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国企改制 迷途还是方向 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1](2012)在《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国有企业为重要依托实体的国有资本的经营管理始终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通过分析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代理问题的存在现状,在比较分析主要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国家在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于长沙市经营管理国有资本的启示作用,最后提出了妥善解决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代理问题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展开分析的:首先,对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政府管理理论,以及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而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文献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委托代理链、代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代理问题给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带来的危害。再次,为了给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解决代理问题提供经验启示,本文以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以及以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为例,对它们在解决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出其对于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经验启示。最后,从完善政府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妥善解决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代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胡阳[2](2011)在《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此开创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局面。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由“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向“分级产权,分级监管”转变,地方政府分级监管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为此,积极探索本地区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目前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现状,以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政府监管理论为支撑,通过借鉴国外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监管模式和德国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优势,学习兄弟省市浙江、深圳、上海、武汉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提高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的思考,主要内容有:明确有效监管的“坚持有进有退、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整合;坚持依法监管、全面覆盖;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四大原则,健全监管的法规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加强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平台体系和公共监督体系;从完善市级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流程、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方法和提高监管机构监管水平三个方面提升长沙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从加强董事会建设、监事会建设、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培育战略、建立现代企业激励分配制度、加强企业职工民生保障六方面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构。
长沙市商业经济学会,长沙市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3](2008)在《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着1997年,长沙市国合流通企业产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10余年来,随着改革改制的深入推进,流通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通企业走出政府怀抱,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曾经抱着"铁饭碗"的国有企业职工在推进企业改制、实施"两个置
李双福[4](2007)在《论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人力资源属性的变革》文中指出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重大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它一直享受着政府给与的无限扶持,而国有企业的职工也一直拥有着相对于任何其他单位的就职人员来讲更加特权化的“全民身份”,他们这种“国家职工”的人力资源属性,正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的国有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而政府也被这些本应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企业拖累得效率低下,苦不堪言。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在交代相关概念,结合严重的现实问题后,提出若想要走出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关系的这种怪圈,就必须从“人”这个本质问题入手。在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国有资产退出问题,更要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非市场化的问题。务必要通过国企职工身份置换来改变国企的人力资源属性,这样才能给政府真正“减负”,还企业和员工以活力。本文研究了国企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从职工、企业和国家三个角度对其做了成本-收益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职工身份置换的实际操作方法,实践当中可能发生的主要问题以及有效对策,最后说明了国企职工身份置换的重要成效。
胡春才,刘美红[5](2006)在《参与一项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是一种荣幸——对话罗放良》文中研究说明
伍岚[6](2006)在《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即MBO(Management Buy-Out),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相对有效的形式,MBO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以及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综合采用了比较、分析和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务操作上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MBO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理论的基础;第三介绍了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第四探讨了此案例成功的原因:政策的许可、政府的大力支持、收购条件的符合、对管理层的有效激励、增资扩股模式的创造使用和后期的有效整合,都是其成功的要素,而后期的有效整合尤为重要。同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尚不合理,融资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政府;最后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虽然我国在过去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管理层收购本身的积极作用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积极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进行探索,加快对管理层收购定价、融资等制度的创新。并对定价的问题提出了可借鉴国外的价值评估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的披露,增加收购价格的透明度,使定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在融资方面提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方式、加强风险投资基金的运用、积极探索融资新方式。
邱振华[7](2006)在《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文中认为城市供水产业是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命脉产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相关,城市供水企业因其公益性与自然垄断性,多年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传统国企经营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体制的许多弊端逐一凸现:普遍亏损、服务质量低下、建设资金缺乏、劳动效率低、技术进步慢、冗员严重、管理落后等等。而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打破垄断、改善服务的呼声此起彼伏、大量外来资本试水城市供水产业的现象也风起云涌,从中央到地方的宏观政策中,要求供水企业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的决心也日渐分明。本文以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水业)作为背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研究城市供水企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问题。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原长沙市自来水公司整体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下辖长沙供水有限公司等八家全资和参股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资产总额过23亿元。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围绕长沙水业基于“产业化、市场化”的宏观政策与市场背景对自身长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选择和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推动长沙水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以期对长沙供水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内供水行业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通过论述战略管理研究动态与实践,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同时对国内供水行业及长沙水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在推进水业市场化的背景下,依据供水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政策,运用PEST和SWOT战略分析工具,通过细致的战略分析与战略匹配,提出了长沙水业的发展基本定位:即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策略使供水主业实现密集性成长;而通过对企业战略资源的分析,结合市场情况,将大力推进供水辅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供水主业与辅业的战略扩张,最终实现供水产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在对公司发展进行基本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业务组合演化抉择、市场竞争互动对策调整规划以及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制定出长沙水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为落实公司的发展基本定位和战略规划,文章最后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硬件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对长沙水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和实施步骤。
韦敬华[8](2005)在《长沙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是以变革为对象和内容的管理方法,是对期望实现的变革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实施一系列的活动。它是在资源和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增强组织的竞争力、谋求长远的发展而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产权改革是指为了使企业成为具有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对其产权制度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对产权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长沙华晖泵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晖公司”)作为行业内骨干国有企业,曾一度辉煌过,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所属传统机械行业受了极大的冲击,致使经营业绩每况愈下。面对这种严峻局势,长沙华晖公司如何以改革促发展,如何以创新内生机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国家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和精神,华晖公司已经确立了部分国有产权退出的基本改革思路,即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此改革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华晖公司发展现状和机制体制性障碍的分析,试图对其股份制改造方案进行分析设计,并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组织、控制、实施等阶段的有效措施进行构思。本文从产权理论入手,全面分析现行机制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的阻碍因素,对以职工身份置换与经营者持相对大股相结合的实施改革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策划,旨在寻找一条适合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模式,同时为同类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刘晓明[9](2004)在《走向合约:国有企业改革的法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合约理论自科斯1937年首创以来,经过几代经济学家和法经济学家的发展,现已成为企业理论中比较前沿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将企业视为是一组合约的联结,是一个(或一组)由各类资源所有者缔结的市场合约。市场中的企业只有完全按照市场合约的要求运作,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中国的国有企业目前主要是由一组非市场合约所组成的,无论是产权合约、劳动合约,抑或是激励合约,都存在行政取向的企业家任用机制、产权不清的企业资产耗散机制、平衡关系的企业管理松散机制和反应迟钝的市场竞争隔离机制等负面效应。本文从合约的角度指出走向市场合约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暨国有企业改革的取向,提出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用合约重构国家与企业、职工和经理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探讨合约重构的基础条件是生产要素市场化、权力行使法治化和合约规则体系化;认定合约重构的关键是彻底实现产权置换、身份置换和经理权置换;观察到合约重构的结果是所有者移进和社保移出;指明合约重构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成为强大的竞争者。最后提出国有企业的合约重构特别依赖于法律的保护和法律保护机制最低限度应达到的条件。
张立勇[10](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与难点。经过不懈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触及产权变革的“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中不断发生。MBO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种有效的企业并购行为,是有它相当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的。但是在中国的改革中,它被直接移植,实际被赋予过多功能,如希冀用MBO来明晰产权关系、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用于企业管理层激励等。实际上,中国的MBO涉及转轨经济中产权变革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公平、效率与正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这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争论之激烈,观点对立之尖锐,实属罕见,说明MBO在中国是否普遍适用是存在着问题的,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讨。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对实施MBO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实施MBO的后果是造就“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的局限性分析,以认清MBO的本质及其作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演进入手,分析了不触及国有产权变革的“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不能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在中国的遇到了严重阻力、存在着困境和问题,就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应进行“两权合一”的改革,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而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混为一谈的学者的观点,正是那些主张在中国应该使MBO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主流形式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中国国有、乡镇集体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到经营者持大股的“二次改制”的制度变迁的路径自然推演的分析,利用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社会调查与国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阐明经营者持大股和管理层收购(MBO)对国有、乡镇集
二、长沙国企改制 迷途还是方向 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国企改制 迷途还是方向 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国有资本管理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
1.2.3 关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资本管理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代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2.1.2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问题 |
2.1.3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
2.2 产权理论 |
2.2.1 产权内涵与结构 |
2.2.2 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 |
2.2.3 所有权理论 |
2.3 政府管理理论 |
2.3.1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
2.3.2 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3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 |
3.1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链 |
3.1.1 长沙市国有资本政府代理制下的委托代理链 |
3.1.2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链 |
3.1.3 长沙市国有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链 |
3.2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代理问题的产生 |
3.2.1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代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3.2.2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代理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
3.2.3 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代理问题产生的特殊原因 |
3.3 代理问题对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带来的危害 |
3.3.1 签订合同前的“逆向选择” |
3.3.2 签订合同后的“道德风险” |
3.3.3 长沙市国有资产配置无效率与市国有资产流失 |
第4章 解决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代理问题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4.1 主要欧美国家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4.1.1 英国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1.2 美国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1.3 法国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2 主要亚洲国家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4.2.1 韩国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2.2 日本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2.3 印度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经验与启示 |
4.3 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 |
4.3.1 对比分析 |
4.3.2 主要经验启示 |
第5章 妥善解决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代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府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 |
5.1.1 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 |
5.1.2 明确政府国有资本监管部门职能 |
5.1.3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
5.1.4 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系 |
5.2 充分利用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
5.2.1 经理人市场 |
5.2.2 资本市场 |
5.2.3 产品市场 |
5.3 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
5.3.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5.3.2 完善企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国有资产 |
2.1.2 政府监管 |
2.1.3 有效监管标准 |
2.2 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
2.2.2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
2.2.3. 政府监管理论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
第3章 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及分析 |
3.1 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 |
3.1.1 长沙市国有企业资产状况 |
3.1.2 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情况 |
3.1.3 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成效 |
3.2 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监管缺位与干预越位并存 |
3.2.2 公众机构有效监管的缺失 |
3.2.3 监管部门监管能力有欠缺 |
3.2.4 被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
3.2.5 被监管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
3.3 影响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因分析 |
3.3.1 有效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
3.3.2 监管体系不健全 |
3.3.3 监管机制有效性不足 |
3.3.4 中介监管机构公信力缺失 |
3.3.5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4章 国内外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及其启示 |
4.1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及启示 |
4.1.1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国有资产监管启示 |
4.1.2 德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优势 |
4.1.3 国外国有企业有效监管启示 |
4.2 国内省市国有资产有效监管实例分析 |
4.2.1 浙江省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
4.2.2 深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
4.2.3 上海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
4.2.4 武汉市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
4.2.5 国内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经验 |
第5章 提高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的思考 |
5.1 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 |
5.2 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5.3 提升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监管能力 |
5.4 加强对中介机构公信力监管 |
5.5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论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人力资源属性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人力资源属性的内涵探讨 |
(一) 国有企业职工的“全民职工”身份 |
(二) 国有企业职工全民身份的特点 |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全民属性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适应性分析 |
(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积极作用 |
(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 |
三、全民职工身份置换---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属性的变革路径 |
(一)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提出和涵义 |
(二)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理论依据 |
(三)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意义 |
(四)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成本 |
(五)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所带来的收益 |
(六)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实际操作 |
(七)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其对策 |
(八)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的成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6)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体系 |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及动因分析 |
2.1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2.1.3 激励机制理论 |
2.2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分析 |
2.2.1 管理层动因分析 |
2.2.2 企业理论动因分析 |
2.2.3 政策动因分析 |
第三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介绍 |
3.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背景 |
3.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 |
3.3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实施后的效果 |
第四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的分析 |
4.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成功的原因 |
4.1.1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一般分析 |
4.1.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特色分析 |
4.2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
4.2.1 公司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问题 |
4.2.2 融资的问题 |
4.2.3 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的启示 |
5.1 在中小型国有企业试点实行MBO的重要意义 |
5.2 MBO在我国现阶段国企改革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
5.2.1 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 |
5.2.2 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
5.2.3 有利于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成长 |
5.3 MBO运作中难点的建议 |
5.3.1 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定价的建议 |
5.3.2 管理层收购融资安排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战略管理研究动态与实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长沙水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
2.1 国内供水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分析 |
2.1.1 国内供水行业发展现状 |
2.1.2 国内供水行业市场化背景 |
2.1.3 国内供水行业市场化进程 |
2.2 长沙水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
2.2.1 长沙水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2 长沙水业的发展困境分析 |
2.2.3 长沙水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分析 |
第3章 长沙水业的发展定位分析 |
3.1 供水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与政策依据 |
3.1.1 供水产业发展中的企业战略理论思考 |
3.1.2 公共产品理论用于供水产业发展的思考 |
3.1.3 供水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政策依据 |
3.2 供水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PEST 分析 |
3.2.1 政治因素分析(P 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E 分析) |
3.2.3 社会因素分析(S 分析) |
3.2.4 技术因素分析(T 分析) |
3.3 供水发展的SWOT 分析 |
3.3.1 优势(S 分析) |
3.3.2 劣势(W 分析) |
3.3.3 机会(O 分析) |
3.3.4 威胁(T 分析) |
3.3.5 战略分析与战略匹配 |
3.4 长沙水业的发展基本定位 |
3.4.1 对供水主业实施密集性成长战略 |
3.4.2 对供水辅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
第4章 长沙水业发展战略规划 |
4.1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 |
4.1.1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
4.1.2 企业战略能力的形成 |
4.1.3 企业家能力的提升 |
4.1.4 企业文化的调整 |
4.1.5 持续性创新 |
4.2 业务组合演化抉择 |
4.3 市场竞争互动对策调整规划 |
4.3.1 供水生产与运营类竞争互动对策规划 |
4.3.2 供水工程与材料类竞争互动对策规划 |
4.3.3 房地产类的竞争互动对策规划 |
4.3.4 供水高科技类竞争互动对策规划 |
4.4 内部管理机制创新 |
第5章 长沙水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议 |
5.1 供水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
5.1.1 引入战略投资推进市场化进程 |
5.1.2 推进主辅分离 |
5.1.3 培育水相关的多元化产业 |
5.1.4 推进跨地域经营 |
5.2 发展战略规划中的硬件建设 |
5.2.1 水厂建设 |
5.2.2 管网建设 |
5.3 供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 |
5.3.1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
5.3.2 成本控制模式创新 |
5.3.3 供水营销体系业务重组 |
5.3.4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长沙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综述 |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产权理论与国企产权改革实践 |
2.1 产权理论 |
2.1.1 产权概念与产权清晰 |
2.1.2 本文之产权涵义 |
2.1.3 产权结构理论 |
2.2 产权与现代企业制度 |
2.3 产权改革历程和主要模式 |
2.3.1 国外主要产权改革模式 |
2.3.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历程 |
2.3.3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3章 华晖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华晖公司基本情况 |
3.1.1 总体概况 |
3.1.2 华晖公司现行体制筐架 |
3.2 华晖公司产权制度的主要问题分析 |
3.2.1 产权管理模式方面问题分析 |
3.2.2 委托代理关系方面的问题分析 |
3.2.3 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分析 |
3.2.4 直接影响生产经营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长沙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方案设计 |
4.1 产权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
4.1.1 基本思路 |
4.1.2 总体目标 |
4.1.3 有利条件 |
4.2 产权改革方案设计的原则 |
4.2.1 正确认识国有股东权的内涵 |
4.2.2 准确把握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向和途径 |
4.2.3 科学进行公司股权结构的设计 |
4.2.4 合理处理产权改革的相关问题 |
4.3 产权改革初步方案 |
4.3.1 公司资产界定情况及资产处置办法 |
4.3.2 股份制改造范围和基本内容 |
4.3.3 公司职工全民身份的置换方法 |
4.3.4 改革后的公司设立情况 |
4.4 长沙华晖公司产权改革配套方案 |
4.4.1 资产的评估和界定 |
4.4.2 资产的处置 |
4.4.3 华晖公司产权改革相关措施和后续工作 |
4.4.4 改革后形成的新的产权结构和人员结构 |
4.5 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方案评价 |
4.5.1 创新之处 |
4.5.2 缺陷和弊端 |
第5章 华晖公司产权改革对策措施 |
5.1 加强宣传,努力减少改革阻力 |
5.1.1 加强教育和沟通 |
5.1.2 鼓励职工参与 |
5.1.3 适当地进行谈判和实施强制 |
5.2 市场导向,加快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
5.2.1 独立实体模式 |
5.2.2 代管模式 |
5.2.3 控股公司管理模式 |
5.2.4 政府接管模式 |
5.3 以人为本,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
5.3.1 鼓励办理内退 |
5.3.2 鼓励自谋职业 |
5.3.3 鼓励轮岗换位 |
5.4 周密策划,依照科学程序推进改革 |
5.4.1 第一步——员工购股 |
5.4.2 第二步——置换身份 |
5.4.3 第三步——召开首届股东会 |
5.4.4 第四步——新公司员工招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走向合约:国有企业改革的法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思路与结构 |
0.3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市场合约重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1.1 合约理论与企业合约结构 |
1.1.1 合约和约因 |
1.1.2 企业的合约理论 |
1.1.3 市场合约与非市场合约 |
1.1.4 企业合约结构 |
1.1.5 企业合约的特点 |
1.2 走向市场合约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 |
1.2.1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
1.2.2 从身份经济走向契约经济 |
1.2.3 从非合约经济走向合约经济 |
1.3 走向市场合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取向 |
1.3.1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行政划拨的全资隶属关系转向了多元化的股权合约关系 |
1.3.2 政府与厂长(经理)的关系由行政计划的指令关系转向了代理合约关系 |
1.3.3 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由计划招工的终身固定的隶属关系转向市场的合同关系 |
1.4 国有企业与国家、职工、经理人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1.4.1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从产权改革到合约重构的理由 |
1.4.2 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1.4.3 国有企业与职工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1.4.4 国有企业与厂长(经理)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非市场合约分析 |
2.1 所有者缺位导致产权合约的缺失及其原因 |
2.1.1 产权主体不清晰 |
2.1.2 现有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到位 |
2.1.3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后果及改革的必要性 |
2.2 劳动合约的失效及其原因 |
2.2.1 “全民职工”身份问题的提出 |
2.2.2 国有企业职工的全民身份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
2.2.3 “全民身份”演绎出职工是国有企业的隐性所有者 |
2.2.4 劳动合约的缺失成为国有企业的百病之源 |
2.3 激励合约的缺失及其原因 |
2.3.1 管理者的激励合约 |
2.3.2 职工的激励合约 |
2.4 国有企业非市场合约的负面效应 |
2.4.1 行政取向的企业家任用机制 |
2.4.2 产权不清的企业资产耗散机制 |
2.4.3 平衡关系的企业管理松散机制 |
2.4.4 反应迟钝的市场竞争隔离机制 |
2.5 国有企业非市场合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合约重构 |
3.1 国有企业改革合约重构的条件 |
3.1.1 生产要素市场化 |
3.1.2 权利行使法治化 |
3.1.3 合约规则体系化 |
3.2 国有企业改革合约重构的关键是彻底实现“三个置换” |
3.2.1 产权置换 |
3.2.2 身份置换 |
3.2.3 经理权置换 |
3.3 国有企业合约改革重构的结果是“所有者移进”和“社保移出” |
3.3.1 “所有者移进” |
3.3.2 “社保移出” |
3.4 国有企业合约重构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竞争者 |
3.5 小结 |
结束语 |
附录 |
附录1:改革产权制度 理顺劳动关系——长沙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情况汇报 |
附录2: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国企改制是求知过程 |
附录3: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相关概念 |
0.2 选题意义与论文研究目标 |
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0.2.2 论文研究目标 |
0.3 主要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逻辑结构 |
0.5 论文的创新点 |
理论篇: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
1 国内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
1.1 国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
1.1.1 国外关于MBO的理论分析 |
1.1.2 国外关于MBO的实证研究 |
1.2 国内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关于MBO相关理论的探讨 |
1.2.2 国内关于MBO的实证研究 |
2 中国MBO研究的理论框架 |
2.1 MBO一般理论依据分析 |
2.1.1 MBO与委托一代理理论 |
2.1.2 MBO与现代企业产权理论 |
2.1.3 MBO与人力资本理论 |
2.1.4 MBO与企业激励理论 |
2.1.5 MBO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
2.1.6 小结:对上述MBO理论依据的评论与反思 |
2.2 MBO与现代股份公司理论 |
2.2.1 现代公司组织制度演进的内在机制 |
2.2.2 从“两权合一”到“两权分离” |
2.2.3 “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公司委托-代理模式及其代理成本 |
2.2.4 代理关系产生的必然性 |
2.2.5 代理关系的收益 |
2.2.6 小结:现代股份公司理论演绎的逻辑结果——MBO一般不适合大型企业 |
2.3 MBO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 |
2.3.1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
2.3.2 中国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的异化形式 |
2.3.3 小结:MBO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有大企业 |
2.4 MBO与中国中小企业改革 |
2.4.1 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MBO改革 |
2.4.2 国有、集体中小企业MBO试点之一:湖北仙桃市的改革 |
2.4.3 小结:中国国有集体小企业可以有选择的实行MBO改革 |
现状篇:上市公司MBO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 上市公司MBO在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
3.1 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与股市偏差 |
3.1.1 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 |
3.1.2 中国股市的偏差 |
3.2 上市公司MBO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沿革 |
3.3 中国上市公司MBO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
3.2.1 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MBO的审视 |
3.2.2 公司管理层对上市公司MBO评判 |
3.2.3 流通股东对上市公司MBO的质疑与反对 |
3.2.4 中国上市公司MBO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
4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困境与风险 |
4.1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困境 |
4.1.1 收购主体的选择困境 |
4.1.2 法律困境 |
4.1.3 公允定价困境 |
4.1.4 融资困境 |
4.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危害及其不可克服性 |
4.2.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危害 |
4.2.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不可克服性 |
比较篇:上市公司MBO的中外比较研究 |
5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启示 |
5.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的历史发展沿革 |
5.1.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公司的历史发展沿革 |
5.1.2 上市公司MBO在英国公司的历史发展沿革 |
5.2 上市公司美国、英国MBO发展演进的逻辑分析与启示 |
5.2.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历史发展演进的逻辑分析 |
5.2.2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发展演进的结论与启示 |
6 上市公司MBO中外比较及差异的本源分析 |
6.1 中国与美国、英国上市公司MBO重大区别 |
6.2 中国与美国、英国上市公司MBO重大区别本源分析 |
6.2.1 股权分置条件下的MBO变异表现 |
6.2.2 股权分置引起的NBO异化效应分析 |
6.3 股权分置下的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质分析 |
6.3.1 股权分置下的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质 |
6.3.2 股权分置下上市公司MBO对流通股东权益侵害分析 |
6.4 小结:MBO不适合中国上市公司 |
实证篇: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
7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
7.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
7.1.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概况 |
7.1.2 中国上市公司MBO对流通股东权益侵害的实证分析 |
7.1.3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分析与财富效应实证分析 |
7.1.4 小结:两点隐忧 |
7.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案例研究:3.12”后曲线MBO |
7.2.1 “3.12”后曲线MBO概况 |
7.2.2 曲线MBO案例分析 |
7.3 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与案例研究的结论 |
8 全文总结、政策建议、MBO形势研判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1 全文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MBO形势研判 |
8.4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四、长沙国企改制 迷途还是方向 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的代理问题研究[D]. 黄金. 湖南大学, 2012(05)
- [2]长沙市企业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研究[D]. 胡阳. 湖南大学, 2011(06)
- [3]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探析[A]. 长沙市商业经济学会,长沙市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2008
- [4]论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人力资源属性的变革[D]. 李双福. 吉林大学, 2007(03)
- [5]参与一项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是一种荣幸——对话罗放良[J]. 胡春才,刘美红. 企业家天地, 2006(08)
- [6]友谊阿波罗集团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与实务研究[D]. 伍岚.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7]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D]. 邱振华. 湖南大学, 2006(11)
- [8]长沙华晖公司产权改革方案设计[D]. 韦敬华. 中南大学, 2005(05)
- [9]走向合约:国有企业改革的法经济学分析[D]. 刘晓明. 中南大学, 2004(05)
- [10]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 张立勇.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管理层收购论文; 国企论文; 代理理论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