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发酵论文总结](https://www.lw73.cn/thumb/bc20b2640bcef922c8827f5e.webp)
问:谷氨酸对发酵的影响
- 答:生物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CoA的辅酶。生物素缺陷型菌种因不能合成生物素,从而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不饱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应减少,这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
问:谷氨酸的发酵过程及注意事项
- 答:菌种的制备:1、选取菌种,如“北京棒状杆菌”
2、活化:PH7.0~7.2,32℃斜面培养24h,冰箱4℃保存备用
3、菌种的扩大培养:
一级种子:采用液体培养基,由葡萄糖、玉米浆等组成,PH为6.5~6.8,在三角瓶中32℃震荡培养12h,冰箱4℃保存备用;二级种子:和一级种子类似,只是将葡萄糖换成水解糖,在种子罐中32℃通气搅拌培养7~10h。可移种活冷却至10℃保存
发酵原料的处理:淀粉-------水解(酸解或酶解)--------淀粉水解液
发酵生产:A、生长阶段:流加尿素供给氮源,并调节PH至7.5~8.0,温度为30~32流加尿素℃;
B、产酸阶段:流加尿素提供氨和维持PH7.2~7.4,37℃通气培养。
周期大约需30h
谷氨酸的提取纯化:等电点法等
问:谷氨酸发酵的发酵过程
- 答:在发酵过程中,氧、温度、pH和磷酸盐等的调节和控制如下:①氧。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其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溶氧不足时产生的是乳酸或琥珀酸。②温度。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 ℃。当菌体生长到稳定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产酸,因此,在发酵后期,可将温度提高到34~37 ℃。③pH。谷氨酸产生菌发酵的最适pH在7.0~8.0。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的pH会不断变化。如随着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会上升;当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时,pH会下降。其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pH呈酸性时生成乙酰谷胺酰胺。④磷酸盐。它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发酵结束后,常用离子交换树脂法等进行提取。
问:谷氨酸发酵机理是?
- 答: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问:硕士论文:用云存储技术来存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数据 这一方向是否有研究意义?求专业指点!
- 答:有,基于化学的数据基本上是零碎并且数据量大,使用云存储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