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0000电子地形图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杰[1](2021)在《BIM技术应用下公路工程设计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在分析传统公路工程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的基础上,对BIM技术应用下的公路工程设计创新发展路径展开探索,以促进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领域的高效应用,推动我国公路工程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朱琳,麻成明,李贤统,王亮,伍朝辉[2](2020)在《BIM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文中指出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公路工程的设计与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在梳理公路工程特征与设计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公路工程不同结构对象的建模与整合方法,重点研究设计方案审查、工程量估算、可视化展示等公路BIM感知与设计评价方法,并提出BIM设计成果为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张学强[3](2020)在《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它主要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内信息的数字化模型和其他功能特性进行数字表达,从而实现工程各个环节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工程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组织设计可视化和技术交底可视化,对公路工程施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李贤统[4](2020)在《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路网的逐步完善,我国公路交通行业已开始从大规模的建设期向持续性的养护期转型,养护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显得愈发重要。虽然现阶段道路养护的技术与管理方式能够满足道路养护工作的基本需求,但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以及可将信息数据在模型中做出集成的特点将有助于道路养护部门减少成本、控制进度和提高质量。目前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领域已经被成熟应用,但在路面病害养护的应用比较少。与此同时,公路养护工作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也是目前道路养护工作任务中重要的一环。针对这一问题,论文设计实现了沥青路面病害编码参考并将病害编码的信息与病害模型相互关联,实现编码信息与模型在数据流通方面的一致性;针对路面病害相关属性信息与分类的标准通过Dynamo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对典型沥青路面病害进行模型的构建并形成了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在病害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养护数据对病害进行动态演化模拟分析,通过统计病害数量的变化与路用状况指数的预测辅助养护决策;将BIM技术与三维GIS技术相结合,使构建的病害模型、道路模型以及病害数据等在三维GIS场景中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统计,直观呈现病害在三维场景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1)根据路面病害分级与分类要求,对路面常见病害进行特征分析,总结各病害评定属性,参考利用Omniclass编码规则,在公路面层编码基础上实现沥青路面病害编码设计并形成成果参考。(2)以路面病害建模与应用为切入点,研究路面裂缝、车辙、坑槽、沉陷、龟裂等常见公路病害结构特征,分析不同病害对检测数据和模型构建的需求,通过Dynamo对检测数据驱动的路面病害语义和结构联合进行参数化建模,并与道路主体BIM模型进行匹配融合,同时形成常见病害全参数化建模方法。(3)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代码,建立基于QT的病害数据库,将检测得到的病害数据在数据库中做出集成,同时关联三维GIS系统,实现病害的参数化建模和编码以及位置的自动匹配功能,将病害模型、病害代码、病害位置等其他信息融为一体。(4)通过数据驱动的路面动态演化模拟方法,构建出基于不同时间路检数据的参数化BIM病害模型,实现路面损坏过程的动态模拟并与路用状况指数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预测模型对路用状况指数进行预测,辅助养护决策与措施选择。
王鹏飞[5](2020)在《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程建设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兴的BIM技术逐渐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作用。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互通立交,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互通立交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需要推广,尤其在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而当下互通立交设计人员仍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传统化,设计流程碎片化,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程度低,且数据在不同建设环节传递过程中易丢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研究尝试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于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目前互通立交设计阶段的常见问题与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当下常见的互通立交BIM设计平台与应用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以EICAD为解决问题的研究对象。(2)将BIM技术的理念与EICAD相结合,建立了新理念下互通立交设计阶段中前期准备与设计过程的具体设计流程。利用EICAD的自有功能结合互通立交建设过程常用的“同心圆”理论,研究了互通立交主线与匝道之间衔接时平面线形布设与横断面之间如何关联的方法,并总结出“Y形”立交匝道与主线间平面线形布设的具体方法。(3)为解决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问题,引入二次开发的方式,以EICAD设计软件为平台,利用VB与Lisp两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线形与结构两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研究,据此给出了程序融合、属性扩展、数据协同以及数据库应用的具体应用流程。(4)依托彰武东互通立交设计项目对设计流程与二次开发的协同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理念下的设计流程符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要求,二次开发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起到数据协同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通过EICAD设计软件结合BIM技术的工作理念与常用的设计理论能够实现互通立交的设计过程,提出的二次开发手段能够实现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间的数据协同,二次开发的架构能够为设计阶段其他专业间的数据协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这对提高互通立交的设计效率,弥补传统设计手段的缺点,解决互通立交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杨龙[6](2020)在《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流失、设计师无止境的重复劳动等原因严重阻碍着我国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本文从BIM的核心理念要求入手,就BIM在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阶段的应用进行如下研究:(1)本文根据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BIM设计应用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并总结设计单位应用BIM的阻碍,并针对BIM应用涉及的各方,提出促进BIM设计应用的合理化建议。(2)建立模型。基于大长线性构造物核心建模软件Civil3D,详细研究了由地形、地质、地物组成的环境模型和道路以及相关专业组成的工程模型建模设计操作步骤,梳理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工程建模设计流程。(3)协同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分为参建各方全员参与的管理协同和多专业共同作业的设计协同,阐述了管理协同和协同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详细研究了道路工程设计协同阶段主要建模软件与相应其他工程建模软件、集成渲染漫游展示平台等软件之间的数据协同交互方式。(4)成果交付。本文结合当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图纸交付文件编制办法和深度规定的要求,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探究BIM成果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并详细研究了交付成果中的分析评价报告、可视化浏览模型、本地化出图和工程量计算。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了一套BIM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推广和促进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了一些思路。
孙建诚,朱双晗,蒋浩鹏[7](2019)在《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FC标准作为BIM的标准之一,以其数据传输规则为框架,针对中国公路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公路BIM设计、施工和运维管养的规范化技术路线,并以公路BIM设计技术路线为基准,结合某二级公路工程项目,选用Civil 3D对公路设计阶段进行过程实践,对实践中发现的Civil 3D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说明。研究成果为BIM技术在中国公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路线、设计理念和技术经验。
荆文炳[8](2019)在《道路工程BIM数据标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工程建设行业,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也在快速推进。BIM技术本质是对工程全寿命周期数据的整合和应用,本文依托实际工程,针对道路工程数据,提出适合道路工程的BIM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道路工程分类编码体系,扩展道路工程IFC标准属性集,尝试将BIM技术更好的应用于道路工程。论文首先研究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内涵,从数据角度分析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道路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需求,结合BIM技术的优势,对基于BIM的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其次,研究现有BIM标准体系框架和建设理念,分析国内外标准体系的发展规律,总结标准体系建设方法,结合道路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适用于道路工程的BIM标准体系框架。然后,研究道路工程信息分类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建设工程国际标准推荐的分类框架,结合现有分类编码标准和道路工程特点,对道路工程进行基于Omni Class的分类编码,形成道路工程构件、道路工程属性、道路工程病害、按形式分道路单项工程和按功能分道路单项工程五个分类编码表,结合工程案例,阐述了分类编码体系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最后,研究了IFC标准基础框架、数据描述方式和扩展机制,针对道路工程模型建设工程信息进行基于IFC标准属性集的扩展,实现道路工程信息的空间查询。研究结论对今后道路工程中BIM技术应用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李泽宇[9](2019)在《基于BIM的线路结构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尤其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出行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铁路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更高标准要求。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铁路选线设计也逐步迈进数字化选线阶段。尤其是结合BIM技术的发展,设计理念逐步实现从“交图纸”到“交模型”的转变。但现有的铁路BIM化设计主要集中在桥、隧、车站等个体建筑物方面,铁路线路结构整体设计研究较少,统一标准的模型构件库尚不完善,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套合算法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以Civil3D为建模与开发平台,研究创建不同类型线路结构的参数化BIM模型及装配方法,并实现与三维地形套合算法设计,实现设计方案的三维表达。同时,结合多体动力学理论与UM车辆模型在三维场景中实时展示各断面主要动力指标,作为运行评价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Civil3D平台,研究利用多种类型地形数据进行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创建方法,实现基于三维地形的高程、坡度、坡向等线路设计相关参数分析,利用构建的地形模型完成线位表达、纵断面设计等工作。(2)基于线路设计BIM要求,分别构建参数化的线路横断面设计参数化模块、轨道结构参数化模块,其中横断面设计模块可实现断面类型与里程、地形的自动匹配,通过交互计算实现与地形模型无缝套合。(3)利用部件编辑器Subassembly Composer创建隧道部件并与地形模型交互创建隧道参数化模型,通过修改参数即可联动修改模型。基于Revit族库功能创建参数化框架桥涵模型。路基、桥、隧及轨道模型通过动态引入法进行套合与衔接过渡,实现线路的BIM化表达。(4)为准确判断线路行车的动力特性,采用UM软件构建相应的车辆模型,引入设计线路条件,计算轨道动力学指标,并在三维漫游的过程中实现与里程的对应及实时显示,作为评价线路设计水平的有效补充。
王少辉[10](2018)在《贵州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施工便道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区域道路网密度低。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最大的难题是高差大、地势险、施工车辆通行困难,从而影响到施工安全、工期、成本等,此时施工便道的修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山区施工便道的设计与管理极为混乱,没有相关的设计施工规范。因此,只有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山区施工便道,才能够保证施工期间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车辆的快速施工。本文依托贵州省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剑河至榕江段第十施工合同段,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特点,研究施工便道设计的关键技术方案,此项研究希望可以对便道的设计和施工起到指导作用,保证施工车辆通行,提高公路施工速度,降低公路施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与建立这些便道模型,有一个合理的施工便道技术方案设计,会降低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会对公路施工技术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从项目合同段施工便道设计的实际出发,以施工项目所在地为中心,进行施工道路网的规划与设计,通过卫星数据地图为大数据、现场踏勘调研为基础,研究施工道路区域路网特性,将路网分为了3个层次进行论证,分别是项目施工便道、项目所在地地方道路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应该要研究、分析、整理出每个工程分项的内容,考虑在施工进度计划中所出现的各种要求,综合各种因素,确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提出施工单元的划分3种原则:每一座隧道、桥梁工程要进行划分;每一段填方、挖方工程要进行划分;每一段防护、支挡工程进行划分。对山区公路施工项目段落路基、桥梁、隧道等施工特点与施工便道特性的技术分析,研究了3种施工便道模型:下行单向便道模型、上行单向道路模型、上行与下行双向道路模型。依据公路施工交通车辆需求,主要为载重汽车,确定设计车辆,对施工便道采用技术指标进行理论分析与论证,提出平面、横断面等几何指标;进一步论证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路线回头曲线、隧道口、桥梁墩台、路基等,提出施工便道网关键节点交通设计模型;在有电子地图的条件下,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最优化方案既满足主体施工的要求,又减少便道的工程量,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还要应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后期工程中正常施工,不延误工期。
二、1∶10000电子地形图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000电子地形图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应用下公路工程设计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2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势 |
3 BIM应用下的公路工程设计创新发展路径 |
3.1 多结构对象的BIM建模与整合 |
3.1.1 创建地形模型 |
3.1.2 创建公路模型 |
3.1.3 创建桥梁的参数族 |
3.1.4 创建隧道模型 |
3.1.5 多结构对象的全线整合 |
3.2 审查设计方案 |
3.2.1 碰撞检测 |
3.2.2 对关键构件进行力学分析与验证 |
3.2.3 显式表达隐蔽工程 |
3.3 三维可视化表达 |
3.3.1 设计方案比选 |
3.3.2 提升施工交底效率 |
3.3.3 实现设计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传递 |
4 结语 |
(2)BIM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公路工程特征与设计阶段BIM应用需求 |
3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
3.1 多结构对象的BIM建模与整合 |
3.1.1 地形创建 |
3.1.2 道路模型自动创建 |
3.1.3 桥梁的参数化族构建 |
3.1.4 隧道创建 |
3.1.5 全线整合 |
3.2 设计方案审查 |
3.2.1 碰撞检测 |
3.2.2 关键构件力学分析与验证 |
3.2.3 隐蔽工程显式表达 |
3.2.4 驾驶员第一视角的设计方案评价 |
3.2.5 交通量检测与交通适用性评价 |
3.3 工程量计算 |
3.3.1 钢筋用量计算 |
3.3.2 混凝土计算 |
3.3.3 土方量计算 |
3.4 三维可视化表达 |
3.4.1 方案比选 |
3.4.2 模型轻量化发布 |
3.4.3 全息展示 |
3.4.4 增强现实施工交底 |
3.5 全生命周期数据传递要求 |
4 结语 |
(3)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IM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
1.1 BIM技术概述 |
1.2 BIM技术特点 |
2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
2.1 有利于设计施工方案 |
2.2 有利于公路工程施工模拟 |
3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
3.1 施工组织可视化,高效技术交底 |
3.2 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 |
3.3 控制速度成本,稳定施工环境 |
4 结束语 |
(4)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公路工程应用现状 |
1.2.2 BIM技术沥青路面养护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 道路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与养护预测模型 |
2.1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分类 |
2.2 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 |
2.3 路用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2.3.1 常用预测模型 |
2.3.2 预测模型对比 |
2.3.3 预测模型的确定 |
2.4 养护标准的确定及养护类型划分 |
2.4.1 养护标准的确定 |
2.4.2 沥青路面病害养护类型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3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编码与BIM关联集成研究 |
3.1 基于BIM技术的沥青路面病害编码 |
3.1.1 沥青路面病害的分类与分级逻辑 |
3.1.2 沥青路面病害编码成果 |
3.2 沥青路面病害编码与BIM病害模型的关联研究 |
3.3 基于BIM的病害数据库的构建与编码信息集成 |
3.3.1 病害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2 病害数据库信息集成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模型集成研究 |
4.1 路面典型病害特征分析与基于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4.2 路段级病害构建与基于Civil3d的道路模型耦合方法 |
4.3 路网级病害快速构建与基于三维GIS的集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的路面病害动态演化与养护辅助决策研究 |
5.1 基于参数化建模的路面病害动态演化模拟方法 |
5.2 路面病害演化与路面性能衰减关联分析 |
5.3 路面病害发展预测与养护辅助决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与案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 |
6.3 路面病害编码与模型关联 |
6.4 病害模型与道路、桥梁模型的自动耦合 |
6.5 路面病害的动态演化 |
6.6 路面病害分析与路面性能预测 |
6.7 路面病害养护措施与方法选择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通立交设计阶段问题研究 |
1.2.2 BIM技术在互通立交设计中应用研究 |
1.2.3 EICAD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
2.1 交通领域BIM平台应用分析 |
2.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研究 |
3.1 EICAD技术在设计前数据处理阶段的应用 |
3.1.1 三维地形图的建立 |
3.1.2 DTM数字地面模型的应用 |
3.2 EICAD在互通立交平面布线中应用 |
3.2.1 相交主线的处理 |
3.2.2 常见互通立交方案类型的选择 |
3.2.3 同心圆理论在BIM技术平台下的应用 |
3.3 立交匝道横断面设置 |
3.4 典型喇叭形立交的具体绘制方法 |
3.5 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ICAD的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 |
4.1 二次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
4.1.1 插件与程序之间的相结合 |
4.1.2 插件的内嵌与融合 |
4.1.3 设计平台与程序之间的融合调用 |
4.2 数据交互程序的建立与开发 |
4.2.1 线形数据至结构计算数据中的探索 |
4.2.2 线形数据至结构数据中探索延伸 |
4.2.3 结构数据至线形数据中 |
4.3 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
4.3.1 数据库的建立 |
4.3.2 结构数据的处理 |
4.3.3 数据库中图表的处理与应用 |
4.4 关于数据的安全性与数据来源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5 彰武东互通式立交设计及数据交互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 |
5.2.1 地形数模处理 |
5.2.2 平面布线与纵断面设计 |
5.3 结构与线形专业间的设计数据交互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BIM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
2.1 现状与建议 |
2.1.1 现状分析 |
2.1.2 应用建议 |
2.2 BIM设计软件介绍 |
2.2.1 国外道路软件介绍 |
2.2.2 国内道路软件介绍 |
2.2.3 本论文应用软件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道路工程BIM建模 |
3.1 概述 |
3.2 环境建模 |
3.2.1 地形地物建模 |
3.2.2 地质建模 |
3.3 工程建模 |
3.3.1 平面设计 |
3.3.2 纵断面设计 |
3.3.3 道路工程 |
3.3.4 管线工程 |
3.3.5 其他工程 |
3.3.6 场地工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设计与成果交付 |
4.1 概述 |
4.2 协同设计 |
4.2.1 管理协同 |
4.2.2 设计协同数据交互 |
4.3 交付要求和内容 |
4.3.1 交付要求 |
4.3.2 交付内容 |
4.4 设计分析评价报告 |
4.4.1 场地分析 |
4.4.2 设计规范检查 |
4.4.3 视线分析 |
4.4.4 虚拟驾驶 |
4.4.5 行车轨迹模拟分析 |
4.4.6 碰撞检查 |
4.5 BIM可视化浏览模型 |
4.5.1 移动端浏览模型 |
4.5.2 场景效果图 |
4.5.3 漫游视频 |
4.6 本地化出图 |
4.6.1 对象与样式 |
4.6.2 代码与代码集 |
4.6.3 道路平面设计图 |
4.6.4 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
4.6.5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
4.6.6 竖向设计图 |
4.6.7 工程模型渲染图 |
4.6.8 样板文件与本地化 |
4.7 工程量计算 |
4.7.1 土石方与材质计算 |
4.7.2 付款项目工程量计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践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建立模型 |
5.2.1 场地分析 |
5.2.2 场地整平 |
5.2.3 停车场设计 |
5.2.4 道路设计 |
5.2.5 模型整合 |
5.3 评价分析 |
5.4 计算工程量 |
5.5 设计出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FC标准 |
1.1 IFC标准概述 |
1.2 IFC标准数据传输结构 |
2 公路BIM应用规范化技术路线 |
2.1 公路BIM设计技术路线 |
2.2 公路BIM施工及运维管养技术路线 |
3 基于BIM的公路设计实践和关键技术 |
3.1 项目概况 |
3.2 Civil 3D公路设计实践和关键技术 |
3.2.1 三维地形模型创建 |
3.2.2 平面设计 |
3.2.3 纵断面设计 |
3.2.4 装配设计(横断面设计) |
3.2.5 公路三维模型创建 |
3.2.6 深化设计 |
4 结论 |
(8)道路工程BIM数据标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B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3.2 面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BIM技术研究现状 |
1.3.3 BIM标准研究现状 |
1.3.4 BIM数据交换和存储技术 |
1.3.5 IFC标准扩展和应用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构成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道路工程BIM模型数据需求 |
2.1 引言 |
2.2 道路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涵 |
2.2.1 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构成和数据特点 |
2.2.2 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数据需求 |
2.3 BIM在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应用的可行性 |
2.4 道路工程BIM模型的数据内容 |
2.4.1 道路工程的项目各阶段对数据的需求 |
2.4.2 项目主要参与方对数据的需求 |
2.4.3 道路工程主要专业对数据的需求 |
2.4.4 道路工程主要管理要素对数据的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工程BIM数据标准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BIM标准体系现状 |
3.2.1 NBIMS的 BIM标准体系 |
3.2.2 英国BIM标准体系 |
3.2.3 中国BIM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
3.3 BIM标准体系发展经验总结 |
3.4 道路工程BIM体系框架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工程信息分类编码研究 |
4.1 引言 |
4.2 分类编码原则和方法 |
4.2.1 分类原则和方法 |
4.2.2 编码原则和方法 |
4.3 建筑信息模型信息分类与编码现状 |
4.3.1 现有分类编码标准 |
4.3.2 现有分类编码标准的应用情况 |
4.4 道路工程分类编码现状 |
4.5 基于OmniClass的道路工程分类编码 |
4.5.1 分类编码方法的确定 |
4.5.2 道路工程信息分类编码表 |
4.6 分类编码体系在道路工程BIM模型中的应用 |
4.6.1 设计阶段 |
4.6.2 施工进度管理 |
4.6.3 运营养护信息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工程IFC数据拓展研究 |
5.1 引言 |
5.2 IFC数据标准介绍 |
5.2.1 IFC总体架构 |
5.2.2 IFC标准的数据描述 |
5.3 IFC标准的扩展 |
5.4 IFC属性集扩展在道路工程BIM模型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和成果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 A 道路工程信息分类编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BIM的线路结构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 |
2.1 基于Civil3D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 |
2.1.1 不规则三角网算法 |
2.1.2 创建三维数字化地形 |
2.1.3 三维数字地模功能分析与展示 |
2.2 线路中线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线路结构建模 |
3.1 相关理论及应用平台 |
3.1.1 线路结构BIM化相关理论 |
3.1.2 线路结构BIM的优点 |
3.1.3 线路结构BIM相关软件平台 |
3.2 基于三维数字地形模型装配式横断面设计 |
3.2.1 装配式横断面概念 |
3.2.2 条件填挖式横断面设计 |
3.2.3 横断面与地形模型装配 |
3.3 基于Civil3D轨道结构参数化建模 |
3.3.1 参数化建模理论 |
3.3.2 线路结构分析 |
3.3.3 Civil3D二次开发相关概念 |
3.3.4 轨道结构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隧道结构与框架桥涵参数化模型的创建 |
4.1 部件编辑器概念 |
4.2 参数化隧道模型创建 |
4.3 框架桥涵参数化模型 |
4.3.1 软件平台选取 |
4.3.2 框架桥涵模型的创建 |
4.4 模型间的套合 |
4.4.1 三维数字地形模型与线路结构物模型套合的方法 |
4.4.2 模型的套合 |
4.5 本章小结 |
5 车辆模型仿真分析及线路动态漫游展示 |
5.1 车辆模型创建 |
5.2 线形导入 |
5.3 三维漫游及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贵州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施工便道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施工便道现状 |
1.1.2 项目工程概况 |
1.2 项目研究概况 |
1.2.1 施工便道重要作用 |
1.2.2 施工便道研究内容 |
1.3 国内类似工程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星地图研究施工道路路网层次 |
2.1 利用卫星地图作为研究基础 |
2.1.1 卫星地图 |
2.1.2 将CAD中的线位导入卫星地图 |
2.1.3 卫星地图功能应用 |
2.2 施工道路路网层次划分 |
2.2.1 施工道路路网层次划分模型 |
2.2.2 项目所在地地方道路 |
2.2.3 项目所在地区域交通运输网络 |
2.3 施工便道网条件 |
2.3.1 一般施工便道与便桥运输含义 |
2.3.2 项目施工便道含义 |
2.3.3 项目施工便道路网条件 |
2.4 剑河至榕江第十施工合同段施工便道路网构成 |
2.4.1 起点与第九施工合同段连接便道路网 |
2.4.2 终点与第十一施工合同段连接便道路网 |
2.4.3 第十施工合同段便道路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便道修建方案类型研究 |
3.1 施工单元划分 |
3.1.1 施工单元划分意义 |
3.1.2 施工单元研究 |
3.1.3 施工单元划分实例 |
3.2 下行单向便道模型 |
3.2.1 路基施工便道模型的功能定义 |
3.2.2 路基施工便道与弃土场关系 |
3.2.3 路基施工便道技术条件 |
3.3 上行单向道路模型 |
3.3.1 桥梁施工道路模型的功能 |
3.3.2 桥梁施工道路(便道)与桥梁墩台关系 |
3.3.3 桥梁施工便道技术条件 |
3.4 上行与下行双向道路模型 |
3.4.1 隧道施工道路模型的功能 |
3.4.2 隧道施工便道与隧道洞口关系 |
3.4.3 隧道施工道路(便道)技术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便道方案设计与技术指标确定 |
4.1 三维卫星地图应用 |
4.1.1 等高线自动生成并叠加三维地球表面 |
4.1.2 卫星三维地图便道选线 |
4.2 山区施工便道方案设计 |
4.2.1 山腰线特点 |
4.2.2 沿水便道方案 |
4.2.3 顺山便道方案 |
4.2.4 便道方案模型 |
4.3 山区施工便道平面与横断面指标技术研究 |
4.3.1 施工主要运输车辆参数 |
4.3.2 代表车型轨迹研究 |
4.3.3 平面指标确定 |
4.3.4 设置曲线加宽模型 |
4.3.5 视距 |
4.3.6 设置回车道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便道定线技术 |
5.1 电子地形图应用 |
5.1.1 地形图的应用 |
5.1.2 地形图确定点、线 |
5.1.3 路线坡度与地面线 |
5.1.4 汇水面积计算 |
5.1.5 土石方量计算 |
5.2 电子地形图定便道路线导线 |
5.2.1 施工便道路线设计原则 |
5.2.2 施工便道的预期功能 |
5.2.3 自然展线定便道路线导线 |
5.2.4 回头展线定便道路线导线 |
5.3 便道计算机辅助设计 |
5.3.1 设备条件 |
5.3.2 设计流程 |
5.4 剑河至榕江第十施工合同段便道实施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 |
6.2 展望与进一步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1∶10000电子地形图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应用下公路工程设计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 林杰.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7)
- [2]BIM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 朱琳,麻成明,李贤统,王亮,伍朝辉.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19)
- [3]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 张学强. 工程技术研究, 2020(13)
- [4]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D]. 李贤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D]. 王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孙建诚,朱双晗,蒋浩鹏. 中外公路, 2019(04)
- [8]道路工程BIM数据标准及其应用研究[D]. 荆文炳. 东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BIM的线路结构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D]. 李泽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贵州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施工便道技术方案研究[D]. 王少辉. 长安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