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癌(≤4cm)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贤[1](2021)在《LPN与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安全性与肿瘤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采用LPN或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病人共63例,其中LPN组27例,LRN组36例。收集后整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年龄(岁)、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cm)、肿瘤复杂程度根据R.E.N.A.L.评分确定、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血肌酐(umol/L)】、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24h血肌酐(umol/L)、术后住院时间(天)】、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生存情况的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LPN组的术中出血量100(150)ml高于LRN组50(50)ml(P<0.05)。LPN组的术后24h血肌酐88.52(19.19)umol/L低于LRN组111.96(23.48)umol/L(P<0.05)。LPN组和LRN组在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天)、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N与LRN都是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安全有效的手段,两组都能够获得较满意的2年生存率,虽然LPN比LRN术中出血量多,但是LPN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没有多于LRN组,可能与LPN较LRN能更好的保护肾功能有关。
刘守财[2](2020)在《改良R.E.N.A.L.评分系统在T1期肾细胞癌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肾癌是泌尿系肿瘤高发病恶性肿瘤且致死率第一,针对T1期肾癌患者,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的有效开展,提示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既有文献指南上的“适应症”而一刀切地进行肾分部切除术或者盲目地进行根治术甚至扩大切除,而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精确的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肾功能又能做到肾肿瘤RO切除(瘤控),然而既有的肾部分切除术R.E.N.A.L系统评估系统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探讨改良的R.E.N.A.L.系统在评估T1期肾癌患者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我院泌尿外科2017年-2019年收治的肾癌患者进行了分析,最终有50例患者纳入研究,50例患者均通过影像学诊断为肾肿瘤并病理学证实为肾癌,根据2010年版AJCC的TNM分期为T1期。本次研究采集的信息包括:瘤径比、身高、体重、年龄、肾动脉数量、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前肌酐与术后第1次复查肌酐差值、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依照《2014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推荐随访内容,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其中数据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应用改良R.E.N.A.L.评分系统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我们对传统R.E.N.A.L.评分进行的改良内容如下:1.引入了瘤径比的概念替代传统R.E.N.A.L.评分中单纯通过肿瘤大小来作为评估参数进行评分。将肿瘤最大径与患者患肾的最大径做比值,其中<1/3患肾记1分,≥1/3患肾,<1/2患肾记2分,≥1/2患肾记3分。2.将中国标准体重指数(BodyMasslndex,BMI)作为测量参数引入改良R.E.N.A.L.系统,其中BMl<24记1分,BMI≥24~<27记2分,BMI≥27记3分。3.肾动脉分支数:术前根据影像学寻找患者患侧肾脏的肾动脉分支数,将肾动脉分支数1支、2支、3支分别评记1分、2分、3分。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为低(6-10分)、中(11-13分)、高(14-18分)三个评分组,高评分即高手术难度风险组,中评分组即中手术难度风险组,低评分组即低手术风险难度组。结果:通过完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通过筛选的患者总数量为50例,男性32人,女性18人,所有患者影像学诊断为局限早期肾肿瘤,根据2010版AJCC肾癌TNM分期标准,均为T1期,其中术前患有轻度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2例,其余研究对象无明显严重基础疾病和相关并发症,研究对象肌酐数值在术前、术后皆正常,患者平均年龄:51.4±9.9岁,BMI平均值:26.9±3.5kg/m2,肿瘤平均最大直径:4.1±1.7cm,平均术中钳夹肾蒂时间:20.6±5.Omin,平均手术时间:131.0±48.8min,平均术后血红蛋白128.4±17.2g/L;平均住院天数:7.5±2.3d结论:肾肿瘤手术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复杂程度,而阻断肾动脉后的肾脏切除是根治性肾切除最主要的限速步骤,所以认为改良评分系统与根治性肾切除围手术期情况相关性较小,可能与肾部分切除术相关性更大。当前,肾癌的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是围绕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而来,分为经腹腔方式和经后腹腔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经腹肾部分切除术。我们进一步探究改良R.E.N.A.L.评分系统同50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情况的关系,不难发现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改良R.E.N.A.L.评分系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
杨军伟[3](2020)在《高危小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高危小肾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究影响其复发、转移或死亡的临床高危因素,旨在为高危小肾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个体化的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并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特殊小肾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其术前血液系统异常(如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等)、手术方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肾周肾窦脂肪浸润、静脉癌栓或肾盂肾盏侵犯情况、核分级、组织坏死、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基础病变、预后情况等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对高危小肾癌患者术后进展或死亡有显着影响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计71例高危小肾癌患者得到随访,男性40例,女性31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61.22±11)岁。肿瘤直径24cm,平均3.33cm。71例随访患者中,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64例,MIT家族异位性肾癌1例,乳头状肾癌I型1例,乳头状肾癌II型1例,肾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肾盂癌1例,未分类肾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WHO/ISUP核分级G1:1例、G2:33例、G3:29例、G4:8例。术前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4例,骨转移4例。术后病理分期pT1aN1M0 3例,pT1aN0M1 2例,pT3aN0M062例,pT3bN0M0 1例,pT3aN1M0 1例,pT3aN0M1 2例。随访4-88个月,其中术后复发、转移但尚未死亡8人,包括骨转移4人,肺转移2人,术区复发2人。术后死亡6人,包括骨转移死亡3人,脑转移死亡2人,肺转移死亡1人。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60岁以上)、有临床症状、肿瘤直径>3cm、外周血NLR≥2.067、WHO/ISUP核分级3-4级、高血压病对高危小肾癌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0岁以上)、有临床症状、外周血NLR≥2.067、肿瘤直径>3cm、WHO/ISUP核分级3-4级是高危小肾癌患者术后进展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部分小肾癌可表现为侵袭性生长,早期即出现局部侵犯、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高龄(60岁以上)、有症状性肾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067、肿瘤直径>3cm、WHO/ISUP核分级3-4级、高血压更容易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高龄(60岁以上)、有症状性肾癌、外周血NLR≥2.067、肿瘤直径>3cm、WHO/ISUP核分级3-4级是高危小肾癌患者术后进展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手术及后续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伍丁[4](2020)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及各组成费用、围手术期和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肾癌手术、术后病检确诊为肾癌且病理分期为局限性肾癌(T1-2N0M0期)患者162例,排除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合并其他肿瘤或其它重大疾病的患者、不能取得随访信息患者后,共有腹腔镜肾癌手术的患者(腹腔镜组)42例,开放手术的患者(开放组)106例。按照性别、年龄、肾癌病理类型及TNM分级等条件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最终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局限性肾癌患者42对。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各组成费用、围手术期及术后远期并发症等。对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对患者性别、是否吸烟、术前有无并发症、肿瘤侧别、TNM 分期(Tumour-Nodes-Metastasis Classification)、Fuhrman分级等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同时随访(截止2019年12月30日)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两种方式治疗肾癌的临床结局。[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侧别、术前有无并发症、是否吸烟、病理类型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通气时间两组间有明显差异。3、腹腔镜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开放组,两组间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别。两组间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两组间住院总费用、检查费、其他费用无明显统计学差;手术及麻醉费、材料费、药费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肾癌手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少于传统开放手术,且出血少、术后胃肠恢复快。两者间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远期并发症、远期生存期上无明显差异。2、两种手术方式总费用、检查费、其他费用无明显区别;腹腔镜手术手术及麻醉费、材料费较开放手术高;开放手术药费较腹腔镜手术高。3、局限性肾癌的手术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在围手术期综合疗效上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尽管各项费用存在差异,但总费用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总生存期、生存率也无明显影响。腹腔镜手术是局限性肾癌的一种有效术式。
陈勇辉[5](2020)在《微波消融治疗肾囊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免疫模型对肾癌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在治疗肾囊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构建并验证肾癌免疫分型,同时结合免疫相关基因构建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探索miR-30a-3p在肾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经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LMWA-RCD)或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MWA-PN)治疗的95例肾囊性肿瘤患者的术前资料、围手术期效果等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2.运用TCGA、GEO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院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免疫基因,构建肾癌免疫分型及转移风险预后模型;筛选与肾癌侵袭转移相关的microRNA,进一步验证其在肾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结果1.LMWA-RCD组65例,Bosniak分级Ⅰ型24例,Ⅱ型25例,ⅡF型13例,Ⅲ型3例,囊肿平均最大径为8.0±2.0cm,成功接受LMWA-RCD术,其中2例Ⅲ型患者追加基底消融;平均手术时间37.2±9.2min,出血量10.2±7ml;并发症发生率为3%,平均随访19.5,完全缓解率为96.8%。2.LMWA-PN组30例,Bosniak分级Ⅲ型12例,Ⅳ型18例,肿瘤平均最大径3.5±0.8cm,成功接受LMWA-PN术;平均手术和热缺血时间、出血量分别为75±18min、1.4±3.2min、85±35ml;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9.9%,平均随访20.3月,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3.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分为免疫分型H型和免疫分型L型,两型患者生存率上有显着差异;其中免疫基因SLN,AQP9,CPA4与患者生存率相关,所构建肾癌风险转移模型对患者肿瘤转移的预测更精确。4.miR-30a-3p在肾细胞中呈低表达,在体外Transwell侵袭试验中,敲低miR-30a-3p,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有所提高;其模拟物转染入786-0细胞系后,ATG12蛋白水平下降;而其被抑制时,ATG12的水平增加;免疫组化显示ATG12下调的肾癌预后更好。结论1、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Ⅰ、Ⅱ、ⅡF以及部分Ⅲ型肾囊肿以及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Ⅲ、Ⅳ型肾囊肿安全有效,是治疗肾囊肿的一种可选术式。2、免疫分型可有效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肾癌免疫分型转移预测模型可为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指导。3、miR-30a-3p参与肾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其可通过靶向ATG12下调并抑制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桑亚伟[6](2020)在《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在T1期肾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以及与根治性肾癌手术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试验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389例患者。以手术方式分组,根治术(radical nephrectomy,RN)做为对照组纳入114例,NSS为观察组纳入27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入路、术后肾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CKD的发生及随访期内累计生存时间。其中观察组再以手术中缺血时长、有无倒刺线缝合分组,比较手术前后肌酐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CKD发生。结果: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为(160.82±40.47)min,对照组为(91.01±19.8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76.31±38.55)ml,对照组(62.93±39.29)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比较,观察组为(11.30±4.19)天,对照组为(17.17±4.8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观察组为9.45%,对照组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术后1周肌酐水平变化的比较,观察组(9.94±12.99)umol/L,对照组(15.52±8.53)u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生存期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以手术中缺血时长分4组(0-10min、10-20min、20-30min、30min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肌酐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CKD发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以有无倒刺线缝合分组,对比其在手术时间、术中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尿漏、出血、感染;0为未发生,1为发生)、RENAL评分及分级方面,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长、术中热缺血时长、RENAL评分及分级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应用倒刺线缝合后,手术时间平均缩短约11min,术中热缺血时间平均缩短约6min,保肾组有倒刺线缝合后,其在术前RENAL评分及分级上均有所提高,即复杂肿瘤的手术有所增加。结论:与采用RN术式治疗的T1期的肾恶性肿瘤患者比较,采用NSS治疗的T1期肿瘤患者具有与其相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安全性,T1期选择NSS治疗使患者获益。
杨龙飞[7](2020)在《非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转移性肾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科证实的183例肾细胞癌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非转移性肾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对这些患者随访,了解其术后恢复、生存状态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根据收集的信息整理成Excel数据库。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求得NLR、PLR、LMR、AGR最佳临界值,根据各指标临界值将各指标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采用SPSS24.0和MedCalc19.0.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绘制各因素的生存曲线,P<0.05定义为统计学有差异,检验水准α=0.05。结果:收集的183例患者中最终16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1.8%。随访时间2-7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04±16.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1年、3年、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97.6%、94.0%、89.9%。男性117例,女性51例,男女比约2.29:1;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为56.07±10.87岁。术后病理T分期:pT1期131例、pT2期23例、pT3期12例、pT4期2例;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54例、乳头状细胞癌9例、嫌色细胞癌5例;Fuhrman分级:Ⅰ级42例、Ⅱ级102例、Ⅲ级21例、Ⅳ级3例;8例患者伴有集合系统受侵;伴有临床症状43例,无症状125例;因体检发现130例,因伴有血尿、腰腹部疼痛、肿块、乏力、体重下降等38例;ECOG-PS评分为0分123人,1分43人,2分2人。采用ROC曲线求得最佳临界值:NLR为2.72、LMR为3.33、PLR为179、AGR为1.38,经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NLR、PLR、LMR、AGR、年龄、pT分期、Fuhrman分级、ECOG-PS评分、伴有临床症状、集合系统受侵与非转移性肾癌总生存率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LR、AGR、LMR、Fuhrman分级、ECOG-PS评分是非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分期、Fuhrman分级是肾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NLR>2.27、LMR<3.33、AGR<1.38及ECOG-PS评分较高是非转移性肾癌OS不良的预后独立因素,而PLR并不是非转移性肾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孙苇涵[8](2019)在《T1b期肾癌开展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T1b期肾癌开展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试验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有2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肿瘤大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为肿瘤直径4cm7cm的T1b期肾癌患者,共有87例。对照组为肿瘤直径≤4cm的T1a期肾癌患者,共有19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清肌酐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次随访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生率、总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为(132.60±24.01)min,对照组为(92.51±22.90)min,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为(150.91±39.20)ml,对照组为(114.82±36.71)m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肌酐值比较,观察为(97.12±19.6)μmol/L,对照组为(92.10±20.57)μmol/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术后CKD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随访3个月、随访1年、随访2年CKD的发生率分别为1.15%、2.47%、2.47%,对照组随访3个月、随访1年、随访2年CKD的发生率分别为1.04%、2.12%、2.7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次随访的CKD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总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总生存率为93.10%,对照组总生存率为9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率与对照组相当。复发率比较,观察组复发率为8.05%,对照组复发率为5.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当。结论:与采用NSS治疗的T1a期肾癌患者比较,采用NSS治疗的T1b期肿瘤患者具有与其相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说明在T1b期肾癌患者中开展NSS治疗是可行的。
陈天赐[9](2019)在《44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合我院对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诊治经验,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预后及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肿瘤学结果。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期间,我院总共收入肾嫌色细胞癌患者44例,均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嫌色细胞癌,我们收集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手术方式及预后随访。结果:肾嫌色细胞癌占我院同期治疗的所有肾细胞癌的2.2%(44/1987),4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5岁(26-72岁),男性23例(52%),女性21例(48%)男女比例为1.09:1。有31例(70%)为偶然发现,有临床症状患者13例(30%),以腰痛为主,平均肿瘤大小为4.1cm(1.6-13cm),左侧24例(55%),右侧19例(44%),有1例患者为双侧嫌色细胞癌,1例单侧多发病灶,接受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手术(radical nephrectomy,RN)治疗21例(48%),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治疗23例(52%),保留肾单位术后患者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肾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的输尿管断端及血管断端均未见肿瘤,1例侵及肾盂黏膜。术中均未见肾门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均未见肉瘤样改变,病理分期pT1期39例(88%),pT2期5例,所有肿瘤均为N0M0,中位随访36月(1-84月),未发现有死亡患者,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术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1年、2年、3年生存率两组结果相同。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细胞癌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确诊需要依据典型的病理特征,结合我院治疗经验,肾嫌色细胞较少发生转移和复发,预后良好,可能是由于低分期的高发率。在手术方式上,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术和腹腔镜肾癌根治切除在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肿瘤学结果相似,应在临床上被推荐。
李梦轩[10](2019)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后腹腔入路部分肾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细胞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2018年9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9例肾细胞癌,均为周围型T1b期单发肾肿瘤。22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和27例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肌酐的比值、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LRN组1例因术中出血700ml,给予输血600ml,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2.比较LPN组与LRN组手术前、后血肌酐比值(21.9%±22.7%vs38.2%±20.5%),具有显着差异(P<0.05)。3.LPN组1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余无任何并发症。4.两组比较术中失血量(189.3± 148.8ml vs 197.2± 138.0ml)、术后住院时间(7.5±2.ld vs6.5±2.3d)、手术时间(118.41±30.68minvs 125.37±42.17min)、引流管留置时间(3.83±0.10dvs3.35±0.10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平均随访9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1.术前和术后LPN组血肌酐比值较LRN组低,表明LPN对肾功能影响较小。2.在技术和条件允许下,LPN可代替LRN,LPN治疗T1b期肾肿瘤的疗效更好。
二、肾癌(≤4cm)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癌(≤4cm)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LPN与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安全性与肿瘤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判断标准 |
1.4 观察指标及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无瘤生存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限性 T1b 期肾癌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R.E.N.A.L 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改良R.E.N.A.L.评分系统在T1期肾细胞癌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对象 |
2.1.1 病历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评分 |
2.2.1.1 改良R.E.N.A.L.评分系统 |
2.2.1.2 评分方法 |
2.2.2 评估指标 |
2.2.3 手术方式 |
2.2.4 根据手术时间和或热缺血时间将手术难度分级 |
2.2.5 控制偏倚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3.2 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 |
3.4.1 并发症 |
3.4.2 手术难度实际分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附件 |
(3)高危小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肾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
2.2 小肾肿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2.3 小肾癌的高危因素的相关研究 |
2.4 高危小肾癌的影像学研究 |
2.5 肾肿瘤穿刺活检在小肾癌中的应用 |
2.6 cT1a期肾癌术后病理升级至pT3a期的相关因素研究 |
2.7 高危小肾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
2.8 高危小肾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一般资料 |
3.1.2 筛选标准 |
3.1.3 病理学资料 |
3.1.4 随访 |
3.1.5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人口学特征 |
4.2 临床症状 |
4.3 合并症 |
4.4 术前外周血检验结果 |
4.5 影像学结果 |
4.6 手术及术后情况 |
4.7 病理学结果 |
4.8 随访结果 |
4.9 单因素分析结果 |
4.10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标准及相应对象 |
2.2 患者病例资料内容包括 |
2.3 病例分组 |
2.4 手术步骤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描述 |
3.2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
3.3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通气时间的比较 |
3.4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的比较 |
3.5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远期生存情况比较 |
3.6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住院总费用及各项费用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癌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
4.2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临床疗效 |
4.3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 |
4.4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间生存分析 |
4.5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住院总费用及各项费用 |
4.6 本研究局限性 |
4.7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选择标准的争议 |
4.8 其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微波消融治疗肾囊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免疫模型对肾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囊性肿瘤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构建关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免疫模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miR-30a-3p通过靶向ATG12抑制肾癌的侵袭和转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项目及已发表或收录的论文 |
(6)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一般资料 |
1.2 筛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近期效果 |
3.2 术后随访 |
3.3 慢性肾脏病发生率 |
3.4 随访期内累计生存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非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收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随访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及特征 |
3.2 各指标ROC曲线图及最佳临界值确定 |
3.3 各指标不同组别间临床病理特点比较 |
3.3.1 不同NLR分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
3.3.2 不同PLR分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
3.3.3 不同LMR分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
3.3.4 不同AGR分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
3.4 非转移性肾癌各预后因素生存分析 |
3.4.1 非转移性肾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单因素分析 |
3.4.2 非转移性肾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T1b期肾癌开展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对象选择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肾功能比较 |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4 CKD发生率比较 |
2.5 总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 |
3.讨论 |
3.1 NSS在 T_(1b)期肾癌患者中的应用 |
3.2 选择NSS的依据 |
3.3 NSS手术切除范围 |
3.4 NSS术中肾缺血时间及方式 |
3.5 NSS的手术方式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9)44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分组原则 |
2.3 观察指标 |
2.4 判断标准 |
2.5 手术方法 |
2.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肾癌(≤4cm)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LPN与LRN治疗局限性T1b期复杂肾癌的安全性与肿瘤预后的研究[D]. 李贤.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改良R.E.N.A.L.评分系统在T1期肾细胞癌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D]. 刘守财. 山东大学, 2020(09)
- [3]高危小肾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杨军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病例对照研究[D]. 伍丁. 南华大学, 2020(01)
- [5]微波消融治疗肾囊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免疫模型对肾癌转移机制的研究[D]. 陈勇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6]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D]. 桑亚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非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杨龙飞.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T1b期肾癌开展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研究[D]. 孙苇涵. 青岛大学, 2019(02)
- [9]44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治疗[D]. 陈天赐.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疗效分析[D]. 李梦轩.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