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徒区农发行业务发展实现四个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愉[1](2020)在《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粮棉油收储体制改革的推进,新形势下妥善处理好农发行粮食收购贷款职能和防范风险,就需要在原有制度方法上进行创新,细化措施,化解风险防范难题。本文主要以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为出发点,从风险防范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随着农发行业务的发展,农发行成立了风险委员会以适应现有的风险管理框架,如果发生重大事项,将会对重大事项风险进行集中的集体审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农发行业务也突飞猛进,由于业务经营环境很是复杂,风险防范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基于此,通过对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深入分析,从中总结现有风险防范状态下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结合农发行粮食贷款现状完善和改进风险防范制度,这将会成为未来农发行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层面贡献巨大的力量,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最终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现代化。在本文中基于现有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持下,正确地运用贷款风险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参考文献的研究成果,结合农发行的自身特点,提出完善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的建议。经过分析表明,农发行现有风险防范下存在的问题包括: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工具单一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可见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需要完善。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首先,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其次,贷款流程存在缺陷;再次,信贷管理办法滞后;最后,贷后管理体制落后。本文研究中结合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现状提出完善的相应对策:首先,健全粮食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提升粮食贷款流程效率;再次,完善粮食贷款信贷风险防控方法;最后,优化贷后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实施方案,达到政策性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的目的。
潘春华[2](2019)在《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体系改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特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金融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国内商业银行由原来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价值、综合效益转变,改革转型成为趋势。农商银行是服务“三农”“小微”的农村金融主力军,脱胎于农信社,基础薄弱,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随着形势变化,传统的经营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农商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绩效考评是工作指挥棒,结合自身实际,引入平衡计分卡改善传统的绩效考评体系,来提升农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条好的出路。针对S农商银行在新形势下“存款难上、贷款难放、效益难提升”的经营现状,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绩效、商业银行绩效、平衡计分卡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绩效管理理论,重点解析了绩效考评以及平衡计分卡的含义、作用和基本特点,强调了平衡计分卡基本特点是与战略目标紧密联接,它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把战略目标通过绩效指标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来完成的绩效管理方法。其次在回顾S农商银行发展历程和绩效改革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绩效考核偏重业务过程指标忽略非财务指标、偏重短期业务目标忽视长远发展、偏重内部评价忽视外部影响因素、偏重盈利能力忽视风险管理等存在的不足,认为在S农商银行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完全有必要的,重点进行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为突出和强调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战略导向的绩效考评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学习与成长五个维度分解的观点,运用专家打分法和访谈分析法对各维度的指标作了探讨、梳理和选取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标准值的确定与动态调整以及计分方法也进行了探讨,且为平衡计分卡绩效考评方案的实施提出保障措施:高层管理者组织领导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开展全方位制度配套建设;建设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打造先进的管理会计平台;建立绩效考评验证与反馈机制。最后得出结论:S农商银行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设计五维度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绩效考核,将会使得S农商银行逐步摆脱目前的经营困扰,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作出展望: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持续优化,不仅有利于S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其他农商银行的绩效改革和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刘新霞[3](2019)在《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农发行新使命新任务,如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主体和骨干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长期项目贷款作为农发行支农的重要金融产品,以其突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支持地方经济及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中长期项目贷款业务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上,大力支持扶贫、农业、农村生态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农发行内部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防控信贷风险的制度和办法,并且不断加大考核力度,但贷款形成不良的风险却在不断加大。本文选取二级分行——常德市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问题根源,设计优化方式,落实保障措施,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新常态下履行好信贷支农职责,对全行项目贷款扶贫工作筑牢风险防控堤坝。文章首先在整理归纳国内外关于项目贷款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外部监管、同业竞争以及自身的内在管理水平出发,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分析了中长期项目贷款面临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措施以及实施与保障。从贷前政府购买服务无法继续、项目发展后劲不足、贷中缺乏对资金本到位的真实判断、信贷审批极端化、贷后资金支付不合规、还款来源无法覆盖项目本息以及信贷人员能力不够等问题,指出造成该问题的内外部成因,进而提出如何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尽职三个方面对风险管理进行优化,其中贷前调查主要是如何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营销政府主导项目,创造性扩宽项目支持范围。贷中审批主要是如何判断项目资本金真实到位,落实好贷前条件。贷后管理主要是如何支付合规、落实项目还款来源及提升人员操作风险。最后文章提出优化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确保优化方案落到实处。通过研究农发行常德市分行的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的优化方案,有助于推动农发行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提高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为全行业务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高质量的创新发展业务,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服务,同时,也对各市分行改善项目贷款的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Ma Fan[4](2018)在《A Practice Report on C-E Translation of Repor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ina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2016) Guided by Text Typology Theory》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交流迅速扩展,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报告翻译成为了交流过程中时常涉及的环节。因此,报告翻译的质量与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本实践报告讨论的是笔者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扶贫报告(2016)》汉英翻译的实践。笔者对该报告的文本功能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并梳理了作者在报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未能准确传达文本信息,主要存在于政治术语、文化负载词、汉语四字结构及中国古诗词翻译;(2)未能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主要存在于标题、重复信息及长难句的翻译;(3)缺乏语篇意识,主要包括语篇功能意识、语篇结构意识及语篇文体特点意识。根据卡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该金融扶贫报告属于信息型文本。笔者旨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就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具体表现为:释义、音译加注、减译、分译、转换、主位推进和简洁性原则。期望本实践报告的初步研究结果能对报告文本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启示和借鉴。
周良伟,黄小卫,邹新月,段军山,杨亭亭[5](2017)在《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城市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以农发行广东省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策性银行大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为政府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新常态和农业新阶段的特点,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挺身而出,主动作为,大力拓展业务,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了逆经济周期调节作用。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形势下,位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省会城市的农发行分行即城市行如何在强化"三农"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农发行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田丰[6](2017)在《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区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了。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
张连政[7](2016)在《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认为“三农”问题,始终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中央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每一年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连续13年每年都下发了一个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核心地位。现如今,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大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资金支持,农村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离不开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撑。农村金融已成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就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六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深耕农村市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自身存在各类问题及矛盾逐渐暴露和显现出来,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能够更好的履行金融支农使命。农村信用社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最终选择了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由此诞生了。农村商业银行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运行,仍继续肩负着支持“三农”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要使命。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各项经营状况持续向好。但不可否认,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地方,面对日趋激烈的农村金融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农村商业银行更需要坚定其市场地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切实有效措施,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各级政府应一如既往的给予农村商业银行各项政策支持,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担负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担。本论文开篇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同时对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文献进行针对性梳理,并选取山东省枣庄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剖析当前该市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以该市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具体农村金融机构为视角,通过农村商业银行对枣庄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及其农村金融服务具体做法,阐明了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并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全面的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地方,本文从其加强自身建设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来改善和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其发展后劲,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担负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担。
代琳[8](2016)在《我国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以中和农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小企业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的问题,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群体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很难获得贷款。为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小贷公司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开始试点。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允许由民间出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这一创新举措对促进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融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更难以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贷款。这主要是由于小贷公司被定义为“只贷不存”的机构,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不能超过两家银行,融入的资金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0%。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创新融资渠道,而开展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和农信的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2008年成为一个公司化的独立实体,实行全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其业务范围是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中和农信经过8年的发展,成长为了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领头羊。2014年末中和农信开始试水小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15年1月15日,深交所挂牌上市的资产证券化新规后的首单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中和农信探索的成果。该产品名为“中和农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证券简称“14中和1A”、证券代码119119)。作为资产证券化新规颁布后的第一次实践,它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拓展融资渠道、开展小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标志性事件。所以,分析这一案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和农信专项计划这一案例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小贷公司的现状提出了建议。本文首先论述了选取这一题目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的来说,国外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早,研究成果丰硕,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起步晚发展快,但有所欠缺的是关于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文献查阅和案例研究与理论结合两大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证券化新规后的首单产品进行了分析,案例新且具有代表性,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很多数据不可得,本文并未在定价、收益等方面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其次,本文介绍了中和农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基本情况。为了更好地对案例进行介绍,本文首先明确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并对资产证券化中的一大核心原理和三大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之后,本文介绍了小贷行业和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小贷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小贷行业目前的基本情况就是发展快且不断在探索长效机制,但融资困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急需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小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其中一种,它属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为目前我国三大证券化模式之一。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如火如荼。中和农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就是新规颁布后的首单产品。该产品的原始权益人是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具有良好的业务运营状况。该产品的计划管理人是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发行交易的依据是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该产品以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托管人,全权负责本专项计划的托管业务。另外还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机构参与其中。该项目经过选取基础资产、构建资产池、SPV设立、真实出售、信用增级、证券发行等流程,最终完成了资产证券化。本文对这一流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介绍。本项目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部分,优先级的发行金额是4.3亿元,预期收益率为6.4%,评级为AAA级;次级债券发行金额为0.7亿元,无预期收益率,全部由中和农信自持。对中和农信资产支持专项资计划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从中和农信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核心环节、项目的特殊性、项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和农信的财务可持续性是进行小贷资产证券化的根本动因。中和农信近三年来业务规模急剧扩张导致筹资压力增大,存量资产过多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同时它还面临着融资渠道有限、春耕期的资金缺口等问题。以上原因促使中和农信的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加剧,不得不寻找新途径改善财务状况。另外,政策不断完善支持着小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外加中和农信有在未来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提前布局的考虑,这两大动因也促使中和农信实施了本次资产证券化。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该项目的核心环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在基础资产方面,中和农信将18-60岁已婚女性的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本文还对基础资产的利率、期限、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项目在这些方面均进行了严格规范来规避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在破产隔离方面,SPV为计划管理人中信证券设立的本专项计划,中信证券在SPV运作方面有丰富经验,该SPV形式也较成熟,并有相关文件保障,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信用增级的实施措施方面,本项目采用了优先/次级安排、信用触发机制、超额覆盖三种手段,通过对三种手段的逐一分析,本文认为三种手段均为证券提供了信用支持,提高了证券的信用等级。在交易结构设计方面,本文研究发现该项目创新性地设置了循环购买结构,这样就可以解决贷款期限和资产支持证券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现金流就像血液,贯穿于资产证券化的始终,所以本文还对现金流流转进行了分析,包括计划设立日、循环期和分配期的现金流流转。该项目具有的特性也是本文重点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将该项目和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及其他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项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本项目和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笔者发现,该项目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的基础资产上。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为收益权,本项目的基础资产则是债权,并且还是信贷资产,这就和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区分开来。另外,通过对比本项目和其他小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现,本项目还有两大特性。一是该项目的原始权益人中和农信服务覆盖范围为农村,二是该项目基础资产的贷款对象为农村妇女,这和其他小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不同,也使得中和农信采取了五户联保、投保保险等特殊的手段降低风险。之后,本文对该项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项目主要有三个优势:1.项目在资本市场较受认可,这主要是因为中和农信有政府背景、基础资产优良以及有针对该项目的有效的风控措施。2.收益具有吸引力,该项目6.4%的收益率和其基础资产池的贷款利率的利差让中和农信有获利的空间。3.与其他融资渠道有优势,包括银行借款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两种融资方式。该项目在成本、募集资金投向、流动性、资产关联性等方面均具有很大优势。当然,该项目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外部担保以及SPV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这会影响项目的吸引力。综合以上案例介绍和分析,本文认为该项目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中和农信发行主体信用较高、业务运营模式完善,基础资产能产生独立的、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以及优良的风险控制手段。另外,SPV的设立也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然而,能和中和农信能媲美的小贷公司很有限,制约了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此,本文对小贷公司、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信用评级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羽[9](2015)在《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博弈日趋明显,越是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越容易陷入金融抑制和经济停滞的泥潭,而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三农”问题突出、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低、融资制度安排不合理,更为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融抑制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辩证关系,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应优先发展金融业,通过实现农村落后地区资本的合理配置来打破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怪圈,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供给先行的原则保证涉农贷款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三农”发展的资本积累,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快自身改革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本研究是基于对内蒙古农牧区的调查展开的,欠发达的北疆区域正处在城镇化转型时期,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资金需求量的增加会更加明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贫血”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有效需求难以甄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农村金融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城镇化转型所需资金配置的功能。当前,内蒙古农牧区金融面临着来自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了抑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深化,一方面加强政策性支农力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实施县域金融机构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这种改革的效果很不明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丛丛,例如:农村金融组织吸收的储蓄存款“偏农离农”现象依然严峻,抽水机式的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供给不畅迫使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流产;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性,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农村金融信贷技术的缺乏等等。本文研究发现转型期的农牧民金融需求具有小额性、分层性、零散性、多样性、民生性和非农产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标准是相悖的,严格的客户甄别使低质的农牧户需求受到正规金融的排挤,另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村主体有效需求乏力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在面临制度或经济转型的良好发展机遇时,要深入剖析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地制宜地搭建适合于区域特征的农村金融架构的建议,针对我区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提出构建以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为主的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并且要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与正规金融一道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庞祥东[10](2014)在《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是银行的普遍特征,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所有的风险种类中,信贷风险是银行业务中的基本风险品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统一简称为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专门服务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性银行,随着其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信贷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议论。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轻则导致银行业务拓展艰难,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盈利水平降低;重则资金链条断裂,整个银行系统周转不灵,阻碍国家政策的实施,农发行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其政策性职能。无法完成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历史使命,难以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平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对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必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业务发展现状,对风险管理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从而推动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本文以哈密地区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农发行的诞生背景、主要职能,及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概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哈密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二、丹徒区农发行业务发展实现四个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徒区农发行业务发展实现四个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文献综述 |
(1) 粮食主产区基本情况相关文献 |
(2) 贷款风险防范成因的相关文献 |
(3) 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相关文献 |
第2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吉林省分行基本情况简介 |
2.2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现状 |
2.2.1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客户准入管理现状 |
2.2.2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发放管理的现状 |
2.3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现状 |
2.3.1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前风险预警系统 |
2.3.2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中风险监测体系 |
2.3.3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后粮食库存风险管理 |
2.4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2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中操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
2.4.3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中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
2.4.4 吉林省分行贷款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
3.1.1 吉林省分行横向管理方面 |
3.1.2 吉林省分行纵向管理方面 |
3.2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流程存在缺陷的影响 |
3.2.1 吉林省分行贷款流程过于单一 |
3.2.2 吉林省分行贷款办理过于繁琐 |
3.3 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信贷管理方法滞后的影响 |
3.3.1 吉林省分行定量分析科学性不够 |
3.3.2 吉林省分行定性分析主观性过强 |
3.3.3 吉林省分行缺乏对数据模型应用 |
3.4 吉林省分行贷后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 |
3.4.1 吉林省分行监管重视片面指标 |
3.4.2 吉林省分行缺乏灵活的风险预警 |
3.4.3 吉林省分行岗位人员素质建设落后 |
第4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优化对策 |
4.1 健全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管理体系 |
4.1.1 吉林省分行精准投放粮食贷款 |
4.1.2 吉林省分行分层级风险防控 |
4.2 提升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流程效率 |
4.2.1 优化办贷管贷体制及流程 |
4.2.2 构建风险防范壁垒 |
4.3 完善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信贷风险管控方法 |
4.3.1 吉林省分行贷前审查锁定风险 |
4.3.2 吉林省分行贷时管理做好风险管控 |
4.3.3 吉林省分行止损价条款和质价量确认 |
4.3.4 吉林省分行提升贷后检查压实风险范 |
4.4 优化吉林省分行贷后管理体制 |
4.4.1 吉林省分行落实保证粮食安全责任 |
4.4.2 吉林省分行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
4.4.3 吉林省分行建立收购信用保证基金 |
4.4.4 吉林省分行形成收购基金风险防控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体系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商业银行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图 |
第2章 绩效管理理论 |
2.1 绩效管理概念 |
2.1.1 绩效和绩效管理 |
2.1.2 绩效管理遵循的原则 |
2.2 绩效管理的流程 |
2.3 绩效考评 |
2.3.1 绩效考评含义 |
2.3.2 绩效考评的作用 |
2.3.3 绩效考评常用的方法工具 |
2.4 平衡计分卡理论 |
2.4.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
2.4.2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特点 |
第3章 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现状分析 |
3.1 S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2 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现状 |
3.2.1 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的历史演变 |
3.2.2 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现状 |
3.3 S农商银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省联社考核指标体系的比较 |
3.4 关于绩效考评现状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调查对象 |
3.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5 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问题归纳 |
3.5.1 过分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因素 |
3.5.2 过于偏重内部评价,忽视外部影响因素 |
3.5.3 过于注重短期指标,未着眼于长远 |
3.5.4 过于重视盈利能力,忽视风险管理 |
3.5.5 过于重视结果导向,忽视过程管理 |
3.6 绩效考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6.1 企业仍处于改革转型期,政策缺乏连续性 |
3.6.2 管理者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
3.6.3 绩效考评支持不足 |
第4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体系设计 |
4.1 S农商银行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
4.2 设计原则 |
4.2.1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
4.2.2 战略关联性原则 |
4.2.3 客观公正的原则 |
4.2.4 注重风险可控的原则 |
4.2.5 动态性原则 |
4.3 维度设计及指标选择 |
4.3.1 五维度设计 |
4.3.2 各维度指标选择 |
4.4 指标权重设计及指标标准值、计分方法 |
4.4.1 指标权重设计 |
4.4.2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4.4.3 计分方法 |
第5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评的实施保障 |
5.1 高层管理者的组织领导及员工的积极参与 |
5.1.1 高层管理者重视 |
5.1.2 员工积极参与 |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
5.2 开展全方位制度配套建设 |
5.2.1 完善薪酬委员会制度。 |
5.2.2 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
5.2.3 优化业务流程制度 |
5.2.4 优化员工薪酬制度 |
5.3 建设强有力的信息系统 |
5.4 打造先进的管理会计平台 |
5.5 建立绩效考评验证与反馈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3)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2.1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概况 |
2.1.1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简介 |
2.1.2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基本情况 |
2.2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制度流程 |
2.3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2.3.1 贷前调查存在的问题 |
2.3.2 贷中审批存在的问题 |
2.3.3 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2.4.1 国家政策因素 |
2.4.2 资金来源因素 |
2.4.3 外部监管及同业竞争因素 |
2.4.4 内部操作因素 |
第3章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对策方案设计 |
3.1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
3.1.1 指导思想 |
3.1.2 主要原则 |
3.1.3 主要目标 |
3.2 贷前调查风险管理优化 |
3.2.1 积极协助政府防范化解地方债务 |
3.2.2 营销政府主导的发展性项目 |
3.2.3 创造性扩宽项目业务支持范围 |
3.3 贷中审批风险管理优化 |
3.3.1 核实项目资金本来源 |
3.3.2 落实项目贷前条件 |
3.4 贷后管理风险管理优化 |
3.4.1 合规使用信贷资金 |
3.4.2 补齐还款来源的短板 |
3.4.3 提升员工队伍操作水平 |
第4章 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 |
4.1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
4.1.1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
4.1.2 实施过程中风险监控 |
4.1.3 实施后反馈与控制 |
4.2 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 |
4.2.1 人力资源保障 |
4.2.2 制度合规保障 |
4.2.3 信息技术保障 |
4.3 预期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 Practice Report on C-E Translation of Repor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ina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2016) Guided by Text Typology Theory(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
1.2 Task Description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2.1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Report Text |
2.2 Theoretical Support |
2.2.1 Overview of Reiss’ Text Typology Theory |
2.2.2 Text Types and Text Functions |
2.2.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Different Text Types |
CHAPTER III ANALYSIS OF TEXT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PROBLEMS |
3.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3.1.1 Text Function |
3.1.2 Language Features |
3.1.2.1 Lexical Level |
3.1.2.2 Syntactic Level |
3.1.2.3 Textual Level |
3.2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
3.2.1 Inaccurate Text Information Conveyed |
3.2.1.1 Political Terms |
3.2.1.2 Culture-loaded Words |
3.2.1.3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
3.2.1.4 Chinese Poetry |
3.2.2 Failure to Adapt to Idiomatic Expressions of Target Readership |
3.2.2.1 Title Translation |
3.2.2.2 Repeated Information |
3.2.2.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3.2.3 Lack of Discourse Awareness |
3.2.3.1 Text Feature Awareness in the Discourse |
3.2.3.2 Function Awareness in the Discourse |
3.2.3.3 Structure Awareness in the Discourse |
CHAPTER IV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OF REPORT TEXT |
4.1 Solutions to Conveying Text Information |
4.1.1 Paraphrase |
4.1.2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
4.2 Solutions to Adapting to Expressions of Target Readership |
4.2.1 Omission |
4.2.2 Division |
4.2.3 Shift |
4.3 Solutions to Strengthening the Discourse Awareness |
4.3.1 Thematic Progression |
4.3.2 Concision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arget Text |
(5)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城市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以农发行广东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省分行辖区内城市行发展情况 |
(一) 全国城市行整体发展情况 |
(二) 农发行广东省分行辖区内城市行发展情况 |
(三) 广东省辖区内城市行发展特点 |
二、城市行发展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 |
(一) 外部制约因素 |
(二) 内部机制和运营能力对城市行发展构成制约 |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城市行业务发展中的建议 |
(一) 提升站位, 树立城市行跨越式发展的新思维 |
(二) 巩固传统业务优势, 加快业务创新 |
(三) 调整城市行办贷条件和放贷权限 |
(四) 创新营销模式, 调整营销思路 |
(五) 发挥贷款业务引领作用, 开拓其他业务 |
(六) 从软硬件两方面提升服务质量 |
(七) 创新内部体制, 完善激励机制 |
(6)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支农:全力以赴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 勇当金融扶贫的“主力军”, 着力打造“扶贫银行”。 |
(二) 全力支持粮棉油收购“不动摇”, 着力打造“粮食安全银行”。 |
(三) 加大对农业农村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着力打造“补短板的银行”。 |
(四) 积极服务农牧业现代化, 着力打造“特色银行”。 |
(五) 开展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投资业务。 |
二、经营:坚持按银行规律办事,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
三、管理: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建立了现代银行的框架体系 |
四、展望:坚定办行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
(一) 实施“内行党建+”模式。 |
(二) 实施“内行党建+政策性金融扶贫”模式。 |
(三) 实施“内行党建+优秀基层党组织党建共建”。 |
(7)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分析与归纳相结合 |
1.2.2 SWOT分析法 |
1.2.3 实证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本篇论文创新之处 |
1.4.2 本篇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金融基本理论 |
2.1 农村金融含义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 枣庄市农村金融服务状况 |
3.1 枣庄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3.2 枣庄市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
3.3 枣庄市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
3.3.1 枣庄市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
3.3.2 枣庄市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
3.4 枣庄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主要问题 |
3.4.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仍不足 |
3.4.2 农村资金仍存在流失现象 |
3.4.3 农村金融服务手段仍较为单一 |
3.4.4 农村担保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
第四章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状况 |
4.1 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概况 |
4.2 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相关性分析计算 |
4.3 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
4.3.1 指标选取 |
4.3.2 关联度计算 |
4.3.3 分析结论 |
4.4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措施 |
4.4.1 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
4.4.2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
4.4.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 |
4.4.4 探索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服务 |
4.4.5 加大农村金融扶贫力度 |
第五章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SWOT分析 |
5.1 服务优势(strengths) |
5.1.1 网点布局优势 |
5.1.2 服务领域优势 |
5.1.3 人力资源优势 |
5.1.4 经营较为灵活 |
5.2 存在劣势(weaknesses) |
5.2.1 经营成本较高 |
5.2.2 农村金融功能单一 |
5.2.3 创新机制不完善 |
5.2.4 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对等 |
5.3 面临机会(opportunities) |
5.3.1 政府对三农发展的重视 |
5.3.2 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 |
5.3.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 |
5.4 面临威胁(threats) |
5.4.1 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
5.4.2 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
5.4.3 信用风险较高 |
5.4.4 传统存贷利差逐渐缩小 |
第六章 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
6.1 加强自身建设 |
6.1.1 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
6.1.2 实施网点转型升级 |
6.1.3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
6.1.4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6.1.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2 政策支持 |
6.2.1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
6.2.2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
6.2.3 帮助拓宽资金组织 |
6.2.4 帮助化解信用风险 |
6.2.5 给予一定财政贴息和税收补偿 |
6.2.6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业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我国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以中和农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大纲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中和农信专项计划的介绍 |
2.1 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2.1.2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
2.2 中和农信资产支持计划的背景介绍 |
2.2.1 小贷行业的背景 |
2.2.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及小贷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背景 |
2.3 中和农信专项计划概况 |
2.3.1 原始权益人概况 |
2.3.2 项目参与方 |
2.3.3 交易结构 |
2.3.4 资产证券化过程 |
2.3.5 资产支持产品 |
3. 中和农信专项计划的案例分析 |
3.1 资产证券化动因分析 |
3.1.1 财务可持续的要求 |
3.1.2 政策支持 |
3.1.3 战略原因 |
3.2 核心环节分析 |
3.2.1 基础资产分析 |
3.2.2 破产隔离制度分析 |
3.2.3 信用增级措施分析 |
3.2.4 交易结构设计分析 |
3.2.5 现金流流转分析 |
3.3 项目特殊性分析 |
3.3.1 与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比 |
3.3.2 与其他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对比 |
3.4 项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3.4.1 项目的优势 |
3.4.2 项目存在的问题 |
4. 本计划的总结及建议 |
4.1 本计划的总结 |
4.2 建议 |
4.2.1 对小贷公司的建议 |
4.2.2 对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建议 |
4.2.3 对信用评级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农村金融问题:理论进展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
3.3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第四章 城镇化转型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求 |
4.1 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
4.2 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领域 |
4.3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 |
4.4 内蒙古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
第五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需求角度分析 |
5.1 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
5.2 农牧民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 |
5.3 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成因分析 |
5.4 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与农牧户借贷需求的错配分析 |
5.5 农村市场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性分析 |
第六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供给角度分析 |
6.1 “粮食银行”功能:支农作用甚微 |
6.2 商业化倾向:直接减少农村金融供给 |
6.3 非农化: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
6.4 “抽水机”式服务:只吸不贷加速农村资金外流 |
6.5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农村资金紧张局面 |
6.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缺乏稳定性 |
第七章 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抑制的解除 |
7.1 合作金融的改革路径 |
7.2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的提升 |
7.3 非正规金融的规范与合法地位的确认 |
7.4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
7.5 加快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 |
7.6 激活农村金融需求的政策调整与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2.1 农发行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
2.1.1 农发行产生背景 |
2.1.2 农发行发展历程 |
2.2 农发行主要职能和业务 |
2.2.1 农发行的主要职能 |
2.2.2 关于农发行的职能履行 |
2.2.3 农发行的主要业务范围 |
2.3 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
2.3.1 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
2.3.2 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类型 |
2.3.3 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2.4 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历史回顾 |
3 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哈密地区农发行概况 |
3.1.1 业务概况 |
3.1.2 经营状况 |
3.2 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信贷资产现状 |
3.2.2 风险管理组织现状 |
3.2.3 信贷风险管理内容 |
3.3 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风险认知不足,管理手段落后 |
3.3.2 风险意识薄弱,管理观念不强 |
3.3.3 风险机构单一,管理素质欠缺 |
3.3.4 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分析的方法 |
3.4 哈密地区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内部因素 |
3.4.2 外部因素 |
4 国内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内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4.1.1 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理经验 |
4.1.2 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经验 |
4.2 国内商业性银行风险管理借鉴 |
4.2.1 中国工商银行经验 |
4.2.2 中国建设银行经验 |
5 完善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
5.1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
5.1.1 保障三性原则 |
5.1.2 资源优化原则 |
5.1.3 风险收益原则 |
5.1.4 因地制宜原则 |
5.1.5 借鉴区分原则 |
5.2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 |
5.2.1 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性 |
5.2.2 保证信贷活动合规性 |
5.2.3 保证信贷资产盈利性 |
5.2.4 保证人员结构稳定性 |
5.3 完善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
5.3.1 健全法律制度,堵塞制度漏洞 |
5.3.2 加强规范管理,强化队伍素质 |
5.3.3 建立独立风险组织架构,服务信贷活动 |
5.3.4 建立独立风险信息系统,服务决策需要 |
5.3.5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高抵御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丹徒区农发行业务发展实现四个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粮食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 张天愉. 吉林大学, 2020(08)
- [2]S农商银行绩效考评体系改进的研究[D]. 潘春华. 江苏大学, 2019(05)
- [3]农发行常德市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刘新霞. 湖南大学, 2019(06)
- [4]A Practice Report on C-E Translation of Repor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Fina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2016) Guided by Text Typology Theory[D]. Ma Fan.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12)
- [5]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城市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以农发行广东省分行为例[J]. 周良伟,黄小卫,邹新月,段军山,杨亭亭. 中外企业家, 2017(26)
- [6]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J]. 田丰. 北方金融, 2017(07)
- [7]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张连政. 山东大学, 2016(03)
- [8]我国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以中和农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D]. 代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9]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D]. 赵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哈密地区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庞祥东. 新疆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