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肠道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爽,刘清,徐英杰,胡晓丹[1](2022)在《2016—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哨点医院≤14岁少儿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上海市奉贤区哨点医院少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在上海市奉贤区哨点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及其他病毒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共采集粪便标本263份(男性152份,女性111份),病毒总检出率为34.60%(91份),其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札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2.93%(34份)、8.75%(23份)、5.32%(14份)、4.56%(12份)和3.04%(8份)。不同季节病毒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7,P<0.05),秋、冬季节达到高峰,不同季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297、31.245、9.517、12.015,均P<0.05)。诺如病毒在秋季(9—11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均在冬季(12月—次年2月)检出率最高,星状病毒在春季(3—5月)检出率最高。病毒总阳性率在37~<49月龄组最高,为75.00%。结论上海市奉贤区少儿病毒性腹泻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流行季节为秋、冬季,37~<49月龄为高发年龄段,少儿病毒性腹泻防控工作应针对不同年龄、季节采取特异性防控措施。
周帅锋,郑星星,李世康,陈雨,张帆,夏昕,贺子翔,覃迪,戴志辉,赵善露,刘子言,张红,胡世雄,湛志飞[2](2021)在《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追踪其分子流行病学演变趋势,为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哨点监测结合暴发疫情监测的方法,收集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标本,对细菌病原采用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进行检测;对病毒病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型鉴定,并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总阳性率为35.61%,病毒检出率20.26%高于细菌检出率11.26%,混合病原感染检出率为4.09%。细菌病原谱以沙门菌O∶4群鼠伤寒型为主,病毒病原谱以轮状病毒A组G9P[8]型和诺如病毒GⅡ.4Sydney[P31]型感染为主。不同监测、不同年份的病原谱构成及其基因型变迁规律各不相同:哨点医院监测细菌阳性率低而病毒阳性率高时,诺如暴发疫情随之增加;暴发疫情中诺如病毒感染为86.78%,其中69.43%为GⅡ型感染,12.42%为GⅠ型感染,混合感染占3.03%。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具有明显季节性,优势基因型为GⅡ.2[P16]占42.97%。结论 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毒类病原体高于细菌类,鼠伤寒沙门菌、A组轮状病毒G9P[8]和诺如病毒GⅡ.4 Sydney [P31]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和优势血清/基因型;GⅡ.2 [P16]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优势基因型;通过连续哨点监测的数据支持,提前为暴发疫情做好了防控,促成了湖南省感染性腹泻发病率的平稳下降。
彭华,李东迅,李楠,王维钧,舒高林,田祎,闻艳红,徐代庆,银安琪,严寒秋[3](2021)在《2012-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散发腹泻病例四种病毒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北京市昌平区2012-2019年散发腹泻病例4种病毒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特征。方法采集此期间辖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散发腹泻病例便样本960份,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GⅠ/GⅡ组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从时间、性别和年龄分布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960份便样本的病毒总检出率为32.29%(310/960),GⅠ/GⅡ组诺如病毒、A组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8.96%(182/960)、10.63%(102/960)、1.98%(19/960)和0.73%(7/960);在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组中,均为GⅠ/GⅡ组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A组轮状病毒次之;GⅠ/GⅡ组诺如病毒春季检出率最高(28.33%,68/240),冬季次之(22.50%,54/240);A组轮状病毒冬季检出率最高(25.42%,61/240),春季次之(9.58%,23/240)。结论 GⅠ/GⅡ组诺如病毒和A组轮状病毒是北京市昌平区冬春季散发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
李金松,李静欣[4](2021)在《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系统介绍及提升建议》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国外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系统,回顾我国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网络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监测结果,探讨病毒性腹泻哨点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的不足。推动各相关监测系统的提升和整合,科学利用相关监测数据,持续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相关疫苗的开发和接种以及为动态评估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暴发疫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我国病毒性腹泻的防控能力,实现降低病毒性腹泻的疾病负担和社会负担等公共卫生目标。
李宏,高东旗,宋宏彬,李青凤,冯继贞,董宏彬[5](2021)在《一起野外驻训分队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明一起野外驻训分队腹泻暴发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控制。方法走访当地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调查。采集22名腹泻队员的肛拭子,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PEC)等19种病原体。对发生腹泻的三个分队使用的3眼水井和其驻训地附近另外2眼水井(A水井和B水井)的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22名腹泻队员的肛拭子中的21份样本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他18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33人发病,发病率18.33%(33/180),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发热、乏力、腹泻、腹痛、头晕、头痛,3个分队的发病率分别为:第1分队6.00%(6/100)、第2分队42.50%(17/40)、第3分队25.00%(10/4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P<0.001);第2分队和第3分队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P=0.142),第2分队和第1分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7.72,P<0.001);第3分队和第1分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0.19,P=0.003)。5眼水井水样的33项感官和化学指标均合格;细菌学指标中,第2分队使用的井水有3项指标不合格,其他4眼井的水都是2项细菌指标不合格。结论使用的井水中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可能是本次腹泻疫情的病原,野外军事行动水源水质检验及消毒十分重要。
李阳[6](2020)在《部队官兵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及流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系统疾病是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影响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肠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微生物,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检测部队官兵肠道病原体的分布、变异、消长规律,研究其与官兵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是促进部队官兵健康的重要手段。肠道病原体的异常改变,最直接和明显的症状是腹泻,其次还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腹泻是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在部队外出执行任务时发病率较平时要高。部队大量官兵处于同一营区,集中居住、工作、生活,人员接触密集,存在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隐患。因此,建立部队官兵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和流程,对保障部队遂行多种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腹泻的常见原因、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和部队肠道病原体检测流程等作一综述。
张丽恒[7](2020)在《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2018-2019年盘锦市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病例监测信息的分析,探索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客观量化的现代医学指标,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临床病人信息以在盘锦市哨点医院就医,并诊断为腹泻症候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基本信息调查、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和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腹泻天数和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分析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特征,加强盘锦市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2、病原谱和耐药性检测了腹泻症候群患者的病原谱;分析了腹泻症候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3、优化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选取1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三种培养基37℃培养16 h,分析10株副溶血弧菌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37℃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分析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通过所得出的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得出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检出细菌的优化条件。由哨点医院送来的粪便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者在腹泻当天就诊人数最多,临床症状多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粪便颜色多为水样便和稀便为主,发病时间多为7、8、9月份。对725名患者进行细菌的培养与鉴定后,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4种细菌,分别占总比例的5%、0.55%、9.79%、0.28%;对其中500名患者进行PCR病毒检测后,只检出一种诺如病毒,占总比例的6.80%。从以上结果可知,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对副溶血弧菌进行地区、年龄、性别方面进行分析,兴隆台区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总阳性数的60.56%;男女患病数有一定的差异(男:女=1:1.29);18-45岁年龄组副溶血弧菌感染率最高,占总阳性率的67.61。对71例副溶血弧菌进行1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得知副溶血弧菌对头孢替坦、诺氟沙星和氯霉素、庆大霉素等10种药物均敏感,敏感率为100%;对甲胺苄啶100%耐药、甲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7.18%、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88.73%;对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为中等程度耐药。由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优化实验结果得出在在培养基不同但培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普通营养平板、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培养,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数值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453±0.030、2.237±0.041、2.325±0.055;在培养基相同但培养时间不同的情况下,10株副溶血弧菌在TCBS平板上培养8 h、12 h、16 h、20 h、24 h,其飞行时间质谱的检测结果与质谱库的匹配Score Value的均值±标准差依次为2.103±0.012、2.215±0.024、2.453±0.030、2.339±0.061、2.205±0.057。分析以上结果得知: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的主要发病时间在7、8、9月份,年龄集中在18-45岁之间,主要病原微生物为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37℃培养16 h检出率最高。本试验成功的探索出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资料,及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细菌的条件进行优化,为全面揭示了盘锦地区腹泻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奠定基础,旨在提高细菌检测的能力和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银安琪[8](2020)在《2018年北京昌平区某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2018年1月-12月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某哨点医院腹泻门诊病人腹泻粪便,对其进行常见的腹泻多病原检测,了解该院腹泻多病原感染状况;对检出的阳性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耐药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了解其腹泻病原菌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分子流行病特征及耐药特征,为制定当地感染性腹泻预防措施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腹泻病例定义样本379份,对其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弯曲菌常见腹泻病原菌的筛查;随机法抽取120份腹泻标本,利用罗氏核酸试剂盒提取病毒核酸,对其进行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测。对阳性样本分离到的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对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利用革兰氏阴性菌药敏检测板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PFGE 分子分型。结果:379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腹泻病原菌68份,阳性率为17.94%,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5株(6.59%),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株;副溶血性弧菌22株(5.80%),以O3:K6血清型为主,共12株,沙门菌19株(5.01%),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共11株;空肠弯曲菌和福氏志贺菌各检出1株(各0.26%)。120份腹泻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者40件,总检出率为33.33%,其中诺如病毒检出数最高,共23份(19.17%),且以诺如GⅡ型为主共18份;其次为A组轮状病毒10份(8.33%)和星状病毒7份(5.84%)。季节分布结果显示,细菌性腹泻在夏季发病率最高(63.60%),春季次之(25.80%);病毒性腹泻中在冬季发病率最高(34.80%),其次为春季(27.50%)。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型别为eae+、bfp-,均为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型别均为agg R+、aaf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中,st的携带率为87.50%(7/8),lf携带率为50.00%(4/8)。副溶血性弧菌tdh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为86.36%(19/22),且毒力基因型均为tdh+、trh-,tr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4.54%(1/22),此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别为tdh-、frh+,2株菌未携带trh和tdh毒力基因的,占比9.10%(2/22)。1株志贺菌携带ial、ipaH、sen、setl四种毒力基因。1株空肠弯曲菌同时携带CadF、flaA、cdtA、cdtB、cdtC 五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总耐药率为76.00%(19/25,耐药菌株数/菌株总数),对氨苄西林(AMP)的耐药率最高为52.00%,其次为萘啶酸(NAL)和复方新诺明(SXT),多重耐药株占比为42.10%(8/19);副溶血性弧菌总耐药率为81.80%(18/22),仅对头孢唑林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沙门氏菌总耐药率为89.50%(17/19),对磺胺异恶唑(Sul)和萘啶酸(NAL)耐药率最高为68.40%,其次为氨苄西林(AMP)耐药率为47.40%,多重耐药株占比为 52.94%(9/17)。PFGE聚类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相似系数为62.4%~82.9%;13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生13种带型,基因指纹图谱相似系数为50.1%~78.1%;8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生6种条带(其中cp2018DE05和cp2018DE18两株菌带型一致,cp2018DE22和cp2018DE24两株菌带型一致)各带型间相似系数为63.7~100%。副溶血性弧菌共产生15种带型,基因指纹图谱相似系数为60.4%~100%;优势血清型O3:K6型菌株聚为一簇,O4血清群菌株聚为一簇,两株O2血清群菌株也聚为一小簇。沙门菌产生13种带型,相似系数为44.8%~100%;其中优势血清型肠炎沙门菌聚为一大簇,2株斯坦利沙门菌为相同带型,2株伦敦沙门菌为相同带型。结论:1.腹泻多病原流行病学特征:该院2018年常见腹泻病原菌感染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福氏志贺菌和空肠弯曲菌;病毒性腹泻感染包括诺如病毒、A组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病原检测分布无性别及年龄差异,但存在季节性差异。2.腹泻病原菌病原学特征: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均为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均未携带aafⅡ毒力基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以携带st毒力基因为主;副溶血性弧菌以携带tdh毒力基因为主。3.腹泻病原菌耐药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耐药谱广泛。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谱单一,大部分菌株仅对头孢唑林耐药。4.PFGE分子分型特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PFGE带型呈多态性。
苏承[9](2020)在《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天津市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谱及急性感染性腹泻相关因素,为快速诊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天津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以及天津市报告的聚集性腹泻病例共1114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相关临床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便常规和病原检测,建立数据库。分析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感染病原体的情况,得出天津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感染性腹泻和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特征和便常规检测情况对急性感染性腹泻及其感染类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研究对象特征:1114例急性腹泻患者中,男性599例(53.77%),女性515例(46.23%);年龄范围为0~93岁,年龄中位数(P25,P75)为25.07(1.49,41.78)岁,其中0岁~组328例(29.44%),18岁~组382例(34.29%),60岁~组130例(11.67%);春季发病122例(10.95%),夏季发病668例(59.96%),秋季发病276例(24.78%),冬季发病48例(4.31%);920例(82.88%)有呕吐症状,289例(26.47%)有发热症状;673例(60.47%)粪便为稀便;便常规检查白细胞阳性943例(87.47%),红细胞阳性224例(21.03%)。2)病原检出情况:1114例急性腹泻病例中病原检测阳性455例,总阳性率40.84%;男女性病原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岁~组病原检测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高,病原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6.203,P趋势=0.013)。其中,病毒检测阳性265例,阳性率25.43%,男女性病毒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岁~组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高,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28.852,P趋势<0.001),阳性率较高的病毒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细菌检测阳性232例,阳性率22.1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细菌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较高的细菌为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206例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占病原检测阳性病例的45.27%。3)2017至2019年病原阳性率及病原谱变化:2017年至2019年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27%、23.01%和36.27%,逐年升高(x2趋势=57.9143,P趋势<0.001);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6%、21.43%和32.84%,逐年升高(x2趋势=6870.61,P趋势<0.001);2017年腹泻病原检出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副溶血弧菌、札如病毒、星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018年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星状病毒和温和气单胞菌;2019年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星状病毒,三年检出阳性率顺位显示诺如病毒均列第一位,副溶血弧菌和星状病毒阳性率顺位逐年下降。4)感染性腹泻相关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腹泻患者中,2岁~、水样便、有呼吸道症状、冬春季发病和便常规检测白细胞阴性者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较大;而夏秋季发病、便常规检测红细胞阳性者是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急性腹泻病例中病原检测阳性率较高,且病原阳性者中接近一半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优势病毒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优势细菌为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2017年至2019年,病原检测总体阳性率逐年升高。依据急性腹泻患者年龄、发病季节、粪便性状和便常规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感染性腹泻及其感染类型以及早期合理治疗。
祝亚楠[10](2020)在《深圳地区哨点监测医院五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比较分析轮状病毒(Rotavirus,RV)、诺如病毒(Norovirus,NoV)、人副肠孤病毒(ParechovirusA,PeV-A)、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在深圳地区哨点检测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病毒性腹泻患儿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进一步明确深圳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病原谱构成,旨在为病毒性腹泻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地区哨点监测医院五岁以下1003例门诊和497例住院腹泻患儿病例信息和粪便样本。2.粪便样本经致病菌检测结果阴性后,进行病毒检测和基因分型:提取粪便样本总核酸,设计探针和引物,采用荧光PCR检测5种腹泻病毒;再采用PCR和RT-PCR扩增5种病毒基因分型片段,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经BioEdit、MEGA软件剪切比对后,与NCBI中的参考序列比对分型。3.统计分析: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 3.1软件,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结果1.总体检出情况:1500例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中,检测出至少一种腹泻病毒共715例,总检出率为47.67%。5种病毒检出率依次如下:RV为21.27%(319/1500)、NoV 为 16.27%(244/1500)、PeV-A 为 10.20%(153/1500)、AstV为3.00%(45/1500)、AdV为2.53%(38/1500),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833,P<0.001)。1003例门诊病毒性腹泻患儿中,检测出至少一种腹泻病毒共443例,总检出率为44.17%。5种病毒检出率依次如下:NoV为16.55%(166/1003)、RV为15.55%(156/1003)、PeV-A 为 11.17%(112/1003)、AstV 为 3.39%(34/1003)、AdV为2.83%(31/1003),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704,P<0.001)。497例住院病毒性腹泻患儿中,检测出至少一种腹泻病毒共272例,总检出率为54.73%。5种病毒检出率依次如下:RV为32.80%(163/497)、NoV为15.69%(78/497)、PeV-A为 8.25%(41/497)、AstV 为 2.21%(11/497)、AdV 为 1.41%(7/497),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12,P<0.001)。住院病例五种腹泻病毒总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诊病例五种腹泻病毒总检出率(χ2=14.858,P<0.001),且住院病例RV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诊病例RV检出率(χ2=59.014,P<0.001)。2.不同性别和年龄5种病毒检出情况: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中,不同性别5种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月龄组RV、NoV、AstV、PeV-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614,P<0.001;χ2=46.570,P<0.001;χ2=17.057,P=0.004;χ2=61.783,P<0.001)。RV感染年龄集中13~60月龄;NoV感染年龄集中6月龄以上;AstV感染年龄集中在19~60月龄;PeV-A感染年龄集中在0~12月龄。3.不同月份5种病毒检出情况: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中,不同月份间RV、NoV、PeV-A 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837,P<0.001;χ2=113.29,P<0.001;χ2=120.718,P<0.001),RV检出高峰集中在12月~3月份间;NoV检出高峰集中在8月~11月间;PeV-A检出高峰集中在7月~9月份间。AdV和AstV未发现明显时间分布规律。4.5种病毒基因型分型结果: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中,RV的G基因型中以G9为主,其次为G1、G2、G3、G4。P基因型中以P[8]为主,其次为P[4]。G/P 组合基因型中以 G9P[8]为主,其次为 G1P[8]、G2P[4]、G3P[8]、G9P[4]、G1P[4]、G2P[8]和 G4P[8]。住院病例中 G1P[4](1.21%,6/497)、G2P[8](1.01%,5/497)、G9P[4](1.41%,7/497)和 G9P[8](16.50%,82/497)的检出率分别高于门诊病例中 G1P[4](0.10%,1/1003)、G2P[8](0/1003)、G9P[4](0.10%,1/1003)和G9P[8](9.67%,97/1003)的检出率(χ2=88.119,P<0.001)。NoV 以 GⅡ.Pe-GⅡ.4 为主,其次为 GⅡ.P12-GⅡ.3、GⅡ.P1 6-GⅡ.2、GⅡ.P16-GⅡ.4、GⅡ.P7-GⅡ.6、GⅡ.17、GⅡ.3、GⅡ.Pe-GⅡ.6、GⅠ.P2-GⅠ.2、GⅠ.Pd-GⅠ.3和GⅠ.P4-GⅠ.5。门诊病例中GⅡ.P16-GⅡ.2(1.89%,19/1003)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住院病例中 GⅡ.P16-GⅡ.2(0.40%,2/497)的检出率(χ2=21.949,P=0.038)。AdV只检测出AdV41一种基因型。AstV以AstV-1为主,其次为AstV-4、AstV-5 和 AstV-3。PeV-A 以 PeV-A 1B 为主,其次为 PeV-A4、PeV-A 14、PeV-A 1A、PeV-A 3、PeV-A 5 和 PeV-A 6。门诊病例中 PeV-A 1A(0.30%,3/1003)检出率明显低于住院病例中PeV-A 1A(1.41%,7/497)检出率,门诊病例中PeV-A 1B(7.88%,79/1003)检出率明显高于住院病例中PeV-A 1B(4.63%,23/497)检出率(χ2=19.537,P=0.007)。5.混合感染情况: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中以单一病毒感染为主(42.07%,631/1500);2重感染检出率为5.33%(80/1500);3重感染检出率为0.26%(4/1500)。以NoV+PeV-A混合感染最常见。结论1.RV是引起五岁以下儿童住院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2.不同年龄腹泻患儿病毒感染谱不一样:RV主要感染1岁以上腹泻患儿,NoV主要感染6月龄以上腹泻患儿;Pe V-A主要感染1岁以下腹泻患儿。3.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季节存在流行差异:RV以12月~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NoV以8月~11月份为发病高峰期;PeV-A以7月~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4.五岁以下病毒性腹泻儿童中,RV以G9、P[8]、G9P[8]为主;NoV以GⅡ.Pe-GⅡ.4 为主;AdV 以 AdV 41 为主;AstV 以 AstV-1 为主;PeV-A 以 PeV-A 1B 为主,其中 G1P[4]、G2P[8]、G9P[4]、G9P[8]、PeV-A 1A 与住院腹泻患儿相关,GⅡ.P16-GⅡ.2、PeV-A 1B与门诊腹泻患儿相关。
二、一起肠道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肠道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哨点医院≤14岁少儿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样本采集、运输 |
1.2.2 实验室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2 不同年份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3不同年龄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5 不同季节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3 讨论 |
(2)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哨点主动监测 |
1.1.2 暴发监测 |
1.2 方法 |
1.2.1 细菌性病原检测 |
1.2.2 病毒性病原检测 |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4 轮状病毒基因分型 |
1.2.5 诺如病毒B-C区分型 |
1.2.6 基因测序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哨点医院主动及暴发监测的基本情况 |
2.1.1 哨点医院主动监测 |
2.1.2 暴发疫情监测 |
2.2 病原谱构成情况 |
2.2.1 哨点医院监测 |
2.2.2 暴发疫情监测 |
2.3 人口特征分布情况 |
2.3.1 哨点主动监测 |
2.3.2 暴发疫情监测 |
2.4 不同时间分布情况 |
2.5 不同地区病原谱构成情况 |
2.6 不同监测下病原体的基因型变迁分析 |
3 讨 论 |
(3)2012-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散发腹泻病例四种病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
1.3 样本处理 |
1.4 4种腹泻病毒的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12-2019年4种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2 不同人群4种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2.1 不同性别人群4种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2.2 不同年龄组人群4种腹泻病毒检出情况: |
2.3 不同季节4种病毒检出情况 |
3 讨论 |
(4)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系统介绍及提升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重要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系统概况 |
2 我国监测网络发展历史及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简介 |
2.1我国疾病监测发展史简介 |
2.2 中国病毒性腹泻相关的监测系统简介 |
2.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大疫情网)用于病毒性腹泻监测 |
2.2.2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用于病毒性腹泻暴发疫情监测 |
2.2.3 中国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哨点监测网络 |
2.2.4 中国诺如病毒暴发监测网络(Calici Net China) |
2.2.5食(水)源性病毒性腹泻暴发监测网络 |
3 我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系统的不足 |
3.1 未开展对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和效果监测 |
3.2 病毒性腹泻监测系统覆盖不够广,部分重点人群未纳入监测 |
3.3 检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有待提高 |
3.4部分监测数据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
4 我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系统提升策略 |
4.1 扩大监测人群范围 |
4.2 加强对罕见型别致腹泻病毒的哨点监测 |
4.3 开展轮状病毒免疫后效果监测我国目前有 |
4.4 针对薄弱地区,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
5 总结 |
(5)一起野外驻训分队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现场调查 |
1.2.2 实验室检测 |
1.2.3 饮用水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发病率及主要症状 |
2.2 治疗用药及效果 |
2.3 现场卫生调查结果 |
2.4 病原体检测结果 |
2.5 流行病学调查及饮用水检测结果 |
3 讨 论 |
(6)部队官兵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及流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官兵腹泻的常见原因 |
1.1 肠道病原体感染 |
1.1.1 病毒感染 |
1.1.2 细菌感染 |
1.1.3 真菌及寄生虫感染 |
1.2 环境因素 |
1.2.1 高原环境 |
1.2.2 温度因素 |
1.3 社会心理因素及特殊人群 |
2 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概述 |
2.1 粪便镜检 |
2.2 病原体分离培养 |
2.3 免疫学检测法 |
2.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2.5 荧光标记噬菌体技术 |
2.6 粪便联合检测技术 |
3 部队肠道病原体检测流程 |
3.1 样本采集 |
3.1.1 采集对象 |
3.1.2 采集时间 |
3.1.3 采集方法 |
3.1.4 样本运输 |
3.2 样本处理 |
3.2.1 粪便常规检查 |
3.2.2 免疫学方法检测 |
3.2.3 病毒核酸提取 |
3.2.4 细菌増菌和分离培养 |
3.2.5 细菌鉴定 |
3.2.6 样本保存 |
3.2.7 信息统计 |
(7)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细菌性腹泻 |
1.1.1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
1.1.2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 salmonella) |
1.1.3 志贺菌(Shigellosis) |
1.1.4 致病性弧菌 |
1.1.4.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 |
1.1.4.2 霍乱弧菌(Cholera) |
1.1.4.3 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
1.1.4.4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 |
1.1.4.5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
1.1.4.6 其他 |
1.2 病毒性腹泻 |
1.2.1 诺如病毒(Norwalk Viruses) |
1.2.2 轮状病毒(Rotavirus) |
1.2.3 腺病毒(Adenovirus) |
1.2.4 札如病毒(Sapovirus) |
1.2.5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 |
1.3 细菌的鉴定 |
1.3.1 细菌的生化鉴定 |
1.3.2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 |
1.3.3 分子生物学的细菌鉴定 |
1.3.4 血清学的细菌鉴定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监测方法 |
2.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原检测与验证 |
2.2.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主要病原的监测与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
2.2.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
3 结果 |
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描述 |
3.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
3.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
3.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
3.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粪便性状分布 |
3.1.5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布 |
3.1.6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就诊前腹泻天数分布 |
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 |
3.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病毒检出结果 |
3.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中细菌检出结果 |
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特征描述及耐药性 |
3.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地区分布 |
3.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性别分布 |
3.3.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阳性病例的年龄分布 |
3.3.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中副溶血弧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4 利用副溶血弧菌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 |
3.4.1 培养基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
3.4.2 培养时间对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特征分析 |
4.1.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月份分布 |
4.1.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地区分布 |
4.1.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性别、年龄分布 |
4.1.4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临床症状分析 |
4.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检测情况分析 |
4.2.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病毒感染结果分析 |
4.2.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病例的细菌感染结果分析 |
4.3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及耐药性分析 |
4.3.1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特征描述分析 |
4.3.2 盘锦市腹泻症候群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的耐药性分析 |
4.4 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细菌方法的优化结果分析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2018年北京昌平区某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感染性腹泻中常见病原体的分布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方法 |
3.1 病例定义 |
3.2 样本采集及运送 |
3.3 细菌的分离培养 |
3.4 腹泻病毒核酸检测实验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
1 前言 |
1.1 病原菌毒力基因 |
1.2 病原菌耐药机制 |
1.3 PFGE分型 |
2 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方法 |
3.1 菌株来源 |
3.2 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
3.3 耐药试验 |
3.4 PFGE分型 |
4 结果 |
4.1 腹泻病原菌毒力基因检测 |
4.2 腹泻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
4.3 腹泻病原菌PFGE分型结果 |
5 讨论 |
5.1 腹泻病原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
5.2 腹泻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
5.3 腹泻病原菌PFGE分子分型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9)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粪便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 |
2.3 实验室检测 |
2.4 质量控制 |
3.统计学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1.研究对象的特征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临床特征及便常规检查情况 |
1.3 发病季节 |
2.病原检出情况 |
2.1 病毒检出情况 |
2.2 细菌检出情况 |
2.3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检出情况 |
3.2017至2019年病原阳性率及病原谱变化情况 |
3.1 病毒阳性率及病毒谱变化情况 |
3.2 细菌阳性率及细菌谱变化情况 |
3.3 不同年份检出阳性率前6位的病原体 |
4.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
4.2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
4.3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
4.4 细菌感染性相比于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
三.讨论 |
1.腹泻的流行状况及病原 |
2.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
2.1 性别、年龄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
2.2 相关症状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
2.3 发病季节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
2.4 便常规检测结果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
2.5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混合感染 |
2.6 多因素综合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病原体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深圳地区哨点监测医院五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感染性腹泻概况 |
1.2 腹泻病毒病原学特征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本来源 |
2.1.2 病例定义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例信息收集 |
2.2.2 样本的前处理 |
2.2.3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MagNA Pure LC 2.0)提取病毒总核酸 |
2.2.4 病毒引物合成 |
2.2.5 A组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和基因分型 |
2.2.6 诺如病毒(GⅠ/GⅡ)核酸检测和基因分型 |
2.2.7 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和基因分型 |
2.2.8 星状病毒核酸检测和基因分型 |
2.2.9 人副肠孤病毒核酸检测和基因分型 |
2.2.10 问卷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5种腹泻病毒阳性患儿流行特征 |
3.1.1 5种病毒总体检测情况 |
3.1.2 性别分布情况 |
3.1.3 年龄分布情况 |
3.1.4 时间分布情况 |
3.2 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 |
3.2.1 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
3.2.2 轮状病毒的性别分布 |
3.2.3 轮状病毒的年龄分布 |
3.2.4 轮状病毒的时间分布 |
3.2.5 轮状病毒G/P基因分型 |
3.3 诺如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 |
3.3.1 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
3.3.2 诺如病毒的性别分布 |
3.3.3 诺如病毒的年龄分布 |
3.3.4 诺如病毒的时间分布 |
3.3.5 诺如病毒基因分型 |
3.4 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 |
3.4.1 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 |
3.4.2 肠道腺病毒的性别分布 |
3.4.3 肠道腺病毒的年龄分布 |
3.4.4 肠道腺病毒的时间分布 |
3.4.5 肠道腺病毒基因分型 |
3.5 星状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 |
3.5.1 星状病毒检测结果 |
3.5.2 星状病毒的性别分布 |
3.5.3 星状病毒的年龄分布 |
3.5.4 星状病毒的时间分布 |
3.5.5 星状病毒基因分型 |
3.6 人副肠孤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 |
3.6.1 人副肠孤病毒检测结果 |
3.6.2 人副肠孤病毒的性别分布 |
3.6.3 人副肠孤病毒的年龄分布 |
3.6.4 人副肠孤病毒的时间分布 |
3.6.5 人副肠孤病毒基因分型 |
3.7 混合感染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5种病毒检出情况比较 |
4.2 不同性别5种病毒检出率比较 |
4.3 不同年龄5种病毒检出率比较 |
4.4 不同月份5种病毒检出率比较 |
4.5 5种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
4.6 5种病毒基因型分析 |
4.6.1 轮状病毒基因型分析 |
4.6.2 诺如病毒基因型分析 |
4.6.3 肠道腺病毒基因型分析 |
4.6.4 星状病毒基因型分析 |
4.6.5 人副肠孤病毒基因型分析 |
第五章 全文小结 |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一起肠道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哨点医院≤14岁少儿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J]. 陈爽,刘清,徐英杰,胡晓丹. 职业与健康, 2022(02)
- [2]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周帅锋,郑星星,李世康,陈雨,张帆,夏昕,贺子翔,覃迪,戴志辉,赵善露,刘子言,张红,胡世雄,湛志飞. 实用预防医学, 2021(11)
- [3]2012-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散发腹泻病例四种病毒监测结果分析[J]. 彭华,李东迅,李楠,王维钧,舒高林,田祎,闻艳红,徐代庆,银安琪,严寒秋. 首都公共卫生, 2021(04)
- [4]病毒性腹泻相关监测系统介绍及提升建议[J]. 李金松,李静欣. 疾病监测, 2021(08)
- [5]一起野外驻训分队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与分析[J]. 李宏,高东旗,宋宏彬,李青凤,冯继贞,董宏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08)
- [6]部队官兵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及流程研究进展[J]. 李阳. 人民军医, 2020(08)
- [7]盘锦地区2018-2019年腹泻症候群病原的研究[D]. 张丽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8]2018年北京昌平区某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D]. 银安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9]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D]. 苏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深圳地区哨点监测医院五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祝亚楠.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