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注射镇痛镇静剂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观察

预注射镇痛镇静剂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观察

一、预注镇痛镇静药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振浩[1](2018)在《静脉利多卡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静脉利多卡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评价其脑保护作用,对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恢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L组(n=9)常规麻醉+利多卡因(诱导量1.5mg/kg iv,维持量2m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C组(n=10)常规麻醉,在麻醉诱导前及颈动脉开放后2h抽取桡动脉血标本,比较2组S100β术前与术后差(△S100β,ng/L);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访视,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及认知功能。结果:L 组比 C 组AS100β均值低(20.78±9.28vs41.60±34.2,P=0.093);在有运动障碍患者中L组比C组显着降低(22.3±10.5vs63.3±34.2,P=0.025);L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C组平稳;L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比C组好;2组均无认知功能显着下降病例,对照组1例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静脉利多卡因对CEA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对有运动障碍的高危患者效果更显着,能抗术中不良刺激,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高,但仍需更大的样本量以及更系统的研究进行验证。

张红[2](2017)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定右美托咪定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验证了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脊髓镇痛作用,并从蛋白水平初步探讨了其在急性炎性内脏痛中的部分镇痛机理,为以新的分子靶标为基础,寻找镇痛作用的非阿片类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镇痛的部分脊髓机制。研究方法: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N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1组),右美托咪定中剂量组(D2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D3组)。造模前15 min进行鞘内穿刺给药。将10μl 10%福尔马林通过肛门注入结肠致痛。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每15 min进行一次疼痛计分(s),至2h。采用数字式动物心电图机记录大鼠心率。炭末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脊髓的神经毒性。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切片孵育液中Ach、NA和AGM水平。2.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的部分机制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Y组),右美托咪定+GF109203X组(G组),右美托咪定+咪唑克生组(I组)。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15 min后用福尔马林致痛,在致痛后2h处死大鼠。在致痛后30min进行疼痛计分(s)。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PKCγ、nNOS和PAR-2表达变化。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判断组间差异,采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造模15 min后,模型组大鼠疼痛评分即达到最大值,在该时间点显着高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之后模型组疼痛评分逐渐降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疼痛高峰出现于造模30 min后,且疼痛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具有剂量依赖性。2.造模成功后,在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心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炭末推进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各组炭末推进率均高于模型组,且具有剂量依赖性。4.HE染色显示,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的神经元损伤数目没有显着的差异。5.造模120 min后,模型组Ach和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G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右美托咪定低、中、高剂量组Ach和AGM均较模型组升高,NA较模型组降低,且右美托咪定的这些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6.在致痛后30min时,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PKCγ及nNOS表达均呈强阳性;右美托咪定组PKCγ及nNOS表达均明显弱于模型组;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大鼠PKCγ及nNOS表达水平强于右美托咪定组;在GF109203X组,PKCγ表达水平显着弱于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X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表达,育亨宾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水平均较DEX组显着升高。咪唑克生组大鼠脊髓PKCγ和PAR2表达水平较DEX组增加。在PKCγ抑制剂GF109203X组,nNOS和PAR2表达水平与DEX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能够推迟疼痛高峰的出现;2.右美托咪定的脊髓镇痛效应中,α2肾上腺能受体和咪唑啉I2受体两者均发挥了作用,但α2肾上腺能受体在镇痛作用中占优势;3.右美托咪定发挥脊髓镇痛作用的机制与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有关。

季书彪,王卉,弓崎,兰海涛[3](2014)在《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120例,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30例。芬太尼组辅助使用芬太尼2μg/kg,右美托咪定组辅助使用右美托咪啶1μg/kg,咪达唑仑组辅助使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辅助使用芬太尼2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观察比较4组入室后、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用药前后镇静-躁动评分及躁动、镇静过深、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①MBP、SpO2、HR情况比较:用药后5 min,4组MAP、HR、SpO2均有所下降,其中MAP、HR右美托咪啶组与其他各组同一时间点及组内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O2右美托咪啶组、咪达唑仑组及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咪达唑仑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与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啶组比较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②麻醉效果比较:镇静-躁动评分用药后5 min咪达唑仑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均较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啶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30 min咪达唑仑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均较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啶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较咪达唑仑组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躁动率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低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过深率咪达唑仑组、芬太尼加咪达唑仑组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右美托咪啶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美托咪啶具有清醒镇静作用,能够很好地阻断颈丛神经阻滞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且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宜作为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辅助用药。

李井柱[4](2012)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在剖宫产术中的镇静及抗恶心呕吐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80例焦虑自评分(SAS)>30分的择期剖宫产产妇,拟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三组: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A组,n=60)、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B组,n=60)及对照组(C组,n=60)。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电刺激耳神门穴,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刺激耳眼点穴;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不行电刺激。观察指标产妇入室后(T0)、刺激30分钟后(T1)、取出胎儿后(T2)、术毕时(T3)的BIS、HR、MAP、Ramsay镇静评分;产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皮质醇(Cor)水平;术中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组间比较:A组较B组及C组在T1、T2、T3时BIS、血浆AngⅡ及Cor水平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增加(P<0.05);T1时,HR、MAP降低(P<0.05);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组内比较:A组的BIS、HR、MAP、Ramsay镇静评分、血浆AngⅡ及Cor水平T1时较T0时降低(P<0.05)。B、C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第二部分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的影响目的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不同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4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三组:自控经皮耳穴电刺激耳神门穴组(A组,n=80)、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B组,n=80)与对照组(B组,n=80)。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耳穴电刺激,取神门穴,频率为1.5HZ,强度由产妇自己掌握,刺激30分钟后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持续刺激至术后两小时;B组取耳眼点穴,刺激方法与A组相同;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只是不进行电刺激。观察时间段:麻醉开始至胎儿剖出(T1)、胎儿剖出至子宫缝合完毕(T2)、探查腹腔至缝合皮肤切口(T3)、硬膜外腔给予吗啡至术后2小时(T4)。观察项目(1)各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2)术中胃复安、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3)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结果A组较B组及C组,在T3、T4时间段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在T1、T2时间段三组无差异(P<0.05);A组较B组及C组胃复安使用率降低(P<0.05);三组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明显降低剖宫产术腹腔探查及应用吗啡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

贺昌林,戚富琴[5](2011)在《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的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分别予D组输注负荷剂量右旋美托咪啶0.4μ/kg(5min内)后,以0.4μg.kg-1.h-1维持,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C组静脉注入氟芬合剂2ml。记录两组患者颈丛阻滞前(T0)、颈丛阻滞后10min(TI)、手术开始后5min(T2)、30min(T3)、分离腺体(T4)和切除腺体(T5)等各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视觉模拟评分(VSA)评价术中疼痛程度,Ramsay评分评价镇静程度,同时记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D组T0、T1、T2、T3、T4、T5时MAP、H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8、5.03、4.60、6.54、5.56;8.78、7.95、9.61、7.84、8.15,P均<0.05);VAS评分、Ramsay评分明显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20、2.23、8.75、10.12;14.63、6.24、10.20、9.46,P均<0.05);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颈丛阻滞行甲状腺切手术,可使患者达到充分的镇静、镇痛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还可预防颈丛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

徐威[6](2011)在《右旋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麻诱导中的镇静效应及对呼吸、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比较右旋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蛛网膜下隙阻滞下的镇静效应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目的: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完善镇痛时比较单次负荷剂量1μg·kg-1右美托咪定和临床推荐剂量的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并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来评估两种药物镇静深度变化,观察两种药物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年龄22-6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26kg/m2,拟在蛛网膜下隙阻滞下行下肢手术的择期手术患者。阻滞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随机分2组,D组(n=20):右美托咪定1μg·kg-1 10min静脉泵入,M组(n=20):咪达唑仑50μg·kg-1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均在麻醉前(TO)、脊麻平面固定后(T1)、给药后1 min(T2)、5min(T3)、1 Omin(T4)、20min(T5)、3 Omin(T6)各时间点记录BIS值、警觉/镇静(OAA/S)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D组在T4、T5和T6时间点的BIS值均显着低于M组(77.90±2.90 vs 83.20±3.32,71.30±3.39 vs 82.25±3.64,83.75±2.27 vs 86.70±2.52,p<0.05);D组在T4、T5和T6时间点的OAA/S评分均明显高于M组(3.05±0.22 vs2.45±0.76,2.70±0.57vs2.60±0.75,3.75±0.55 vs 3.15±0.75,p<0.05)。在T4、T5和T6时间点:D组SBP显着低于M组(105.25±9.34mmHg vs 114.05±10.22mmHg,107.10±8.37mmHg vs 115.85±9.77mmHg,111.65±9.18mmHg vs 118.45±10.12mmHg,p<0.05);D组DBP显着低于M组(66.10±6.91mmHg vs 74.05±7.92mmHg,68.75±6.81mmHg vs 74.60±6.94mmHg, 71.60±6.86mmHg vs 76.45±6.97mmHg,p<0.05);D组HR显着低于M组(60.45±2.34次·min-1 vs 71.30±4.78次·min-1,61.40±2.68次·min-1vs72.10±4.49次·min-1,64.35±2.89次·main-1vs74.05±5.09次·min-1,p<0.05)。D组T4、T5和T6时间点的SBP、DBP、HR分别显着低于同组T1时间点(p<0.05)。D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SP02<95%,M组中有13例患者发生SP02<9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D组显着低于M组(p<0.05)。结论:作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的辅助用药,1μg·kg-1的右美托咪定具有强于临床推荐剂量50μg·kg-1的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相比于咪达唑仑睡眠中更容易唤醒,且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虽然其血压与心率的下降比较明显,但是仍然在可控范围内。第二部分右旋美托咪定在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期的镇静与心血管效应目的:研究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的镇静效应以及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年龄22-6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26kg/m2,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20例:D组全麻诱导顺序为右美托咪定1μg·kg-1 10min静脉泵入后芬太尼2μg·kg-1静脉注射,F组等量生理盐水(0.9%Nacl)10min静脉泵入后芬太尼4μg·kg-1静脉注射,然后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靶浓度(Cp)设定为4μg·ml-1,待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到达50时注入罗库溴铵0.6mg·kg-1,90s后气管插管,两组患者插管后继续丙泊酚靶控输注观察BIS值的变化。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前(T0)、泵入右美托咪定(0.9%Nacl)后5 min(T1)、10 min(T2)、诱导后(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1min(T5)、插管后3min(T6)、的各时间点记录BIS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两组患者BIS值从开始诱导至到达50的时间和BIS达到50时丙泊酚的用量和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结果:D组在T1、T2、T3、T4、T5和T6各个时间点的BIS值显着低于F组(89.05±5.46 vs 96.15±0.75,79.10±4.73 vs 96.25±0.79,46.00±3.83 vs 51.70±2.36,46.95±4.95 vs52.80±2.57,41.60±5.56 vs 50.95±1.88,38.50±4.65 vs 48.85±2.16,p<0.05)。在T4、T5和T6时间点:D组SBP显着低于F组(116.05±12.57mmHg vs134.05±9.34 mmHg,114.10±9.16 mmHg vs 129.70±12.28mmHg,109.05±8.80mmHg vs 122.70±11.46mmHg,p<0.05);D组DBP显着低于F组(71.00±9.80mmHg vs 84.55±7.85mmHg,72.05±8.47mmHg vs 82.05±7.57mmHg,68.15±8.50mmHg vs 76.80±6.51mmHg,p<0.05);D组HR显着低于F组(73.60±16.51次·min-1 vs 93.90±5.10次·min-1,68.95±10.48次·min-1 vs 88.95±5.46次·min-1,66.70±9.10次·min-1 vs 80.00±3.52次·min-1,p<0.05)。两组T4、T5和T6时间点的SBP、DBP、HR均显着高于同组T3时间点(p<0.05)。BIS值降至50时:D组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F组(103.55±12.81s vs 145.15±24.93s,p<0.01);D组丙泊酚的用量明显小于F组(8.05±0.76 ml vs 10.06±1.51ml,p<0.05);D组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显着低于F组(3.04±0.25gg·ml-1 vs 3.32±0.29gg·ml-1,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在全麻诱导期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能较好地抑制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的心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少,全麻诱导的时间短以及全麻诱导期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减少等优点,提示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的镇静有协同作用。

薛华[7](2011)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效果。方法:按照贯序法将50例神经外科全麻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n=28例)和芬太尼组(n=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麻醉诱导5min后,启动微量泵分别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2μg/kg/h(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2μg/kg/h(芬太尼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术后恢复时间、其他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VAS评分及血糖、血浆肾上腺素水平。结果: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后的MAP、HR、SVR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头架固定时及关闭硬脑膜时,MAP、HR、SVR舒芬太尼组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它时间点相应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芬太尼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使用其它药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拔管后即刻、术后2h舒芬太尼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随访VAS评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无术中知晓病例。两组间在麻醉前基础值、切皮后30min、拔管后即刻的血糖、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长,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快、呼吸抑制轻,寒战躁动发生率低,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维持比芬太尼更有优势。

黄连花[8](2011)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麻醉镇痛效果,以及针药复合麻醉对患者循环系统和应激反应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择期做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采用局麻复合杜氟合剂,B组采用针麻复合杜氟合剂,C组采用针麻复合局麻及杜氟合剂。监测和记录麻醉前5分钟(T1)、麻醉后切皮前5分钟(T2)、切皮后10分钟(T3)、切皮后30分钟(T4)及手术结束后30分钟(T5)的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血糖变化,以及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评级,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变化: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三组患者心率(HR)的变化:三组患者心率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心率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C组患者心率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B组、C组心率在T4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③三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30分钟后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三组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而C组患者Sp02在T3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三组患者血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B组、C组MAP在T2时刻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A组MAP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B组、C组术中MAP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三组患者血糖的变化:三组患者血糖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血糖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B组、C组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血糖在T4和T5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C组血糖在T3、T4和T5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⑥B组、C组麻醉镇痛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麻醉镇痛效果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C组优良率分别为9334%、96.66%,明显高于A组63.30%)。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不仅麻醉效果确切,还可以使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反应循环系统功能的指标更加平稳,对于反映应激反应的血糖指标的变化也更加平稳,因而其对稳定循环和应激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杨林译[9](2011)在《超声在颈神经丛阻滞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超声定位颈椎横突的方法并验证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声引导下两种颈神经丛阻滞(颈丛阻滞)方法即C4横突一点法和C2、C3、C4横突三点法的麻醉效果及膈肌运动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第一部分对15例健康志愿者通过超声和传统手法分别对右侧颈椎横突进行定位,超声定位是通过定位C1、C2横突间椎动脉生理弯曲后进而间接定位C2、C3、C4横突,传统手法定位即通过体表解剖位置进行定位,再用C臂机定位C2、C3、C4横突,进而验证和比较超声定位和传统手法定位的正确性。第二部分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为两组,通过M型超声观察两侧膈肌的运动幅度,建立M型超声测量膈肌运动的方法,为第三部分中颈丛阻滞中观察对膈肌的运动的影响建立了观察方法。第三部分通过超声引导进行颈丛阻滞,阻滞方法分为单侧C4横突一点法和单侧C2、C3、C4横突三点法颈深丛阻滞,两种方法均进行双侧颈浅丛阻滞。选择30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一点法阻滞和三点法阻滞。点法颈深丛阻滞以超声引导在C4横突前后结节间注射0.375%罗哌卡因9 m1。三点法颈深丛阻滞通过超声引导于C2、C3、C4横突前后结节间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3 m1。两组颈浅丛阻滞的操作一致:将探头放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显示胸锁乳突肌横切面,运用水分离技术,将药液注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前、中斜角肌上方,针尖向锁骨方向偏转注射0.2%罗哌卡因5 ml,再偏转针尖方向至偏向头侧,推注0.2%罗哌卡因5 ml,双侧浅丛共注射0.2%罗哌卡因20 m1。观察指标:起效时间、麻醉优良率、阻滞前和阻滞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生命体征,各种并发症和阻滞前后膈肌运动幅度的变化。结果超声定位C2、C3横突与传统手法定位C2、C3横突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C2、C3、C4横突三点法颈深丛阻滞和C4横突一点法颈深丛阻滞进行对比,三点法组的耳大神经分布区域起效时间短于一点法组,而锁骨上神经分布区域起效时间长于一点法组(P<0.05)。三点法组的优秀率较一点法更为完善(P<0.05),两种方法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三点法组出现1例喉返神经阻滞占6.7%,一点法组出现3例喉返神经阻滞占20%。三点法组未发生膈神经麻痹,1例部分膈神经阻滞,一点法组1例膈神经阻滞,3例膈神经部分阻滞。两组均无误入血管、局麻药中毒。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深丛阻滞的定位方法并可进行实时引导颈丛神经阻滞。通过超声准确定位,进行C2、C3、C4横突三点法和C4横突一点法两种颈深丛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较发现,三点法颈深丛阻滞比一点法更为完善,且并发症发生例数(但差别未得到统计学支持)较少。

姚艳萍,陈国忠[10](2010)在《颈丛阻滞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颈部和肩部锁骨上窝区域的手术,具有安全、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以及术中患者持有应答能力的特点,但常见镇痛不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可导致术中躁动、出血量增多甚至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因而,临床上常尝试各种方法以提高其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是通过加强镇静、镇痛以及心血管药物的应用进行对症处理。

二、预注镇痛镇静药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注镇痛镇静药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利多卡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利多卡因组病例资料
对照组病例资料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与病例讨论
    1. CEA病例特点
    2. S100β
        a. 利多卡因与S100β的关系
        b. 阻断时间与S100β的关系
    C. 狭窄程度与S100β的关系
        d. 运动障碍与S100β的关系
        e. 其它因素与S100β的关系
    3. 其它指标
        a. 抗伤害刺激
        b. 术后恢复情况
        c. 术后认知功能
    4. 静脉利多卡因安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静脉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进展
    一. 提升呼吸系统稳定性
        1. 抑制芬太尼类药呛咳
        2. 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3. 肺保护
    二. 镇痛
        1. 预防注射痛
        2. 抗炎镇痛、减少阿片类用量、促进术后恢复
        3. 治疗神经痛、各类难治性疼痛
    三. 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四. 脑保护
    五. 心脏保护
    六. 癌症与免疫
    七. 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内脏疼痛机制
        1.1.1 内脏传入致敏
        1.1.2 压力调节
    1.2 内脏痛觉的调节
        1.2.1 脑源性嗜神经因子受体
        1.2.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1.2.3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
        1.2.4 GABA受体
        1.2.5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
        1.2.6 谷氨酸受体
        1.2.7 其他
    1.3 内脏疼痛的治疗
    1.4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剂量相关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自备试剂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2 行为分析及评分
        2.2.3 DEX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2.2.4 炭末法观察DEX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2.2.5 标本取材和处理
        2.2.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 HE)染色
        2.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2.2.8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的作用
        2.3.2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心率的影响
        2.3.3 炭末在肠道的推进距离
        2.3.4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
        2.3.5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Ach、NA和AGM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镇痛的部分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自备试剂
        3.1.4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和给药
        3.2.2 行为学分析和评分
        3.2.3 标本取材
        3.2.4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前处理
        3.2.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各组大鼠行为学分析和疼痛评分
        3.3.2 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中PKCγ和nNOS的表达
        3.3.3 WB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PAR2,PKCγ和n NOS的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述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1.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
        1.1 围手术期超前镇痛
        1.2 术中镇痛
        1.2.1 产科镇痛
        1.2.2 小儿镇痛
        1.2.3 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的用量
        1.3 术后镇痛
        1.3.1 局部镇痛
        1.3.2 全身镇痛
    2. 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方式
        2.1 静脉与局部给药
        2.2 皮下给药
        2.3 鞘内给药
    3.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4.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机制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在剖宫产术中的镇静及抗恶心呕吐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用于剖宫产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器材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试验结果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器材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试验结果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不同时间MAP、HR比较见表2
    2.2 两组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比较见表3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6)右旋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麻诱导中的镇静效应及对呼吸、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比较右旋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蛛网膜下隙阻滞下的镇静效应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右旋美托咪定在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期的镇静与心血管效应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药物与设备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流动力学变化
        1.4.2 相关时间
        1.4.3 术后不良反应
        1.4.4 血糖、血肾上腺素浓度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比较
    2.3 手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2.4 术后其他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2.5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2.6 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2.7 血糖、血肾上腺素比较
讨论
    3.1 本实验药物选择
        3.1.1 芬太尼
        3.1.2 舒芬太尼
    3.2 关于研究对象、用药、评分方法的讨论
    3.3 关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讨论
    3.4 术后不良反应的讨论
    3.5 相关时间的讨论
    3.6 术后疼痛讨论
    3.7 关于围术期应激反应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综述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病情评估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监测指标
    5.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 针刺麻醉的历史发展
    2. 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镇痛效果
    3. 针药复合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 针药复合麻醉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5. 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声在颈神经丛阻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颈椎横突的超声与传统手法定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M型超声观察正常成人膈肌运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C4横突一点法与C2、C3、C4横突三点法的对比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颈丛阻滞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颈丛解剖
2 操作方法
3 常见并发症及病理生理机制
    3.1 膈神经麻痹
    3.2 镇痛不足
    3.3 心血管不良反应
    3.4 其他
4 并发症处理
    4.1 麻醉性镇痛剂
    4.2
    4.3 血管活性药物
        4.3.1 β受体阻断剂
        4.3.2 α2受体激动剂
        4.3.3 其他
5 结 语

四、预注镇痛镇静药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利多卡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D]. 朱振浩. 山东大学, 2018(01)
  • [2]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D]. 张红. 兰州大学, 2017(03)
  • [3]不同辅助用药对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J]. 季书彪,王卉,弓崎,兰海涛. 临床误诊误治, 2014(02)
  • [4]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在剖宫产术中的镇静及抗恶心呕吐作用[D]. 李井柱. 青岛大学, 2012(01)
  • [5]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J]. 贺昌林,戚富琴.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05)
  • [6]右旋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麻诱导中的镇静效应及对呼吸、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D]. 徐威. 复旦大学, 2011(08)
  • [7]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比较[D]. 薛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8]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黄连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超声在颈神经丛阻滞中的应用[D]. 杨林译. 苏州大学, 2011(06)
  • [10]颈丛阻滞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J]. 姚艳萍,陈国忠. 医学综述, 2010(23)

标签:;  ;  ;  ;  

预注射镇痛镇静剂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