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报告研讨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1](2020)在《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水电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于中国这个能源消耗大国来说,水电更是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必将大力发展。本论文以Y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梳理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和文献资料,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接着运用PEST理论、SWOT分析等市场分析工具,全面分析了Y公司在水轮发电设备市场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会和威胁。通过分析发现Y公司当前水轮发电设备营销活动中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售后服务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营销结构模式单一以及促销推广力度不够四个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优化方案。一是产品与服务策略,包括整合技术研发资源、产品种类多样化、建立“伙伴”型关系的水电EPC项目业务流程管理以及成立专门售后服务组织;二是价格策略,包括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实行差异化定价;三是渠道策略,采用线上和线下多渠道销售方式,加强渠道管理;四是促销策略,包括建立团队化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技术性传播、利用高层交流访问机会推销产品。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顺利实施,从建立和完善大客户管理关系,完善营销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整合公司信息资源以及优化人才结构四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和营销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业务开展提供策略指导,并为行业内其他公司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许贝贝[2](2020)在《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进行电力结构化、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风水等随机可再生能源将会更多地被电力系统所消纳。水电作为调峰调频重要角色,将会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工况调节和非最优工况运行两个重要发展趋势。准确认识在非最优工况运行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变化特征,对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系统的灵活性运行和维护区域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价值。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轴系振动剧烈,以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为核心的PID调速器控制效果无法保证发电机角速度的稳定性,这严重威胁了水轮发电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的发电可靠性。论文以水轮机调节系统发电机角速度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为关键科学问题并对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进行改进以研究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和综合性能评估问题,并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基于最优工况设计的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因轴系振动微小而忽略其对调速器控制的影响,这已不适应能源结构改革背景下电力系统对水轮发电机组全工况运行的新要求,故提出基于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评估非最优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建模新思路——传统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模型的耦合统一围绕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与水力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系统论述和分析调节系统与机组轴系耦合关系和参数传递方式。通过对三种耦合方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水轮机调节系统在部分负荷或过负荷工况下的模拟精度。主要包括:(1)以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发电机角速度与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形心偏移一阶导数为耦合界面参数,实现了调速器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的模型统一;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和基于纳子峡水电站现场测量轴系偏移峰峰值数据作对比探究统一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机组轴系形心偏移不受流量变化的影响,即工况变化形心偏移值保持不变,且轴系固有频率基本保持不变。可见,通过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的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相互作用关系极不明显,且在轴心偏移上模拟精度较差。(2)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与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对比探究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水轮机调节系统动态响应模拟误差在稳定值无差别,在过渡过程下模拟误差超过10%。可见,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机组在过渡过程下调节系统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但在过渡过程中模拟误差较大。(3)以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对轴系不对中故障振动实验测量的轴心轨迹和振动频率与所建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组固有频率模拟误差小于3%。可见,通过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在模拟不对中故障时表现出较好的模拟精度。2.围绕非最优工况下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关系复杂且参数取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的发电可靠性评价困难问题,提出利用敏感性和可靠性分析工具量化不同工况下机组发电可靠性的新构想——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发电可靠性指标及其初步应用(1)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从水电站参数设计角度对机组模型参数进行随机不确定性定义,并选择发电机角速度和发电机形心偏移作为调节系统和轴系系统模型输出值,从而得到机组在稳定运行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单参数敏感性排序和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排序,进而确立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场景设计原则。(2)不同场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指标选取与评估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选择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五个动态指标作为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研究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的故障响应、调节性能等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发电系统调节能力对随机风低标准差和梯度风高平均值低标准差极为敏感。相反,对阵风属性指标(即风速频率、幅值和偏移量)的调节敏感性较弱。此外,快速响应(以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与稳定响应(以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表示)之间的主导因素评价比较复杂。但当快速响应与稳定响应相一致时,就很容易对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做出评价。3.为克服传统风水互补系统以天为最小时间尺度而忽略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性能状态的经济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秒级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经济性评估方案——资源利用度、平抑性等级和综合效益分析通过研究风电资源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效应,给出简单时空尺度等效方案,进而提出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风速变异系数、波动系数和平抑系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获取风水互补系统的动态响应,并计算年运行内的售电效益、调峰效益、节省能源效益、机组启停成本、导叶疲劳损失成本、维护成本(无导叶损失)等,全方位衡量水电站在调节风电功率变化场景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初步试算结果表明,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尹浩霖[3](2019)在《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内以水电和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大,同时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水电和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发电主力军已先行成为新的市场竞价主体,因此传统的事后维修和无差别计划维修策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体制下对发电系统运维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预防性维修策略是当前设备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在传统核电和火电领域已开展较多研究,但是在水电领域以及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风电领域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维修策略应用案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是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近几年较为热门的维修策略理论,但传统RCM理论主要应用于航空设备和武器装备领域,直接照搬使用难以满足当前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的现实要求。本文的目标是以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实际为基础,开展基于RCM理论的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的应用研究,针对传统RCM理论实施过程中主观因素为主、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实际缺点进行改进,并对影响预防性决策的故障危害度量化方法、可靠度量化方法、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终使RCM决策理论成为可以有效包含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因素、可靠度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的复合因素预防性维修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分析RCM基本理论模型,找出传统RCM理论在发电设备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主观因素考虑过多、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技术缺陷。针对水电和风电领域发电设备实际情况,按照RCM理论实施要求,对影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制定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三个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构建融合三个影响因素的发电设备RCM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预防性维修辅助决策系统。(1)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较为复杂的功能和结构,以实际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和部件的失效机理、故障模式及后果影响问题,提出了基于灰色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模型,给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方法和求解算法,并根据实际应用反馈,表明相较于传统RCM理论中使用的矩阵图法具有更高的设备危害度区分精度,同时在工程应用方面扩展和优化了传统FMECA分析表内容。(2)针对当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历史故障小样本条件下所导致的可靠性量化指标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发电设备可靠性量化函数模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构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可靠性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实际算例与传统威布尔分布函数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函数模型算法具有更高的评估准确性。(3)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难以定量评价的问题,对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电厂运维人员的全方位调研和运维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设计了包含9项影响因素的设备重要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发电设备运维数据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具体的得分结果,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理论模型的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各子系统及部件的设备重要度评估体系,得到较为全面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设备重要度等级。(4)基于以上设备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引入熵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熵理论模型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RCM决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融合了改进后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因素、设备可靠度量化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使RCM决策过程得到完善和优化,通过实例与传统RCM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其决策结论更符合现场运行实际及工程应用要求。(5)以前述评价及决策模型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了数据库、数据接口等技术开发了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的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通用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检修维护决策平台,集成了故障数据导入和统计分析功能、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功能、可靠性分析功能、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及其子系统与部件的预防性维修决策支持。
王鸿振[4](2019)在《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水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和额定水头逐渐增大,水电站厂房中水力荷载、电磁荷载和机械荷载的作用相应增强,水电站厂房的结构振动现象愈发突出。国内外多个水电站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振动安全问题。本文从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关系、不同振源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多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的影响等问题出发,通过原型观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仿真等手段,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一高水头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通过模型响应与实测振动校核,验证了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耦合模态分析和响应计算发现机组和厂房结构的第一阶振型表现为发电机转子、上机架、定子机架和风洞围墙的联合水平振动,自振频率为8.4Hz;机组和厂房结构各节点在水平向的相互耦合作用比较显着,呈现分层耦合的特点。基于荷载和结构刚度开展敏感性分析,发现了机组轴系及厂房结构的竖向振动对实测水力荷载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敏感性差异;研究了轴承刚度和磁拉力刚度等参数对机组和厂房结构振动的不同影响。(2)基于原型观测分析,结合信息熵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振动特性开展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水电站厂房结构进行振动测试,分析了不同结构测点的振动规律。基于长时间低频监测数据的信息熵特征,研究了不同厂房结构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差异,量化分析了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发现水力荷载在振动剧烈的低负荷工况下作用最显着,单独贡献占比达到76.7%。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对极限工况水力荷载作用下的厂房结构振动进行研究,得到不同结构振动强度的分布规律。(3)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在机组间的传播问题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机组间结构振动的传播公式,揭示了不同方向和不同频率振动在多机组段间的传播规律。研究发现横河向振动在相邻机组间的振动传播比例为17%到25%左右,强于顺河向振动和竖向振动;低频水力荷载与转频荷载引起结构振动的传播比例基本相当。最后应用有限元模型得以验证。
滕启治[5](2017)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文中指出水电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优先开发利用水电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是我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冷却技术是保证水轮发电机的绝缘寿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大型水坝和水轮发电技术的发展,水轮发电机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这对冷却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外大型水轮发电机常用的全空冷、半水内冷和蒸发冷却3种冷却技术,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对各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潜力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传统的技术评价研究中,分析方法多采用单一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难以从能源、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将生命周期评价(LCA)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相结合,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冷却技术的环境性能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和政府做出高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1742篇论文,对水电领域22年来的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2)构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化理论的技术政策分析方法框架。从专利分析切入,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TRIZ理论和S曲线技术预测理论,建立能定量支撑技术政策制定的分析方法框架,并拟合得到S曲线方程,预测得到未来三种技术的发展状况分别是:水内冷技术在目前已经基本达到稳定,全空冷技术在2030年达到稳定,蒸发冷却技术在2050年达到稳定。(3)构建基于LCA/LCC的集成评价分析方法体系,以李家峡40万KW空冷和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为案例进行环境经济综合评价研究,蒸发冷却单元比空冷单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47.08%,最终评价得到蒸发冷却机组99.2分,空冷机组70.2分。
陈启文[6](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研究说明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于牡丹[7](2013)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保护维护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保大型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以保证给用户和电力系统不间断地供应电能源,必须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止故障停机。本文从分析水轮发电机组的结构和维护检查周期入手,简单介绍了维护检修过程的特点,并以此为延伸,对新兴的模糊专家系统在水轮发电机组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大型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维护检修保护系统进行探讨。
刘洋,吴梦艳,孙雅玲,张东林[8](2012)在《哈电高压交流电机绝缘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哈电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和核电的汽轮发电机及水轮发电机定子绝缘系统的现状和发展。介绍了以哈电环保LD-F绝缘体系为代表的高压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电机、核电主泵电动机等的绝缘技术。并对国内相关绝缘材料单位研发新型的环保绝缘材料替代进口材料提出期望。
李鲁明,王洁刚,滕进,冯陈晨,孙德花,王依群,禤俊名,张思众,刘帅,余德方,王立涛[9](2009)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之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持续完善,逐步建成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队伍落实、运行机制有效、创新平台夯实、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文化浓厚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目标迈进。
张侃君[10](2008)在《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代表的一大批装设有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电工程已投入运行和开工建设。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将逐渐成为我国水力发电的主要力量,其安全运行与否将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并且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对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发性能优异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是我国继电保护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论文围绕着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研发以及若干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包括:动态物理模型系统的构建、保护原理和技术的研究与改进等展开相应的工作。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保护系统方案进行了论述,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保护原理方案、装置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保护系统方案考虑了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结构、工艺和运行等诸方面的特点,并且借鉴了相关保护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经验。通过合理的组屏、完善的保护配置、成熟原理和新技术的有效结合、基于高性能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和模块化的软件结构,使保护系统在满足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运行要求的同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文中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动态物理模型系统进行了介绍。该动态物理模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进行结构模拟的试验系统,其主要元件和子系统的结构、参数、性能与原型机组相同或基本一致。在模型系统中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物理模型系统为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故障分析、参数设置、相关保护性能的检验和改进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理试验研究平台。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作为发电机最重要的主保护之一,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分支断线故障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横差不平衡电流和故障横差电流作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电流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横差保护定值的选择,保护判据的改进都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动模试验、数字仿真试验和真机试验对发电机处于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发电机各种内部故障的单元件故障横差电流变化规律也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算法、判据和定值整定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有方案相比,改进方案在具有较好可靠性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提高了保护的灵敏度,并实现了保护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良好统一。目前,在各种励磁回路接地保护中,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由于自身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当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中的元件参数选取不合适,以及接地电阻数值发生变化时均会影响保护的性能;另外,该保护在发电机处于空转和停机状态时无法检测励磁回路接地故障。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注入源采用专门的低频电压源,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无法根据保护现场实际情况对注入电压频率进行方便的调节。针对这些问题,文中对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参数的选择、电路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保护的实现方式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且,结合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优点,提出一种新型保护——外加电源切换式保护,保护在三峡电站的运行情况表明,保护运行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均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为了在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组的运行效益,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各种反时限特性保护进行了研究。包括对保护的各种动作特性曲线和保护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以及对整定计算、保护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形成适合于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最佳反时限特性保护方案。论文还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和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单相接地保护动模试验进行了介绍。试验结果验证了保护功能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以及保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后,论文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报告研讨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报告研讨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营销策略研究概述 |
2.1.2 大型设备行业营销策略概述 |
2.1.3 水电营销概述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组合4Ps理论 |
2.2.2 客户关系管理 |
3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现状与问题 |
3.1 Y公司简介 |
3.2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现状 |
3.3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售后服务不完善 |
3.3.2 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 |
3.3.3 营销渠道结构单一 |
3.3.4 促销推广力度不够 |
4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环境分析 |
4.1 水电行业概况 |
4.2 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治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文化环境 |
4.2.4 技术环境 |
4.3 营销环境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SWOT分析小结 |
5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
5.1 产品与服务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6 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建立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 |
6.2 完善营销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6.3 整合公司信息资源 |
6.4 优化人才结构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能源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能源结构大转型下的水电角色 |
1.2.2 能源结构调整水电调节重任 |
1.3 水力发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
1.3.1 水轮机调节系统之发电可靠性 |
1.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之轴系振动 |
1.3.3 风光水多能互补分析 |
1.4 发电可靠性研究综述 |
1.4.1 敏感性分析 |
1.4.2 可靠性分析 |
1.4.3 经济性分析 |
1.5 课题来源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模型及随机扰动分析 |
2.1 引言 |
2.2 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随机扰动概述 |
2.2.1 引水系统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2 水轮机线性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及随机扰动 |
2.2.3 同步发电机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4 负荷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5 调速器动态模型 |
2.2.6 励磁系统动态模型 |
2.2.7 水轮机调节系统任务与调节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1 引言 |
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2.1 以发电机角速度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2 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3 以水力激励力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值仿真抽样方法 |
4.2.1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原理 |
4.2.2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步骤 |
4.3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3.1 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 |
4.3.2 Sobol敏感性分析 |
4.4 基于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统一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4.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3 不对中参数对系统模型状态变量动态演化过程影响 |
4.4.4 发电机转子形心晃动幅度和不对中量关系 |
4.4.5 小结 |
4.5 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动力矩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5.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5.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5.3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验证 |
4.5.4 小结 |
4.6 基于水力不平衡和动力矩的耦合系统振动模态分析 |
4.6.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6.2 非线性模态级数法 |
4.6.3 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方法验证 |
4.6.4 一阶振动模态分析 |
4.6.5 讨论 |
4.6.6 小结 |
4.7 相继甩负荷工况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7.1 全局敏感性分析 |
4.7.2 模型验证 |
4.7.3 相继甩负荷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
4.7.4 相继甩负荷对调压室涌浪的影响 |
4.7.5 相继甩负荷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
4.7.6 小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1 一阶可靠度法 |
5.2.2 二阶可靠度法 |
5.3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3.1 基于水力激励力的耦合系统模型 |
5.3.2 混合光伏/风电微电网 |
5.3.3 参数不确定性对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影响 |
5.3.4 水力发电系统参数间相互作用对并网可靠性影响 |
5.3.5 水力发电系统轴系模型验证 |
5.3.6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 |
5.3.7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分析 |
5.3.8 小结 |
5.3.9 微电网系统参数 |
5.4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4.1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说明 |
5.4.2 风力发电系统风速模型场景 |
5.4.3 风水互补系统互补特性分析 |
5.4.4 风水互补系统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 |
5.4.5 风水互补系统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评估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力发电系统的综合调节优势 |
6.1 引言 |
6.2 基于时空尺度风水互补发电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 |
6.2.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2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等级评估 |
6.2.4 系统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模型 |
6.2.5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联合模型 |
6.2.6 各类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资源评估 |
6.2.7 小结 |
6.3 水力发电系统在调节风力波动方面的经济性评估 |
6.3.1 综合评价方法 |
6.3.2 风水互补特性分析 |
6.3.3 十四节点网络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综合优势分析 |
6.3.4 风水互补系统综合调节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现行维修策略缺点 |
1.1.3 研究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先进维修决策技术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2 RCM理论及应用研究 |
1.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4 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RCM基本模型及发电设备应用分析 |
2.1 引言 |
2.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理论 |
2.2.1 RCM的基本思想 |
2.2.2 RCM基本分析方法 |
2.2.3 RCM理论实施过程 |
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特点 |
2.3.1 水轮发电机组类型 |
2.3.2 灯泡贯流式机组系统划分 |
2.3.3 风力发电机组类型 |
2.3.4 风力发电机组系统划分 |
2.3.5 水电设备故障特点 |
2.3.6 风电设备故障特点 |
2.4 发电设备现行运维技术及RCM实施方案 |
2.4.1 桃源水电站设备基本情况 |
2.4.2 张北坝头风电场设备基本情况 |
2.4.3 传统RCM理论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
2.4.4 对RCM理论的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等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分析 |
3.2.1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的收集 |
3.2.2 水电故障数据统计 |
3.2.3 风电故障数据统计 |
3.3 发电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3.3.1 FMECA基本概念 |
3.3.2 发电设备FMECA实施基础 |
3.3.3 建立发电设备的FMECA表 |
3.4 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及改进 |
3.4.1 危害性矩阵分析法 |
3.4.2 传统FMECA中故障危害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
3.4.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 |
3.4.4 应用案例 |
3.5 发电设备FMECA的实用性改进 |
3.5.1 故障发生后快速定位故障原因 |
3.5.2 实现一般性FMECA分析结果与特定环境FMECA分析对比 |
3.5.3 实现与可靠性指标、SCADA监测数据关联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设备可靠性分析基础 |
4.2.1 设备可靠性量化分析流程 |
4.2.2 可靠性量化指标确定 |
4.3 发电设备寿命分布模型 |
4.3.1 威布尔分布模型 |
4.3.2 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4.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
4.4.1 线性ε-带支持向量回归机 |
4.4.2 支持向量回归机参数选择 |
4.4.3 估计精度的评价 |
4.4.4 应用实例 |
4.4.5 样本量大小对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实例 |
4.5.1 灯泡贯流式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2 灯泡贯流式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3 风力发电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4 风力发电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5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微观可靠性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 |
5.2.1 发电设备重要度影响因素 |
5.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模型 |
5.2.3 对发电设备子系统级、部件级重要度分析实例 |
5.3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预防性维修决策 |
5.3.1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目标 |
5.3.2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的确定依据 |
5.3.3 基于费用最低的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模型 |
5.3.4 基于可用度的发电设备定期维修模型 |
5.3.5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模型 |
5.3.6 水电和风电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2.1 系统总体结构 |
6.2.2 系统功能分析 |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
6.3.1 数据库结构及构建方法 |
6.3.2 数据库内容及作用 |
6.4 系统模型库设计与管理 |
6.5 系统知识库设计与管理 |
6.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的实现 |
6.6.1 系统交互界面 |
6.6.2 故障数据录入 |
6.6.3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6.6.4 故障数据统计分析 |
6.6.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 |
6.6.6 发电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 |
6.7 案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站机组振动研究 |
1.2.2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研究 |
1.2.3 机组与厂房耦合振动研究 |
1.2.4 机组间振动影响及传播研究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的概化 |
2.2.1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竖直方向概化 |
2.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水平方向概化 |
2.3 耦合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2.3.1 竖直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3.2 水平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4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结构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荷载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1 水力荷载 |
2.5.2 电磁荷载 |
2.5.3 机械荷载 |
2.6 耦合振动响应计算及校核 |
2.6.1 响应计算 |
2.6.2 实测校核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模态及响应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耦合振动模态分析 |
3.3 不同荷载要素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3.1 荷载幅值大小 |
3.3.2 荷载频率成分 |
3.3.3 荷载相位差 |
3.4 不同部位刚度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4.1 竖向刚度 |
3.4.2 水平刚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实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分析 |
4.2.1 测试概况 |
4.2.2 振动位移强度分析 |
4.2.3 振动位移频域特性分析 |
4.3 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研究 |
4.3.1 机组结构振动规律分析 |
4.3.2 信息熵方法 |
4.3.3 不同测点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分析 |
4.5 厂房结构振动安全数值模拟研究 |
4.5.1 模态分析及共振校核 |
4.5.2 极限水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响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研究 |
5.1 引言 |
5.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 |
5.2.1 现场测试概况 |
5.2.2 初步测试结果分析 |
5.2.3 实测振动传播规律 |
5.3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机理 |
5.3.1 结构简化 |
5.3.2 振动传播模型的构建 |
5.3.3 传播规律分析 |
5.4 数值模拟和验证 |
5.4.1 多机组段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5.4.2 模型计算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文献计量分析 |
2.1 水轮发电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2.1.1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概述 |
2.1.2 国外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
2.1.3 国内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
2.2 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2.2.1 三大主流冷却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
2.2.2 不同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优缺点对比分析 |
2.2.3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总体发展情况 |
2.3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
2.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3.2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
2.3.3 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集成方法研究进展 |
2.3.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2.4 水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2.4.1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2.4.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的技术政策分析体系 |
3.1 技术生命周期及其分析方法 |
3.1.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1.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
3.2 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
3.2.1 TRIZ理论概述 |
3.2.2 TRIZ技术进化理论 |
3.2.3 TRIZ技术进化分析方法 |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水电技术进化分析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水轮发电技术进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进化分析 |
4.1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数据采集 |
4.2 全球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综合分析 |
4.2.1 申请趋势分析 |
4.2.2 主要竞争国家分析 |
4.3 中国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TLC分析与预测 |
4.3.1 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4.3.2 中国专利TLC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CA/LCC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
5.1 LCA与LCC集成分析的研究方法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TOPSIS法 |
5.2 LCA与LCC集成的技术框架 |
5.3 构建LCA与LCC集成方法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
6.1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概况 |
6.2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
6.2.1 生命周期评价 |
6.2.2 基于LCA和LCC的综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 |
附录A: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录B: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
附录C:能量(耗能工质)换算系数列表 |
致谢 |
(7)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保护维护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轮发电机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2. 水电站水轮机组运行设备的定期检修分析 |
3. 水电站水轮机组运行设备的状态检修分析 |
4. 小结 |
(10)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研究 |
1.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故障及保护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700MW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保护总体设计方案 |
2.3 保护原理方案 |
2.4 基于高性能微处理器的保护系统硬件方案 |
2.5 基于模块化结构的保护系统底层软件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物理模型及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构建原则 |
3.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特性 |
3.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的动模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及保护研究 |
4.1 引言 |
4.2 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
4.3 横差不平衡电流研究 |
4.4 不平衡电流对发电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机内部故障时横差电流的试验研究 |
4.6 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分析和改进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研究 |
5.1 引言 |
5.2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 |
5.3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方式的改进与分析 |
5.4 一种新型注入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的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反时限保护研究 |
6.1 引言 |
6.2 反时限过负荷保护研究 |
6.3 反时限负序电流保护(转子表层过负荷保护)研究 |
6.4 反时限过励磁保护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试验 |
7.1 引言 |
7.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 |
7.3 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绕组接地保护动模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工作 |
附录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方案及整定值 |
附录4 论文所涉及几种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基本参数 |
附录5 发电机保护系统综合动模试验录波图 |
四、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报告研讨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Y公司水轮发电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黄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D]. 许贝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D]. 尹浩霖.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4]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D]. 王鸿振. 天津大学, 2019(06)
- [5]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D]. 滕启治. 天津大学, 2017(08)
- [6]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7]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保护维护分析与探讨[J]. 于牡丹. 电子世界, 2013(14)
- [8]哈电高压交流电机绝缘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 刘洋,吴梦艳,孙雅玲,张东林.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12(01)
- [9]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A]. 李鲁明,王洁刚,滕进,冯陈晨,孙德花,王依群,禤俊名,张思众,刘帅,余德方,王立涛.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 2009
- [10]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D]. 张侃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