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汉韩山水画解读

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汉韩山水画解读

一、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天奕[2](2018)在《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文中认为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视,在古埃及、古罗马时有最普遍的石材,而当代有琳琅满目的玻璃、金属等非常现代的材料,人们不断在探索并拓宽着建筑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在以往关于建筑材料的研究中多是从其物理性、技术层面上出发进行研究的,往往忽略了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等深层次内容,在理论上探讨其学术概念及整体理论体系较少。事实上材料的选用和如何应用于空间,对于建筑文化品质的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漫长的单纯注重建筑形式的过程之后,建筑师们逐渐开始脱离传统的建筑设计形式,材料的知觉与感官、效果与体验慢慢成为研究重点,开始重新审视材料与营造空间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论文突破以往单纯从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技术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取向,转而着重于从建筑材料的文化性这一特殊角度出发。论文首先概述了建筑材料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概念,结合建筑审美学、建构学、建筑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建筑材料的文化性以及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材料的感官属性和文化属性,即情感体验这一角度出发,阐释了建筑材料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分析了砖石、木材和玻璃三种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与环境文化氛围,进而对常见的五种建筑材料:砖石、木材、玻璃、混凝土及金属的感官属性与建筑的情感体验进行归纳和分析,将十种常见建筑材料的组合方式分成具有相似性格和相反性格两大类,并分别分析每种组合方式对建筑表现的影响,以及最终呈现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的文化品质以及营造的文化艺术氛围。本文提出的结论有利于建筑师认知材料的基本艺术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在设计中能更好地协调好材料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属性的思考,进而更为准确地寻找到适合自己设计的切入点、结合点;为今后建筑师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材料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提供更多的参考。

李辉[3](2018)在《“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的流行与新变》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关于西园雅集的讨论汗牛充栋,学者们从历史发生、文化意蕴等方面都做过广泛而深入研究。文人雅集,是文人雅士日常酬唱的一种方式,过程中穿插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精雅别致的文化媒介。西园雅集作为北宋元佑时期着名的文人雅集,其本身具有一般文人雅集的雅致与诗意,除此之外,西园雅集的参与主体——北宋元佑文人——所具有的“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文人品质也是西园雅集的重要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对于西园雅集这一绘画题材的追摹往来不绝。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雅集实践活动的泛滥及文人生存空间的转变,中晚明的文人雅集题材绘画空前繁荣,特别是以西园雅集为母题的绘画,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分析了西园雅集题材的文化内涵,准确而充分地展现了中晚明文人的心态之变。这三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一、物质的雅化:雅集现场的道具体现的精雅别致;二、名士的风雅:雅集参与者所体现出来的高逸境界;三、儒家的穷达:元佑时期文人普遍的济世情怀。在这三个层次之中,关于物质精雅与人物风雅的前两个层面是众多后世追摹者的主要关注角度,而第三个层次关于文人责任品质的解读犹如空谷绝音,余音袅袅而将绝。本文以元佑时期及明代中晚期的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记载雅集的文化背景和雅集活动的史料为主要资料,从文人的心态变化入手,分析明代中晚期的众多文人雅集的精神内涵,从而厘清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明代中晚期的内涵之嬗变。这些史料的整理分析,对于探讨明代中晚期的商品经济和政治变革背景下的文人自我标榜的文化现象和文人“雅”、“俗”心态转化的过程大有裨益。厘清西园雅集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在明代中晚期的新变,对于我们解读西园雅集题材绘画的时代含义及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园雅集的历史概况,从文人雅集题材绘画的历史呈现、西园雅集的时代背景、西园雅集参与主体的矛盾心态、以及后世对于西园雅集题材从“情”与“理”两个方面的追摹等方面,还原西园雅集在元佑时期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分析了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中晚明文人生存空间的转变、文人心态的律动、文人雅集活动的泛滥。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的新变及原因,这些新变主要体现在对西园雅集题材绘画解读的三个层次之上:物质的雅化、名士的风度、儒家的穷达。通过西园雅集题材在明代中晚期的流行与新变化的研究,可以引发对于“文人雅集”及“文人”身份的思考。一方面,自古的文人就是风雅精致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文人的责任与济世之情却并非每个时代文人的品质。这不得不让笔者反思,何为文人,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是要“兼济天下”?

白雪静[4](2015)在《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建筑的根本属性上看,建筑就是用材料拼接、组合,以创造空间,同时空间需要靠材料中的某种形式来体现建筑。材料是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良好的空间感受是材料在空间合理运用最直接的体验。场地、地域属性、形式、材料、色彩是空间表现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也从某种形式上形成空间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基础。在中国当代建筑环境下来讨论材料在空间设计中的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建筑实践已经卷入国际建筑语境环境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回归材料在空间表现中的本质,在新的视野下审视和发展这些本质,呈现出它们在当代建筑及空间表现的新的展示方式及可能性,便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空间表现中必须面临的一个思考。另一方面,对材料的研究侧重其技术性内涵,忽略了传统文化对材料的指导作用,同时论证非物质、虚拟性空间与材质的关系较少。而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继承者的国内建筑师王澍来说,他作品中空间材料的运用,超越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以及世界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价值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归类和文献资料整理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材料在王澍的空间设计作品中的隐现展开研究,探析王澍传统思想及自然哲学观下材料的运用方法与呈现方式,阐释出他特有的材料设计理念和空间设计观。其中文中第一部分对材料意志进行概念界定,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解析王澍空间设计观下材料呈现方式,以传统思维的隐现作为切入点,论述其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转化及空间层次的叠加与意境的升华。第三部分对空间界定、空间品位、建筑实体、现象学呈现加以叙述,阐明王澍材料运用的理念。第四部分对王澍及其他建筑师的作品三方面的进行比对,纠合前三部分论述总结出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最后从内容推论得出三点总结性的判断。

崔学荣[5](2010)在《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展开研究。在阐述主体间性、多元主体及多维主体间性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并将其作为一条理念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中。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人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乐”、“人与人”、“音与音”、“心与音”之主体间性,其表现为“天人之和”、“乐与政和”、“人与器和”、“乐与人和”、“音声之和”和“心声之和”等。从“哲学、美学、音乐、文化、心理、教育和实用价值”等七个层面宏观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层教育目标;从“情感目标、审美目标、过程目标、认知目标”等微观层面阐述了教学目标,并提出“审美性与文化性之主体间性互动、民族性与多样性之主体间性互补、主体间性融合与变通、情感与认知、同化与顺应、理解的循环”等原则。构建了主体间性四维时空观,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四段论与教学过程特点;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它表现在“观”、“品”、“悟”、“融”四个审美层次基础上而进行的“多元视点的游移、主体心态的游移、主体心意的游移和主体心境的游移”,并相应表现出四次递进,即“音乐审美的初次观照、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意义的理性直觉和生命意蕴的融合升华”,由此形成审美境界“四层次”:“物境、情境、意境、妙境”,从而完成对“万物一体”之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妙悟。从“主体间性”视角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等。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优化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实践策略等。在对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间性教学实验思路,并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参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教学,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观察和访谈等对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运用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主动渗透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李延[6](2003)在《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提出 在很多人看来,韩朝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科班是研习绘画,同时对理论颇有研究。这与他的学院教育背景和自身艺术追求紧密相联,确实这保证了其作品品格的优质。画家自言:“只有从山水画历史演化的逻辑中大胆切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的转化”。此语为我们提供了解读韩朝山水画艺术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作品给我的突出感觉是:从传统中吸纳精神营养

二、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建筑材料分类
        2.1.1 按材料来源分类
        2.1.2 按透明度分类
        2.1.3 按应用时间先后
    2.2 建筑材料的感官属性及其特征
        2.2.1 色彩与纹理
        2.2.2 光泽与反射
        2.2.3 质地与质感
        2.2.4 透明度
        2.2.5 材料的形态特征
    2.3 建筑材料的表现力
        2.3.1 冰冷感与温暖感
        2.3.2 虚幻感与真实感
        2.3.3 轻盈感与厚重感
    2.4 视觉审美心理
        2.4.1 研究建筑材料的新视角
        2.4.2 人对建筑的情感体验
        2.4.3 情感接受的制约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砖石
    3.1 砖石的感官属性
        3.1.1 肌理
        3.1.2 色彩
        3.1.3 质感
        3.1.4 形状
    3.2 砖石的文化属性
        3.2.1 材料性格
        3.2.2 地域性
    3.3 砌筑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
        3.3.1 传统砌筑方法
        3.3.2 具有凹凸立体感的砌筑法
        3.3.3 具有轻盈通透感的透空砌法
        3.3.4 具有韵律动感的砌筑方法
        3.3.5 具有肌理感的拼贴砌筑法
        3.3.6 转角处砌筑方法
        3.3.7 灰缝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材
    4.1 木材的感官属性
        4.1.1 肌理
        4.1.2 色彩
        4.1.3 质感
    4.2 木材的文化属性
        4.2.1 材料性格
        4.2.2 地域性
        4.2.3 时代性
    4.4 构成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
        4.4.1 以“线形态”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4.4.2 以“面形态”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4.4.3 以“体形态”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4.4.4 节点构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玻璃
    5.1 玻璃的感官属性
        5.1.1 光
        5.1.2 色彩
        5.1.3 肌理与质感
    5.2 玻璃的文化属性
        5.2.1 材料性格
        5.2.2 地域性
    5.3 构成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
        5.3.1 玻璃幕墙实例及其表现力
        5.3.2 以“点形态”为特征的构成方式
        5.3.3 以“线形态”为特征的构成方式
        5.3.4 以“面形态”为特征的构成方式
        5.3.5 以“体形态”为特征的构成方式
    5.4 建筑空间营造
        5.4.1 玻璃表皮
        5.4.2 玻璃在建筑内部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种建筑材料的组合
    6.1 常用建筑材料的感官特性比较
    6.2 相似性格的建筑材料组合
        6.2.1 古朴与自然——砖石与木材的组合
        6.2.2 原始与狂野——砖石与混凝土的组合
        6.2.3 肃穆与温厚——混凝土与木材的组合
        6.2.4 现代与前卫——玻璃与金属的组合
    6.3 相反性格的建筑材料组合
        6.3.1 传统与现代——砖石与玻璃的组合
        6.3.2 精巧与厚重——金属与砖石的组合
        6.3.3 古老与时尚——木材与玻璃的组合
        6.3.4 天然与高技——木材与金属的组合
        6.3.5 轻盈与粗糙——玻璃与混凝土的组合
        6.3.6 粗犷与细腻——混凝土与金属的组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砖石的艺术表现力
    7.2 木材的艺术表现力
        7.2.1 不同形态特征的木结构及其艺术表现力
        7.2.2 不同类型的木节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7.3 玻璃的艺术表现力
    7.4 多种建筑材料组合的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
    7.5 建筑材料的横向比较
        7.5.1 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比较
        7.5.2 建筑材料组合的横向比较
    7.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的流行与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2. 西园雅集题材绘画的缘起与流行
    2.1 文人雅集题材绘画的历史呈现
    2.2 酝酿西园雅集内涵的时代背景
        2.2.1 北宋积贫积弱的窘境
        2.2.2 元佑文人的义利之争
    2.3 西园雅集参与主体的矛盾心态
        2.3.1 西园雅集参与主体的意气化
        2.3.2 西园雅集参与主体的畏祸心理
    2.4 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后世的流行
        2.4.1 对元佑文人精雅之“情”的摹写
        2.4.2 对元佑文人责任之“理”的摹写
3.“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流行原因
    3.1 中晚明文人的生存空间之转变
        3.1.1 科举仕进率的降低
        3.1.2 商品经济的繁荣
        3.1.3 陆王心学的兴起
    3.2 中晚明文人心态之律动
        3.2.1 情与理的调整
        3.2.2 雅与俗的调整
    3.3 中晚明文人雅集活动泛滥
        3.3.1 雅集的组织方式
        3.3.2 雅集活动的内容
        3.3.3 雅集的文化内涵
4.“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社会的新变
    4.1 中晚明文人雅集绘画中的诗意与雅致
    4.2 中晚明画家对“西园雅集”解读的三个层次
        4.2.1 物质的雅化:雅集现场的古器瑶琴体现文人生活的精雅别致
        4.2.2 名士的风雅:雅集参与者所体现出来的文人身份与高逸境界
        4.2.3 儒家的穷达:元佑时期文人作为参政主体的济世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 概念释义
二、材料呈现
    (一) 传统思维的隐现
    (二) 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转变
    (三) 空间层次的叠加与意境的升华
三、材料运用之理念
    (一) 空间中的限定
    (二) 传统空间品质的延续
    (三) 建筑实体的重新定位
    (四) 材料在空间中的现象学呈现
四、王澍空间设计作品解析与比对
    (一) 色彩作为材料的特殊性
    (二) 不同空间语言间的差异性
    (三) 材料的抽象性与触觉性
五、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
    (一) 社会性
    (二) 民族性
    (三) 抵抗性
六、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
    第一节 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区别与联系
        三、主体间性音乐教育与主体性音乐教育的区别
        四、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的确立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一、"天人之和"——"人与自然"、"音乐与自然"中的主体间性
        二、"乐与政和"——"音乐与社会"、"人与社会"中的主体间性
        三、"人与器和"——"人与物"中的主体间性
        四、"乐与人和"——"人与乐"、"人与人"中的主体间性
        五、"音声之和"——"音与音"中的主体间性
        六、"心声之和"——"心与物"、"心与乐"中的主体间性
        小结语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一、音乐教育中的"多元主体"之内涵
        二、音乐教育中的"多维主体间性"之依据
        三、音乐教育中的"多维主体间性"之体现
        四、以"主体间性"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目标构建
        一、哲学内涵: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美学意蕴:领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神韵
        三、形态特征: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体特征
        四、文化意义: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内涵
        五、心理特征:洞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特点
        六、教育内容: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姿多彩
        七、实用价值: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养生功能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目标表述
        一、情感目标
        二、审美目标
        三、过程目标
        四、认知目标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原则
        一、平等交往与互动对话原则
        二、审美性与文化性之主体间互动原则
        三、民族性与多样性之主体间互补原则
        四、情感与认知之主体间互融原则
        五、主体间融合与变通原则
        六、主体间同化与顺应原则
        七、理解的循环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构建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好比游戏过程
        二、主体间性四维时空观是多元主体间互动的共时空交流平台
        三、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四段论
        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
        一、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与审美层次概述
        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之多维视角
        三、中国传统音乐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
        一、以"音乐为介"的教学方法
        二、以"体验为介"的教学方法
        三、以"教育为介"的教学方法
        四、以"创造为介"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习方式构建
        一、交互性建构学习
        二、情境化体验学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策略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优化策略
        一、多元"游移视点"——拓宽主体间音乐文化视野
        二、文本"空白召唤"——创造主体间性思维空间
        三、"恰当的具体化"——正确理解音乐文化
        四、"期待视野"——提高主体间音乐审美趣味
        五、"视界融合"——诠释音乐文化
        六、"化身入书"与"化心入乐"——体验音乐文化
        七、"效果历史"(理解的历史性)——传承音乐文化
        八、"理解的多义性"——发展音乐文化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二、主体间性视野中的内容处理策略
        三、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反思策略
        五、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策略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感性的对话——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追求
        二、情感的唤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亲历的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活动载体
        四、意境的创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审美体验场
        五、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实现
        六、情智的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理想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内容与结构设计
        二、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路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一、本土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间性
        二、显隐互助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之建议
        一、多元主体间互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音乐教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主体间性联动
        四、探索多种途径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之主体间性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余论
附录
附录1:以"主体间性"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小学音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附录2:以"情境认知"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小学音乐综合课《五十六朵花》
附录3:邓名华教学日志摘选
附录4: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状况调查(小学生问卷)
附录5:中小学接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状况调查(中学生问卷)
附录6: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个人简历

四、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D]. 刘天奕. 北方工业大学, 2018(11)
  • [3]“西园雅集”题材绘画在中晚明的流行与新变[D]. 李辉. 湖北美术学院, 2018(11)
  • [4]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研究[D]. 白雪静. 长春工业大学, 2015(12)
  • [5]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 崔学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6]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解读韩朝的山水画作品[J]. 李延. 艺术市场, 2003(12)

标签:;  ;  ;  ;  ;  

传统意境与现代品质——汉韩山水画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