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宜春秋栽培的辣椒品种新皖椒1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珂[1](2021)在《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金玉环[2](2021)在《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物遗传改良能够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已经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目前作物育种策略缺少足够的效率,还难以满足短期或长期的粮食生产需求,需要将传统育种、现代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与“speed breeding”(加速育种)相结合加速作物改良进程,帮助我们应对100亿人口粮食需求的挑战。基因组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利用、多样性、粮食产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需要在基因组和农艺性状水平上对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从而发掘和鉴定更多优良的基因资源将来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我国新疆有3075.2万亩的边际土地,盐碱、沙性和干旱是主要的障碍因素。短命植物在新疆边际土地中广泛分布,起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微生境、保护周边农田免受沙害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新疆尤其早春农业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短命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水平机理研究,为更好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短命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未来作物育种、边缘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是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地带的十字花科植物,表现出快速开花结果、结实量大、光合效率高和耐盐抗寒的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小鼠耳芥为研究材料,从生理与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角度等建立生物学研究体系,结合RNA-seq技术等层面探索其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及抗性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鼠耳芥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开展了组织培养实验,以幼嫩的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有效地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多个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添加0.5 mg/L 6-苄氨基腺嘌呤和0.1 mg/L萘乙酸的MS培养基。在同一培养基上,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均可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幼根诱导率最高。进一步以生长4周龄幼苗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小鼠耳芥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1)基因P5CS1为目的基因,潮霉素B为筛选抗生素,采用外植体预培养、感染、共培养等程序,研究了农杆菌GV3101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结果表明小鼠耳芥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四种外植体均可以诱导形成愈伤和不定芽,其中,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对叶片和叶柄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侵染所需最适宜的农杆菌浓度与侵染时间均不同,但在适宜浓度的农杆菌侵染下,都可以形成愈伤和不定芽。进一步运用花序侵染法对小鼠耳芥花序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适当延长侵染时间,可提高农杆菌的转化效率,当花序侵染时间为30 s时,筛选效率可以达到0.67%。2.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精确分析基因表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鉴定了ACT1、ACT2、ALDH、EF1B、GAPDH、HAF1、LOS1、UBC35、UBQ9和UEP共10个候选内参基因,选择编码钾离子吸收渗透酶的KUP9作为验证基因。对小鼠耳芥进行了干旱、热激、冷和盐四种非生物胁迫,分别在0、3、6、12、24和48 h取样,以及七个不同的组织:根、下胚轴、子叶、莲座叶、茎、花和长角果,提取所有样品的RNA进行qRT-PCR试验。实验数据利用ge Norm、Norm Finder、Bestkeeper和Ref Finder 4个软件对10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排名表明:(1)不同组织中,合适的内参基因是ACT1和GAPDH;(2)10%PEG6000处理下,合适的内参基因是HAF1和UEP;(3)250 m M Na Cl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ACT1;(4)低温(4℃)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UBC35;(5)在高温(40℃)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的是GAPDH和UBQ9。综合来看GAPDH和UBQ9是所有样本中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组合。KUP9基因的表达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筛选出的合适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说明筛选的内参基因适合于基因表达的标准化。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RNA-seq分析小鼠耳芥在早春萌发以后迅速生长,统计自然生境下小鼠耳芥整个生长周期的表型变化。结果发现,萌发后一个月内株高和叶片数增加最明显,特别在抽薹期(Growth Stage 1,GS1)、始花期(GS2)、结荚期1(GS3)、结荚期2(GS4)、结荚期3(GS5)这5个时期表现出快速生长发育。半个月内形成幼苗到成苗的转变,从营养生长到开花结果、以及果荚增长的形态变化。接着选取GS1、GS2、GS3、GS4和GS5共5个生长时期的叶片开展RNA-seq分析。构建15个文库,测序产生694,576,138条raw reads和660,395,266条clean reads,总测序量达到99.06 G;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发现,GS1与GS2这两个时期差异不显着,并且差异基因个数最少,其余组间差异非常显着。五个生长发育时期共鉴出29,99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大多差异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核糖体、生理节律、α-亚麻酸的新陈代谢、氧化磷酸化、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等通路。其中GS3与GS2,GS4与GS3,GS4与GS4时期相比,生理节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24、27和24个;CO、GI和FT等15个光周期开花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变化非常明显。此外,GO富集分析发现KT/HAK/KUP基因家族在整个结荚期明显富集,暗示它们在小鼠耳芥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4.钾离子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利用小鼠耳芥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出26个KUP基因,并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叶芽鼠耳芥(Arabidopsis helleri)、盐芥(Eutrema salsugineum)和亚麻荠(Camelina sativa)等4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分别鉴定了14、14、16和40个KU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23个KUP基因分为4个亚组。物种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小鼠耳芥KUP的复制基因以全基因组复制(WGD)/片段重复方式为主,纯化选择是该家族基因进化的主要动力。利用15个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超过1/3的基因成员在幼根中高表达,其次是种子和果柄组织。5个不同生长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很多KUP成员参与植株快速生长,在结荚期(GS4和GS5)明显上调表达,表明该家族成员可能在植株增高和发育调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qRT-PCR分析ApKUP基因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ApKUP基因表达明显响应高盐(250 m M Na Cl)、干旱(10%PEG6000)、低温(4℃)和高温(40℃)胁迫,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2)缺钾时,除Ap HAK5、ApKUP1.2和ApKUP6.1上调表达,其余ApKUP基因成员下调表达;(3)50μmo/L的茉莉酸甲酯(Me JA)和1μmo/L的脱落酸(ABA)显着影响ApKUP家族在根中的表达水平;(4)1μmo/L甲基紫精(MV)胁迫显着影响ApKUP在根和子叶中的表达水平。胁迫表达结果表明,ApKUP基因的表达积极响应非生物胁迫,但是不同复制基因对之间存在表达差异,说明KUP基因在进化中具有功能上的保守和分化。综合起来,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耳芥遗传转化方法,筛选出了用于q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以RNA-seq为基础挖掘了小鼠耳芥转录水平上参与生长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如光合作用和生理节律,以及多个耐逆相关基因,如P5CS和KUP基因家族成员。发现这些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快速响应逆境胁迫而上调表达,可能是赋予小鼠耳芥适应新疆荒漠环境快速开花成熟的适应性机制。本研究建立的研究系统为突破边际土地的改良工程体系与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挖掘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育种,为加快作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和开发更多短命植物资源提供思路,将来为新疆农业生物环境的改良和作物的遗传改良做出贡献。
王姣莹[3](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邱晔[4](2021)在《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西甜瓜是西瓜和甜瓜的统称。随着江苏地区西甜瓜产业设施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新品种推陈出新,产业稳步提升。但西甜瓜在其生长季节,经常遭受病虫的为害,为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可达50%左右,严重影响西甜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影响到西甜瓜的经济效益,制约西甜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开展西甜瓜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进行了调查,针对重要害虫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瓜蚜、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防治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调查2019-2020年在江苏主要产区的西甜瓜上调查收集到的害虫隶属6目12科20种,其中螨类1科3种。在田间为害严重的有8种,分别是半翅目的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烟粉虱Bemisia(Gennadius);双翅目的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Burge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鳞翅目的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蜱螨目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和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2、瓜绢螟的外部形态、龄期划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观察描述了瓜绢螟卵、幼虫、雌雄蛹及雌雄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拍摄了各虫态的形态照片;通过测量统计瓜绢螟幼虫的头壳宽度,明确了瓜绢螟幼虫共分为5个龄期。越冬调查发现,江苏地区瓜绢螟主要以蛹越冬。过冷却点测定表明,瓜绢螟卵的过冷却点最低,为-22.86℃,其次为雌雄成虫,分别为-14.95℃和-12.03℃,雌雄蛹的为-13.01℃和-12.08℃,低龄和高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分别为-12.19℃和-5.38℃。在21-33℃范围内,瓜绢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条件下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速率λ最高,分别为0.1792和1.1963,但在30℃条件下净增值率最大(R0=84.2123);世代平均周期从 21℃到 33℃逐渐缩短,分别为 43.0271、36.2189、28.0968、27.6177 和 20.5319;总生殖率GRR在27℃条件下最大,为94.4864,而在33℃下雌虫产卵量开始降低,此温度不利于瓜绢螟繁衍;瓜绢螟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4℃、9.90℃、14.28℃、15.00℃和 13.49℃,有效积温分别为 38.00 日度、287.00 日度、77.72 日度、277.60日度和362.90日度。3、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截形叶螨取食5个不同西甜瓜品种(西瓜早佳8424、西瓜美都、西瓜嘉美和甜瓜金玉红2号、甜瓜玉菇)对其发育历期、产卵量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早佳8424是最适宜截形叶螨生长和繁殖的品种,而西瓜嘉美具有较高的抗虫性。4、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应用银色膜覆盖对田间瓜蚜的趋避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色膜覆盖具有较明显趋避蚜虫的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和喷施法,用7种药剂对蚜虫进行了毒力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d后10%溴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效最高,为88.89%,其它药剂的防效均低于70%,因此10%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瓜蚜的推广药剂。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喷施法,测定了 6种药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炔螨特乳油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优,其防效达95.67%,其次是5%唑螨酯悬浮剂,防效为88.00%。此外,对瓜绢螟幼虫也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防效为91.11%,对瓜绢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邱胤晖,曾绍贵,李永清,吴立东,罗英,朱邦彤[5](2021)在《辣椒新品种明椒15号的选育》文中提出明椒15号是以m79-4-1-2-3为母本、f69-2-3-5-4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薄皮辣椒杂交1代品种。该品种早熟,门椒节位6~8节,从定植至红椒始收55 d左右,全生育期160 d左右,果长18~20 cm,横径3.0~3.5 cm,果肉厚度0.2 cm,单果质量50~60 g,667 m2产量2200~2500 kg,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皮微皱、辣度值(SHU,Scoville heat units,斯科维尔指数)为6652,维生素C质量分数157 mg·100 g-1,粗纤维质量分数0.04%,香味浓郁,品质佳,抗病、抗逆性较强,适宜福建省内作春秋保护地栽培。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沈皓明[6](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提出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史晓玲[7](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郑锦荣,李艳红,聂俊,谭德龙,谢玉明,张长远[8](2020)在《设施樱桃番茄产业概况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樱桃番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优先推广的"四大蔬果"之一,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我国近几年也发展迅速,设施栽培樱桃番茄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乡村振兴、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主角。但设施番茄生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缺乏优良国产品种,目前生产上优良高效品种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二是营养管理不够精准;三是缺乏可用的植株生长模型,以及设施设备落后、智能化程度低等。从我国华南设施樱桃番茄产业需求出发,根据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培育研究、植物工厂化技术及智能化设施设备研发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设施栽培樱桃番茄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品种培育以及工厂化栽培模式研发与应用,并依据华南地区气候特点对樱桃番茄设施栽培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设施设备的优化以及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冯雪妮[9](2020)在《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杨凌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分析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与新品种应用现状与问题,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和引领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官网查询、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杨凌主要蔬菜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现状与成就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成就与问题:杨凌示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以茄果类种植面积最大,平均每户栽培番茄约1067.2 m2,且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不同种类蔬菜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差异很大,番茄栽培平均投入3460元/667m2,平均收入22400元/667m2,叶菜类种植面积最小。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资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病虫害严重,栽培蔬菜种类较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2)杨凌示范区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成就与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有很大差异。过去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共审定了78个新品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共审定约66个新品种。然而,前者推广比例仅占24.4%,而后者推广比例达42.4%,表明科研机构重审定,而企业更重应用。(3)对蔬菜种植建议:(1)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资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户政策范围内的财政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投入,保护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2)加强系统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3)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高成本风险;(4)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由农林高校种植相关的专家教授对口进行科技帮扶与技术指导,引导其科学种植管理;(5)通过对种植成果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嘉奖,并邀请其给其他农户讲授种植经验教训,带领技术比较弱的农户共同发展。针对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1)成立有关机构,实现科研部门、种植研发销售单位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应用;(2)政府部门加大对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鼓励育种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加大科研攻关,选育更多蔬菜新品种;(3)扶持示范园区引进优质栽培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认识与喜爱更多的蔬菜新品种;(4)加强对已有蔬菜品种的管理,及时进行普查与登记,掌握它的特性和抗病性,通过筛选,推广出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建立完善的品种监督机制,掌握品种发展态势,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创造良好环境,使育种者利益得以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蔬菜种植与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促进杨凌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陈跃[10](2019)在《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中国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的途径,使农业焕发生机[1]。九寨沟县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着名的旅游名地[2],其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处于这个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之中。本文基于国际旅游目的地九寨沟县为背景,利用文献研究、资料分析、问卷访谈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全面的分析了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一是九寨沟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有十分优越的资源条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动植物资源达2652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一级水平,旅游景点多,每年吸引游客数达几百万人之众,在发展旅游生态观光农业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二是九寨沟县特色农业生产具有优势,农业总产值连年上升,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为九寨沟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助力支撑,主导农产品种类多,农产品品质高,且质量有保证,18个特色农业品牌使得九寨沟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特色农业基地集群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但是农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深。农企、农旅、农文等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以及带来的较高收益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四是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潜力巨大,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体系方面同样拥有巨大潜力。五是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支农资金不足、农业设施滞后、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不够、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最后提出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强化农业资金保障、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以促进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适宜春秋栽培的辣椒品种新皖椒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宜春秋栽培的辣椒品种新皖椒1号(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1 粮食生产和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
2.1.2 未来我国提高粮食生产的方法 |
2.1.3 新疆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
2.1.4 农业生产与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
2.2 新疆短命植物的研究进展 |
2.2.1 新疆短命植物资源 |
2.2.2 短命植物研究进展 |
2.3 植物应答环境的发育机制 |
2.3.1 植物的生长发育 |
2.3.2 钾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3 KT/HAK/KUP钾离子转运蛋白家族 |
2.3.4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 |
2.4 小鼠耳芥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鼠耳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耳芥全基因组中鉴定出4 个ApP5CS基因 |
2.2 ApP5CS基因在小鼠耳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
2.3 ApP5CS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 |
2.4 ApP5CS1.1 基因的克隆和构建过表达载体 |
2.5 小鼠耳芥四种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诱导 |
2.6 建立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 |
2.7 阳性植株鉴定和ApP5CS1.1 基因表达分析 |
2.8 小鼠耳芥花序侵染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鼠耳芥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候选内参基因和靶基因的扩增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
2.2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分析 |
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鼠耳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所用试剂 |
1.2 样品统计和收集 |
1.3 RNA-seq文库准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耳芥快速生长时期的变化分析 |
2.2 转录组数据统计 |
2.3 转录组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2.4 基因表达定量 |
2.5 差异基因统计 |
2.6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鼠耳芥钾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小鼠耳芥KT/HAK/KUP基因家族同源序列搜索鉴定 |
1.2 系统进化分析 |
1.3 染色体位置和共线分析 |
1.4 基因结构和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 |
1.5 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 |
1.6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库 |
1.7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库 |
1.8 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甲基紫精胁迫处理和取样 |
1.9 缺钾、干旱和极端温度胁迫处理和取样 |
1.10 RNA提取、反转录和q RT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命名 |
2.2 系统进化分析 |
2.3 基因家族复制分析 |
2.4 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启动子分析 |
2.5 染色体定位和共线分析 |
2.6 ApKU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2.7 ApKUP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2.8 ApKUP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9 ApKUP基因在MeJA(50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0 ApKUP基因在甲基紫精(MV,1 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1 ApKUP基因在ABA(1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2 ApKUP基因在10%PEG6000 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3 ApKUP基因在缺钾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2.14 ApKUP基因在高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机遇 |
1.1.2 客观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4.5 实践验证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
2.1 王村镇概况 |
2.1.1 区位交通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自然资源 |
2.1.5 文化资源 |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遇(T) |
5.1.4 挑战(O) |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
5.2.1 农业用地资源 |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
6.1 规划总纲 |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6.1.2 规划依据 |
6.1.3 规划原则 |
6.1.4 发展目标定位 |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
6.2.1 基本格局 |
6.2.2 规划内容简介 |
6.2.3 重点项目介绍 |
6.3 乡村旅游规划 |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
6.4 生态景观规划 |
6.4.1 沟壑生态治理 |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
6.4.3 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省西甜瓜概况 |
1.1.1 西甜瓜种植概况 |
1.1.2 江苏省西甜瓜种植品种概况 |
1.2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的种类、危害及发生 |
1.3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防治研究概述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化学防治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发生为害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地点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为害 |
2.2.2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特点 |
2.3 讨论 |
第三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形态及龄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瓜绢螟的形态特征 |
3.2.2 瓜绢螟的龄期划分研究 |
3.3 讨论 |
第四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与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瓜绢螟不同虫态越冬调查 |
4.2.2 瓜绢螟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
4.2.3 不同温度条件对瓜绢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4 瓜绢螟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4.2.5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
4.2.6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
4.2.7 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繁殖力及生命表参数 |
4.3 讨论 |
第五章 取食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5.2.2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孵化率及存活率 |
5.2.3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历期和繁殖的影响 |
5.2.4 截形叶螨在不同西甜瓜品种上的种群参数 |
5.3 讨论 |
第六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 |
6.1 瓜蚜的防治试验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2 截形叶螨的毒力试验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瓜绢螟的毒力试验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5)辣椒新品种明椒15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目标 |
2 选育过程 |
2.1 亲本来源及特性 |
2.2 选育经过 |
3 选育结果 |
3.1 丰产性 |
3.1.1 品种比较试验 |
3.1.2 区域试验 |
3.1.3 生产试验 |
3.2 熟性及商品性 |
3.3 抗病性 |
3.4品质 |
4品种特征特性 |
5 栽培技术要点 |
(6)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2.1.1 菌种选育 |
2.1.2 栽培基料 |
2.1.3 装袋、接种 |
2.1.4 发菌管理 |
2.1.5 转色管理 |
2.1.6 出菇管理 |
2.1.7 栽培模式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2.2.1 保鲜与加工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2.4 小结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3.1 泰州市概况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3.4.1 桥头镇概况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4.4 小结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5.10 小结 |
第6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设施樱桃番茄产业概况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设施樱桃番茄产业概况 |
1.1.1 设施专用品种 |
1.1.2 精准栽培技术 |
1.1.3 设施设备及环境调控技术 |
2 国内外设施樱桃番茄研究进展 |
2.1 设施专用品种研究 |
2.1.1 品质 |
2.1.2 抗病性 |
2.1.3 产量 |
2.1.4 抗逆性 |
2.2 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
2.2.1 植物工厂 |
2.2.2 工厂化育苗 |
2.2.3 光调控 |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樱桃番茄研究进展 |
3.1 设施专用樱桃番茄品种研究 |
3.1.1 种质资源收集、创新与应用 |
3.1.2 品种选育 |
3.1.3 育种技术研究 |
3.2 设施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
4 展望 |
4.1 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
4.2 优化设施设备 |
4.3 创新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 |
(9)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
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1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2 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1 我国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2 国外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3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
1.3.1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
1.3.2 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状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及问题 |
2.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 |
2.1.1 蔬菜种植规模和方式 |
2.1.2 蔬菜种类的品种结构 |
2.2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
3.1 主要蔬菜品种选育情况 |
3.2 主要蔬菜品种应用情况 |
3.3 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对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1 对蔬菜种植的建议 |
4.2 对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状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0-2018)选育新品种 |
附录3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选育新品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综述评论 |
2.4 概念界定 |
2.4.1 特色农业 |
2.4.2 农业产业化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条件分析 |
4.1.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
4.1.2 社会资源条件分析 |
4.2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
4.2.1 农业结构分析 |
4.2.2 特色农产品的多样性分析 |
4.2.3 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分析 |
4.2.4 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分析 |
4.2.5 特色农业生产经营分析 |
4.3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分析 |
4.3.1 农业与企业融合分析 |
4.3.2 农业与旅游融合分析 |
4.3.3 农业与文化融合分析 |
4.3.4 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分析 |
4.3.5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效益分析 |
4.4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潜力分析 |
4.4.1 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潜力分析 |
4.4.2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可利用潜力分析 |
4.4.3 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分析 |
4.5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制约因素 |
4.5.1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
4.5.2 支农资金不足 |
4.5.3 农业设施滞后 |
4.5.4 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不够 |
4.5.5 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
5 讨论、结论与对策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对策 |
5.3.1 强化经营主体培育 |
5.3.2 强化农业资金保障 |
5.3.3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
5.3.4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5.3.5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适宜春秋栽培的辣椒品种新皖椒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D]. 王新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D]. 金玉环.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D]. 邱晔. 扬州大学, 2021(08)
- [5]辣椒新品种明椒15号的选育[J]. 邱胤晖,曾绍贵,李永清,吴立东,罗英,朱邦彤. 中国瓜菜, 2021(03)
- [6]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7]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8]设施樱桃番茄产业概况及研究进展[J]. 郑锦荣,李艳红,聂俊,谭德龙,谢玉明,张长远.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9]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D]. 冯雪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九寨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析[D]. 陈跃.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