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频扫天线慢波线的幅相误差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谋[1](2021)在《用于射频生物雷达系统的关键电路和天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射频生物雷达监测系统因具有工作环境广、穿透性强和方向性好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对生物雷达的重点研究内容在于单一方向探测、双天线架构雷达性能的改进,本文出于简化雷达架构、扩大探测范围的目的,改进了传统探测雷达的系统架构并着重研究了用于生物雷达系统的关键电路和天线,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分析了生物雷达的基本理论以及生物体征信号的检测原理,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传统的单一方向、双天线探测雷达系统架构,提出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主动扫描能力的单天线生物雷达架构。接着,着重分析了用于该系统的一些关键电路和天线的原理,探索了设计方法。对频率扫描天线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了频率扫描天线的拓扑结构,讨论了慢波线结构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分别利用SIW结构和贴片微带结构设计了两种频率扫描天线。基于慢波传输线的电磁波传播特性,结合SIW表面开辐射缝隙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在频段5.65GHz-6.05GHz内,扫描角度大约为-50°~50°、增益稳定且带内扫描特性良好的频率扫描天线,其基本符合宽扫描角度、副瓣低的要求。基于微带蛇形慢波传输线对贴片单元的串联馈电,设计了一种扫描范围宽、辐射性能良好、副瓣电平低、加工方便的频扫天线。在频段5.2GHz-6.1GHz内,天线的增益变化较平稳、扫描角度为-38°~38°,可实现正反两个方向的扫描。天线的增益范围为10.9d B-14.8d B且副瓣电平低,最终天线辐射性能整体满足宽扫描角度的低副瓣要求。研究了环形器中铁氧体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铁氧体在磁场作用下的旋磁特性,结合带线中心双Y结的拓扑结构和λ/4阻抗变换结构,设计了一种在频段4.35GHz-6.5GHz内具有高隔离度、低损耗、良好传输性能的环形器,整个环形器的带宽约2.15GHz,相对带宽达到39%。为了便于电路集成和简化加工难度,结合Wilkinson功分器结构和晶体管的单向导通性,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良好的有源准环形器。有源准环形器接收、发射支路之间的隔离由隔离电阻实现,每个端口良好的传输性能由高低阻抗线实现。最终,在频段5GHz-6GHz内,设计的有源准环形器具有良好的隔离性能和准环形传输效果。
张耀丹[2](2019)在《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频率扫描天线是通过改变工作频率来实现波束指向的改变,这种天线具有结构简单、波束易形成和低成本等优势,在航空航天、气象探测、低空防御等领域中应用更加广泛。但是,频扫天线阵存在扫描角度小、仅一维低副瓣等不足。本文针对上述不足,在常规波导的设计基础上,对低副瓣、宽角度频扫天线阵领域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常规波导缝隙频扫天线阵的设计:基于波导缝隙天线的原理,设计了工作于Ku波段64×84单元的波导窄边缝隙频率扫描阵。仿真和实测均证明,此设计天线阵列实现了-2.5°至-13.5°的扫描范围。2.新型宽角度波导缝隙频率扫描阵的设计:在常规波导缝隙频扫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Ku波段8×74单元的宽角度波导缝隙频率扫描阵。仿真与实测结果均表明,与常规波导相比,新型波导缝隙频扫阵列在相同带宽内实现了从-15.1°至3.9°共18°的波束扫描范围,显着增大了扫描角度,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3.两维宽角度低副瓣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的研究:由于上述设计的两种天线均只能实现一维低副瓣,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带宽内基于混合馈电结构的两维低副瓣平面频扫阵列。通过波导慢波线开缝将能量耦合给上层微带耦合贴片,从而再将能量馈送到每个辐射单元。仿真和实测表明,俯仰维副瓣低于-20dB,方位维副瓣低于-18.45dB,此设计实现了波束扫描范围为-33°+27.5°的两维低副瓣宽角度频扫天线阵。
刘华涛,王建,马世娟,郑贵,司海峰[3](2016)在《带状线馈电网络的频扫天线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一维频率扫描,设计了一个X波段的串馈频扫平面阵列天线。单个功分器采用四分支定向耦合器,并且引入低通滤波结构,在实现大功分比设计的同时还解决了两输出口间的相位偏移问题。采用低损耗空气带状线作为馈线,有效降低了串馈频扫天线的损耗。馈电网络与天线阵列独立设计,降低了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阵列可实现-27°30°的一维扫描,副瓣电平低于-22 d B。
宋小弟,汪伟,金谋平,吴瑞荣[4](2016)在《一种Ku波段混合馈电频扫天线阵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研制了一种俯仰向波束固定,方位向频扫的Ku波段频扫平面天线阵.采用双层微带结构获得带宽约18%的宽带微带贴片天线作为阵列单元.天线阵俯仰向采用微带功分器及该种天线单元组成线阵.方位向为实现波束较大范围的频扫能力,并提高天线阵的工作效率采用波导慢波线缝隙与线阵微带线电磁耦合结构进行馈电.在采用HFSS软件完成仿真设计的基础上,加工并测试了一套12×40规模的天线阵,结果表明该天线阵在工作频段内驻波比优于1.5,波束扫描范围大于80,副瓣电平优于-20dB,除中心频点外,增益大于26.5dB.
陈拓[5](2013)在《LTCC频扫天线的研究和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微波系统中,对射频电路和天线结构的小型化、高增益及低损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Ceramic,LTCC)的发展让这一切变得简单。本文通过电磁场仿真软件,应用低温共烧陶瓷材料对Ku波段、Ka波段的频率扫描天线进行了设计。研究了频率扫描天线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慢波线结构、能量耦合结构和辐射单元结构),分析了常用传输线的能量损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优化慢波线,设计了针对不同慢波线的能量耦合结构和辐射单元,最后对频扫天线整体进行组装优化。该天线具有结构紧凑、尺寸小及重量轻等特点。主要工作内容可概括为:(1)设计波段带状线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针对低温共烧陶瓷材料的加工限制,设计了双导线馈电的天线辐射单元,并选用高介电常数的LTCC材料来设计带状线慢波线,降低了慢波线的能量传输损耗和尺寸结构。然后对该带状线慢波线设计了缝隙贴片耦合馈电结构。最后,对天线阵列整体进行组合优化,完成天线的小型化设计。(2)设计波段SIW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根据LTCC加工特性,将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 Waveguide,SIW)应用于波导慢波线结构设计上,形成SIW波导慢波线结构。天线阵列采用E面弯曲波导作为频率扫描天线的慢波线,在波导的上层设计缝隙贴片结构作为能量耦合结构。选取微带贴片天线做频扫天线的辐射天线。最后,对天线阵列整体进行组合优化,完成预期目标。
赵云[6](2013)在《S波段有源相控阵接收组件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控阵接收系统主要由相控阵接收天线阵和接收阵列单元组成。相控阵接收技术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发现并确定目标的主要参数,包括方位角、俯仰角、速度和距离等,最终完成对目标的跟踪、遥控、测距、测速和成像等功能应用。利用阵列天线实现多目标测控,研究基于相控阵的多波束测控系统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接收阵列单元是相控阵接收系统的核心部件,接收组件的低噪声需求、幅相一致性以及多通道间高隔离度的要求直接决定了高性能自适应天线波束的形成能力。接收阵列单元间的相位、幅度一致性指标与多波束测控系统的波束指向精度、天线的超低副瓣性能、自适应零点控制、精确的单脉冲测角等密切相关。高的波束指向精度、超低的波束副瓣性能、高的自适应零点控制能提高接收系统的跟踪精度,增加系统的空间测控距离、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采用相位、幅度一致性指标高的接收阵列单元能降低设备组阵规模、能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本课题在深入了解接收阵列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接收组件的前选滤波器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筛选,综合考量后提出使用介质滤波器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难题;低噪声放大器是接收组件的关键部件,经过对接收系统的技术指标进行合理分析,得出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和总增益的量值,确定电路形式并对场效应管等器件进行选取,对匹配电路使用场路联合仿真的手段并反复优化设计,解决了接收组件低噪声、高增益、低成本的关键难题;对接收组件的相位、幅度不一致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幅相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提高了接收阵列幅度和相位的控制精度。器件批次差异性和电路加工装配的不一致性等是导致接收阵列相位、幅度不一致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影响各通道之间相位、幅度不一致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提高接收组件相位、幅度一致性所应采取的设计措施。本课题结合工程需要,设计并实现了在S波段100MHz带宽内,采用介质滤波器前选滤波后经低噪声放大器进行射频放大,再进行高精度数字移相和均衡电路校正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S波段幅度一致性≤±0.75dB、相位一致性:≤±5o接收阵列单元。
倪晶[7](2012)在《频扫天线阵列多功能、高效率和高频段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雷达、通信以及移动电视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电扫描天线已经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常用的电扫描天线技术中,频率扫描天线由于其优点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是通过改变天线的工作频率来实现波束扫描的。本文在工程实际的前提下,研究并设计了三个频率扫描天线,同时进行了加工测试。本文的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第一,单脉冲频率扫描天线阵列。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微带单脉冲频扫阵列,利用小型化慢波结构成功减小了天线阵列尺寸,从而在实现了频扫天线的二维布阵的同时,其比较网络、微带天线和慢波结构放置在同一层。此天线在其中一维实现频率扫描功能,在另一维实现单脉冲功能。第二,混合馈电22×8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此阵列采用一般的矩形波导形成慢波线结构,微带贴片天线构成辐射单元,通过混合馈电结构实现下层波导慢波线至上层微带贴片的能量耦合。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阵列在相应的工作频带内能实现约90°的波束扫描。针对样件中存在实测增益偏低和副瓣恶化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近场测试诊断,分析了天线口径上的幅相分布,由分析中可知性能的恶化是由于天线阵面所限,辐射天线与馈线之间距离太小,相互之间影响了幅相所致。针对这一问题,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层技术将馈线与辐射天线置于不同层,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第三,77G波导裂缝频扫天线阵列。此阵列的慢波线和辐射单元都由波导实现,阵列采用E面弯曲波导作为频扫慢波线,波导窄边倾斜缝隙阵列作为频扫辐射天线,通过波导窄边定向耦合器实现能量耦合。由阵列仿真结果表明在所需要的工作频带内,该频扫阵列能实现约34°的波束扫描,副瓣电平均低于-15.3dB,最高增益达34.7dBi。
葛平[8](2010)在《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雷达、通信、移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扫描天线已广泛用于各领域,并得到快速发展。在常用的电扫描天线技术中,通过改变天线的工作频率来实现波瓣指向的改变,即构成频率扫描天线。由于慢波线频扫阵列的扫描角度、工作带宽与慢波线损耗相互制约,为了实现有限带宽内宽角度的频扫天线,本文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其一,带状线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本文首先研究了几种传统平面传输线的损耗大小,如微带线、倒置微带线和带状线,结果发现在X波段,带状线具有低损耗优势;又对带状线慢波线中的弯头进行优化,降低了由弯头不连续带来的馈线损耗,设计了低损耗的带状线慢波线。然后采用该带状线慢波线设计了频扫天线阵列,阵列采用带状线缝隙贴片的耦合馈电结构,频扫辐射天线单元分别采用集成巴伦印刷阵子单元和平行带线馈电的印刷阵子阵列。最后分别加工和实测了8×4单元、22×4单元和22×8单元的频扫阵列,实测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较吻合。该阵列不仅能实现有限带宽内一维大角度频率扫描,还具有重量轻的优点。其二,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阵列采用低损耗E面弯曲波导作为频扫慢波线,微带贴片天线作频扫辐射天线,通过混合馈电结构实现波导至微带贴片的能量耦合。测试结果表明在X波段1GHz带宽内,该22单元频扫阵列能实现约900的波束扫描,副瓣电平均低于-13.5dB,最高增益达21dBi。与传统波导裂缝频扫阵列相比,该阵列不仅能实现高效率、大角度的频率扫描,还具有低剖面,结构紧凑的优点,并且便于实现大阵列天线的扩展。
刘永康[9](2009)在《微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要求雷达天线波瓣作快速而灵活的扫描,这种要求靠天线机械运动是无法满足的,于是电扫描天线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机械扫描天线。频率扫描天线阵就是电扫描天线的一种,当改变其工作频率时,阵列各单元的相位关系就跟着变化,波瓣指向随之改变。与其它电扫描相比,频扫天线具有结构简单,容易组阵,成本低等优点。本课题主要研究设计了一种微带频率扫描天线,在有限的带宽内实现低损耗、大角度扫描。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宽带微带单元,重点研究了口径耦合微带天线,文中所设计的这种天线的带宽达到22%以上。其次简述了频率扫描天线的工作原理,频扫一天线主要参数的计算以及频扫阵列的设计过程。结合传统的频扫天线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有限频带宽度、宽角扫描、低损耗、结构紧凑和低成本的一维频扫微带天线面阵的方案。该方案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使带宽、损耗、扫描角、复杂度和成本诸多因素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比较完善的解决。设计过程中采用了IE3D、Ansoft Designer及CST等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并加工实物。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频率扫描天线能够达到大角度扫描、低损耗等要求。
王昊[10](2009)在《微带天线的研究》文中提出微带天线是近年来天线领域发展迅速的一个分支。本论文针对微带天线单元与阵列结合工程实际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如下:●提出了基于全波分析的网络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辐射单元和馈电网络分离,再分别进行全波分析,然后用网络方法级联起来。在进行辐射单元全波一体化分析中为了适应宽带分析,我们将两个微带单元之间的互阻抗解析公式进行了频率扩展。应用这一方法进行了降低两个电大尺寸阵列之间互耦的优化设计,使在一定带宽范围内的互耦有非常明显的降低。同时将微带天线互耦解析公式推广到任意天线单元从而扩充了该公式的应用范围。●围绕提高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性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它们包括提出了在微带单元上悬置寄生的金属带条来降低单元之间互耦的新结构,这一新结构应用于一维扫描的相控阵天线,可有效地解决盲角问题;提出了通过优化设计子阵中的单元间距降低子阵互耦的新方法;提出了子阵扫描栅瓣抑制的新方法,通过采用端口幅度分布的优化、随机子阵和随机错阵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使有限扫描范围内栅瓣得到了很大的抑制。●提出了结构紧凑的单层单脉冲微带天线阵。这个阵列中天线单元、高频比较器和馈电网络被放置在同一层上;对这种天线阵的性能进行了详细评估,为这种天线阵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提出了单通道电跟踪数字波束形成微带天线阵。这个天线阵由2×2的天线子阵构成。通过时序相位权重的方法,恢复子阵的口径幅相分布,得到子阵的口径分布后再通过数字波束形成实现和差波束。与传统的二维单脉冲系统相比,可以不用复杂的高频比较器和节省两个通道接收机。●提出了有限频带宽度、宽危扫描、低耗、结构紧凑和低成本的一维频扫微带天线面阵的方案。该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新措施使带宽、损耗、扫描角、复杂度和成本诸多因素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根据工程应用中所提出的宽频带、低交极和结构紧凑等要求研制了多种性能优良具有实用价值的微带天线单元和微带阵列。包括宽带齿型缝隙天线阵列;单层宽带U型缝隙天线阵列;紧缩型H面SIW喇叭天线单元;极化捷变的微带天线阵列;新型低交极角馈天线阵列;倒置T型宽带线极化和圆极化宽带微带单元以及用馈电校准优化设计的圆极化天线单元。
二、频扫天线慢波线的幅相误差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扫天线慢波线的幅相误差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射频生物雷达系统的关键电路和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2.1 生物雷达和频扫天线发展动态 |
1.2.2 环形器发展动态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射频生物雷达相关电路及天线的基本理论 |
2.1 射频生物雷达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1 多普勒雷达原理概述 |
2.1.2 生物体征信号检测的理论基础 |
2.1.3 雷达方程和雷达散射截面 |
2.1.4 射频生物雷达系统架构 |
2.2 频率扫描天线的基本理论 |
2.2.1 频率扫描天线的工作原理 |
2.2.2 频扫天线的基本参数及计算 |
2.2.3 慢波线结构分析 |
2.3 微波环形器的理论分析 |
2.3.1 环形器的基本理论 |
2.3.2 有源环形器的理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频率扫描天线 |
3.1 基于SIW的频率扫描天线 |
3.1.1 天线慢波结构计算 |
3.1.2 天线单元 |
3.1.3 频率扫描天线的建模仿真 |
3.1.4 天线模型仿真结果的对比 |
3.2 基于微带贴片结构的频率扫描天线 |
3.2.1 天线的拓扑结构 |
3.2.2 天线单元 |
3.2.3 频率扫描天线的建模仿真 |
3.2.4 频率扫描天线的实物加工和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环形器 |
4.1 基于带线结构的环形器 |
4.1.1 环形器的技术指标 |
4.1.2 铁氧体材料的选择 |
4.1.3 环形器的建模仿真 |
4.2 有源准环形器 |
4.2.1 有源准环形器的拓扑结构 |
4.2.2 隔离电路 |
4.2.3 有源准环形器的建模仿真 |
4.2.4 有源准环形器的实物加工和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频扫天线基本理论 |
2.1 天线阵列的基本理论 |
2.1.1 直线阵列 |
2.1.2 平面阵列 |
2.2 频扫天线的基本理论 |
2.2.1 频扫天线的工作原理 |
2.2.2 频扫天线的结构参数 |
2.2.3 频扫天线结构参数的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常规波导频扫阵列的设计 |
3.1 波导缝隙天线基本理论 |
3.1.1 波导缝隙天线辐射原理 |
3.1.2 波导缝隙天线等效电路分析 |
3.2 常规波导频扫缝隙天线阵设计 |
3.2.1 波导缝隙天线阵参数的选择 |
3.2.2 波导缝隙电导分布的计算 |
3.2.3 确定电导函数 |
3.2.4 单根缝隙天线的仿真 |
3.2.5 波导缝隙天线阵的仿真与分析 |
3.3 常规波导频扫缝隙天线阵的加工与测试 |
3.3.1 波导缝隙天线阵的加工实测 |
3.3.2 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宽角度波导频扫天线阵列的研究与设计 |
4.1 新型波导传输线的改进 |
4.1.1 波导内加介质的新型传输线 |
4.1.2 波导内加金属块的新型传输线 |
4.2 Ku波段新型宽角度波导缝隙天线阵的设计 |
4.2.1 新型波导传输线的选择 |
4.2.2 波导缝隙天线阵的电导提取 |
4.2.3 单根波导缝隙天线的仿真 |
4.2.4 新型波导缝隙天线阵列的仿真 |
4.3 Ku波段新型宽角度波导缝隙天线阵的加工与测试 |
4.3.1 天线阵列的加工实测 |
4.3.2 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两维宽角度低副瓣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 |
5.1 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整体方案 |
5.1.1 天线阵列整体方案 |
5.1.2 辐射天线的选择与设计 |
5.1.3 波导慢波线馈线选择与设计 |
5.1.4 波导慢波线馈电单元耦合系数的提取 |
5.1.5 波导缝隙微带贴片混合馈电结构的设计 |
5.2 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仿真 |
5.2.1 频扫微带辐射阵列仿真 |
5.2.2 频扫慢波线馈电阵列的仿真及优化 |
5.2.3 功分器和过渡件的仿真 |
5.2.4 频扫天线阵列的仿真 |
5.3 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阵列加工与测试 |
5.3.1 天线阵列的装配与加工实测 |
5.3.2 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带状线馈电网络的频扫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面阵列设计 |
1.1 单元天线设计 |
1.2 组阵 |
2 频扫阵列的馈电网络设计 |
2.1 四分支定向耦合器 |
2.2 低通滤波结构 |
2.3 每列功分网络设计 |
2.4 列间功分网络设计 |
3 实测 |
4 结束语 |
(4)一种Ku波段混合馈电频扫天线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宽带天线单元与高效慢波线设计 |
1.1 Ku波段宽带微带贴片天线单元设计 |
1.2 高效慢波线馈电网络设计 |
2 频扫天线阵的设计、制作与测试 |
3 结论 |
(5)LTCC频扫天线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频扫天线发展历程 |
1.2.2 低温共烧陶瓷发展概况 |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安排 |
第二章 频扫天线基本理论及 LTCC 技术介绍 |
2.1 频扫天线的工作原理 |
2.1.1 频扫天线的结构参数 |
2.1.2 频扫天线的参数计算公式 |
2.2 频扫天线各单元耦合系数的确定 |
2.3 慢波线的性能分析 |
2.3.1 慢波线的基本介绍 |
2.3.2 慢波线的结构设计 |
2.4 LTCC 技术介绍 |
2.4.1 LTCC 材料介绍和工艺流程 |
2.4.2 LTCC 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TCC 带状线慢波线频扫天线设计 |
3.1 单个天线阵子的设计 |
3.2 慢波线的仿真设计 |
3.3 耦合缝隙设计 |
3.3.1 耦合缝隙结构设计及建模 |
3.3.2 耦合结构的参数优化 |
3.4 频扫天线整体组合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TCC 波导慢波线频扫天线设计 |
4.1 基于 SIW 的波导慢波线设计 |
4.1.1 SIW 的实现方式 |
4.1.2 SIW 慢波线的建模设计 |
4.2 耦合结构设计 |
4.3 辐射贴片设计 |
4.4 频扫天线整体组合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6)S波段有源相控阵接收组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控阵雷达概述 |
1.2.1 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概述 |
1.2.2 相控阵雷达的应用 |
1.3 接收组件简介 |
1.4 组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接收组件的总体设计思路 |
2.1 接收组件的基本组成 |
2.2 接收组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 接收组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
2.4 接收组件总体设计 |
2.4.1 接收组件的预期目标 |
2.4.2 系统方案设计与指标分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选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 |
3.1 滤波器的理论分析 |
3.1.1 频率变换 |
3.1.2 滤波器的主要参数指标 |
3.1.3 滤波器的种类 |
3.2 前选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2.1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
3.2.2 滤波器仿真设计原理 |
3.2.3 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 |
3.2.4 实测结果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分析与设计 |
4.1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础分析 |
4.1.1 低噪声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4.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
4.2.1 电路形式和器件的选择 |
4.2.2 噪声系数和稳定性的定义 |
4.2.3 匹配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仿真结果 |
4.2.4 限幅器的设计 |
4.2.5 实物测试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数字移相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
5.1 数字移相器的理论分析 |
5.1.1 相移的原理分析 |
5.1.2 移相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介绍 |
5.2 数字移相器的具体设计 |
5.2.1 数控移相器详细指标 |
5.2.2 移相器方框图及真值表 |
5.2.3 移相器电路的技术指标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接收组件的幅相一致性设计 |
6.1 接收组件幅度、相位一致性的设计 |
6.2 接收组件幅度、相位一致性的校准 |
6.3 接收阵列单元的相位、幅度一致性校准误差分析 |
6.4 幅相控制电路仿真设计 |
6.4.1 数控衰减器的设计 |
6.4.2 幅度均衡器的电路实现 |
6.5 测试数据 |
6.6 自动测试作业流水线系统 |
6.7 数据分析 |
6.8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频扫天线阵列多功能、高效率和高频段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频扫天线阵列的基本理论 |
2.1 频扫天线的工作原理 |
2.2 频扫天线的主要设计参数 |
2.3 频扫天线主要参数设计式 |
3 一种新型的单脉冲频率扫描天线的设计 |
3.1 小型化频率扫描直线阵 |
3.2 单脉冲天线频扫阵列 |
3.3 本章小结 |
4 混合馈电22×8波导慢波线阵列设计 |
4.1 频扫慢波线基本结构 |
4.2 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结构设计 |
4.2.1 阵列单元结构 |
4.2.2 阵列整体结构 |
4.3 仿真及实测结果 |
4.4 近场分析 |
4.4.1 近场测试环境及原理 |
4.4.2 22×8阵列的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5 77G波导裂缝频扫天线设计 |
5.1 波导窄边定向耦合器结构 |
5.2 波导窄边倾斜缝隙阵 |
5.3 波导裂缝频扫天线阵列仿真性能 |
5.3.1 频扫阵列的总体结构图 |
5.3.2 频扫阵列的仿真结果 |
5.4 波导裂缝频扫天线阵列加工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频扫天线阵列的基本理论 |
2.1 频扫天线的工作原理 |
2.1.1 频扫天线的基本结构参数 |
2.1.2 频扫天线基本参数的计算式 |
2.2 串馈频扫阵各单元耦合系数的确定 |
2.2.1 行波阵列各单元耦合系数的确定方法 |
2.2.2 计算实例 |
3 低损耗频扫慢波线研究 |
3.1 频扫慢波线的基本结构 |
3.2 低损耗慢波线设计 |
3.2.1 几种传输线损耗大小的对比 |
3.2.2 带状线慢波线的优化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带状线慢波线频扫阵列设计 |
4.1 带状线缝隙耦合馈电结构及优化 |
4.2 印刷阵子频扫辐射单元设计 |
4.2.1 集成巴伦印刷阵子单元仿真和测试性能 |
4.2.2 平行带线馈电的印刷阵子阵列仿真和测试性能 |
4.3 带状线慢波线频扫阵列设计 |
4.3.1 8单元频扫阵列仿真和加工测试 |
4.3.2 22单元频扫阵列仿真和加工测试 |
4.3.3 阵列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设计 |
5.1 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结构 |
5.2 波导缝隙微带贴片混合馈电结构的优化 |
5.3 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仿真性能 |
5.3.1 频扫微带贴片辐射单元仿真 |
5.3.2 频扫阵列的仿真结果 |
5.4 混合馈电波导慢波线频扫阵列加工测试 |
5.4.1 阵列加工及误差分析 |
5.4.2 阵列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微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宽带微带天线单元 |
2.1 展宽微带天线带宽的方法 |
2.2 口径耦合馈电微带天线 |
2.2.1 口径耦合微带天线单元的设计 |
2.2.2 口径耦合微带天线阵列 |
3 频率扫描天线理论 |
3.1 频率扫描天线的基本理论 |
3.1.1 频扫天线的基本物理概念 |
3.1.2 频扫阵列天线的主要参数 |
3.2 频扫天线的工程设计 |
3.2.1 频扫天线主要参数计算 |
3.2.2 慢波线 |
4 宽带频扫微带阵列天线仿真设计 |
4.1 频扫天线阵列总体结构 |
4.2 慢波结构的研究 |
4.2.1 几种传输线的比较 |
4.2.2 微带慢波结构的设计 |
4.3 子阵内的功分器设计 |
4.4 1x2口径耦合微带天线子阵设计 |
4.5 频扫子阵设计 |
4.5.1 馈电网络设计 |
4.5.2 频扫子阵及仿真结果 |
4.6 半刚电缆的选择及4路功分器设计 |
4.7 频扫大阵列仿真 |
5 频扫天线测试结果分析 |
5.1 子阵测试 |
5.2 半刚电缆和4路功分器的测试 |
5.2.1 S参数测试 |
5.2.2 相位测试 |
5.3 频扫大阵列测试 |
5.4 频扫阵列改进 |
5.4.1 对阵列的改进措施 |
5.4.2 4x16频扫阵列设计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微带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宽带高效分析电大尺寸有限天线阵列的全波一体化方法 |
2.1 宽带的互阻抗公式 |
2.2 宽带互阻抗公式的数值验证以及应用实例 |
2.2.1 数值验证 |
2.2.2 应用实例:估算阵中互阻抗 |
2.3 基于全波分析的网络方法及它的应用实例 |
2.3.1 基于全波分析的网络方法 |
2.3.2 应用实例:两个微带阵列的优化设计以降低两个阵列间的互耦 |
2.4 适用于任意单元的互阻抗公式 |
2.5 数值例子 |
2.5.1 两个相同的同轴馈电的线极化微带贴片天线单元 |
2.5.2 两个相同的单点同轴馈电的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单元 |
2.5.3 两个相同的层叠微带馈电的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 |
2.5.4 两个不同放置的口径耦合的线极化微带贴片天线 |
2.6 结论 |
第三章 降低微带天线单元和子阵间互耦的研究 |
3.1 降低微带天线单元间互耦的研究 |
3.1.1 新结构模型 |
3.1.2 仿真和测试的结果 |
3.2 降低微带天线子阵间互耦的研究 |
3.2.1 研究准则 |
3.2.2 低互耦子阵的研究 |
3.3 结论 |
第四章 子阵有限角度扫描中的栅瓣降低 |
4.1 天线阵列的描述 |
4.2 一些降低栅瓣的方法 |
4.2.1 优化设计子阵端口的幅度权重 |
4.2.2 优化设计子阵中的单元数 |
4.2.3 优化设计天线阵列的行数排列,即随机错阵 |
4.3 采用混合方法来优化设计 |
4.4 结论 |
第五章 单层微带单脉冲天线和单通道电跟踪天线的研究 |
5.1 单层微带单脉冲天线 |
5.1.1 单脉冲天线的结构及性能 |
5.1.2 天线阵列的设计 |
5.1.3 微带单脉冲比较器的设计 |
5.1.4 测试结果 |
5.2 单通道电跟踪微带天线 |
5.2.1 TSPW的基本原理 |
5.2.2 天线阵列的实现 |
5.2.3 实验结果 |
5.3 结论 |
第六章 满足工程应用的各式微带天线单元和阵列 |
6.1 齿槽天线的设计 |
6.1.1 天线单元结构的介绍 |
6.1.2 天线单元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6.1.3 天线阵列的描述 |
6.1.4 天线阵列的仿真和测试性能 |
6.2 单层U型缝隙天线的设计 |
6.2.1 天线单元的描述及仿真结果 |
6.2.2 天线阵列的描述及仿真测试结果 |
6.3 低交叉极化的角馈微带天线阵的设计 |
6.3.1 普通角馈贴片天线阵列的设计 |
6.3.2 角馈微带阵列的改进 |
6.3.3 实验验证 |
6.4 极化捷变微带天线单元和阵列的设计 |
6.4.1 宽频带微带天线阵列 |
6.4.2 极化捷变微带天线阵列 |
6.4.3 相移误差对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
6.5 用馈电校正优化设计双馈点圆极化微带天线 |
6.5.1 双馈点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
6.5.2 馈电校正改善天线性能 |
6.5.3 优化设计与测试结果 |
6.6 基片集成的喇叭天线 |
6.6.1 普通设计的H面SIW喇叭天线 |
6.6.2 缩短长度的H面SIW喇叭天线 |
6.6.3 缩短长度和缩小口径面的H面SIW喇叭天线 |
6.6.4 加工测试结果 |
6.7 倒置T型探针馈电的宽带线极化和圆极化天线 |
6.7.1 线极化倒置T型探针馈电的宽带天线 |
6.7.2 线极化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
6.7.3 圆极化倒置T型探针馈电的宽带天线 |
6.7.4 圆极化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6.8 结构紧凑宽角频扫微带天线阵列 |
6.8.1 天线阵列结构 |
6.8.2 仿真结果 |
6.9 结论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频扫天线慢波线的幅相误差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射频生物雷达系统的关键电路和天线研究[D]. 罗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的设计与研究[D]. 张耀丹.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带状线馈电网络的频扫天线设计[J]. 刘华涛,王建,马世娟,郑贵,司海峰. 电子设计工程, 2016(14)
- [4]一种Ku波段混合馈电频扫天线阵设计[J]. 宋小弟,汪伟,金谋平,吴瑞荣. 电波科学学报, 2016(02)
- [5]LTCC频扫天线的研究和设计[D]. 陈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6]S波段有源相控阵接收组件的研制[D]. 赵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7)
- [7]频扫天线阵列多功能、高效率和高频段的应用与研究[D]. 倪晶.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宽角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D]. 葛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9]微带频扫天线阵列研究与设计[D]. 刘永康. 南京理工大学, 2009(12)
- [10]微带天线的研究[D]. 王昊.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