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间质性肾疾病患者血、尿TGF-β_1水平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如梦[1](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证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型的IgAN(CKD1-2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替米沙坦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为24周。分别于第0周、12周、24周检测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TGF-β1、MCP-1,于第0周、24周记录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白蛋白、甘油三酯及肝功能、血常规。结果:①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12周、2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显着下降(P<0.01,P<0.05);且服药12周、24周后试验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两组尿TGF-β1、MCP-1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服药24周后尿TGF-β1、MCP-1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24周后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体有效率88%,对照组总体有效率48.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安全性分析: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改善IgAN患者中医症状,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稳定肾功能,并可能通过减少尿TGF-β1、MCP-1水平以减轻IgAN炎症反应,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具有安全性。
岑霞[2](2021)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Immunoglobin A nephropathy,Ig AN)的总体疗效,评估其治疗Ig A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液及尿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及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排泄的变化,探寻复方仙草颗粒对炎症因子及足细胞排泄的影响;结合疗效与实验室生物学指标的观察,探讨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中治疗Ig A肾病提供新方案,为推广应用复方仙草颗粒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的Ig A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控制、利尿消肿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之上,对照组予缬沙坦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仙草颗粒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计数(U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尿总蛋白/尿肌酐比值(UTP/UCREA)、血肌酐(Scr)、血液及尿液IL-6、TNF-α、TGF-β1、尿液PCX水平,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观察期间,对照组42例,脱落3例,共39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治疗组42例,脱落2例,最终共40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0%,明显较对照组的74.36%更高(P<0.05);(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RB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蛋白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UTP、ACR、UTP/UCRE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24h-UTP、ACR、UTP/UCREA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Sc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和TGF-β1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并且治疗组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足细胞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PCX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上,能显着减少患者的URBC和尿蛋白排泄,下调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TGF-β1水平、尿液中的PCX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足细胞排泄,进而改善肾功能。(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可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水肿、腰膝酸软、怠倦乏力、夜尿增多、脘腹胀闷、面色晦暗等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联合缬沙坦片治疗Ig AN较单纯使用缬沙坦片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董娟[3](2021)在《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影响,从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角度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方进行结肠透析,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毒清颗粒进行结肠透析,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功(Scr、BU N、UA)、血脂(CHOL、TG)、电解质(Ca、P、K、CO2)、血常规(WBC、RBC、HB)、肝功(ALT、AST)、血清TGF-β1、Col Ⅳ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通过量化其中医证候积分来分析其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0.56%,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Scr、UA)、肾小球滤过率(GFR)、电解质(Ca、P)、血脂(CHOL、TG)、血常规(HB)等各指标,发现两组中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RBC)、肝功(ALT、AST)、肾功(BUN)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发现两组中差异均不显着(P>0.05)。3.血清TGF-β1、Col Ⅳ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中TGF-β1、Col Ⅳ水平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5.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浓度水平。提示中药结肠透析可通过降低患者的TGF-β1、Col Ⅳ,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延缓CRF进展的目的。
潘雅婧[4](2020)在《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VEGF为切入点,在动物和细胞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HUVEC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侧输尿管梗阻组(UUO)、氯沙坦钾组(ARB)及高、中、低剂量肾康组(SKI-H、SKI-M、SKI-L)。除sham组外的各组行UUO手术;次日ARB组予氯沙坦钾(13 mg/kg·d)灌胃;SK]-H、SKI-M、SKI-L 组分别予 7.8 g/kg·d、3.9 g/kg·d、1.95 g/kg·d SKI 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体重变化。给药14天后检测血Scr、BUN、CysC水平;micro-CT检测肾脏血管分布;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IHC染色观察VEGF、VEGFR-2表达。2.细胞实验:将HUVEC分为空白组(CON)、SKI高剂量组(SKI-11)、SKI-低剂量组(SKI-L)、VE GF 沉默组(Si)、VEGF 沉默-SKI 高剂量组(Si-SKI-H)、VEGF 沉默-SKI 低剂量组(Si-SKI-L)。SKI-H、SKI-L 组分别予 8 mg/ml、2 mg/ml SKI干预 24 h;Si组通过RNAi转染沉默VEGF基因;Si-SKI-H、Si-SKI-L组在转染同时分别予8 mg/ml、2 mg/ml SKI干预24 h。观察血管生成情况,计算血管生成参数;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VEGF通路重要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给药14天后UUO组体重较sham组减轻(P<0.01);ARB、SKI-H、SKI-M组体重较UUO组增高(P<0.05)。UUO组Scr、BUN、CysC水平较sham组升高(P<0.05,P<0.01);ARB、SKI-H 组 Scr、BUN、CysC 水平较 UUO 组降低(P<0.05,P<0.01)。肉眼观察sham组双肾无明显异常改变;UUO组患侧肾脏表面粗糙、膨大、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实质变薄;SKI组患肾结构破坏较UUO组减轻。micro-CT见sham组肾血管密集,走向清晰;UUO组患肾血管疏松,分支减少、曲度下降;SKI组患肾血管损伤较UUO组减轻。HE染色见sham组肾脏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损害;UUO组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间质增宽伴炎性浸润;SKI组肾脏损伤较UUO组减轻。天狼星红染色(光镜)见sham组肾脏几乎无红染胶原;UUO组肾间质大量红色胶原聚集;SKI组红染程度较UUO组减轻。偏振光镜荧光信号变化与普通光镜所见大体一致。IHC示UUO组患肾VEGF、VEGFR-2表达较sham组降低(P<0.01);SKI 组 VEGF、VEGFR-2 表达较 UUO 组降低(P<0.01)。剂量方面,SKI 减轻肾脏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以中、高剂量效果更优。2.细胞实验:沉默VEGF 24 h后Si组VEGF基因表达较CON组显着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与CON组VEGF无显着差异(P>0.05),验证转染稳定可行。血管生成方面,SKI组血管连接较CON组增多、血管网密度增大,血管生成参数提高,SKI促进HUVEC血管生成(P<0.01,P<0.05)。基因表达方面,与CON组相比,SKI-H 组 VEGF、VEGFR-2、eNOS 水平升高(P<0.05,P<0.01);与 Si 组相比,Si-SKI-H 和 Si-SKI-L 组 VEGF、eNOS 水平升高(P<0.05,P<O.01),SKI 上调 VEGF 通路靶点基因,且该效应在VEGF沉默时更突出。蛋白表达方面,在正常培养及VEGF沉默状态,SKI 均提高 VEGFR-2、p-VEGFR-2、eNOS、p-eNOS 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1.肾康注射液可改善UUO小鼠肾功能,缓解肾纤维化病理改变,减轻纤维化损伤;可缓解肾脏微血管网损伤,上调VEGF、VEGFR-2表达,促进患侧肾脏血管生成。2.肾康注射液可促进HUVEC血管生成;可上调HUVEC的VEGF、VEGFR-2基因表达;可提高VEGFR-2、eNOS总蛋白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水平。3.肾康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VEGF/VEGFR-2及下游eNOS来改善肾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
孙蓓蓓[5](2019)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1-3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免疫炎症及肾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最终评价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CKD1-3期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整理近几年现代医学对CKD1-3期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的有关研究,整理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病早中期的病名、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有关研究,整理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的诊治体悟,总结并探寻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选择符合CKD1-3期西医诊断标准、分级标准及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风湿证/血瘀证/湿热证的患者共213例,按照GFR水平不同分为CKD1-2期组114例和CKD3期组99例,各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予科素亚,疗程共24周。观察各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的疗效指标(24hUpro、尿MA/Cr、Scr、BUN、GFR、血Alb)、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血钾、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观察各组治疗0周、24周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尿 TGF-β1、尿 IL-6、尿 IL-10、血 FN、血 LN、血 Col Ⅲ、血 CD4+、血 TRF)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本虚标实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机,虚实共存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状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治则。第二部分:1.CKD1-2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呈下降趋势(P<0.01),肾功能稳定(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Upro、尿MA/C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在肾功能保护方面疗效与对照组相近(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9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CKD3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Scr呈下降趋势(P<0.05),GFR 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在降低 24hUpro、尿 MA/Cr、Scr、升高GF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三部分:CKD1-2期组和CKD3期组在治疗24周后,治疗组尿TGF-β1、尿IL-6均明显下降(P<0.05),尿IL-10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在降低尿TGF-β1、尿IL-6、升高尿IL-10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1.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24hUpro、尿MA/Cr水平。对CKD1-2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与科素亚在稳定患者肾功能方面疗效相近;对CKD3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可显着降低Scr水平、升高GFR水平,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2.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改善CKD1-3期患者临床症状。3.中医辨证论治,随治疗时间延长,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尿IL-6、尿TGF-β1水平,升高尿IL-10水平,改善肾脏免疫炎症状态,延缓疾病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尿IL-6、尿TGF-β1,升高尿IL-10密切相关。
章平衡[6](2019)在《基于FAK/Calpain通路探讨新风胶囊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以类风湿关节炎(RA)“从脾论治”的观点为指导原则,以FAK/Calpain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观察新风胶囊对RA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损伤的影响,阐明FAK/Calpain信号通路在RA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探讨新风胶囊调控FAK/Calpain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RA肺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动物实验研究将75只大鼠随机按每组15只分为正常组(NC),模型组(MC),假手术组(SHAM),雷公藤多苷片组(TPT)和新风胶囊组(XFC)。除NC组外,其余大鼠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0.1 ml致炎造模,第15 d在尾根部注射FCA 0.05 ml加强免疫,第19 d给药。各组的给药量如下:XFC组0.034g/1ml/100g,TPT组0.57mg/1ml/100g,NC、MC组予生理盐水9mg/1ml/100g,SHAM组不做任何处理;1次/天,连续用药90 d。观察各组大鼠体足跖肿胀度(E)、关节炎指数(AI)、血小板参数、肺功能变化,光镜观察滑膜、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GPIIb/IIIa、CD40L、CD147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RT-q 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肺组织FAK/Calpain通路指标及纤维化指标(ColⅠα、ColⅢ、α-SMA)的变化。2.2体外实验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分别对血小板、肺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和血小板-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先用ADP进行诱导血小板活化建立模型,TGF-β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模型,然后分别用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雷公藤内酯醇、FAK抑制剂、Calpain抑制剂进行血小板和肺成纤维细胞体外干预,最后将各组血小板与TGF-β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进行共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采用CCK-8法检测,CD62p、GPⅡbⅢ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IL-6水平采用ELISA检测,ColⅠα、ColⅢm RNA表达采用RT-q PCR检测,FAK、p-FAK、Calpain1、Calpain2、α-SMA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免疫荧光检测肺成纤维细胞中p-FAK、α-SMA表达。3.1动物实验研究结果3.1.1XFC疗效学研究3.1.1.1AA大鼠关节炎症指标的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SHAM组大鼠E、AI升高(P<0.01)。与MC组比较,XFC组和TPT组E、AI降低(P<0.01)。与TPT组比较,XFC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1.1.2AA大鼠关节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与SHAM组大鼠足趾关节滑膜增生,分层增多并增厚,有突起呈绒毛状凸向关节腔内,有少量新生血管形成,并且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肺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炎性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少量的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甚至可见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大量胶原纤维的沉积。通过药物干预后,XFC组、TPT组大鼠足趾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可见部分滑膜组织突起,嵌入关节腔内,滑膜分层也减少。肺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偶见成纤维细胞增值,胶原纤维蛋白也明显减少,肺泡结构较规整,肺泡腔得到改善,肺间隔也缩窄。与TPT组相比,XFC大鼠滑膜衬细胞分层较少;而关节面较清晰,滑膜突起也有所改善。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稍减少,肺泡间隔缩窄,其他改善则不太明显。3.1.2XFC对相关指标的影响3.1.2.1 AA大鼠肺功能参数及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SHAM组大鼠肺功能参数FVC、FEF25、FEF50、FEF75、PEF明显降低(P<0.01),ColⅠαm RNA、ColⅢm RNA、α-SMA表达升高(P<0.01)。与MC组比较,XFC组和TPT组FEF50、FEF75、PEF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ColⅠαm RNA、ColⅢm RNA、α-SMA表达降低(P<0.01)。与TPT组比较,XFC组肺功能参数FEF50、FEF75明显升高(P<0.05),ColⅠαm RNA、ColⅢm RNA、α-SMA表达降低(P<0.05或P<0.01)。3.1.2.2AA大鼠肺组织FAK/Calpain通路指标的变化与NC组相比,MC组、SHAM组FAKm RNA和FAK、p-FAK蛋白表达升高,Calpain1、Calpain2m RNA和Calpain1、Calpain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MC组相比,TPT组、XFC组FAKm RNA和FAK、p-FAK蛋白表达降低,Calpain1、Calpain2m RNA和Calpain1、Calpain2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TPT组相比,XFC组FAKm RNA和FAK、p-FAK蛋白表达降低,Calpain2m RNA表达升高(P<0.05,P<0.01)。3.1.2.3 AA大鼠血小板参数及活化标志物的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SHAM组血小板参数PLT、PCT、CD40L、CD147、GPIIb/IIIa明显升高(P<0.01)。与MC组比较,XFC组和TPT组PLT、CD40L、CD147、GPIIb/IIIa均明显下降(P<0.05)。与TPT组相比,XFC组CD40L、GPIIb/IIIa表达降低(P<0.01)。3.1.2.4 AA大鼠外周血血小板中FAK/Calpain通路的变化与NC组相比,MC组、SHAM组FAK、p-FAK表达升高,Calpain1、Calpain2降低(P<0.01)。与MC组相比,TPT组、XFC组FAK、p-FAK表达降低,Calpain1、Calpain2升高(P<0.05)。与TPT组相比,XFC组FAK、p-FAK表达降低,Calpain1、Calpain2升高(P<0.01)。3.1.2.5 A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和SHAM组细胞因子IL-6、IL-8、TGF-β1、VEGF显着升高,IL-27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MC组比较,XFC组细胞因子IL-8、TGF-β1、VEGF表达量降低,IL-27表达升高(P<0.05或P<0.01);TPT组IL-6、IL-8、TGF-β1、VEGF降低,IL-27升高(P<0.05或P<0.01)。与TPT组比较,XFC治疗组IL-8、TGF-β1表达量降低(P<0.05)。3.1.3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3.1.3.1肺功能参数及胶原纤维蛋白与FAK/Calpain通路、关节炎症、细胞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相关性相关性分析显示:FVC与FAK、PLT呈负相关(P<0.01);FEF25与p-FAK、IL-6、TGF-β1、PLT呈负相关(P<0.05);FEF50与Calpain2呈正相关,与AI、E、IL-8、PDW呈正相关(P<0.05或P<0.01);FEF75与Calpain2呈正相关,与E、TGF-β1、PLT、CD40L、CD147、GPⅡbⅢa呈负相关(P<0.05或P<0.01);PEF与Calpain2呈正相关,与E、IL-8呈负相关(P<0.05或P<0.01);ColⅠα与FAK、TGF-β1、VEGF、PLT、CD40L、GPⅡbⅢa呈正相关(P<0.05或P<0.01);ColⅢ与Calpain2呈负相关,与AI、IL-8、VEGF呈正相关(P<0.05或P<0.01);α-SMA与FAK呈正相关(P<0.05)。3.1.3.2外周血血小板与FAK/Calpain通路、关节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显示:PLT与E、IL-6、IL-8、FAK、p-FAK、Calpain1呈正相关(P<0.05),PCT与与Calpain2呈负相关(P<0.05),PDW与AI呈正相关(P<0.05),CD40L与E、IL-6、IL-8、FAK、p-FAK呈正相关(P<0.05),CD147与IL-6、TGF-β1、FAK、p-FAK、Calpain1呈正相关(P<0.05),GPIIb/IIIa与E、IL-6、IL-8、p-FAK呈正相关(P<0.05)。3.2体外实验结果3.2.1不同浓度的XFC对体外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过20μmol/L的ADP诱导后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后分别将高中低剂量的XFC加入经过20μmol/L的ADP诱导处理后的活化血小板中进行干预,与模型组相比,新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的GPⅡb/Ⅲa水平明显降低(P<0.05),新风胶囊高、中剂量组的CD62p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的CD62p水平无统计学变化(P>0.05);并且XFC对血小板活化呈现剂量依赖式。3.2.2 XFC对体外干预后血小板活化产物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20umol/L的ADP诱导处理后的活化血小板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CD62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XFC干预组的GPⅡb/Ⅲa、CD62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XFC干预组相比,20μM FAK inhibiter干预组GPⅡb/Ⅲa、CD62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50μM Calpeptin干预组GPⅡb/Ⅲa、CD62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2.3不同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影响将50ng/m LTGF-β1刺激建立的肺成纤维细胞模型中分别加入L-XFC、M-XFC、H-XFC、(5、10、15、20)nmol/L TPL作用于细胞,放入培养箱培养24h、48h、72h后检测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发现XFC和TPL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式,其中H-XFC作用24h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达到最大,而5nmol/L TPL作用24h就已经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达到最大,故H-XFC和5nmol/L TPL为最佳刺激浓度。3.2.4XFC对体外干预的肺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6、ColⅠα、ColⅢ、α-SMA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诱导后肺成纤维细胞分泌的IL-6、ColⅠα、ColⅢ、α-SM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H-XFC干预和5nmol/LTPL干预组的细胞培养液中的IL-6、ColⅠα、ColⅢ、α-SMA分泌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H-XFC干预和5nmol/LTPL干预组相比,20μM FAK inhibiter干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IL-6、ColⅠα、ColⅢ、α-SMA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50μM Calpain inhibiter干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IL-6、ColⅠα、ColⅢ、α-SMA水平明显升高(P<0.01),50μM Calpain inhibiter干预组与20μM FAK inhibiter干预组相比,细胞上清液中的IL-6、ColⅠα、ColⅢ、α-SMA水平明显升高(P<0.01)。3.2.5 XFC对体外培养肺成纤维细胞中FAK/Calpain信号通路水平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诱导后肺成纤维细胞中FAK、p-FAK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alpain1、Calpain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H-XFC干预组的肺成纤维细胞中FAK、p-FA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Calpain1、Calpain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与单纯H-XFC干预组相比,20μM FAK inhibiter干预组细胞中FAK、p-FA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Calpain1、Calpain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而50μM Calpain inhibiter干预组FAK、p-FAK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alpain1、Calpain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3.2.6XFC对血小板-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肺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与单纯50ng/ml 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组相比,血小板与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的肺成纤维细胞增值率明显升高(P<0.01),细胞上清液中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成纤维细胞中ColⅠαm RNA、ColⅢm 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后将H-XFC加入ADP诱导的血小板与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XFC组的细胞增殖率、IL-6、ColⅠαm RNA、ColⅢm RNA均明显降低(P<0.01)。4结论4.1AA大鼠存在血小板参数及活化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及肺功能参数的降低,且血小板活化能够进一步加重肺功能的损伤。其分子机制是:由于机体受到炎症的刺激,进而出现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激活FAK信号通路,抑制Calpain信号通路活化,促进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的损伤,且血小板活化后分泌的大量活化标志物能够进一步加重肺功能的损伤。4.2XFC能够改善AA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同时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肺功能损伤。并具有类似于FAK抑制剂及Calpain信号通路的作用。其分子机制是:XFC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恢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状态,抑制FAK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Calpain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AA大鼠血小板活化,改善肺功能损伤。
马东红[7](2011)在《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程度肾损伤的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背景与目的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是马兜铃类中草药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我国AAN以慢性最为多见,其病理损害大多数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各种肾间质纤维化均可能有炎症参与或有免疫因素参与。迄今为止,对慢性AAN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AAN的报告,提示糖皮质激素对延缓AAN进展有一定疗效。本研究应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伴有轻中度及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进行治疗,重点观察该治疗对慢性AAN的病程有无有益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1998年11月~2010年4月临床诊断慢性AAN患者共79例进入本研究。根据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分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血肌酐<354μmol/l,42例)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组(血肌酐≥354μmol/l,37例)。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AAN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n=18)与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P=0.839)、年龄(P=0.39)、治疗前各项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及血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重度肾功能不全组AAN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n=23)与对照组(n=14),两组在性别分布(P=0.353)、年龄(P=0.262)、治疗前各项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及血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诊观察2年,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诊观察1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值进行自身前后和组间比较,以评价激素治疗对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的病程进展有无影响;同时对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轻中度与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从激素治疗中的获益有无差别。结果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激素治疗组在2年随访时间内血肌酐基本维持稳定,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在随诊中血肌酐缓慢进行性升高,在9-24月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9-24月的各时间点,激素治疗组的血清肌酐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激素治疗组血肌酐在6月内逐步下降,与初始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9月、12月血肌酐值略有回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患者血肌酐持续缓慢升高,6月、9月、12月时与初始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重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6-12月的各时间点,激素治疗组的血清肌酐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重度肾功能不全组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总随访时间内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在随诊过程中血生化指标、血压、血红蛋白等均无明显变化。激素治疗组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轻微,仅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糖尿病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高龄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逆转或延缓轻中度及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病情进展,该种保护作用在治疗后3个月内即出现,至少可维持1-2年;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安全性较好,多数患者可耐受;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尿TGF-β1和MCP-1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慢性AAN的作用机制之一。第二部分马兜铃酸肾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患者临床及生化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小剂量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使该细胞变性、萎缩,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 FS)。目前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AAN伴Fanconi综合征的个案报道,尚未见大宗临床观察。目前漏诊、误诊仍常有发生,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的认识,本研究对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201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诊断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38例(初始血肌酐≤354μmol/1),男性1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55.81±14.14岁。根据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一般治疗组(n=10)和激素治疗组(n=28)。对所有患者随诊观察1年,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尿糖、尿氨基酸定性、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等指标以及治疗反应。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以乏力(68.42%)、恶心纳差(42.11%)、夜尿增多(15.79%)和腰背痛(21.05%)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有明显多饮多尿(26.32%),表现为骨痛、手足抽搐及泌尿系感染者均占5.26%。所有患者均有明显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3例患者行碳酸氢根重吸收排泄试验给予了证实。患者有明显物质转运障碍,包括低磷血症17例(44.74%)、低尿酸血症12例(31.58%)、肾性糖尿(100%)、氨基酸尿(72.2%)和低分子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06±0.58g),尿β2-MG明显升高(2855.12±3488.98ng/1)。4例患者接受肾活检,结果显示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大多数进入透析,尿糖持续存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大多数患者肾功能维持稳定,尿氨基酸转阴,部分患者尿糖消失。所有患者12月时尿β2-MG明显降低(879.08±694.19ng/1),血尿酸、血磷有所恢复,分别为273.30±81.27μmol/l和1.15±0.23mmol/l,和初始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兜铃酸肾病可合并Fanconi综合征,完善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对AAN继发的范可尼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第三部分地塞米松对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背景与目的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马兜铃酸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还可能通过细胞间“交叉对话”(如释放细胞因子等)作用于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后者合成及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肾间质纤维化。近年来,有报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马兜铃酸肾病,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对A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发生EMT的作用。方法实验一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 (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 (4) AA (10μg/ml)+无水乙醇(100μmol/l)组:(5)AA (10μg/ml)+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100、10、1、0.1、0.01μmol/l)共同处理48小时。应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HKC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粘素(E-cadherin)的表达,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SMA、E-钙粘素的表达强度,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Ⅰ)的表达。实验二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 (4) AA(10μg/ml)+地塞米松(100μmol/l)共同处理0、6、12、24、48小时。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MA、E-钙粘素的表达强度,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FN、COL I的表达。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作用48小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A作用组和AA+无水乙醇组E-钙粘素表达明显减弱,a-SMA表达明显增强,单独Dex作用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同AA作用组相比,Dex(100μmol/l)与AA共同作用组,α-SMA表达明显减弱而E-钙粘素表达明显增加。随Dex浓度下降,α-SMA表达逐渐增加而E-钙粘素表达逐渐减弱。2.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AA作用48小时后,HKC细胞a-SMA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升高,E-钙粘素表达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明显升高(P<0.05),而单独Dex作用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与AA单独作用组相比,Dex (100μmol/l)与AA共同作用组α-SMA表达明显降低,E-钙粘素表达显着升高,随着与AA共同作用的Dex浓度下降,α-SMA表达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逐渐升高,E-钙粘素表达逐渐降低(P<0.05)。3.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48小时内,随作用时间延长,AA组a-SMA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逐渐增加,E-钙粘素表达逐渐减低,与对照组相比,在24和48小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A+Dex组a-SMA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在48小时内逐渐下降,而E-钙粘素的表达在48小时内无明显降低,和单独AA刺激组相比,48小时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A能诱导体外培养的HKC细胞发生EMT,Dex能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A诱导HKC细胞发生EMT,主要发生于Dex干预后24和48小时。第四部分地塞米松抑制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EMT过程中Smad信号途径表达的变化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慢性马兜铃酸刺激导致的EMT和间质纤维化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途径起主要作用;该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Smad3,在Smad3基因敲除的实验动物中,肾组织无明显EMT发生。近年来,已有少量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AAN的报告,研究发现激素治疗对AAN模型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同时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发现,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过程中,给予地塞米松可减少α-SMA、Ⅰ型胶原和粘蛋白C的表达;在成骨细胞中,应用地塞米松可抑制Smad3途径的激活。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Dex抑制AA诱导HKC细胞发生EMT的过程中对TGF-β1/Smad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4)AA(10μg/ml)+无水乙醇(100pmol/l)组:(5)AA (10μg/ml)+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100、10、1、0.1、0.01μmol/l)共同处理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KC细胞的Smad7和TGF-β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KC细胞的TGF-β1、p-Smad3、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4) AA(10μg/ml)+地塞米松(100μmol/l)共同处理0、6、12、24、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KC细胞的Smad7和TGF-β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KC细胞的TGF-β1、p-Smad3、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1.和阴性对照组相比,AA刺激组HKC细胞TGF-β1 mRNA表达、p-Smad3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Dex单独作用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而AA+Dex组,不同浓度Dex干预后HKC细胞TGF-β1 mRNA、p-Smad3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Smad7 mRN 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其中较高浓度的Dex处理组最显着。2.48小时内,随作用时间延长,AA刺激组TGF-β1 mRNA、p-Smad3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下降,以24和48小时最明显,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AA+Dex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p-Smad3蛋白表达在48小时内均无明显升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和单独AA刺激组比较,24和48小时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ex可抑制AA诱导的HKC细胞发生EMT,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MT过程中TGF-β1和p-Smad3、上调Smad7分子的表达有关,提示TGF-β1/Smad通路可能是Dex抑制EMT发生的机制之一。
吴昱,苏涛,杨莉,王辰,刘刚,李晓玫[8](2010)在《几种尿标志物在急性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DTIN)患者尿标志物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对鉴别急性DTIN(A-DTIN)和慢性DTIN(C-DTIN)有意义的尿标志物。方法:共40例肾活检确诊的DTIN患者入选,取肾活检当日的尿标本,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GF-β,放射性酶联免疫法(RIA)检测IL-6,酶-底物直接显色法检测NAG,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α1-MG。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计算各尿液指标鉴别A-DTIN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A-DTIN组的尿NAG和尿α1-MG分别是C-DTIN组的2.5和2.1倍(P值均<0.05),而尿TGF-β水平在A-DTIN组和C-DT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α1-MG和NAG鉴别A-DTI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P=0.029)和0.714(P=0.034),而尿TGF-β的曲线下面积为0.536,无统计学意义(P=0.767),尿IL-6的曲线下面积为0.150(P=0.004)。将尿α1-MG和NAG进行联合能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78.6%和75.0%。结论:尿α1-MG和NAG水平能反映DTIN的急性损伤,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鉴别诊断A-DTIN的效率。
韦芳宁[9](2010)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肾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之一,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西医非透析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慢性肾衰症状和延缓病程进展,主要措施包括消除CRF进展的可逆因素;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抗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等;优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或酮酸;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的血管紧张素Ⅱ酶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肾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以中药的单味药、单方、复方制剂及综合疗法,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综合治疗措施而达到缓解慢性肾衰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慢性肾衰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药介入治疗后,在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进展、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质量。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以及改善慢性肾衰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程进展,保护肾功能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从细胞黏附因子、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上,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三芪口服液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介入慢性肾衰治疗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以及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理。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对慢性肾衰病人及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方面,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延缓CRF进展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选择纳入标准的病例95例,分为3组,三芪口服液组34例,尿毒清组30例,三芪口服液+尿毒清组31例,每组患者均按就诊顺序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12周后观察慢性肾衰的症状积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血钾、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PS)的变化。实验研究:选用SPF雄性SD大鼠102只。使用随机软件包PEMS3.1产生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大小排序,等分为6组,每组17只,造模过程死亡24只,实际78只,空白组13只,模型对照组13只、三芪口服液高剂量组(TMH组)13只、三芪口服液中剂量组(TMM组)13只,三芪口服液低剂量组(TML组)13只、包醛氧淀粉组13只。建立大鼠5/6肾切除慢性肾衰的模型,造模成功后用三芪口服液口服进行干预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的变化,以及光镜下肾小球组织的改变,细胞凋亡的分析,TNF-α、TGFβ1、PGDFBB以及CD4、CD8和CD68的变化。结果临床实验研究方面:治疗前后三芪口服液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芪口服液有改善慢性肾衰症状的作用。提示三芪口服液与尿毒清合用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96.8%。三芪口服液能降低血尿素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三芪口服液,患者依从性较好,未发生出血及不良事件。基础实验研究:血生化方面,三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尿素和血肌酐水平,中剂量可以提高造模大鼠的血红蛋白压积,高、中剂量可以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因子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肾病理组织学方面,三芪口服液可以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缩小,可以减轻肾小管损伤程度。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无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FPDGBB以及残肾组织的TGFβ1、FPDGBB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包醛氧淀粉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免疫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组可以显着上调CD4水平,使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68水平下调,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芪口服液能改善慢性肾衰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2.三芪口服液能提高慢性肾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三芪口服液能够通过下调慢性肾衰患者血浆PS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瘀血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肾小球微循环,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机制之一。4.三芪口服液能够降低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的Scr水平,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机体整体状态。5.三芪口服液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减小,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对残肾组织的形态有保护作用,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6.三芪口服液能抑制TNF-α、PDGFBB和TGFβ1的表达,减少肾小管损害,减少细胞增生,以此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7.肾脏实质细胞的凋亡参与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可能是促进慢性肾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三芪口服液能使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的肾脏损伤,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8.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整CD4和CD8的比例失调,调整异常的机体免疫紊乱和状态,减少了各种免疫受损的诱因有关,可能是其延缓CRF进展的机制之一。
王丽彦[10](2008)在《肾衰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FN、Col-Ⅳ、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肾衰泻浊丸对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尿及肾组织FN、C1l-Ⅳ、TGF-β1的影响,探讨肾衰泻浊丸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实验大鼠治疗前后的体重及一般状态;采用酶联免疫法测量实验后大鼠血尿FN、Col-Ⅳ、TGF-β1含量;将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动物模型治疗后的病理改变及肾间质纤维化情况;分别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的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肾衰泻浊丸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症状和体征,增加实验大鼠体重;能够降低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尿FN、Col-Ⅳ、TGF-β1和血Col-Ⅳ的含量,增加血FN、TGF-β1的含量;能够降低肾组织中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蛋白表达水平;其中肾衰泻浊丸中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衰泻浊丸可以减少肾间质纤维化的面积,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减少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来实现的;肾衰泻浊丸能改变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尿FN、Col-Ⅳ、TGF-β1的含量,其原因可能是减少FN、Col-Ⅳ、TGF-β1在肾脏的分泌;通过减少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在大鼠肾脏的表达来减少ECM的合成,从而干预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二、慢性间质性肾疾病患者血、尿TGF-β_1水平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间质性肾疾病患者血、尿TGF-β_1水平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A肾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IgA肾病的危险因素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 |
前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特征分析 |
3.2 两组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的结果分析 |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的方药组成分析 |
4.3 肾脏炎症与纤维化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IgAN的认识 |
1.1 IgAN的流行病学 |
1.2 IgAN的发病机制 |
1.2.1 IgA1抗体的糖基化异常与黏膜炎症 |
1.2.2 炎症因子与足细胞损伤 |
1.2.3 补体系统的激活 |
1.2.4 遗传与环境 |
1.3 病情评估及预后指标 |
1.3.1 尿蛋白 |
1.3.2 血清肌酐 |
1.3.3 血尿酸 |
1.3.4 血清IgA/C3比值 |
1.3.5 细胞因子 |
1.3.6 尿生物标志物 |
1.4 现代医学对IgAN的治疗进展 |
1.4.1 RAAS阻滞剂 |
1.4.2 糖皮质激素 |
1.4.3 免疫抑制剂 |
1.4.4 其他疗法 |
2 中医对IgAN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2.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
2.3 辨证论治 |
2.4 其他治疗方法 |
3 壮医对IgAN的认识 |
3.1 壮医基础理论 |
3.2 壮医对IgAN的认识及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基础治疗 |
2.1.2 对照组 |
2.1.3 治疗组 |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2.2.1 标本采集 |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3 检测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实验室指标观察 |
2.3.2 疗效观察 |
2.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病例情况 |
3.2 研究结果 |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RBC比较 |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UTP、ACR、UTP/UCREA水平比较 |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水平比较 |
3.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IL-6和尿IL-6水平比较 |
3.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NF-α和尿TNF-α水平比较 |
3.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GF-β_1和尿TGF-β_1水平比较 |
3.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PCX水平比较 |
3.2.11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导师对IgAN的认识 |
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方义解析 |
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4.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URBC、Scr的影响 |
4.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影响 |
4.4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足细胞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1.4 血清TGF-β1、Col Ⅳ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分组 |
4.治疗方法 |
4.1 常规治疗 |
4.2 分组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检测指标 |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7.统计学处理 |
临床资料 |
1.基本资料 |
2.分组 |
研究结果 |
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TGF-β1、Col Ⅳ比较 |
3.2 两组肾功能及GFR比较 |
3.3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4 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3.5 两组电解质比较 |
4.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认识 |
2.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肾衰竭与TGF-β1、Col Ⅳ的关系 |
4.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5.中药组方分析 |
5.1 方剂来源 |
5.2 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 |
5.3 单味药物研究 |
6.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6.1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6.3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的比较 |
6.4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6.5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肾功能及GFR水平的影响 |
6.6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脂的影响 |
6.7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6.8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6.9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6.10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 |
7.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8.课题研究特色 |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辨证分期治疗 |
(三)专方专药治疗 |
(四)单味药及中成药治疗 |
(五)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
(六)中医其他治疗 |
三.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四.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4)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治疗 |
4.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肾康注射液治疗肾脏疾病研究概述 |
1. 药物基本情况 |
2. 临床疗效研究 |
3. 基础药理机制研究 |
4.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血管生成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生成发生发展 |
2. 肾纤维化发生发展 |
3. 血管生成障碍与肾纤维化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HUVEC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eNOS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5)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1-3期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现状 |
1.2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早中期的认识 |
2.1 本病病名的认识 |
2.2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
2.3.1 辨证论治治疗 |
2.3.2 分阶段治疗 |
2.3.3 经方专方治疗 |
2.3.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
2.3.5 单味药治疗 |
2.3.6 中成药治疗 |
2.3.7 减少西药不良反应 |
2.3.8 其他治法 |
3 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诊治体悟 |
3.1 从脾论治 |
3.2 从肝论治 |
3.3 从肺论治 |
3.4 从瘀论治 |
3.5 擅用大方 |
3.6 擅用药对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1.3.4 终止标准 |
1.3.5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伦理及知情同意 |
2.2 样本量估算及试验分组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试验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3.1 基础治疗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3.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4 药物来源 |
2.5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中医证候积分 |
2.6.2 疗效指标及GFR计算公式 |
2.6.3 安全性指标 |
2.6.4 主要实验仪器名称 |
2.7 疗效标准 |
2.7.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2.7.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2.7.3 安全性评价 |
2.7.4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1.1 一般情况比较 |
3.1.2 蛋白尿轻重分布情况 |
3.1.3 中药组方应用分布情况 |
3.1.4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 |
3.1.5 中医兼证与蛋白尿之间的分布情况 |
3.2 疗效评价 |
3.2.1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2.1.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比较 |
3.2.1.2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比较 |
3.2.1.3 血肌酐疗效比较 |
3.2.1.4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比较 |
3.2.1.5 血尿素氮疗效比较 |
3.2.1.6 血白蛋白疗效比较 |
3.2.1.7 治疗前后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2.1 中医主证组内积分比较 |
3.2.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3 不良反应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本研究立项依据 |
5.2 组方用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2.1 组方用药分析 |
5.2.2 现代药理研究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中医证型疗效分析 |
5.3.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分析 |
5.3.3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分析 |
5.3.4 血肌酐疗效分析 |
5.3.5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分析 |
5.3.6 血尿素氮疗效分析 |
5.3.7 血白蛋白疗效分析 |
5.3.9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试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
2 观察指标 |
2.1 尿白介素6、尿白介素10测定 |
2.1.1 标本收集 |
2.1.2 试剂制备 |
2.1.3 标本测定 |
2.2 尿TGF-β_1测定 |
2.2.1 标本收集 |
2.2.2 试剂制备 |
2.2.3 标本测定 |
2.3 血纤维连接蛋白、血转铁蛋白、血层黏连蛋白、血CD4~+、血胶原Ⅲ测定 |
2.3.1 标本收集和标本测定 |
2.4 使用仪器及设备名称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尿白介素6疗效比较 |
4.2 尿白介素10疗效比较 |
4.3 尿TGF-β_1疗效比较 |
4.4 血纤维连接蛋白疗效比较 |
4.5 血转铁蛋白疗效比较 |
4.6 血层粘连蛋白疗效比较 |
4.7 血CD4~+疗效比较 |
4.8 血胶原Ⅲ疗效比较 |
5 结论 |
6 讨论 |
6.1 尿白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2 尿白介素10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3 尿TGF-β_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4 血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5 血转铁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6 血层粘连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7 血CD4~+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8 血胶原Ⅲ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
6.9 慢性肾脏病与尿IL-6、IL-10、TGF-β_1之间的关系 |
7 问题与展望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认识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3 伦理批件 |
(6)基于FAK/Calpain通路探讨新风胶囊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RA血小板活化与肺功能损伤之间相互关系 |
1 RA血小板活化与肺功能损伤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 RA存在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损伤 |
1.2 FAK/Calpain信号通路失调与RA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损伤有关 |
1.2.1 FAK/Calpain通路调控RA血小板活化 |
1.2.2 FAK/Calpain信号通路与RA肺功能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1.3 血小板活化及其活化产物与肺功能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1.3.1 CD40L与 RA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1.3.2 CD147与RA血管新生及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1.3.3 P-选择素与RA肺功能降低有关 |
1.4 细胞因子(VEGF、TGF-β、IL-27、IL-6)与RA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1.5 ColⅠα、ColⅢ、α-SMA与RA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
2 RA肺功能降低与中医“血瘀”及“脾虚”的关系 |
2.1 脾虚血瘀可致RA肺功能降低。 |
2.2 RA肺功能降低亦会导致脾虚血瘀。 |
第二部分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功能、血小板活化、细胞因子及FAK/Calpain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模型复制及给药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研究结果 |
2.1 XFC疗效学研究 |
2.1.1 AA大鼠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变化 |
2.1.2 AA大鼠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 |
2.1.3 AA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2.2 XFC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1 AA大鼠肺功能的变化 |
2.2.2 AA大鼠肺组织ColⅠαm RNA、ColⅢm RNA的表达变化 |
2.2.3 AA大鼠肺组织FAK/Calpain通路相关m RNA、蛋白和α-SMA蛋白的变化 |
2.2.4 AA大鼠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
2.2.5 AA大鼠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 |
2.2.6 AA大鼠外周血血小板中FAK/Calpain通路的变化 |
2.2.7 A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
2.3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2.3.1 肺功能参数及胶原纤维蛋白与FAK/Calpain通路、炎症、细胞因子及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
2.3.2 AA大鼠血小板与FAK/Calpain通路、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体外实验 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通过调控FAK/Calpain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损伤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含药血清的制备 |
1.2.1 实验动物 |
1.2.2 含药血清的制备 |
1.2.3 血小板的制备及体外药物分组处理 |
1.2.4 肺成纤维细胞的复苏和传代培养 |
1.2.5 TGF-β1 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建立RA肺成纤维细胞模型 |
1.2.6 肺成纤维细胞的干预及分组 |
1.2.7 血小板与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不同浓度的XFC对体外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
2.2 XFC对体外干预后血小板活化产物的影响 |
2.3 CCK-8 法检测法检测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 |
2.4 XFC对体外干预的肺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6 水平的影响 |
2.5 XFC对体外干预的肺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ColⅠα、ColⅢ水平的影响 |
2.6 XFC对体外培养肺成纤维细胞中FAK/Calpain信号通路及纤维化指标α-SMA水平的影响 |
2.7 XFC对血小板-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肺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RA关节外病变—血小板活化的特点、相关性分析及其与血瘀证的关系 |
1.1 RA血小板活化的特点 |
1.2 RA血小板活化与关节炎症关系 |
1.3 RA血小板活化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1.4 RA血小板活化与FAK/Calpain信号通路的关系 |
1.5 RA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
2 RA关节外病变—肺功能损伤的特点、相关性分析及其在中医学中表现 |
2.1 RA肺功能损伤的特点及其组织病理学表现 |
2.2 RA肺功能损伤与关节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
2.3 RA肺功能损伤与FAK/Calpain信号通路的关系 |
2.4 RA肺损伤与中医学中“肺痹”的关系 |
3 RA血小板活化与肺功能损伤的关系及其中医学联系 |
3.1 RA血小板活化与肺功能损伤之间相互影响 |
3.2 RA血瘀与肺痹之间相互作用 |
4 RA关节外病变—血小板活化及肺功能损伤与“脾”的关系 |
4.1 脾与RA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
4.2 脾与RA肺功能损伤的关系 |
5 RA“从脾论治”临床及实验依据 |
5.1 XFC组方与从脾论治的关系 |
5.2 XFC治疗RA患者的临床研究依据 |
5.3 XFC治疗RA的动物实验研究依据 |
6 XFC对 AA大鼠的治疗作用 |
6.1 XFC能够降低AA大鼠足趾肿胀度、关节炎指数 |
6.2 XFC能够降低AA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
6.3 XFC能够抑制AA大鼠血小板活化 |
6.4 XFC能够改善AA大鼠肺功能损伤 |
7 XFC对 RA关节外病变—血小板活化及肺损伤—作用机制 |
7.1 XFC通过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和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血小板活化 |
7.2 XFC通过调控AA大鼠血小板中FAK/Calpain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 |
7.3 XFC通过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和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肺功能损伤 |
7.4 XFC通过调控AA大鼠肺组织中FAK/Calpain信号通路改善肺功能损伤 |
7.5 XFC通过调控FAK/Calpain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肺功能损伤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的英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程度肾损伤的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马兜铃酸肾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患者临床及生化特点分析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地塞米松对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地塞米松抑制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EMT过程中Smad信号途径表达的变化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几种尿标志物在急性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理资料分析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标本留取 |
1.3.2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DTIN患者亚组临床情况比较 (表1) |
2.2 DTIN患者亚组的血浆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2) |
2.3 DTIN患者亚组的尿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3) |
2.4 鉴别A-DTIN的尿生物学标志物ROC曲线特征 |
3 讨论 |
(9)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慢性肾衰溯源——历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名的共识 |
(二)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近代医家对慢性肾衰治则的认识 |
(四) 中医药治疗近况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一) 西医研究进展 |
(二) 瘀血与CRF |
(三)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S)与慢性肾衰 |
(四) TNF-α、TGFβ1、PDGFBB与慢性肾衰 |
(五) 细胞凋亡与慢性肾衰 |
(六) CD4、CD8、CD68与慢性肾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二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三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NF、TGF、PGDF的影响 |
一、大鼠血清TNF—α、PGDFBB含量检测 |
二、三芪口服液对大鼠残肾组织TGFβ1、PDGF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四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五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
一、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抗体的表达 |
二、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8抗体的表达 |
三、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68抗体的表达 |
讨论 |
一、慢性肾衰竭病机探讨 |
二、慢性肾衰竭治则及治法探讨 |
三、三芪口服液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四、三芪口服液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中医机理探讨 |
五、三芪口服液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制探讨 |
(一) 对大鼠造模、残肾组织、血肌酐及PS的影响方面 |
(二) 对TNF-α、TGFβ1和PGDFBB表达的影响方面 |
(三) 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 |
(四) 对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
附录二 慢性肾衰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三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四 随机区组(及配对)设计表 |
附录五 附图 |
附图1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
附图2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GF、PDGF的影响 |
附图3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附图4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肾衰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FN、Col-Ⅳ、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一) 肾间质纤维化的概念 |
(二) 全球患病现状 |
(三) 我国患病现状 |
(四) 肾间质纤维化的病因 |
(五) 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 |
(六) 肾间质纤维化的产生机制 |
(七) 纤维粘连蛋白与肾脏 |
(八) Ⅳ型胶原蛋白与肾脏 |
(九)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肾脏间质纤维化 |
(十) 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二、祖国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一) 祖国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二) 肾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三) 辨证论治 |
(四) 中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及实验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及一般指标的观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肾衰泻浊丸对大鼠血尿FN、Col-Ⅳ、TGF-β1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肾衰泻浊丸对大鼠肾组织FN、 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思想探讨 |
一、导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导师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想探讨 |
三、肾衰泻浊丸的立法原则 |
四、肾衰泻浊丸的组方原则 |
(一) 药物组成 |
(二) 配伍分析 |
(三) 组方特点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五、关于肾衰泻浊丸量效关系的分析 |
六、肾衰泻浊丸抗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机理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间质性肾疾病患者血、尿TGF-β_1水平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D]. 王如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D]. 岑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D]. 董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潘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孙蓓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FAK/Calpain通路探讨新风胶囊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机制[D]. 章平衡.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马东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8]几种尿标志物在急性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吴昱,苏涛,杨莉,王辰,刘刚,李晓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 [9]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D]. 韦芳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肾衰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FN、Col-Ⅳ、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丽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