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材商业企业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5)在《大批量定制的山地车敏捷配置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市场剧烈的竞争,相对平静的市场慢慢变得活跃起来,逐渐成为动态的变化市场,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产品生产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多,都使大批量定制逐渐取代大批量生产,而成为近代企业不断发展的主流生产模式。本文通过对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的敏捷配置和敏捷供需链的研究,结合PDM系统与CAD系统的集成,最终实现大批量定制生产。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在充分考虑客户个性化需求及企业生产模式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阐述了国内外有关于大批量定制生产的发展现状,及产品敏捷配置的方法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从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组织架构。(2)从面向产品设计平台的角度出发,结合产品功能结构模型等信息集成平台,增加不同的个性化数据模块,提出面向产品族的敏捷配置方法,形成了产品族的设计链。产品敏捷配置可以产生灵活多变的、模块化的产品模型,从而导出可视化的产品数据三视图,为产品的组合变型设计和快速配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3)阐述CAD系统与PDM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过程,并讨论了CAD系统及其基本框架结构的组成过程,并论述了CAD系统和PDM系统,以及4C系统的双向集成原理,阐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操作方法。(4)基于大批量定制下的产品敏捷供应链技术的实现过程,讨论构建敏捷供需链应该遵守的原则。同时,对产品敏捷供需链应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组成框架、过程运行机制和网络系统构件做出了分析,从而构建敏捷供需链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敏捷配置模式。(5)根据大批量定制环境下产品配置的特点,结合产品敏捷配置技术和敏捷供需链,以山地自行车配置方案为实例进行分析,构建敏捷配置系统。同时,阐述该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过程,验证该配置方法的可行性和配置系统的合理性。
蹇崇军[2](2006)在《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建模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将企业的组织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跨平台的全球性协作,覆盖了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制造、分销、储运到客户服务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实施敏捷制造的关键使能技术之一,它是在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对虚拟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以达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利用,并最终实现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盈利的目的。一个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改进企业间的协作机制和供求关系,为企业提供直接的市场信息和广阔的销售渠道,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本文在深入分析和讨论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下述内容展开研究: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集成建模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基于Web服务的过程模型(WSBPM),用于集成跨企业过程中的外部服务。论文引入服务接口、服务活动、占位符和服务包装器四类服务模型原语,以支持外部服务的动态集成;通过使用服务控制、服务感知和服务选取三种增强能力,能够使系统充分利用集成在跨企业过程中的服务。提出了状态树的概念,用于对企业应用进行精确建模。通过扩展传统控制流变迁概念,使系统能够在控制流中使用服务接口中定义的专用状态。通过引入扩展控制流变迁,系统还能够协调服务活动的执行。基于引入的原语和模型具有的增强能力,提出了WSBPM模型的总体结构,研究了各个模块的功能。给出了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对协调引擎使用的并行执行技术和流水线技术进行了研究。2基于Web服务的过程模型设计方法研究在简要介绍服务接口和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过程特征描述方法。提出了基于WSBPM模型的设计方法和工程原理:从服务耦合、服务内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服务设计准则;从服务供应策略、服务策略管理模型、服务程序设计风格和授权设计考虑四个方面给出了服务非功能性设计准则。提出了将将业务过程建模为层次结构、将主业务过程抽取为业务过程模板的方法,以解决业务过程在不同企业的重用能力。基于提出的业务过程建模方法,简述了系统设计中的业务过程设计和信息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开发过程。3移动Agent与Web服务互操作技术研究分析了将移动Agent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原因,简要介绍了移动Agent理论。提出了移动Agent的体系结构、移动Agent的行为模型和任务模型,为移动Agent之间进行交互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移动Agent间的三类交互模式:查询式交互、请求型交互和订阅/取消型交互,较好地解决了Agent之间的通讯问题,并构建了移动Agent与Web服务间的交互过程。提出了移动Agent与Web服务互操作技术:Agent既可以作为Web服务客户,也可以作为Web服务本身与其它基于Web服务的过程进行交互,较好地解决了移动Agent与Web服务问的互操作问题。4供应链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介绍Web服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WSBPM模型的供应链管理原型系统——SCMPS-NWPU,用于动态集成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不同行为的服务,从而将来自不同商业实体的Web服务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工作。原型系统能够动态选取和调用成员企业提供的外部服务,可较好地解决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集成建模需求。
王高英[3](2006)在《基于电子商务中心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贸易方式来顺应这种潮流。于是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标志也开始出现并得以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现在的竞争主体已经从过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论文所指的基于电子商务中心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其含义是在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快速响应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电子商务化的供应链管理(Electronic Busines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SCM)。E-SCM已成为近年来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并在国外汽车制造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汽车行业应该如何采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紧跟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久不衰,已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本论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特点,研究了国外汽车行业供应链电子商务中心发展的两种模式,并比较了这两种模式,指出了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电子商务化发展水平;其次,论文提出,在汽车行业全球化竞争的需求下,我国汽车行业可以在借鉴国外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电子商务中心的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分析了实施敏捷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和竞争战略;然后,论文综合电子商务中心和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两者的特点,提出建立中国的汽车信息交换平台(CNX),形成了基于CNX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特点和实施要求;最后论文对基于CNX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周和荣[4](2005)在《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顾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使得21世纪的企业环境持续多变而又不可预测。这必然要求企业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捷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集中于核心能力、能够快捷地重组内外部的能力和资源、从而能够快捷地响应市场机遇的企业运应而生,这种企业被称作敏捷企业。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的研究日渐重视。本文在深入分析和讨论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理论及运行机理。论文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第2、3、4章,对敏捷企业进行了一般界定、结构分析和实现机理研究,第三部分包括第5、6、7、8章,分别从运行方法(敏捷竞争方法、资源敏捷配置方法)、运行过程、运行条件等方面研究敏捷企业的运行机理,第四部分是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全文共包括65个概念定义、72幅图表、29个机理或概念模型。 第1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改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敏捷性和敏捷企业的起源。分析了敏捷企业产生的实践动因,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建立了本文的研究体系。 第2章对敏捷性、敏捷企业进行了界定。对敏捷性与柔性、精益性进行了辨析。对敏捷企业的根本属性、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敏捷企业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依据核心能力和成长阶段,对敏捷企业进行了分类。认为敏捷企业是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半市场、半组织”的中间组织,它通过与客户、供应商、伙伴间的网络化和集成化,实现虚拟一体化。 第3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结构。提出了能力要素是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假说。分析了能力要素作为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对能力要素进行了定义、分类和性质分析,给出了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建立了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敏捷企业及其能力要素。分析了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模型、资源结构模型、组织结构模型和人员结构模型。 第4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研究了外部化机理,给出了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定义、讨论了其效应以及实现的对象和过程;研究了模块化机理,给出
武锐刚[5](2005)在《敏捷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供应链研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首先总结了敏捷供应链的基础理论,甄别了敏捷性与柔性这两个相近概念,构建了一个基于概念的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然后研究分析了敏捷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协调障碍因素,提出从战略管理层、目标决策层和内部机制层三个层面来解决敏捷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并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概念模型和协调机制模型图;接着作为实例,分析了采用单、双源供应商供货时的协调管理问题,建立了基于提前期的单、双源供应商成本模型,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并给出求解算法;最后是对敏捷供应链协调后运营效果的绩效评价,在分析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所采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并给出一个简单的算例。
李明[6](2005)在《现代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化运营是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一种运作模式,它把计算机“虚拟世界”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能够将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在高度分工的同时实现低交易成本,从而极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率,是现代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使能手段。其模式适用于各种企业,从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水泥制造企业、化工企业、汽车企业到新近出现的高科技企业都可以使用这种策略。 通过上面的不同侧面描述了如何使企业“虚拟化”,如有跨时空,跨组织边界,非手可触及的组织方式;有利用外部资源的外包型手段;还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描述了网络时代企业的虚拟化问题。本文首先利用蜘蛛网思维的有序发散,将现在对虚拟化运营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归纳,提炼出一整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包括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其次,这些使企业“虚拟化”的手段可被看成一个个不同策略,企业通过这些策略的使用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将这些虚拟化运营的策略按照三种不同的属性可分为三类:产品或服务虚拟化,资源虚拟化和知识虚拟化。这一分类解决了对虚拟化运营描述的混乱状况,揭示了现代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实质。 然后建立起虚拟化运营的企业模型,从虚拟企业模型描述框架、集成建模支持环境以及虚拟企业建模实施步骤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模型。 再次,结合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从学习与创新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财务以及社会六个角度来建立虚拟化运营的评价指标体系,衡量虚拟化运营的业绩,从而更好的指导现代企业实施虚拟化运营战略。 最后,分别详细的论述了基于敏捷供需链的产业链内不同类型企业,供应商、制造商、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的虚拟化运营措施进行研究与探索,如VMI、VERP、3PL、4PL、JMI、CPFR等生产运营管理方式,并从敏捷供需链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其实质。
张福安[7](2004)在《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敏捷供需链正成为提高全球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它区别于一般供应链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敏捷供需链可以根据动态联盟的形成和解体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敏捷供需链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所希望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要能够适应动态联盟从形成、消亡到新动态联盟形成的不断变化的事实。代理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本文在分析敏捷供需链和多代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代理技术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给出了基于多代理的敏捷供需链系统运作流程以及代理的实现机制,并进一步介绍了多Agent系统的组织结构。最后研究了敏捷供需链环境下多Agent的协同问题,分析了多Agent“一对一”协商策略,提出“一对多”的招标模型,建立了各种模型下的Agent对策算法,对适合敏捷供需链的各种拍卖机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基于揭示原理的机制设计原则,并得出若干重要结论。
李映泉[8](2004)在《股份制商业渠道联盟模式探索》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趋势不断增加,那就是西方公司的国际经营战略有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之间展开以协作为主题的国际战略联盟的不断形成与迅猛发展。激烈动荡的经营环境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能否正确认识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机制,并在实践中正确地发展,特别是未来的竞争战略,找到一条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之路,就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篇论文以笔者曾亲身组织发起的一次渠道联盟尝试为背景,结合我国市场渠道的实际情况,提倡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提出组建国内大范围的渠道联盟的设想,通过资源互补优配,形成一个有实力从上游供应商和物流等服务公司那里赢得主动的实体,最终融入国际化大市场中。本论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有:第二章,讲述战略联盟的动因及优势,分析新技术新经济带来的新机遇,结合联盟优势和新机遇,提出:依托信息技术,在我国组建股份制渠道联盟的设想。第三章,以笔者参与的QQ渠道联盟为案例,分析其最终失败的原因,提出组建联盟及维护联盟运作的根本利益需求和条件。第四章,借鉴QQ联盟的模式,按照组织设计的管理跨度原则,设计组织管理职能部门和整个股份制渠道联盟组织结构图;提出终端联盟商的加入和扩大要求;依托共享信息网络进行物流外包;搭建整个联盟营运的电子供需链。第五章,提出联盟各方利益分配的性质;基于市场理论的体系经营分析,同时详细提出强化终端经销能力的方法。第六章,理论性的提出我国股份制渠道联盟的初期产生模式;结合我国五大产业的集聚趋势,分析其组织渠道联盟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应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积极发展渠道联盟,使其走向国际化。
王健[9](2004)在《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析了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提出了研究和开发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论文详细探讨了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B/S模式企业应用程序中的n层体系结构、J2EE架构的分布式应用程序模型。基于对以上原理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了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架构技术,具有跨平台性和良好的可移植性。系统通过分级授权的方式对用户指定角色权限,有效地保护了系统的安全性。
陈勇[10](2003)在《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敏捷供需链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由单独的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向供需链与供需链之间的竞争,供需链已成为制造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供需链的核心是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是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物流系统的充分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物流系统的成功运作需要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的支持。本文对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及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的研究,在分析了敏捷供需链管理的复杂性和敏捷供需链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动态联盟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的由实网与虚网构成的运作模型,该模型可以从技术上为制造企业的动态联盟组建与运作提供物流支持。对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物流配送技术及系统进行了的研究。研究了物流体系结构的集成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敏捷供需链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多物流中心(公司)的管理和对单一物流中心多地址仓库的支持,可以为物流网络配送中心(企业)的全国性发展和组织架构物流实网与虚网运作模式提供支持。对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物流配送中的库存问题进行的探讨,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建立了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季节性需求下的库存问题的控制模型,设计出该系统鲁棒最优控制器并对系统鲁棒性进行仿真。最后利用对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物流配送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一套基于第三方物流的配送系统——邮政物流配送商品信息与仓储管理系统,试用效果良好。
二、建材商业企业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材商业企业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大批量定制的山地车敏捷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批量定制概述 |
1.2.1 大批量定制的概念 |
1.2.2 大批量定制产生的原因 |
1.2.3 大批量定制的研究现状 |
1.3 产品敏捷配置技术概述 |
1.3.1 敏捷配置的定义 |
1.3.2 产品敏捷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产品敏捷配置的技术支持 |
1.3.4 目前产品敏捷配置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研究与创新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框架 |
第2章 面向产品族的敏捷配置研究 |
2.1 产品族相关性分析 |
2.1.1 产品设计平台 |
2.1.2 产品模块化 |
2.2 敏捷配置 |
2.2.1 市场需求分析 |
2.2.2 产品族设计链 |
2.2.3 数据模型 |
2.2.4 产品数据三视图 |
2.3 应用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DM的数据集成配置研究 |
3.1 产品数据结构 |
3.2 面向PDM系统的信息集成 |
3.2.1 CAD端向PDM端集成 |
3.2.2 PDM端向CAD端集成 |
3.2.3 PDM与ERP的集成 |
3.2.4 PDM系统与 4C系统的集成 |
3.3 基于PDM系统的应用模式 |
3.3.1 产品配置的功能层次划分 |
3.3.2 PDM系统配置流程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批量定制下的敏捷供需链 |
4.1 敏捷设计原则 |
4.2 供应链协调控制体系 |
4.3 技术创新平台 |
4.4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供应模式 |
4.4.1 产品的生命周期 |
4.4.2 基于ISP的产品配置运行模式 |
4.5 敏捷供应链的过程管理 |
4.6 基于网络的敏捷供需实现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地自行车配置原型系统 |
5.1 山地自行车配置设计系统 |
5.2 山地车车架参数的选型 |
5.3 山地车敏捷配置设计步骤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受资助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建模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企业面临的挑战 |
1.1.1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特征 |
1.1.2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特点 |
1.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1.2.1 供应链及其管理产生的背景 |
1.2.2 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概念 |
1.2.2.1 供应链 |
1.2.2.2 供应链管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原理及支撑技术 |
2.1 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原理 |
2.1.1 供应链结构模型 |
2.1.2 供应链的类型 |
2.1.3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 |
2.1.4 供应链上的流行为 |
2.1.5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 供应链管理系统支撑技术 |
2.2.1 动态联盟企业的统一建模技术 |
2.2.2 分布式计算技术 |
2.2.3 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封装技术 |
2.2.4 多Agent技术 |
2.2.5 工作流管理技术 |
2.2.6 XML技术 |
2.2.7 组件技术 |
2.2.8 Web服务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集成建模 |
3.1 概述 |
3.2 跨企业过程中服务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
3.2.1 会话式服务 |
3.2.2 服务异构性 |
3.2.3 组合爆炸 |
3.3 问题的解决 |
3.3.1 服务接口 |
3.3.1.1 服务状态机类型 |
3.3.1.2 输入输出参数 |
3.3.2 服务活动 |
3.3.3 占位符 |
3.3.4 服务包装过程 |
3.4 模型的增强能力 |
3.4.1 服务控制 |
3.4.2 服务感知 |
3.4.3 建模服务语义和服务选取 |
3.5 支持外部服务集成的过程模型——WSBPM |
3.6 供应链管理原型系统(SCMPS-NWPU)体系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服务的过程模型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服务接口和规范 |
4.3 描述业务过程特征 |
4.3.1 确定目标并描述业务过程结构 |
4.3.2 描述业务活动职责(角色) |
4.4 服务设计原则 |
4.4.1 服务耦合 |
4.4.2 服务内聚性 |
4.5 服务非功能设计准则 |
4.5.1 服务供应策略 |
4.5.1.1 服务实现策略 |
4.5.1.2 服务记帐策略 |
4.5.2 服务策略管理模型 |
4.5.3 服务程序设计风格 |
4.5.4 授权设计考虑 |
4.6 业务过程建模方法 |
4.7 系统设计 |
4.7.1 业务过程设计 |
4.7.2 信息系统设计 |
4.8 系统开发过程 |
4.8.1 业务过程设计阶段 |
4.8.2 系统设计阶段 |
4.8.3 系统实现阶段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AGENT与WEB服务互操作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移动AGENT理论 |
5.2.1 移动Agent产生背景 |
5.2.2 移动Agent的定义 |
5.2.3 移动Agent的特性和优势 |
5.2.3.1 移动Agent的特性 |
5.2.3.2 移动Agent的优势 |
5.2.4 移动Agent的体系结构及其移动方式 |
5.2.5 移动Agent的寿命周期 |
5.3 移动AGENT行为模型 |
5.3.1 感知 |
5.3.2 推理 |
5.3.3 行动 |
5.4 移动AGENT任务模型 |
5.4.1 任务状态 |
5.4.2 异步操作 |
5.5 移动AGENT通信 |
5.5.1 消息 |
5.5.2 语言 |
5.6 移动AGENT交互模式 |
5.7 移动AGENT对WEB服务的调用 |
5.7.1 查询UDDI服务器以发现Web服务的移动Agent创建过程 |
5.7.2 将生成的Web服务客户端代码集成进移动Agent |
5.7.3 SOAP调用—RPC调用 |
5.7.3.1 SOAP客户端和服务器 |
5.7.3.2 RPC调用 |
5.8 移动AGENT与WEB服务互操作 |
5.8.1 作为Web服务客户的移动Agent技术 |
5.8.2 作为Web服务的移动Agent技术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应链管理原型系统(SCMPS-NWPU)设计与实现 |
6.1 WEB服务产生的背景 |
6.2 WEB服务的定义及其优势 |
6.3 WEB服务框架 |
6.3.1 定义Web服务 |
6.3.2 Web服务调用 |
6.3.2.1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
6.3.2.2 Web服务动态调用方法 |
6.3.2.3 Web服务调用框架 |
6.3.3 发布和发现Web服务 |
6.3.3.1 UDDI商业注册中心 |
6.3.3.2 UDDI的结构 |
6.3.3.3 发布Web服务 |
6.3.3.4 发现Web服务 |
6.3.3.5 WSIL(Web Service Inspection Language) |
6.4 原型系统设计 |
6.4.1 零售子系统 |
6.4.2 制造子系统 |
6.5 原型系统实现 |
6.5.1 制造商Web服务接口文件 |
6.5.2 A制造商Web服务实现定义示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论文中用到的术语和缩略语 |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研究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电子商务中心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分析 |
1.3 文章的总体思路 |
2 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分析 |
2.1 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
2.2 国外汽车供应链的电子商务体系 |
2.2.1 电子商务中心的单向目录集成模式 |
2.2.2 电子商务中心的双向目录集成模式 |
2.2.3 国外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分析 |
2.3 我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
2.3.1 我国汽车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
2.3.2 我国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化的实施过程 |
3 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战略 |
3.1 敏捷供应链管理概述 |
3.1.1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3.1.2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
3.2 实施敏捷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 |
3.2.1 使用多Agent 技术 |
3.2.2 使用信息集成和系统快速可重构技术 |
3.3 实施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
3.3.1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3.3.2 使用Push/Pull 的供应链计划体系 |
3.3.3 建立行业的电子商务中心平台 |
4 基于CNX 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体系 |
4.1 汽车信息交换平台介绍 |
4.2 我国建立CNX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3 我国汽车行业的CNX 体系 |
4.3.1 基于快速重构的CNX 体系 |
4.3.2 基于双向电子商务中心的CNX 体系 |
4.3.3 基于CNX 的汽车行业一体化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 |
4.3.4 基于CNX 的汽车行业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的特点分析 |
4.4 基于CNX 的中国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体系的实施 |
5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4)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缩写词表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动因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动因 |
1.2 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敏捷企业理论研究 |
1.2.2 国内敏捷企业理论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体系 |
1.4.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的内容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敏捷企业的一般界定 |
2.1 敏捷企业的定义 |
2.1.1 敏捷性的界定 |
2.1.2 敏捷企业的定义 |
2.2 敏捷企业的特征 |
2.2.1 敏捷企业的根本特征 |
2.2.2 敏捷企业的基本特征 |
2.2.3 敏捷企业的一般特征 |
2.3 敏捷企业相关概念鉴评 |
2.3.1 内涵相近的有关概念鉴评 |
2.3.2 内涵相关的有关概念鉴评 |
2.4 敏捷企业的分类 |
2.4.1 基于核心能力的分类 |
2.4.2 基于成长阶段的分类 |
2.5 敏捷企业的性质 |
2.5.1 敏捷企业的组织属性 |
2.5.2 敏捷企业的边界属性 |
2.5.3 敏捷企业的市场属性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敏捷企业的基本结构 |
3.1 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 |
3.1.1 能力要素是基本单元 |
3.1.2 能力要素的属性与特征 |
3.1.3 能力要素的分类 |
3.1.4 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 |
3.2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 |
3.2.1 敏捷企业的组织特征 |
3.2.3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 |
3.2.3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概念模型 |
3.3 敏捷企业的人员结构 |
3.3.1 敏捷企业的人员属性 |
3.3.2 敏捷企业的人员特征 |
3.3.3 敏捷企业的人员结构 |
3.4 敏捷企业的能力结构 |
3.4.1 敏捷企业能力的特点 |
3.4.2 敏捷企业的能力结构概念模型 |
3.4.3 敏捷竞争力及其结构 |
3.5 敏捷企业的资源结构 |
3.5.1 敏捷企业资源的定义 |
3.5.2 敏捷企业资源的分类 |
3.5.3 敏捷企业资源的特点 |
3.5.4 敏捷企业的资源结构与利用概念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 |
4.1 外部化机理 |
4.1.1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一般界定 |
4.1.2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动因 |
4.1.3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实现 |
4.2 模块化机理 |
4.2.1 模块化理论概述 |
4.2.2 敏捷企业模块化的一般界定 |
4.2.3 敏捷企业模块化的实现 |
4.2.4 基于模块化的并行工程 |
4.3 集成机理 |
4.3.1 集成论概述 |
4.3.2 敏捷企业集成的内涵与特点 |
4.3.4 敏捷企业集成的效应 |
4.3.3 敏捷企业集成实现的ARCA模式 |
4.4 网络化机理 |
4.4.1 网络经济理论概述 |
4.4.2 敏捷企业网络化与网络化信息系统 |
4.4.3 敏捷企业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竞争力量的影响 |
4.4.4 敏捷企业的网络集群和锁定效应 |
4.4.5 敏捷企业网络化的实现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敏捷企业的竞争机理 |
5.1 敏捷竞争理论概述 |
5.1.1 速度经济理论 |
5.1.2 敏捷竞争维度模型 |
5.2 敏捷竞争的一般界定 |
5.2.1 敏捷竞争的提出 |
5.2.2 敏捷竞争的定义 |
5.2.3 敏捷竞争的特征 |
5.3 敏捷竞争优势分析 |
5.4 敏捷竞争的主体、客体与市场 |
5.4.1 敏捷竞争的主体 |
5.4.2 敏捷竞争的客体 |
5.4.3 敏捷竞争市场 |
5.5 敏捷竞争中的协同关系 |
5.5.1 敏捷协同的定义与特征 |
5.5.2 敏捷协同效应 |
5.5.3 基本的敏捷协同关系 |
5.5.4 敏捷协同的基本方式 |
5.5.5 敏捷协同的潜在冲突或成本 |
5.6 敏捷竞争中的竞争关系 |
5.6.1 基本竞争关系 |
5.6.2 竞争的基本形式 |
5.7 敏捷竞争模型及敏捷竞争规律 |
5.7.1 敏捷竞争模型 |
5.7.2 敏捷竞争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敏捷企业的资源配置机理 |
6.1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的一般界定 |
6.1.1 资源配置的本质及机制 |
6.1.2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特点 |
6.2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中的信任机理 |
6.2.1 敏捷企业与伙伴间信任的特点 |
6.2.2 敏捷企业与伙伴间信任的作用 |
6.2.3 面向机遇基于信任的资源敏捷配置模型 |
6.3 面向机遇的能力要素伙伴选择 |
6.3.1 能力要素伙伴选择概述 |
6.3.2 基于互信关系的快速排除选择 |
6.3.3 基于MAS的能力要素伙伴快速招投标选择 |
6.4 资源共享 |
6.4.1 能力要素共享 |
6.4.2 知识共享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敏捷企业的过程机理 |
7.1 敏捷企业运行过程概述 |
7.1.1 过程与过程理论 |
7.1.2 敏捷企业过程的一般界定 |
7.1.3 敏捷企业的过程模型 |
7.2 能力要素网的准备过程 |
7.2.1 过程启动 |
7.2.2 有关准备 |
7.3 能力要素网的组建过程 |
7.3.1 能力要素的模块化 |
7.3.2 能力要素网的集成 |
7.3.3 能力要素网的优化 |
7.4 能力要素网的运行过程 |
7.4.1 能力要素网的运行 |
7.4.2 交运实现顾客价值 |
7.5 能力要素网的解体 |
7.6 敏捷企业运行过程实证 |
7.6.1 基于定制的ASC运行过程实证 |
7.6.2 基于机遇的AVE运行过程实证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敏捷企业的运行条件 |
8.1 敏捷企业运行的使能技术 |
8.1.1 使能技术概述 |
8.1.2 重要的使能技术 |
8.1.3 敏捷企业的信息系统 |
8.1.4 敏捷企业的MAS |
8.2 敏捷企业运行的支持条件 |
8.2.1 支持条件概述 |
8.2.2 关键的支持条件 |
8.2.3 敏捷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9章 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研究 |
9.1 敏捷性评价的意义 |
9.2 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
9.2.1 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9.2.2 三种典型的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
9.2.3 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9.3 评价工作程序 |
9.4 评价计算方法 |
9.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9.4.2 评价方法 |
9.4.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9.4.4 评价指标的汇总方法 |
9.5 示例评价 |
9.5.1 示例数据表 |
9.5.2 示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9.5.3 示例无量纲化指标值的计算 |
9.5.4 示例敏捷性评价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 |
致谢 |
(5)敏捷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供应链 |
1.2.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
1.2.2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3 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1.2.4 现有供应链研究的局限性 |
1.3 敏捷供应链 |
1.3.1 敏捷制造哲理 |
1.3.2 敏捷供应链 |
1.4 敏捷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1.4.1 敏捷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4.2 敏捷供应链中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1.5 论文所作的工作、目的和意义 |
1.5.1 论文所作的工作及框架结构 |
1.5.2 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敏捷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
2.1 敏捷性的真实涵义 |
2.1.1 敏捷性的内涵 |
2.1.2 敏捷性与柔性的比较 |
2.2 敏捷供应链的特征、原则、要求和功能 |
2.2.1 敏捷供应链的特征 |
2.2.2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
2.2.3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
2.2.4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
2.3 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 |
2.4 小结 |
第三章 敏捷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 |
3.1 敏捷供应链协调问题的提出 |
3.2 敏捷供应链协调的障碍 |
3.3 敏捷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
3.3.1 敏捷供应链战略管理层 |
3.3.2 敏捷供应链决策目标层 |
3.3.3 敏捷供应链内部协调机制 |
3.4 敏捷供应链协调机制模型 |
3.4.1 敏捷供应链协调机制概念模型 |
3.4.2 敏捷供应链协调机制模型图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协调实例 |
4.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 供应商的成本模型 |
4.3 供应商成本模型的比较 |
4.4 最优解的存在 |
4.5 求解算法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敏捷供应链运营的绩效评价 |
5.1 研究现状 |
5.2 敏捷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1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2.2 绩效评价实施过程 |
5.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4 几个关键指标的确定 |
5.3 评价方法 |
5.3.1 现有评价方法 |
5.3.2 本文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
5.4 实例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论着与获奖情况 |
(6)现代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2.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2.2 本文的结构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现代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概述 |
2.1 现代企业的虚拟化特征 |
2.1.1 虚拟企业 |
2.1.2 虚拟制造 |
2.1.3 虚拟车间 |
2.1.4 虚拟物流 |
2.1.5 虚拟仓储 |
2.2 虚拟化运营模式的定义 |
2.3 现代企业采取的新战略 |
2.3.1 从基于竞争的战略到价值革新的新战略 |
2.3.2 知识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化运营模式的经营管理理论基础 |
3.1 虚拟化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
3.2 虚拟化运营模式经营管理理论体系 |
3.2.1 发展战略 |
3.2.2 组织结构 |
3.2.3 质量管理 |
3.2.4 营销管理 |
3.2.5 生产运作管理 |
3.2.6 人力资源管理 |
3.2.7 信用等级管理 |
3.2.8 合作伙伴选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化运营模式的实质 |
4.1 产品或服务虚拟化——价值链优化阶段 |
4.1.1 客户虚拟感受产品或服务 |
4.1.2 定制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
4.1.3 形成虚拟客户群体 |
4.2 资源虚拟化——敏捷供需链集成阶段 |
4.2.1 寻找外部资源 |
4.2.2 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 |
4.2.3 建立资源网络 |
4.3 知识虚拟化——知识链形成阶段 |
4.3.1 企业内知识的获取 |
4.3.2 跨企业边界知识的获取 |
4.3.3 知识一体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化运营模式的企业模型 |
5.1 企业模型描述框架 |
5.1.1 生命周期维 |
5.1.2 视图维 |
5.1.3 层次维 |
5.2 集成建模支持环境 |
5.3 建模实现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虚拟化运营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 平衡记分卡简介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成长与创新角度 |
6.2.2 内部流程角度 |
6.2.3 客户价值角度 |
6.2.4 财务角度 |
6.2.5 社会效益角度 |
6.3 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产业链企业的虚拟化运营策略研究 |
7.1 供应商虚拟化运营 |
7.1.1 供应商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
7.1.2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技术研究 |
7.1.3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实施基础 |
7.2 制造商虚拟化运营 |
7.2.1 制造商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
7.2.2 虚拟企业资源计划(VERP)技术研究 |
7.2.3 基于代理的VERP的体系结构 |
7.3 物流企业虚拟化运营 |
7.3.1 物流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
7.3.2 第三方物流(3PL) |
7.3.3 第四方物流(4PL) |
7.4 分销商虚拟化运营 |
7.4.1 分销商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
7.4.2 联合管理库存(JMI)技术研究 |
7.4.3 联合管理库存(JMI)的实施基础 |
7.5 零售商虚拟化运营 |
7.5.1 零售商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
7.5.2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技术研究 |
7.5.3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的业务模型 |
7.5.4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的关键因素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现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
1.1.2 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应对措施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敏捷供需链与敏捷供需链管理 |
2.1 供应链管理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2.1.2 现行供应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
2.2 敏捷供需链管理 |
2.2.1 机遇与挑战 |
2.2.2 供应链概念的局限性 |
2.2.3 敏捷供需链与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 |
第三章 多代理系统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
3.1 Agent的基本原理 |
3.1.1 Agent的定义 |
3.1.2 Agent的基本结构 |
3.2 多代理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的基本概念 |
3.2.1 MAS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向 |
3.2.2 MAS的组织结构 |
3.2.3 MAS的协调和协作 |
3.2.4 MAS的通信机制 |
3.2.5 MAS中的管理服务机构 |
第四章 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敏捷供需链 |
4.1 敏捷供需链引入Agent技术的动因 |
4.2 基于MAS的敏捷供需链体系结构 |
4.2.1 敏捷供需链体系的建立 |
4.2.2 基于MAS的敏捷供需链运作流程 |
4.2.3 Agent的实现机制 |
4.3 敏捷供需链环境下多Agent系统的组织结构 |
4.3.1 Agent联邦 |
4.3.2 中介Agent |
4.3.3 敏捷供需链多Agent联邦的设计 |
第五章 敏捷供需链多Agent协作机制 |
5.1 协作的类型 |
5.2 基于博弈论“一对一”协商 |
5.2.1 相关定义 |
5.2.2 “一对一”协商策略 |
5.2.3 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对策 |
5.3 基于拍卖机制的“一对多”投标 |
5.3.1 符合敏捷供需链多Agent系统的拍卖机制 |
5.3.2 四种拍卖机制的评价 |
5.3.3 多Agent系统的拍卖机制的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股份制商业渠道联盟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 |
1.2 论文所做的工作 |
2 市场环境与股份制渠道联盟 |
2.1 联盟双赢,协作制胜 |
2.2 混合经济时代 |
2.3 流通领域中股份制联盟设想 |
3 股份制渠道联盟的思考 |
3.1 股份制渠道联盟案例 |
3.2 联盟失败原因解析 |
3.3 渠道联盟改进设想 |
4 股份制渠道联盟组织模式设计 |
4.1 联盟组织设计 |
4.2 关注终端联盟商 |
4.3 物流外包 |
4.4 信息支持系统 |
5 股份制渠道联盟运作思路 |
5.1 体系成员获利途径分析 |
5.2 营销指导思想 |
5.3 强化终端经销商能力 |
6 股份制渠道联盟应用前景预测 |
6.1 我国行业渠道联盟起步探讨 |
6.2 国内应用预测 |
6.3 国际企业对渠道联盟需求 |
7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及其结构 |
2.1 敏捷供需链及其管理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2.1.2 敏捷供需链 |
2.1.3 敏捷供需链管理 |
2.2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 |
2.3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3.1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对体系结构的需求 |
2.3.2 系统结构 |
第三章 系统方案的选择 |
3.1 系统体系结构方案的确定 |
3.1.1 系统结构 |
3.1.2 层体系结构 |
3.1.3 服务器端组件体系结构解决方案 |
3.2 应用服务器的选择 |
3.3 数据库的选择 |
3.4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确定 |
第四章 J2EE平台在分布式企业应用程序中的应用 |
4.1 J2EE框架 |
4.1.1 分布式多层应用程序模型 |
4.1.2 客户端 |
4.1.3 J2EE服务器 |
4.1.4 企业信息系统层 |
4.2 J2EE核心技术 |
4.2.1 组件技术 |
4.2.2 服务技术 |
4.2.3 通信技术 |
4.2.4 其它技术 |
第五章 系统分析及设计 |
5.1 系统总体目标 |
5.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
5.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4 系统访问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
5.5 系统的数据库安全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5.5.1 企业数据库连接的安全性问题 |
5.5.2 数据库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
5.6 系统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 |
5.6.1 系统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目标 |
5.6.2 系统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原则 |
5.6.3 系统权限管理总体设计方案 |
5.6.4 权限系统的控制方法 |
5.7 系统用户的操作功能及其实现 |
5.7.1 系统用户的操作功能 |
5.7.2 实现系统用户操作功能的相关数据库的设计 |
5.7.3 系统用户操作功能的实现 |
5.8 用户登录模块的程序设计 |
5.8.1 用户登录身份验证的方法选择 |
5.8.2 用户登录模块的实现 |
5.9 登出模块的程序设计 |
5.10 密码管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
5.11 角色管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
5.12 用户管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制造系统 |
1.1.2 敏捷供需链 |
1.1.2.1 供应链概念的局限性 |
1.1.2.2 敏捷供需链的概念 |
1.1.2.3 敏捷供需链管理 |
1.1.3 物流 |
1.1.3.1 物流概念 |
1.1.3.2 物流的分类 |
1.1.3.3 现代生产物流 |
1.1.3.4 第三方物流 |
1.2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1.5 课题受到的项目支助 |
1.6 本章小结 |
2 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模型研究 |
2.1 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的复杂性 |
2.1.1 敏捷供需链结构的复杂性 |
2.1.2 敏捷供需链的不确定性 |
2.1.3 支持敏捷供需链组织机构的动态性 |
2.1.4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可重构性 |
2.1.5 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异构性 |
2.2 敏捷供需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
2.3 敏捷供需链的管理与运作方式 |
2.4 基于协调决策中心的敏捷供需链系统模型 |
2.5 第三方物流的物流配送模型研究 |
2.5.1 敏捷供需链物流配送的特点 |
2.5.2 物流配送供需链模型的演变 |
2.5.3 物流配送中静态与动态链状模型 |
2.5.4 物流配送中的网络化模型 |
2.5.4.1 物流配送供需链网状模型 |
2.5.4.2 物流配送供需链三层网状模型 |
2.5.4.3 物流配送中的实网与虚网运作模型 |
2.5.5 网络化物流配送模型研究的价值 |
2.6 本章小结 |
3 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研究 |
3.1 制造物流系统 |
3.1.1 物流与生产制造 |
3.1.2 现代生产物流系统的基本组成 |
3.1.3 制造与物流 |
3.2 第三方物流系统 |
3.3 物流系统集成 |
3.3.1 物流体系结构 |
3.3.2 物流体系集成 |
3.4 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物流系统的设计策略 |
3.4.1 基于产品的供需链设计策略 |
3.4.2 基于成本核算的制造系统供需链设计策略 |
3.4.2.1 供需链成本结构及其函数 |
3.4.2.2 制造系统供需链设计的优化成本算法 |
3.5 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研究 |
3.5.1 基于第三物流配送系统的供需链设计原则 |
3.5.2 制造系统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 |
3.5.2.1 制造系统与第三方物流的信息结构集成 |
3.5.2.2 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信息平台支撑技术 |
3.5.3 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
3.5.3.1 物流配送系统的结构设计 |
3.5.3.2 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库存问题研究 |
4.1 制造系统中的库存问题 |
4.1.1 库存问题描述 |
4.1.2 库存系统 |
4.1.2.1 库存系统的需求 |
4.1.2.2 库存系统的补充 |
4.1.2.3 库存系统的费用 |
4.1.3 库存模型类型 |
4.1.3.1 确定型库存模型 |
4.1.3.2 随机型库存模型 |
4.2 敏捷供需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
4.2.1 敏捷供需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描述 |
4.2.2 敏捷供需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与库存波动 |
4.2.3 敏捷供需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
4.2.3.1 敏捷供需链中的不确定性 |
4.2.3.2 敏捷供需链中的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
4.2.3.3 协调库存管理与零库存管理 |
4.2.4 敏捷供需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
4.2.4.1 VMI管理系统 |
4.2.4.2 联合库存管理 |
4.2.4.3 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 |
4.3 第三方物流配送中的库存问题 |
4.3.1 问题描述 |
4.3.2 鲁棒调节的控制策略 |
4.3.2.1 干扰和目标值为常向量时的鲁棒调节系统 |
4.3.2.2 干扰和目标值为指数函数时的鲁棒调节系统 |
4.3.2.3 干扰和目标值为周期函数时的鲁棒调节系统 |
4.3.3 鲁棒控制 |
4.3.3.1 预备知识 |
4.3.3.2 鲁棒控制器 |
4.3.4 鲁棒最优控制在第三方物流配送库存控制中的应用 |
4.3.4.1 问题的描述与系统建模 |
4.3.4.2 控制系统鲁棒最优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的应用开发 |
5.1 需求分析 |
5.2 规划设计 |
5.2.1 配送中心定位、功能及其它 |
5.2.2 配送中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走向 |
5.2.3 配送中心的管理与生产流程设计 |
5.3 技术方案设计 |
5.3.1 计算机网络拓朴结构设计 |
5.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3 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 |
5.3.4 数据仓库设计 |
5.3.5 系统开发环境 |
5.3.6 开发工具系统集成 |
5.4 系统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
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鉴定情况 |
四、建材商业企业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批量定制的山地车敏捷配置研究[D]. 张宁. 南华大学, 2015(04)
- [2]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建模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蹇崇军.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 [3]基于电子商务中心的汽车行业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D]. 王高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4]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D]. 周和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 [5]敏捷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价研究[D]. 武锐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6)
- [6]现代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创新研究[D]. 李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2)
- [7]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研究[D]. 张福安.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3)
- [8]股份制商业渠道联盟模式探索[D]. 李映泉. 重庆大学, 2004(01)
- [9]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王健.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01)
- [10]制造系统敏捷供需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研究[D]. 陈勇. 重庆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