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音视频流平台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阳[1](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音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商业模式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逐渐在内部构建一套池化弹性易扩展的云平台来作为企业员工日常办公以及休闲娱乐的使用环境。云平台主要强调的是将用户的桌面计算环境或者应用资源置于云数据中心,而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对计算资源或应用资源按需获取使用,这其中不可避免得要涉及到音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一些主流的音视频传输解决方案都是基于远程桌面协议的交互,但是这些远程桌面协议设计之初的定位都是基于文字、图片等桌面数据的传输,并且后来改进的音视频数据传输方案的实现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比如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对网络时延敏感、视频播放功能不完备以及音视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同步性不高等等。因此,在云平台下构建一套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音视频传输系统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首先对云平台下一些主流的远程桌面协议关于音视频传输方面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在详细了解了完成音视频传输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之后,提出设计一款在云平台下进行音视频传输的系统解决方案,重点解决了在云平台下进行音视频数据的同步传输问题。在本系统的具体设计实现中,采用高效的异步并发通信模型结合通信消息转发机制来进行网络传输;针对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安全性需求,采取等级划分的加密机制来设计实现系统用户认证和通信安全;为了提高音视频传输质量和降低带宽资源消耗,本文使用了opus音频压缩编码算法和H.264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同时还设计实现了服务端主动推送图像更新机制和基于视频图像分块差异化传输的优化方案;对于音视频同步问题,采用以时间戳为参考对象来进行音视频间同步处理,使用音视频同步缓冲区来进行音视频内同步;此外,在接收端设计实现以音频数据为主流,视频数据为副流的同步播放算法,并采用网络自适应传输机制来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音视频数据处理速率。针对以上分析完成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工作流程图以及部分核心代码。本文设计并实现的音视频传输系统旨在为云平台提供一套安全高效、灵活易扩展的系统解决方案,让人们在进行日常办公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音视频传输服务。
胡馨月[2](2021)在《基于音视频流处理技术的会议室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作为正式沟通场所的会议室数量也逐步增多。信息化会议室管理系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会议室难以管理的问题,以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和简化会议预约等流程。然而,目前大多数公司或学校的会议室管理系统只有信息化数据的处理,无法对会议过程进行有效还原。随着音视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视频和图片能够对场景进行高度还原。本文通过音视频流处理技术对于每一场会议进行自动录制保存,以便在后续的回顾、分享与宣传上给观看者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小型麦克风阵列进行三维层面的室内声源实时定位和摄像头角度控制,让与会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中,使得会议空间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同时,本文搭建了会议室管理平台,用于提供会议室管理、会议预订和审批、监控等功能,形成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会议室管理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根据基于音视频流的Web平台需求,对硬件和软件的总体架构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后端使用微服务架构,并提供微服务治理模块。(2)针对SRP-PHAT-SSC声源定位算法实时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与TDOA高实时性定位算法组合的改进算法,根据仿真结果,改进算法在实时性和鲁棒性方面都有了提升。由于实际会议室场景中的信噪比低、麦克风位置不准确带来误差,对定位计算改进了处理流程,并在实际场景中做了验证。(3)针对摄像头的连接数极少和RTSP视频流在Web端不易播放的问题,对摄像头原始的流媒体传输协议进行了转码操作,使用RTMP协议传输,选择并搭建了轻量级的流媒体服务器,实现了Web端的直播和点播播放器。对Nginx流媒体直播服务器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分析。(4)对会议室管理平台的业务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数据库和业务模块,将硬件调用与Matlab计算融入进Web平台,完成了Web端的开发和服务器部署,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硬件架构设计可以满足单个会议室内的声源定位和自动录制;改进的定位计算使得SRP-PHAT-SSC算法的鲁棒性、实时性和准确率得到了提高;当流媒体服务器的并发连接数为809时,可以稳定保持连接状态,75分钟之后仍然可以稳定发送和接收数据,软件平台在1000个并发连接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稳定快速的访问;通过系统的业务分析,展示了本文平台的方便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对会议室的管理成本。
薛粤桂[3](2020)在《支持Web直播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流媒体技术需求日益增多。视频监控是流媒体技术传统的应用场景,视频监控系统在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市场有着广泛的应用。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摄像头、流媒体服务器以及客户端组成。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头主要基于RTSP协议传输实时视频。视频监控客户端一般是基于特定操作系统的API开发,在i OS、Android、Windows等系统中分别开发一个客户端,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用户体验不佳。Web网页版本的客户端通常需要安装插件,插件的安全性和兼容性还有待提高。随着前端摄像头输出音视频格式的标准化和HTML5前端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发无插件的Web客户端,能够解决跨平台性和兼容性,降低企业的开发和部署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Muduo网络库设计并实现了协议转换流媒体服务器,它能够将网络摄像头上传的RTSP/RTP协议流媒体转换成WS-FLV、HTTP-FLV、HLS、Web RTC协议流媒体。(2)将P2P的Web RTC改进成适合B/S架构的流媒体服务器,分析并移植了Web RTC拥塞控制算法,保证Web RTC实时视频传输质量。(3)结合Media Source Extensions和RTCPeer Connection等HTML5技术设计并实现了Web播放器客户端,支持播放WS-FLV、HTTP-FLV、HLS、Web RTC协议的码流。(4)基于Hi3520D和Muduo网络库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支持RTSP协议的嵌入式网络摄像头系统。最后,本文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单元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表明,系统实现了视频监控的基本功能,在不同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上能播放实时视频且具有较好性能。
张志君[4](2020)在《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管廊设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本项目组开发的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管廊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维护。由于该平台内部尚不具备应急通信功能,当发生各类紧急事件时,各职能人员难以在兼顾平台核心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迅速的应急指挥交流,以及时处理险情。为此,本文以已有的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为基础,给出了一种该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案,旨在保障应急指挥通信的实时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应急指挥业务对于这两方面的高要求。即时通信模块包括文字交流、文件传输、音视频会话等子功能,涵盖应急指挥交流时可能涉及的文字、文件、语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传输,可以提高应急指挥参与者的交流效率,避免对第三方应用的依赖和因此可能形成的内部私密数据外泄。本文针对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和比较了已有的各类企业级即时通信和应急通信方案的优劣,给出了将即时通信模块应用于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应急指挥业务的具体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案,并以业务逻辑图等形式详细阐明。2)通过Java Spring框架和Socket.IO协议库搭建消息传输的整体框架,在各用户端与服务器建立Socket连接之后完成文字消息的实时接收和推送,并借助自动重连机制维持链路的通畅;借助字节流方式进行各类文件的实时传输,并仿照文字消息的发送方式发送相应的文件概要;通过以WebRTC(Web实时通信)技术实现的信令服务器协助建立传输信道,在安全协议下获取和展示本地及远程媒体流数据,满足针对音视频通话的需求。与已有的其他应急通信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使用户在不脱离平台的基础上及时完成应急交流,同时避免插件的使用,保证了整体模块的轻量化。3)以平台应急指挥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对即时通信模块的各项功能和性能进行了全面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案合理,实现方法可行,达到了设计目的。
葛佩文[5](2020)在《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直播逐步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风口。在过去的10年中,大量直播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份额极高的移动应用。直播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展现自己,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网络工具。当下的主流直播技术由于传输协议不同,软硬件不兼容,其开发与维护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心化的直播服务器极其消耗带宽,用户的冗余带宽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直播平台用户准入机制不严格,网络直播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缓慢,监管机制不健全,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用户行为监管与信息的保护机制亟待完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搭建了一套基于浏览器原生音视频能力WebRTC的直播系统,具有轻量、维护简单、兼容主流浏览器等特点,并通过网络连接拓扑的变化来提升多用户时的音视频流稳定性,充分利用用户的冗余带宽。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网络,利用智能合约为直播情景赋能。本文实现的具体工作如下:1)设计并实现WebRTC模块,负责在浏览器端获取直播发起方的音视频流进行包装,利用Coturn框架搭建媒体穿透服务并与通讯对等方进行P2P直连。2)设计并实现WebSocket信令服务器模块,基于开源框架Socket.io搭建信令服务功能,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备的信令系统,负责为WebRTC模块的连接协商和前端模块的信息同步提供支持,提出了树形网络拓扑将整个WebRTC直播的用户容量提升了约20%。3)基于以太坊设计区块链激励网络,负责为直播系统提供信息的安全存储,利用Truffle框架编写智能合约实现了虚拟货币兑换、直播转发激励、礼物购买等功能。4)设计前端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输出和展示,整合其他模块的既有功能,为用户观看直播提供入口,实现了直播间消息和直播间画板共享的功能,丰富用户的交互形式。
刘静[6](2020)在《一体化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平台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海洋科技与军事指挥调度系统的不断发展,众多系统的分散作业不利于集中指挥和管理。本文为满足武汉某研究所一体化指挥调度系统的需求,开发了一体化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在保留原生系统拥有的基础功能和结构的同时,实现在海事监管领域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以及其他综合业务的整合、拓展与管理。论文首先研究业务处理基础单元完成了对底层业务资源需求的整合,在满足各个设备自身输入输出业务处理需求的同时,构建了系统组网。通过将业务处理基础单元的视频数据处理功能、接口以及逻辑关系进行重新定义,完成对底层视频数据流与业务控制逻辑的分离。将复杂的视频应用分解到离散、独立的视频基础单元中,为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以及其他设备应用提供了硬件端的基础平台。其次研究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对系统中各个业务处理基础单元进行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指挥调度平台,进而实现了系统组网架构、系统软件架构、系统逻辑架构与系统数据流架构的一体化指挥调度管理架构设计。针对这些统一的业务处理基础单元,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实现远程的在线配置与管理,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操作的方式来管理在线所有业务处理基础单元,实现对系统内部各业务处理基础单元之间输入输出逻辑连接关系以及编解码输出参数定义,从而完成系统灵活的可配置能力和多功能整合能力,为一体化指挥调度管理提供便利。最后研究基于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准则与模块化设计原则,将指挥调度、协同办公、记录回放和统计分析等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一体化整合。分别对这些功能模块研究基于业务处理基础单元与指挥调度平台之间的链路通信,并以多级管理和融合互通为核心,集指挥调度系统的视频会议、语音调度、数据联动、综合显控、视频监控等综合业务需求于一体,实现远程指挥控制、音视频会话、多源画面、录像计划和在线诊断等功能。目标系统已在当前海事应用领域中通过联调上线,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了海事一体化指挥调度与综合业务功能整合的需求。
顾慧慧[7](2020)在《面向智能客服的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工业领域的售前售后服务中,由于客服与客户缺乏对设备的同步感知,导致沟通过程费时费力。随着5G的到来,很多工业厂家开始利用AR技术进行远程沟通与协助。但是工业级的交互式AR技术往往需要穿戴式设备作为载体,造价高昂、不易携带。而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AR应用又面临着多系统开发难度大、用户体验门槛高的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相较之下,基于Web的AR技术具有跨平台、轻量级、易传播的特性,能更好的推广和发展AR技术。但现阶段的WebAR体验都是单人版的,缺少多人交互式的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并设计实现一套面向智能客服应用场景的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主要创新内容有两个方面:(1)针对目前穿戴式AR技术和基于专用APP AR应用存在的普适性差、成本贵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基于Web技术的轻量级跨平台、能够支持3-5位用户实时交互的WebAR服务方案。该方案在支持用户之间音视频、即时消息等融媒体交流和互动的同时,同一 AR场景中的用户也能共享3D虚拟物体,任一用户与模型的交互操作会实时同步反馈到其他用户的页面中。(2)现有ARKit和ARCore的多人交互式CloudAR技术中的通信方式以服务器转发传输为主,由于涉及到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和交互控制信息的实时分发,导致服务器端的处理压力大,进而产生高移动能耗及高传输时延。为此,本文在多人交互的WebAR系统中采用一种基于P2P的多用户通信模式,系统会在通信各方之间建立P2P连接,并基于此提出一种路径寻优算法。算法会根据每条链路的移动能耗和传输时延综合评估,寻找当前系统性能最佳的通信链路节点图,实现高效的信息分发和传输。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内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面向智能客服的多人交互式WebAR原型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在功能上能够满足工业领域的基本客服需求;在保证客服通信中的即时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性能上一次会话能够支持3-5个客户端之间的实时数据通信。
魏宏凯[8](2020)在《基于资源动态伸缩的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随着网络带宽和网速的不断提升,4G和5G网络的不断普及,视频、音频编码技术的性能不断优化的情况下,使高质量的多方音视频流实时传输成为可能。此外,人们对视频信息获取的需求不断提高,无论高校还是企业,都有很多应用场景,如线上视频会议、在线学术讨论、在线教育等在市场上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在这样一些场景下,WebRTC技术使得对视频流的获取更加便捷。因此一款基于WebRTC的视频会议系统有很大的应用场景。本文对WebRTC框架、容器技术和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相关技术考察,设计和实现了能够进行资源动态伸缩的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市场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多数采用传统的业务架构,并未采用微服务架构提供服务,导致系统容错性较差,功能较为单一。市场上媒体服务架构也多采用单机模式,不能有效解决突发流量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部署成本较高。本文使用Kubernetes与容器技术应用于整个视频会议系统,使得系统容器化、服务化,利用Kubernetes的HPA模块根据Prometheus监控平台采集到的指标对会议管理系统的微服务模块容器以及媒体服务架构中的容器进行动态缩扩容,动态伸缩微服务模块接口与媒体服务资源。论文对整个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描述主要分为两部分:视频会议管理后台与媒体服务架构。视频管理后台主要分以下模块阐述详细设计与实现:用户管理模块、通讯录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和通知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登录、注销等功能,用于后续其他功能模块的交互。通讯录模块主要是对好友的分组管理、好友管理以及群组管理等。会议管理模块包括会议新建、取消、人员添加删除,会议状态管理等。通知模块主要包含站内信通知、短信以及邮件通知等功能。对于媒体服务架构的详细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Docker容器制作、动态负载均衡实现、Kubernetes容器缩扩容、Prometheus容器监控系统的集成以及容器的自动化持续集成。通过媒体资源的动态伸缩功能、基于Nginx二次开发的动态负载均衡服务,提出并实现了高并发的媒体服务架构,并进行了架构验证。系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对会议管理系统进行了测试,借助采集Qo E指标对媒体服务架构进行系统性能衡量,媒体服务架构支持了SFU和MCU两种网络模式、容器动态伸缩和动态负载均衡等。在资源需求波动较大时,有着很好的服务支持。通过对整个集群的CPU和带宽指标监测,与单机模式的媒体服务架构相比,当资源伸展一倍时,性能亦增加一倍,系统的整体性能随容器数量呈线性叠加。本文测试环境下3个节点能够容纳百人左右同时进行视频会议。
张雨[9](2020)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视频保护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音视频行业发展迅速,视频版权保护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盗版视频严重侵犯了发布者的利益,降低了原创视频的积极性,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行之有效的视频保护系统。本文研究了几种加密算法,以及它们在Android平台上的实现,并将这些加密算法应用于视频加密中。由于Android系统本身对音视频处理还不够强大,通过研究发现开源库FFmpeg可以对音视频开发有很好的支持。所以本文将FFmpeg移植到Android平台,并支持了FFmpeg命令行工具。使FFmpeg在Android平台上既支持直接调用API又支持了命令行工具。首先研究了将AES算法直接加密于视频,测试发现该方案加密速度过慢,并对其改进为2M加密方案,即对视频的前后各取512K数据,中间取1M的数据进行加密,这种方案大大提高了加密速度。这种把视频作为普通二进制文件进行加密的方案,操作简单,加密效果好,但是很难保证视频实时性的传输。为了解决实时传输的问题,接下来研究了基于FFmpeg的HLS协议的加密方案,通过FFmpeg命令来实现对视频的切片和加密。FFmpeg本身是支持HLS协议的,所以该方案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也可以满足实时性的要求,但是缺点在于不够安全。随后研究了基于YUV分量的视频加密方案。本文借助FFmpeg实现了视频的解码并得到YUV数据,然后使用异或算法分别对YUV分量进行加密。该方案安全性好,可以满足实时性的要求,缺点在于实现比较复杂,且需要加密的数据量过大。需要对YUV分量加密方案进行优化,随后研究了基于H.264标准的关键帧的视频加密方案,在视频编码后对关键帧进行加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加密的数据量。视频加水印作为视频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研究了基于FFmpeg的视频水印系统,通过命令行调用一句简单的命令来实现加水印的操作。本文研究了几种视频保护方案,并从加密速度,安全性、可操作性等几个方面对几种方案做了分析,并指出了各自适用的场景。并针对关键帧加密方案设计了一个专用的解密视频播放器。最后结合了视频水印系统,进一步对视频进行保护。
李文军[10](2020)在《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私有云有着安全且服务质量高等优势而深受各企业的欢迎,它是云计算的一种服务模式。在硬件和软件日趋更新且终端设备不断更换的当今社会,把数据保存在云端将带来很大的便利,人们只需在终端上安装云客户端,便可使用云端资源而不用更新太多软件。VNC(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协议是连接终端设备和私有云之间的桥梁,用户在使用私有云桌面环境进行办公时,便是用VNC协议进行的图像、鼠标和键盘等消息的传输,VNC使得用户可以远程操作云端资源。VNC的图像传输采用的是RFB(Remote Frame Buffer远程帧缓冲)协议,RFB协议工作在帧缓冲级别上,不依靠任何操作系统和终端设备。正是这个原因使得VNC能够跨平台,但是VNC对视频流的支持不足成了它的弱点,且VNC不支持音频,这些对只是用VNC来办公的人们来说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满足使用私有云来办公,VNC的缺点也逐渐受到了人们关注。本文将对VNC进行修改,使其满足于多媒体的传输,弥补VNC的不足。其具体思路是在不影响原有VNC的办公模式的前提下,增加音视频模式。在音视频模式下,增加音频功能,并采用适合VNC的音视频压缩算法如JPEG2000视频压缩算法与Opus音频压缩算法对其进行压缩传输,优化网络通信使其有能力处理大量的网络数据,当然,优化了视频,增加了音频功能后,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本文将实现音视频同步。对于同步问题,这里采用的是以时间戳为参考对象的同步方案来进行音视频间的同步,采用增加缓冲区的方式来减小音视频内部的传输时延,并增加反馈调节功能,根据预测网络带宽来调整VNC服务端的发送速率,以此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并降低音视频的网络时延。对于音视频播放时的同步问题,这里将提出一种以音频为参考的同步播放算法来实现音视频播放时的同步问题。这些便是在音视频模式下本文解决的问题,由于这里是分为非音视频模式,即VNC模式和音视频模式这两种模式,因此进行模式检测将必不可少,本系统的模式检测将根据屏幕变化来判断当前应该处于哪种模式下,并进行模式转换,这里采用屏幕像素采样的方式进行判断。通过对VNC协议进行优化,使其能够进行音视频传输来满足人们使用多媒体的需要,同时保留了原有VNC跨平台的特性,使人们能在办公之余使用VNC来休闲娱乐。
二、数字音视频流平台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音视频流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平台的音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云平台下桌面虚拟化技术 |
2.2 音频编码 |
2.3 视频编码 |
2.4 音视频同步技术 |
2.4.1 音视频同步概念与影响因素 |
2.4.2 音视频同步评价标准 |
2.4.3 音视频同步方案 |
2.5 通信加密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视频传输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网络传输模块分析与设计 |
3.3.1 通信消息格式设计 |
3.3.2 IO模型分析与设计 |
3.4 系统安全模块分析与设计 |
3.4.1 用户认证模块分析与设计 |
3.4.2 通信安全模块分析与设计 |
3.5 音频模块分析与设计 |
3.6 视频模块分析与设计 |
3.7 音视频同步模块分析与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音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
4.1 网络传输模块实现 |
4.1.1 通信消息转发实现 |
4.1.2 网络传输模型实现 |
4.2 系统安全模块实现 |
4.2.1 用户认证模块实现 |
4.2.2 通信安全模块实现 |
4.3 音频模块实现 |
4.3.1 音频录制与播放实现 |
4.3.2 音频编解码实现 |
4.4 视频模块实现 |
4.4.1 服务端主动推送图像更新机制实现 |
4.4.2 图像分块差异化传输实现 |
4.4.3 视频编解码实现 |
4.5 音视频同步模块实现 |
4.5.1 服务端同步发送实现 |
4.5.2 客户端同步播放实现 |
4.5.3 网络自适应传输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目标 |
5.2 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4.1 性能测试指标 |
5.4.2 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音视频流处理技术的会议室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eb开发架构发展 |
1.2.2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算法 |
1.2.3 流媒体服务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的软硬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基于局域网的硬件架构设计 |
2.3 系统硬件的配置信息 |
2.4 基于前后端分离的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
2.4.1 Vue框架 |
2.4.2 Spring Boot框架 |
2.4.3 基于微服务的软件架构设计 |
2.4.4 微服务治理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RP-PHAT-SSC声源定位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麦克风阵列的结构研究与选择 |
3.3 阵列信号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
3.3.1 声场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
3.3.2 室内信号接收模型建立 |
3.4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
3.4.1 预滤波和预加重 |
3.4.2 维纳滤波 |
3.4.3 分帧加窗 |
3.4.4 端点检测 |
3.5 声源定位算法的改进与仿真 |
3.5.1 TDOA定位算法的介绍与改进 |
3.5.2 SRP-PHAT-SSC定位算法的介绍与改进 |
3.5.3 搜索空间收缩聚类算法 |
3.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6 实际场景实验与分析 |
3.6.1 硬件设备和场景 |
3.6.2 实验方案与定位流程设计 |
3.6.3 定位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TMP协议的流媒体架构设计与实现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流媒体传输协议的分析与转码的实现 |
4.3 Nginx流媒体直播服务器的搭建 |
4.4 Web端视频播放器的实现 |
4.5 直播性能测试 |
4.5.1 单连接时延测试 |
4.5.2 并发数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的搭建与展示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软件的设计 |
5.2.1 业务模块的设计 |
5.2.2 数据库的设计 |
5.2.3 加密 |
5.3 软件的实现 |
5.3.1 硬件控制的实现 |
5.3.2 业务模块的实现与展示 |
5.4 系统部署 |
5.5 系统测试 |
5.5.1 系统权限测试 |
5.5.2 系统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1.1 工作 |
6.1.2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支持Web直播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及介绍 |
2.1 嵌入式平台相关技术 |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相关技术 |
2.2.1 RTSP |
2.2.2 Web RTC |
2.2.3 RTP/RTCP |
2.2.4 SDP |
2.2.5 HTTP-FLV/WS-FLV |
2.2.6 HLS |
2.3 浏览器播放平台相关技术 |
2.3.1 Media Source Extensions技术 |
2.3.2 Web RTC浏览器API |
2.3.3 Web Socke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HTML5的流媒体播放技术 |
3.1 HTTP-FLV/WS-FLV协议转换 |
3.1.1 RTP分包组包 |
3.1.2 FLV格式转换 |
3.1.3 fMP4格式转换 |
3.2 HLS协议转换 |
3.2.1 TS格式转换 |
3.2.2 M3U8索引文件 |
3.3 Web RTC协议转换 |
3.3.1 Web RTC交互过程 |
3.3.2 拥塞控制算法 |
3.3.3 发送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视频采集端架构设计 |
4.2.2 流媒体服务器架构设计 |
4.2.3 Web播放器架构设计 |
4.2.4 系统工作流程 |
4.3 Muduo网络框架 |
4.4 嵌入式网络摄像头设计与实现 |
4.4.1 视频采集模块 |
4.4.2 视频编码模块 |
4.4.3 RTSP服务器设计 |
4.4.4 RTSP推流模块设计 |
4.5 流媒体服务器设计 |
4.5.1 流媒体服务设计意义 |
4.5.2 视频流接收模块设计 |
4.5.3 媒体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4.5.4 HTTP服务器设计 |
4.5.5 Web Socket服务器设计 |
4.5.6 Web RTC服务器设计 |
4.6 Web浏览器播放器设计 |
4.6.1 HTTP-FLV/WS-FLV播放器设计 |
4.6.2 HLS播放器设计 |
4.6.3 Web RTC播放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2.1 嵌入式网络摄像头测试 |
5.2.2 流媒体服务器测试 |
5.2.3 Web播放器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3.1 时延测试 |
5.3.2 流媒体服务器性能测试 |
5.3.3 浏览器播放器性能测试 |
5.3.4 与Easy Dss的对比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即时通信相关知识 |
2.1 Spring框架 |
2.2 JavaScript及其应用 |
2.3 Socket.IO |
2.4 WebRTC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 |
3.1 整体功能架构设计 |
3.2 文字交流功能的设计 |
3.2.1 消息传输框架设计 |
3.2.2 消息体设计 |
3.3 文件传输功能的设计 |
3.3.1 文件上传设计 |
3.3.2 文件概要传输设计 |
3.4 音视频会话功能的设计 |
3.4.1 数据传输通道设计 |
3.4.2 内网穿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实现 |
4.1 文字交流功能的实现 |
4.1.1 收发消息 |
4.1.2 群组管理 |
4.1.3 自动重连 |
4.2 文件传输功能的实现 |
4.2.1 选择上载 |
4.2.2 概要传送 |
4.3 音视频会话功能的实现 |
4.3.1 媒体流获取 |
4.3.2 信道建立 |
4.3.3 NAT穿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准备及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2.1 文字交流测试 |
5.2.2 文件传输测试 |
5.2.3 音视频会话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直播系统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1.5 课题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前后端关键技术 |
2.1.1 Node.js后端框架 |
2.1.2 React.js前端开发框架 |
2.2 WebRTC音视频传输技术 |
2.2.1 WebRTC结构 |
2.2.2 ICE技术 |
2.2.3 STUN和TURN技术 |
2.2.4 信令层技术 |
2.2.5 Web接口API |
2.3 区块链技术 |
2.3.1 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
2.3.2 Truffle框架与Web3.j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整体设计 |
3.1 直播系统的功能 |
3.1.1 直播系统WebRTC模块功能 |
3.1.2 WebSocket信令服务模块功能 |
3.1.3 直播系统前端交互模块功能 |
3.1.4 区块链激励网络模块功能 |
3.1.5 其他功能 |
3.2 系统的整体架构 |
3.3 直播系统WebRTC模块的设计 |
3.3.1 获取音视频流 |
3.3.2 建立socket连接 |
3.3.3 搭建TURN和STUN服务器 |
3.3.4 建立WebRTC连接 |
3.4 WebSocket服务器的设计 |
3.4.1 WebRTC通信对应的信令消息 |
3.4.2 实现一对多的WebRTC网络拓扑的信令服务 |
3.5 直播系统前端页面的设计 |
3.5.1 直播间主页 |
3.5.2 直播间用户消息 |
3.5.3 直播间共享画板 |
3.5.4 与区块链网络进行沟通 |
3.6 区块链激励网络系统的设计 |
3.6.1 用户注册与加密的安全登录 |
3.6.2 转发激励与打赏机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实现 |
4.1 WebRTC直播模块的实现 |
4.1.1 WebRTC直播模块的开发环境搭建 |
4.1.2 WebRTC直播模块的主要功能实现 |
4.2 WebSocket股务器模块的实现 |
4.3 前端模块的实现 |
4.3.1 前端模块的开发环境搭建 |
4.3.2 前端模块的主要功能实现 |
4.4 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设计 |
4.4.1 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发环境搭建 |
4.4.2 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评测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WebRTC直播功能测试 |
5.2.2 前端模块功能测试 |
5.2.3 以太坊智能合约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前端性能测试 |
5.3.2 WebRTC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一体化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结构 |
第2章 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技术研究 |
2.1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
2.2 物联网 |
2.3 视频数据压缩技术研究 |
2.3.1 视频压缩编码原理 |
2.3.2 视频编码标准 |
2.4 网络流媒体通信 |
2.4.1 网络传输协议 |
2.4.2 网路传播技术 |
2.5 开发平台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分析 |
3.1 业务系统整体概述 |
3.2 业务系统处理基础单元分析 |
3.3 系统平台需求分析 |
3.3.1 平台功能需求 |
3.3.2 平台性能需求 |
3.4 需求模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组网架构 |
4.2.2 系统软件架构 |
4.2.3 系统逻辑架构 |
4.2.4 系统数据流架构 |
4.3 系统功能模块分类与关系 |
4.4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指挥调度功能模块设计 |
4.4.2 系统协同办公功能模块设计 |
4.4.3 系统记录回放功能模块设计 |
4.4.4 系统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设计 |
4.4.5 系统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
4.5 系统中间件功能设计 |
4.5.1 数据存储设计 |
4.5.2 网络流通信设计 |
4.5.3 视频流解析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概述 |
5.2 系统各功能实现及效果 |
5.2.1 系统指挥调度实现 |
5.2.2 系统协同办公实现 |
5.2.3 系统记录回放实现 |
5.2.5 系统统计分析实现 |
5.2.6 系统辅助功能实现 |
5.3 平台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面向智能客服的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交互式AR技术研究 |
1.2.2 交互式AR技术中通信方式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WebRTC技术 |
2.2 WebAR的关键技术 |
2.2.1 MediaStream |
2.2.2 图像识别与追踪技术 |
2.2.3 WebGL |
2.3 P2P通信的关键技术 |
2.3.1 ICE服务器 |
2.3.2 信令服务器 |
2.3.3 RTCDataChannel |
2.4 天牛须搜索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需求概述 |
3.2 多人交互式WebAR功能 |
3.2.1 WebAR核心功能 |
3.2.2 多人交互功能 |
3.3 数据通信即时稳定 |
3.4 系统其他需求分析 |
3.4.1 功能性需求 |
3.4.2 非功能性需求 |
3.5 概要设计 |
3.5.1 架构设计 |
3.5.2 业务流程设计 |
3.5.3 事件约定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人交互式WebAR技术方案 |
4.1 功能模块架构 |
4.2 WebAR核心功能 |
4.2.1 现实图像采集 |
4.2.2 图像识别匹配 |
4.2.3 3D模型的渲染 |
4.2.4 3D模型的交互 |
4.3 多人交互功能 |
4.3.1 P2P连接的建立 |
4.3.2 WebAR的交互功能 |
4.3.3 音视频通信与即时消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径寻优算法 |
5.1 算法概述 |
5.2 影响因素 |
5.2.1 传输时延 |
5.2.2 移动能耗 |
5.3 算法设计 |
5.3.1 通信质量评估函数 |
5.3.2 设计方案 |
5.4 算法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智能客服的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的实现 |
6.1 服务器搭建 |
6.2 客服室-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
6.3 客服系统的基础功能 |
6.3.1 摄像头切换 |
6.3.2 设备切换 |
6.3.3 图片视频介绍 |
6.3.4 智能机器人客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验与分析 |
7.1 测试目标与环境 |
7.1.1 测试目标 |
7.1.2 测试环境 |
7.2 多人交互式WebAR技术方案测试 |
7.2.1 WebAR核心功能测试 |
7.2.2 多人交互功能测试 |
7.3 路径寻优算法测试 |
7.3.1 求解效率 |
7.3.2 优化效果 |
7.4 系统测试 |
7.4.1 其他功能测试 |
7.4.2 其他性能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8)基于资源动态伸缩的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视频会议发展现状 |
1.2.1 国内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外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 |
1.2.3 基于Web RTC的媒体服务架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视频会议媒体后台相关技术 |
2.1.1 RTP与SRTP协议 |
2.1.2 SIP协议 |
2.1.3 Docker |
2.1.4 Kubernetes |
2.2 视频会议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
2.2.1 Spring Cloud |
2.2.2 Spring Data JPA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整体概述 |
3.1.1 会议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点介绍 |
3.1.2 媒体服务架构整体功能点介绍 |
3.1.3 系统主要业务流程介绍 |
3.2 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会议管理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媒体服务架构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视频会议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会议管理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2 媒体服务架构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大体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2 会议管理系统微服务模块设计 |
4.2.1 用户管理模块 |
4.2.2 通讯录模块 |
4.2.3 会议管理模块 |
4.2.4 通知模块 |
4.2.5 数据库设计 |
4.3 媒体服务系统架构功能模块设计 |
4.3.1 SFU媒体架构设计 |
4.3.2 MCU媒体架构设计 |
4.3.3 媒体服务请求动态负载均衡设计 |
4.3.4 媒体服务架构的验证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实现与架构验证 |
5.1 会议管理系统相关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1 用户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2 通讯录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3 会议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4 通知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5 会议管理系统动态伸缩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媒体服务动态伸缩架构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SFU媒体架构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MCU媒体架构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媒体服务动态伸缩架构的验证分析 |
5.3.1 媒体服务整体架构验证测试环境 |
5.3.2 SFU媒体服务架构验证与测试分析 |
5.3.3 MCU媒体服务架构验证与测试分析 |
5.3.4 媒体服务架构性能指标采集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会议管理系统功能性测试 |
6.2.1 用户管理模块功能性测试 |
6.2.2 通讯录管理模块功能性测试 |
6.2.3 会议管理模块功能性测试 |
6.2.4 通知模块功能性测试 |
6.3 会议管理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3.1 非功能性测试用例 |
6.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Android平台的视频保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视频封装格式和编码格式 |
2.2 H.264/AVC编码标准 |
2.3 H.265/HEVC编码标准 |
2.4 FFmpeg介绍 |
2.5 Android中引入FFmpeg |
2.6 Android动态权限申请 |
2.7 Android Studio |
第3章 几种视频加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3.1 视频加密的要求分析 |
3.2 直接加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3.3 基于HLS协议加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3.4 基于YUV分量加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3.5 基于关键帧加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3.6 视频水印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解密播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解密模块的工作流程 |
4.2 具体的解密算法实现 |
4.3 视频解码流程 |
4.4 渲染解密后的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远程桌面连接协议 |
2.2 音视频编码算法 |
2.2.1 视频编码 |
2.2.2 音频编码 |
2.3 音视频同步技术 |
2.3.1 多媒体同步概念及影响因素 |
2.3.2 音视频同步方案 |
2.3.3 多媒体同步容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视频传输技术优化分析与设计 |
3.1 VNC协议优化分析 |
3.1.1 VNC数据压缩技术优化分析 |
3.1.2 VNC视频图像更新机制改进 |
3.1.3 VNC对音频支持的不足 |
3.1.4 VNC音视频网络通信优化分析 |
3.1.5 VNC优化总体架构 |
3.2 私有云环境中VNC设计 |
3.2.1 模式检测模块设计 |
3.2.2 音视频网络通信优化设计 |
3.2.3 音频模块设计 |
3.2.4 视频传输优化策略 |
3.2.5 音视频同步方案设计 |
3.2.6 客户端反馈调节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音视频传输技术实现 |
4.1 模式检测模块实现 |
4.2 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
4.3 音频模块实现 |
4.3.1 音频录制与播放模块实现 |
4.3.2 音频编解码实现 |
4.4 视频优化实现 |
4.4.1 视频模式实现 |
4.4.2 视频编码封装 |
4.5 音视频同步方案实现 |
4.5.1 音视频采集时间戳实现 |
4.5.2 缓冲区实现 |
4.5.3 音视频发送同步实现 |
4.5.4 同步播放实现 |
4.6 客户端反馈调节模块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目标 |
5.2 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字音视频流平台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平台的音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凯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音视频流处理技术的会议室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胡馨月.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支持Web直播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薛粤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张志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葛佩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一体化指挥调度综合业务系统平台设计[D]. 刘静. 武汉大学, 2020(03)
- [7]面向智能客服的多人交互式WebA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顾慧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基于资源动态伸缩的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魏宏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Android平台的视频保护系统的研究[D]. 张雨. 长江大学, 2020(02)
- [10]私有云桌面环境中音视频传输技术的优化与实现[D]. 李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webrtc论文; 网络传输协议论文; 同步通信论文; webrtc服务器搭建论文; web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