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放开职称和职(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万艳[1](2020)在《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通过应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设计一套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以期通过适宜的制度规则激励健康管理医师投身于基层,为我国庞大的亚健康、亚临床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步到位的防治管结合服务,为落实二级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论支撑体系;(2)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3)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4)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5)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6)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收集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的文献。其次,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文献,确立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最后,根据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的结果,设计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二)规范研究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确立研究目标。其次,根据研究目标,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进而确立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完成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三)头脑风暴法定期与研究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弥补自身研究漏洞与薄弱点,不断修改与完善研究。四、研究结果(一)理论支撑体系主要由社会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制度定义、交易成本理论、劳动交易价值论、社会合作竞争理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管理学的能级匹配原理、系统论、剃刀原则;哲学的罗尔斯正义论等学科理论构成。(二)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能级匹配原理,将健康管理医师定义为以二级预防为工作重点,以亚健康、亚临床个体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并列的第五类执业医师;并从其职业定位、职业区别、职业功能等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阐述和拓展。(三)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劳动交易价值论,分析了健康管理医师、居民和政府市场主体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统一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分配公平和生产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出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根据社会合作竞争论、罗尔斯正义论,提出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合作,帮助贫困居民,应当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四)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健康管理医师的执业方式、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运作方式等7个方面回答了健康管理医师的生产服务内容,描述了健康管理医师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服务于居民,如何与临床医师、服务对象展开分工协作。(五)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根据系统理论,按照健康管理医师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运行、退出市场的先后顺序,搭建了职业管理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市场管理、执业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剃刀原则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色,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在不同管理环节中的边界与作用,继而确立了职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六)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1)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2)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3)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4)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五、创新与不足系统综述显示,健康管理医师制度属于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涉足过的研究方向。但是,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有待实践验证。
谢军[2](2019)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代包括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势而生并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共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721所,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8%,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办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均还比较欠缺,需要全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题,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对象,按照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系统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作出贡献。在实践层面,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着眼S省11所“转型试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状况和A高校及其三个系(专业),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激励措施等现状进行整体扫描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获取的资料,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励理论等视角,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理论层面,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因子分析法等,构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目标导向”。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主观认识不到位、院校研究开展不够、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建设发展的合力未形成等多方面原因。研究还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实践应用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和性格心态特征五个方面。其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占比最高,体现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研究建议,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综合施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引进、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实践条件建设、院校研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教师个体要主动顺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强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努力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
吴传刚[3](2019)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对于教师标准的关注,但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则是在教师专业化研究背景下展开的。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但发展较快,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及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求,正式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改革之路。这里选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探求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标准,并寻找教师“标准”发展的历史逻辑及现实规律,探求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完善策略。研究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搜集了我国自1896年开始至2019年的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标准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比较借鉴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的教师标准发展中的基本经验。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存在诸如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对时代新要求反映不足、对在职教师要求不足、对新技术应用要求不足等问题。并依据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从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职后层次结构、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水平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李志莲[4](2019)在《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及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药店审批的便利化,目前零售药房发展迅速,全国共计45余万家,成为公众为解决常见病、小病而购买药品,获取药学服务的主要场所。近期,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8年以来,医药改革政策出台频繁、变化密集。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出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2017年4月,包括国家卫计委在内的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17年底,前4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废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药分家”等医疗改革政策逐步实施。各项政策促使医院处方外流成为必然,零售药房成为承接处方的主要渠道。同时,随着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零售药房成为公众获取健康讯息和健康相关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零售药房所提供的服务,特别是药学服务是围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既定目标,直接为公众提供的负责任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截止2020年末,所有零售药店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药品使用单位在营业时应由在岗执业药师指导公众合理用药。面对以上政策调整因素和公众消费理念的更新,如何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推进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的管理建设,特别是发挥执业药师在用药指导、药学服务和健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价值,从而保障公众合理用药,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要求与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差异,然后分析公众对健康及安全用药等的具体需求,同时以重庆S连锁零售药房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及网上公布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重庆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的现状。其次深入剖析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及政府监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零售药房无节制扩张与专业人员数量不匹配的问题;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化明显;三是专业人才的认定存在医药分离,各自为政;四是执业药师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缺失。最后,就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提升行业准入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确保行业的良性发展;建立药师互评体系,促进人才互通;多种方式培养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健全法规制度,加强执业药师管理,最终达到公众安全用药及健康的需求。
冉冉[5](2019)在《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这一庞大服务网的末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职责就是守护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一直在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办法,用以吸引优秀医疗人才到基层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充实,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待遇差、招不来、留不住”问题仍然存在。为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这一短板,屏山县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情况下,探索出了一条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的新路子。本文从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调查入手,通过查阅档案、了解情况、现场走访,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调研发现,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问题倒逼阶段,二是探索阶段,三是总结肯定阶段,四是规范推广阶段。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已成效明显,壮大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改善了医疗服务、提升了执业水平,破解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来、引不进、留不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无人看”的问题。然而也面临诸多难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医联体内管理不规范,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人员流动上存在困境;第三,缺乏对人才系统的培训;第四,缺乏系统的监管措施。结合屏山县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对策。一是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畅通人员进入渠道;三是加强各种激励保障;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五是强化监督和管理;六是整合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祁晓玲[6](2018)在《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执业药师是为公众提供药学服务、指导其合理用药并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末,所有零售药店的主要负责者应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药品使用单位在营业时应由在岗执业药师指导公众合理用药。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发挥好执业药师在全社会的药学服务、用药管理和健康指导方面的专业价值与岗位优势,进一步有序、高效地推进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建设、进一步保障社会群体的合理用药,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现状,同时分析并总结出美、英、日及国内发达地区执业药师(药师、药剂师)的管理特色及其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模式的可借鉴之处。其次深入地剖析了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执业药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执业药师监管效力欠佳,三是执业药师素质差异化明显,四是药学会职能作用有限等。最后,就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借鉴美、英、日及国内发达地区执业药师(药师、药剂师)的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健全的执业药师管理制度将为青海省执业药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强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监督管理,以促进药学服务工作的有序发展;大力提升执业药师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执业药师人才;充分发挥药学会的行业职能作用,并积极维护执业药师的合法权益,成为执业药师的忠实代表者。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紧紧抓住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突出强调的执业药师的管理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将执业药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机融合起来,提出了具体的、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及对策。但本研究由于资源有限、导致有些数据部分缺失,仍需要进一步调研相关数据,更深入地剖析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方面未曾显现的隐含问题,以便提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建议。
田孟[7](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指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蔡庸亨[8](2017)在《建设执业注册人员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设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已实施20余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设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广东省属于改革开放前沿,建筑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常态下的建筑市场新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针对当前建筑业、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转变建设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的监管职能显得尤为紧迫。本论文基于“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人员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研究”课题,基于顶层设计并从加强事中事后过程管理的角度,探索了执业人员创新监管模式,以引导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采取有别于传统“以批代管”的监管模式,发挥现有社会诚信体系及行业组织自律作用,规范注册人员的执业行为。论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我国建设执业资格制度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并综述了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部分试点省份和城市执业人员管理的实践经验,对比分析国内外执业人员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性或可借鉴性。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执业资格制度运行现状及执业人员的从业状况及其监管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法律法规、监管模式、诚信体系建设三个层面对现有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再者,基于对国内外建设执业人员监管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的系统梳理,同时结合对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人员综合调研数据结果,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政府监管的两种监管模式:(1)行业组织自律模式:引进行业协会参与执业人员管理,具体包括成立核准管理委员会、行业组织核准和信息备案公开等方式;(2)社会综合评价模式:结合目前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及各省市一体化信息平台、执法记录平台等数据库信息,对执业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对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监管机制。论文最后还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对上述两种模式与传统政府监管模式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各类监管模式按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业组织自律模式、社会综合评价模式、传统政府监管模式。总体而言,本论文研究提出行业组织自律模式和社会综合评价模式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立足点,同时充分考虑了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的有关规定及要求,为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改革的方向;研究提出创新监管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其他省市提供参考。此外,本论文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法律法规文件梳理、国内外管理模式综合对比分析、以及较为广泛的点对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在研究方法和模式上,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刘庆平[9](2017)在《我国民间中医生执业状态的制度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间中医生群体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中不可忽略的群体,但是现在民间中医生的执业状态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拥有合法执业资格的民间中医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民间中医生因为无法取得合法的执业资格导致大量非法的行医现象存在,这既给监管带来困难和权利寻租的空间,又使得大量民间中医生无法在阳光下行医,经济收益不稳定,内心无比自卑,因此很多民间中医生最后都转行另寻其他的发展道路、民间中医生在开办中医诊所时遇到很多政策阻力,使得中医诊所无法普及到广大的基层群众,或者使得很多中医诊所处于非法营运的状态。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针对民间中医生执业的相关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合理。制度的不合理容易把执行制度者和制度实施对象都引导到不道义的方向,这不仅使得制度想要达到的目的无法实现,而且容易引发整个行业的制度性道德崩塌,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通过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我国民间中医生执业状态进行研究,发现要想突破现在民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困局,就必须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进行改革。在制度设计的主体、对象和执行三个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民情国情,包括地区差异性,更特别要关注制度设计所带来的民间中医生行医的临床有效性和便利性。民间中医生的执业制度在现阶段更多要以鼓励和开放为主,在坚守真诚的最基本底线的前提下,让监管更多起到引导作用,而尽可能少一些强迫性措施。随着首部《中医药法》的即将出台,本文对如何改革民间中医生现行的执业制度,使民间中医生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吴凌放[10](2017)在《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医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是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问题,实现医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客观分析配置的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医生人力资源的经济学特征入手,提炼国内外对医生人力资源调控的主要做法和医生人力资源需求测算的主要方法,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地理信息技术、面板数据模型等技术分析手段,对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逐层深入地回答了以下问题:①医生人力资源为什么要公平分布,公平分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②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公平性现状究竟如何;③对医生公平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哪些影响是正向的,哪些是负向的;④需要怎么样的政策制度安排,才能抵消负向影响因素、强化正向影响因素,进而促进公平性。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内在规律和目前现状形成的政策根源,以期为推动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公平分布提供有益的建议。全文分为引言和六个章节。引言部分,点明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数据来源等。第一章,梳理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经济学理论。主要涉及四方面理论。一是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理论。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梳理了人力资源配置所需考虑的因素。指出医生人力资源具有人力资本的特点,包括具有较高的投入成本,可调节、可激励,其价值存在个体差异且可变化等。二是卫生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医疗卫生服务有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点,从理论上、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实践探讨政府和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政府的主要医疗卫生职能进行提炼,指出作为卫生资源,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应具备一定公平性,由于引致需求导致医生动机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绩效、外部性等原因导致医生人力资源价格机制部分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干预。三是制度经济学理论。从我国医疗卫生管理制度的变迁入手,结合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出政府提出的宏观社会目标,要与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个人的微观激励机制相一致,只要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干预才能产生显着效果,否则将只能是事倍功半。四是公平理论。从经济社会公平的经典理论和医疗卫生公平性的具体内涵入手,分析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要求,并阐述了公平性的主要评价方法。第一章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和评价方法是后文各章节研究分析的基础,并为结论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提出研究的总体设计。首先,以医生的卫生资源和人力资本双重属性为理论起点,针对上海推动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公平分布的政策调控实践,在"医生人力资源公平分布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微观激励支持"的总体假设下,提出三个层次的具体研究假设。第二,论述了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公平性的含义及常用的测度方法。特别指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由于功能定位不同,相应的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性要求也有所不同。第三,综合市场和政府对公平性的影响、学界观点、医生人力资源预测所用到的指标变量等三个方面,梳理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各影响因素,其中可量化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和区位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经费状况、医疗基础设施布局状况、医疗服务需求、医生经济回报等。第四,开展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的回归模型设计,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开展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的实证研究。采取逐层深入的方法。首先,分析总的医生人力资源在上海各区县间分布的公平性,以及城乡差异对公平性的影响。其次,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功能定位,依次对剔除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医生后的医生分布公平性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布公平性情况及城乡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三类情况的分析结果予以比较。第三,针对人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数按区县分布基尼系数(Gini系数)测算结果与调查获得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的情况,进一步对人均社区医生数以街道和乡镇为单位开展分布的Gini系数分析,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现不同区域间社区医生服务可及性仍有较大差异。第四,对剔除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医生后的医生分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布的公平性,经人力质量调整后,再次进行分析,并对调整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第五,对全国整体情况予以分析,并与上海情况进行比对。研究发现,从医生全口径分析、到剔除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医生分析、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析,Gini系数呈现逐步向好趋势,同时城乡差异对不公平性的影响逐步变小;按街道和乡镇为单位计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布的不公平性,较之按区县为单位计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布的不公平性,Gini系数明显上升,从0.100升至0.232;按职称调整医生人力质量后,不公平程度比调整前有所增加;从医生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看,公平性较好且有进一步向好趋势,从趋势上看,上海社区医生在区县的分布与之类似。第四章,开展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第二章的研究,从人口和区位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经费状况、医疗基础设施布局状况、医疗服务需求、医生经济回报等六方面选取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得到全国医生人力资源、上海市区级医院医生人力资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比较三者间影响因素的差异。根据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通过逐一分析各解释变量对医生公平分布的作用方向和机制,分析影响因素与公平性结果间的逻辑关系,得到启示包括:推动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对部分影响因素的干预已经产生了效果;但干预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第五章,从经济学角度对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政策探讨。影响因素可分为可量化因素和不可量化因素两类。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所使用到的变量均为可量化的,然而,还有一些政策影响较难直接量化。本章重点从政策溯源的角度,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医生人力制度沿革对影响因素、公平性的作用。首先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造成不同级别、不同区域医疗机构间医生薪酬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医生人力资源的公平分布。其次,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是薪酬激励还是职业前景等非薪酬激励都不利于吸引优秀医生。第三,从正外部性的角度,探究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郊区农村机构与三、二级医院相比薪酬天然偏低的原因,指出,现有政策强化了外部性造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三、二级医院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医生薪酬收入的差距,从而强化了医生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公平性。比较了公平理论中的庇古津贴和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交易理论两种方法在化解外部性时的优劣,提出政府补贴,并运用市场机制的思路。第六章,是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指出: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公平性状况并未达到政策预期,医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需求存在关联,医疗基础设施的设置布局对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具有正向影响,薪酬激励对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具有正向影响,上海微观激励举措运用较少不利于推动医生区域分布公平性政策目标的实现。提出政府规划引导医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薪酬体系优化医生人力资源空间分布、多重激励调动基层医生积极性、多点执业推动医生人力资源柔性分布等四方面政策建议。
二、关于放开职称和职(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放开职称和职(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支撑体系 |
一、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二、管理学能级匹配原理 |
三、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 |
四、经济学制度定义 |
五、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
六、经济学劳动交易价值论 |
七、哲学罗尔斯正义论 |
八、经济学社会合作竞争理论 |
九、管理学系统论 |
十、管理学剃刀原则 |
十一、经济学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 |
第三章 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 |
一、概念表述 |
二、职业定位 |
三、职业区别 |
(一)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区别 |
(二)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区别 |
(三)与临床医师的职业区别 |
四、职业功能 |
(一)疾病预防 |
(二)疾病治疗 |
(三)健康管理 |
五、职业特征 |
(一)融合性 |
(二)主动性 |
(三)长期性 |
第四章 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 |
一、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一)健康管理医师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二)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三)政府的职责与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二、市场运作方式 |
(一)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供需双方自由买卖 |
(二)政府组织社会合作,照顾贫困居民 |
(三)政府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 |
第五章 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 |
一、自由执业 |
(一)自由执业的必要性 |
(二)自由执业的可行性 |
(三)自由执业的原则 |
二、服务对象 |
三、服务产品 |
四、服务内容 |
(一)问询观察 |
(二)健康体检与监测 |
(三)评估诊断 |
(四)干预治疗 |
(五)健康档案 |
五、签约服务 |
(一)合同主体 |
(二)主体适格标准 |
(三)合同客体及内容 |
(四)合同基本框架 |
六、服务流程 |
七、服务运作方式 |
(一)基于医学规则提供医学服务 |
(二)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 |
(三)与临床医师的分工合作 |
第六章 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 |
一、准入制度 |
(一)准入能力要求 |
(二)医师资格考试 |
(三)初次考试注册 |
(四)初期过渡办法 |
二、执业管理制度 |
(一)执业规范 |
(二)执业考核 |
(三)执业激励 |
(四)行业自律 |
三、市场管理制度 |
(一)市场规则管理 |
(二)市场结构-行为管理 |
(三)财政支出管理 |
四、退出管理制度 |
(一)退出类型 |
(二)退出条件 |
(三)退出预警与监管 |
(四)退出程序 |
(五)退出结果及管理办法 |
第七章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
一、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 |
二、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 |
三、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 |
四、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系统综述 |
一、资料来源 |
(一)中国知网 |
(二)万方数据 |
(三)维普网 |
(四)Pub Med |
(五)Science Direct |
(六)Web of Science |
二、检索策略 |
(一)检索词 |
(二)扩展词 |
(三)逻辑运算关系 |
(四)检索范围 |
(五)检索时间 |
(六)检索式 |
三、检索结果 |
(一)初检结果 |
(二)查重结果 |
四、纳入剔除标准 |
(一)纳入标准 |
(二)剔除标准 |
五、筛选结果 |
(一)筛选过程 |
(二)筛出文献 |
六、系统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 |
三、现实需要与问题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 |
三、教师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高等教育功能向应用型拓展的国际趋势 |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三、管理学激励理论 |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 |
第三章 S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S省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
二、转型试点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基本情况 |
三、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扫描 |
四、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研究 |
一、研究方法、思路和案例选择 |
二、A学院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困惑 |
三、A学院三个专业(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
第四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 |
三、“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 |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 |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
二、院校研究开展不够 |
三、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 |
四、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 |
五、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 |
六、推进发展的合力未形成 |
第五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构建 |
第一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要素的获取 |
一、文献回顾法初步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再次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三、问卷法最终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第二节 合格标准指标因子的提取 |
一、因子的适应性检验 |
二、因子提取 |
三、因子旋转 |
第三节 合格标准指标的确定 |
一、合格标准要素命名及解释 |
二、合格标准指标及内涵 |
第四节 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六章 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引导高校规范认定 |
二、改革编制管理办法,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
三、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四、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强化校企合作意识 |
第二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
一、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
二、完善“双师型”职称评审办法,强化实践能力导向 |
三、加大“双师”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
四、拓宽渠道,做好“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 |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
六、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七、大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完善教师发展工作机构 |
第三节 教师个体努力提升自身“双师”能力和素养 |
一、秉持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 |
二、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三、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 |
四、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师资格”与“教师资格认证” |
(四)“中小学教师”与“教师专业标准”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
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三、关于教师资格的研究 |
四、关于文献的评价 |
第二章 稽古鉴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清末时期的教师标准 |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
(一)“标准”可以消解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争议 |
(二)标准中彰显我国文化特色 |
(三)“标准”体现传承的价值 |
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第三章 稽外鉴中: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
一、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德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法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四、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日本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五、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丰富标准内容 |
(二)形成标准体系 |
(三)尊重本土文化 |
(四)发展信息技术 |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基于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工具与方法 |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
(四)调查结果的总体概况说明 |
二、基于调查、历史、国际比较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 |
(二)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未反映出时代进步对教师的新要求 |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
(四)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足 |
(五)教师专业标准监控制度缺失 |
第五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理论研究层面 |
(一)缺乏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理论研究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致性研究缺乏 |
二、专业标准制定的实践层面 |
(一)未能全面遵循专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
(二)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
(三)教师专业标准未能引导制度形成稳定的结构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策略 |
一、明确目的、科学定位,标准中体现对教师生命的关怀 |
(一)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性”与“存在性”,彰显教师生命价值 |
(二)构建“温暖”的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
二、完善结构、丰富内容,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的完整框架 |
(一)依据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结构框架 |
(二)建立分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确立教师专业标准基本框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内容 |
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确保教师专业标准的先进性 |
(一)提升教师专业标准的时代先进性 |
(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建立中国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
四、学科支撑、有效监控,为教师专业标准应用提供保障 |
(一)推动学科建设为教师专业标准确立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
(二)建立专业标准的监控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及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
1.2.2 零售药店执业药师配备要求 |
1.2.3 零售药店分类分级 |
1.2.4 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挂证”行为整治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点 |
2 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现状研究 |
2.2 我国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现状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3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样本 |
3.3.1 行为事件访谈样本 |
3.3.2 问卷调查样本 |
3.4 研究步骤 |
4 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状况调查 |
4.1 国家法律法规对零售药房从业人员要求 |
4.1.1 法律法规要求 |
4.1.2 法律法规符合性及执行情况 |
4.2 公众对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需求的访谈分析 |
4.3 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的问卷调查 |
4.3.1 调查的目的 |
4.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3 样本情况 |
4.3.4 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
5 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原因分析 |
5.1 零售药房无节制扩张与专业人员数量不匹配 |
5.2 专业人才的认定存在医药分离,各自为政 |
5.3 多种因素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化明显 |
5.3.1 零售药房从业人员构成 |
5.3.2 零售药房执业药师素质情况 |
5.3.3 地域因素导致素质差距 |
5.3.4 传统观念影响零售药房从业人员服务素质 |
5.4 执业药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监管缺失 |
5.4.1 执业药师职责不清 |
5.4.2 执业药师培养教育有待提升 |
5.4.3 执业药师监管不力 |
6 零售药房从业人员政府监管建议 |
6.1 从政策角度提升准入要求,提升人员素质 |
6.1.1 提高零售药房经营准入要求 |
6.1.2 提高岗位准入要求 |
6.2 建立互评体系促进人才互通 |
6.3 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
6.3.1 政府引导学校、企业培养人才 |
6.3.2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
6.3.3 政策引导药学服务开展,提升药学服务意识 |
6.3.4 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人员作用 |
6.4 健全法规制度,加强执业药师管理 |
6.4.1 完善执业药师管理制度,推进执业药师的立法进程 |
6.4.2 提高药师地位,收取适当的药事服务费 |
6.4.3 加强药学继续教育 |
6.4.4 加强执业药师的监督管理 |
6.5 加强社会公众的调查,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促进作用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访谈提纲 |
B.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特征调查问卷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 |
1.2.1 医疗卫生人才 |
1.2.2 编制 |
1.2.3 医联体 |
1.2.4 岗编适度分离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的实践 |
2.1 改革前屏山县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编制管理基本情况 |
2.2 改革前屏山县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 |
2.2.1 职能定位不准确,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
2.2.2 乡镇卫生院规模小,管理不规范 |
2.2.3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2.2.4 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紧缺 |
2.2.5 依法执业率低,医疗风险过高 |
2.2.6 医疗服务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 |
2.2.7 乡镇卫生院吸揽人才能力低 |
2.3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的历程 |
2.4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的具体做法 |
2.4.1 机构设置一体化 |
2.4.2 编制管理一体化 |
2.4.3 法人建设一体化 |
2.4.4 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
2.4.5 人才激励机制一体化 |
2.5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章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1 医联体内管理不规范,存在利益冲突 |
3.2 人员流动上存在困境 |
3.3 缺乏对人才系统的培训 |
3.4 缺乏系统的监管措施 |
第4章 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医疗卫生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
4.2 患者就医模式固定 |
4.3 制度设计缺乏弹性 |
4.4 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训和管理重视不够 |
第5章 深化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的对策 |
5.1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
5.2 畅通人员流动渠道 |
5.3 加大各种激励保障 |
5.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
5.5 强化监督和管理 |
5.6 整合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
第6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定量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现存的问题 |
一、执业药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
二、执业药师监管效力欠佳 |
三、执业药师素质差异化明显 |
四、药学会职能作用有限 |
第二节 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 |
第三章 国内外执业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药剂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一、美国药剂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二、英国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三、日本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执业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一、北京市执业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二、上海市执业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三、台湾地区执业药师管理经验对青海省执业药师管理的启示 |
第四章 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对策 |
第一节 健全执业药师管理相关制度 |
一、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 |
二、提高执业药师资格准入门槛 |
第二节 加强执业药师的监督管理 |
一、建立政府执业监管机制 |
二、完善执业药师考核制度 |
三、合理监管执业药师“多点执业” |
第三节 大力提升执业药师职业素养 |
一、提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成效 |
二、加强执业药师自身职业道德 |
第四节 充分发挥药学会的职能作用 |
一、强化药学会的行业监管作用 |
二、加强执业药师形象宣传工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建设执业注册人员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业及执业人员发展现状 |
1.1.2 建筑执业制度改革概略 |
1.2 题目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
1.2.1 题目的来源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执业资格制度方面 |
1.3.2 执业管理探索与实践方面 |
1.3.3 诚信体系方面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建设执业资格制度实践及经验 |
2.1 我国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
2.1.1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 |
2.1.2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运行 |
2.2 部分地区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实践及经验 |
2.2.1 北京 |
2.2.2 福建 |
2.2.3 香港 |
2.3 国外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及经验 |
2.3.1 英国 |
2.3.2 美国 |
2.3.3 日本 |
2.4 国内外建设执业资格制度比较分析 |
2.4.1 法律法规层面 |
2.4.2 资格认证层面 |
2.4.3 执业管理层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执业人员监管现状调查分析 |
3.1 广东省建设执业注册人员情况概述 |
3.2 广东省建设执业注册人员情况调查设计 |
3.2.1 研究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的设计与调整 |
3.3 广东省建设执业注册人员调查分析 |
3.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2 基本情况分析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管理改革情况访谈研究 |
4.1 广东建设执业资格注册制度运行现状概述 |
4.2 访谈调研设计 |
4.2.1 访谈调研目的 |
4.2.2 访谈对象的选取 |
4.2.3 访谈方式的选择 |
4.2.4 访谈初步成果 |
4.3 广东建设执业资格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 |
4.3.1 法律制度方面 |
4.3.2 监管模式方面 |
4.3.3 诚信体系方面 |
4.4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建议 |
4.4.1 完善执业人员事中事后监管的法规文件 |
4.4.2 构建多方参与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
4.4.3 完善执业人员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广东省建设执业人员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模式研究 |
5.1 创新模式的背景及基础 |
5.1.1 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简单分析 |
5.1.2 创新监管模式提出基础 |
5.2 模式一:行业组织自律模式 |
5.2.1 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5.2.2 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分析 |
5.2.3 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的可推广性初步分析 |
5.3 模式二:社会综合评价模式 |
5.3.1 社会综合评价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5.3.2 社会综合评价模式的先进性分析 |
5.3.3 社会综合评价模式的可推广性初步分析 |
5.4 模式对比分析 |
5.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5.4.2 对比评价过程 |
5.4.3 对比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我国民间中医生执业状态的制度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间中医生执业状态以及其制度伦理问题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民间中医生的执业状态及制度伦理的基本理论 |
一、民间中医药事业的社会价值与现状 |
二、民间中医生的概念与内涵 |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与内涵 |
四、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与执业资格考试 |
第二节 民间中医生执业的历史背景 |
一、清朝及以前情况概述 |
二、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情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一、相关规章制度剖析 |
二、中医执业人员从业现况 |
三、问题及社会影响 |
第二节 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法制不健全与依法管理中医药行业的矛盾 |
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矛盾 |
三、中医药自身的局限性与民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三章 民间中医生执业之制度伦理 |
第一节 制度的伦理性应该考虑的三个问题 |
一、制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 |
二、不同制度的设计是否造成了相互矛盾和冲突 |
三、制度内容是否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 |
第二节 未来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的伦理性建议 |
一、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应该考虑的利益主体 |
二、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应该考虑临床实际应用的有效性与便利性 |
三、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应该符合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 |
第三节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民间中医生执业制度的现在与未来 |
第四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公平性和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主要数据来源和概念界定 |
六、本研究的创新及有待改进之处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内在逻辑关联 |
三、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激励 |
四、作为人力资本的医生人力资源特点 |
第二节 卫生经济学 |
一、卫生经济学 |
二、医疗卫生服务特性 |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四、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医生人力资源特点 |
第三节 制度经济学 |
一、制度经济学 |
二、制度架构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四节 公平理论 |
一、经济社会公平的思想理论 |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 |
三、医疗卫生领域公平的内涵 |
四、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评价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理论起点:医生的卫生资源和人力资本双重属性 |
二、研究现场:上海医生人力资源的区域公平配置 |
三、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公平性的含义和测度方法 |
一、分布公平性的含义 |
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分布公平性要求 |
三、公平性的测度方法 |
第三节 基于公平性的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影响因素结构 |
一、市场和政府对公平性的影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
二、多种方法的影响因素提炼 |
三、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 |
第四节 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的模型构建 |
一、模型设计总体思路 |
二、面板数据建模步骤 |
第三章 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医生人力资源在上海各区县分布公平性变化 |
一、上海各区县千人口医生数变动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人均医生数在区县分布的Gini系数变动情况 |
三、人均医生数在区县分布的Theil指数变动分析 |
第二节 除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以外的医生在上海各区县分布公平性变化 |
第三节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区域分布公平性变化 |
一、以区县为单位测算的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变动分析 |
二、以区县为单位测算的Gini系数结果与主观感受的差异及分析 |
三、细化测量区域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布公平性再评价 |
第四节 基于人力质量调整的上海医生区县分布公平性分析 |
一、人力质量调整的依据和方法 |
二、人力质量调整前后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比较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一、公平性分析结果的小结 |
二、与全国趋势的比较 |
第四章 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医生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因素 |
一、回归模型构建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上海区级医院医生区域分布影响因素 |
一、回归模型构建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第三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上海社区医生区域分布影响因素 |
一、回归模型构建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节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公平性的逻辑关系 |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二、医疗基础设施分布状况的影响 |
三、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 |
四、医生经济回报的影响 |
五、人口密度的影响 |
六、政府卫生投入的影响 |
七、各变量回归结果与公平性关系的启示 |
第五章 公平性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的政策根源探讨 |
第一节 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的影响 |
一、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 |
二、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薪酬差距促使人力资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改革政策的影响 |
一、社区卫生机构薪酬制度的负面影响 |
二、职业前景等非薪酬激励的负面影响 |
三、社区卫生服务任务日趋增多变相降低了工资收入 |
第三节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政策根源解释 |
一、理论解释 |
二、解决途径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讨论 |
一、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公平性状况尚未达到政策预期 |
二、医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需求存在关联 |
三、医疗基础设施的设置布局对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具有正向影响 |
四、薪酬激励对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具有正向影响 |
五、医疗机构与医生的微观激励和上海提高医生区域分布公平性的社会目标不相一致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政府规划引导医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
二、薪酬体系优化医生人力资源空间分布 |
三、多重激励调动基层医生积极性 |
四、多点执业推动医生人力资源柔性分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我国和上海地区关于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政策分析 |
二、国家1998年以来主要医生人力法规政策汇总 |
三、上海1998年以来主要医生人力法规政策汇总 |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医生人力资源调控经验梳理 |
后记 |
四、关于放开职称和职(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D]. 万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D]. 谢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D]. 吴传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重庆市零售药房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及政府监管研究[D]. 李志莲. 重庆大学, 2019(01)
- [5]屏山县医疗卫生人才“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冉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青海省执业药师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祁晓玲.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建设执业注册人员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蔡庸亨. 深圳大学, 2017(07)
- [9]我国民间中医生执业状态的制度伦理研究[D]. 刘庆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9)
- [10]上海医生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公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凌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