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植入下巴20例报告

假体植入下巴20例报告

一、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姚程[1](2021)在《不同类型的自体脂肪填充乳房及首次填充与二次填充的脂肪成活率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不同类型的脂肪移植后的成活率比较;2研究采用同一方法进行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不同手术次数与成活率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实验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进行自体脂肪隆乳术的患者,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患者,B组为高密度脂肪注射填充患者,C组为脂肪干细胞胶混合单纯脂肪填充患者。根据手术次数不同将A、B两组分为A1、A2组和B1、B2组,A1、B1组为第一次进行手术的情况,A2、B2组为第二次进行手术的情况。每位患者分别于就诊后超声测量术前、术后七天和术后三个月的乳房软组织厚度,并留取影像资料,计算术后三个月的成活率,计算公式为成活率=(术后三个月软组织厚度-术前软组织厚度)/(术后软组织厚度-术前软组织厚度)×100%。使用SPSS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的成活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可以反映一次和二次手术哪次成活率较高,A组、B组和C组的成活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可以反应不同脂肪类型移植后的术后效果。结果A1组单纯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隆乳术术后测得: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为3.15±0.52cm(成活率45.11±5.70%),A2组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为3.94±0.59cm(成活率54.70±7.96%),A1、A2组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和成活率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组高密度脂肪注射隆乳术术后测得: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为3.09±0.44cm(成活率52.89±9.96%),B2组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为3.76±0.43cm(成活率61.31±9.06%),B1、B2组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和成活率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脂肪干细胞胶混合单纯脂肪填充隆乳术病例测得数据:术后三个月腺体层平均厚度为3.54±0.41cm(成活率为75.80±7.40%)。A1、A2组、B1、B2组和C组术后3个月平均厚度和成活率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纯自体脂肪颗粒、高密度脂肪移植和脂肪干细胞胶混合单纯脂肪移植成活率存在差异,脂肪干细胞胶混合单纯脂肪组成活率最高,其次为高密度脂肪组,再次为单纯自体脂肪颗粒。2单纯自体脂肪颗粒和高密度脂肪移植隆乳术第二次手术较第一次手术成活率更高。图6幅;表6个;参103篇。

赵卓[2](2019)在《一种机械性人造膀胱的研制及其原型样机相关组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膀胱癌是指发生于膀胱粘膜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膀胱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仍然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和复发性高危非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目前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的尿流改道问题尚无标准方案,理想的尿流改道应该符合术后并发症低、保护肾功能、病人生活质量高等要求。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手术创伤大,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更接近于健康时的生活质量,我们希望研制一款可以实现自然膀胱生理功能的可植入的机械性人造膀胱,用以替代自然膀胱。从广义上讲,对于膀胱功能重建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研究者们从手术重建、神经连接、细胞重建、人造材料重建等诸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实践。在不断取得进步和成果的同时,不同的方法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尚没有能够完全恢复自然膀胱自主舒张、收缩和感知排尿信号等重要生理功能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研制一款机械性人造膀胱,通过电机、驱动机构、传感器等机械组件实现自主舒张、收缩和感知排尿信号等自然膀胱的生理功能,并对原型样机相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以对下一步进行动物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方法:1、了解自然膀胱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并归纳其特点。之后根据自然膀胱的各功能特点,采用机械与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对机械性人造膀胱的各组成部分及整体进行相应的设计,完成原型设计方案。2、根据动物实验要求和实际制造能力,参考已有的机械性人造器官的设计,对机械性人造膀胱的原型样机进行实际的研制,包括器件选型、机械结构设计和加工、控制电路设计和加工,控制程序编写,样机组装测试等。3、组织块法提取实验大白兔的输尿管原代上皮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用可临床应用的人造血管与普通聚四氟乙烯材料两种材料的浸提液以及普通培养基分别培养兔的输尿管上皮细胞,并进行对照,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4、采用浸提液法、细胞计数法、MTS法、FDA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评价硅胶材料的细胞毒性以及细胞在硅胶材料上的粘附、增殖情况。5、硅胶材料分别植入实验大白兔的腹腔与输尿管内,观察组织对材料产生的反应,进一步评价其是否适于植入机体,同时探索其是否可以替代人造血管作为与输尿管吻合的材料。结果:1、完成了可植入的机械性人造膀胱的原型设计方案。2、完成了机械性人造膀胱原型样机的研制。3、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细胞毒性不高于可临床应用的人造血管。4、硅胶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级至1级,但该材料不利于细胞粘附,细胞无法在其上生长和增殖。5、实验大白兔在术后饮食和精神状态正常,各项血液检测指标基本正常,植入部位术后前2周炎症较重,第3周与第4周炎症减轻甚至消失。结论:本课题所研制的机械性人造膀胱的原型样机在体外能够实现自然膀胱的生理功能,并且制造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短期植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和评估其是否能够在体内稳定运行,替代自然膀胱。

钱堃[3](2016)在《下面部骨性轮廓改善手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与数字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下面部骨性轮廓,即受下颌骨体外形所影响的面部轮廓。东方人近些年来对面部外形越来越注重,获得一张瓜子脸或鹅蛋脸是这个年代女性对美的共同取向。此轮廓的改善是通过一系列整形手术来完成的。其中整形美容手术术式主要包括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及颏截骨成形术。下颌角肥大是一种东方人常见的面部下颌骨骨骼外形,因此东方人也通常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善其宽大的面部外形。目前公认的纠正其下颌角肥大外形的手术为下颌角截骨术,该手术由于术区视野、视角狭小等原因,术者的立体视觉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往往使术者对截骨线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失误,因此该手术难度较大。其截骨术不仅要求达到改善下面部过宽外形的目的,而且术后要得到美观效果。尽可能大的截除下颌角骨质,不损伤血管、神经,又要完成术后对称的下颌骨外形,在术中视野不足的前提下完成是十分困难的。整形外科医生需要设计手术入路,尽量减少术中损伤程度,保证满意的术后外观,而且还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更为有效及精确化的个性化手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下颏短小畸形是造成下面部线条不流畅,轮廓不柔美的主要原因。不满意的颏部形态对面部下1/3的轮廓影响非常明显,如再伴有下颌角肥大,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下面部形态和轮廓上的不足。目前改善其下颏外观的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假体隆颏术及颏截骨成形术,但无论何种术式,均采用口内切口入路,以避免形成面部瘢痕。假体隆颏术及颏截骨成形术各有其优缺点,但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希望体内植入假体,往往会选择颏截骨成形术,通过自身骨骼前移来实现较为优美的颏部外形。此手术的入路为口内齿龈沟舌侧水平切口,该切口所造成的术后感觉方面并发症主要为下唇麻木及颏部皮肤麻木。造成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为切口损伤了颏神经的下唇支及颏支。目前的手术在做此切口时往往会损伤该神经,因此如何改良手术切口成为十分必要问题。传统的下颌角肥大截骨手术,医生在术前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制定手术计划,而且在手术中医生也是在半盲视下凭经验进行截骨,风险较大。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基层医院或是民营医疗美容医院,医生依旧是停留在术前靠人脑空想设计手术方案的状况,通过X线、CT等二维图像的观察来进行术前的手术方案构思,虽然对患者的术前骨骼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手术时依然需要凭借医生的手术经验,无法做到术前的虚拟设计与术中的实际操作保持一致。缺乏下颌骨周围血管、神经解剖结构解剖测量描述,实现个性化、精确的进行手术设计方案的实施相对较难。同样很难确定适合具体病例的最优化的手术方案,也很难预测手术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手术医生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在大脑中勾勒术中的三维场景,其构思和手术操作经验也很难同手术组助手所共享,手术操作更难以达成默契,而且手术效果往往依赖于医生个人的外科临床经验与技能,经验与手术熟练程度决定了手术的成败。近10多年来,数字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多种数字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人体CT数据的三维重建,并进行虚拟手术等操作。面部骨骼轮廓手术模式也在发生转变,通过利用数字医学软件重建患者个性化的数字化三维立体模型,利用数字医学软件上的各种模块功能进行观察、测量三维模型,能够对手术部位的内部或细微部分进行观测,精确设计截骨手术截骨线和范围,使手术更加精确、安全、微创,提升手术的完成质量。也正是由于上述优点,数字医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整形颌面外科领域。医学数字化技术可以精确设计手术方案,使整形外科手术更加个性化,提升手术质量和可靠性。但这些技术手段依旧还只是在数字化医学软件中的虚拟空间中实现。如何通过虚拟的手术方案设计来完成实际手术实施,如何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学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任何形状的虚拟模型打印成实体模型,而且打印成本的降低、打印模型精度与速度的提高以及打印模型力学强度的增加,都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通过完善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术前评估、规划和手术方案设计,应用3D打印技术将手术方案精确地付诸于实际手术当中,在虚拟手术设计与现实手术操作中铺平了道路。目的:1.通过测量下颌后静脉走行与下颌体升支后缘3个点的距离,研究术中在下颌体升支后缘手术器械安全操作范围;2.通过对颏神经下唇支与面正中线的相对位置角度测量,进行颏截骨成形术切口线的改良设计研究;3.通过设计下颌角截骨术优化设计导航模板,并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实施下颌骨标本与新鲜尸体标本的下颌角截骨手术,实现下颌角精确化、个性化截骨手术。方法:1.下颌后静脉走行与下颌体升支后缘3个点的距离测量:首先确定下颌体升支后缘的3个固定点,分别为截骨线在下颌体升支后缘的起点、下颌角点以及这两点之间在下颌升支后缘上的中点。测量的数据为4种,分别为截骨线在下颌升支后缘起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截骨线在下颌升支后缘起点在截骨线上极延长线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下颌角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以上两点在下颌升支后缘上的中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共计测量标本数据90组,将其导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颌后静脉与下颌体升支的位置关系。根据其位置关系特点,对摆动锯的摆出范围做出指导,确定相对安全范围,同时对剥离子的剥离幅度提供安全参考范围。2.颏神经下唇支与面部正中线的相对位置角度测量:采集尸体标本共30例,显微解剖各下唇支,分别测量其在唇颏角水平与前正中线的角度,共计127组数据。将测量数据导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颏神经下唇支在唇颏角水平与前正中线的角度位置关系,进而分析改良颏截骨成形术的切口线设计。3.下颌角截骨手术数字化优化设计的下颌骨标本实验验证:采用正常人带牙下颌骨标本10例,进行薄层CT扫描,将扫描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4.0中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完整下颌骨三维重建模型后,运用软件中的虚拟手术模块进行下颌角虚拟截骨手术。在三维重建模型导入3-Matic7.0进行化优化导航导板的设计,再将设计完成的3D打印导航模板通过FDM方法制作成型,按照数字化手术方案在导航模板的引导下实施下颌骨标本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术后再次进行薄层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测量及比较分析术前虚拟手术及术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评价在导航模板辅助下的下颌角截骨精确化、个性化手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4.下颌角截骨手术数字化优化设计的新鲜标本实验验证:采用正常人带牙新鲜头颅标本10例,进行薄层CT扫描,将扫描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14.0中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完整下颌骨三维重建模型后,运用软件中的虚拟手术模块进行下颌角虚拟截骨手术。在三维重建模型导入3-Matic7.0进行化优化导航导板的设计,再将设计完成的3D打印导航模板通过采用光敏树脂材料3D打印机打印成型,按照数字化手术方案在导航模板的引导下实施口内切口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术后再次进行薄层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测量及比较分析术前虚拟手术及术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在与实际手术相同的手术条件下,评价在导航模板辅助下的下颌角截骨精确化、个性化手术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1.通过测量下颌后静脉走行与下颌体升支后缘3个点的距离的90组标本数据并将结果导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截骨线在下颌体升支后缘的起点截骨线上极延长线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为8.58±1.85mm;截骨线在下颌体升支后缘起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为8.70±1.86mm;下颌角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为11.82±2.10mm:以上两点在下颌升支后缘上的中点在咬合水平方向与下颌后静脉的距离为12.15±2.41mm。2.通过测量颏神经下唇支与面部正中线的相对位置角度的127组数据并将结果导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显示:颏神经下唇支在唇颏角水平与前正中线的角度为62.07±16.27。。3.在数字化优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指导下行下颌角截骨手术,下颌骨标本的手术效果与数字化优化手术方案的手术效果高度一致。虚拟手术后与实际手术后,分别测量并统计分析七项数据: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角度、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角度、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点移位距离、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点移位距离、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体升支长度、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体升支长度、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骨宽度偏差分别为0.16±0.31°、0.30±0.43°、0.21±0.31mm、0.13±0.21mm、0.17±0.44mm、0.05 ±0.69mm、0.03±0.21mm,结果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4.运用同样的数字化优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在新鲜尸体标本中行下颌角截骨手术,虚拟手术后与实际手术后,分别测量并统计分析七项数据: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角度、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角度、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点移位距离、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角点移位距离、左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体升支长度、右侧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体升支长度、虚拟与实际术后下颌骨宽度偏差分别为0.16±0.57°、0.59±0.98。、0.27±0.48mm、0.25±0.40mm、0.04±0.54mm.0.22±0.45mm、0.26±0.70mm,结果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面部轮廓整形手术由于其手术入路方式及个人差异,其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及安全、准确的手术方式是主要通过解剖学测量结果、完善的术前数字化优化设计及术中3D打印技术来实现的。通过测量下颌后静脉与下颌体升支后缘的位置关系,当截骨线起点锯片的摆出幅度以及在下颌角点及中点进行剥离时剥离子的剥离幅度控制在统计分析范围以内,则大大降低行下颌角截骨手术时触碰损伤下颌后静脉的几率。在颏成形手术中,可通过设计改良倒“V”型切口,将有效降低损伤颏神经下唇支的几率,大大减少术后下唇及颏部皮肤麻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数字化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优化以及个性化的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通过3D打印导航模板的来精确引导截骨的手术操作,能够完成精确化的下颌角截骨手术。在3D打印导航模板及手术方案术前数字化设计的辅助下,在下颌骨标本及新鲜尸体标本上实现了精确及优化的下颌角截骨手术,获得了与术前设计的手术效果一致的下颌骨部位轮廓,验证了3D打印导航模板指导下的精确化及个性化手术的可行性,初步验证了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下颌角截骨个性化手术的应用价值。

张为欣[4](2007)在《112例口腔前庭入路隆颏护理配合》文中研究指明

胡玉春[5](2006)在《经口内横切口硅胶体隆颏术8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

胡玉春[6](2002)在《经口内切口硅胶体隆颏术30例报告》文中提出

刘勇,陈清[7](2000)在《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文中认为

董帆[8](1999)在《一期完成隆鼻与隆颏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隆鼻与隆颏术同期完成改善容貌的术式。方法对鼻骨发育不良伴下颌骨颏部发育不良者同期进行硅胶假体植入术。结果共行34例,皆获成功,效果满意。结论两术式联合进行,避免再次手术的痛苦及消肿恢复过程,同时可以在术中调整隆鼻和隆颏的高度,起到整体协调的美观效果,更好地改善颜面轮廓外形。

董帆[9](1998)在《口内进路硅橡胶块隆颏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口内进路硅橡胶块隆颏术的应用APPLICATIONOFMICROMANDIBLEAUGMENTATIVE┐PLASTYWITHSILICONIMPLANTTHROUGHINTRA┐ORALINCISION董帆作者单位: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口腔颌面...

孙弘,李传义,黄海生[10](1995)在《口内并列垂直小切口行硅胶体增颏成形术》文中研究指明用口内进路并列垂直小切口,将硅胶体埋植于骨膜下。从解剖和生理的观点来看,本手术是基于解剖和美容上要求。该手术进路证明:手术安全可靠,技术操作容易,极小损伤,并发症少。临床施术25例,经六个月至一年随访疗效满意,并就手术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类型的自体脂肪填充乳房及首次填充与二次填充的脂肪成活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围手术期谈话与知情同意
        1.1.5 供区的选择
        1.1.6 手术办法
        1.1.7 提纯方法
        1.1.8 脂肪注射
        1.1.9 随访观察
        1.1.10 成活率计算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间基线资料分析
        1.2.2 不同类型的自体脂肪移植填充乳房移植成活率比较
        1.2.3 首次与二次自体脂肪移植填充乳房移植组织厚度及成活率比较
        1.2.4 患者随访结果和满意度调查
    1.3 讨论
        1.3.1 第一次脂肪填充与第二次脂肪填充对脂肪细胞成活率的影响
        1.3.2 颗粒脂肪、高密度脂肪与脂肪干细胞胶的注射效果
        1.3.3 多次脂肪注射隆乳的并发症
        1.3.4 测量方式的选择
        1.3.5 误差分析
        1.3.6 经验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研究进展
    2.1 处理方法
        2.1.1 静置法
        2.1.2 离心法
        2.1.3 脂肪干细胞胶
        2.1.4 高密度脂肪
    2.2 应用
        2.2.1 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
        2.2.2 自体脂肪移植在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应用
    2.3 并发症
        2.3.1 脂肪抽吸常见并发症
        2.3.2 脂肪填充并发症
    参考文献
附录A 手术随访记录表
附录B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一种机械性人造膀胱的研制及其原型样机相关组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机械性人造膀胱原型样机的设计与实现
    1 前言
        1.1 泌尿系统及膀胱生理功能简介
        1.2 膀胱癌及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现状
        1.3 目前人造膀胱的发展
        1.4 可植入的机械性人造器官简介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机械性人造膀胱的设计
        2.1 自然膀胱的形态与生理功能分析
        2.2 机械性人造膀胱的设计思路
        2.2.1 主体囊的设计思路
        2.2.2 机械性人造膀胱主体囊驱动机构的设计思路
        2.2.3 机械性人造膀胱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2.2.4 机械性人造膀胱的整体结构的设计思路
        2.3 小结
    3 机械性人造膀胱原型样机的实际研制
        3.1 主体装置部分的研制
        3.1.1 前期工作基础
        3.1.2 主体装置部分的设计与制造
        3.2 控制系统的研制
        3.2.1 本课题控制系统简介
        3.2.2 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造
        3.2.3 单片机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3.2.4 控制系统的测试
        3.3 小结
    4 机械性人造膀胱原型样机的体外测试
        4.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4.2 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与改进
        4.3 最终测试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机械性人造膀胱预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受试材料
        2.1.2 实验细胞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人造血管与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
        2.2.1 组织块法培养实验细胞
        2.2.2 CCK8 法对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进行吸光度测定
        2.2.3 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
        2.3 硅胶材料的体外细胞实验
        2.3.1 MTS法测定硅胶材料浸提液培养细胞的吸光度
        2.3.2 细胞粘附测定
        2.3.3 细胞增殖检测
        2.3.4 细胞活率检测
        2.3.5 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形态观察
        2.4 硅胶材料的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2.4.1 实验分组与植入部位
        2.4.2 材料植入与取材
        2.4.3 血常规与血清生化实验
        2.4.4 HE染色实验
        2.5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人造血管与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3.1.1 组织块法培养细胞结果
        3.1.2 人造血管和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
        3.2 硅胶材料的体外细胞实验结果
        3.2.1 硅胶材料浸提液培养细胞的吸光度测定结果
        3.2.2 细胞粘附测定结果
        3.2.3 细胞增殖检测结果
        3.2.4 细胞活率检测结果
        3.2.5 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形态
        3.3 硅胶材料的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实验结果
        3.3.1 实验动物术后状态观察
        3.3.2 不同时间点对植入部位的取材与观察
        3.3.3 血常规与血清生化实验结果
        3.3.4 HE染色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人造血管与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2 硅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下面部骨性轮廓改善手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与数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下颌后静脉走行与下颌体升支后缘的距离测量及与截骨操作相关性分析
    引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颏神经下唇支与面部正中线的相对位置角度测量及颏截骨成形手术切口改良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的数字化设计及下颌骨标本实验研究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的数字化设计及新鲜尸体实验研究
    引言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112例口腔前庭入路隆颏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假体的雕刻制作和分离范围的确定:
        1.2.2 切口及假体置入:
2 术前护理
    2.1 患者准备:
    2.2 物品的准备:
3 术中配合
    3.1 麻醉的配合:
    3.2 心理护理:
    3.3 术中配合:
4 术后护理
    4.1 饮食的护理:
    4.2 口腔护理:
5 体 会

四、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类型的自体脂肪填充乳房及首次填充与二次填充的脂肪成活率比较[D]. 姚程.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一种机械性人造膀胱的研制及其原型样机相关组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D]. 赵卓.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3]下面部骨性轮廓改善手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与数字化设计[D]. 钱堃.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4]112例口腔前庭入路隆颏护理配合[J]. 张为欣.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03)
  • [5]经口内横切口硅胶体隆颏术86例临床分析[J]. 胡玉春. 浙江创伤外科, 2006(02)
  • [6]经口内切口硅胶体隆颏术30例报告[J]. 胡玉春. 中国美容医学, 2002(03)
  • [7]假体植入隆颏术20例报告[J]. 刘勇,陈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0(S1)
  • [8]一期完成隆鼻与隆颏术[J]. 董帆.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01)
  • [9]口内进路硅橡胶块隆颏术的应用[J]. 董帆.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8(02)
  • [10]口内并列垂直小切口行硅胶体增颏成形术[J]. 孙弘,李传义,黄海生.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 1995(04)

标签:;  ;  ;  ;  ;  

假体植入下巴2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