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udy on Ke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High Performance NdFeB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s(论文文献综述)
盖鹏祥[1](2020)在《混合稀土烧结磁体的磁性能调控及畴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自Nd-Fe-B磁体在二十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稀土永磁行业就一直在蓬勃发展。Pr、Nd元素是制备Nd-Fe-B烧结磁体的必备元素,几十年间被大量使用,而与其共伴生存在的La、Ce则大量堆积。这一方面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稀土资源利用不平衡。基于这种状况,对高丰度的La、Ce以及MM(Misch-Metal)的应用成为稀土永磁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使用双主相制备工艺,将Nd-Fe-B粉和MM-Fe-B粉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烧结制备高性能(Nd1-xMMx)-Fe-B磁体。但矫顽力因为MM添加量的增加而急剧降低,因此本实验通过添加低熔点Nd-Al-Cu合金粉的方式来进行改善。利用双主相工艺制备名义成分为(Nd1-xMMx)-Fe-B(x=0、0.3、0.5、0.7、1)的烧结磁体。当MM/RE由0%提高到100%后,磁体剩磁降低了26.25%(14.21kGs-10.48kGs),矫顽力降低了89.25%(13.40kOe-1.44kOe),磁能积降低了78.86%(48.54MGOe-10.26MGOe)。当x=0.3时,磁体的剩磁、矫顽力和磁能积分别是13.17kGs,6.23kOe和39.88MGOe,保持了良好磁性能。通过XRD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随着MM含量的增加,(Nd1-xMMx)-Fe-B烧结磁体中的主相仍为2:14:1结构。当x?0.3时,REFe2相衍射峰出现,并且随着MM添加量的增加,REFe2衍射峰的强度也随之增强,说明了磁体中REFe2相含量增加。对(Nd0.5MM0.5)-Fe-B烧结磁体进行元素分布以及磁畴结构的分析,磁体中有La、Ce元素扩散进部分Nd-Fe-B主相晶粒表面,形成了Nd元素在内,La、Ce元素在外的晶粒结构;用磁光克尔显微镜观察平行于取向方向的磁畴,在x=0的磁体中畴结构为条形畴,添加MM的磁体部分晶粒的畴结构趋向于迷宫畴,且在富La、Ce元素的晶粒中畴结构趋向于迷宫畴,说明磁体的取向度变差。MM的添加导致磁性能降低,本文通过向(Nd1-xMMx)-Fe-B(x=0.3、0.5、0.7)烧结磁体添加1wt.%的低熔点Nd-Al-Cu合金粉,优化磁体的微观结构及矫顽力。在不降低剩磁的情况下,x=0.3的磁体,矫顽力提高了51%(6.23kOe-9.38kOe);x=0.5的磁体,矫顽力提高了21%(5.90kOe-7.14kOe);x=0.7的磁体,矫顽力提高了43%(3.18kOe-4.55kOe)。研究发现,导致矫顽力升高的原因是磁体的富稀土团聚现象得到改善,形成了均匀的薄层晶界相,并包围了主相晶粒,使相邻主相晶粒间的耦合效应减弱。同时,由于Nd元素的扩散,迫使磁体由La、Ce元素在外,Nd元素在内的核壳结构转变为La、Ce元素在内,Nd元素在外的核壳结构,改善了晶粒边缘的各向异性。
董文杰[2](2020)在《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制备工艺与显微组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钕铁硼永磁体被称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永磁材料中性能最好的,也是目前综合磁性能最高的永磁材料。因其具有高的剩磁、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人们对其极为关注,且原料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烧结钕铁硼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磁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生产的低成本和高效益一直是钕铁硼生产企业所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成分(选取山西汇镪磁材有限公司不同牌号的N52、N42、N38系列样品),用一系列测试仪器及表征手段分别测试不同冷却温度和不同冷却速度以及成分变化对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得出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N52甩片分别观察其在四种不同冷却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发现:冷却温度在1420.2℃时,可观察到多处断断续续的点分布区域,大部分是细小的等轴晶、细碎晶粒,观察不到明显的富钕相;在1422.8℃和1426.0℃时,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粗大的谷状晶,夹杂一些细小微晶;而在1424.4℃时,样品的形貌最好,柱状晶尺寸较细,分布均匀性增强,生长方向也较好。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保持冷却温度在1424.4℃时,出现了最好的微观组织形貌。(2)通过对N38甩片分别观察其在三种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微观组织,分析发现:铜辊转速为1.0 m/s时,有足够的时间生长,易造成柱状晶生长偏大,富Nd相聚集,会造成磁性能下降;铜辊转速为1.2 m/s时,由于合金液冷却速度较慢,熔体先在靠近辊面的一侧形核,且贴辊面形核长大,来不及形成柱状晶,易形成非晶,出现细小等轴晶;铜辊转速为1.5 m/s时,柱状晶尺寸比较均匀,主相晶粒以片状晶方式生长,片状晶很均匀、细小,形貌较好。(3)对N52(0N)、N42(4A)、N38(0G)的气流磨粉末在制粉阶段分别按照150:300:30和350:50:100的比例混匀,经过取向压制成型、烧结和回火得到A、B两种不同的磁体,通过实验研究发现:A磁体Dy元素的含量比B磁体高1.05 wt.%,矫顽力明显提高,由13.18 k Oe提高到17.82 k Oe,但剩磁由13.53 k Gs降低到12.9 k Gs,降幅不大。A磁体满足42H档系列产品,B磁体满足42M档系列产品。
彭显娟[3](2020)在《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之一,其研制和应用对中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为了扭转因稀土过度开采和外流而形成的环境破坏和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在限制稀土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稀土的中后端产业链,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稀土的重要终端产业之一,2006年已列入中国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之内。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也逐步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制造出了能够满足国内所需的产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大量出口至国外市场,但是迫于日本等国家过去对钕铁硼市场的垄断,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进入海外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仍然未能摆脱制约该产业高效发展的出口困境。因此,为了能够发挥中国稀土的最大利用价值和促进钕铁硼永磁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其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主要从进出口趋势、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国内主要出口地区及企业和相关专利布局这五大方面分析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现状,依据现状可知目前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存在的问题有:国外相关专利壁垒盛行对其出口影响严重,中国的相关专利布局不合理制约其出口,国外在华投资企业增加使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使其过度依赖目标市场。其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关于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相关资源优势、研究与开发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外新兴应用领域的推动和相关专利壁垒这五大因素对其出口的影响。然后从企业角度分析了中国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问题,以实证检验出的出口影响因素和企业自身这两大方向来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还探讨其开拓海外市场的路径。最后,本文从政府、行业门户和企业这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有助于优化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并且促使国内部分所需钕铁硼永磁材料由进口替代的具体建议。
蔡乃星[4](2020)在《(Sm1-xRex)Co5稀土永磁体的微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mCo5基永磁体受限于钴元素作为战略金属,产量较少,生产成本高。但是SmCo5基永磁体在高温、恶劣服役环境下的优异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何实现SmCo5基永磁体的性能和成本优化,成为了一直以来的探索热点。研究发现,在Re Co5基永磁材料中Pr Co5和YCo5永磁体具有优异的磁性能,用Pr和Y元素替代SmCo5中的部分Sm元素,制备出高性能的(Sm1-xRex)Co5永磁体是很好的选择。本文使用传统粉末冶金液相烧结法通过调整成分和优化工艺,制备了Sm1-xYxCo5和Sm0.6Pr0.4Co5烧结磁体,并对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在Sm1-xYxCo5磁体的主相中加入适量的成分为SmCo1.7的液相合金,制备了Sm0.7Y0.3Coz和Sm0.5Y0.5Co5烧结磁体,探究了z值、液相合金添加量和烧结工艺对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Sm0.7Y0.3Coz和Sm0.5Y0.5Co5烧结磁体的磁性能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磁体中Y含量越多磁性能下降。计算得出Sm0.7Y0.3Coz和Sm0.5Y0.5Co5铸锭的各向异性场HA分别为286.4 k Oe和210.4 k Oe。当z值为4.76,液相合金添加量为6 wt.%时,在烧结温度为1150℃时Sm0.7Y0.3Coz磁体磁性能参数为:Br=9.4 k G,Hcj=18.3 k Oe,(BH)max=22.0 MGOe,密度为8.13g/cm3。通过取向后磁体的XRD峰强比计算结果以及EBSD的晶体取向结果说明了磁体具有较好(00l)取向。在1160℃制备的Sm0.5Y0.5Co5磁体最佳磁性能为:Br=8.8 k G,Hcj=13.7 k Oe,(BH)max=20.2 MGOe,密度为7.76 g/cm3。通过取向后磁体的XRD峰强比计算结果以及EBSD的晶体取向结果说明了两种磁体均具有较好(00l)取向。其次,制备了Sm0.6Pr0.4Co5永磁体,探究了液相对烧结磁体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在固定成分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磁体的磁性能,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磁体,并研究其微观结构的差异。在液相合金添加量为6 wt.%时,使用1150℃烧结制备了Sm0.6Pr0.4Co5磁体,最佳磁性能参数为:Br=10.5 k G,Hcj=20.6 k Oe,(BH)max=22.2 MGOe,密度为8.27 g/cm3,磁体退磁曲线方形度尚有待提高。25-100℃时剩磁温度系数α=-0.06%/℃,矫顽力温度系数β=-0.37%/℃。磁体中相组分为1:5主相和少量的富稀土相(R-Rich)。取向后的XRD结果表明,取向峰变强,取向度为I(002)/I(111)=51.4,这表明该磁体的取向结果较好。EBSD结果也表明晶粒的取向都接近(00l)取向。
曾基灵[5](2020)在《HDDR技术应用于烧结钕铁硼晶界调控与表面处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个人消费类产品以及智能制造领域对高性能永磁体需求的增加,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受到更多的关注。经过三十多年的技术发展,烧结钕铁硼的最高的磁能积已经逼近其理论极限,近乎完美。材料目前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在于满足一些更为严苛的使役环境。一方面,如永磁电机等设备要求磁体具有更高的室温矫顽力以抵抗高温下的退磁效应。目前增强矫顽力最高效的手段是晶界扩散,通过该过程,重稀土元素进入晶粒表层形成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场薄层,从而实现高效利用重稀土元素的效果,但作用深度受限。另一方面,受制于本身微观结构与化学性质,材料在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而失效。提高磁体耐蚀性,目前主要是利用金属镀层,然而成本较高,且污染较重。HDDR能够通过高温下可逆的氢反应促使一些稀土-铁/钴合金生成较为均匀的纳米晶,本论文工作通过利用HDDR的反应特性实现高效提高矫顽力与改善磁体耐蚀性能。一方面,通过HDDR反应细化稀土-铁/钴化合物辅相晶粒尺寸,实现对钕铁硼晶界环境的精确调控以提升磁体综合磁性能。研究了辅相在烧结过程中与主相合金共同作用下微观结构演变过程及元素迁移行为,不同晶界相以及元素迁移对磁体最终磁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计HDDR反应,在烧结磁体表层制备了50μm纳米晶层。研究了HDDR表面纳米化所带的耐蚀性以及表层力学强度提升的主要机理,阐释该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纳米晶辅相添加磁体在烧结过程过程中液相对重稀土向主相晶粒扩散的行为影响巨大。液相较少的区域,重稀土元素扩散停留在晶粒的浅表区域,晶粒内外层重稀土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液相较多的区域,晶粒内外层元素含量差异小。其中通过向稀土含量29wt.%的主相添加Dy Fe2,矫顽力提升效率达到了4.17 k Oe/1wt.%Dy。对Dy-Fe及Nd-Co辅相添加磁体的研究发现,Nd6Fe13Ga及Ia-3结构Nd2O3在晶界的良好分布是其最终磁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通过设计合理的HDDR反应方案,在普通烧结磁体表面形成了50μm左右的纳米晶层。表层耐蚀性提升的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表层纳米晶区域的三角晶界富钕相分散,晶界连续性差,阻止了沿晶界发生的腐蚀;二、纳米化表面在腐蚀环境中形成了成分均匀、总体化学势较低的纳米结构导致腐蚀难以发生,抑制了腐蚀原电池的形成;三、细化的晶粒致使表层的晶界密度增加,减小了表面电导,从而减小了腐蚀电流密度。对表面HDDR反应过程的研究发现,在歧化过程中,棒状组织首先在晶界附近形成并向里扩展。在磁体50~400μm深处,由棒状歧化组织演化而来氧化物颗粒镶嵌于主相晶粒之中,以及形成的晶格畸变区域是此处矫顽力恶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磁体尺寸的扩大,表层体积分数减小,表层对磁体整体退磁过程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赵东阳[6](2020)在《高性能钕铁硼磁粉的HDDR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钕铁硼磁性材料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已经成为制造行业的基础材料之一,世界各国对磁性材料的研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钕铁硼磁性材料。当前,各国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不加入Dy、Tb等重稀土的情况下提升磁体的性能。经过多年的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不被氧化的情况下降低钕铁硼磁粉的晶粒尺寸,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HDDR工艺(氢化-歧化-脱氢-再复合工艺)。然而,由于专用设备的缺乏和制备出的磁粉性能不稳定,使得HDDR工艺制备钕铁硼磁粉停留在实验室层次。本文所使用的HDDR处理设备是旋转式氢破炉,原料是工业生产的铸锭和速凝薄片,通过改变HDDR工艺参数研究钕铁硼磁粉性能变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将钕铁硼铸锭通过HDDR工艺制备钕铁硼磁粉,依次改变氢化-歧化氢压、温度和脱氢-再复合温度、氢压,通过研究工艺参数对磁粉的取向性、晶粒尺寸和富Nd相分布的影响,寻找最佳的工艺参数。钕铁硼铸锭的最佳HDDR工艺为:氢化-歧化氢压为50 k Pa,氢化-歧化温度为820℃,脱氢-再复合温度为860℃,脱氢-再复合氢压为3k Pa,磁粉的最佳磁性能为Br=7.775 k Gs、Hcj=14.679 k Oe、(BH)max=10.594 MGOe。(2)在上述实验研究基础上,在对钕铁硼速凝薄片的HDDR处理工艺中,依次改变脱氢-再复合温度、氢压。相比于原始铸锭,速凝薄片的晶粒取向性更强,经过HDDR工艺处理后,磁粉的晶粒沿着原始速凝薄片的柱状结构生长,晶粒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但经过HDDR处理后的不同粒径磁粉之间的磁性能差别较大,一方面,粒径较大的磁粉中组成成分更均匀,经过HDDR处理后,可以重新组合形成Nd2Fe14B主相,另一方面,粒径较大的磁粉中更容易继承原始速凝薄片的晶体取向。钕铁硼速凝薄片的最佳HDDR工艺为:脱氢-再复合温度为860℃,脱氢-再复合氢压为3k Pa,磁粉的最佳磁性能为Br=6.915 k Gs、Hcj=15.174 k Oe、(BH)max=9.324 MGOe。
汤明辉[7](2020)在《具有强去耦边界的烧结NdFeB永磁体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高性能烧结NdFeB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地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内禀矫顽力(Hcj)作为一种重要性能指标反映了永磁体的抗退磁能力。为提升Hcj,工业上通常添加重稀土 Dy,Tb以提升主相的磁晶各向异性场。然而,重稀土资源紧缺、价格昂贵,本研究选用轻稀土基合金构筑连续的强去耦合边界,最终获得了无重稀土高矫顽力磁体。以近正分(Nd,Pr)2Fe14B为主合金,低熔点Pr-Cu共晶合金作为辅合金替代传统的稀土-铁系边界相。通过研究辅合金的吸氢、脱氢行为确定了新的氢破、制粉及烧结工艺。系统阐述了Hcj与组织结构,回火行为间的联系,发现最佳回火温度为480℃,略高于边界相最低共晶温度(476℃)。对回火行为的讨论表明,矫顽力提升与非平衡界面固态扩散回复及边界相结构转变无关,而与富稀土、铜共晶液相迁移有关。共晶熔体自角隅向晶界处迁移,改变了边界相的分布形式,形成了连续地去耦边界,进而实现Hcj的大幅提升。重复升温及对冷速的调控,发现此类液相迁移过程具有可逆性。进一步在略低于最低共晶温度的460℃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固态回复机制并不适用。另外,还发现Pr-Cu合金共晶液相迁移方向与主相晶面方向有关,不仅大幅提升了磁体的抗弯强度,且获得了垂直c轴方向(404MPa)强于平行方向(345 MPa)的与传统磁体相反的反常磁体。采用Pr-Cu共晶合金快淬带对商用无重稀土 38M磁体(5 mm厚)进行晶界扩散处理,磁体Hcj由14.78提升至20.35 kOe(优于Dy-Cu合金处理磁体的17.19 kOe)。这是由于:不同于Dy-Cu合金晶内体扩散占主导,作用深度小(~500 μm),磁硬化组织需要在高温扩散阶段形成;Pr-Cu样品以晶界扩散为主导,作用深度大(~4mm),去耦组织在低温回火阶段就能形成。对于纳米级厚度的晶界相APT精确分析表明,强去耦晶界的产生伴随着晶界厚度(3-→ 11nm)的增加及铁原子浓度地稀释(65-→ 40 at.%)。由于Pr-Cu扩散的宏观特征受重力因素影响,磁体下表面扩散深度低,通过翻转扩散处理,进一步获得了全通透、平均晶粒度为6.87μm,Hcj达21.95 kOe的无重稀土烧结磁体。研究Pr-Cu与Pr-Al两种扩散源合金与具有不同稀土及铝元素含量的母磁体边界相的相互作用。与Pr-Cu合金不同,Pr-Al合金对不同磁体处理Hcj均有一定的提升,与主相混合焓为负的A1原子在液相向晶界处迁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r-Cu合金处理磁体Hcj变化主要在低温回火阶段;Pr-Al合金处理磁体Hcj变化主要在高温扩散阶段。确定了强去耦边界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一种和主相润湿性好的RE-Fe-Al(Al=4~6at.%)边界有关。稀土量为29.0及31.5 wt.%的磁体合金扩散深度相似,均不超过1.5 mm。发现了高铝38M(Al=0.74 wt.%)母磁体自身具有的薄层连续晶界相应是大幅提升合金扩散深度(~4 mm)的通道。对比研究了 Pr70Cu30及Pr80Al20速凝铸片(SC)的氢破制粉行为发现:前者吸氢能力强,显示出双相脱氢行为;后者表面具有钝化层,吸氢能力较弱,显示出单相脱氢行为。晶界扩散结果表明,扩散温度下Pr-Cu双相氢化细粉浆料脱氢后活性大,发生氧化,最终难以再复合实现“液相-液相”扩散。Pr-Al单相氢化细粉浆料脱氢熔融,可以实现“液相-液相”扩散。
郭帅[8](2019)在《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钕铁硼因其优异的磁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烧结钕铁硼制备工艺中熔炼速凝铸片和烧结过程是决定钕铁硼性能的关键环节。此外,元素掺杂也是调控钕铁硼结构与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钕铁硼企业,如何通过现有生产线获得各类高性能磁体,并实现高性价比是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山西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生产的N50、35H和35SH三种牌号钕铁硼产品为跟踪研究对象,重点针对熔炼速凝铸片和烧结两个工艺环节,对其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研究了Co掺杂以及双合金工艺对烧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N50、35H和35SH速凝片的结构和形貌。我们发现,随着DyFe含量的增加,富稀土相分布均匀性增强,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减弱,有利于制备具有高矫顽力的烧结钕铁硼磁体。熔炼铸片的厚度可通过转速调控,转速越大,速凝片越薄,抑制了α-Fe的产生,使铸片呈现良好取向。2.研究了掺杂DyFe合金及Co对烧结钕铁硼磁体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当镝铁的含量为2.4wt.%时,磁体的矫顽力从12.31 kOe提高到20.88 kOe,剩磁由14.33kG降低为12.11 kG。在损失少量剩磁的情况下,显着提高了烧结钕铁硼的矫顽力。通过改变Co掺杂量,使N档产品的微观组织和矫顽力得到优化,当Co含量是1wt.%时,矫顽力从11.01 kOe提高到12.33 kOe。3.采用双合金技术制备了Nd稀土含量少、磁性能优异的(Ce,PrNd)FeB和NdFeB双主相磁体,当磁体中25%的Nd被Ce取代后,其矫顽力和剩磁可分别达到12.2 kOe和12.76 kG,满足N35市场需求,且成本降低为同档产品的77.45%。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传统工艺和双合金方法获得不同牌号钕铁硼磁体,并对其核心工艺的微观结构与形貌进行了全面分析,为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工艺改进和性能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导,为低成本双主相磁体的批量生产确定了工艺路线。
王雪杰[9](2019)在《稀土产品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健参数设计是质量改进活动的重要技术方法,通常应用于产品或者生产过程的初始设计阶段,通过降低和控制产品质量的波动,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随着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日益复杂,稳健参数设计不仅要对多质量特性的稳健性及重要性进行度量与权衡,还需要考虑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多目标存在冲突性等情况。然而,大多数稳健参数设计方面的研究忽略了响应之间的相关性,因此,相关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钕铁硼热变形工艺过程的质量设计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与传统质量损失函数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响应存在相关性以及样本较小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多响应优化模型的问题,最终得到了热变形工艺的最佳参数水平组合。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如下:(1)本文所使用的方法考虑了多响应之间的相关性,特别适用于小批量复杂产品的质量设计问题。由于该类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数据极其有限而难以获取,同时,数据之间难免存在相关性,普通的优化设计方法难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2)本文通过计算各质量特性的质量损失函数值作为响应变量,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建立各响应变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改进了传统的质量损失函数。从而将具有相关性的多响应转化成具有更好解释能力的新综合变量—标准化损失偏差,有效地降低了多响应在优化过程中的冲突性和矛盾性。(3)本文以钕铁硼热变形工艺过程为研究背景,通过多种辅助分析技术在二维平面中直观地表现热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百分比等可控影响因子对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定量地分析了各可控因子解释响应变量集合的能力,得出磁粉MQPA的粒径、温度、变形百分比等可控因子对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同时,从热变形原理的角度加以解释,验证文中所得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最后,在归纳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钕铁硼热变形工艺的稳健设计研究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确定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张志新[10](2019)在《(MM,Nd)-Fe-B双主相磁体成分对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Nd-Fe-B磁体因其高磁性能、高性价比,被广泛应用,而且用量在逐年增加。由于Nd元素过量消耗会导致与其共伴生La、Ce元素出现积压,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混合稀土MM中稀土元素未经分离,高丰度稀土元素La、Ce含量约为80 wt.%。本论文采用混合稀土制备永磁体,将(MM,Nd)-Fe-B合金粉末与Nd-Fe-B粉末混合提高磁体矫顽力,并调整合金中稀土成分控制元素的扩散和分布,进一步优化(MM,Nd)-Fe-B双主相磁体的磁性能。将(MM,Nd)14.2-xFe79.8+xB6(x=0,1,2,2.5)与Nd15Fe79B6粉末按质量比例6:4进行混粉烧结。降低合金(MM,Nd)-Fe-B中稀土MM-Nd含量,磁体总稀土含量降低,磁体剩磁增加。(MM,Nd)14.2Fe79.8B6/Nd15Fe79B6磁体的矫顽力为9.50 kOe但(MM,Nd)13.2Fe80.8B6/Nd15Fe79B6磁体矫顽力降低至6.61 kOe,这是因为(MM,Nd)-Fe-B中MM-Nd含量降低,导致磁体晶间相减少,从而矫顽力下降。进一步降低(MM,Nd)-Fe-B中MM-Nd含量,Nd元素向(MM,Nd)-Fe-B相扩散替代La-Ce增强,因此(MM,Nd)-Fe-B晶粒边界磁晶各向异性场增大。所以MM8.8Nd3.4Fe81.8B6/Nd15Fe79B6双主相磁体矫顽力有所增加,达到7.70 kOe,磁能积为33.67 MGOe,磁体稀土中中混合稀土MM含量MM含量为40 wt.%。研究认为尽管总稀土含量降低,磁体磁晶各向异性场减小,但是磁体局部的各向异性场增加,使磁体的矫顽力增加,可以使烧结磁体矫顽力等磁性能增强。为了进一步提高(MM,Nd)-Fe-B双主相磁体中中混合稀土MM的含量,将MM8.8Nd3.4Fe81.8B6和Nd15Fe79B6按6:4,7:3,8:2,9:1混粉、烧结,制成磁体。随着Nd15Fe79B6在磁体中含量的减少,烧结(MM,Nd)-Fe-B双主相磁体的剩磁、矫顽力和磁能积均降低。但由于Nd15Fe79B6磁晶各向异性场高,双主相磁体仍可具有较高的矫顽力。因此当MM8.8Nd3.4Fe81.8B6和Nd15Fe79B6质量比为8:2时,MM含量约占总稀土量的55 wt.%,磁体Br=12.16 kGs,Hcj=4.57 kOe,(BH)max=29.30 MGOe,保持相对良好磁性能。但随着磁体中Nd15Fe79B6含量的继续减少,Nd15Fe79B6合金提高矫顽力的作用严重减弱,矫顽力降低,磁性能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Nd-Fe-B合金中Nd含量对双主相磁体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将合金Nd15Fe79B6中Nd原子百分比从15 at.%降低至13.5 at.%。将MM8.8Nd3.4Fe81.8B6和Nd13.5Fe80.5B6按6:4,7:3,8:2,9:1混粉烧结制成磁体。通过MM8.8Nd3.4Fe81.8B6/Nd13.5Fe80.5B6与MM8.8Nd3.4Fe81.8B6/Nd15Fe79B6两种磁体微结构和磁性能对比,发现在MM8.8Nd3.4Fe81.8B6/Nd15Fe79B6磁体中,Nd元素向(MM,Nd)-Fe-B相扩散替代La-Ce更显着,La、Ce元素向Nd-Fe-B主相扩散受到明显抑制,形成更多Nd-Fe-B主相,因此磁性能更好。这进一步说明优化合金成分、调控元素的扩散和分布可更大程度提高磁体磁性能。
二、Study on Ke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High Performance NdFeB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Ke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High Performance NdFeB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s(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稀土烧结磁体的磁性能调控及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稀土永磁材料 |
1.1.1 稀土资源现状 |
1.1.2 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 烧结RE-Fe-B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磁参量 |
1.2.1 各向异性场HA |
1.2.2 剩磁Br |
1.2.3 矫顽力Hcj |
1.2.4 最大磁能积(BH)max |
1.3 烧结Nd-Fe-B磁体的微观结构 |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与检测手段 |
2.1 实验方案设计 |
2.1.1 制备不同MM含量的RE-Fe-B双主相烧结磁体 |
2.1.2 通过晶界Nd-Al-Cu合金来改善RE-Fe-B烧结磁体的磁性能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2.2.1 实验原料及配方设计 |
2.3 实验步骤与使用设备 |
2.3.1 速凝铸片 |
2.3.2 熔炼铸锭 |
2.3.3 氢爆脱氢 |
2.3.4 气流磨制粉 |
2.3.5 磁场压型与等静压 |
2.3.6 烧结与热处理工艺 |
2.4 实验样品检测与分析 |
2.4.1 退磁曲线(B-H)检测 |
2.4.2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检测 |
2.4.3 密度(ρ)检测 |
2.4.4 X射线衍射(XRD)检测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2.4.6 磁光克尔显微镜 |
3 共伴生混合稀土永磁体的研究 |
3.1 制备工艺与实验流程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MM-Fe-B速凝片的微结构 |
3.2.2 利用共伴生混合稀土(MM)制备永磁体的磁性能 |
3.2.3 利用共伴生混合稀土制备永磁体的微结构 |
3.2.4 RE-Fe-B烧结磁体的畴结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Nd-Al-Cu合金掺杂对(MM,Nd)-Fe-B烧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1 制备工艺与实验流程 |
4.1.1 Nd-Al-Cu合金粉制备工艺流程 |
4.1.2 Nd-Al-Cu合金粉添加进(MM,Nd)-Fe-B烧结磁体的实验流程 |
4.1.3 Nd-Al-Cu合金粉添加进(MM,Nd)-Fe-B烧结磁体的磁性能 |
4.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制备工艺与显微组织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钕铁硼磁体制备方法 |
1.3.1 粘结法 |
1.3.2 热压-热变形法 |
1.3.3 粉末冶金法 |
1.4 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微观组织 |
1.4.1 基体Nd_2Fe_(14)B主相 |
1.4.2 富Nd相 |
1.4.3 富B相 |
1.5 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磁参量 |
1.5.1 剩磁B_r |
1.5.2 最大磁能积(BH)_(max) |
1.5.3 矫顽力H |
1.5.4 居里温度T_c |
1.5.5 方形度 |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实验制备过程与表征方法 |
2.1 烧结钕铁硼制备过程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流程 |
2.1.3 原材料的选择 |
2.1.4 熔炼 |
2.1.5 氢破碎 |
2.1.6 气流磨制粉 |
2.1.7 磁场取向与压型 |
2.1.8 真空烧结与回火 |
2.2 制备分析表征手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2 X射线衍射仪 |
2.2.3 激光粒度测试仪 |
2.2.4 磁滞回线仪 |
2.2.5 金相试样镶嵌及磨抛机 |
3 不同冷却温度对钕铁硼铸片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冷却温度对N52速凝甩片形貌的影响 |
3.3.1 宏观形貌分析 |
3.3.2 微观形貌分析 |
3.4 取向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冷却速度对不同工艺环节钕铁硼磁体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 不同冷却速度下的铸片工艺 |
4.4 1.5m/s(45PRM)冷却速度下的制粉工艺 |
4.4.1 氢破工艺 |
4.4.2 气流磨制粉工艺 |
4.5 1.5m/s(45PRM)冷却速度下的烧结工艺 |
4.5.1 烧结样品的显微组织分析 |
4.5.2 取向度分析 |
4.5.3 磁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成分对钕铁硼磁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显微结构分析 |
5.3.2 磁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 |
1.3.2 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1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基本范畴 |
2.1.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出口政策及效应研究 |
2.2.2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2.2.3 关于钕铁硼永磁材料原料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2.2.4 关于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现状及问题 |
3.1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现状 |
3.1.1 进出口趋势分析 |
3.1.2 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3.1.3 主要产品类别的出口市场分析 |
3.1.4 国内主要的出口地区及企业分析 |
3.1.5 中国钕铁硼的相关专利布局分析 |
3.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存在的问题 |
3.2.1 国外相关专利壁垒盛行,严重影响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 |
3.2.2 中国的相关专利布局结构不合理,制约其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 |
3.2.3 国外在华投资企业增加使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 |
3.2.4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过度依赖目标市场 |
第4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4.1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因素 |
4.1.1 资源优势 |
4.1.2 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
4.1.3 钕铁硼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4.1.4 国外新兴应用领域的推动 |
4.1.5 相关专利壁垒 |
4.2 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2.1 实证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2 模型设计 |
4.2.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出口的案例分析—以YS公司为例 |
5.1 公司简介 |
5.2 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现状 |
5.2.1 出口规模分析 |
5.2.2 产品结构分析 |
5.2.3 出口市场分析 |
5.2.4 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
5.3 YS公司出口钕铁硼永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1 出口占据的市场份额小,竞争力不足 |
5.3.2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开拓国际市场困难重重 |
5.3.3 出口的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
5.3.4 国内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有限,约束其产品出口 |
5.4 YS公司开拓钕铁硼永磁材料海外市场的路径探讨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行业协会层面 |
6.2.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Sm1-xRex)Co5稀土永磁体的微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稀土永磁材料概述 |
1.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
1.1.2 常用制备工艺及其磁参量 |
1.2 SmCo_5基永磁材料 |
1.2.1 SmCo_5基永磁材料的性质 |
1.2.2 典型R-Co基磁体 |
1.3 SmCo_5系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Sm_(0.7)Y_(0.3)Co_z烧结磁体的制备及研究 |
2.2.2 Sm_(0.5)Y_(0.5)Co_5烧结磁体的制备及研究 |
2.2.3 Sm_(0.6)Pr_(0.4)Co_5烧结磁体的制备及研究 |
2.3 磁体制备工艺路线 |
2.4 实验设备及原理 |
2.4.1 多功能永磁测量仪(B-H回线仪) |
2.4.2 振动磁体磁强计(VSM)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6 电子探针仪(EPMA) |
2.4.7 电子背散射设备(EBSD) |
2.4.8 磁光克尔显微镜(MOKE) |
2.5 其它设备 |
第3章 Sm_(1-x)Y_xCo_5烧结磁体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Sm_(0.7)Y_(0.3)Co_z烧结磁体的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研究 |
3.2.1 铸锭的成分设计、相组分和磁性能分析 |
3.2.2 球磨粉形貌和粒度分析 |
3.2.3 Sm_(0.7)Y_(0.3)Co_5磁体的工艺优化 |
3.2.4 Sm_(0.7)Y_(0.3)Co_z磁体的最佳z值 |
3.2.5 Sm_(0.7)Y_(0.3)Co_z磁体的微观结构研究 |
3.3 Sm_(0.5)Y_(0.5)Co_5烧结磁体的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研究 |
3.3.1 铸锭的成分设计、相组分和磁性能分析 |
3.3.2 球磨粉形貌和粒度分析 |
3.3.3 液相合金添加量对磁性能的影响 |
3.3.4 烧结工艺对磁体性能的影响 |
3.3.5 Sm_(0.5)Y_(0.5)Co_5磁体的微观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_(0.6)Pr_(0.4)Co_5烧结磁体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铸锭的成分设计和相组分分析 |
4.3 球磨粉形貌和粒度分析 |
4.4 液相合金添加量对磁性能的影响 |
4.5 烧结工艺对磁体性能的影响 |
4.6 Sm_(0.6)Pr_(0.4)Co_5磁体的微观结构 |
4.6.1 Sm_(0.6)Pr_(0.4)Co_5磁体的相组分分析 |
4.6.2 Sm_(0.6)Pr_(0.4)Co_5磁体的元素分布情况 |
4.6.3 Sm_(0.6)Pr_(0.4)Co_5磁体的晶体取向分析 |
4.6.4 Sm_(0.6)Pr_(0.4)Co_5磁体的磁畴观察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HDDR技术应用于烧结钕铁硼晶界调控与表面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稀土永磁材料发展及特性 |
1.1.1 钐钴1:5及2:17 永磁材料 |
1.1.2 钕铁硼永磁材料 |
1.2 材料磁学特性及其表示方法 |
1.3 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3.1 晶粒细化技术 |
1.3.2 HDDR反应 |
1.3.3 重稀土化合物晶界扩散 |
1.3.4 晶界相(成分、磁性及晶体结构)对矫顽力的影响 |
1.3.5 磁体耐蚀性及力学性能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与测试分析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1.1 磁体的制备 |
2.1.2 HDDR技术与工艺 |
2.2 测试和表征方法 |
2.2.1 磁学相关数据测量 |
2.2.2 微观组织结构表征 |
2.2.3 元素含量测量与物性分析 |
2.2.4 力学及其它性能测试 |
第3章 晶界添加HDDR纳米晶 |
3.1 引言 |
3.2 HDDR纳米晶制备 |
3.2.1 Dy-Fe合金 |
3.2.2 含其它元素(Al,Co,Cu)的合金 |
3.3 纳米晶辅相液相烧结行为及影响 |
3.3.1 微观结构变化与元素迁移过程 |
3.3.2 主相合金稀土含量对添加磁体性能影响 |
3.4 晶界相调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
3.4.1 含Ga主相合金添加DyFe_2 |
3.4.2 NdCo_2添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磁体HDDR表面纳米化 |
4.1 引言 |
4.2 表面纳米化磁体非磁学特性研究 |
4.2.1 微观结构 |
4.2.2 耐蚀性 |
4.2.3 力学性能 |
4.2.4 HDDR反应过程及微观结构演变 |
4.3 磁性能与适用性探究 |
4.3.1 氢反应对磁性能的影响 |
4.3.2 HDDR反应与缺陷 |
4.3.3 不同尺寸磁体退磁曲线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高性能钕铁硼磁粉的HDDR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磁性材料的发展 |
1.2.1 SmCo_5系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 |
1.2.2 Sm_2Co_(17)系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 |
1.2.3 Nd_2Fe_(14)B系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 |
1.3 技术磁参量 |
1.3.1 居里温度T_c |
1.3.2 饱和磁化强度M_s |
1.3.3 磁晶各向异性场 |
1.3.4 磁滞回线 |
1.4 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研究进展 |
1.4.1 晶界扩散 |
1.4.2 晶界掺杂 |
1.4.3 细化晶粒尺寸 |
1.5 HDDR磁粉研究进展 |
1.5.1 HDDR磁粉工艺研究进展 |
1.5.2 HDDR磁粉的矫顽力形成机理 |
1.5.3 HDDR磁粉的各向异性形成机理 |
1.6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样品制备 |
2.1.1 材料成分及制备流程 |
2.1.2 工艺路线 |
2.2 性能表征 |
2.2.1 XRD物相分析 |
2.2.2 微观组织分析 |
2.2.3 磁性能测试分析 |
第三章 钕铁硼合金铸锭的HDDR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钕铁硼铸锭HDDR工艺处理组织结构变化 |
3.3 不同氢化-歧化条件对铸锭磁粉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氢化-歧化氢压对磁粉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氢化-歧化温度对磁粉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脱氢-再复合条件对磁粉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脱氢-再复合温度对磁粉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脱氢-再复合氢压对磁粉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钕铁硼速凝薄片的HDDR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速凝薄片HDDR过程组织变化 |
4.3 不同脱氢-再复合条件对钕铁硼磁粉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脱氢-再复合温度对钕铁硼磁粉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脱氢-再复合氢压对钕铁硼磁粉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具有强去耦边界的烧结NdFeB永磁体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永磁材料 |
2.1.1 永磁材料基本特征 |
2.1.2 永磁材料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
2.2 烧结钕铁硼磁体简介 |
2.2.1 永磁材料基本特征 |
2.2.2 烧结钕铁硼磁体制备工艺 |
2.3 烧结NdFeB材料研究现状 |
2.3.1 高矫顽力烧结NdFeB磁体 |
2.3.2 机械性能研究 |
3 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
3.1 选题意义 |
3.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 |
4 Pr-Cu型边界烧结NdFeB磁体设计及回火行为 |
4.1 引言 |
4.2 Pr-Cu型边界烧结NdFeB磁体设计,磁性能及组织 |
4.2.1 双合金磁体设计 |
4.2.2 磁性能与组织 |
4.3 Pr-Cu型边界烧结NdFeB磁体回火行为 |
4.3.1 磁性能,组织与回火温度的相关性 |
4.3.2 磁体回火机制讨论 |
4.4 Pr-Cu型边界烧结NdFeB磁体断裂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Pr-Cu合金晶界扩散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Pr-Cu与Dy-Cu合金晶界扩散行为异同 |
5.2.1 晶界扩散实验设计及磁性能 |
5.2.2 Pr-Cu与Dy-Cu处理磁体组织及扩散动力学 |
5.2.3 磁体低温回火效应 |
5.3 磁体宏观扩散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6 扩散母磁体边界相与合金间的相互作用 |
6.1 引言 |
6.2 Pr-Cu与Pr-Al合金与磁体边界相作用 |
6.2.1 实验设计及磁性能 |
6.2.2 合金与母磁体边界相的相互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7 合金氢破粉晶界扩散行为研究 |
7.1 引言 |
7.2 Pr-Cu及Pr-Al合金氢破及晶界扩散行为研究 |
7.3 Nd-Dy-Al合金氢破及晶界扩散行为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引言 |
1.2 烧结钕铁硼发展现状 |
1.3 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技术 |
1.3.1 粉末冶金法 |
1.3.2 双合金制备工艺 |
1.4 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国家标准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实验过程与测量技术 |
2.1 烧结钕铁硼制备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2.1.2 实验流程与制备方案 |
2.1.3 配料 |
2.1.4 速凝带熔炼 |
2.1.5 氢破碎 |
2.1.6 气流磨制粉 |
2.1.7 取向成型 |
2.1.8 等静压 |
2.1.9 真空烧结与回火 |
2.1.10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样制备 |
2.2 分析表征手段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
2.2.5 磁滞回线仪 |
2.2.6 激光粒度测试仪 |
3 烧结钕铁硼熔炼铸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烧结钕铁硼熔炼铸片工艺 |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外观缺陷的速凝铸片的质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烧结钕铁硼制粉烧结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制粉工艺 |
4.3 烧结工艺 |
4.4 添加钴元素对磁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双合金磁体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稀土产品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结构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钕铁硼热变形研究现状 |
2.2 稳健参数设计的研究现状 |
2.2.1 田口方法文献综述 |
2.2.2 满意度函数方法文献综述 |
2.2.3 质量损失函数法文献综述 |
2.2.4 马氏距离法文献综述 |
2.2.5 广义线性模型文献综述 |
2.3 相关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3 相关基础原理与方法 |
3.1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概述 |
3.1.1 钕铁硼的磁性能参数 |
3.1.2 热压/热变形磁体制备技术 |
3.1.3 热变形钕铁硼磁性能优势 |
3.1.4 热变形磁体磁性能影响因素 |
3.1.5 热压钕铁硼的生产情况 |
3.2 稳健参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3.2.1 稳健参数设计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田口理论的稳健参数设计 |
3.2.3 满意度函数法 |
3.2.4 损失函数法 |
3.3 相关多响应理论与方法 |
3.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3.3.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钕铁硼热变形过程的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 |
4.1 热变形实验背景 |
4.1.1 确定研究数据集X和 Y |
4.1.2 数据标准化 |
4.2 交叉有效性分析 |
4.2.1 分析方法 |
4.2.2 分析结果 |
4.3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辅助分析 |
4.3.1 模型的合理性 |
4.3.2 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
4.3.3 特异样本的判别分析 |
4.4 多变量PLS模型的构建与比较分析 |
4.4.1 构建PLS模型的方法 |
4.4.2 构建PLS模型与分析 |
4.5 模型的优化与比较分析 |
4.5.1 构建优化指标 |
4.5.2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10)(MM,Nd)-Fe-B双主相磁体成分对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磁性材料及其功能和分类 |
1.2 稀土永磁材料及发展现状 |
1.3 烧结稀土永磁体微观结构 |
1.4 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磁参量 |
1.4.1 饱和磁化强度M_s |
1.4.2 剩磁B_r |
1.4.3 矫顽力H_(cj) |
1.4.4 最大磁能积(BH)_(max) |
1.5 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6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与检测手段 |
2.1 实验方案 |
2.2 实验步骤与使用设备 |
2.2.1 熔炼和铸锭 |
2.2.2 氢爆 |
2.2.3 气流磨制粉 |
2.2.4 取向压型与等静压 |
2.2.5 烧结与热处理工艺 |
2.3 实验原材料 |
2.4 磁体的磁性能检测 |
2.4.1 B-H测试 |
2.4.2 X射线衍射仪 |
2.4.3 扫描电镜检测与能谱分析 |
2.4.4 振动样品磁强计 |
3 (MM,Nd)-Fe-B中 MM-Nd含量对双主相磁体的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
3.1 合金(MM,Nd)-Fe-B中 MM-Nd含量对磁性能的影响 |
3.2 合金(MM,Nd)-Fe-B中 MM-Nd含量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Nd_(15)Fe_(79)B_6 添加量对MM_(8.8)Nd_(3.4)Fe_(81.8)B_6/Nd_(15)Fe_(79)B_6 双主相磁体的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
4.1 不同Nd_(15)Fe_(79)B_6 添加量磁体的磁性能 |
4.2 不同Nd_(15)Fe_(79)B_6 添加量磁体的微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5 Nd-Fe-B合金中Nd含量对双主相磁体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
5.1 合金中不同Nd含量双主相磁体的磁性能 |
5.2 合金中不同Nd含量双主相磁体的微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Study on Ke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High Performance NdFeB Sintered Permanent Magnets(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稀土烧结磁体的磁性能调控及畴结构研究[D]. 盖鹏祥.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2]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制备工艺与显微组织相关性的研究[D]. 董文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出口分析[D]. 彭显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4](Sm1-xRex)Co5稀土永磁体的微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D]. 蔡乃星.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HDDR技术应用于烧结钕铁硼晶界调控与表面处理的研究[D]. 曾基灵.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02)
- [6]高性能钕铁硼磁粉的HDDR工艺研究[D]. 赵东阳.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7]具有强去耦边界的烧结NdFeB永磁体结构和性能研究[D]. 汤明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8]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 郭帅.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稀土产品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D]. 王雪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10](MM,Nd)-Fe-B双主相磁体成分对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D]. 张志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