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选择致富门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化强[1](2021)在《视物有命:华北乡村营生方式变迁中的信仰民俗——以鲁西北L村的春节“拜车”现象为例》文中指出鲁西北L村对机动车的崇拜现象,是在相信动物有灵的地方知识语境下,因为生产方式和工具的变迁,民众将对传统农耕牲畜的情感转嫁到现代营生工具——机动车之上而形成的。这一现象由对车的"供养"时间和仪式、人与车共同的生产叙事等构成,而"车神"却并未出现在这一现象之中。经研究,其本质是乡村民众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具象化表达,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乡村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从而使得物的社会生命具有了情感色彩。这对当下信仰民俗研究、包括现代民具在内的物的研究以及乡村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喻双全,袁强[2](2021)在《转型中的变奏: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探微——以四川省绵阳地区为例(1978-198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部问题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四川省绵阳地区为例,中共中央在农村中开展了一场针对农村干部中的思想、政治和经济方面问题的思想教育运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部训练与学习宣传来教育与培养农村干部,打消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干部群体中存在的消极懈怠思想和经济、政治上的"怕",普遍提高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为该地区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障,为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也为当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丁艺龙[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致富人才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江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对周边群众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调查发现,江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具有较好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等群体特征,并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提供技术支持和致富途径、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现实作用,但也面临着资金困难、人才缺乏等多重困境。因此,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需要: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内在动力;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外部环境;建立培育机制,保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长久活力;注重品牌意识,打造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特色能力。
苟延峰,吴佳美,谢振安[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致富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时代,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广度、深度、力度和精准度方面达到新的水平,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但村民致富工作仍面临一些困境。基于安徽省T县致富情境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致富机制方面,脱贫致富长效不足,致富机制有待改进;在致富环境方面,服务设施支撑薄弱,发展模式尚需创新;在治理主体方面,农村居民"志""智"有限,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在增收致富方面,产业扶持效果欠佳,持续发展支撑缺乏;在帮扶资源方面,帮扶力量结构单一,社会资源有待开发。乡村振兴时代要实现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还需强化顶层设计、更新致富机制,优化致富环境、推动区域发展,实施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扶持、拓宽增收门路,创新帮扶格局、融合社会力量等,以构筑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化解致富困境。
廖黄坤[5](2021)在《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将长期居住在条件落后、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转移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使其能够在政策支持下逐步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户则是符合前面所述搬迁条件的家庭。对于易地搬迁户而言,可持续生计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帮助下,贫困群体在搬迁后能够完全改善原来的生存状态,不仅能摆脱贫困,而且不会因后续生存问题再次陷入贫困或者出现返迁的一种状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通过搬迁和配套措施影响农户的生计资本积累,修复、重建和提升农户的生计能力,进而调整和优化农户的生计策略,重塑生计成本,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本文以易地搬迁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为研究对象,以B市集中安置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搬迁脱贫户的具体情况,构建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综合指数法测量搬迁前后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分析脱贫户搬迁前后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易地搬迁后,脱贫户的生计资本值发生变化,各项生计资本值较搬迁前有所上升,但与理想的生计资本值相差甚远。(2)脱贫户的生计策略产生一定的变动,表现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有所缩减、外出务工人数和在家待业人数有所增加。(3)对比搬迁前,脱贫户的生计模式有所转变,但是以此产生的生计结果不尽如人意,搬迁户的日常生活负担加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搬迁后脱贫户生计存在的问题,从搬迁脱贫户、政府、集中安置区三个层面探寻实现搬迁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途径。
暴占杰[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阿克鸠射,吉俄阿西[7](2021)在《情满彝乡 醉美谷莫》文中研究指明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的发展,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大变迁。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以前那些靠天吃饭的彝族村民们,如今变成了城里人争相前往的美丽乡村。这些可喜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谷莫村,位于昭觉县特布洛乡以南,距乡政府1.9公里,距县城30.1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776亩,林地面积775亩,草地面积890亩。辖谷莫、马什觉两个社(小组),有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22户94人。海拔2000—2460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玉米为主。属于典型的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马晓雨[8](2021)在《国企扶贫纪略——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将成为人类减贫的教科书。历史是忠实的记录者,它默默为这个伟大的故事写下精彩注脚——继2005年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贫困人口减半后,2020年,中国再一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8年间,全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年间,全国上下扶贫一盘棋中,到处都深深刻下了"我的国企"印记。8年间,仅中央企业就定点帮扶24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且全部脱贫摘帽……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李姗姗[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接近尾声,进入收官之际,到2020年底党和国家将带领全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做好两者的衔接,并且提前做好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规划和部署,这对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泰安市山口镇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农村在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从乡村振兴视角,总结山口镇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弄清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提出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山口镇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着,已基本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但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还面临村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收入来源少、集体负债沉重、农村治理能力不强、农民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文化建设力量薄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人口结构老龄化、“三农”带头人综合素质不高、农村资源要素缺乏、致富途径少、法治宣传不够等等。国内外农村发展的典型经验为山口镇提供了借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以规划引领农村可持续发展、整合农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人员素质、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治理等方面。
刘坚[10](2020)在《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研究 ——以G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产业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专项政策中一项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身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措施。产业扶贫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历程中,政策表述与实施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产业扶贫政策出发点是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把分散的小农户与外面的大市场连接起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培植、壮大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中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域之一,中部六省国家扶贫开发县数量约占全国的25.5%,呈现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多、革命老区多、湖洼地区多等特征。相较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贫瘠、气候严酷情况,中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较为肥沃,中部六省中有5个省(江西、湖南、河南、湖北、安徽)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主产区的38.46%。当前,农业仍是中部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的主要优势,这也为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实基础。笔者以中部省份—江西省的G市为例,通过对G市贫困户基本情况与贫困特征、产业扶贫基本情况、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力图对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的现状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本文发现当前G市贫困户存在致贫困素复杂、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剩余贫困群体“硬骨头”难啃等特征,G市通过合作社(企业)和家庭农场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自主创业、代持股份分红、扶贫小额信贷等产业扶贫举措,实现了扶贫产业壮大、政策扶持效果明显、扶贫车间规范化和扶贫资料电子化等产业扶贫成效,涌现一批产业扶贫典型,但仍存在部分乡镇村和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部分产业扶贫项目选择不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和存在“弱产业+弱企业”来带动“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现象等问题。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中的机制体系、实施产业扶贫中的分类帮扶措施、加强产业扶贫中的载体培育与建设、拓展产业扶贫中的贫困户增收模式和完善产业扶贫中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进而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实现贫困户可持续发展与稳定脱贫。
二、怎样选择致富门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选择致富门路(论文提纲范文)
(1)视物有命:华北乡村营生方式变迁中的信仰民俗——以鲁西北L村的春节“拜车”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鲁西北L村营生方式的变迁 |
(一)L村的地理环境与营生方式 |
(二)“拉麦秸”:一时兴起的致富门路 |
二、车的“供养”时间和仪式 |
三、从“牲灵”到“车”的生命叙事 |
四、生产、生命与“信仰” |
五、结语 |
(2)转型中的变奏: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探微——以四川省绵阳地区为例(1978-198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在政治方面 |
(二)在经济方面 |
二、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与提高 |
(一)促进思想认识 |
(二)提高政治觉悟 |
(三)学习经济规律 |
三、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新成绩 |
(一)打破了僵化状态,提高了思想认识 |
(二)澄清了糊涂观念,消除了重重顾虑 |
(三)转变了经济观念,激发了致富热情 |
结语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致富人才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江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焦点访谈法 |
3.实地走访法 |
三、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群体特征 |
(一)25—35岁青年是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中流砥柱 |
(二)男性致富带头人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女性带头人占比在飞速增长 |
(三)青年致富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工作之余常会抽出时间“学习充电” |
(四)青年致富带头人工作经历丰富,大部分拥有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宝贵经验 |
(五)致富带头人拥有运用宏观环境“乘风顺势”的发展意识 |
(六)致富带头人具备在中观环境中敏锐先进的农业市场经营意识 |
(七)致富带头人具有微观环境要求的较强的农业科技应用意识和诚信的农业生产意识 |
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助力产业兴旺的现实作用 |
(一)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助力产业兴旺的角色认知 |
(二)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助力产业兴旺的角色实践 |
五、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
(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发展现状 |
1. 产业类型多元化,复合化经营趋势明显 |
2. 经营规模小,带动就业作用不足 |
3. 创业资金筹款渠道丰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初具效益 |
4. 产业经营良好,投资收益可观 |
(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困境 |
1. 土地供应不足,集中化程度低 |
2. 惠农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经营资金筹集困难 |
3. 产业发展过程的未知数多,经营风险大、防控困难 |
4. 产业“后继无人”,人才欠缺 |
5.农业生产技术欠缺,带头人整体素质不高 |
六、完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内在动力 |
(二)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外部环境 |
(三)建立培育机制,保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长久活力 |
(四)注重品牌意识,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能力 |
(4)乡村振兴背景下致富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回顾:问题追寻与提出 |
二、案例展现:T县致富情境调查分析 |
(一)资料获取 |
(二)样本情况分析 |
1.人口基本信息。 |
2.家庭户别分布情况。 |
3.返贫了解度情况。 |
4.返贫风险认知情况。 |
5.自我发展意识情况。 |
6.帮扶措施对致富效果和收入增长的影响。 |
(三)致富效果分析 |
1.满意度分析。 |
2.相关性分析。 |
(四)致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1.T县“硬”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T县“软”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三、问题思考:致富困境内在分析 |
(一)脱贫致富长效不足,致富机制有待改进 |
(二)服务设施支撑薄弱,发展模式尚需创新 |
(三)农村居民“志”“智”有限,致富内生动力不足 |
(四)产业扶持效果欠佳,持续发展支撑缺乏 |
(五)帮扶力量结构单一,社会资源有待开发 |
四、出路探寻:致富困境化解之策 |
(一)强化顶层设计,更新致富机制 |
(二)优化致富环境,完善服务机制 |
(三)实施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
(四)发展产业扶持,拓宽增收门路 |
(五)创新帮扶格局,融合社会力量 |
五、结语 |
(5)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易地扶贫搬迁 |
2.1.2 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
2.1.3 脱贫户 |
2.1.4 生计资本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2 反贫困理论 |
2.2.3 人口迁移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B市易地搬迁概况 |
3.1.2 B市集中安置点基本情况 |
3.2 数据来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样本选取 |
3.2.3 调查数据获得 |
3.3 样本户基本情况 |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3.3.2 样本户基本情况 |
第4章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现状调查研究 |
4.1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资本分析 |
4.1.1 生计资本评价体系构建 |
4.1.2 生计资本定性分析 |
4.1.3 生计资本定量分析 |
4.2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策略分析 |
4.3 B市易地搬迁脱贫户生计结果分析 |
第5章 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 |
5.1 劳动力增收不稳定 |
5.2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5.3 土地与住房权益难以保障 |
5.4 家庭社会资本受损 |
5.5 金融扶持系统不健全 |
第6章 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对策 |
6.1 脱贫户层面 |
6.1.1 提高发展能力 |
6.1.2 增强社交能力 |
6.2 安置区层面 |
6.2.1 构建社会网络 |
6.2.2 强化教育培训 |
6.2.3 优化就业服务 |
6.3 政府层面 |
6.3.1 促进产业发展 |
6.3.2 优化金融服务 |
6.3.3 完善相关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7)情满彝乡 醉美谷莫(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8)国企扶贫纪略——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 |
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变“输血”扶贫为“造血”帮扶 |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我心安处是故乡 |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 |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
走在脱贫攻坚最前列 |
乡村振兴的最美画卷 |
——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
——这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
四通八达——打开贫困堵点 |
事例一: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为世界屋脊织就“民生网”“幸福网”“光明网” |
事例二:“阳光银行”打开了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村的“源头活水”,让当地人们走上了光明致富路 |
事例三: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册亨县实现了4G网络及光纤宽带覆盖率“双100%” |
事例四:1.2亿元织就的农村电网,为紫云县打造出强劲的电力“引擎” |
事例五:进山开路,让扶平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
授人以渔——培养新型农民 |
事例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产业施策,塔里木油田帮助南疆四地州贫困村村民找到了致富“金钥匙” |
事例二:“授其技、树其人、立其业”,保利集团用“星火”之势,帮助近300名贫困的山里娃走出大山 |
事例三:转移就业,永德县“山民”走出大山,越过海洋,走向世界 |
扶智为本——阻断代际传递 |
事例一:志智同扶拔掉“贫根”,中船重工为勐腊县脱贫打下基础 |
事例二:建27000平方米校舍,会泽县2520个幼儿学位缺口有了着落 |
事例三:建学校、派教师,世界最高的县种下了“智慧果” |
事例四:利用“语言扶贫”,中国移动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障碍,让当地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
产业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
事例一:发展特色种植,南疆腹地“百亩杏园”香飘万里 |
事例二:因地制宜,戈壁滩上创造出“绿色”奇迹 |
事例三:“公司+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怒江两岸瓜果飘香,村民生活“甜蜜蜜” |
事例四:加强质检能力,创造区域品牌,绥滨县农产品从“深闺”走向全国 |
事例五:增强“自造血”能力,镇雄县雨河镇山鸡变“金鸡” |
电商扶贫——塑造名品名牌 |
事例一:两天售空一万斤,“线上”销售让姚集镇西瓜“俏”起来 |
事例二:1小时30万,直播带货让千里之外的人们尝到小河村的乡野“鲜味” |
事例三:线上“扶贫馆”推动甘南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
事例四:电商平台让澄城县实现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无缝对接”,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
致富路上领头人 |
事例一:王锁军——中建路桥集团驻村扶贫干部当起了农产品推销员 |
事例二:翟志彪——“右玉羊肉”背后的合作社牵头人 |
事例三:孙玉伟——“蜜蜂书记”采蜜忙 |
事例四:吕宝龙——内蒙古一机集团驻村书记“点菜式”扶贫,开胃又解渴 |
事例五:罗明元——让上花村焕新颜的“美容师” |
金色童年织梦人 |
事例一:高锋——“爱心书屋”圆林洞村孩子的梦 |
事例二:胡成——在高原上客串老师送知识 |
事例三:蓝波——为安宁村的孩子带来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 |
事例四:廖文广——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教学质量,创造隆安县30年教育史未有之变化 |
美丽家园建造人 |
事例一:王平——白灵山上步履艰,“三顾茅庐”只为村民更好的生活 |
事例二:和晓宏——进组入户动员整组搬迁 |
事例三:肖杰才——江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全靠拼命三郎的“加法” |
事例四:沈先祥——为村民安居,不再一场大雨让房子脱一层“皮” |
“丁真现象”推动人 |
事例一:段玉平——“红色旅游”为改则县带来新生机 |
事例二:冯光明、王晓峰——一企一村,北京建工四建牵手延庆下垙村共走致富路 |
事例三:周丽锋——“带货主播”为黄花菜拓宽销售链 |
事例四:张勇——以订单农业为助推器,当好市场“开拓员”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论文创新点 |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农村脱贫 |
1.1.2 乡村振兴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2.2 政府治理理论 |
2 山口镇农村脱贫现状 |
2.1 山口镇介绍 |
2.1.1 山口镇简介 |
2.1.2 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
2.2 农村脱贫情况调查 |
2.2.1 访谈内容设计 |
2.2.2 访谈对象选取 |
2.2.3 访谈情况汇总 |
2.3 农村脱贫工作取得的成绩 |
2.3.1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2.3.2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
2.3.3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
2.3.4 基层干部素质提高 |
2.3.5 扶贫参与主体广泛 |
2.4 农村脱贫后面临的问题 |
2.4.1 村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2.4.2 集体收入来源少 |
2.4.3 集体负债沉重 |
2.4.4 农村治理能力不强 |
2.4.5 农民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 |
2.4.6 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
2.5 农村脱贫后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2.5.1 人才流失严重 |
2.5.2 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 |
2.5.3 “三农”带头人综合素质不高 |
2.5.4 发展的资源要素不足 |
2.5.5 缺乏发展的致富途径 |
2.5.6 法治宣传不够 |
3 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借鉴 |
3.1 国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经验 |
3.1.1 江苏省永联村产业发展模式 |
3.1.2 浙江省高家堂村旅游业发展模式 |
3.1.3 天津市王村社会治理发展模式 |
3.2 国外农村脱贫发展经验 |
3.2.1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模式 |
3.2.2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
3.2.3 德国“村庄更新”发展模式 |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对策 |
4.1 以规划引领农村可持续发展 |
4.1.1 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
4.1.2 制定规划落实方案 |
4.1.3 培养农村发展“智囊” |
4.2 整合农村可持续发展资源 |
4.2.1 整合土地资源 |
4.2.2 整合资金资源 |
4.2.3 整合人力资源 |
4.3 强化农村产业发展 |
4.3.1 发展乡镇企业 |
4.3.2 建立农村产业链 |
4.3.3 加快招商引资 |
4.4 提升农村人员素质 |
4.4.1 吸引外部“智力” |
4.4.2 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
4.5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
4.5.1 培养发掘文艺人才 |
4.5.2 打造文化传播阵地 |
4.6 加强农村现代化治理 |
4.6.1 构筑乡村社会组织网络体系 |
4.6.2 推进法治农村建设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研究 ——以G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1.3 产业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反贫困理论 |
2.2.2 公共政策理论 |
2.3 产业扶贫的作用机理 |
3 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现状——G市产业扶贫调查分析 |
3.1 G市贫困户基本情况与贫困特征 |
3.2 G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
3.3 G市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
3.4 G市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1 G市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3.4.2 G市产业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优化对策 |
4.1 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中的机制体系 |
4.2 实施产业扶贫中的分类帮扶措施 |
4.3 加强产业扶贫中的载体培育与建设 |
4.4 拓展产业扶贫中的贫困户增收模式 |
4.5 完善产业扶贫中的风险防范机制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怎样选择致富门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物有命:华北乡村营生方式变迁中的信仰民俗——以鲁西北L村的春节“拜车”现象为例[J]. 杨化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05)
- [2]转型中的变奏: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探微——以四川省绵阳地区为例(1978-1985年)[J]. 喻双全,袁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致富人才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江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调查[J]. 丁艺龙. 青年发展论坛, 2021(04)
- [4]乡村振兴背景下致富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J]. 苟延峰,吴佳美,谢振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5]易地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B市集中安置区的调查[D]. 廖黄坤.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7]情满彝乡 醉美谷莫[J]. 阿克鸠射,吉俄阿西. 民族文学, 2021(05)
- [8]国企扶贫纪略——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马晓雨. 国企管理, 2021(05)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姗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10]中部地区县域产业扶贫研究 ——以G市为例[D]. 刘坚.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