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村发展有机竹笋效益高

坑口村发展有机竹笋效益高

一、坑口村开发有机笋效益高(论文文献综述)

胡元斌,吴俊[1](2021)在《清家底 精管养 寄乡愁 金华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文中研究指明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它被称为"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气候适宜,万物滋生,茂林修竹,古树遍布。根据最新普查结果,金华市现有古树名木3.15万株,其中500年以上树龄的一级古树2447株、名木12株。为了让古树名木"老有所养",近年来,金华市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功打造了一批古树主题公园,复壮了一批病弱古树名木,续写了一方美丽乡愁。"十三五"期间,金华市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保护古树名木3066株,建成古树名木主题公园105个,实现"投资额度、保护株数、公园个数"三个全省之冠。

雷欣悦[2](2019)在《交易成本对农户电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丽水市莲都区与恩施州建始县果农的调查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增强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流,拓展了农产品销路,有效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其中,交易成本是影响果农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小农户经营比较分散,购销批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他们在销售环节的交易成本过高,减少了他们进入市场的机会。所以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水果种植户的电商行为进行研究,既顺应当前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形势,又能为保障农户利益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归纳了国内外有关交易成本、农户电商行为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水果产业以及调研地点的水果产业进行了一定的概述,选择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作为研究区域,在两地区各随机抽取了6个村的水果种植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07份,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影响果农电商参与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分群估计与稳健性检验。此外,本文还提取了电商样本农户,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参与电商经营果农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交易成本对果农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上,谈判成本中成交价格与心理预期价格差异和果农对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关注程度对果农参与电商经营行为有显着影响,执行成本中结算方式和果农是否自行承担运输任务对果农选择电商销售渠道有显着影响;(2)在农户特征方面,年龄、种植面积和地区变量对果农是否参与电商经营有显着影响;(3)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对果农销售渠道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地区变量对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较大,对微商、网商和被收购方式都有显着影响。为促使果农有效对接大市场,完善我国水果产业流通体系,保证水果产业健康发展,本文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规范水果市场交易流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3)鼓励年轻群体加入农业团体,合理安排电商经营的人员配置;(4)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5)加大农产品电商的宣传,鼓励农户进行电商创业。

林锦彬[3](2018)在《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是靠掠夺耕地内在养分和依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取,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生态效率已经在企业、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将为“效率”农业与“生态”思想找到了最优的链接点,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1”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轮驱动的意义。本研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生态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采取全省—地级市—县域—农村观察点的嵌套式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SBM模型分析法、HP滤波分析法、时序截面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从扭转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劣势切入,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在相关文献的梳理下,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福建省2007-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从省域、地市以及县域三个层面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和HP滤波法分别从空间演化和时序演化两方面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格局具有差序化特征。最后采用新古典收敛假说进行收敛性分析,揭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具有绝对β收敛,而不具有σ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差序化演变格局将长期存在。第二,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首先,利用SBM-VRS模型、SBM-CRS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分析,测得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各要素的投入敏感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农村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为乐观,但仍有不少观察点处于无效的生产前沿面,其中农业纯技术效率是动力因素,农业规模效率是限制因素。根据要素投入敏感性分析,非期望污染产出是整个地区、年份的劣势指标,被忽略后,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化肥是个别年份、地区的优势指标,不是整体优势指标;农药的局部劣势指标比局部优势指标明显;农用地膜是局部优势指标;柴油使用量即是局部优势指标也是局部劣势指标;农业用水量是福建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弱势指标。其次,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在2012-2016年总体上呈现效率进步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技术水平的变动,但在2013-2014年间出现了效率退步的现象,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出现衰退,特别是规模效率的损失,而技术水平变动又不能弥补综合技术效率的损失。最后,根据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参照有效单元,得出无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对无效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提出目标值。第三,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前人相关研究以及福建农村农业发展状况,利用截面时序模型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对三类不同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观察点进行分析发现2: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5%和10%显着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着促进作用;年末常住总人口数在10%显着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产生不显着抑制作用;纯务农人口比重在5%显着水平对第一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产生不显着促进作用;兼业人口比重比在10%和5%显着水平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着抑制作用;外出劳动力比重对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着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在5%显着水平对第三类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二类呈现不显着的抑制作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10%显着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着促进作用;种植结构在5%显着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分别在5%、5%和10%显着水平对第一、二、三类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农村合作社数量在10%水平对第一类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在三类观察点都在5%水平显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类观察点中均在5%水平下显着,但其系数逐步降低,具有差序性;上级部门拨款、补贴在5%显着水平对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基于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的差序化特征和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建议:(1)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2)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3)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6)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

方延[4](2018)在《广宁县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作为广东省中部偏西的典型农业镇,广宁县江屯镇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龙须菜、金钟花、白花油茶、地瓜干、腐竹等特色产品发展潜力巨大。特色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全镇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因此,积极推进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访问座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在对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江屯镇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成效及限制因素。同时,从资源要素、基础要素、辅助要素、发展要素和竞争要素五个方面建立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识别,认为影响全镇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要素和竞争要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镇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小型生产企业为主,缺乏科学管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流通环节多,营销体系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融资服务欠缺。最后,针对江屯镇发展特色农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全镇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2)强化发展特色农业意识、完善经营管理体系;(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4)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营销体系;(5)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知名度;(6)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7)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8)推进多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李晓燕[5](2018)在《中葡森林认证标准比较与浙江省森林食品NTFP认证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开展了十余年森林食品(基地)认定,但无非木质林产品认证。PEFC葡萄牙采用泛欧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且葡萄牙是PEFC体系中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最多的国家。将中国与葡萄牙的认证标准,森林食品(基地)认定标准与CFCC认证标准进行比较,并基于山核桃、香榧、毛竹(笋)生产调查,将实地调查结果与认证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浙江省森林食品生产进行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存在的挑战及认证的潜力,以促进我省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及森林食品的国际化。研究发现的主要结果与挑战如下:(1)中国森林认证体系与葡萄牙森林认证体系均为PEFC认可的森林认证体系,PEFC通过这二个体系认证的非木质林产品最多。两国认证体系及标准结构、认证程序、认证不符合项的整改时间、证书的有效期上有差异,但认证标准在内容上均有相对应的条款。此外,我国的森林认证体系是政府牵头组建并推广的认证体系,而CFFP牵头的认证体系则反之,森林认证是葡萄牙森林经营者的自主行为和自愿行为。(2)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参照的标准与CFCC认证标准比较发现,前者没有涉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在经营规划方面、技术培训方面和档案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均不全面,偏重技术标准及环境要求等,在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较弱,且标准中在病虫防治方面列有国际上危险等级不同的农药。因此,标准上有差距。此外,森林食品(基地)认定主要是政府行为,农户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目前认定工作已经停止,而森林认证要求认证申请者自愿的行为。(3)林权制度改革使以往的林地集中经营向分散经营转变,集中与分散经营各有利弊。基于香榧、山核桃、毛竹三树种的生产调查发现,我省林地基本已分到户,农户分散经营,各地出现了合作社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效果不一,且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林业作业。浙江省的森林食品要通过NTFP认证,要在树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从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使生产经营方式规范化、组织形式合理化,否则难以开展认证。(4)基层缺乏对包括NTFP认证在内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及认证要求的了解与基本认识,各级培训有待加强。目前NTFP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在国内销售,认证的动力尤其是国内认证的动力是NTFP认证的一大挑战。

林淑华[6](2017)在《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升农民居住幸福感等。永安市在推进示范区发展中,存在产业化发展零星布点、规模化发展不足及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此,研究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能进一步优化永安市农业耕种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使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符合高产量、优质量、高效率、生态安全的农业总要求。为更优质的发挥示范区功能,本文通过文献法,梳理和综述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研究的进展情况,而后通过实地访谈及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永安市现代农业及示范园区的发展基础、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粮食总产供给不平衡、“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不足、本级财政金融支持水平不高、可示范推广典型少、资源整合不够合理等主要问题,借鉴安砂镇示范区建设经验,提出了促进永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明确示范区发展首要任务、完善示范区功能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科普培训力度、加大本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以此为促进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依据。

黄凌燕[7](2017)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宁化县为例》文中指出工业化是指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扩张、结构转型、产出增长、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等特殊阶段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从欠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目标追求。农村产业作为城乡分工背景下的特殊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已经形成,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异军突起的农村工业企业已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宁化县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收集数据,充分分析了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并运用SWOT法对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宁化县农村工业的整体现状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升级对策:一是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政府平台;二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惩处力度来推动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调整农村工业布局、结构和规划来促进农村工业优化;四是充分引导农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同时根据宁化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为宁化县和中国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提供参考依据。

丁毅[8](2016)在《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南方集体林区,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家庭已成为林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林农能够持续稳定的参与到林业经营管理中,林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才能有效发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保证林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内在动力。然而,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山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保证林业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浙江省龙游县3个乡镇的农户调研数据,以竹林为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力转移及竹林生产的投入产出现状,并分析劳动力转移地点及时间与农户竹林地生产投入的关系;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利用DEA模型测量竹林生产效率;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地点和时间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龙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对较高,转移的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导致农村林业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为主。(2)农户的不同竹林地块的投入差异比较大,进而影响竹林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劳动力的空间或者时间转移均对农户的竹林地投入产出情况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导致要素投入的数量及结构的变化进而一起产出的变化。(3)竹林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470、0.560及0.842,竹林地的生产效率比较低,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生产潜能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4)实证分析表明,非农就业时间对竹林地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规模效率没有显着影响;相比其他类型农户,复合型转移和异地转移对竹林地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就地转移只对规模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陈文盛[9](2016)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休闲农业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休闲农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二者之间存在立足基础相同、发展目标一致、参与主体相近等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资源、人力等方面相辅相成。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旨在为农村区域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美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本文研究建立在农业多功能性、系统论、协同学、自组织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系统要素构成、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动力机制、协同发展机制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共同目标,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存在耦合协调可能性,可通过二者的耦合实现农村建设整体效益的提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效率的最大化。(2)休闲农业具有完整的产业主体、客体和载体,系统内存在着作用路径和反馈路径,使休闲农业能够实现裂变、嫁接和协同发展;美丽乡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科技等子系统,城镇系统驱动力和乡村内生驱动力是其发展的两大动力。二者存在共同资源基础、发展目标、服务对象、表现载体、建设主体,也存在趋利性与公益性、短期性与长期性、经济性与生态性的矛盾冲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动态关系本质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过程,产业、社会、文化子系统之间资源要素不断进行耦合协同。(3)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是两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农村发展系统的耗散结构不可能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扰动和涨落的影响,逐渐实现合作与协作,完成自组织演化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EVM)、系统耦合(System Coupling)模型,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划分耦合与不耦合2个大类、6个小类和18个基本类型。(4)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1个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表明,我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中级耦合以上的占总数93.55%,但表现为良好协调发展2个,中度协调发展6个,初级协调发展18个,勉强协调发展5个。同时,构建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内容、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三个方面耦合协调机制。(5)选取福建省作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机制案例分析的样本。第一,福建省乡村发展可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第二,对福建省68个典型村的案例分析表明,福建省大部分村庄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发展,但福建省内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仍存在较大不足,两者协同发展表现为休闲农业滞后的村有28个,表现为美丽乡村建设滞后的占58.82%。第三,归纳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基础建设协同型、规划制定协同型、产业发展协同型和组织管理协同型等四种类型。最后,针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出提升参与主体意愿与能力、健全完善小城镇发展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着力营造农村创业环境、创新扶持政策体制机制、融合互联网+创新思维等政策建议。

孙泽彬[10](2013)在《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旧城改造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纷纷启动城市旧城区改造运动,依托良好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地区发展的竞争力。本论文立足于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改造,研究旧城、旧村和旧工厂交通现状问题的分析方法,归纳旧城区的道路交通需求特征和预测方法,提出一套适用于大城市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一,本文首先提出旧城区交通现状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广州荔湾区为例,分析三种类型旧城区道路交通现状问题的主要症结,其中公交和停车问题是旧城改造共同面临的考验。第二,“以人文本、尊重历史、兼顾各方利益”是旧城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公交导向、高密度支路网和适度从紧停车政策”是旧城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旧城交通与新城交通在规划手段上差异性,也是旧城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特征之一。第三,地区发展定位、历史文化积淀和实际改造目标是指导旧城道路交通设计方向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发展对道路交通设计的不同诉求,提出一套适用于大城市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并以广州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为例进行实例论证。最后,论文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论文中的成果对于我国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单讨论和设想。

二、坑口村开发有机笋效益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坑口村开发有机笋效益高(论文提纲范文)

(1)清家底 精管养 寄乡愁 金华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论文提纲范文)

清家底实现“一码管树”
精管养实现“依法护树”
寄乡愁实现“人树和谐”

(2)交易成本对农户电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丽水市莲都区与恩施州建始县果农的调查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易成本
        2.1.2 农产品电商
        2.1.3 农产品销售渠道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外关于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关于农户参与电商行为的相关研究
        2.3.3 国内外关于交易成本与农户参与市场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现状分析和样本描述
    3.1 调查地点电商及水果电商发展概况
        3.1.1 调查地点电商发展概况
        3.1.2 调研地水果电商产业概况
        3.1.3 调研地点果农状况介绍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来源
    3.4 样本描述
        3.4.1 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3.4.2 果农参与电商经营及其销售渠道选择的分析
        3.4.3 果农交易成本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交易成本对果农参与电商经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4.2 变量设置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4.3.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3.3 分群估计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交易成本对参与电商经营果农的渠道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选择
    5.2 变量选择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交易成本对果农参与电商经营行为的影响
        6.1.2 农户基本特征对农户参与电商经营行为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6.2.2 规范水果市场交易流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6.2.3 鼓励年轻群体加入农业团体,合理安排电商经营的人员配置
        6.2.4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
        6.2.5 加大农产品电商的宣传,鼓励农户进行电商创业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3)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1.1.2 生态文明体质改革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趋势
        1.1.3 主体功能区划为农业生态效率改善提供契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效率
        1.3.2 生态效率
        1.3.3 农业生态效率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生态效率研究
        2.1.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2.1.3 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1.4 研究现状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创新扩散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3.1.1 常用的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3.1.2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3.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3.2.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第四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分析
    4.1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4.1.1 全省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1.2 地级市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1.3 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2 空间演化特征
        4.2.1 空间分析方法
        4.2.2 空间自相关
        4.2.3 方向分布
    4.3 时序演化特征
    4.4 时空差异收敛性特征
        4.4.1 收敛性分析方法
        4.4.2 地区差异收敛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对象
        5.1.1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2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静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2.1 基于SBM-CRS模型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2.2 基于SBM-VRS模型农业纯技术效率分析
        5.2.3 基于SBM模型的农业规模效率分析
        5.2.4 农业各要素投入的敏感性分析
    5.3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3.1 基于MALMQUIST模型的总体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3.2 基于MALMQUIST模型的各固定观察点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4 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投入冗余分析
        5.4.1 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耦合
        5.4.2 农业生态低效率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投入冗余
    5.5 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选择
    6.2 截面时序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
    7.2 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
    7.3 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
    7.4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7.5 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
    7.6 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宁县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特色农业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特色农业的概念、特征与模式
        2.1.1 特色农业的概念
        2.1.2 特色农业的特征
        2.1.3 特色农业的模式
    2.2 特色农业的基础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3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3.1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3.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3.1.2 便捷的道路交通
        3.1.3 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
    3.2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劣势
        3.2.1 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流转缓慢
        3.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较少
        3.2.3 劳动力缺乏,素质偏低
        3.2.4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缺乏农业技术力量
4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4.1 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2 注重农业品牌和产业开发
    4.3 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4.3.1 龙须菜发展现状
        4.3.2 金钟花发展现状
        4.3.3 白花油茶发展现状
        4.3.4 腐竹发展现状
        4.3.5 地瓜干发展现状
5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5.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建立评价集合
    5.3 多级模糊评价
    5.4 江屯镇特色农业要素评价
        5.4.1 资源要素评价
        5.4.2 基础要素评价
        5.4.3 辅助要素评价
        5.4.4 发展要素评价
        5.4.5 竞争要素评价
6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问题
    6.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机械化水平低
    6.2 小型生产企业为主,缺乏科学管理
        6.2.1 生产以小型企业为主
        6.2.2 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6.3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较短
        6.3.1 缺乏技术力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6.3.2 产业链条短,特色农产品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6.4 市场流通环节多,营销体系不够完善
    6.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融资服务欠缺
        6.5.1 投入财政资金不足,运用效率不高
        6.5.2 农村金融服务欠缺,农民融资困难
7 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措施建议
    7.1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7.2 强化发展特色农业意识,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7.2.1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7.2.2 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7.3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7.3.1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联盟
        7.3.2 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7.4 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7.5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7.6 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
    7.7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7.7.1 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
        7.7.2 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7.8 推进多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8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葡森林认证标准比较与浙江省森林食品NTFP认证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森林认证及其现状
        1.1.1 森林认证的定义
        1.1.2 森林认证的发展及现状
    1.2 森林认证体系及其现状
        1.2.1 森林管理委员会(FSC) 体系
        1.2.2 森林认证体系认可项目(PEFC)
        1.2.3 中国森林认证管理委员会(CFCC, 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 Council)
    1.3 森林认证的类型
    1.4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1.4.1 非木质林产品(NTFP) 的概念和种类
        1.4.2 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进展
        1.4.2.1 国外非木质林产品认证进展
        1.4.2.2 我国非木质林产品认证进展
        1.4.3 非木质林产品(NTFP)认证标准
    1.5 森林食品认证进展
        1.5.1 森林食品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1.5.2 浙江省森林食品认定进展及现状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收集
    2.2 实地调查与访谈
    2.3 农户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3.1.1 CFCC认证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
        3.1.2 CFCC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和程序
        3.1.2.1 CFCC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
        3.1.2.2 中国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程序
    3.2 欧洲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3.2.1 欧洲认证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
        3.2.2 葡萄牙认证的非木质林产品标准和程序
        3.2.2.1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标准
        3.2.2.2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程序
        3.2.3 中葡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比较
        3.2.3.1 文件体系的比较
        3.2.3.2 标准的比较
        3.2.3.3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程序的比较
    3.3 浙江省森林食品认定
        3.3.1 浙江省认定的主要森林食品种类及其树种
        3.3.2 森林食品的认定过程
        3.3.2.1 森林食品认定的标准
        3.3.2.2 森林食品的认定程序
        3.3.3 森林食品认定与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比较
        3.3.3.1 标准比较
        3.3.3.2 森林食品认定与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程序的比较
    3.4 三个主要森林食品树种生产调查与认证的潜力研究
        3.4.1 调查地点概况
        3.4.1.1 香榧生产调查
        3.4.1.2 山核桃生产调查
        3.4.1.3 毛竹生产调查
        3.4.2 农户访谈
        3.4.3 林权制度改革与生产组织形式
        3.4.3.1 浙江省林权制度改革
        3.4.3.2 生产组织形式
        3.4.4 生产过程与认证要求的对比分析
        3.4.4.1 法规与政策
        3.4.4.2 公众利益
        3.4.4.3 可持续生产
        3.4.4.4 生态环境保护
        3.4.4.5 森林监测
        3.4.5 认证的潜力分析
        3.4.5.1 认证存在的问题及认证的潜力分析
        3.4.5.2 认证的组织形式与动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内容
    1.4 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
        1.6.1 国外研究综述
        1.6.2 国内文献综述
        1.6.3 文献评述
2 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分析
    2.1 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分析
        2.1.1 区位优势
        2.1.2 工业保障
        2.1.3 资源优势
        2.1.4 领导关怀
        2.1.5 技术支撑
    2.2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2.2.1 特色种植基地化
        2.2.2 畜禽养殖生态化
        2.2.3 农业产品品牌化
        2.2.4 农户经营组织化
        2.2.5 科技兴农常态化
    2.3 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情况
        2.3.1 政策对接成效明显
        2.3.2 发展定位目标明确
        2.3.3 特色种养发展较快
3 永安市现代农业范区发展成效及问题
    3.1 发展成效
        3.1.1 依托现代农业助推示范区发展
        3.1.2 科技化水平逐渐提升
        3.1.3 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增强
        3.1.4 政府引领成效不断凸显
        3.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3.2 存在问题
        3.2.1 粮食总产呈现下降趋势
        3.2.2 “三品”认证农产品数量少
        3.2.3 本级财政金融支持水平不高
        3.2.4 可示范推广典型少
        3.2.5 资源整合不尽合理
4 永安市安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个案分析
    4.1 发展基础
        4.1.1 耕地
        4.1.2 养殖水域
        4.1.3 文化内涵
        4.1.4 历史底蕴
    4.2 发展成效
        4.2.1 农业增产增效
        4.2.2 农民增收致富
        4.2.3 乡镇生态旅游
        4.2.4 村民幸福感指数
    4.3 主要经验
        4.3.1 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
        4.3.2 农户主导,政府干预的运行模式
        4.3.3 注重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示范区品质
5 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对策
    5.1 明确示范区发展的第一任务
    5.2 完善示范区功能作用
    5.3 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
    5.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科普培训力度
    5.5 加大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宁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农村工业研究综述
        1.4.2 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1.4.3 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2 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分析
    2.1 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1 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2.1.2 工业布局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2.2 农村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分析
        2.2.1 国外农村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策分析
        2.2.2 国内农村工业转型常用政策分析
3 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宁化县为例
    3.1 宁化县基本情况
        3.1.1 区位独特
        3.1.2 资源丰富
        3.1.3 底蕴深厚
    3.2 宁化县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3.2.1 宁化县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3.2.2 宁化县农村工业发展方向
    3.3 宁化县农村工业发展成功案例分析
        3.3.1 案例一: 宁化县湖村镇行洛坑钨矿
        3.3.2 案例二: 宁化县安乐镇工业结构调整
    3.4 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3.4.1 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优势(Strengths)
        3.4.2 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劣势(Weaknesses)
        3.4.3 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Opportunities)
        3.4.4 宁化县农村工业转型升级的威胁(Threats)
    3.5 从宁化县看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
4 宁化县农村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调查
    4.1 问卷设计
    4.2 调查样本的总体特征分析
    4.3 企业满意度分析
    4.4 企业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5 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对策和措施
    5.1 构建服务型政府平台
        5.1.1 健全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5.1.2 优化农村工业金融服务体系
        5.1.3 建立扶贫开发政策支撑体系
        5.1.4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5.2 推动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
        5.2.1 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环保
        5.2.2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5.2.3 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5.3 优化农村工业用地统筹规划
        5.3.1 加快农村工业园区建设
        5.3.2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5.4 促进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5.4.1 充分调整现行企业布局
        5.4.2 合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5.4.3 培育示范性龙头企业
        5.4.4 提高农村招商引资质量
    5.5 提高农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5.1 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引导、产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5.2 构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
        5.5.3 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特色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2.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2.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2.1.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2.2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
        2.2.1 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2.2.2 对农业资本性要素投入的影响
        2.2.3 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2.4 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3 林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2.3.1 林业生产投入产出
        2.3.2 林业生产效率测算
        2.3.3 林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2.4 综合评述
3 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现状分析
    3.1 研究点概况及样本特征
        3.1.1 研究点概况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特征描述
    3.2 样本农户劳动力资源状况
        3.2.1 劳动力资源总体状况
        3.2.2 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力状况
    3.3 样本农户劳动力转移现状
        3.3.1 劳动力转移总体情况
        3.3.2 劳动力非农工作类型
        3.3.3 劳动力非农工作地点分布
        3.3.4 劳动力非农工作时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竹林地投入产出及生产效率测算
    4.1 竹林地投入产出现状
        4.1.1 农户竹林地投入产出分析
        4.1.2 劳动力非农工作地点与竹林地投入产出关系分析
        4.1.3 劳动力非农工作时间与竹林地投入产出关系分析
    4.2 竹林地生产效率测算
        4.2.1 模型的选择
        4.2.2 变量的说明及统计
        4.2.3 竹林地生产效率测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影响分析
    5.1 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路径及研究假设
        5.1.1 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路径
        5.1.2 研究假设
    5.2 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影响的描述分析
        5.2.1 劳动力非农工作地点与竹林生产效率关系分析
        5.2.2 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与竹林生产效率关系分析
    5.3 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设定
        5.3.2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5.3.3 估计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致谢

(9)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1.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1.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推进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国内外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
        2.1.1 休闲农业热点的图谱统计
        2.1.2 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区域发展
        2.1.3 休闲农业开发与组织管理
        2.1.4 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
    2.2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
        2.2.1 我国乡村建设由来与发展
        2.2.2 国内外乡村发展相关研究
        2.2.3 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述评
    2.3 系统耦合协调的相关研究
        2.3.1 单个系统的耦合研究
        2.3.2 系统之间的耦合研究
        2.3.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同的可能性相关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系统要素及其相关性
    3.1 休闲农业的内涵框架与系统逻辑
        3.1.1 休闲农业产业内涵框架
        3.1.2 休闲农业产业构成与运作机理
        3.1.3 休闲农业产业的形成逻辑
    3.2 美丽乡村的系统要素与动力机制
        3.2.1 美丽乡村的系统要素
        3.2.2 美丽乡村的子系统辨识
        3.2.3 美丽乡村的系统动力机制
    3.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相关性特征
        3.3.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共性特征
        3.3.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矛盾性特征
    3.4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相互关系
        3.4.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系统核心关联性
        3.4.2 休闲农业系统对美丽乡村系统的影响
        3.4.3 美丽乡村系统对休闲农业系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4.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4.1.1 系统论
        4.1.2 协同学理论
        4.1.3 自组织理论
        4.1.4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同的理论假设
    4.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同模型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值
        4.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关系与协同机制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1.1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5.1.2 美丽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
        5.2.1 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指标体系权重值的确定
    5.3 我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水平测度
        5.3.1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5.3.2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5.4 我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
        5.4.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及分布特征
        5.4.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度及分布特征
    5.5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动力机制
        5.5.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时空耦合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
        5.5.2 内外驱动力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5.6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同发展机制
        5.6.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内容耦合
        5.6.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模式耦合
        5.6.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管理耦合
    5.7 本章小结
6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案例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6.1 福建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现状
        6.1.1 福建省乡村发展基本概况
        6.1.2 福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6.1.3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基本特征
        6.1.4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6.1.5 福建省乡村主要发展类型
    6.2 调研设计与描述性分析
        6.2.1 问卷设计与调研
        6.2.2 调研样本描述性分析
    6.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案例分析
        6.3.1 福建省村域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水平评价
        6.3.2 福建省村域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
    6.4 福建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类型
        6.4.1 基础建设协同型
        6.4.2 规划制定协同型
        6.4.3 产业发展协同型
        6.4.4 组织管理协同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提升参与主体意愿与能力
        7.2.2 健全完善小城镇发展体系
        7.2.3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7.2.4 着力营造农村创业环境
        7.2.5 创新扶持政策体制机制
        7.2.6 融合互联网+创新思维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收)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附件一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附件二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附件三 福建省村域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附录四 中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度原始数据
附件五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原始数据
附件六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课题调查问卷
附件七 福建省调研村庄名录

(10)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旧城改造对象
        1.3.2 旧城改造分区指引
        1.3.3 改造地块分类指引
    1.4 国内外发展与实践
        1.4.1 国外发展与实践
        1.4.2 国内发展与实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城区的道路交通现状分析方法
    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2.2 广州荔湾区的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2.2.1 居民出行特征
        2.2.2 道路交通运行特征
        2.2.3 道路交通建设现状
    2.3 旧城区的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城区的道路交通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3.1 旧城区交通需求特征研究
        3.1.1 总体需求特征
        3.1.2 交通需求差异性
    3.2 道路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3.2.1 传统“四阶段”预测方法
        3.2.2 基于OD反推“四阶段”预测方法
    3.3 常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3.3.1. 人口预测法
        3.3.2. 需求总量法
    3.4 停车设施交通需求方法研究
        3.4.1 交通量—停车需求预测模型法
        3.4.2 路网容量控制法
        3.4.3 停车配建比例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原则、目标与策略研究
    4.1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研究
        4.1.1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4.1.2 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4.2 发展模式与原则研究
        4.2.1 发展模式
        4.2.2 基本原则
    4.3 发展目标与策略研究
        4.3.1 发展目标
        4.3.3 发展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方法与案例研究
    5.1 设计方法研究
        5.1.1 道路交通预测方法
        5.1.2 道路系统设计方法
        5.1.3 公交系统设计方法
        5.1.4 停车系统设计方法
    5.2 荔湾老城区改造方案研究
        5.2.1 交通需求分析
        5.2.2 道路系统设计方案
        5.2.3 旧城专线巴士设计方案
        5.2.4 慢行交通设计方案
        5.2.5 停车设施设计方案
    5.3 白鹅潭商业中心改造方案研究
        5.3.1 交通需求预测
        5.3.2 道路系统设计方案
        5.3.3 公共交通设计方案
        5.3.4 慢行交通设计方案
        5.3.5 停车设施设施方案
    5.4 广钢新城改造方案研究
        5.4.1 交通需求预测
        5.4.2 道路系统设计方案
        5.4.3 公共交通设计方案
        5.4.4 停车设施设计方案
        5.4.5 停车设施方案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文献参考
附件

四、坑口村开发有机笋效益高(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家底 精管养 寄乡愁 金华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J]. 胡元斌,吴俊. 浙江林业, 2021(01)
  • [2]交易成本对农户电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丽水市莲都区与恩施州建始县果农的调查数据为例[D]. 雷欣悦.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锦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4]广宁县江屯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D]. 方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中葡森林认证标准比较与浙江省森林食品NTFP认证潜力研究[D]. 李晓燕.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6]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和问题研究[D]. 林淑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7]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宁化县为例[D]. 黄凌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 丁毅.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9]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D]. 陈文盛.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1)
  • [10]旧城改造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孙泽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坑口村发展有机竹笋效益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