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混凝土搅拌设备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师一博[1](2020)在《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将近70%是墙体材料,而传统墙材的“秦砖汉瓦”模式由于其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土地等缺点,已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是一种在水泥或磷石膏浆体中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发泡,凝结硬化而成的轻质多孔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多孔结构,赋予了该材料轻质、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抗震等特色。将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应用于墙体材料,可以明显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一种替代传统墙材的理想材料。本文以制备干密度700级泡沫材料为研究目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从实验室制备到模拟工业化制备的共性和差异性,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通过改变发泡剂种类、水灰比及泡沫掺量对水泥基泡沫材料的成型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选用植物蛋白发泡剂,控制水泥净浆流动度170±5 mm,泡沫掺量在6.0%附近时,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良好。测得其干密度724kg/m3,初凝时间12.0 h,终凝时间15.5 h,3 d抗压强度1.35 MPa,28 d抗压强度3.83 MPa。(2)在完整成型的基础上,选取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及三聚氰胺减水剂单掺及复掺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结果表明,复掺最优组的改性效果要好于单掺最优组,但是提升幅度不大。最终选择0.4%的聚羧酸减水剂单掺制备水泥基泡沫材料,初凝时间14.0 h,终凝时间16.0 h,3 d抗压强度2.15 MPa,28 d抗压强度6.37 MPa。(3)在完整成型的基础上,选取碳酸钠、硫酸铝及三乙醇胺作为增强剂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结果表明,增强剂的最佳配合比为碳酸钠掺量0.4%,硫酸铝掺量1.0%,三乙醇胺掺量0.14%,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初凝时间6.0 h,终凝时间11.0 h,3 d抗压强度1.85 MPa,28 d抗压强度5.65 MPa。(4)以P.O 42.5水泥为主体原料制备水泥基泡沫材料时,最佳改性方案为水灰比0.4,泡沫掺量6.0%,聚羧酸减水剂掺量0.4%,碳酸钠掺量0.4%,硫酸铝掺量1.0%,三乙醇胺掺量0.14%。经测试,制备的水泥基泡沫材料干密度711 kg/m3,初凝时间7.0 h,终凝时间8.5 h,3 d抗压强度2.63 MPa,28 d抗压强度7.52 MPa,其性能符合行标JG/T 266-2011中FC A07-C7.5的规定。(5)对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时间太长及泡浆比失调会导致浇注体塌陷。通过控制水泥浆体的搅拌时间在10~15 min,降低发泡速率至原发泡流率1/4,增大胶凝材料用量至原来的2倍以上,垫高搅拌桶至其高度与混泡器持平等相关措施,有效避免了浇注体的塌陷。(6)当磷石膏基建筑石膏比表面积300 m2/g,α型半水石膏掺量7.0%,PP纤维掺量1.0%,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0.3%时,制备的磷石膏基建筑石膏初凝时间10′30″,终凝时间19′30″,2 h抗折强度3.52 MPa,2 h抗压强度8.41 MPa,其性能达到国标GB/T 9776-2008《建筑石膏》中的最高3.0标准。(7)选取水泥和防水砂浆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水泥掺量15%(外掺)时,改性效果最好,相对空白组,绝干抗折强度增加55.9%,绝干抗压强度提升16.9%,吸水率下降25.4%,软化系数提升110%。防水砂浆涂抹厚度宜大于3 mm,但是会使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干密度不符合设计要求。(8)以磷石膏基建筑石膏为主体原料制备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时,最佳改性方案为水灰比0.43,泡沫掺量4%,磷石膏基建筑石膏比表面积300 m2/g,α型半水石膏掺量7.0%,PP纤维掺量1.0%,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0.3%,水泥掺量15%。经测试,制备的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干密度730 kg/m3,所需水灰比0.43,初凝时间25 min,终凝时间43 min,绝干抗压强度5.44 MPa,吸水率36%,其性能符合行标JG/T 266-2011中FC A07-C5.0-W40的规定。
宋中南[2](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曹洋[3](2020)在《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大规模布局与产品服务的不断升级支持了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上游发展趋于平稳、下游发展的滞后性以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商品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砂石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吉林省的省会,长春的混凝土需求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虽然在2019年增速放缓,但随着“长吉一体化”、“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和长春新区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需求被打开,如何在竞争激烈但充满了机遇的市场中取得优势,是各个混凝土公司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开篇指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概述了解了国内外对于竞争战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研究现状,主要对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剖析。首先对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的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包括财务、市场、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指出了公司存在的企业的定位、市场占有率低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使用PEST模型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政策总体利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稳中有升,而机制砂、再生骨料和高性能外加剂的使用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还使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行业内不同体制不同经营理念的企业竞争力十足;对设备和外加剂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对水泥和砂石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对客户议价能力弱;有施工背景的新进入者有一定的能力;替代品在短期内毫无威胁。在内部环境的分析中,主要突出了企业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具体包括:资源能力、产业链联动能力、营销能力、卓越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和电商运营能力。在SWOT战略矩阵的分析中,根据目前总体环境利好,内部劣势较多认为应选用WO扭转性战略作为企业业务层面的基本战略。最后根据集团公司的和产业的战略目标,借鉴平衡记分卡为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的选择部分,首先排除了差异化作为基本战略的可能性,结合之前SWOT的定性分析,通过使用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总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通过赋权后的打分计算,得出了企业应该采用集中化作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在市政、公共设施和工业渠道通过原材料和产品质量进行品牌差异化,维持现有优势;在房地产和商贸渠道以距离站点较近的范围进行低成本的市场渗透。最后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公司产业链的大力支持确保战略的实施。
周飞[4](2020)在《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及骨料是建筑市场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及骨料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混凝土及骨料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行业及社会对企业智能化制造、环保以及高品质产品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然而,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产业,落后的生产工艺、较高的劳动成本、低下的生产效率导致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骨料市场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围绕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依托郫都区建材产业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划,通过设计智能、环保、绿色生产的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工厂,研究混凝土及骨料生产产业链设计与示范,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混凝土生产线系统、骨料生产系统,对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实施效果进行经济性指标分析总结,找到一条行业智能、环保、高品质绿色生产转型升级的道路。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建成了“三高两零一低”的新型智能环保、三星级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绿色建材和符合《DZT0316-2018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砂石半干法绿色建材一体化生产线,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线可以达到智能环保绿色生产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混凝土及骨料产业整合以及行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果。
梁煊林[5](2020)在《基于SLP和遗传算法的管桩生产线平面布置设计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线的平面布置形式直接影响着生产过程的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好的布置方案能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对于管桩生产线,其年物流总量达百万吨,物流成本是其重要的生产成本之一,研究管桩生产线的布局设计及优化问题,为该行业提供一套科学的设计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H管桩公司旧厂区改建项目为实例,首先运用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简称SLP法,对管桩生产线的设施布置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设计,重点从物流关系和非物流相互关系两方面展开研究,初步设计一套基于SLP法的布置方案。接着运用遗传算法对该项目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针对SLP法存在的不足,以物流总量最少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最大为目标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基于MATLAB软件设计适用于管桩生产线布置特点的遗传算法程序,通过建立初始种群、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在经历数百代遗传后,求出最优的布置方案。最后通过将SLP法和遗传算法的两个方案进行对比,以验证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优化能力。本文的价值在于将SLP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为管桩行业提供了一套生产线布置设计和优化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线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H公司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薄华涛[6](2020)在《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泥混凝土作为仅次于水的第二大消耗实体,仍是土建工程中应用最广、用量极大的材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绿色环保节能主题的提出,提高水泥拌合物的强度、节约水泥用量、降低工程造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使用外加剂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且使配料成本增加。所以本文就从水泥混凝土的重要成分拌和水入手,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二次搅拌工艺,研究磁化水对水泥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水分子结构、水磁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个水分子结构与水分子簇结构,又通过磁场对水的极化作用以及磁场对水分子结构的改变两个方面阐述了水的磁化机理。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水分子氢键被拉长或断裂,大的水分子团变为小水分子团或单个水分子,水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水的活性得到了增强。2.基于混凝土传统搅拌工艺的缺陷,分析了混凝土二次搅拌的宏观机理和微观机理。二次搅拌工艺提高了水泥颗粒的分散度,提高了水泥的活性,水泥颗粒能充分水化,使接下来与骨料的二次搅拌更易混合均匀,进而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3.本试验采用自制永磁铁磁化装置对水进行磁化处理,设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分别采用0.6T、0.8T、1.0T和1.2T四种磁场强度,2.33m/s、2.63m/s、2.73m/s三种水处理速度,2档、4档、6档三种水泥净浆搅拌速度进行对比试验来研究磁化水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用自来水拌和相比,水泥净浆流动度提高了约37.73%;混凝土密度提高了约1.61%;混凝土坍落度提高了约27.78%;硬化混凝土3d、7d和28d强度分别提高了约33.9%、12.2%和13.5%;在满足基本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水泥用量最多能减少10%;对于不同的试验条件,电通量的值均出现随水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氯离子的渗透等级为低,表明磁化水拌和的混凝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性能。
史成东[7](2020)在《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商品混凝土技术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越来越大,对环保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管理模式趋于成熟,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门槛逐渐放低,行业内企业数量飙升,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过不断的生产经营实践,大部分商品混凝土企业意识到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纷纷通过科学、有效的战略规划来促进自身发展。然而由于战略管理体系、监管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战略规划在企业内未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在战略规划方面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却未能深入实现战略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企业效益也未得到发展。本论文将G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分别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GC公司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同时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战略匹配分析,最后基于战略发展的视角对GC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具体给出了GC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在规划落实方面也给出了具体的策略,进而为GC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规避风险,获得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促进GC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徐俊伟[8](2019)在《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减小社会压力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绿色建筑材料近些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由于目前泡沫混凝土的制备都是在建筑施工现场直接配制,生产过程中扬起的粉尘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配制过程中加入材料的多少全凭操作人员经验,很难达到用量尤其是质量的要求,因此也限制了泡沫混凝土更为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本文围绕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基本性能展开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不同水灰比的预拌浆体随着时间增加,其性能(稠度、流动度、湿容重)变化情况,以及减水剂和矿物掺和料(钢渣粉、粉煤灰)对预拌浆体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混泡时间范围。试验发现混泡时间宜在预拌浆体制成后60min内,且减水剂与矿物掺和料的加入可以延长浆体维持良好性能状态的时间。(2)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法分析了预拌浆体的水灰比与发泡时间两个因素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干密度、吸水率、软化系数、导热系数的影响。试验发现预拌浆体的水灰比对制品性能的影响较大,随着预拌浆体水灰比的增加,制品的抗压强度、干密度、导热系数呈减小趋势;吸水率、软化系数呈增大趋势。此外,还发现在各项性能都处于较优水平试件的制备组合(预拌浆体水灰比0.35,发泡时间4min)中掺入0.3 wt.%萘系高效减水剂以及以20 wt.%钢渣粉或粉煤灰取代水泥时可以提升制品相关性能。(3)通过origin软件拟合曲线,得出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干密度与抗压强度、吸水率、导热系数间的关系。通过微观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的方法计算制品孔隙率,通过拟合曲线得出孔隙率与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吸水率间的关系。
彭明山[9](2019)在《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内大力推广商品混凝土的政策支持下,传统的现场配料搅拌生产模式基本上被商品混凝土的工厂集约化生产模式给取代了。商品混凝土具有更稳定质量,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使施工速度更快,得到了建筑单位广泛的使用。但混凝土行业面临着行业间无序竞争、原材料供应紧张以及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等问题,对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H公司是一家从事商品混凝土销售、生产以及运输为一体的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具有生产各种商品混凝土及预拌砂浆能力。但是一直受到供应商与客户的双重挤压、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公司制度规定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困扰。本文想通过对重庆H公司面临市场环境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使用SWOT分析模型找出公司经营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建立四种竞争战略并运用QSPM矩阵客观地选择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即以实施总成本领先为首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以服务差异化为第二目标的战略思想;针对该战略制定了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价值链管理获得成本领先,建立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应对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和建立智慧销售系统进行客户服务上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庆H公司制定好竞争战略后从战略发动阶、段战略导入阶段、战略执行阶段和战略调整阶段将战略措施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公司的日常行动中,与此同时提供了配套的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提升企业品牌文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提高财务资源管理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重庆H公司战略措施的顺利进行,以此建立重庆H公司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地位。
张洋[10](2019)在《水泥基3D打印永久模板制备技术及组合构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建筑工业化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然而对于建筑中复杂造型构配件的生产建造过程难以做到大批量按需定制和个性化定制,当下流行的3D打印技术为我们实现复杂造型建筑部品和结构构件的标准化、个性化生产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通过逐层打印方式来快速构造三维实体,在建筑行业中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建筑中复杂造型的个性化定制,复杂造型构件通过直接打印成型或打印出复杂造型的永久模板结合后浇组合的方式来成型。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3D打印技术建造出一种圆柱的永久模板,并研究其组合构件的力学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为探究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配合比,将水泥基材料配合比中的砂灰比、硅灰含量、碳酸钙晶须含量作为变量,通过全交变量法得到27组不同的材料配合比,通过流动性和流变性试验得出每组水泥基材料的流动性指标和流变性指标,并根据实际3D打印确定的最佳流动性指标,得出最为接近该指标的材料组别,同时比较其流变性指标,得出最佳的材料配合比。2、探究了3D打印工艺及永久模板的制备技术,3D打印工艺由打印流程、代码优化和时间参数三个方面组成,根据3D打印机构造和基本操作过程得出其打印流程,根据3D打印代码的基本组成通过实际打印优化其中的高度参数和挤出量参数得到满意的可打印效果,通过在材料配合比中应用硫铝酸盐水泥替代部分硅酸盐水泥的方法,调节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时间和凝结时间,得到打印工艺中的时间参数。并通过选取合适的打印材料和基于代码及供料计划的3D打印工艺流程,根据层间上升位置的不同,实际打印出两种圆柱永久模板。3、采用抗拉、抗剪、抗折抗压试验探究3D打印制品的层间粘结性能,评价3D打印制品在“层层堆积”制造方法下的整体性,反映出利用3D打印制作出的永久模板的整体性。4、将3D打印制造的永久模板内部填充传统建筑材料形成组合圆柱,并设置同等尺寸和配筋率的现浇圆柱,通过轴压试验,分析不同模板成型方式、配筋率对组合圆柱轴压性能的影响,并对比现浇圆柱构件,探讨组合圆柱和现浇圆柱轴压性能的区别,评价组合圆柱的实用性;基于规范推导计算出组合圆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偏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组合柱的轴压和偏压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和收获如下:1、设计和制备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2、细化了3D打印的流程和代码编写的具体参数,并结合材料的工作时间和凝结时间开发了打印材料与打印设备协同的3D打印工艺,并基于此打印工艺成功打印出两种圆柱的永久模板;3、试验验证了3D打印制品良好的层间粘结性能,保证3D打印永久模板的整体性;4、永久模板组合柱有着更优异的力学性能,为此类新型组合构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混凝土搅拌设备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混凝土搅拌设备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泡沫建筑材料概述 |
1.1.1 泡沫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
1.1.2 泡沫建筑材料的特点 |
1.1.3 泡沫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 |
1.2 泡沫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基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主要原料、方法及内容 |
2.1 试验主要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主要原料 |
2.1.2 试验主要试剂 |
2.1.3 试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2 泡沫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2.2.3 泡沫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2.3 试验内容 |
第三章 水泥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研究 |
3.1.1 发泡剂种类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2 水灰比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3 泡沫掺量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成型性能的影响 |
3.1.4 优化试验结果 |
3.2 减水剂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减水剂单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2.2 减水剂复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3 增强剂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1 增强剂单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影响 |
3.3.2 增强剂复掺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外加剂复合掺加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的中试研究 |
4.1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中试研究 |
4.1.1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稳定性研究 |
4.1.2 水泥基泡沫材料现浇填充墙性能测试结果 |
4.2 水泥基现浇泡沫填充墙的施工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5.1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工艺研究 |
5.1.1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制备 |
5.1.2 比表面积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3 α型半水石膏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4 PP纤维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5 三聚氰胺减水剂掺量对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改性 |
5.1.6 磷石膏基建筑石膏的复合改性研究 |
5.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5.2.1 发泡剂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影响 |
5.2.2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结果 |
5.3 磷石膏基泡沫材料的耐水改性研究 |
5.3.1 水泥掺量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2 防水砂浆对磷石膏基泡沫材料耐水性能研究 |
5.4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制备的放大效应初探 |
5.4.1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性能测试结果 |
5.4.2 磷石膏基泡沫砌块施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
6.1 生产纲领 |
6.2 总投资估算 |
6.2.1 主要设备及费用估算 |
6.2.2 工程项目及费用估算 |
6.2.3 建设项目总投资费用估算 |
6.3 成本估算 |
6.3.1 固定成本估算 |
6.3.2 可变成本估算 |
6.3.3 年总成本估算 |
6.4 年效益分析 |
6.5 总体经济评估 |
6.6 综合评估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
2.2.1 胶凝材料 |
2.2.2 骨料 |
2.2.3 其他原材料 |
2.3 CFC的配合比 |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
2.4.4 CFC的物理性能 |
2.4.5 CFC的力学性能 |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降温材料概述 |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
3.3.1 原材料的选择 |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
3.3.3 性能测试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
3.4.2 性能测试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
3.5.3 应用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
4.2.2 材料的配合比 |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
4.3.2 测试设备 |
4.3.3 测试方法 |
4.3.4 强度试验 |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4.4.2 制备工艺 |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
5.1 引言 |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4.2 制备工艺 |
5.4.3 物相分析 |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7.2 涂料制备工艺 |
5.7.3 检测方法 |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
6.1 引言 |
6.2 应用项目简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
6.2.3 工程难点 |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
6.3.5 立体绿化技术 |
6.3.6 建筑遮阳技术 |
6.3.7 光电技术 |
6.4 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理论基础 |
(1) 竞争战略理论 |
(2) 分析工具 |
第2章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现状和存在问题 |
2.1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概况 |
2.1.1 亚新集团简介 |
2.1.2 老城堡集团简介 |
2.1.3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简介 |
2.2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
2.3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2.3.1 企业定位和管理模式不清晰 |
2.3.2 市场占有率低 |
2.3.3 成本高 |
(1) 主要问题 |
(2) 原因分析 |
第3章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2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内部资源 |
3.2.2 产业链联动能力 |
3.2.3 营销能力 |
3.2.4 卓越运营能力 |
3.2.5 研发能力 |
3.2.6 电商运营能力 |
3.3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SWOT分析 |
3.3.1 外部机遇和威胁 |
3.3.2 内部优势和劣势 |
3.3.3 SWOT模型分析 |
第4章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及实施 |
4.1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规划的目标 |
4.4.1 财务目标 |
4.4.2 市场目标 |
4.4.3 运营目标 |
4.4.4 内部学习目标 |
4.2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2.1 备选战略可行性分析 |
4.2.2 备选战略评价与选择 |
4.3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 |
4.3.1 原材料与产品品牌集中化 |
4.3.2 生产运营集中化 |
4.3.3 市场营销集中化 |
4.4 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4.1 组织保障 |
4.4.2 人力资源保障 |
4.4.3 技术研发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发展状况 |
1.2.2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环保发展状况 |
1.2.3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智能化发展状况 |
1.2.4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设计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设计主要思路及目标 |
1.4.1 研究设计思路 |
1.4.2 研究设计目标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5.1 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1.5.2 总体方案设计 |
1.5.3 混凝土生产线系统设计 |
1.5.4 骨料生产线系统设计 |
1.5.5 实施效果及经济指标 |
2.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2.1 项目建设背景 |
2.2 可行性分析 |
2.2.1 符合区域发展战略需求 |
2.2.2 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3.总体方案设计 |
3.1 设计理念 |
3.2 设计依据 |
3.3 总体方案 |
3.3.1 市场分析 |
3.3.2 项目拟建规模 |
3.3.3 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 |
3.4 本章小结 |
4.混凝土生产线系统设计 |
4.1 混凝土生产线总体方案 |
4.1.1 混凝土生产线设计总体要求 |
4.1.2 设计技术要求 |
4.1.3 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 |
4.2 生产工艺原材料 |
4.2.1 水泥 |
4.2.2 粉煤灰 |
4.2.3 矿粉及其他矿物掺合料 |
4.2.4 外加剂 |
4.2.5 生产用水 |
4.2.6 砂 |
4.2.7 粗骨料 |
4.3 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 |
4.3.1 主楼结构 |
4.3.2 搅拌主机 |
4.3.3 计量系统 |
4.3.4 骨料配料称量装置 |
4.3.5 粉料称量装置 |
4.3.6 水、液体外加剂称量装置 |
4.3.7 粉料风槽输送 |
4.4 混凝土生产线智能化系统设计 |
4.4.1 双机同步控制 |
4.4.2 高性能硬件配置 |
4.5 混凝土生产线环保系统设计 |
4.5.1 混凝土废水废渣处理系统 |
4.5.2 混凝土生产线防尘系统 |
4.5.3 混凝土生产线降噪处理 |
4.6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4.7 本章小结 |
5.骨料生产线系统设计 |
5.1 骨料生产线设计要求 |
5.1.1 总论 |
5.1.2 设计条件 |
5.1.3 产能设计要求 |
5.1.4 机制砂产品工艺要求 |
5.1.5 碎石产品工艺要求 |
5.2 骨料生产线生产工艺 |
5.3 骨料生产系统设计 |
5.3.1 预处理及破碎 |
5.3.2 骨料精加工整形 |
5.3.3 骨料筛分系统 |
5.3.4 石粉收集系统 |
5.3.5 骨料成品库系统 |
5.3.6 骨料生产线水循环系统 |
5.4 骨料生产线智能化系统设计 |
5.5 骨料生产线环保系统设计 |
5.5.1 废水处理系统设备 |
5.5.2 骨料生产线防尘处理 |
5.5.3 骨料生产线降噪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6.实施效果及经济指标 |
6.1 实施效果 |
6.1.1 实测产能 |
6.1.2 环保指标 |
6.1.3 智能化指标 |
6.2 经济指标 |
6.2.1 投资估算成本 |
6.2.2 砂石加工成本 |
6.2.3 混凝土单方成本 |
6.2.4 投资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SLP和遗传算法的管桩生产线平面布置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设施布置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系统布置设计的理论概述 |
2.1.1 系统布置设计的概念 |
2.1.2 系统布置设计的形式 |
2.1.3 系统布置设计的方法 |
2.2 系统布置设计SLP法 |
2.2.1 SLP法的基本元素和阶段 |
2.2.2 SLP法的实施步骤 |
2.2.3 SLP法存在的不足 |
2.3 遗传算法 |
2.3.1 遗传算法的概念 |
2.3.2 遗传算法的原理 |
2.3.3 遗传算法的操作流程 |
2.3.4 遗传算法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桩生产线的相关介绍 |
3.1 管桩产品介绍 |
3.2 管桩生产工艺介绍 |
3.2.1 PHC管桩生产工艺概述 |
3.2.2 混凝土料拌合 |
3.2.3 钢构骨架加工成型 |
3.2.4 拆模与模具装配 |
3.2.5 布料入模 |
3.2.6 离心养护成型 |
3.3 管桩生产设备 |
3.3.1 编网设备 |
3.3.2 搅拌设备 |
3.3.3 喂料设备 |
3.3.4 离心设备 |
3.3.5 蒸汽养护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公司项目布置规划及优化 |
4.1 项目背景介绍 |
4.1.1 行业背景 |
4.1.2 H公司简介 |
4.2 H公司布置规划项目概况 |
4.2.1 项目设计目标 |
4.2.2 产量产品分析 |
4.2.3 项目规划用地 |
4.2.4 工艺布置原则 |
4.3 生产设备选型 |
4.3.1 设备选型的原则 |
4.3.2 编网设备选型 |
4.3.3 搅拌设备选型 |
4.3.4 喂料设备选型 |
4.3.5 离心设备选型 |
4.3.6 蒸汽养护设备选型 |
4.4 系统布置设计规划 |
4.4.1 生产性质及协作关系 |
4.4.2 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
4.4.3 作业单位相关度分析 |
4.4.4 修正因素及实际条件 |
4.4.5 布置设计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对H公司管桩生产线的布局优化 |
5.1 关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构建 |
5.1.1 建模要求和思路 |
5.1.2 模型假设 |
5.1.3 建立目标函数 |
5.1.4 约束条件 |
5.2 求解遗传算法模型 |
5.2.1 编码方法 |
5.2.2 初始种群 |
5.2.3 遗传算子 |
5.2.4 适应度函数 |
5.3 遗传算法的应用 |
5.3.1 生产线布局数据 |
5.3.2 运行结果 |
5.4 优化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MATLAB主程序函数 |
附录2MATLAB目标函数 |
附录3MATLAB创建初始种群函数 |
附录4MATLAB修正函数 |
附录5MATLAB校验函数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水泥混凝土的应用及发展 |
1.1.2 使用外加剂的优缺点 |
1.1.3 搅拌工艺的研究 |
1.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5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磁化水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二次搅拌工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磁化水拌和机理分析 |
2.1 水分子的结构特征 |
2.1.1 单个水分子结构 |
2.1.2 水分子簇结构 |
2.2 水磁化机理 |
2.2.1 磁场对水的极化作用 |
2.2.2 磁场对水分子结构的改变 |
2.3 混凝土二次搅拌机理 |
2.3.1 混凝土传统搅拌工艺的缺陷 |
2.3.2 混凝土二次搅拌工艺的宏观机理 |
2.3.3 混凝土二次搅拌工艺的微观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
3.1 试验前准备 |
3.1.1 试验样机 |
3.1.2 试验原材料 |
3.1.3 水磁化平台的搭建 |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3 搅拌制度的确定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4.1 试验内容 |
3.4.2 试验测试项目与所需仪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水泥净浆流动度分析 |
4.1.1 磁场强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1.2 水流速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1.3 搅拌速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2 新拌水泥混凝土密度测试分析 |
4.2.1 磁场强度对水泥混凝土密度的影响 |
4.2.2 水流速对密度的影响 |
4.2.3 搅拌速度对水泥混凝土密度的影响 |
4.3 新拌水泥混凝土坍落度试验分析 |
4.3.1 磁场强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
4.3.2 水处理速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
4.3.3 搅拌速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
4.4 水泥混凝土水化温升结果分析 |
4.4.1 磁场强度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
4.4.2 水流速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
4.4.3 搅拌速度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
4.5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4.5.1 磁场强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2 水处理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3 搅拌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4 水泥用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分析 |
4.7 相关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企业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架构 |
第二章 GC公司经营概况 |
2.1 GC公司发展历程 |
2.2 公司架构与经营模式 |
2.2.1 公司架构 |
2.2.2 主要业务 |
2.2.3 经营模式 |
2.3 公司现状简介 |
2.4 GC公司经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4.1 公司区域布局 |
2.4.2 GC公司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技术环境分析 |
3.2.4 社会环境分析 |
3.3 行业分析 |
3.3.1 行业简介 |
3.3.2 行业发展趋势 |
3.4 五力模型分析 |
3.4.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4.2 替代品的威胁 |
3.4.3 顾客议价能力 |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4.5 行业内竞争者 |
3.5 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
3.5.1 市场机会分析 |
3.5.2 市场威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技术资源 |
4.1.2 人力资源 |
4.1.3 品牌资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生产运作能力分析 |
4.2.2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
4.3 公司核心专长分析 |
4.4 SWOT分析 |
4.4.1 优势与劣势 |
4.4.2 威胁与机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经营战略定位 |
5.1 公司战略分析 |
5.1.1 SO增长型战略分析 |
5.1.2 WO扭转战略分析 |
5.1.3 W-T防御型战略与S-T多样化战略分析 |
5.2 公司的战略定位 |
5.2.1 业务定位 |
5.2.2 市场定位 |
5.2.3 竞争优势定位 |
5.3 公司战略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司战略执行保障 |
6.1 组织结构及风险控制 |
6.2 技术能力及人员保障 |
6.3 激励政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泡沫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
1.1.2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特点 |
1.1.3 预拌砂浆的特点 |
1.1.4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对建筑保温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泡沫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预拌砂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实验的主要内容、特色与创新点 |
1.4.1 实验的主要内容 |
1.4.2 特色与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设备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水 |
2.1.3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发泡剂 |
2.1.4 外加剂 |
2.1.5 矿物掺和料 |
2.2 试验设备 |
2.2.1 净浆体性能检测设备 |
2.2.2 发泡设备 |
2.2.3 养护设备 |
2.2.4 电热恒定温度干燥箱 |
2.2.5 性能检测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净浆体性能的检测方法 |
2.3.2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测定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普通工艺泡沫混凝土制备及预拌浆体性能研究 |
3.1 试验配合比设计 |
3.1.1 试验配合设计要求 |
3.1.2 试验配合设计步骤 |
3.2 预拌浆体性能研究 |
3.2.1 不同水灰比浆体随时间变化性能的影响 |
3.2.2 减水剂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3.2.3 矿物掺合料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3.3 影响预拌浆体性能的主要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 |
4.1 试验设计 |
4.2 试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4.2.2 干密度试验结果分析 |
4.2.3 吸水率试验结果分析 |
4.2.4 软化系数试验结果分析 |
4.2.5 导热系数测定试验与结果分析 |
4.2.6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最佳性能组合 |
4.3 减水剂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1 减水剂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减水剂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
4.3.3 减水剂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4.4 矿物掺和料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4.1 钢渣粉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4.2 粉煤灰对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5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干密度与其他性能间的相互关系 |
4.5.1 干密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4.5.2 干密度与吸水率的关系 |
4.5.3 干密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
5.1 泡沫混凝土结构特点 |
5.2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微观分析 |
5.3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性能与微观结构 |
5.3.1 水泥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微观分析 |
5.3.2 掺入矿物料的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微观分析 |
5.4 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孔隙率与性能间的关系 |
5.4.1 孔隙率与干密度间的关系 |
5.4.2 孔隙率与抗压强度间的关系 |
5.4.3 孔隙率与导热系数间的关系 |
5.4.4 孔隙率与吸水率间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章 竞争战略理论基础 |
2.1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1.1 三大通用战略 |
2.1.2 三大通用战略比较 |
2.2 竞争战略的管理工具 |
2.2.1 波特五力模型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价值链理论 |
2.2.4 SWOT分析法 |
第3章 重庆H公司经营环境问题分析 |
3.1 重庆H公司概况 |
3.2 重庆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力分析 |
3.3 重庆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基本活动分析 |
3.3.2 支持性活动分析 |
3.4 重庆H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重庆H公司SWOT分析法 |
3.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
4.1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1.1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
4.1.2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2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
4.2.1 公司战略使命、愿景及目标 |
4.2.2 竞争战略制定的原则 |
4.2.3 竞争战略制定的要点 |
第5章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步骤 |
5.1.1 战略发动阶段 |
5.1.2 战略导入阶段 |
5.1.3 战略执行阶段 |
5.1.4 战略调整阶段 |
5.2 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3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
5.2.4 提高财务资源管理 |
5.2.5 提升企业品牌文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重庆H公司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重庆H公司战略选择调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水泥基3D打印永久模板制备技术及组合构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
1.1.2 3D打印技术原理及应用 |
1.1.3 建筑行业3D打印建造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3D打印水泥基材料配合比探究 |
2.1 试验基本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硅灰 |
2.1.3 试验用砂 |
2.1.4 碳酸钙晶须 |
2.1.5 纤维 |
2.1.6 外加剂 |
2.1.7 水 |
2.2 3D打印水泥基材料全交试验表 |
2.3 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流动性试验 |
2.3.1 试验简介 |
2.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2.4 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试验 |
2.4.1 试验简介 |
2.4.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2.5 最优配合比选择 |
2.5.1 配合比选择 |
2.5.2 打印样品展示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3D打印工艺探究及永久模板的制备 |
3.1 试验用3D打印机简介 |
3.1.1 3D打印机简介及设备操作 |
3.1.2 3D打印工艺概述 |
3.2 3D打印机打印代码分析 |
3.2.1 代码基本构成 |
3.2.2 代码参数分析及优化 |
3.3 水泥基材料3D打印工艺的时间参数探究 |
3.3.1 3D打印工艺的时间参数概述 |
3.3.2 硫铝酸盐水泥的应用 |
3.3.3 材料流动性经时损失 |
3.3.4 材料凝结时间 |
3.3.5 时间参数在实际打印中的应用 |
3.4 3D打印永久模板制备 |
3.4.1 永久模板简介 |
3.4.2 3D打印永久模板制备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3D打印制品层间粘结性能探究 |
4.1 3D打印制品层间粘结性能简介 |
4.2 3D打印制品层间粘结性能试验探究 |
4.2.1 抗拉试验 |
4.2.2 抗剪试验 |
4.2.3 抗折抗压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泥基3D打印永久模板组合圆柱轴压试验研究 |
5.1 试验简介 |
5.1.1 试验构件制备 |
5.1.2 试验设备及方案 |
5.2 试验现象 |
5.2.1 组合构件 |
5.2.2 现浇对比构件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组合构件分析 |
5.3.2 与现浇构件对比分析 |
5.3.3 试验结果分析总结 |
5.4 组合柱承载力计算分析 |
5.4.1 组合柱轴压承载力计算 |
5.4.2 组合柱偏压承载力计算 |
5.5 永久模板组合柱有限元模拟分析 |
5.5.1 有限元模拟简介 |
5.5.2 组合柱轴压力学性能模拟 |
5.5.3 组合柱偏压力学性能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混凝土搅拌设备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基及磷石膏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研究[D]. 师一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亚新集团长春建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曹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4]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D]. 周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SLP和遗传算法的管桩生产线平面布置设计及优化[D]. 梁煊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D]. 薄华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7]GC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史成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8]预拌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俊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7)
- [9]重庆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彭明山. 湘潭大学, 2019(02)
- [10]水泥基3D打印永久模板制备技术及组合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 张洋.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