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钢黑沟矿高深溜井正常使用途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志[1](2021)在《黑沟露天矿配矿工作简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黑沟矿区配矿情况分析,研究各项影响配矿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以及输出品位的预测,将有效地保证黑沟露天矿输出品位均衡及矿山的持续发展。
曹朋,路增祥,马驰[2](2020)在《溜井储矿段矿石流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溜井中矿岩散体的流动特性关系到溜井放矿的安全和可靠。为确保溜井放矿的顺畅性,在分析矿石流动性对溜井放矿影响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储矿段矿石流动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矿岩结块性、矿岩散体的粒度及分布特征、矿岩含水量、溜井结构、矿石流对井内储料的冲击夯实作用和溜井贮矿高度6个方面。结合部分矿山实践经验,提出了缩短矿岩在溜井中的停滞时间、改善矿岩爆破效果、优化溜井结构参数、控制含水量和粉矿含量、减轻运动矿岩对井内储料的冲击夯实等改善矿岩流动性的针对性解决措施,对于防范溜井储矿段堵塞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詹森昌[3](2020)在《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公式分析与讨论》文中研究指明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主要是用杨森公式,其压力大小是溜井贮矿高度的函数。随着溜井贮矿高度增高,压力增大;初始增大很快,后增速减小,最后趋于稳定。金长宇等人做了溜井底部压力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结论是:不同直径下无论放矿高度怎样变化,天平的读数基本保持不变,该结论与数值模拟的规律得到相互验证。杨森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论不相符的。近年来提出的矿石散体拱形压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论基本吻合,为今后研究、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詹森昌[4](2019)在《井筒贮矿对放矿磨损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溜井放矿过程中,井筒贮矿对井壁产生侧压力会加快井壁磨损。在分析其影响时,推导出溜井井壁磨损量与放矿量之间的多项式计算式和积分方程计算式。用德兴铜矿的原始数据计算,其结果表明:随着井筒半径磨损扩大,井壁磨损速度会加快,与放出矿石量增加相比,溜井放矿井壁的磨损速度,是随着井筒半径磨损扩大而下降的。用日本海田石灰石矿的井筒磨损数据进行检验,误差为3.41%。
路增祥,马驰,曹朋,马强英[5](2019)在《金属矿山溜井问题研究现状及方向》文中指出溜井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堵塞现象和井壁变形破坏问题,已成为影响矿山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将溜井问题归纳为溜井堵塞和井壁稳定性两大问题,并系统分析、总结了溜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溜井堵塞问题表现为其底部放矿过程中井内物料流动中止,井壁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井壁变形、失稳和跨塌。研究表明:①矿石含水率、粉矿含量、放矿漏斗角、贮矿高度、贮矿时间以及矿岩块度与溜井直径之间的匹配关系,井壁支护结构脱落与井壁围岩垮塌产生的大块,以及溜井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溜井堵塞的主要原因;②矿(废)石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特性,溜井工程围岩的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应力场特征,溜井结构、井壁支护强度及其相互关系,是溜井井壁产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③矿(废)石在溜井中运动与井壁接触并产生力的作用,使得溜井井壁受到冲击、剪切和摩擦损伤,是溜井井壁产生变形破坏的根本原因;④溜井堵塞后的爆破疏通和临近溜井的掘进爆破,加剧了对井壁的人为破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今后溜井问题的研究应着力于:①研究溜井堵塞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探讨溜井结构及其相关尺寸的设计准则,预防溜井堵塞;②揭示溜井中物料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井壁的力学作用机理,改善溜井结构及其支护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溜井稳定性问题;③研发应力释放技术和高应力环境下的工程支护技术,是解决深埋溜井井壁应力致裂破坏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④从溜井的设计、使用与管理角度预防溜井堵塞,研发溜井堵塞的非爆破疏通技术,减轻爆破对井壁的损伤。
路增祥,张治强,张国建[6](2017)在《溜井运输中悬拱产生的机理及解决对策》文中指出针对地下矿山溜井运输中悬拱导致溜井堵塞的问题,分析了悬拱现象产生的机理,认为矿岩颗粒之间的内摩擦力和细颗粒的黏结阻力的大小是溜井产生悬拱根本原因。溜井中矿岩的最大块度尺寸与溜井直径的匹配关系、黏结性粉矿含量、含水率的高低以及溜井直径的大小对悬拱的产生影响重大,矿岩下落时对溜井中物料的夯实和物料的重力压实作用增强了粗细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内摩擦力和黏结力。从设计与使用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防止溜井悬拱产生的一系列措施,并给出了常见的溜井疏通方法。
吕向东[7](2015)在《高深溜井井筒堵塞机理分析与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在前人总结的矿石在溜井中的移动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常发生井筒堵塞事故的黑沟矿高深溜井的观测,发现高深溜井在垂直全断面连续性矿石移动区之上存在垂直全断面阶段性矿石移动的特性,该特性是由溜井中流动矿石散体的搭拱效应所产生,井筒中拱的形成和破坏交替进行,从而使矿石的放出呈现脉动过程;由此归纳总结出高深溜井井筒中矿石移动存在垂直全断面阶段性移动、垂直全断面连续性移动、变速变向全断面移动和变速变向局部断面移动的规律;通过分析揭示了垂直全断面阶段性矿石移动的特性是造成溜井井筒堵塞、片帮、磨损、矿石分级混合等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在用的高深溜井提出井筒黏结拱堵塞处理技术,针对设计与新建的溜井提出井筒结构设计上的建议以预防堵塞;为破解高深溜井井筒出现的故障开拓了思路,对同类型溜井的设计和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詹森昌[8](2015)在《溜井放矿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文中提出矿床开拓是矿山建设的重要一环,开拓方式又与运输方式有密切联系,在有条件利用矿石重力运输时,溜井运输系统是首选方案。根据溜井中矿石移动规律和考察资料,结合溜井的运行情况,对溜井放矿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包括磨损与破坏、放矿堵塞、跑矿等,并提出相应避免溜井破坏和堵塞的措施。除粉矿和水的含量难以同时控制外,溜井放矿的风险是可控的。
吕向东[9](2015)在《高深溜井井筒中矿石移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经常发生井筒堵塞事故的黑沟矿高深溜井的观测,在前人总结的矿石在溜井中的移动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发现高深溜井存在垂直全断面阶段性矿石移动的特性,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高深溜井矿石移动规律,为我们破解高深溜井井筒出现的故障(含堵塞、片帮、跑矿等)开拓了思路。对同类型溜井的设计和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程国华[10](2013)在《黑沟矿溜井片帮机理分析及应对措施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镜铁山黑沟高深溜井曾多次发生片帮事故。对溜井发生片帮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溜井穿过岩体完整性较差及溜井使用过程中井筒磨损是溜井发生片帮的主要原因,结合矿山实际,提出了减少溜井片帮的具体措施。
二、酒钢黑沟矿高深溜井正常使用途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钢黑沟矿高深溜井正常使用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黑沟露天矿配矿工作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概况 |
2 黑沟矿影响供矿质量的因素 |
2.1 地质因素 |
2.2 生产因素 |
2.3 配矿方法因素 |
2.4 设备因素 |
2.5 管理因素 |
(1)值班长现场监督检查不及时、不到位。 |
(2)值班长责任心不强未按配矿指令位置安排生产。 |
(3)生产管理技术人员监管不到位。 |
3 提高配矿质量的方法 |
3.1 爆堆品位控制 |
3.2 铲装位置的把控 |
3.3 调整采场采剥现状 |
3.4 严格执行配矿比例 |
3.5 输出品位的预测把控 |
4 保证配矿质量的措施 |
4.1 加强对配矿工作的管理 |
4.2 加强现场管理 |
4.3 生产技术人员要加强监管 |
4.4 加强考核措施 |
5 结语 |
(2)溜井储矿段矿石流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流动性对溜井放矿的影响 |
2 矿石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2.1 矿岩结块性 |
2.2 矿石粒度 |
2.3 含水率 |
2.4 溜井结构 |
2.5 冲击夯实作用 |
2.6 贮矿高度 |
3 解决对策 |
4 结 论 |
(3)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公式分析与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公式 |
2.1 杨森(Janssen)矿石压力计算公式 |
2.2 散体拱形矿石压力计算公式 |
2.2.1 溜井底部压力试验 |
2.2.2 散体拱形压力计算公式 |
3 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与计算公式的讨论 |
3.1 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与压力分布 |
3.1.1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公式汇总 |
3.1.2矿石压力计算结果 |
3.1.3矿石压力分布示意图 |
3.2 计算数据对比 |
3.2.1溜井底板压力 |
3.2.2溜井中矿石垂直压力 |
3.2.3溜井中矿石水平侧压力 |
3.2.4二个矿石压力计算公式分析与讨论 |
4 结束语 |
(4)井筒贮矿对放矿磨损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井筒中贮矿对井壁产生的压力 |
3 井筒贮矿段井壁磨损规律 |
4 溜井井筒磨损计算式 |
4.1 求初次摩擦次数N |
4.2 多项式的计算式 |
4.3 积分式计算式 |
5 考虑与未考虑贮矿侧压力对井壁磨损产生影响的比较 |
5.1 放矿量比较 |
5.2 图形比较 |
5.3 磨损计算式检验 |
6 结论 |
(5)金属矿山溜井问题研究现状及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溜井工程概述 |
2 溜井问题研究现状 |
2.1 溜井堵塞问题及处理方法 |
2.1.1 溜井堵塞问题 |
2.1.2 溜井堵塞问题处理 |
2.2 溜井井壁稳定性问题 |
2.2.1 溜井井壁失稳机理 |
2.2.1. 1 国外研究进展 |
2.2.1. 2 国内研究进展 |
2.2.2 溜井井壁变形监测 |
2.2.3 溜井支护方法及材料 |
3 溜井问题研究方向 |
(6)溜井运输中悬拱产生的机理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悬拱形式及其产生的机理 |
1.1 悬拱形式 |
1.1.1 咬合拱 |
1.1.2 黏结拱 |
1.2 悬拱产生的机理 |
1.2.1 矿岩的流动特性 |
1.2.2 矿岩的最大块度与溜井直径的匹配关系 |
1.2.3 溜井上部卸矿对溜井内物料的冲击夯实 |
1.2.4 溜井内上部储料对底部物料的重力压实作用 |
2 悬拱对溜井运输的影响 |
3 溜井悬拱现象的解决对策 |
3.1 溜井系统设计 |
3.1.1 溜井断面设计 |
3.1.1. 1 溜井的断面形式 |
3.1.1. 2 溜井的断面尺寸 |
3.1.2 溜井结构设计 |
3.2 溜井使用管理 |
3.2.1 溜井使用管理 |
3.2.2 悬拱问题处理 |
4 结论 |
(7)高深溜井井筒堵塞机理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矿石在溜井中的移动规律及特点综述 |
2高深溜井矿石移动规律 |
2. 1矿石移动的观察 |
2. 2第一区矿石移动规律的机理 |
2. 3矿石移动规律与井筒堵塞等故障的关系 |
3黑沟高深溜井堵塞原因的再分析 |
4井筒堵塞治理 |
4. 1高深溜井井筒黏结拱堵塞处理技术[4] |
4. 2对设计与新建溜井的建议 |
5结论 |
(8)溜井放矿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德兴铜矿的溜井放矿历史回顾 |
3 井筒的磨损与破坏 |
3.1 井筒磨损类型 |
(1) 冲撞磨损。 |
(2) 滚撞磨损。 |
(3) 降撞磨损。 |
(4) 摩擦磨损。 |
3.2 井筒破坏 |
(1) 摩擦磨损引起的破坏。 |
(2) 降撞磨损引起的井筒破坏。 |
(3) 冲撞磨损引起的破坏。 |
(4) 滚撞磨损引起的破坏。 |
4 放矿堵塞 |
4.1 一般堵塞 |
4.2 特殊堵塞 |
5 跑矿 |
6 结论 |
(10)黑沟矿溜井片帮机理分析及应对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溜井片帮发生的机理分析 |
1.1 溜井穿过的岩体完整性较差 |
1.2 溜井降段爆破的影响 |
1.3 矿石翻卸时对溜井口周围及井口下部磨损 |
1.4 溜井高位堵塞后的爆破处理造成井筒片帮 |
2 减少溜井片帮的技术措施 |
3 结论 |
四、酒钢黑沟矿高深溜井正常使用途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沟露天矿配矿工作简析[J]. 李坤志.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8)
- [2]溜井储矿段矿石流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曹朋,路增祥,马驰. 现代矿业, 2020(12)
- [3]溜井中矿石压力计算公式分析与讨论[J]. 詹森昌. 铜业工程, 2020(04)
- [4]井筒贮矿对放矿磨损影响分析[J]. 詹森昌. 铜业工程, 2019(02)
- [5]金属矿山溜井问题研究现状及方向[J]. 路增祥,马驰,曹朋,马强英. 金属矿山, 2019(03)
- [6]溜井运输中悬拱产生的机理及解决对策[J]. 路增祥,张治强,张国建. 中国矿业, 2017(04)
- [7]高深溜井井筒堵塞机理分析与治理[J]. 吕向东. 金属矿山, 2015(11)
- [8]溜井放矿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J]. 詹森昌. 铜业工程, 2015(05)
- [9]高深溜井井筒中矿石移动规律研究[A]. 吕向东. 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 2015
- [10]黑沟矿溜井片帮机理分析及应对措施初探[J]. 程国华. 采矿技术,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