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论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谭蕾[1](2021)在《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文中研究表明美术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强化学生艺术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学生灵动思维的开发。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变革,为学生思维独特性、个性化、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提供平台和载体,强化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和实践能力提升,让学生将自身的想法和技法充分结合起来,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

郑佳[2](2021)在《“宇宙的琴弦”-论发散性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伟[3](2021)在《基于ATDE教学模式设计的名画欣赏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邱莉芝[7](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市2所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加大,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发展重点之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要,主要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级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创造性思维是中职生综合素养之一,因此探讨突出中职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人工智能是时代的产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建立联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智慧的特征,甚至有时能超越人的极限,它对传统的中职教育的冲击是全面的,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中职教学内容、中职教学方式方法、中职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最主要的是它影响着人才的输出,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科学的使用。本研究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角度出发,以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主对柳州的两所中职学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当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中遇到的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相关问题,揭示了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问题。他们处于重要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机制不成熟,缺少判断力,逻辑分析能力低等。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并未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中职教师群体表现出他们发展不平衡、观念认识不足、教育教学传统、经验技术滞后等,严重阻碍了课堂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适应人工智能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中职教育工作现状和中职教师、中职学生的现状,积极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对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积极作用,总结并提出了中职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优化策略: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智能教学常态化;构建智能化平台,推进教育教学技术发展;整合云端化资源,建构全新的学习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个性化教学;理顺联合化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化;打造服务化输出,推进教学标准国际化。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琴[9](2020)在《“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70年代末至今,美术教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多年的研究轨迹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除了集约现有相关课题代表性的成果之外还有一个新的任务,即寻找新的“起跑点”。详细来说,需要我们思考如何优化或者转变已经不能完全顺应当前发展的传统教学,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守正创新,如何把日新月异的新思路、新观念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问题。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教育者们学术观点纷呈,本文也将针对这些问题在“设计思维”、发生认识论等理论支持下,在现有美术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从设计教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提出把“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文章结合初中美术课程不同学习领域的特征解锁适合的思维类型,为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实践“设计思维”教学理念探索路径。文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第二章梳理“思维”、“设计思维”等相关概念,讲述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轨迹和美术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最后阐明“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初步构想。第三章现状调查分析。第一,对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调研访问,第二,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撰写了“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思维”类型,设计教学活动。第五章分别从“设计思维”教学运用的必要性、研究作用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本文研究集约了设计思维、美术教学目标、初中生心理发展趋势等相关条件,并在国内外前人研究和调研实情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运用“设计思维”的独特形式寻找激发学生们创造力的新的教学策略。

李花[10](2020)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堡中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21世纪核心素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了中国特色。“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术学习活动不仅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侧重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地活动,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我国“创新型”美术教育,就需要将批判性思维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虽然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国内美术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在我国的偏远地区,美术教师们对批判性思维知之甚少,教师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较弱。因此,本文以“苏堡中学”为例,以初中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以及教学实践。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批判性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梳理,解释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以及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理论基础,论证批判性思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苏堡中学》现阶段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在教学实施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实施前,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并且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无显着差异,水平相当,是两个平行组。笔者对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分组教学的准实验研究探讨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即对实验组采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策略分别从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的后测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并且实验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高于对照组的学生。说明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可行性,同时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成效的对比,分析美术活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趋势以及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当前研究的成效和局限性,论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新的思考。

二、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渗透的必要性
二、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为基础,构建快乐环境
    (二)以学生创造灵光捕捉为载体,实施个性引导
    (三)以变换教育教学方式为依托,实现思维培养
    (四)以厘清美术教育误区为支撑,培养创新意识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市2所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一)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时代
    (三)创造性思维
    (四)中职教育
    (五)教学策略
二、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创造性思维的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中职教育的挑战
    (一)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挑战
        1.从应用性人才到高素质人才
        2.注重科学管理的培养方式
        3.崇尚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思维
        4.提倡融合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对中职教育内容的挑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2.教学内容更新慢
        3.教学活动范围有限
        4.教学重心转移
    (三)对中职教学方式方法的挑战
        1.教学方式单一化
        2.教学技术落后
        3.个性化教学欠缺
        4.教师主导地位
    (四)对中职教育评价的挑战
        1.考核标准增加
        2.评价方式优化
        3.注重差异性评价
        4.评价主体扩充
四、中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职教师教学现状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三)信效度检验
五、中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缺失的教学致因
    (一)中职教师方面
        1.观念陈旧,认识不充分
        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3.教学技术滞后
        4.教学经验不足
    (二)中职学生方面
        1.学习动机不强
        2.学习兴趣低下
        3.学习信心不足
        4.学习方法欠缺
        5.学习自主性欠缺
六、优化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智能教学常态化
    (二)构建智能化平台,推进教育教学技术发展
    (三)整合云端化资源,建构全新的学习模式
    (四)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个性化教学
    (五)理顺联合化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化
    (六)打造服务化输出,推进教学标准国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研究步骤
    1.7 本章小结
2.初中美术教育与“设计思维”
    2.1 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育
        2.1.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解读
        2.1.2 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分析
    2.2 设计思维概述
        2.2.1 设计思维的概念界定与形式分类
        2.2.2 思维教育到设计思维的发展
        2.2.3 设计思维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2.2.4 传统教学与设计思维教学之间的异同点
    2.3 本章小结
3.初中美术“设计思维”教学现状
    3.1 学生现状调研
        3.1.1 调研目的及对象
        3.1.2 问卷分析与总结
    3.2 教师现状分析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3.2.2 问卷数据分析
        3.2.3 访谈记录总结
    3.3 现存问题的思索
4.“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4.1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教学设计
        4.1.1 选课背景以及前期准备
        4.1.2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设计案例
    4.2 逆向设计在《纹样与生活》中的教学设计
        4.2.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4.3 逆向思维在《纹样与生活》中的设计案例
    4.4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的教学设计
        4.4.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4.5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中的设计案例
    4.6 本章小结
5.“设计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的价值
    5.1 教师层面
        5.1.1 规划教材,思考目标及序列
        5.1.2 螺旋式课程,编制知识体系结构
        5.1.3 量化评估,教师教学思维的提升
    5.2 学生层面
        5.2.1 激发感官意志,提升观察思维能力
        5.2.2 建立学科知识结构,即时评估
    5.3 研究不足
6.结论
    6.1 本文研究总结
    6.2 设计思维教学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初中美术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堡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文献研究与理论基础
    1.1 “批判性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批判性思维”国外研究现状
        1.1.2 “批判性思维”国内研究现状
    1.2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1.2.1 美术核心素养与本研究的相关性
        1.2.2 建构主义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
        1.2.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
2 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的时间与对象
        2.1.3 调查的方式与内容
    2.2 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结论
        2.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2 问卷调查结论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初中美术中的教学策略
    3.1 促进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3.1.1 合作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想开放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1.2 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主题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1.4 思维导图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轻松民主的课堂管理策略——创建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条件
        3.2.1 创建和谐共生的对话环境,改善课堂学习氛围
        3.2.2 建立丰富的艺术工作室,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3 多元评价策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3.1 倡导多元主体评价,建立美术学习评价共同体
        3.3.2 倡导展示性评价,建立自评机制,形成自我审视、反省的习惯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初中美术中的教学实践
    4.1 主题式教学实践——《生日场景设计》
        4.1.1 课程规划设计
        4.1.2 教学活动设计
        4.1.3 教学成果
        4.1.4 教学总结与反思
    4.2 探究式教学实践——《步辇图欣赏与表演》
        4.2.1 课程规划设计
        4.2.2 教学活动设计
        4.2.3 教学成果
        4.2.4 教学总结与反思
5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成效分析
    5.1 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设计与实施
        5.1.1 问卷调查后测设计
        5.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5.2 初中生批判性思维问卷调查分析及结论
        5.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5.2.2 问卷调查结论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学习任务单
附录B 学生评价单
附录C《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问卷》
致谢

四、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谭蕾. 黑河教育, 2021(12)
  • [2]“宇宙的琴弦”-论发散性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 郑佳. 集美大学, 2021
  • [3]基于ATDE教学模式设计的名画欣赏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D]. 韩伟. 青岛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市2所中职学校为例[D]. 邱莉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D]. 朱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初中美术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堡中学为例[D]. 李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