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惠,宋西正,向含睿,康照荣,李达明,康禹,胡军,盛凯[1](2022)在《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非融合性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易出现相邻椎间盘严重退变、断钉、断棒、脊柱僵硬恢复困难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无法避免第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造成组织再次损伤。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55岁,按照治疗方式分2组,对照组(n=32)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3)进行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骨痂形成状况。研究获得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低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患者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3)试验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骨痂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效果。
罗宇,谭家昌,肖奇攀[2](2013)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胸腰椎骨折在脊柱创伤中比较常见,其中爆裂骨折占胸腰段骨折的10%~20%,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除造成脊柱稳定性丧失外,常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导致患者终生生活质量低下,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每一种类型的骨折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手术方法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及微创手术,目前国内外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仍然存在争议,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高学峰[3](2011)在《椎板开窗法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脊柱创伤中,由于脊柱解剖的特点决定了胸、腰段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由于损伤多同时累及前柱、中柱甚至后柱而导致脊柱稳定性丧失,且常伴有神经损伤。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生理状态,恢复椎管容积、重建脊柱稳定性。为了确保椎管减压及椎体复位的效果,应做内固定。目前手术治疗脊柱骨折常用入路分前入路和后入路。前路手术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后柱损伤,直接到达骨折椎体,完成减压及前中柱重建,但手术复杂,难度较大,出血多,创伤大,因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简单易行,能达到理想复位。本课题旨在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椎板小开窗、配合自制足形椎体打平器将突入椎管的骨块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根据患者术前检查,设计并应用脊柱后路椎板小开窗,通过自制足形椎体打平器将骨块复位并塌陷,探查椎管及神经根,完成椎管内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这样既能最大程度的保留脊柱后柱的稳定结构,完成椎管内减压,同时又减少了椎体内的空隙,加强了椎体前柱承受能力,术后佩戴腰围支具活动,术后10~15个月取出钉棒内固定系统,恢复胸腰椎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完成胸腰椎骨折的自然重建过程。结果:将得到随访的4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的术前伤椎椎体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Cobb角、椎管占位率及神经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与术后相比,术前伤椎椎体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平均51.6%、Cobb角平均25.6°,椎管占位率平均35.4%,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平均96.5%、Cobb角平均3.4°,椎管占位率平均4.2%,术后1.5年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平均93.5%、Cobb角平均5.2°,椎管占位率平均2.4%,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术后及1.5年后随访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1.5年后随访与术后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较术前改善1-2级。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椎板小开窗、骨折复位,既能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又能直接对骨折复位,完成椎管内减压,同时减少了椎体内的空隙,加强了椎体前柱承受能力,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最终能够恢复胸腰椎的生理形态及功能,避免邻近椎体的退变,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此技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术式。
周纪平[4](2009)在《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的设计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适合国人的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装置,并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测试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评价其效果。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1、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的设计研制:综合国内外脊柱内固定器械各自的特点,吸收了各器械的优点,改进了不足之处,按国人的解剖数据设计和制造了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2、生物力学测试: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了测试方法及步骤,进行了系统固定的轴向加载实验、整体器械的弯曲扭转实验、固定棒从弹性夹座中拔出力实验、螺钉自椎弓根拔出力比较试验、固定棒弯曲和直式的有限元分析、螺钉弯曲试验以及整体疲劳实验等。根据测试数据对上述试验模型进行了综合力学分析。3、临床应用:自2005年10月—2008年1月临床应用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相关性疾患686例,得到完整随访且随访时间达12个月的186例。结果一、生物力学测试结果1轴向加载实验在各加力点轴向加载时,其载荷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当载荷达到600N时,各应变点的应变值仍呈线性变化,表明模型的整体结构仍处于稳定状态,显示出高弹性。2弯曲扭转实验弯扭矩与试件两端之间相对扭转角呈线性关系。弯扭矩达到300 N?cm时,扭转角<6°,试件整体结构无任何破坏的迹象,说明试件结构有良好的抗弯扭能力。3固定棒从弹性夹座中拔出力实验:实验显示固定棒最小拔出力,即固定棒开始在弹性夹座中滑动时的载荷均>3300N;最大拔出力,即最大滑动摩擦力均>8500N。实验数据说明,采用弹性夹座固定钉棒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另外,固定棒松动到完全拔出有>5000N的力学梯度,显示出弹性夹座高度的安全性与高弹性。螺钉自椎弓根拔出力试验:GSS螺钉拔出力最大,且与CCD螺钉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01)。4有限元分析试验:按照脊柱生理曲度预弯固定棒在力柱上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且带来的变形量较小,更接近生物学固定。5螺钉弯曲实验:由测试所得数据可知,外侧弯矩大于内侧弯矩大约2倍。当外载荷为40Kg时,外侧最大弯矩M=867.5N—cm,内侧为弯距M=-273.4N—cm。外侧应力大于内侧应力大约2倍,内侧最大应力σ=-145.6Mpa,外侧最大应力σ=487.0Mpa,上述规律与试验模型结构特征是相吻合的,并且材料有较好的粘弹性特点。6整体疲劳试验:由测试所得数据说明,在疲劳试验时,当模型循环10余万次后,未见模型有任何损坏现象,模型各连接部位无松动。二、临床应用结果本组186例病人均得到了完整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3个月,各病种随访结果如: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14例,术中及术后摄颈椎X线侧位显示椎弓根钉位置好,固定可靠,无松动。寰枢椎失稳、颈椎骨折脱位:16例,18个压缩椎体高度术前76.6%±12.3%,术后93.5%±14.3%(P<0.001) ,压缩椎体高度明显恢复。颈椎骨折脱位的16例,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5.0±1.2mm,术后平均为8.8±2.1mm(P<0.001) ,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3.8±0.9 mm。20例伴有脊髓神经的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胸腰椎骨折脱位89例,胸腰段椎体前后缘负重力线及曲度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9个月以上,均已获得骨性愈合。无断钉及后凸畸形发生,无高度丢失。腰椎管狭窄并腰椎失稳15例、腰椎滑脱2例,随访结果显示: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征象。患者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绝大多数患者恢复原工作和正常生活。9例特发性脊柱侧弯单弯患者术前胸腰段-腰段弯曲平均58(°47°~75°),双主弯患者平均值68°(56°~90°),术后分别矫正至10°(矫正83%)和15°(矫正77%)。在器械固定水平上,总体弯曲矫正率在单弯患者为86%,在双弯患者为82%。术后近侧代偿弯曲自动矫正,单主弯矫正至17°(矫正47%)。双主弯矫正至20°,(矫正66.7%)。6例强直性脊柱炎多节段倒V型截骨矫形术后随访器械固定区的前凸达46°±13°,身高增加10±5cm。结论1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显示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有良好的稳定性,结构紧密、加载过程其杆、钉应力和弯矩均呈线性规律。螺钉的外侧应力和弯矩大于内侧,说明内侧应力较小,可以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弯矩,在变量荷载下有一定粘弹性固定特点。达到了生物学固定的要求。整体扭转试验无明显的松动,在高强度整体疲劳试验105余次冲压无破坏和松动,说明该固定器结构合理、整体稳定性良好,完全满足了脊柱生物力学的要求。2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损伤椎骨的愈合、椎间高度、脊柱序列、神经的恢复均达到良好效果,该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丁可,赵刚[5](2006)在《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
王飞[6](2005)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第一部分目的在于研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因素及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采用新鲜胸11 ( T11)~腰3 (L3) 段脊柱,制备成腰1 (L1 ) 爆裂骨折模型,记录椎间盘切断而后纵韧带完整,后纵韧带切断而椎间盘完整,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均完整三组在恒速纵向拉伸过程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过程中的位移变化,描记出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显示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在复位前期曲线上升平缓,所需纵向拉伸载荷按Ⅰ、Ⅱ、Ⅲ组的顺序递增。在复位期曲线急剧上升, 纵向拉伸载荷及复位百分率均按Ⅰ、Ⅲ、Ⅱ组的顺序递增。在后复位期第Ⅲ组仍有明显的复位曲线存在。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在椎管内骨块复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后纵韧带在骨块复位的早期起主要作用,纤维环在此期起次要作用;(3)椎间盘纤维环在骨折块的后复位期起主要作用;(4)在整个复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叠加作用;(5)当后纵韧带或纤维环损伤时,只要其中之一保持完整,充分的纵向拉伸力仍可使椎管内骨折块获得较好的复位。本文第二部分目的在于研究两种不同的脊柱后路减压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手术效果,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3 月-2005 年1 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108 例,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行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钉杆系统固定者44 例,为直接减压组;单纯经椎弓根
罗成龙[7](2001)在《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龙,谭庆强,马翠银[8](2000)在《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四种内固定疗效分析(附104例报告)》文中指出
陆才方,邹启耀,潘学豪,余启元,郑勇,李传满,李高涛[9](1998)在《自制矩形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型骨折并截瘫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方小飞[10](1994)在《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文中提出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方小飞脊柱骨折与脱位为骨科常见创伤之一,其中胸腰椎骨折占大多数。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包括椎体严重的爆裂性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2,屈曲旋转及平移剪力所致的骨折脱位。且易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致残率高。为骨科治疗的...
二、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分组流程 |
2.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6 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
2.7 两组患者骨痂形成率比较 |
2.8 材料宿主反应 |
2.9 典型病例资料图片 |
3 讨论Discussion |
(2)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定义、分型 |
2 手术入路 |
2.1 前路手术 |
2.2 后路手术 |
2.3 前后路联合手术 |
2.4 胸腰椎骨折微创技术 |
3 植骨融合术 |
3.1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TLIF) |
3.2 经椎弓根椎体植骨 |
3.3 经椎管椎体植骨 |
3.4 椎体间植骨 |
(3)椎板开窗法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与非手术问题 |
3.2 手术时机 |
3.3 手术方式 |
3.4 并发症—断钉 |
3.5 并发症—退变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脊柱三柱理论 |
2. Frankl分级 |
3. Denis分型 |
4. 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及病理 |
5. 脊柱骨折的载荷分享分类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的设计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 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的设计 |
二 生物力学测试 |
三 临床应用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临床应用典型病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生物力学分析及解剖学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分析附108 例临床报告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7)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疗效评定结果 |
4 讨 论 |
(8)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四种内固定疗效分析(附10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骨折类型 |
1.3 神经损伤程度 |
1.4 手术方法 |
2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四、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J]. 郭小惠,宋西正,向含睿,康照荣,李达明,康禹,胡军,盛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6)
- [2]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进展[J]. 罗宇,谭家昌,肖奇攀.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03)
- [3]椎板开窗法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 高学峰. 山东大学, 2011(05)
- [4]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的设计研究与临床应用[D]. 周纪平. 泰山医学院, 2009(07)
- [5]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的研究现状[J]. 丁可,赵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08)
- [6]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分析[D]. 王飞. 吉林大学, 2005(06)
- [7]Luque棒治疗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截瘫[J]. 罗成龙. 中医正骨, 2001(12)
- [8]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四种内固定疗效分析(附104例报告)[J]. 刘龙,谭庆强,马翠银.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0(06)
- [9]自制矩形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型骨折并截瘫的疗效观察[J]. 陆才方,邹启耀,潘学豪,余启元,郑勇,李传满,李高涛. 咸宁医学院学报, 1998(02)
- [10]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J]. 方小飞. 颈腰痛杂志,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