周后,星状神经节活性、心率、PAT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假刺激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心梗刺激组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均可见明显受损区,TH(-)及TUNEL(+)神经节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犬类。而假刺激组星状神经节内未见明显受损区或TUNEL(+)神经节细胞,TH(-)比例较正常犬类增多。另外,脑干切片中同样有神经元TUNEL(+)表现。18FDG-PET/MRI脑血流成像显示,心梗建立后脑血流与基线水平相比无明显变化,而皮下神经刺激10周后,脑血流较前明显减少。结论:(1)胸部皮下神经刺激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持续时间;(2)皮下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损伤外周神经结构及中枢神经结构等多重机制完成的。

袁峰[8](2016)在《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又称痛性抽搐,其本质为三叉神经功能性病变引起其分布区域内的疼痛。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其中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对于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长期、有效的缓解三叉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较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然而,MVD手术属于后颅凹开颅手术,手术操作区域是桥脑小脑三角附近,毗邻脑干,且有较多血管及神经通过,操作空间狭小,容易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中如何保护脑组织功能,尽量避免或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已成为在神经外科围术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手术期间,麻醉和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引起多种炎症指标的表达上调,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可直接或间接破坏微循环,经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引起脑组织炎性改变,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不断损伤神经细胞,导致脑水肿。很多研究显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chondrial KATP channel,mito KATP)在肺、心及脑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减弱气管插管及拔管期对气道的刺激,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可减少相关麻醉药物的用量。目前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的合适剂量,能否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对炎性介质的影响,有无脑保护的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以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醉诱导前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评价其脑保护作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质醇、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探讨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与pocd的关系;采用血管内线栓阻断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特异性mitokatp通道阻断剂5-hd后,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病理学改变、脑损伤标志物、sod、mda、mpo、炎症介质、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应用的合适剂量,评价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体重4575kg,asa分级ⅠⅡ级,心功能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3组(n=30):生理盐水组(c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麻醉诱导前d1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3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d2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组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2mg/kg,5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麻醉维持以持续泵注丙泊酚38mg/kg/h,瑞芬太尼0.150.3μg/kg/min,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别记录3组静脉输注试验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分离动脉前(t4)、放置垫片结束后(t5)及手术结束即刻(t6)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数值。记录试验用药负荷量注射完毕后出现高血压(sbp>140mmhg)、低血压(sbp<90mmhg)及心动过缓(hr<50次/min)的情况。3组分别于t1、t5、t6、手术后6小时(t7)及手术后24小时(t8)的时间点采集右颈内静脉血4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s100β及nse的浓度。结果:1.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c组(p﹤0.05)。d2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d1组(p﹤0.05)2.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sbp和dbp的比较三组患者在t0及t1时hr、sbp和db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2时的hr均低于t1时hr、sbp和dbp(p﹤0.05)。三组在t3和t4时的hr均高于t2时(p﹤0.05)。三组在t3、t4和t5时的sbp和dbp均高于t2时(p﹤0.05)。d1组和d2组的hr、sbp和dbp在t3、t4和t5均低于c组(p﹤0.05)。d2组的hr和sbp在t3和t4时均低于d1组(p﹤0.05)。d2组的dbp在t4和t5时均低于d1组(p﹤0.05)。3.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100β和nse的比较三组患者在t1时的s100β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5、t6、t7及t8的s100β和nse均高于t1时(p﹤0.05)。d1组和d2组在t6、t7和t8的s100β和nse均低于c组(p﹤0.05)。d2组在t6、t7和t8的s100β和nse均低于d1组(p﹤0.05)。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炎性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质醇、tnf-α和il-6的水平,评价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与poc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体重4575kg,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组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2mg/kg,5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麻醉维持以持续泵注丙泊酚38mg/kg/h,瑞芬太尼0.150.3μg/kg/min,间断给予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2组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h(t3)抽取右颈内静脉血4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皮质醇、tnf-α及il-6的水平。分别记录2组拔管时(t4)、拔管后5min(t5)、拔管后10min(t6)、拔管后20min(t7)及拔管后30min(t8)时的ramsay评分。采用谵妄分级量表(deliriumratingscale,drs)评估患者手术后48小时谵妄的状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由同一个人对患者在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第7天进行测试并记录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的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的皮质醇、tnf-α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和t3的皮质醇水平均高于t1时(p﹤0.05)。d组在t2的皮质醇水平高于t1时(p﹤0.05)。两组在t2和t3的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t1时(p﹤0.05)。d组在t2和t3的皮质醇、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c组(p﹤0.05)。2.两组患者镇静评分、术后谵妄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的ramsay评分均高于t4时(p﹤0.05)。在同一时间点d组的ramsay评分均高于c组(p﹤0.05)。c组在术后1天和7天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d组在术后1天的mmse评分低于术前(p﹤0.05)。d组在术后1天和7天mmse评分均高于c组(p﹤0.05)。术后48小时d组谵妄评分低于c组(p﹤0.05)。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对其的影响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病理学改变、脑损伤标志物、sod、mda、mpo、炎性介质、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探讨探讨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6只:假手术组(s组)仅切开右侧颈部皮肤,暴露右侧颈总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右侧颈总动脉2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d组)在脑缺血前和再灌注即刻分别于腹腔注射50ug/kg的右美托咪定;5-羟葵酸组(5-hd组)在脑缺血前1h时于腹腔注射30mg/kg的5-hd,余下实验过程同i/r组;5-羟葵酸组+右美托咪定组(5-hd组+d组)在脑缺血前1h时于腹腔注射30mg/kg的5-hd,余下实验过程同d组。5组在脑缺血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8只大鼠,迅速断头处死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经右心室采血3ml,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s100β蛋白、nse、tnf-α及il-6的水平;然后立即断头取脑,he染色后400倍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分别检测sod、mda及mpo的水平。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分别测定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程度。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和5-hd+d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5)。2.各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的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和5-hd+d组大鼠的s100β蛋白降低,d组的nse、tnf-α和il-6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升高(p<0.05)。3.各组大鼠的sod、mda和mpo的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sod降低(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sod升高(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sod降低(p<0.05)。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mda及mpo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mda及mpo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mda及mpo升高(p<0.05)。4.各组大鼠的mptp变化、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a520变化值均升高,mptp开放程度均增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减弱(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a520变化值降低,mptp开放程度均减少,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升高(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a520变化值升高,mptp开放程度增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减弱(p<0.05)。结论:1.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入负荷量为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能够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对循环系统的刺激,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全麻期间麻醉药物的用量。2.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降低患者血浆中s100β和nse的释放,具有脑保护作用。3.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入负荷量为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能够抑制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血浆中皮质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具有脑保护作用。4.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改善老年患者术后的谵妄评分及认知功能障碍评分,使pocd的发生率下降,具有脑保护作用。5.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脑组织的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6.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标志物S100β和NSE的水平。7.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中的SOD活性,减少MDA的含量,具有增强氧自由基清除和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8.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中的MPO活性,减弱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及释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9.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提高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10.给予特异性mitoKATP通道阻断剂5-HD后,减弱了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提示mitoKATP通道的激活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

胡魁[9](2013)在《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小型猪作为模式化动物在实验外科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小型猪常被应用在人类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筛选、疾病模型筛选、疾病发生机理、器官移植和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在进行与小型猪密切相关的课题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定或进一步手术,所以小型猪的麻醉是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小型猪麻醉成功、安全和药物选择、人员操作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麻醉效果决定科研实验能否进顺利开展。目前,在猪临床麻醉中使用的麻醉剂种类繁多,给药途径有很多种,而且根据不同品系又开发出了特异性麻醉制剂。综合评价这些麻醉剂及其用药方式,可以发现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肌肉注射麻醉剂需一次性注射足够剂量的麻醉剂,才能保证有稳定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是其麻醉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较长,麻醉深度无可控性;静脉麻醉具有作用迅速,麻醉深度可控等优点,但往往需要麻醉诱导,并且维持过程需要调整多种药物的注射,操作较繁琐;吸入麻醉相对可以提供可控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其需特殊吸入麻醉设备并且要求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基于目前麻醉现状,本课题组进行小型猪新型麻醉方法的探索,将液态异氟醚融入脂肪乳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进行小型猪全身麻醉,前期研究发现此麻醉剂具有以下优点:一、经静脉给药将麻醉药直接经血液循环进行血脑屏障到达麻醉作用部位而快速产生麻醉作用;二、可通过调节静脉输注速度来调节麻醉深度,停药后苏醒迅速;三、从血中排出到肺泡中的挥发性麻醉药可以经肺泡重新吸收入血,以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用药量是吸入麻醉用量的1/3-1/4;四、不需要挥发罐,减少临床繁琐操作步骤,可使麻醉费用降低;五、乳化制剂对动物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为了探究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全身麻醉最佳静脉注射速度筛选、麻醉效果和安全性评价试验,麻醉过程中监测的指标有,常规指标、生物反射、麻醉效果、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电图和脑电图。为了进一步阐述其全身麻醉分子机理,进行了相关实验。首先,对麻醉前后各脑区信号转导通路中突触体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NO-NOS-cGMP信号通路各组分的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其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把麻醉前后各脑区NMDAR和nAChR阳性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再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fos和c-jun基因蛋白在不同脑区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如下:1.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试验小型猪以临床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乳化异氟醚静脉注入维持麻醉,通过序贯法和自身交叉法确定最佳注射速度为2.8mL/kg.h。2.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实验小型猪以最小输注率进行麻醉,在麻醉过程进行一般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系统指标、心电和脑电图监测,结果表明,乳化异氟醚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对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指标影响轻微,心功能无异常,脑电图波型提示小型猪处于适宜的麻醉深度。3.乳化异氟醚全麻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1)麻醉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降低,恢复期酶活性趋近麻醉前,酶活性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呈一致性,表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2)麻醉期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丘脑突触体Ca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时活性增强,其酶活性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表明大脑皮质、小脑、海马、丘脑中突触体Ca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3)麻醉期大脑皮质和海马突触体Mg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期呈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Mg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麻醉前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含量、NOS活性和cGMP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与大鼠麻醉深度变化具有同步性。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NOS-cG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乳化异氟醚麻醉对NMDAR2B和nAChRα4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层NMDAR2B的阳性细胞增加,恢复期阳性细胞减少至对照组水平;海马NMDAR2B在麻醉期阳性细胞减少,恢复期增加至对照组水平。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大脑皮质NMDAR2B表达和抑制其在海马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MDAR2B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在由麻醉期到恢复期过程中,nAChRα4在大脑皮质层和海马中阳性细胞由减少到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小脑和脑干中nAChrs阳性细胞由增加到减少。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nAChrs在大脑皮质、海马中表达和抑制在小脑和脑干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AChRα4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点。5.乳化异氟醚麻醉对c-fos和c-jun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c-fos蛋白表达均增加,恢复组各区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至对照组水平,c-fos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中c-fos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麻醉期,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在恢复期表达降低至麻醉前水平,c-jun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基本一致,表明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综合以上,本实验证明了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乳化异氟醚静脉用药可以作为小型猪一种新型麻醉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实验从组织、细胞和基因多层次、较系统地对乳化异氟醚的麻醉机理进行阐述,为其科学合理的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李静[10](2013)在《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循环及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影响,探讨丙泊酚影响心肌肥厚大鼠循环的可能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采用SAS统计软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10)和心肌肥厚模型组(n=40)。心肌肥厚组再随机均分四个亚组(n=10):模型组(B1组)、丙泊酚30mg组(B2组)、丙泊酚60mg组(B3组)和脂肪乳剂组(B4组)。采用腹腔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的方法制备心肌肥厚的大鼠模型,NE1.5mg/kg腹腔内注射,一日两次,连续15天得到心肌肥厚的大鼠模型。戊巴比妥钠麻醉后,A、B2、B3及B4组行股动、静脉穿刺置管接监护仪和输液泵,分别经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丙泊酚及脂肪乳,监测A、B2及B3组给药前基础值(T0),给药后1(T1)、3(T2)、5(T3)、10(T4)、20(T5)、30(T6)min的MAP、ECG和HR,比较三组的循环变化。输注30分钟后处死所有大鼠,进行心脏及各心室相关重量参数的测定,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并测量心肌组织Ca2+浓度及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结果:1、A、B2、B3三组大鼠各时点MAP、HR的变化:(1)丙泊酚对大鼠MAP的影响:三组T0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丙泊酚持续输注,三组在T1、T2时刻MAP均下降(P<0.05)。在其后时间点,A组逐渐恢复至基础值(P>0.05),B2组逐渐回升趋于稳定,但仍低于基础值(P<0.05)。B3组随着丙泊酚的输注,各时点MAP逐渐下降,在30min达最低值(P<0.05)。B3组在T3-T6各时点均低于B2组(P<0.01)。(2)丙泊酚对大鼠HR的影响:三组在T0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刻三组HR均低于基础值(P<0.05),在随后时间点:A组恢复至基础值(P>0.05),B2组逐渐升高趋于稳定,但仍低于基础值(P<0.05),B3组随着HR的逐渐下降,30min达最低值(P<0.05)。B3组在T3-T6各时点均低于B2组(P<0.01)。2、各组心肌组织总Ca2+浓度的比较:与A组比较,B1、B2、B3、B4组心肌组织的Ca2+浓度增高(P<0.05),B组各亚组间Ca2+浓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比较:与A组比较,B1、B2、B3、B4组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降低(P<0.05),B组各亚组间比较:B1、B4组高于B2、B3组(P<0.05),B2组高于B3组(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的循环抑制作用较正常大鼠显着。2.丙泊酚降低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3.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循环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有关。

二、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硫喷妥钠调控miR-664-1-5p对氯化钴诱导的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胞氯化钴缺氧模型构建和实验分组
        1.2.3 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1.2.4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
        1.2.5 Western blot检测P21和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水平
        1.2.6 细胞转染
        1.2.7 Real-time PCR检测miR-664-1-5p的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硫喷妥钠对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
    2.2 硫喷妥钠对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中miR-664-1-5p、SOD、MDA表达的影响
    2.3 过表达miR-664-1-5p对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及SOD、MDA的影响
    2.4 抑制miR-664-1-5p能减弱硫喷妥钠对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
    2.5 抑制miR-664-1-5p能减弱硫喷妥钠对CoCl2诱导的H9c2细胞中SOD、MDA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局部麻醉药与围术期心电监测
    1.1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1.2 局部麻醉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2 静脉镇痛药物
    2.1 阿片类镇痛药
        2.1.1 瑞芬太尼
        2.1.2 舒芬太尼
    2.2 非阿片类镇痛药
        2.2.1 氯胺酮
        2.2.2 非甾体类抗炎药
3 静脉镇静药物
    3.1 丙泊酚
    3.2 依托咪酯
    3.3 硫喷妥钠
    3.4 右美托咪定
    3.5 咪达唑仑
4 肌松药物和肌松拮抗药
    4.1 去极化肌松药物
    4.2 非去极化肌松药物
        4.2.1 顺式阿曲库铵
        4.2.2 罗库溴铵
        4.2.3阿曲库铵
        4.2.4 米库氯铵
        4.2.5 泮库溴铵
        4.2.6 维库溴铵
    4.3 肌松拮抗药
        4.3.1 新斯的明
        4.3.2 舒更葡糖钠
5 吸入性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图监测
    5.1 七氟烷
    5.2 异氟烷
    5.3 地氟烷
    5.4 氟烷
    5.5 氧化亚氮
6 影响机体心电活动的其他因素
    6.1 患者病理生理变化
    6.2 环境因素
    6.3 药物因素
7 围术期心电图监测的运用与麻醉优化用药的思考
    7.1 围术期使用心电图监护的必须性
    7.2 围术期心电监测用于指导麻醉用药不足
        7.2.1 及时性
        7.2.2 差异性
        7.2.3 显着性
        7.2.4易于识别性
    7.3 围术期心电监测的革新与展望

(3)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5)丙泊酚对大鼠交感-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致密颗粒分布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细胞
    2.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检测丙泊酚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
        2.3 透视电镜法观察丙泊酚对PC12 细胞致密颗粒就位情况的影响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MTT实验 不同浓度的异牡荆素对乳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细胞膜片钳实验
    第一章 不同溶剂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钠通道与心脏疾病(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7)局部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迷走神经刺激抑制房颤后心房神经重构及降低房颤易感性的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胸部皮下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丹曲林对皮下神经刺激降低交感神经节活性作用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皮下神经刺激在心肌梗死后的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及抗心律失常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炎性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对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麻醉药物对神经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致谢
致谢

(9)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型猪麻醉概况
        1.1.1 小型猪非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1.1.2 小型猪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1.2 挥发性麻醉药静脉应用研究进展
    1.3 全身麻醉机理研究进展
        1.3.1 脂质学说
        1.3.2 突触学说
        1.3.3 蛋白质学说
        1.3.4 基因学说
    1.4 全身麻醉与中枢信号转导系统
        1.4.1 全身麻醉与 ATP 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1.4.2 全身麻醉与 NO-NOS-cGMP 信号传导系统
    1.5 全身麻醉中 c-fos 和 c-jun 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c-fos 和 c-jun 基因概述
        1.5.2 c-fos 和 c-jun 基因表达与全身麻醉
    1.6 实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2.2.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
        2.2.3 乳化异氟醚麻醉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2.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2.2.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3.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监测实验
        3.2.1 一般监测指标监测结果
        3.2.2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2.3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2.4 心电图监测结果
        3.2.5 脑电图监测结果
    3.3 乳化异氟醚麻醉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3.3.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3.3.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3.4.1 NMDAR2B 和 nAChRα4 免疫组化空白对照实验
        3.4.2 NMDAR2B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3.4.3 nAChRα4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3.5.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jun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的整体设计思路
        4.1.1 关于麻醉剂的选择
        4.1.2 关于麻醉的监测方法
        4.1.3 关于麻醉机理实验设计
    4.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效果的评价
    4.3 乳化异氟醚全麻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4.3.1 大鼠不同脑区 Na+-K+-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4.3.2 大鼠不同脑区 Ca2+,Mg2+-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4.3.3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影响
        4.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4.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硫喷妥钠调控miR-664-1-5p对氯化钴诱导的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 许明星,郑传东,杨鹏,杨娜. 西部医学, 2021(03)
  • [2]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J]. 陈烨,余奇劲. 中国药师, 2021(01)
  • [3]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D]. 杜康.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4]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D]. 王生超. 佳木斯大学, 2020(03)
  • [5]丙泊酚对大鼠交感-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致密颗粒分布情况的影响[D]. 闫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D]. 任静娜. 扬州大学, 2018(12)
  • [7]局部神经刺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袁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8]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袁峰. 郑州大学, 2016(01)
  • [9]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D]. 胡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10]丙泊酚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影响[D]. 李静.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对大鼠心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