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 Gemini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新型 Gemini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一、一种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阳光,罗科华,李超[1](2022)在《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浮选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情况。Gemini表面活性剂无论是作为主捕收剂,还是作为辅助药剂,均表现出优良的浮选性能,并取得理想的浮选指标。加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技术和浮选应用研究,深入进行Gemini表面活性剂与单链表面活性剂组合的协同效应研究,不断降低其应用成本、提高性价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郭乃妮,王小荣,古元梓,韩一诺,孔裕,荆程程[2](2021)在《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年来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和性能,总结了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日用化工、纺织、皮革、造纸、石油开采、环境治理和金属加工防护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对新型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机理、合成方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赵媛媛,徐伟,石波,田言,程潜,梅光军[3](2021)在《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高品质矿的持续开发利用,现存大多为难选的中低品质矿。其中低品位的铝土矿、铁矿、磷矿等含有的主要脉石矿物之一为硅质矿物,因而脱硅流程是矿物提纯的关键和重要步骤。阳离子季铵盐类捕收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高效无毒易降解、pH值适用范围广、性能稳定等特点,推动了中低品质矿浮选脱硅的广泛开发与综合利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反浮选脱硅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对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的评价和展望。

陆小豪[4](2021)在《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因其分子结构中双亲水基、双疏水链和联结基的存在,相比传统的单头单尾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表面化学性能、聚集性能及相关应用性能,同时可以通过更加多端的结构变化来丰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中引入酯基和酰胺基团等易分解的极性功能基团,能使其在保持高表面活性的基础上显示出良好的温和性和安全环保性,符合当下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拓展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此制备了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酯基和酰胺基团的季铵盐类双子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其相关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以溴乙酸、乙二醇、脂肪酸和N,N-二甲基-1,3-二氨基丙烷为主要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疏水链长度不同的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n-(BAE)-Cn(n=12、14、16)。通过浊度法测得Cn-(BAE)-Cn的Krafft点小于0°C。采用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和微极性法测定了Cn-(BAE)-Cn在25°C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都显示出cmc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根据电导率的测定结果,由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到胶束化过程的相关热力学参数,确定Cn-(BAE)-Cn水溶液的胶束化过程是以疏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驱动力,且升高温度会阻碍体系的胶束化。通过稳态荧光猝灭法测定了Cn-(BAE)-Cn在水溶液中的胶束聚集数,发现其呈现出随疏水链增长而减小的变化趋势,结合动态激光光散射法所测Cn-(BAE)-C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结果,可以判断低浓度下的Cn-(BAE)-Cn在体相聚集主要形成球状胶束。利用流变仪测定了Cn-(BAE)-Cn水溶液的流变性质,发现C12-(BAE)-C12主要呈现牛顿流体行为,C14-(BAE)-C14和C16-(BAE)-C16分别在150 mmol·L-1和75 mmol·L-1时形成蠕虫胶束,此时体系出现剪切稀释现象,零剪切黏度曲线的变化表明Cn-(BAE)-Cn水溶液体系的黏度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上升。此外,在C16-(BAE)-C16水溶液加入无机盐NaBr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体系中蠕虫胶束的形成。相关应用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Cn-(BAE)-Cn具有良好的乳化、泡沫和抗静电性能。通过表面张力法研究了Cn-(BAE)-Cn与非离子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通过表面张力法、微极性法和浊度法研究了C12-(BAE)-C12与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C12-(BAE)-C12和NaPAA分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在体相结合形成聚集体,表面张力和微极性曲线上都出现双平台。另外,无机盐NaBr对C12-(BAE)-C12和NaPAA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相反的效应,且与NaBr本身的浓度相关。

陈雅雯[5](2021)在《含羧基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聚集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包括不同结构的阴、阳离子亲水基团、碳原子数不同的疏水链和多样化的阴阳离子亲水基团联接链,这使得它们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自组织性能。两性型分子由于自身结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本文以两性型表面活性剂为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合成了疏水链碳原子数m分别为12、14、16、18的磷酸酯钠两性型表面活性剂(D1、D2、D3、D4)和磺酸钠两性型表面活性剂(Q1、Q2、Q3、Q4)。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脂肪胺(CmH2m+1NH2,其中m=12,14,16,18)和丙烯酸(CH2=CHCOOH)进行第一步反应,合成产物A1~A4,以环氧氯丙烷(ECH)和磷酸二氢钠(NaH2PO4)进行第二步反应,合成中间体,最后向A1~A4中添加中间体制备产物D1~D4。并用FTIR、1H NMR、HRMS(ESI)对产物D1~D4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以产物D4的合成为例,采用单因素实验法,通过铁氰化钾法测定了产物的产率,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T为70℃,t为5h,n(环氧氯丙烷):n(十八按)为1.20。在此条件下,产物 D1~D4 产率分别为 78.75%、91.81%、81.59%、93.92%。采用吊环法测定了产物D1~D4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性能,在298.15K下,D1~D4的 CMC 分别为:5.34×10-4 mol/L、4.95×10-5 mol/L、1.43×10-5 mol/L、3.30×10-6 mol/L。γCMC 分别为:30.10 mN/m、29.08 mN/m、42.90 mN/m、45.56 mN/m。表面活性剂产物D2削弱γ的能力最强,ΓCMC最大,ACMC最小。通过κ-c曲线研究了产物D1~D4在温度为303.15K~343.15K范围内的CMC、β,并对产物D1~D4的热力学函数ΔGm0、ΔHm0、ΔSm0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CMC和β随温度的提升变化趋势相反,产物D1~D4聚集过程为自发进行放热过程,并且为熵主导的过程。芘荧光光谱实验表明,产物D2的平衡I1/I3值最小,聚集体内部微环境最小,形成聚集体的结构最紧密。通过铂金吊环法、电导率法、芘稳态荧光光谱法所得产物D1的CMC比较接近,而产物D2~D4的CMC差值较大。Λ-c1/2和dκdc-c1/2曲线揭示了具有较长疏水碳链长度的D2~D4溶液中存在预胶团现象,且较长疏水碳链的产物发生预胶束化是致使CMC出现偏差的原因。由Ea-c曲线图可知,产物D1的CMC位于最低点处,产物D2~D4溶液中预胶束团的存在,CMC出现在最低点的右侧附近。动态光散射技术发现,产物D1~D4聚集体的粒径随着浓度的增加(2CMC-10CMC-50CMC)表现出较好的规律性。通过分水实验和泡沫实验分别探讨了疏水链碳原子数对产物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产物D4进行乳化和拌和实验,结果表明产物D4属于快裂型。(2)以脂肪胺(CmH2m+1NH2,其中 m=12,14,16,18)、丙烯酸(CH2=CHCOOH)、有机磺酸钠为原料、异丙醇为溶剂,通过加成、季胺化反应合成了产物Q1~Q4。并用FTIR、1H NMR、HRMS(ESI)对产物Q1~Q4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铁氰化钾法确定了产物Q1~Q4在T=70℃,t=5h,摩尔比n=1.20条件下的产率,经测定,产率分别为:68.68%、46.32%、79.19%、73.98%。采用吊环法测定了产物Q1~Q4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性能,在298.15K下,产物Q1-Q4的CMC分别为:7.94×10-4mol/L、9.12×10-5mol/L、1.45×10-5 mol/L、8.96×10-6mol/L。γCMC分别为:28.16 mN/m、26.16mN/m、32.82 mN/m、38.45 mN/m。产物Q2降低γ的能力最强;疏水链碳原子数增多,产物Q1-Q4的ΓCMC增加,ACMC减小,pC20增加。通过κ-c曲线研究了产物Q1~Q4在温度为303.15K~343.15K范围内的CMC、β,并对产物Q1~Q4的热力学函数ΔGm0、ΔHm0、ΔSm0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CMC和β随温度的提升变化趋势相反,产物Q1~Q4聚集过程为自发进行放热过程,并且为熵主导的过程。芘荧光光谱实验表明,产物Q2的平衡I1/I3值最小,聚集体内部微环境最小,形成聚集体的结构最紧密。通过铂金吊环法、电导率法、芘稳态荧光光谱法所得产物Q1的CMC比较接近,而产物Q2~Q4的CMC差值较大。Λ-c1/2和dκ/dc-c1/2曲线揭示了具有较长疏水碳链长度的Q2~Q4溶液中存在预胶团现象,且较长疏水碳链的产物发生预胶束化是致使CMC出现偏差的原因。由Ea-c曲线图可知,产物Q1的CMC位于最低点处,产物Q2~Q4溶液中预胶束团的存在,CMC出现在最低点的右侧附近。动态光散射技术发现,产物Q1~Q4在浓度为2CMC、10CMC、50CMC时主要以囊泡的形式存在。通过分水实验和泡沫实验分别探讨了疏水链碳原子数对产物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的影响。

成晨[6](2021)在《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及钾肥最大消耗国,促进钾肥产量增长对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钾盐(KCl)是钾肥生产的主要原料,针对钾盐矿资源的富集工艺特点,制备了含双亲/疏水基团的季铵盐型BAB系列及吗啉型MBAB系列两类双子表面活性剂,考察了BAB系列捕收剂在钾石盐矿正浮选中的捕收性能及MBAB系列捕收剂在光卤石矿反浮选中的捕收性能,解释了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矿物的吸附行为及拥有更强捕收性能的机理。不同碳链长度的叔胺与1,4-二溴丁烷反应,得到BAB系列捕收剂。不同碳链长度的1-溴代烷、吗啉及1,4-二溴丁烷反应,获得MBAB系列捕收剂。合成产品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比较了BAB系列捕收剂与单分子捕收剂十八胺(ODA)对KCl和Na Cl、MBAB系列捕收剂与传统单分子捕收剂十二烷基吗啉(DMP)对Na Cl和光卤石的浮选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展示出卓越的捕收性能与优异的选择性,与单分子捕收剂相比对目的矿物的捕收性能有了显着的提高;即使浮选温度降低至0℃,双子捕收剂相比于单分子捕收剂依然对矿物可浮性显示出较显着的影响,8×10-6 mol/L的BAB-18及ODA得到的KCl回收率分别为99%和28%,5×10-4 mol/L的MBAB-16及DMP得到的Na Cl回收率分别为97%和31%。同时,双子捕收剂与对应的单分子捕收剂一样都表现出了对碱性矿浆的不适应性。此外,BAB系列捕收剂浮选KCl的过程中受浮选用水中Mg Cl2含量的影响较小,性能要比传统胺类捕收剂更加稳定。实际矿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无论是在常温还是低温下都保持了优异的浮选性能,而单分子捕收剂在低温下丧失了部分捕收能力与选择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测试、表面张力测试、浊度测试及Krafft点对比,探讨了双子捕收剂具有优异捕收性能及耐低温性能的原因。红外光谱分析及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极易附着于目的矿物表面,而在非目的矿物表面基本没有附着,所以可以显着提高目的矿物表面疏水性而不影响非目的矿物疏水性,且双子捕收剂提高矿物可浮性的能力明显优于单分子捕收剂;表面张力、浊度测试及Krafft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双子捕收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临界溶解浓度及Krafft点均比单亲/疏水基团的捕收剂低,解释了在常温及低温浮选环境下双子捕收剂都表现出更好溶解分散性及捕收性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双子捕收剂为何能够改善钾盐矿物浮选性能,促进钾盐矿高效分离。

郭乃妮,韩一诺,孔裕,白哲,徐如意,胡景涛[7](2021)在《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活性分子具有低毒、杀菌能力强、热稳定性好、可生物降解、表面活性优良、缓蚀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化工印染、金属防护、生物医药、石油开采、金属防腐、胶体和界面科学等领域。研究综述了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性能分析和应用,展望了新型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赵文辉[8](2021)在《氨基酸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合成与基础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石油作为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多煤、少油、贫气”的能源结构是我国依赖石油进口的客观事实,同时面对高温高盐、低渗透、高黏度油藏环境以及三次采油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石油开采增添挑战。因此对于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要求逐步提升,需综合考虑抗菌、易降解、高表面活性等方面性能。本课题以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优异性能为依据,设计合成了系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并探讨了其在石油开采方面的应用价值。首先以长链脂肪醇为原料,通过柯林斯试剂氧化制备长链脂肪醛。然后由亚磷酸三乙酯和氯乙酸乙酯制备的磷叶立德中间体与长链脂肪醛经过维蒂希-霍纳尔反应制备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以七种氨基酸为原料经过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以C-N键连接的一系列N-烷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最后以1,4-二溴丁烷、戊二醛桥联基团通过双分子亲核取代、Kabachnik-Fields反应制备了两种Gemini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通过对系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氨基酸残基的驱油剂表现出不同的性能,其中,组氨酸基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表现最佳,具有最低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达到接触角平衡的时间最短,接触角最小。50000 ppm的Na Cl与单链型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使胜利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 N/m)。Gemini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明显优于单链型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良好的耐温性、抗盐性(非Ca2+、Mg2+)和普适性。

吴瑶佳[9](2021)在《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子表面活性剂与相应单体表面活性剂相比,它们在降低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及其他性能方面更为显着,因而在三次采油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以马来酸酐、脂肪醇和氯代烯烃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常规有机反应,合成、纯化并表征了一系列含可反应基团的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并探究其水溶液的表面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顺丁烯二酸酐、脂肪醇 CnH2n+1OH(n=8,10,12,14,16)和3,4-二氯-1-丁烯作为主要反应物,通过三步反应制备了含有烯基反应基团的可反应型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G-n(n=8,10,12,14,16)),纯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构借助FT-IR和1H NMR表征。对GS-AG-n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GS-AG-n的碳链长度n=8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55×10-2mol/L;当GS-AG-n的碳链长度n=16时,CMC为2.14×10-4mol/L。GS-AG-16具有很好的泡沫稳定性。乳化性能测试表明,GS-AG-n的乳化性能较好,其中GS-AG-12的乳状液最为稳定。粒径测试结果表明,GS-AG-16的平均粒径最大,为399.1 nm,粒度分散系数也不断増大。润湿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GS-AG-n的接触角先减小后趋于稳定,GS-AG-12对聚四氟乙烯板(PTFE)表面的润湿性最好,吸附平衡值为64.2°。GS-AG-16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显示出最佳的效果,其界面张力值为1.23×10-2mN/m。(2)以顺丁烯二酸酐、脂肪醇 CnH2n+1OH(n=8,10,12,14,16)、二乙醇胺和丙烯酰氯作为主要反应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制备了含有酰胺基反应基团的可反应型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M-n(n=8,10,12,14,16)),纯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构借助FT-IR和1H NMR表征。对GS-AM-n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疏水碳链长度为16时,在室温下的CMC为6.83×10-5 mol/L。通过体积法测定了 GS-AM-n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GS-AM-16具有很好的泡沫稳定性。乳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S-AM-n的乳化性能较好,其中GS-AM-14的乳化能力最强,能够形成均一稳定的乳化体系。粒径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长度的增加,GS-AM-n的平均粒径不断增大,粒径分布范围变宽。润湿性结果表明,GS-AM-14的润湿接触角最小为53.6°,润湿能力最好。GS-AM-16的油/水界面张力是6.82×10-3 mN/m。(3)通过单酯化、双酯化和磺化三步反应于实验室内制备产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9)分别和制备出的新型可反应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G-n和GS-AM-n形成复配体系,并分别测试了GS-AG-n/AEO-9和GS-AM-n/AEO-9的界面张力,同时确定最佳复配比例并研究其乳化性能,确定适用于模拟驱替实验的复配体系。实验测试结果发现,GS-AG-n/AEO-9和GS-AM-n/AEO-9的界面活性与乳化能力均优于其中任一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的性能。模拟驱替实验发现,驱油剂体系质量浓度为0.3%时的驱油效率最高。在驱油剂体系质量浓度为0.3%时,对复配驱油剂体系1~6进行驱替实验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驱阶段可提高模拟油采收率分别为 7.45%、10.75%、17.54%、11.47%、15.26%和 22.61%,最终采收率分别为 45.93%、48.43%、56.27%、50.12%、54.42%和 61.3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新型结构的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并研究其性能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业意义。

简婷[10](2021)在《聚乙二醇联结的Gemini脂肪醇磷酸酯的制备及其皮革加脂性能》文中研究说明脂肪醇磷酸酯是市场上一类重要的皮革化学品,其中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也备受关注,该类精细化学品因其多功能、结合型功效在皮革湿加工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研究重点主要用于铬鞣革的加脂处理工序。本文以POC13为磷酸化试剂,合成了系列聚乙二醇联结的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研究了产物的基本物化性能,并将系列产物应用于绵羊皮铬鞣革的加脂处理工序,探讨了烷基链和连接链长度对皮革加脂的影响规律,旨在阐明产物结构与皮革加脂功效的相关性,为Gemini脂肪醇磷酸酯类皮革化学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本课题中,首先使用聚乙二醇(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与POCl3进行磷酸化反应,再添加正构脂肪醇(辛醇、十二醇、十六醇、十八醇)进行酯化反应,最后经水解、中和制备了四个系列的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简称m-400,m-600,m-800,m-1000,其中m=8,12,16,18)。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化反应的适宜温度为5℃,反应时间为6 h,n(POCl3):n(PEG)=2:1;酯化反应的适宜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4h,n(POCl3):n(脂肪醇)=1:1。用重结晶法对产物进行提纯,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产物结构,证明了反应形成的目标产物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以系列产物的乳化力、乳液稳定性、乳液粒径、表面活性、润湿性、泡沫性以及聚集性等性能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产物分子结构中的烷基碳链和连接链长度对其基本表面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烷基碳数为8的系列产物的各项物化性能较佳,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系列产物的粒径增大,表面张力值升高,乳化性、润湿性及泡沫稳定性等均呈下降趋势;随着连接链的增长,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的胶束呈现从层状到囊泡、椭球以及球形的增长趋势,表面张力值降低,乳化性、润湿性、泡沫稳定性均有所提高,m-800(m=8)可降低表面张力至26.3 mN/m。将系列Gemini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绵羊皮铬鞣革的加脂处理工序,探讨了产物结构对加脂皮革的柔软度、机械强度、疏水性、卫生性、抗静电性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加脂皮革的柔软度、疏水性、机械强度等均逐渐提高,碳数为16的系列产物加脂性能优良;随着连接链的增长,加脂皮革的柔软度、疏水性、机械强度、透水汽性等均有所降低,抗静电性逐渐增强。综上,m-400(m=16)的皮革加脂性能较好,经其加脂的皮革柔软度为9.84 mm,抗张强度为39.97 N/mm2,撕裂强度可达47.14 N/mm,微观分析显示皮革纤维松散,纤维束排列整齐。将16-400与矿物油复配后的16-400Gemini磷酸酯类加脂剂作用的皮革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一种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2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矿物浮选中应用领域
    2.1 用作主捕收剂
    2.2 用作辅助捕收剂
3 结论

(2)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2 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1 日用化工、纺织、皮革、造纸领域
    2.2 石油开采领域
    2.3 环境治理和金属加工防护领域
    2.4 其他领域
3 结语

(3)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阳离子季铵盐捕收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2 阳离子季铵盐反浮选脱硅研究现状
    2.1 铝土矿脱硅
        2.1.1 捕收剂作用机理
        2.1.2 捕收剂种类
        (1)传统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2)新型(复合)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3)Gemini型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2.2 氧化铁矿脱硅
        2.2.1 捕收剂作用机理
        2.2.2 捕收剂种类
        (1)传统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2)季铵盐组合药剂
        (3)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4)季铵盐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
    2.3 磷矿脱硅
    2.4 菱镁矿脱硅
3 阳离子反浮选捕收剂研究方向及前景

(4)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程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2.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2.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2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3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
        1.3.4 含酯基或酰胺基团的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3.2 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联结基1,2-双(溴乙酰氧基)乙烷的结构表征
        2.4.2 中间体N-[3-(二甲基氨基)丙基]脂肪酰胺的结构表征
        2.4.3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_n-(BAE)-C_n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与方法
        3.3.1 Krafft点的测定
        3.3.2 表面张力的测定
        3.3.3 电导率的测定
        3.3.4 微极性的测定
        3.3.5 胶束聚集数的测定
        3.3.6 胶束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测定
        3.3.7 流变性质的测定
        3.3.8 泡沫性能的测定
        3.3.9 润湿性能的测定
        3.3.10 乳化性能的测定
        3.3.11 抗静电性能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_n-(BAE)-C_n的Krafft点
        3.4.2 C_n-(BAE)-C_n的表面性质
        3.4.3 C_n-(BAE)-C_n的胶束化热力学性质
        3.4.4 C_n-(BAE)-C_n的微极性
        3.4.5 C_n-(BAE)-C_n的胶束聚集数
        3.4.6 C_n-(BAE)-C_n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
        3.4.7 C_n-(BAE)-C_n的流变性质
        3.4.8 C_n-(BAE)-C_n的泡沫性能
        3.4.9 C_n-(BAE)-C_n的润湿性能
        3.4.10 C_n-(BAE)-C_n的乳化性能
        3.4.11 C_n-(BAE)-C_n的抗静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4.3.2 微极性的测定
        4.3.3 浊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_n-(BAE)-C_n与PVP混合体系
        4.4.2 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
        4.4.3 NaBr对于C_(12)-(BAE)-C_(12)与NaPAA混合体系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含羧基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聚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活性剂的综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2.3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质
        1.3.1 分子结构的影响
        1.3.2 环境的影响
    1.4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体相性质
        1.4.1 临界胶束浓度
        1.4.2 溶液的聚集行为
    1.5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1 公路建设与养护
        1.5.2 石油工业
        1.5.3 农业
        1.5.4 洗护
    1.6 立题依据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
        1.7.1 研究内容
        1.7.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含羧基磷酸酯钠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方法
        2.2.3 结构表征
        2.2.4 产率测定
        2.2.5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6 电导率的测定
        2.2.7 芘荧光光谱的测定
        2.2.8 等电点的测定
        2.2.9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2.2.10 分水时间的测定
        2.2.11 泡沫性能测定
        2.2.12 乳化沥青的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2.3.2 红外分析
        2.3.3 氢核磁谱图分析
        2.3.4 质谱分析
        2.3.5 元素分析
        2.3.6 产物D_1~D_4的表面化学性能
        2.3.7 电导率及热力学函数
        2.3.8 产物D_1~D_4胶束的微极性
        2.3.9 预胶束化现象的判定
        2.3.10 等电点分析
        2.3.11 表观活化能的探讨
        2.3.12 动态光散射分析
        2.3.13 分水时间
        2.3.14 泡沫性能
        2.3.15 乳化和拌和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羧基磺酸钠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方法
        3.2.3 结构表征
        3.2.4 产率测定
        3.2.5 表面张力的测定
        3.2.6 电导率的测定
        3.2.7 芘荧光光谱的测定
        3.2.8 等电点的测定
        3.2.9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3.2.10 分水时间的测定
        3.2.11 泡沫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结论
        3.3.1 产率的测定
        3.3.2 红外分析
        3.3.3 氢核磁谱图分析
        3.3.4 质谱分析
        3.3.5 产物Q_1~Q_4的表面化学性能
        3.3.6 电导率及胶束化热力学函数
        3.3.7 产物Q_1~Q_4胶束的微极性
        3.3.8 预胶束化现象的判定
        3.3.9 等电点分析
        3.3.10 表观活化能的探讨
        3.3.11 动态光散射分析
        3.3.12 分水时间
        3.3.13 泡沫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钾盐矿资源概况
        1.1.1 钾盐矿的特征
        1.1.2 中国钾盐矿资源概况
        1.1.3 世界钾盐矿资源概况
    1.2 钾盐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1.2.1 冷分解-正浮选法
        1.2.2 反浮选-冷结晶法
        1.2.3 兑卤结晶法
        1.2.4 热溶结晶法
    1.3 钾盐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3.1 正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3.2 反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
        1.4.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药剂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样品
    2.4 试验方法
        2.4.1 捕收剂的结构表征
        2.4.2 矿物浮选试验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接触角测试
        2.4.5 表面张力测定
        2.4.6 浊度测定
        2.4.7 Krafft点对比试验
第三章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的浮选性能
    3.1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1 合成路线
        3.1.2 合成步骤
    3.2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3.2.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2 质谱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3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纯矿物的浮选性能研究
        3.3.1 常温下捕收剂用量对KCl及 NaCl可浮性的影响
        3.3.2 矿浆pH值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3.3 浮选温度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3.4 0 ℃下捕收剂用量对KCl及 NaCl可浮性的影响
        3.3.5 浮选用水中MgCl_2含量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4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的浮选分离研究
        3.4.1 常温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正浮选试验研究
        3.4.2 0 ℃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正浮选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的浮选性能
    4.1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4.1.1 合成路线
        4.1.2 合成步骤
    4.2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4.2.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3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纯矿物的浮选性能研究
        4.3.1 常温下捕收剂用量对NaCl及光卤石可浮性的影响
        4.3.2 矿浆pH值对NaCl可浮性的影响
        4.3.3 浮选温度对NaCl可浮性的影响
        4.3.4 0 ℃下捕收剂用量对NaCl及光卤石可浮性的影响
    4.4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的浮选分离研究
        4.4.1 常温下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反浮选试验研究
        4.4.2 0 ℃下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反浮选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红外光谱分析
        5.1.1 药剂作用前后钾石盐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5.1.2 药剂作用前后光卤石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5.2 接触角测试
        5.2.1 钾石盐矿接触角测试
        5.2.2 光卤石矿接触角测试
    5.3 表面张力测试
        5.3.1 季铵盐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测试
        5.3.2 吗啉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测试
    5.4 浊度测试
        5.4.1 季铵盐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浊度测试
        5.4.2 吗啉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浊度测试
    5.5 Krafft点对比
    5.6 吸附行为
        5.6.1 钾石盐矿正浮选吸附行为
        5.6.2 光卤石矿反浮选吸附行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咪唑G e m i n 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分析
2 系列咪唑G e m i n 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1 作为驱油剂和缓蚀剂在油气田开采领域的应用
    2.2 作为纺织助剂和杀菌剂在日用化工领域的应用
    2.3 作为清洗剂和脱模剂在金属防护领域的应用
    2.4 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3 结语

(8)氨基酸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合成与基础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强化采油技术
        1.1.1 注气驱油技术
        1.1.2 热力驱油技术
        1.1.3 微生物驱油技术
        1.1.4 化学驱油技术
    1.2 两性表面活性剂
        1.2.1 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2.2 磷酸酯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2.3 羧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3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1.3.1 N-酰基型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1.3.2 N-烷基型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1.3.3 O-烷基酯型氨基酸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1.4 选题目的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与测试仪器
    2.4 合成步骤
        2.4.1 柯林斯试剂制备长链脂肪醛
        2.4.2 维蒂希-霍纳尔反应制备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2.5 结构表征
        2.5.1 目标产物的红外波谱表征
        2.5.2 目标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6 反应条件优化
        2.6.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6.2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6.3 NaH对反应的影响
    2.7 小结
第三章 氨基酸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与测试仪器
    3.4 合成步骤
    3.5 目标产物结构表征
        3.5.1 目标产物的红外谱图
        3.5.2 目标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
    3.6 反应条件优化
        3.6.1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6.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Gemini氨基酸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
    4.3 实验仪器与测试仪器
    4.4 合成步骤
        4.4.1 SN反应制备Gemini氨基酸表面活性剂
        4.4.2 Kabachnik-Fields反应制备Gemini氨基酸表面活性剂
    4.5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4.5.1 目标产物的红外谱图
        4.5.2 目标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驱油用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基础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基于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物化性能研究
        5.3.1 临界胶束浓度(CMC)
        5.3.2 耐温性能
        5.3.3 抗盐性能
        5.3.4 动态接触角
        5.3.5 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
    5.4 基于Gemini氨基酸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能研究
        5.4.1 临界胶束浓度(CMC)
        5.4.2 耐温性能
        5.4.3 抗盐性能
        5.4.4 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三次采油
        1.1.1 三次采油国内外研究概况
        1.1.2 三次采油中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1.3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趋势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由来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分类
        1.2.3 Gemini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1.3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2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创新点
2 可反应烯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1 实验所需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2.4.3 表面张力测定
        2.4.4 稳态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2.4.5 泡沫性能测定
        2.4.6 乳化性能测定
        2.4.7 粒径测定
        2.4.8 润湿性能测定
        2.4.9 界面张力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红外光谱分析
        2.5.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5.3 表面活性分析
        2.5.4 荧光光谱分析
        2.5.5 泡沫性能分析
        2.5.6 乳化性能分析
        2.5.7 粒径分析
        2.5.8 润湿性分析
        2.5.9 界面张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可反应酰胺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所需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红外光谱表征
        3.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3.4.3 表面张力测定
        3.4.4 稳态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3.4.5 泡沫性能测定
        3.4.6 乳化性能测定
        3.4.7 粒径测定
        3.4.8 润湿性能测定
        3.4.9 界面张力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光谱分析
        3.5.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5.3 表面活性分析
        3.5.4 荧光光谱分析
        3.5.5 泡沬性能分析
        3.5.6 乳化性能分析
        3.5.7 粒径分析
        3.5.8 润湿性分析
        3.5.9 界面张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AEO-9复配
    4.3 复配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4.4 复配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4.4.1 实验条件
        4.4.2 实验方法
        4.4.3 不同浓度驱油体系驱替效率
        4.4.4 不同驱油体系驱替效率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聚乙二醇联结的Gemini脂肪醇磷酸酯的制备及其皮革加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表面活性剂
        1.1.2 Gemini表面活性剂
    1.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普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
        1.2.2 Gemini磷酸酯表面活性剂
    1.3 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产物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2.2.3 分析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磷酸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3.3 产物结构的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乳液稳定性
        3.2.3 乳化力
        3.2.4 乳液粒径
        3.2.5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2.6 润湿性
        3.2.7 泡沫性
        3.2.8 聚集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液稳定性
        3.3.2 乳化力
        3.3.3 乳液粒径
        3.3.4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
        3.3.5 润湿性
        3.3.6 泡沫性
        3.3.7 聚集性
    3.4 本章小结
4 Gemini脂肪醇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对皮革加脂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加脂工艺
        4.2.3 坯革柔软度的测定
        4.2.4 坯革对加脂剂的吸净情况
        4.2.5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
        4.2.6 坯革透水汽性的测定
        4.2.7 坯革接触角的测定
        4.2.8 坯革吸水率的测定
        4.2.9 坯革抗静电性的测定
        4.2.10 坯革扫描电镜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坯革纤维的柔软度
        4.3.2 坯革对加脂剂的吸净情况
        4.3.3 坯革纤维的机械性能
        4.3.4 坯革纤维的透水汽性
        4.3.5 坯革纤维的疏水性
        4.3.6 坯革的抗静电性
        4.3.7 坯革纤维的SEM观察分析
        4.3.8 16-400与矿物油的协同加脂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一种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进展[J]. 阳光,罗科华,李超.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2(01)
  • [2]季铵盐型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郭乃妮,王小荣,古元梓,韩一诺,孔裕,荆程程. 石油化工, 2021(06)
  • [3]季铵盐类捕收剂在矿物浮选脱硅中的研究进展[J]. 赵媛媛,徐伟,石波,田言,程潜,梅光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02)
  • [4]酯官能化酰胺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陆小豪. 江南大学, 2021(01)
  • [5]含羧基两性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聚集性能研究[D]. 陈雅雯. 山东大学, 2021(12)
  • [6]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D]. 成晨.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7]系列咪唑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郭乃妮,韩一诺,孔裕,白哲,徐如意,胡景涛. 皮革与化工, 2021(02)
  • [8]氨基酸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合成与基础应用研究[D]. 赵文辉.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D]. 吴瑶佳.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10]聚乙二醇联结的Gemini脂肪醇磷酸酯的制备及其皮革加脂性能[D]. 简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新型 Gemini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