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彩砖雕——闻喜钟庄金陵

金陵五彩砖雕——闻喜钟庄金陵

一、多姿多彩的金墓砖雕──闻喜中庄金墓(论文文献综述)

张娅妮[1](2019)在《《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梓人遗制》所载小木作内容,记叙了格子门和版门的形制、尺寸、用料和功限等,是宋金时期民居门制的典范。格子门比例构成规范,菱花图案多样,混制样式灵活,障水板上壸门装饰模式化,版门形制成熟,构件装饰化,为明清建筑门制规范形成奠定重要基础。宋金时期,民居格子门呈现出混合过渡状态。格子门和版门、软门结合的形制多有发现,构成灵活,装饰复杂,多为四抹头,但脑串、促脚串等具体构件的出现寓意格子门向五抹、六抹格扇的演变,组成比例也产生变化,门桯、条径扩展出破瓣压边线、平地出线等多系列的混制样式。格子门格心菱花图案多样。补充了《营造法式》格子门格心题材,不限于直棂、斜棂以及球纹,而运用龟背纹、万字纹、植物纹、星纹、银纹、方胜纹等宋金时期流行图案,多以组合形式出现,构成理性,规则繁复,带有期盼生命永世繁衍、婚姻幸福美满、财富连绵不断的世俗寓意。格子门障水板上壸门及角替构件模式化。《梓人遗制》在发展宗教壸门造型的基础上,从《营造法式》小木作中门的构造和彩画作制度图样中汲取经验,形成将尖拱、圆弧、卷草纹、如意纹等纹样结合的程式化模式,构成规范,装饰典雅,已从佛教建筑门的型制演变为一种等级较高的装饰纹样,在民居建筑以及家具中得以运用。素版门,区别于法式所载的官式版门特征,设有门桯、脑楣和立楣等装饰性构件,门额加宽,不设泥道版,为民居建筑以及小型官式建筑所用的一般形制。所载转道门,雕饰华丽,使用可追溯到唐以前,装饰题材已从缠枝葡萄纹、卷草纹等异域宗教纹样演变为牡丹、莲花等模式化的世俗图案。版门构件呈装饰化趋向发展,如门簪已从宋代早期的圆形、方形、四瓣花式样发展为云形、写实花卉形、六瓣花形、米字形等;铺首从汉唐的兽面发展为六菱花、八菱花等;门钉也不限于普通的圆钉,出现了各式立体状的花瓣钉等。

王俊婷[2](2019)在《晋南豫西北地区宋金墓葬音乐砖雕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晋南和豫西北两地区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音乐砖雕文物,内容涉及舞蹈、乐器、杂剧等方面。这些音乐砖雕文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宋金时期,根据现今掌握的资料统计,晋南地区出土的音乐砖雕宋金墓葬有40多座,豫西北地区发现的宋金音乐砖雕墓葬有10多座,其中晋南地区以金代音乐砖雕文物为主,豫西北地区以宋代音乐砖雕文物为主。晋南和豫西北两地作为宋金时期杂剧和院本的发祥地,以平阳和汴京为中心,是宋金音乐发展的重要区域。两地音乐砖雕文物的出土,是对晋南和豫西北两地区宋金时期音乐发展的佐证。本篇论文分四部分,主要以晋南和豫西北两地出土的音乐砖雕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对晋南和豫西北两个地区宋金墓葬中出土的音乐砖雕图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两地音乐砖雕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然后对出土的音乐砖雕文物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对音乐砖雕文物的分类分析,以求对晋南和豫西北两地音乐砖雕图像的异同有新的研究认识;最后,从音乐砖雕文物的分析,关注到音乐砖雕中所体现的宋金音乐文化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宋金时期音乐发展在中国音乐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价值。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晋南和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产生的社会背景,从两地区的地理文化、人文风俗、砖雕发展三个方面来展开叙述,以期探究这些社会背景对晋南和豫西北两地产生大量宋金音乐砖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晋南和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墓葬遗址及音乐砖雕图像内容进行梳理,晋南地区音乐砖雕墓主要集中在临汾市以及运城市两地;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墓主要集中在焦作市、洛阳市、三门峡市以及许昌市等地。第三部分,是对晋南和豫北地区出土的音乐砖雕图像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主要从乐舞砖雕内容分析、杂剧砖雕内容分析两个方面来论述。本部分内容将从乐人服饰装扮、乐人动作、演员成分、内容题材、乐队配置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对出土的音乐砖雕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第四部分,是从晋南和豫西北地区出土的音乐砖雕分析宋金音乐文化特点特点,主要从民间音乐艺术的盛行、音乐文化中心的转移两方面展开,以期在此基础上还原宋金时期的音乐文化生活。

靳雅权[3](2018)在《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州窑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为人所知源自1918年河北省巨鹿镇宋代古城的发现,伴随着之后天津博物院的调查和北平历史博物馆的发掘,这一史籍中绝少提及的民间窑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瓷器上所绘的精美纹饰而闻名。磁州窑始烧于五代后期或北宋初年,从初创伊始,就积极地吸取和采用其他窑场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并结合自身情况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历经多方借鉴和摸索,终于创制出独具魅力的瓷器彩绘装饰,自北宋晚期至金代而渐臻成熟并达到鼎盛。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制瓷业繁荣兴旺的宋金时期,磁州窑质朴、生动、明快、豪放的彩绘装饰形成鲜明的特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彩绘装饰为对象作综合深入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提出对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专门探讨的意义。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陈述有关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研究史,介绍与本论题相关的观点和成果,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类型分析与历史分期。类型分析选取的典型的主题纹饰是时代地域、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思想观念、社会风尚、民族习俗等在瓷器装饰上的集中反映。按照题材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每一大类中根据具体情况再细分小目。首先,分别简述每一类目纹饰在宋金以前的历史发展源流。因为瓷器上的装饰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其历史渊源,以往和同时代艺术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都会对其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后,在对彩绘汇总、梳理、比对、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考古类型学的考察。为了便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剖析彩绘的总体面貌,标本的来源相当广泛,既有考古发掘的窑址、墓葬和窖藏等资料,也有传世的私人和馆藏器物,对后者做到慎重辨识和采用。最后,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分期及具体时代。根据进行类型分析的器物在考古单位(窑址、墓葬、窖藏等)中的共存关系、窑址中的地层叠压或打破关系和相关纪年资料,结合彩绘装饰的工艺技法、布局构成、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等特征,以磁州窑的中心窑场——观台窑址的历史分期为参照,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三期。在确定分期的基础上,对各期特点和具体年代展开讨论。第二章剖析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形成的社会背景并论述在该背景下彩绘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特点。宋金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艺术审美、陶瓷产业等方面因素对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兴衰具有不同程度的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北宋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持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施行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当政者开明的立场和对文化的推崇导致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发达,促进了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平民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知识的推广普及。学术文化讲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理论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和实践。北宋宫廷对文艺的垂青和提倡带动全社会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且更加趋向平民化、世俗化。宋代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远超前代。在女真人灭辽、侵宋的攻掠中,北方广大地区(也就是磁州窑的主要窑场所在地)遭到巨大破坏,形成金国与南宋南北对峙的格局后,金人采取措施促进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总体上可视为北宋的延续和发展,有的方面已超过北宋时的水平。金朝向“金源内地”移民和将猛安谋克部外迁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金廷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迁都燕京等举措也都有力地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和汉化。文化的交融体现在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延续下来,女真族文化由于受到冲击而选择接受并加快转变,同时为前者注入新的因素。金代文艺明显受到北宋的影响。北宋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文化被削弱,庶民文化艺术获得机遇而蓬勃发展。宋金时期陶瓷产业在技术、工艺上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燃料以煤代柴、窑炉结构的改进、装烧技术的变革和装饰工艺的创新等几方面。磁州窑彩绘装饰是在宋金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发展阶段和进程,一方面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文艺繁荣、制瓷业兴盛的真实反映。第三章总结宋金磁州窑彩绘的艺术特征及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题材内容方面。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和源于现实生活的体悟表现,显示出写实化和世俗化倾向。既博取各门艺术之长,又把握陶瓷手工业的传统和规律。第二、构图布局方面。从装饰的角度看,分为三种类型:图案装饰构图;接近国画的装饰、图案式的排列;单一的接近国画的装饰构图。从绘画的角度看,具有三种特征:满繁与疏简;裁切与整体;节奏与韵律。第三、工艺技法方面。刀签的特点在于稳健和力度,毛笔的长处在于挥洒自如,二者的配合亦能相应成趣。率意摆脱了拘谨刻板,工致避免了粗放简陋。笔墨技法具有圆满纯熟、精准简练的表现力。第四、风格审美方面。对图案与绘画兼收并蓄,装饰性与写实性相辅相成。单体与组合两种形式效果各异,宋金时期流行的组合形式影响深远。彩绘还因其民窑的属性而体现出程式与自由两种特征。第五、在归纳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探讨其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磁州窑彩绘几种主要装饰工艺题材趋同,效果相近,说明了相互间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但实际上各自又有着不同的渊源、形成路径和风格特点。所以,比较它们与前期和同期装饰工艺之间的关联,揭示它们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脉络和互相影响的进程,可以更好地认清它们共有的面貌、各自的规律与阶段性特征以及持续发展或最终消亡的动因。第四章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与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按照第一章所分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在每一类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彩绘装饰图样,广泛联系宋金时期其他各门类艺术形式和作品,其中涉及绘画(主要为传世纸绢绘画、墓葬壁画、宗教壁画、建筑彩绘、木刻版画等)、雕塑(主要有墓葬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陶瓷雕塑等)、金属工艺(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等)、染织、漆器等,力图发掘磁州窑彩绘与宋金时期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从图像学、美术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近似与差异,探寻它们内容形式传承与变异的源头,阐释它们互相发生作用的动因、路径、过程和结果,从而能够发现: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受到同时代诸多艺术门类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可以看到,磁州窑彩绘也给其他艺术以或多或少的潜在影响。第五章阐述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时代的更迭、地域的差异,装饰纹样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是从古至今不同社会阶段中神灵崇拜、巫祝祭祀、礼仪制度、审美喜好、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俗心理、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都与特定的时代、民族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方面对促其产生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鲜明而直接的反映。透过这些纹饰,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并创造且欣赏它们的主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便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题材、样式及风格等也反映出典型的时代思想观念,大体上涵盖着如下五类。第一、封建礼制。一方面体现了皇权威仪。另一方面规范着礼法纲常。第二、祈子延寿。表明了人们追求种族和生命延续的强烈生命意识。第三、纳吉禳灾。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害、保佑平安的共同心理。第四、福贵功利。透露着人们对幸福美满、富贵荣华和功名利禄的向往。第五、修身立德。主要分为高节迈俗、清正廉洁、守德知礼等几类。本文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全面剖释,归纳了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阐明了它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了它别具一格的艺术样式与特征,探讨了它与同期各类艺术之关联,引申出它承载传达的观念习尚。其中,第一章对典型主题纹饰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分期断代,第四章深入探讨磁州窑彩绘与同时代艺术的广泛关联,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有过的,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最后,本文得出如下认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博采众长,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满足民众和市场需求,饱含浓郁生活气息,意趣盎然、雅俗共赏、极富个性的风格体系。同时,我们应进一步看到,这些艺术的缔造者——民间画工匠师们的非凡创造力和杰出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孙连娣[4](2018)在《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文中指出孝道礼仪观是儒家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核心思想,对于维持封建社会家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发现的砖雕及刻绘"二十四孝"图为例,运用二重证据法,将文献典籍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金墓所出孝子故事与典籍记载在内容细节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且金墓中也存在多种版本,但主体孝事与地上材料相互吻合,这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对于"二十四孝"的重新界定与解释。

夏天[5](2016)在《试析金代墓葬中的戏曲图像》文中研究说明金代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政权。金代墓葬作为金王朝社会生活和丧葬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墓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且完整地保存了金代人关于"死亡"这个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与阐释。金代墓葬戏曲图像作为金墓装饰中的一种图像类型,也透露出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的理解。

胡冰[6](2015)在《山西稷山金代段氏砖雕墓建筑艺术》文中提出位于山西省运城稷山马村的段氏家族墓群为金代时期的墓葬,墓室内装饰华丽,本文试图以美术学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其墓葬建筑特色,进而对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做深入的探讨,同时从砖雕墓兴盛的原由中探究该砖雕墓建筑艺术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将文章的选题原由及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释;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将已收集的资料文献分为三种类型,以此来递进本文章对于段氏墓建筑研究的意义;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中将前人对宋金墓类型的划分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为研究内容作了前期资料整理。第二章通过对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马村金代段氏家族砖雕墓葬的考察,及资料的整理,对段氏墓整体布局及考察的五座墓内的结构形制与建筑构件进行详细阐述。第三章基于墓葬建筑形制与建筑构件的考察及资料整理,对其形制布局及室内建筑构件进行分类分型,分类的目的是将考察的资料条理化,具体化,总结墓群中各墓室在装饰构件上呈现的不同。第四章以第三章的分类结果为据,与同期同类的砖雕墓作比较,说明段氏墓在形制构造与建筑构件上的类型划分,将室内建筑构件分为墓门,屋顶,、斗栱,隔扇门,钩阑,底座几部分来具体探讨其装饰内容,总结段氏家族墓建筑内在装饰上呈现的艺术特点。第五章,以第四章划分的建筑构件为主,从房檐,门楼,钩阑三种装饰内容来与地面现存古迹和古代绘画中的建筑实物作比较分析,以图像学的方法来阐释段氏墓中建筑装饰设计的深层涵义,分析建筑设计,形式处理,试图解释建筑功能性与审美形的统一,借鉴前人的一些研究理论,在分析墓室建筑特色的同时,揭示其墓葬建筑中的观念意义。第六章主要对中国古代砖雕墓葬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总结,通过追溯古代墓葬建筑结构形制的演变,进而分析北方宋金一带砖雕墓室兴盛的原因,将其原由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几方面延伸,阐释其时代及地域风格所导致的民间艺术特色,进一步来思考段氏家族墓建筑艺术上所体现的人文价值。

刘岩,商彤流,李培林,张所廷,袁泉,尚珩,张志伟,厉晋春[7](2015)在《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中认为2007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和繁峙县文物管理所在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发掘了一座砖雕壁画墓。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现存甬道、墓室两部分。墓葬虽经盗扰,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壁画生动精美。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与壁画内容分析,此墓的年代当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初期,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元墓葬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赵娟[8](2014)在《晋南金墓乐舞砖雕舞蹈学研究》文中认为晋南是山西南部的总称,即今天山西运城、临汾地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晋南地区金代墓葬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乐舞砖雕,其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舞姿,鲜明的服饰特点无不在书写着晋南地区金代乐舞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些乐舞砖雕既可以观其表象,还能究其本末。本文以晋南金墓乐舞砖雕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历史环境。在本部分分析了金代乐舞依存的历史环境,包括晋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农业生产、风俗习惯。第二部分是探析了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形态特征。首先是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分布,比较详细的梳理了晋南地区金墓乐舞砖雕的分布地区具体到了村落。其次是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类别,分析了乐舞砖雕的种类及渊源。第三是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形象特征,主要从服饰、乐器、动作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是从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看金代舞蹈的发展。主要从金代舞蹈对于唐宋舞蹈的继承和演变、金代与诸国的乐舞文化交流、金代舞蹈突出本民族特点、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晋南金墓乐舞砖雕探索金代舞蹈发展的历史状况。第四部分是从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看金代舞蹈对山西舞蹈影响。金代乐舞不仅推动了晋南地区戏曲舞蹈的成熟,也对今天的山西民间舞蹈有着重要影响。文章旨在通过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分布地区、形态特征,研究金代晋南地区乐舞发展的历史状况,分析金代晋南地区乐舞发展的成因,及其对晋南戏曲舞蹈与山西民间舞蹈的影响。

王祺祯[9](2014)在《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形制与礼制探析》文中指出金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女真人建立,以汉人为主要群体的多民族共同创建的王朝政权。在继辽之后,又一次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南,北两地分区而治的局面,在其版图较为稳固时,北到大兴安岭,西临西夏,南到淮海地区。而它也同其他王朝一样,曾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墓葬,作为研究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当时社会生活信息和人文历史内涵,成为古建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金代墓葬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收获,’仅重要的墓葬就接近300座,不少墓葬保存完整且有明确纪年,但古建筑学方面的研究却远远滞后,而山西地区作为发掘数量最多的省份,其古建筑学方面的研究却显得尤为匮乏。山西地域是发现宋金仿木构墓葬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建筑技艺水平,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墓葬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不仅体现了在墓葬的形制与结构方面,也体现在墓室装饰所采用的材料、手法、以及表现题材等方面。本文将山西划分为晋中、晋北、晋南和晋东南四大区域,着重对仿木结构的金代墓葬和墓室砖面雕饰的形制、手法和题材等进行剖析,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依据墓葬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简单论述了我国金代各地区各时期墓葬建筑的主要特征;着重整理归纳了山西地区金墓的形制与结构特点,是以方形墓与多边形墓为主;其次,又分类叙述了墓葬制度下的文化背景多反映的社会礼制、丧葬观的形成、社会阶层等级制度以及墓葬的民俗与民风;最后,通过墓室的装饰题材与内容,揭示了该地区金代墓葬建筑与地上建筑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我国古建筑技艺之高超,文化底蕴之深厚。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金代墓葬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当时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基础之上。金代建筑是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地面现存为数较多的金代建筑与大批富丽堂皇,豪华异常的砖雕金墓的发现,从多方面反映了金代建筑的发展水品与其辉煌的成就。其共同发展促进了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创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精美的艺术品。

程雅娟[10](2013)在《宋辽金乐舞服饰艺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乐舞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乐舞发展轨迹的文字和图像连绵不断。乐舞文化集诗吟、乐曲、舞蹈三种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于一身,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生发出服饰、舞美、道具等更多的艺术分支,特别是乐舞服饰,如同一面镜子般折射出乐舞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宋辽金时期是乐舞艺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乐舞在继承前朝的同时出现诸多转变。宫廷与民间乐舞十分繁盛,开始出现一定的情节和人物,孕育了后世戏曲艺术及多种艺术形式。纯舞逐渐衰落,乐舞中戏剧性因素逐渐增强。变革在乐舞服饰中亦得以体现,服饰的角色性、主题性逐渐增强,特别在杂剧类乐舞表演中,乐舞服饰带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乐舞者透过服饰传达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等等信息,甚至将这些角色特点夸张与放大,呈现一定的戏剧效果。对宋辽金时期的乐舞服饰研究,无论对民族服饰文化、乐舞文化,或戏曲服饰文化溯源研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进行。本文将宋辽金的乐舞服饰其分为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社会生活类乐舞服饰、宗教类乐舞服饰三种类型。其中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主要包括:大曲、大乐类服饰、队舞服饰、旗鼓乐舞服饰;社会生活类乐舞服饰则主要包括:伎乐服饰、舞队服饰、杂剧服饰、备宴与宴饮乐舞服饰、丧葬乐舞服饰等;宗教类乐舞则主要包括佛教乐舞服饰与道教乐舞服饰。并分别对其乐舞服饰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乐舞服饰的精神内涵涵盖广阔,包括乐舞主题、价值观念、社会审美观等多方面。宋辽金时期的乐舞服饰的主题涵盖了西域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等;价值观念包括了尚“雅”的社会心理、尚“乐”的生命精神、尚“祥”的思想观念、“鬼神”崇拜的民间思想等等;社会审美观包括了崇尚“簪花”、道袍等。这些精神内涵是几千年来乐舞文化、民俗文化、礼乐文化不断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是乐舞服饰文化精神内涵的精粹。乐舞服饰又是服饰艺术中一个特殊分支,它由形制、色彩、纹饰、搭配、材质、工艺等因素组成,创造出满足人们审美的视觉语言,因此它又是一种造型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由审美性、装饰性和符号性构成。宋辽金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前朝乐舞服饰文化的继承,尚雅崇儒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味,广泛的民间乐舞土壤,乐舞中戏曲元素的产生,都使这一时期的乐舞服饰在审美性、装饰性和符号性这三方面皆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后世乐舞服饰的持续发展以及博大精深的戏曲服饰的产生起到巨大作用。

二、多姿多彩的金墓砖雕──闻喜中庄金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姿多彩的金墓砖雕──闻喜中庄金墓(论文提纲范文)

(1)《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1.1 概念界定
        1.1.2 研究内容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与现状
        1.2.1 《梓人遗制》织机与车制部分
        1.2.2 《梓人遗制》小木作门制部分
        1.2.3 关于小木作门窗相关文献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梓人遗制》小木作门制的渊源与发展
    2.1 汉唐建筑装修形式阐述
        2.1.1 汉唐建筑外部多采用版门和直棂窗
        2.1.2 汉唐建筑内部多采用帐幔装修方式
        2.1.3 唐至五代图像中的格子门形制阐述
    2.2 宋代格子门的形制发展特征
        2.2.1 《营造法式》小木作门制具体分类
        2.2.2 宋代民居格子门的应用空间解读
        2.2.3 宋代民居格子门的装饰特征分析
    2.3 金元格子门的混合形制特征
        2.3.1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形制发展
        2.3.2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混合状态
        2.3.3 混合状态下格子门的审美特征分析
第三章 《梓人遗制》格子门形制比例与混制样式
    3.1 《梓人遗制》格子门具体构件
        3.1.1 格子门的整体构造概述
        3.1.2 促脚串与促脚版的出现
        3.1.3 脑串与上绦环板的出现
        3.1.4 障水板上穿心柱的做法
    3.2 《梓人遗制》格子门比例变化
        3.2.1 《营造法式》中格子门组成比例
        3.2.2 《梓人遗制》中格子门组成比例
        3.2.3 格子门比例演变实例分析
    3.3 格子门桯与条径的混制结合状态
        3.3.1 混制的概念以及相关术语的阐述
        3.3.2 《营造法式》格子门的混制样式
        3.3.3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混制样式
        3.3.4 棂条混制对于其相交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 《梓人遗制》格子门菱花图案的构成研究
    4.1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龟背纹菱花图案
        4.1.1 龟背纹的概念以及其源流阐述
        4.1.2 《营造法式》中的龟背纹图样
        4.1.3 龟背纹菱花图案骨架构成分析
        4.1.4 龟背纹菱花图案填充纹样分析
        4.1.5 宋金元格子门龟背纹菱花实例
    4.2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万字纹菱花图案
        4.2.1 万字纹的寓意以及元素演变
        4.2.2 万字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4.2.3 金元时期的万字纹菱花实例
    4.3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球纹菱花图案
        4.3.1 《营造法式》中的球纹图样
        4.3.2 球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4.3.3 建筑及墓葬中的球纹菱花实例
    4.4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植物纹菱花图案
        4.4.1 宋金元植物纹的源流演变
        4.4.2 植物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4.4.3 现存建筑中的植物纹菱花实例
    4.5 《梓人遗制》格子门的其它菱花图案
        4.5.1 星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4.5.2 银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4.5.3 方胜纹菱花图案之构成分析
第五章 《梓人遗制》小木作壸门形制研究
    5.1 《梓人遗制》小木作壸门形制来源
        5.1.1 壸门的词意文献解释
        5.1.2 佛龛与须弥座的形制
        5.1.3 宗教器物与家具构件
        5.1.4 牙头护缝版与如意纹
    5.2 《梓人遗制》小木作壸门形制阐述
        5.2.1 单瓣圆弧式壸门形制
        5.2.2 双瓣圆弧式壸门形制
        5.2.3 尖拱圆弧式壸门形制
        5.2.4 卷草如意式壸门形制
    5.3 《梓人遗制》小木作壸门实例解析
        5.3.1 格子门上的壸门图案
        5.3.2 照壁板上的壸门图案
        5.3.3 门楣处的壸门造型
        5.3.4 充当角替的壸门构件
第六章 《梓人遗制》小木作版门形制研究
    6.1 《梓人遗制》板门形制研究
        6.1.1 版门构造概述
        6.1.2 《营造法式》官式版门形制特征
        6.1.3 《梓人遗制》民居版门形制特征
        6.1.4 宋金元墓葬中的民居版门实例
        6.1.5 宋金元建筑中的版门形制演变
    6.2 《梓人遗制》版门装饰特征
        6.2.1 宋金元版门上门簪的样式演变
        6.2.2 版门上立体花瓣状的浮枢样式
        6.2.3 版门上六菱花式样的铺首衔环
        6.2.4 版门门扇四角处的燕尾状合页
    6.3 《梓人遗制》转道门形制研究
        6.3.1 《梓人遗制》转道门形制解读
        6.3.2 《梓人遗制》转道门形制渊源
        6.3.3 《梓人遗制》转道门墓葬实例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
致谢

(2)晋南豫西北地区宋金墓葬音乐砖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晋南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宋金时期两地区的地理与文化
        一、地理环境及行政隶属
        二、地域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宋金时期两地区人文风俗的共同性
        一、音乐风俗的相似性
        二、服饰风俗的相通性
        三、丧葬习俗的一致性
    第三节 宋金时期两地区砖雕技艺及内容的发展
        一、砖雕技艺的成熟性
        二、雕刻内容的丰富性
    小结
第二章 晋南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墓葬遗址及图像概述
    第一节 晋南地区音乐砖雕墓葬
        一、晋南地区音乐砖雕墓分布
        二、临汾地区音乐砖雕墓
        三、运城地区音乐砖雕墓
    第二节 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墓葬
        一、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墓分布
        二、焦作地区音乐砖雕墓
        三、洛阳地区音乐砖雕墓
        四、三门峡地区音乐砖雕墓
        五、许昌地区音乐砖雕墓
    小结
第三章 晋南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图像内容分析
    第一节 乐舞砖雕内容分析
        一、表演形式与内容
        二、乐人姿态与服饰
        三、乐器配置与应用
    第二节 杂剧砖雕内容分析
        一、表演形式与内容
        二、角色刻画与行当
        三、乐器配置与应用
    小结
第四章 晋南豫西北地区音乐砖雕体现的宋金音乐特点
    第一节 民间音乐艺术的盛行
        一、乐舞内容的丰富性
        二、杂剧发展的成熟性
    第二节 音乐文化中心的转移
        一、音乐发展路线的差异性
        二、音乐传播人群的多样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第一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类型学考察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植物类纹饰
    第二节 动物类纹饰
    第三节 人物类纹饰
    第四节 山水类纹饰
    第五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分期及时代讨论
第二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发展阶段论述
    第一节 社会经济因素
    第二节 政治军事因素
    第三节 思想文化因素
    第四节 艺术审美因素
    第五节 陶瓷产业因素
    第六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述
第三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艺术特征及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题材内容方面
    第二节 构图布局方面
    第三节 工具手法方面
    第四节 风格审美方面
    第五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与同期艺术关联探讨
    第一节 植物类纹饰
    第二节 动物类纹饰
    第三节 人物类纹饰
    第四节 山水类纹饰
第五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反映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封建礼制
    第二节 祈子延寿
    第三节 纳吉禳灾
    第四节 功名福贵
    第五节 修身立德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孝悌观
    (一) 《论语》中“孝悌观”的体现
    (二) 《尚书》中“孝悌观”的体现
    (三) 《诗经》中“孝悌观”的体现
    (四) 《孝经》中“孝悌观”的体现
    (五) 《孟子》中“孝悌观”的体现
    (六) 《礼记》中“孝悌观”的体现
    (七) 《大戴礼记》中“孝悌”观的体现
二、金墓砖雕关于“二十四孝”的阐释
    (一) 鲍出行孝
    (二) 曹娥孝行
    (三) 姜诗孝行
    (四) 鲁义姑孝行
    (五) 刘明达孝行
    (六) 舜子耕田
    (七) 郭巨孝行
    (八) 王祥孝行
    (九) 刘殷泽中哭芹
    (十) 杨香孝行
    (十一) 赵孝宗舍己救弟
    (十二) 董永孝行
    (十三) 田真孝行
    (十四) 丁兰孝行
    (十五) 孟宗孝行
    (十六) 杨乙行乞养双亲
    (十七) 韩伯愈孝行
    (十八) 王武子妻割股奉亲
    (十九) 蔡顺孝行
    (二十) 陆绩孝行
    (二十一) 闵损孝行
    (二十二) 郯子孝行
    (二十三) 元觉劝父
    (二十四) 曾参向母图
    (二十五) 老莱子娱亲图
    (二十六) 江革行佣
三、结语

(5)试析金代墓葬中的戏曲图像(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图像遗存
二、戏曲图像的分类解读
    (一)堂会形式
        1. 戏剧表演
        2. 戏台与观者
    (二)乐舞形式
    (三)童子戏
三、戏曲图像的礼仪性与功能性
    (一)礼仪性
    (二)娱乐性
结论

(6)山西稷山金代段氏砖雕墓建筑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山西稷山金代段氏砖雕墓建筑装饰艺术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
        1.3.2 归纳总结
        1.3.3 分析探讨
    1.4 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金代段氏墓的平面布局及立面装饰
    2.1 墓群的整体布局
    2.2 对五座墓的资料整理
        2.2.1 M1
        2.2.2 M2
        2.2.3 M4
        2.2.4 M5
        2.2.5 M8
第三章 金代段氏五座墓建筑装饰构件的分类分型
    3.1 墓室形制构造
        3.1.1 墓道
        3.1.2 墓门
        3.1.3 室内装饰构件
    3.2 墓室形制概要
第四章 金代段氏墓建筑的艺术特点
    4.1 墓室形制构造
        4.1.1 墓门
        4.1.2 墓室
    4.2 墓室内的建筑装饰构件
        4.2.1 斗栱
        4.2.2 雀替
        4.2.3 隔扇门
        4.2.4 钩阑
        4.2.5 基座
    4.3 段氏墓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五章 金代段氏墓建筑装饰的艺术思想内涵
    5.1 墓室建筑中装饰构件的设计意义
        5.1.1 房檐的装饰性
        5.1.2 门楼出现的普遍性
        5.1.3 回廊设计的两重性
    5.2 墓室建筑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5.3 墓室建筑装饰构件所体现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第六章 中国古代砖雕墓的成因及段氏墓建筑体现的人文价值
    6.1 中国古代墓葬的渊源
        6.1.1 古代墓葬渊源
        6.1.2 金代墓葬
    6.2 砖雕墓
        6.2.1 砖雕艺术的起源
        6.2.2 砖雕墓兴盛的客观条件与人文因素
    6.3 金代稷山段氏墓建筑体现的人文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形制
二、仿木构建筑砖雕与彩绘
三、彩绘壁画
四、葬具与随葬品
五、结语
    1. 仿木结构砖雕和建筑彩绘
    2. 壁画内容
    3. 人物形象

(8)晋南金墓乐舞砖雕舞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历史环境
    (一) 晋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 金代晋南地区的农业生产
    (三) 金代晋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二、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形态特征
    (一)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地域分布
        1.稷山县金墓遗址
        2.新绛县金墓遗址
        3.闻喜县金墓遗址
        4.侯马、曲沃金墓遗址
        5.襄汾金墓遗址
        6.垣曲金墓遗址
    (二)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类别
        1.杂剧
        2.散乐百戏
        3.社火表演
        4.舞伎
    (三)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的形象特征
        1.服饰
        2.乐器
        3.动作特点
三、 从晋南金墓乐舞砖雕剖析金代乐舞的发展
    (一) 金代乐舞是对唐宋乐舞的继承和演变
        1.金院本是唐宋时期歌舞戏、杂剧的演变
        2.金代民间舞蹈受到唐宋民间舞蹈的影响
    (二) 金代乐舞与邻国乐舞文化的交流
        1.金代与宋的乐舞文化交流
        2.金代与渤海国的乐舞文化交流
    (三) 金代乐舞在融合与交流中突出本民族风格特点
四、 从晋南金墓乐舞砖雕看金代乐舞对山西舞蹈的影响
    (一) 金代乐舞推动了晋南地区戏曲舞蹈的成熟
    (二) 晋南金墓乐舞砖雕对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形制与礼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金墓的早期着录和调查
        1.3.2 新中国成立后金墓的发现和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山西地域金墓的区域特征
    2.1 我国金代墓葬的演变与发展
        2.1.1 墓葬的起源
        2.1.2 金代墓葬的历史发展背景
        2.1.3 金代墓葬的现状
    2.2 金代墓葬的区域建筑文化特征
        2.2.1 我国金代墓葬的分布状况
        2.2.2 金墓所反映的金代社会生活
        2.2.3 各区域金墓特征
        2.2.4 山西金代墓葬建筑背景
        2.2.5 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区域特征
第三章 山西地域金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
    3.1 山西地区金墓形制特征
        3.1.1 方形墓
        3.1.2 多角形墓
    3.2 形制分类
        3.2.1 砖室墓
        3.2.2 石室墓
        3.2.3 土洞墓
        3.2.4 土坑墓
    3.3 结构分类
        3.3.1 竖穴类墓
        3.3.2 室类墓
第四章 金代墓葬反映的社会礼制
    4.1. 墓葬制度的文化背景
        4.1.1 墓葬与建筑的关系
        4.1.2 墓葬与文化的关系
    4.2 丧葬观的发展
        4.2.1 儒家的丧葬观
        4.2.2 佛教的丧葬观
        4.2.3 道教的丧葬观
    4.3 社会阶层等级制度
        4.3.1 法规化的丧葬制度
        4.3.2 墓葬建筑的阶级特征
    4.4 金代墓葬的民俗与民风
        4.4.1 女真人墓
        4.4.2 契丹人墓
        4.4.3 汉人墓
第五章 墓葬装饰题材与内容的分类
    5.1 砖雕与壁画内容的分类
        5.1.1 人物类
        5.1.2 生活类
        5.1.3 文化类
        5.1.4 建筑类
    5.2 相关图像题材内涵的探讨
        5.2.1 关于“墓主人”图
        5.2.2 关于“妇人启门”图
        5.2.3 关于孝行图
        5.2.4 关于“八仙”图
        5.2.5 关于杂剧图
        5.2.6 关于出行图
    5.3 题材与内容对山西地域文化的折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表格
附录二:图片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宋辽金乐舞服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几点解释
第一章 宋辽金乐舞服饰的溯源
    第一节 原始乐舞服饰的萌芽
    第二节 战国至汉代乐舞服饰的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至唐时期乐舞服饰的鼎盛
    第四节 五代十国时期乐舞服饰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辽金乐舞服饰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乐舞文化背景
    第三节 影响乐舞服饰的综合因素
第三章 宋辽金时期的乐舞服饰
    第一节 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
        一、 大曲、大乐类乐舞服饰
        二、 队舞类乐舞服饰
        三、 旗鼓类乐舞服饰
        四、 仪式表演类乐舞服饰综述
    第二节 社会生活类乐舞服饰
        一、 伎乐服饰
        二、 舞队服饰
        三、 乐舞杂剧服饰
        四、 备宴、宴饮乐舞服饰
        五、 丧葬乐舞服饰
        六、 社会生活类乐舞综述
    第三节 宗教类乐舞服饰
        一、 道教乐舞服饰
        二、 佛教乐舞服饰
        三、 宗教乐舞服饰综述
第四章 宋辽金乐舞服饰艺术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乐舞主题的表现
        一、 主题之—西域文化
        二、 主题二—节庆文化
        三、 主题三—宗教文化
    第二节 价值观念的呈现
        一、 尚“雅”的社会心理
        二、 尚“乐”的生命精神
        三、 尚“祥”的思想观念
        四、“鬼神”崇拜的民间思想
    第三节 社会审美观的体现
        一、 “簪花”、“戴花”的人生态度
        二、 尚着道袍的精神内涵
第五章 宋辽金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乐舞服饰的审美性
        一、 舞台美术中的乐舞服饰审美
        二、 乐舞交流中的服饰审美融合
        三、 乐舞传播中的雅与俗的流变
    第二节 乐舞服饰的装饰性
        一、 款式的装饰性
        二、 饰物的装饰性
        三、 纹样的装饰性
        四、 色彩的装饰性
    第三节 乐舞服饰的符号性
        一、 乐舞服饰符号性的表现
        二、 乐舞服饰符号的生成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四、多姿多彩的金墓砖雕──闻喜中庄金墓(论文参考文献)

  • [1]《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研究[D]. 张娅妮.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2]晋南豫西北地区宋金墓葬音乐砖雕研究[D]. 王俊婷. 西安音乐学院, 2019(07)
  • [3]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D]. 靳雅权. 山东大学, 2018(02)
  • [4]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J]. 孙连娣.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04)
  • [5]试析金代墓葬中的戏曲图像[J]. 夏天. 南方文物, 2016(03)
  • [6]山西稷山金代段氏砖雕墓建筑艺术[D]. 胡冰. 山西大学, 2015(02)
  • [7]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 刘岩,商彤流,李培林,张所廷,袁泉,尚珩,张志伟,厉晋春. 考古与文物, 2015(01)
  • [8]晋南金墓乐舞砖雕舞蹈学研究[D]. 赵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3)
  • [9]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形制与礼制探析[D]. 王祺祯.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10]宋辽金乐舞服饰艺术研究[D]. 程雅娟.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金陵五彩砖雕——闻喜钟庄金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