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心血管医学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郑丹平[2](2021)在《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研究 ——以中风病相关指南为例》文中认为背景:标准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指南是中医药核心技术标准的主体。指南的潜在益处主要取决于指南本身的质量,只有质量可靠的指南才能充分地发挥临床指导作用。指南评价可促进指南质量提高,有效提高指南的科学性与可信度[1]。因此,在把握“客观、科学”的评价原则下,开发符合中医技术特色的评价工具,科学有效的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评价已成为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AGREE是目前国际公认、应用最广的指南评价工具。目的:比较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不同指南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其对于中医诊疗指南质量评价的适用性,为AGREE系列工具在中医诊疗指南评价中的适当使用提供研究依据,为开发中医诊疗指南评价工具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中风(脑梗死)指南的制定情况进行调研,综合制定方法、学科领域等情况选取在指南发展历程中有较强代表性的指南;采取代表性、权威性、专业性的原则对评价专家进行遴选;严格按照AGREE系列评价工具要求的评价方法与计分方式对最终纳入示范研究的指南进行系统化评价;后期对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以及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采用SPSS20.0、Python、Excel2016进行统计描述、相关性检验及雷达图分析。结果:1.AGREE系列工具整体评分情况AGREE Ⅱ和AGREE GRS评价总体得分最高的指南均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AGREE-REX评价总体得分最高的指南是《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和AGREE-REX的推荐比例均超过80%,AGREE GRS的推荐程度得分中位数均为6.5分以上。2.同一工具评价不同指南得分情况2.1总体评分差异比较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的总体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4);基于AGREEGRS的总体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9);基于AGREE-REX的总体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77)。2.2不同领域指南评分差异比较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的领域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范围和目的”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90%;“独立性”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为63%。基于AGREE GRS的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临床有效性”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6.3;“报告完整性”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为5.8。基于AGREE-REX的领域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6部指南在“临床适用性”、“价值观和偏好”以及“可实施性”3个领域普遍表现良好,平均分均超过80%,其中,“临床适用性”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88%。2.3差异较大的指南得分条目条目得分分布较为分散、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的条目共有6个:AGREEⅡ的条目8、9、10;AGREE GRS的条目1、2;AGREE-REX的条目1。其中,条目9得分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值<0.01)。3.不同工具评价同一指南得分情况3.1总体评分差异比较系列工具的评分较为一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指南《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三个总体得分分布偏高,中位数分别为 92%、100%、98%和 93%、98%、96%。3.2不同工具相似领域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与AGREE-REX在两个相似领域的评分较为一致,组间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3不同工具多维度综合评分差异比较除“独立性”与“可实施性”外(P>0.05),大部分维度之间具有显着差异,“GRS”维度与所有其他维度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AGREE-REX的维度彼此之间都具有较强相关性和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独立性”维度与“范围和目的”(r=0.37)、“清晰性”(r=0.26)、“临床适用性”(r=0.3)、和“价值观和偏好”(r=0.32)的相关性相对较差。3.4中西医指南的AGREE系列工具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76%,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2%;AGREE-REX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5%,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7%;AGREEGRS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4%,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7%。总体来看,西医指南的整体质量略高于中医指南,但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5共识、循证指南的AGREE系列工具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71%,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5%;AGREE-REX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2%,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90%;AGREEGRS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0%,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91%。总体来看,循证指南的整体质量明显高于中医指南,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AGREE GRS对共识、循证指南评分的差异尤为显着(P<0.01)。4.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AGREE系列工具对《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诊疗指南的推荐程度较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的适用性程度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诊疗指南总体评价较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的综合评价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南总体评价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基本完全一致(P=1)。结论:1.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证据从专家共识向循证证据转变,制定方法也更严谨规范,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循证指南的质量评价优于共识指南,对循证指南评价有更好的适用性。2.AGREE评价结果对于指南的制修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疗指南在“独立性”、“应用性”、“参与人员”和“严谨性”领域有待加强。3.联合并优化AGREE系列评价工具,可获得方法学质量以及推荐意见质量的系统性评价结果。
周文超[3](2021)在《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KI网站)、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Cochrance图书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有关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RCT,将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5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共纳入病例2662例,其中治疗组1371例,对照组1291例。2.疗效性分析:①室性早搏总疗效:结果为RR=1.29,95%CI[1.23,1.36],Z=9.85(P<0.00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中医证候总疗效:结果为RR=1.3 1,95%CI[1.24,1.39],Z=9.55(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③临床疗效:RR=1.23,95%(CI[1.15,1.32],Z=6.00(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④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次数改善情况:I2=98%,MD=-204.81,95%CI[-3 11.53,-98.10],Z=3.76(P=0.0002),异质性显着但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中医症状积分:I2=75%,SM D=-0.68,95%CI[-1.09,-0.27],Z=3.25(P=0.001),异质性较高但具有统计学意义。⑥心电图疗效,RR=1.15,95%CI[0.96,1.37],Z=1.50(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MD=0.36,95%CI[-0.60,1.33],Z=0.74(P=0.46),差异不具有统计性;SDNN:MD=13.44,95%(CI[6.67,20.21],2=3.89(P<0.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RM SDNN:MD=3.88,95%CI[1.76,6.01],Z=3.58(P=0.0003),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安全性分析:有17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其中7篇描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10篇报告有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结果为 RR=0.51,95%CI[0.31,0.82],Z=2.7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在室性早搏总疗效、中医证候总疗效、临床疗效、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中医症状积分、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与RMSDNN方面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在心电图疗效、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方面与西医治疗相比无显着差异。2.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比西医常规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但考虑到纳入研究整体质量不高,故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焦银丽[4](2021)在《清热通络汤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预防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通络汤预防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预防术后ISR的作用机制和预防患者ISR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采用Doll’s随机表把患者分为清热通络汤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予以双抗、调脂、改善心室重构、减慢心率等治疗;清热通络汤组:在常规组上加服清热通络汤。两组均术后当日开始服用,治疗共8周,8周后评估CRP、IL-6、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随访术后6月内造影再狭窄和估计再狭窄人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中医症候积分、证候疗效,清热通络汤组和常规组经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清热通络汤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炎症指标:CRP、IL-6在治疗前不存在差异,治疗后清热通络汤组较常规组炎症指标下降明显(P<0.05)。4.两组内ISR、估计ISR病情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5.清热通络汤组和常规组在治疗过程中都未发生副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清热通络汤可以抑制PCI术后炎症;两组在术后6月内支架再狭窄、复发心绞痛、估计再狭窄事件的发生率不具有可比性,考虑样本量小造成;中医疗效方面,清热通络汤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势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耿嘉男[5](2020)在《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自2015年以来亚洲众多国家中因脂代谢异常引发AS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除传染性疾病外有较高死亡率的疾病。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细胞,是保护血管的第一道重要屏障,内膜异常是AS典型病理改变,表现为内皮细胞愈合能力降低、抗炎症细胞浸润能力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等,进而累及血管进一步损伤。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Rg3)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已经被熟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Rg3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亦被证实,但有关Rg3抗AS作用及相关机制尚未明确。瑞舒伐他汀属他汀类药物,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因具有比其他同类药物调节血脂作用更强、半衰期更短以及生物利用度更高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但其抗AS机制及是否与内皮保护作用有关尚需深入研究。本论文基于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编号:20150101200JC),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脂代谢异常引发AS中除降脂外的内皮保护作用及机制,同时对比研究Rg3的内皮保护和抗AS作用及机制。并通过体内实验比较瑞舒伐他汀、Rg3或二者联用对ApoE-/-小鼠AS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不能耐受全剂量他汀类药物或高肝酶活性患者,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和Rg3治疗,确保更有效的冠状动脉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如下:1.Rg3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确定Rg3是否对ox-LDL导致内皮细胞异常有改善作用,建立ox-LDL(200μg/mL)诱导的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Rg3(15、30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划痕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对抗ox-LDL导致的HUVECs愈合能力及抗单核细胞黏附功能下降,减少FAK的磷酸化,抑制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表明Rg3可抑制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且与抑制FAK介导的黏附因子表达有关。为阐明Rg3对ox-LDL诱导HUVECs功能异常的作用机制,采用了迁移实验、单核细胞黏附实验、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和qPCR等方法和技术,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Rg3可显着增强ox-LDL抑制HUVECs的PPARγ表达,抑制损伤的内皮细胞内NF-κB活化后核易位,降低炎症因子MCP-1和IL-6 mRNA水平;给予GW9662(PPARγ特异性抑制剂)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可显着抑制Rg3增强HUVECs迁移及抗单核细胞黏附能力的作用,并抑制Rg3下调FAK的磷酸化、黏附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NF-κB活化后核易位以及炎症因子的作用,表明Rg3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PPARγ表达发挥抑制ox-LDL诱导HUVECs异常的作用。2.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瑞舒伐他汀(0.01、0.1及1μmol/L)对HUVECs进行预处理,应用试剂盒、MTT、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和方法,探究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是否与内皮保护及抗内皮凋亡有关。实验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增强ox-LDL刺激下HUVECs分泌NO水平降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强HUVECs的PI3K/Akt/eNOS通路活化及Bcl-2/Bax的比率;MTT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生存率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率升高;DAPI染色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着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核损伤,以上均表明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损伤及凋亡。此外,内皮细胞因其含有丰富的内质网,提示其可能对内质网应激异常导致细胞凋亡更为敏感,为阐明瑞舒伐他汀抑制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作用机制,对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显着降低CHOP、sXBP1和Caspase-12mRNA水平,抑制GRP78表达,降低PERK、IRE1α及eIF2α的磷酸化,表明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来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3.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为比较Rg3与瑞舒伐他汀的抗AS作用,探究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是否可更有效抑制AS发生及发展,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含40%脂肪,1.25%胆固醇)饲养ApoE-/-小鼠成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Rg3组(Rg3)、瑞舒伐他汀组(RSV)和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组(Rg3+RSV),以C57BL/6J小鼠保持喂养普通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给药4 w后,检测小鼠血清T-CHO、TG、LDL-C、HDL-C及CRP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AS斑块情况,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动脉和斑块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含量,进而统计各组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CHO、TG、LDL-C以及CRP水平均显着升高,HDL-C水平显着降低;主动脉内膜及内膜下细胞排列紊乱,大量胞质呈空泡状,且主动脉内膜隆起纤维斑块层,动脉壁炎细胞浸润、泡沫化严重;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显着增多,动脉壁胶原纤维含量显着减少;主动脉及斑块部位巨噬细胞表达显着增多,平滑肌细胞显着减少,小鼠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显着升高。首先,与模型组比较,Rg3+RSV组及RSV组均显着降低小鼠血清LDL-C水平,显着抑制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且两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同时Rg3+RSV组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CHO水平,但较正常仍呈较高水平,RSV组小鼠血清TG水平显着下降,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血清脂蛋白及抗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其次,Rg3+RSV组和Rg3组均显着降低AS小鼠血清中CRP水平,两组无显着差异,提示Rg3可能发挥主要降低小鼠炎症水平作用;另外,Rg3+RSV组和RSV组小鼠主动脉的胶原纤维含量较模型均显着增加,Rg3+RSV组和Rg3组巨噬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减少更为显着,而Rg3+RSV组α-SMA阳性表达增多显着,使得Rg3+RSV组AS斑块核帽比及易损指数降低更为显着。综上所述,Rg3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愈合能力及抵御炎症细胞黏附的能力,降低炎症因子和促AS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调节PPARγ/FAK信号通路有关,且Rg3可降低AS小鼠炎症水平,降低主动脉内膜及AS斑块巨噬细胞浸润,表明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对内皮损伤发挥抗AS作用;瑞舒伐他汀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外,具有抑制AS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增强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eNOS通路活化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有关;另外,Rg3显示出显着抑制ApoE-/-小鼠的AS发生发展的作用,且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抗AS效果更为显着,提示当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S效果不理想或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时,联合应用Rg3可能更有效发挥治疗AS作用。
钟霞[6](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陈梦瑞[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别探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R)相关文献中的用药规律;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明确中药复方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的确切疗效;总结任勤教授临床辨证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法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检索各中文电子数据库建库伊始至2019年3月17日中药治疗儿童AR的相关文献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别分析儿童AR内服、外用中药处方用药规律,用Tableau 2019.4、Word Art等软件对纳入研究地区、证型分布及行业标准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从文献数据挖掘纳入研究中进一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鼻部症状(喷嚏、鼻塞、鼻痒、流涕)/体征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并用Stata14.0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文献数据挖掘和Meta分析所得药物、证型及临床表现信息为参考,利用Access2010建立“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数据录入系统”,筛选、整理并录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门诊病历资料,联合应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 18.0、Tableau 2019.4总结任勤教授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文献研究部分纳入合格文献199篇,其中儿童变应性鼻炎内服中药相关文献158篇、外用中药52篇(其中内服中药联合外用中药11篇),共涉及内服中药处方177首、外用中药处方44首、中成药18种;对筛选出的内服、外用处方分别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均以辛味、温性、肺经药为主。Meta分析最终纳入合格文献20篇,涉1719例患儿,其中观察组879例,对照组840例。对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进行改良Jadad评分,结果显示2项为4分,18项为0~3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喷嚏/鼻塞/流涕症状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鼻痒、鼻部体征积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术经验传承部分纳入任勤教授门诊67例AR患儿122个具有辨证研究价值的诊次记录,其中急性期36份、迁延期86份(病情分级属轻度者28份,中-重度者94份);122张处方共涉中药119味,总体用药以辛味、温性、肺经药物为主,且苦味、寒凉、肝经药物使用比例较相应文献内服处方挖掘结果高;总体使用率大于50%的前10味常用药依次为苍耳子、辛夷、黄芩、薄荷、白芷、防风、桂枝、石菖蒲、杏仁、鱼腥草,核心药物为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任师在儿童AR治疗过程中强调风、痰、瘀三邪的对症治疗,其中风药、祛痰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100%,活血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65.57%;常用药用量为3-10g,部分矿物介类重质药用量为10-25g,药物具体用量与患者因素(年龄、病情轻重、疾病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儿童AR组方多以宣肺通窍为主,其中内服处方用药侧重于甘温并用、肺脾同治,外用侧重于辛温行散、透表达里;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儿童AR临床总体疗效高于单纯应用阳性西药。学术经验传承结果体现任师临床治疗儿童AR寒温平调,辛苦并用、辅以甘缓的用药特点,凸出任师治肺为主、并调气血的用药理念;任师总以“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急性期风寒、风热2证侧重“疏风通窍”,迁延期寒热错杂、痰瘀阻络、脾虚肝旺、肺脾气虚4证侧重“搜风消痰通络”,并辨证予以清热、补虚药。
孙家欣[8](2020)在《融合粗糙集的心脏病分级诊断预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脏病作为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受到我国居民的广泛关注。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对于医疗系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就对医生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医生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临床经验来面对面的提供医疗服务,是一种效率比较慢的工作方式。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兴起,机器学习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逐渐找到了一种可以辅助医生诊断的方法,即医疗专家系统。本文即旨在找到一种在心脏病分级诊断领域准确高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首先采用了两种寻优算法,即遗传算法与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对心脏病数据集进行属性约简。之后我们又将这两种寻优算法与粗糙集理论进行融合,再次进行属性约简,并与未融合粗糙集理论之前的约简结果进行比较,找到一种准确有效的属性约简路径。之后我们采用约简效果最好的属性集合作为进一步分类实验的基础,并且采用三种分类算法,即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与朴素贝叶斯(NB)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分类,找到最为适配该数据集的分类方法。本文共进行了两部分实验,第一次是解决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这一二分类问题,采用的数据集中未患病的数据共有385条,患病的数据共有460条。第二次则是对患病数据进行分级诊断预测实验,通过筛选和补充数据后,心脏病数据按照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大小分为四级,每级心脏病拥有120条数据。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心脏病诊断预测问题中,融合粗糙集后的遗传算法表现更好,但在心脏病的分级诊断预测问题上,融合粗糙集后的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表现更好。其中在心脏病诊断预测中,使用融合粗糙集的遗传算法相较传统的遗传算法的约简结果,其分类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了 2.1%和1.3%。在心脏病的分级预测中,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在融合粗糙集后,其约简属性集合的分类效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提高了 5.2%和2.3%。这充分说明了融合粗糙集的策略在特征约简上是一种成功的策略。最后,我们对心脏病的诊断预测与分级诊断预测中均出现的最佳约简结果使用三种分类算法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在心脏病的诊断预测中,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表现最好,其分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了 90.8%和96.1%。在心脏病的分级诊断预测中,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分类结果最好,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9.1%和 96.2%。
肖遥[9](2020)在《针药结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及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观察补肾化痰汤和补肾化痰汤联合针刺治疗改善肾虚痰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供方案。(2)利用GEO数据库联合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化痰汤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基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观察:病例来源于2018年2月到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中医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肾虚痰阻型PCOS伴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药组予以补肾化痰汤+针刺治疗;中药组予以补肾化痰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月经情况、黄体中后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PI、RI、Salle评分、LH、FSH、LH/FSH、T。(2)网络研究:在GEO数据库中以“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Endometrial Receptivity”“Homo Sapiens”为关键词,筛选并下载与PCOS患者ER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利用R软件处理基因数据,获取子宫内膜组织在非PCOS妇女、PCOS伴ER异常妇女之间的差异基因;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补肾化痰汤中有效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将疾病的差异基因与药物的靶点基因取交集,获得两者共同基因。分别对共同基因进行疾病-药物靶点交互网络分析、拓扑分析、GO生物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探讨补肾化痰汤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可能机制。结果:1.临床观察(1)临床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头晕耳鸣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膝酸软、肢倦神疲、胸脘满闷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腰膝酸软、肢倦神疲积分比较,针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脘满闷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月经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月经周期、月经量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月经量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子宫内膜厚度、PI、R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形态A型、B型占比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LLE评分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药组PI、RI均值小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lle评分针药组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LH、LH/FSH、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SH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中药组治疗后LH、LH/FSH、T、FS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网络研究通过GEO数据获得疾病差异基因186个,利用TCMSP数据库得到补肾化痰汤中有效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共263个,整合药物靶点基因、疾病差异基因,获得共同基因8个,对应化学成分主要为:槲皮素、山柰酚、黄豆黄素、苦参碱等;见于杜仲、菟丝子、香附、山药、枸杞子、车前子;疾病-药物靶点交互网络分析和拓扑分析,获得核心基因:CCNA2、CCNB1、ICAM、CDK1。GO生物分析有432条,KEGG通路有6条。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补肾化痰汤联合针刺、补肾化痰汤均能改善肾虚痰阻型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主要体现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类型、PI、RI、月经情况;且针药组在改善PI、RI、月经量方面效果更显着;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膝酸软、肢倦神疲、胸脘满闷的临床症状,且针药组改善腰膝酸软、肢倦神疲症状更有优势;同时两种方法均能降低LH、LH/FSH、T水平。(2)网络研究表明ICAM与PCOS患者ER密切相关,可能为改善PCOS患者ER的靶点、诊断ER不足的分子标志物。补肾化痰汤可能通过杜仲、菟丝子、香附、山药、枸杞子、车前子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槲皮素、山柰酚、黄豆黄素、苦参碱、木犀草素等,调节TNF信号通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王丹[10](2020)在《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本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语义Web技术的成熟,领域本体的构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各领域关于本体构建的研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目前,领域本体的构建已经在相关学科中有了研究成果,构建出了领域本体模型,主要集中在生物医疗、农业、地理区位、化学领域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在网络时代全国积累的农业机械数据资源增长量大且都较为分散,给用户带来信息利用和获取上的障碍。本文从面向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个性化知识服务为目标,完成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的构建,以此来为用户提供高效率、便捷化、精准度高的知识服务,为农业机械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农机推广与应用、维护保养的全生命周期与全行业服务。基于此背景下,为实现农业机械学科领域知识服务的个性化与优质化,该领域本体的构建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核心内容。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是一种新的知识组织方式,可以为用户的个性化、精准化、高效率的知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对本体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与总结,概述了本体的定义、类型、描述语言以及构建方法与工具等内容。其次,在本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架构,对该领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领域本体的构建思路,列举出本体构建时所要遵守的原则;对领域信息资源向本体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讨论,确定了信息材料以及构建方法的选取;基于领域信息源、文本关键词以及主题词表获取了领域概念,并运用同义词合并、停用词表以及专家意见的方法对其进行筛选,提取出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核心概念集合;根据农业机械学科的特性来描述出农业机械概念间的关系并定义属性,关系类型主要包括:等级关系和非等级关系;最后,运用Protégé5.2.0软件选择网络本体语言OWL对农业机械领域本体进行形式化表示,得到本体OWL语言代码,最终完成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的构建;对构建完成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耕整地机械实例的本体构建,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本体构建思路与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建立农业机械领域特色知识库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新世纪心血管医学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心血管医学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研究 ——以中风病相关指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1.1 AGREE评价工具的发展概况 |
1.2 AGREE系列评价工具应用现状 |
2 中医诊疗指南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风病相关诊疗指南示范评价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示范评价指南筛选 |
2.2 专家遴选 |
2.3 评价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AGREE系列工具整体评分情况 |
3.2 同一工具评价不同指南 |
3.3 不同工具评价同一指南 |
3.4 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AGREE系列工具评价中风相关指南的总体结果分析 |
4.2 同一工具对不同指南质量评价影响分析 |
4.3 不同工具对同一指南质量评价影响分析 |
4.4 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4.5 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中医指南评价的启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1: 指南评价专家信息表 |
附件2: AGREEII条目清单 |
附件3: AGREE GRS条目清单 |
附件4: AGREE-REX条目清单 |
(3)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名源流 |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心悸病的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室性早搏的基本定义 |
2.2 室性早搏病因及发生机制 |
2.3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
2.4 室性早搏的诊断和分级 |
2.5 室性早搏的治疗 |
3. 展望 |
第二部分 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文献标准 |
1.2 排除文献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收集与筛选 |
1.5 文献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估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性偏倚检测 |
讨论 |
1. 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分析 |
2. 质量评价 |
3. 安神类中药对室性早搏的作用 |
4. 本研究局限性 |
5. 启示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清热通络汤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预防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1.1 概念 |
1.2 致病机理 |
1.3 ISR的过程 |
1.4 ISR的预防进程 |
1.5 PCI的诊断 |
2 中医学对PCI的研究 |
2.1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认识 |
2.2 ISR的病因病机 |
2.3 治法思路 |
2.4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AMI临床诊断标准 |
2.2 AMI介入治疗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中止、撤出试验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测指标 |
3.4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与处理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础资料分析 |
4.2 观察指标分析 |
4.3 临床症状 |
4.4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
2.1 药物组成及方解 |
2.2 方药现代研究 |
3 炎症导致ISR的研究 |
4 清热解毒预防ISR的研究 |
5 清热解毒汤的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分析 |
5.2 炎症指标分析 |
5.3 再狭窄、估计再狭窄、复发心绞痛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
1.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
1.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1.2.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异常 |
1.2.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内质网应激与内皮细胞凋亡 |
1.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炎症细胞的影响 |
1.4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
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
2.1 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
2.2 人参皂苷Rg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
2.3 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第二章 人参皂苷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HUVECs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
2.2 THP-1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
2.3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的确定 |
2.4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2.5 Rg3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
2.6 划痕实验 |
2.7 THP-1细胞黏附实验 |
2.8 Transwell实验 |
2.9 免疫荧光检测 |
2.10 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2.11 Western Blot |
2.12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Ox-LDL损伤HUVECs最佳浓度 |
3.2 Rg3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3.3 Rg3对ox-LDL降低HUVECs细胞生存率的作用 |
3.4 Rg3对ox-LDL损伤HUVECs愈合能力的改善作用 |
3.5 Rg3对ox-LDL诱导THP-1对HUVECs黏附的抑制作用 |
3.6 Rg3对ox-LDL诱导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
3.7 Rg3对ox-LDL诱导HUVECs FAK磷酸化的影响 |
3.8 Rg3对ox-LDL诱导HUVECs内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 |
3.9 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影响 |
3.10 GW9662抑制PPARγ表达的浓度确定 |
3.11 GW9662和Rg3对ox-LDL抑制HUVECs PPARγ表达的作用 |
3.12 GW9662和Rg3对ox-LDL导致HUVECs迁移抑制、THP-1黏附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
4.小结 |
第三章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2.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损伤HUVECs生存率的作用 |
2.3 试剂盒检测NO和氧化应激水平 |
2.4 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
2.5 DAPI染色 |
2.6 qPCR检测 |
2.7 Western Blot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瑞舒伐他汀对HUVECs生存率的影响 |
3.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导致HUVECs损伤的改善作用 |
3.3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NO分泌的影响 |
3.4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氧化应激的影响 |
3.5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e NOS磷酸化的影响 |
3.6 瑞舒伐他汀对ox-LDL抑制HUVECs PI3K/Akt磷酸化的影响 |
3.7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 |
3.8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HUVECs凋亡的影响 |
3.9 瑞舒伐他汀对各组HUVECs内CHOP、sXBP1及Caspase-12 mRNA水平的影响 |
3.10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HUVECs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的饲养 |
2.3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复制及给药 |
2.4 血脂四项指标检测 |
2.5 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CRP水平 |
2.6 小鼠主动脉分离及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 |
2.7 HE及MASSON染色 |
2.8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 |
2.9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药物对AS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药物对AS斑块水平对影响 |
3.3 药物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3.4 药物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
3.5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纤维斑块层及胶原纤维水平的影响 |
3.7 药物对AS小鼠主动脉CD68及α-SMA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体外实验研究 |
1.1 Rg3对ox-LDL诱导内皮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2 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2.体内实验研究 |
2.1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2.2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S小鼠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
2.3 Rg3与瑞舒伐他汀联用对ApoE~(-/-)小鼠AS病理改变的影响 |
结论及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
4.2 单因素分析 |
4.3 多因素分析 |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
5 技术路线图 |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
4.2 气阴两虚证 |
4.3 气虚血瘀证 |
4.4 阴虚火旺证 |
4.5 痰瘀互结证 |
4.6 气滞血瘀证 |
4.7 心血瘀阻证 |
5 技术路线图 |
讨论 |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
1. 增龄 |
2. C反应蛋白(hs-CRP) |
3. BMI(体重指数) |
4. 高尿酸 |
5. 左房内径 |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
3.1 气阴两虚证 |
3.2 气虚血瘀证 |
3.3 阴虚火旺证 |
3.4 痰瘀互结证 |
3.5 气滞血瘀证 |
3.6 心血瘀阻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的相关概念 |
2 软件介绍 |
3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4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 |
5 数据挖掘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应用 |
6 儿科中药用量的现状研究 |
7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预处理 |
1.4 数据处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药物统计结果 |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2.4 中成药治疗儿童AR的使用频次 |
2.5 纳入研究对象地域及证型分布 |
2.6 研究持续时间及发表年代 |
2.7 诊断评及价标准参考文献使用情况 |
3 小结 |
研究二 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及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偏倚 |
2.6 敏感性分析 |
3 小结 |
研究三 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设计病例登记表 |
1.2 数据采集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标准 |
1.5 数据处理 |
1.6 数据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分类及用量 |
2.2 药性分析 |
2.3 基于Apriori算法的总体药物关联分析 |
2.4 基于频数统计的辨证常用药分析 |
2.5 基于频数统计的特色用药分析 |
2.6 常用药用量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1 文献数据研究 |
1.1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AR的联系与区别 |
1.2 基于纳入文献地域分布的一些思考 |
1.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Meta分析 |
2.1 局限性 |
2.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3 对未来的启示 |
3 学术经验传承 |
3.1 疾病认识 |
3.2 治法用药 |
3.3 临证经验用药 |
3.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4 不同形式数据挖掘的实践体验 |
4.1 内涵理解 |
4.2 应用理解 |
5 对未来的展望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变应性鼻炎相关诊断/疗效评价标准演化时间轴 |
2 病例资料原始登记表 |
3 部分术语规范对应表 |
4 录入系统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
5 SPSS Modeler18.0 操作界面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
6 正文图片及表格索引 |
6.1 正文图片索引 |
6.2 正文表格索引 |
综述 过敏性鼻炎“冬病夏治”临床研究进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排标准 |
1.3 文献评价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文献评价结果 |
3 归纳分析 |
3.1 穴位敷贴 |
3.2 针刺疗法 |
3.3 联合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
(8)融合粗糙集的心脏病分级诊断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工作与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心脏病诊断预测的特征筛选 |
2.1 心脏病数据预处理 |
2.1.1 心脏病数据来源 |
2.1.2 心脏病数据预处理 |
2.2 基于蛮力算法的属性约简 |
2.3 基于寻优算法的属性约简 |
2.3.1 遗传算法概述 |
2.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 |
2.3.3 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概述 |
2.3.4 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的属性约简 |
2.4 融合粗糙集的寻优算法的属性约简 |
2.4.1 粗糙集理论概述 |
2.4.2 融合粗糙集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 |
2.4.3 融合粗糙集的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启发式算法的属性约简 |
2.5 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脏病诊断预测的分类模型 |
3.1 分类算法概述 |
3.1.1 支持向量机算法 |
3.1.2 逻辑回归算法 |
3.1.3 朴素贝叶斯算法 |
3.2 心脏病诊断预测的分类模型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脏病分级诊断预测 |
4.1 五种属性约简方法结果比较 |
4.2 三种分类算法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针药结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及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人筛选及病史采集 |
2.2 分组办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评价标准 |
2.6 数据整理及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肾虚痰阻型PCOS患者ER低下病机 |
4.2 PCOS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现代研究 |
4.3 论中医外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 |
4.4 ER的现代研究 |
4.5 论补肾化痰汤的组方依据 |
4.6 论针灸选穴依据 |
4.7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 |
第二章 网络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材料与方法 |
3.1 软件与数据库 |
3.2 方法 |
3.3 差异基因 |
3.4 补肾化痰方活性成分 |
3.5 活性成分靶点基因 |
3.6 药物-疾病共同基因 |
3.7 基因分析 |
4.讨论 |
临床与网络研究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all评分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3 |
致谢 |
(10)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2.2 本体构建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目标 |
1.5.2 创新之处 |
2 知识服务及本体理论概述 |
2.1 知识服务理论 |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2 知识服务的模式 |
2.1.3 知识服务相关要素 |
2.1.4 知识服务相关技术 |
2.1.5 面向学科领域知识服务的模式 |
2.2 本体理论 |
2.2.1 本体的定义 |
2.2.2 本体的类型 |
2.2.3 本体描述语言 |
2.2.4 本体构建方法及工具 |
2.3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 |
3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
3.1 个性化知识服务 |
3.1.1 个性化知识服务概述 |
3.1.2 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 |
3.1.3 个性化知识服务技术 |
3.1.4 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特征 |
3.2 个性化知识服务内容 |
3.2.1 个性化知识推荐 |
3.2.2 个性化知识导航 |
3.2.3 个性化知识检索 |
3.2.4 个性化知识定制 |
3.3 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框架设计 |
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
4.1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设计阶段 |
4.1.1 农业机械领域需求分析 |
4.1.2 农业机械领域的特殊性 |
4.1.3 领域本体构建思路 |
4.1.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原则 |
4.2 领域信息资源向本体的转换 |
4.2.1 信息材料选取 |
4.2.2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选取 |
4.3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概念的获取 |
4.3.1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概念总框架 |
4.3.2 基于领域信息源的本体概念提取 |
4.3.3 基于领域文本关键词及主题词表的概念提取 |
4.3.4 领域概念的筛选及概念属性 |
4.4 农业机械概念间语义关系确定与描述 |
4.4.1 领域本体主要关系类型 |
4.4.2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等级关系 |
4.4.3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非等级关系 |
4.5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形式化 |
4.5.1 形式化语言选择 |
4.5.2 领域本体形式化方法——运用Protégé5.2.0 软件 |
4.5.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形式化表示 |
4.6 领域本体构建的推理测评与可视化 |
5 实例研究——农业机械耕地类领域本体构建实现 |
5.1 耕整地机械本体构建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5.1.1 总体设计思路 |
5.1.2 具体实现设计步骤 |
5.2 利用Protégé实现耕地机械本体构建过程 |
5.2.1 耕整地机械类的构建 |
5.2.2 耕整地机械属性定义 |
5.2.3 耕整地机械实例的添加 |
5.2.4 耕整地领域本体模型的查询测验 |
5.3 耕地机械领域本体可视化展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 |
6.2 研究成果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新世纪心血管医学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研究 ——以中风病相关指南为例[D]. 郑丹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中医养心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Meta分析[D]. 周文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热通络汤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预防的临床观察[D]. 焦银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人参皂苷Rg3与瑞舒伐他汀不同内皮保护机制的二者联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D]. 耿嘉男. 吉林大学, 2020(01)
- [6]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D]. 陈梦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融合粗糙集的心脏病分级诊断预测算法研究[D]. 孙家欣. 山东大学, 2020(02)
- [9]针药结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及网络研究[D]. 肖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D]. 王丹. 江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