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弓冶[1](2021)在《超大跨干煤棚张弦结构施工方案比选及仿真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大型煤场由以往的露天堆放改为封闭储存,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封闭煤场使用功能的提升,封闭煤场结构的跨度也要求变得越来越大,这对封闭煤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从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弦梁结构是基于张拉整体概念形成的一种高效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形式,由连续的受拉构件和受压杆件共同支撑上部受压结构而成。在张弦梁受力工作过程当中,预应力使拉索结构产生一定的反挠度,所以整体上部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挠度减小;撑杆对上部结构的受弯杆件提供的弹性支撑,使整个结构受力合理。张弦梁结构作为大跨预应力结构之一正可以满足干煤棚的需求,但是张弦梁结构的干煤棚由于其超大的跨度和存在预应力拉索的张拉,使得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本文对以一电厂干煤棚为实例进行施工技术的研究。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种施工方案并进行比选及确定最终施工方案,对确定的累积滑移施工方法进行全过程仿真计算分析。最后简单介绍滑移过程中的同步控制措施及设施,还对滑移不同步偏差进行计算,对偏差的大小规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张弦梁干煤棚结构施工的常见方法,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提出了胎架支撑法,累积滑移法和提升法,并根据三种施工方法拟定了三种施工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划分施工段进行累加模型的分析,得到三种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索力,支座反力,跨中位移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电厂煤棚的实际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和经济性进行对比,最终选择了累积滑移法进行施工。(2)按着设计和施工资料,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创建了结构整体模型。并简要论述了在方针计算过程中涉及的模型建立、荷载的添加、施工段的划分等要点。并根据已确定的累积滑移施工方案,通过结构组的激活和钝化划分施工段进行仿真计算。计算出施工过程中索力、位移、支座反力和钢结构应力的变化过程及最不利状态,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3)对施工过程的滑移偏差分析,简要讲述了本工程如何进行同步滑移的控制,并且对滑移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计算分析,分别计算不同滑移不同步量下产生的内力,从而找出不同步量的限值;并且发现每次滑移的限值不同,从而计算得出每次滑移的最大滑移允许限值,并分析其中规律。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王孟玉[3](2020)在《火灾下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及加强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张弦梁结构属于一种半刚性半柔性杂交结构,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其具有自重轻、受力合理、外形丰富优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机场、体育馆、会议中心、仓储设施等大跨度甚至超大跨度建筑。这类建筑通常人流密集或储存重要物资,一旦发生火灾引起结构倒塌将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研究火灾下张弦梁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钢材虽是不可燃材料,但其耐火性较差,其力学性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达到500℃时,钢材的弹性模量不足常温时的2/3,在火灾下容易发生破坏,且张弦梁结构传力途径简单,冗余度较低,局部构件出现破坏后破坏容易扩散,严重时结构会发生连续倒塌,因此,研究提升张弦梁结构火灾下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加强措施有重要意义。归纳了国内外对钢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及钢结构的抗火性能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结构热分析方法及钢材在高温下的物理特征及力学性能。以实用大空间建筑火灾空气升温曲线为升温模型,建立张弦梁整体传热模型,对双向张弦梁结构进行热分析得到各构件截面温度场;对张弦梁的关键构件—拉索进行高温下静态拉伸试验,探究钢绞线预应力随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对比试验,探究初始缺陷及初始缺陷位置对钢绞线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双向张弦梁整体受力模型,以热分析结果作为温度荷载,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在多重荷载路径法的基础上,根据失效准则,利用ANSYS的单元生死功能实现拆除失效构件,对双向张弦梁遭受火灾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火灾全过程中张弦梁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探究火源位置、撑杆数量及撑杆截面尺寸等因素对张弦梁结构在火灾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指出张弦梁结构平面中心为抗火设计重点加强区域,撑杆截面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有限,撑杆数对张弦梁结构在火灾下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了提升火灾下双向张弦梁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加强措施,通过设置辅助撑杆的方法对张弦梁结构进行加强,以提升其火灾下抗连续倒塌性能;从结构倒塌时间及方案用钢量来看,双向斜撑杆优于其他方案,“V”字支撑的结构倒塌时间与双向斜撑杆接近,但用钢量远超双向斜撑杆,不推荐使用;结论为张弦梁结构抗火设计提供了建议与参考。该论文有图幅52个,表14个,参考文献55篇
张爱林,刘廷勇,张艳霞,刘学春[4](2020)在《基于智能建造的快速全装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体系创新研究展望》文中提出我国传统建筑业正在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转型,同时,防疫救灾对大空间结构快速建造提出迫切要求,创新研究现场整体快速装配的空间钢结构体系是建筑行业的重大需求.传统非装配式现场焊接空间钢结构体系存在建设周期长、施工污染环境等问题;已有装配式网格结构、网壳结构承载力低,难以实现大跨度.作者对索穹顶结构、弦支穹顶结构、张弦桁架结构及索网结构等半装配式整体张拉结构从形态分析、力学性能研究、施工成形分析及模型试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该类结构优势及存在问题.基于工业4.0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新理念,提出创新研发现场快速装配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在现场快速整体装配、整体张拉及智能建造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现场快速装配、整体张拉的大跨度预应力装配式脊杆环撑索穹顶结构体系和新型构造节点,通过节点破坏模式试验证明新型连接节点具有较高的转动刚度与极限承载力,其构造和性能满足构建大跨度快速全装配式脊杆环撑索穹顶结构需求.
姜岚[5](2020)在《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提高工业与公共建筑用地效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将传统单层大跨度建筑改为多层建筑。以钢空腹夹层板为楼板,以密柱网格墙为抗侧力构件的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建筑中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效益的新型结构体系。与一般框架结构相比,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具有跨高比大、竖向自振频率低、空间受力效应显着的特点。在正常使用及偶然作用下,结构的响应也与传统结构体系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包括多层大跨度楼盖形式、空间钢网格结构静力性能研究、楼板人致激励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等。分析表明,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是一种在多层大跨度工业与公共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结构体系,其静力性能研究较完善,但动力性能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其大范围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实测方法、数值方法、解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开展了模态分析。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自振频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中考虑了不同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的影响。提出了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的简化计算方法,并得到了数值方法的验证,该方法大幅度简化了设计选型阶段基频计算的工作量。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钢空腹楼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提出了舒适度评估方法。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荷载下的加速度响应特点。分析中考了结构阻尼、荷载参数、结构参数等对楼板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在人致激励下的加速度峰值分布呈漏斗状,跨中响应极大,向周边急速衰减。针对此特点,提出了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评估方法对大跨度钢空腹夹层板舒适度评估过于保守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空腹夹层板节点的滞回性能。根据钢空腹夹层板剪力键节点受力特点,设计了拟静力试验装置,开展了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数值模型对比分析。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剪力键节点、空腹梁-柱节点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中考虑了节点几何参数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提出了节点构造设计建议。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空间钢网格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数值模型对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的影响,表明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精确但计算效率低,杆系模型虽然计算效率高但无法准确模拟无加劲肋节点的力学性能。针对无加劲肋剪力键受力特点,提出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并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节点刚度表达式。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单榀空腹梁-柱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分析中讨论了壳单元模型、多尺度模型、半刚性节点杆系模型的计算效率与精度,验证了弹簧-铰半刚性节点模型的适用性。开展了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整体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表明空间钢网格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形成了四道抗震防线,具有良好的延性。此外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取值。总之,本文通过对空腹夹层板空间钢网格结构在人致激励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开展了研究工作,揭示了结构动力作用下的响应机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提出了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工程设计建议。
杨荣[6](2020)在《大跨度抽空式弦支柱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施工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弦支柱壳结构是由双层柱壳及张弦段下部索杆组合而成的新型结构体系,其结合了柱面网壳及张弦梁的优势,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本文以该结构为分析对象,对其静力性能、静力稳定性及施工仿真等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弦支柱壳结构的找力新方法——基于离散牛顿迭代的分布更新法,结合传统的张力补偿法,以典型算例进行对比验证,并以此对不同预应力确定的控制参数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进行荷载态分析,并改变参数,探讨不同支承方式、弦跨比对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离散牛顿迭代的分布更新法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较高;以初始态张弦段格构式拱的上弦跨中节点竖向位移接近于零为控制参数,以此对弦支柱壳结构进行找力分析,更为合理;张弦段下部索杆体系的引入,显着提高了普通双层柱壳结构的刚度,有效降低其弦杆的轴向应力;随着支承边数的增多,全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刚度及支座水平反力的变化较小,双层柱壳杆件的轴向应力及索杆内力依次增大,抵抗非对称荷载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弦跨比的增大,结构刚度不断增大,双层柱壳结构的杆件轴向应力及支座水平反力显着降低,综合考虑结构净空、拉索张拉及张弦梁结构合理跨度的有关规定,工程实践中,建议弦跨比不超过66.7%。(2)对理想及考虑节点安装偏差(整体缺陷)的弦支柱壳结构进行双重非线性屈曲分析,并与相应的普通双层柱壳进行对比;探讨参数改变对考虑整体缺陷的弦支柱壳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杆件初弯曲,进一步研究其方向角和幅值对理想结构及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稳定承载力的(耦合)影响。分析表明:弦支柱壳结构对整体缺陷不敏感;随着支承边数的增多,理想结构及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稳定承载力系数不断增大;增大弦支柱壳结构弦跨比,能提高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稳定性能;弦支柱壳结构对杆件的初弯曲较为敏感,工程实践中,对类似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建议考虑杆件初弯曲的影响;整体缺陷及杆件初弯曲的同时施加,对该类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存在耦合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种缺陷单独引入的不利影响,且整体缺陷与初弯曲方向角的交互作用效应显着。(3)分别采用一阶段张拉法和三阶段张拉法,对弦支柱壳结构进行施工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离散牛顿迭代的初应变确定方法,适用于弦支柱壳结构的施工仿真分析,可较好地解决因预应力损失过大对迭代过程的影响;相比于一阶段张拉法,尽管三阶段张拉法的施工过程较为复杂,但结构位移及内力变化梯度均较小,各榀拉索的张拉力平缓变化至设计索力值,有利于结构成型,工程实践中,建议采用三阶段张拉法。
卢奥奇[7](2020)在《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斜柱钢结构基础承受水平荷载较大,为平衡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分力并保障结构施工及运营期安全,需采取相应的水平荷载及位移控制措施。本文基于工程实例,采用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大型遗址保护建筑斜柱钢结构以及特高压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在静荷载和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基础水平位移及关键构件力学性能,进而研究其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遗址保护类斜柱钢结构建筑受力特点,分析采用斜柱外包混凝土基础、直斜桩组合基础以及预应力系梁基础等结构形式对基础位移的影响,预应力基础系梁位移控制效果较好,斜柱外包混凝土对基础位移影响较小。根据基础位移设计控制指标,合理设计预应力系梁基础的系梁数量和截面刚度、预应力及直斜桩组合基础的斜桩角度,均可有效控制基础位移。(2)通过遗址保护类斜柱钢结构建筑预应力基础系梁施工全过程有限元模拟及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结构有限元模型基础水平位移变化趋势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及预应力系梁基础位移控制方法的有效性。(3)根据大型遗址保护建筑斜柱钢结构预应力基础系梁各工况下受力分析结果,基础系梁承受大部分上部结构水平分力,通过相应的柱脚节点有限元静力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各工况下斜柱柱脚节点受力特征。(4)基于特高压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建筑特点,建立了静载作用下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基础的三种水平位移控制分析模型,进行基础位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计斜桩基础及预应力基础系梁,均可有效控制基础位移,其中预应力基础系梁对特高压输电线塔基础位移控制影响更加显着。(5)根据大型遗址保护建筑及特高压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性能及基础位移分析结果,局部温度变化对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影响较小,风荷载作用对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基础位移影响较大,可采取斜桩基础、预应力基础系梁等方法有效控制基础位移。
周亦慈[8](2019)在《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与形态表现策略》文中指出张弦结构作为一种混合结构,在钢结构和木结构屋盖中都有广泛应用,但是相对而言,在木结构屋盖中的应用更具优势。一是体现于结构方面,张弦结构给予木结构更大的结构效应,可以充分利用木材的抗压性能和钢材的抗拉性能,从而节省木材,减小挠度;二是体现于形态表现方面,钢、木材料的结合和对比,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空间的表现力。当前,绿色性能的明显优势和相关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张弦结构也在木结构屋盖中得到了普遍应用。通常来说,屋盖设计结合了重要的结构技术,影响到空间整体效果的表达。因此,本文立足于张弦结构的基础理论,从建筑学视角出发,提出了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策略和形态表现策略。研究从国内外权威木结构网站、获得国际奖项的作品、杂志期刊中查找张弦木结构实例并分类总结,选取典型案例实地调研。在明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策略和形态表现策略。结构的技术设计策略部分从结构方案选型、结构构件选择、张弦节点设计、结构施工考量四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结构方案的选型要综合考虑建筑平面形状、结构跨度、外部控制荷载等因素。结构构件的选择中撑杆的数量不宜过多,下弦张拉构件可以依据实际工程实现刚柔置换,增加斜撑可保证平面外的稳定性;张弦节点设计要遵循受力特征,掌握构造技术并创新工艺技术;结构施工要灵活调整结构状态并应用施工方法。结构技术的复杂性导致了设计难度的增加,但这也为结构形态的创新设计创造出良好的条件。结构的形态表现策略部分从表现结构造型、节点个性、材料复合、结构光影四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结构造型通过层次化处理结构、整体化布置结构、创新化替换构件的手法表现;节点个性通过重复、夸张、变异的手法表现;材料复合通过使用原生木材、改变钢索色泽、增加膜材覆面的手法表现;结构光影通过引入侧向光、设计屋盖光线通路的手法表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方面从建筑与结构协调的新视角探讨结构技术问题,提出给建筑师以直接指导意义的设计规律和策略;另一方面从建筑角度填补屋盖张弦木结构形态表现的研究空白。几乎每个获得好评的现代张弦木结构屋盖实践都具有形态的独特性,本文的策略旨在为建筑师提供形态设计的思路。
毛怀生[9](2020)在《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省运动会作为集体育、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为一体的体育盛会,为承办城市建设、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展示和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了广阔舞台。蚌埠体育中心作为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省运动会的主会场,它主要由体育场、体育馆、体校、景观塔和多功能综合馆组成。其中体育场建筑面积约41400m2,主要由下部钢筋混凝土看台和上部屋面大小钢罩棚组成,平面形状呈圆形,直径257m。设计融入了“龙”的元素,建筑风格新颖别致、造型优美,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依附于蚌埠体育中心项目,就体育场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又通过无线监测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实时监测,为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政府决策、场馆的健康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就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开展了如下卓有成效的工作:(1)根据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状况,总结了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绘制了体育场施工技术方案,采用了大悬挑实腹型钢梁和三向多点圆管支撑组成的大跨度结构类型,运用了H型钢梁变截面预应力张拉技术,研发了大跨度悬臂结构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减震技术,提出了龙鳞金属屋面板模块化施工。(2)根据体育中心体育场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按照施工技术要求对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模拟以及分析,讨论了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影响,根据现有的规范对结构的正常使用状态进行了安全评估,为现场的施工以及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3)根据体育中心体育场施工方案的制定,确定了监测方案,采用无线监测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实时监测,同时对有限元计算值和现场监控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构施工全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对于类似工程的施工以及监测也具有指导意义。
唐腾[10](2019)在《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岳阳三荷机场航站楼为工程背景,重点研究了大跨索膜-钢桁架的结构找形、风振响应、关键构件的识别和监测等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索膜结构找形法和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找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采取有限单元离散、分步法及ANSYS APDL语言的参数化应用,并考虑支承结构的影响,得到了该索膜结构的初始形态模型,为随后的风载荷响应分析奠定了基础。(2)通过缩尺比为1:100的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对这种大跨度脊谷式索膜屋盖表面的风荷载特性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以及风致响应分析,指出设计时应加强角区部分,避免该区域在不利风向角作用下出现风载过大,局部破坏的情况。并给出屋盖分区的体型系数的建议值,还得到了最不利等效风荷载及风致响应出现的具体风向角。同时研究表明,随着脊谷式索膜结构跨度的增大,角部区域的风压系数将显着大于规范中的风压系数取值。(3)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倒塌破坏极限状态的变形限值相关规范无明确规定的现状,建议了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倒塌变形限值,并以此为依据对该结构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并利用考虑初始状态的等效瞬时加载法进行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基于重要性系数,确定出索系统中的两侧背索和下悬索为结构关键构件;桁架梁的跨中下弦杆与桅杆失效后,会引发结构响应较大变化,可确定其为关键构件。这可为施工与后续运营期间对重点构件或区域进行监测以及为类似大跨度空间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4)根据抗连续倒塌方面研究确定的关键构件、薄弱部位以及局部结构破坏的连锁反应特性,对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上下悬索张拉过程、内膜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索力、构件的应力以及变形进行了有效监测,实现了索膜结构施工全过程安全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施工阶段的理论计算索力与设计索力基本吻合,其最大差值为-56kN,占百分比为-1.386%;高桅杆竖向累计最大位移为26mm,低桅杆竖向累计最大位移25mm。所有工况的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数值均在合理范围之内,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5)针对岳阳机场航站楼索膜结构,建立了相应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结构在各种荷载工况下的静、动力响应;其次,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监测系统需求及整体架构进行了研究,并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设计,提供了一套涵盖结构及荷载感知、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评估预警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提出的健康监测系统架构成功地应用于岳阳机场航站楼监测中,创新地实现了对光栅光纤及速度传感器信号的同步采集。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将为确保结构的正常安全服役,以及航站楼二期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和依据。(6)结合索力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可靠性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分析了重要构件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施工过程中节点偏差、索力不确定性等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施工偏差的有限元模型,对不考虑与考虑施工偏差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极限承载能力比较分析,两种情况下极限承载力因子分别为2.22和2.70;采用多响应面法计算了该结构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可靠指标为6.76,处于较高的安全水平;可靠度分析表明索力不确定性对结构可靠性影响较大,其中上弦索索力、陆侧背索索力的不确定性对可靠性的影响最大,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应特别注意。
二、预应力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跨干煤棚张弦结构施工方案比选及仿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张弦梁干煤棚结构施工概述 |
1.2.1 张弦梁结构的分类 |
1.2.2 张弦梁结构的特点 |
1.2.3 张弦梁结构的受力 |
1.2.4 张弦梁结构的施工 |
1.2.5 张弦梁干煤棚的发展和应用 |
1.3 张弦梁干煤棚结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现状 |
1.3.3 张弦梁干煤棚施工技术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张弦梁干煤棚结构概况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
2.1 工程概况 |
2.1.1 结构特点 |
2.1.2 结构材料及规格 |
2.1.3 典型节点 |
2.1.4 施工难点及解决措施 |
2.1.5 预应力施工措施 |
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2.2.1 拉索受力状态 |
2.2.2 张弦梁结构施工模拟方法 |
2.2.3 分析步骤 |
2.3 施工模拟分析在MIDAS/GEN中的实现 |
2.3.1 基于Midas/Gen的建模方法 |
2.3.2 单元类型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整体模型构建 |
2.4.2 边界条件 |
2.4.3 荷载的添加 |
2.4.4 组的设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干煤棚施工方案比选 |
3.1 施工方案比选原则 |
3.2 常见施工方法 |
3.3 施工方案的确定及比选 |
3.3.1 方案对比 |
3.3.2 支座反力对比 |
3.3.3 索力对比 |
3.3.4 跨中位移 |
3.4 施工方案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累积滑移法施工仿真计算分析 |
4.1 总体安装思路 |
4.2 模型建立 |
4.3 施工段划分 |
4.4 施工过程位移 |
4.5 施工过程索力 |
4.6 施工过程钢结构应力变化 |
4.7 一级张拉的影响 |
4.7.1 概述 |
4.7.2 计算方法及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累积滑移法施工偏差控制计算 |
5.1 概述 |
5.2 滑移过程控制方法 |
5.3 滑移推动力计算 |
5.4 滑轨及牵引设备 |
5.4.1 滑轨的布置 |
5.4.2 滑移牵引设备 |
5.5 滑移不同步限值计算 |
5.6 滑移不同步的控制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3)火灾下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及加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钢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钢结构抗火研究现状 |
1.4 钢结构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传热学理论与高温下钢材力学性能 |
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2 钢材的高温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3 火灾下双向张弦梁结构连续倒塌分析 |
3.1 ANSYS结构热分析 |
3.2 倒塌准则 |
3.3 考虑火灾作用的全过程分析法 |
3.4 火灾下双向张弦梁结构连续倒塌分析 |
3.5 高温下钢绞线预应力损失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探究火灾下双向张弦梁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因素 |
4.1 火源位置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
4.2 撑杆数量对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
4.3 撑杆截面对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提升火灾下双向张弦梁抗倒塌性能的加强措施 |
5.1 结构抗连续倒塌加强措施 |
5.2 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加强措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智能建造的快速全装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体系创新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半装配空间钢结构研究现状 |
1.1 结构形态分析 |
1.2 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
1.3 张拉施工成形研究 |
1.4 模型试验研究 |
2 装配式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
2.1 装配式空间网格、网壳结构连接节点研究 |
2.2 装配式空间网格、网壳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
3 创新研发全装配式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的必要性 |
1) 丰富装配式空间结构类型、实现装配式空间结构大跨度发展目标: |
2) 为实现预应力空间结构的现场快速整体装配建造: |
3) 为满足智能建筑发展要求,实现预应力空间结构的智能建造: |
4 现场快速全装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体系创新研究展望 |
4.1 结构体系创新发展方向 |
4.2 发展现场快速整体全装配、整体张拉、智能建造新体系建造新模式 |
4.3 新型连接节点静力性能研究 |
4.4 面向智能建造的大跨度装配式脊杆环撑索穹顶建筑全生命周期研究展望 |
5 结论 |
(5)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层大跨度楼盖及其发展 |
1.1.1 预应力混凝土楼盖 |
1.1.2 组合网架 |
1.1.3 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
1.1.4 空腹网架与空腹夹层板 |
1.1.5 其他楼盖 |
1.1.6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2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钢空腹夹层板的静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
1.2.2 钢网格墙的力学性能研究 |
1.2.3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整体力学性能 |
1.2.4 应用情况 |
1.3 大跨度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中的动力学问题 |
1.3.1 人致振动舒适度研究现状 |
1.3.2 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研究思路及流程 |
1.4.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结构组成及构造 |
2.1 钢空腹夹层板构造 |
2.1.1 网格形式 |
2.1.2 网格构造 |
2.1.3 节点构造 |
2.2 钢空腹夹层板设计选型 |
2.3 结构体系 |
2.3.1 框架结构 |
2.3.2 筒体结构 |
2.3.3 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 |
第3章 钢空腹夹层板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与实测 |
3.1.1 模态分析理论与参数识别方法 |
3.1.2 钢空腹夹层板工作模态测试 |
3.1.3 有限元分析及模型验证 |
3.2 钢空腹夹层板自振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分析模型及计算条件 |
3.2.2 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基频分析 |
3.3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简化计算方法 |
3.3.1 楼板竖向基本频率计算理论模型 |
3.3.2 钢空腹夹层板竖向基频简化计算方法 |
3.3.3 频率简化计算公式数值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及评估方法研究 |
4.1 人致楼盖振动舒适度基本理论 |
4.1.1 人致荷载模型及参数 |
4.1.2 人致楼板振动分析方法 |
4.1.3 人对结构振动的感知及评价标准 |
4.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激励振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
4.2.1 分析模型及方法 |
4.2.2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特点 |
4.2.3 阻尼的影响 |
4.2.4 荷载参数的影响 |
4.2.5 结构参数的影响 |
4.3 钢空腹夹层板人致振动响应分布模型构建 |
4.3.1 高斯分布模型 |
4.3.2 参数估计 |
4.4 基于舒适性保证率的舒适度评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空腹夹层板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
5.1 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
5.1.1 试验概况 |
5.1.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5.1.3 破坏模式 |
5.1.4 滞回曲线 |
5.1.5 刚度及延性 |
5.1.6 耗能性能 |
5.1.7 应变分析 |
5.1.8 试验小结 |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验证 |
5.2.1 分析模型与方法 |
5.2.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5.3 剪力键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 |
5.3.1 分析参数设计 |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
5.4 钢空腹梁-柱节点滞回性能 |
5.4.1 分析参数设计 |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3 分析小结及设计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空腹夹层板钢网格盒式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6.1 各种有限元模型在钢网格盒式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
6.1.1 多尺度有限元建模的关键问题 |
6.1.2 多种有限元模型验证 |
6.1.3 剪力键半刚性节点弹簧-铰模型 |
6.2 空腹梁-柱框架抗震分析 |
6.2.1 分析模型 |
6.2.2 计算结果分析 |
6.3 钢网格盒式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性能 |
6.3.1 分析模型及参数 |
6.3.2 弹塑性变形特征 |
6.3.3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大跨度抽空式弦支柱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施工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弦支柱壳结构的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找力分析及静力性能研究 |
1.2.2 静力稳定性分析 |
1.2.3 施工仿真分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弦支柱壳结构的静力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预应力确定新方法—基于离散牛顿迭代的分布更新法 |
2.2.1 形态定义 |
2.2.2 基本思路及实现流程 |
2.2.3 算例验证 |
2.2.4 预应力确定的控制参数优选 |
2.3 荷载态分析 |
2.3.1 计算模型的选取 |
2.3.2 结果分析 |
2.4 参数分析 |
2.4.1 支承方式的影响 |
2.4.2 弦跨比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弦支柱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特征值屈曲分析 |
3.3 理想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
3.4 考虑整体缺陷的双重非线性屈曲分析 |
3.4.1 随机缺陷模态法 |
3.4.2 特征缺陷模态法 |
3.4.3 一致缺陷模态法 |
3.5 参数分析 |
3.5.1 支承方式的影响 |
3.5.2 弦跨比的影响 |
3.6 考虑杆件初弯曲的双重非线性屈曲分析 |
3.6.1 杆件初弯曲的模拟方法 |
3.6.2 理想结构引入杆件初弯曲 |
3.6.3 整体缺陷结构引入杆件初弯曲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弦支柱壳结构的施工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施工模拟分析方法 |
4.2.1 拉索预应力引入方式 |
4.2.2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4.2.3 初应变的确定方法 |
4.2.4 拉索张拉方案选取 |
4.3 施工仿真分析 |
4.3.1 单撑杆形式弦支柱壳 |
4.3.2 V形撑杆形式弦支柱壳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静载作用下结构位移控制方法研究 |
1.3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结构位移控制方法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静载作用下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 |
2.1 结构工程概况及受力特点 |
2.1.1 工程概况 |
2.1.2 结构受力特点 |
2.1.3 现场试验测点布置方案 |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模型建立 |
2.2.2 模拟工况划分 |
2.3 斜柱钢结构基础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斜柱外包混凝土因素影响分析 |
2.3.2 直斜桩组合基础影响分析 |
2.3.3 基础系梁数量影响分析 |
2.3.4 基础系梁截面刚度影响分析 |
2.3.5 预应力基础系梁因素影响分析及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2.4 基础柱脚节点细部分析 |
2.4.1 基础柱脚节点模型 |
2.4.2 钢柱脚节点静力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静载作用下输电线塔塔腿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 |
3.1 结构工程概况及受力特点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结构受力特点 |
3.1.3 模拟分析测点布置方案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模拟工况划分 |
3.3 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基础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直桩外露高度因素影响分析 |
3.3.2 斜桩基础影响分析 |
3.3.3 预应力基础系梁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控制 |
4.1 斜柱钢结构局部温变效应分析 |
4.1.1 温度作用 |
4.1.2 局部温度作用下斜柱钢结构性能分析 |
4.2 输电线塔斜柱钢结构风荷载效应分析 |
4.2.1 结构受力特点 |
4.2.2 等效静力风荷载作用 |
4.2.3 风荷载作用下基础位移控制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与形态表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木建筑兴起 |
1.1.2 张弦结构发展迅速 |
1.1.3 张弦结构广泛应用于木结构屋盖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张弦结构特质解析 |
2.1 发展历程及演化原型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发展动因 |
2.1.3 演化原型 |
2.2 结构原理 |
2.2.1 基本构成 |
2.2.2 力学原理 |
2.2.3 控制参数 |
2.3 类型、特征及优势 |
2.3.1 类型 |
2.3.2 特征 |
2.3.3 优势 |
2.4 材料特性 |
2.4.1 材料构成 |
2.4.2 木材特性 |
2.4.3 钢材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策略 |
3.1 屋盖形态与结构技术的协调机制 |
3.1.1 结构布置注重功能合理 |
3.1.2 结构混合注重经济适用 |
3.1.3 节点精确注重细节美观 |
3.2 适用性原则下的结构方案选型 |
3.2.1 考虑建筑平面形状 |
3.2.2 考虑建筑结构跨度 |
3.2.3 考虑外部控制荷载 |
3.3 高效化原则下的结构构件选择 |
3.3.1 调整撑杆数量及形状 |
3.3.2 置换下弦刚柔构件 |
3.3.3 增加连接斜撑 |
3.4 精细化原则下的张弦节点设计 |
3.4.1 归纳节点类型 |
3.4.2 遵循受力特征 |
3.4.3 掌握构造技术 |
3.4.4 创新工艺技术 |
3.5 可调节原则下的结构施工考量 |
3.5.1 符合预应力原理的施工基础 |
3.5.2 调整预应力施加的结构状态 |
3.5.3 建立预应力张拉的施工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屋盖张弦木结构的形态表现策略 |
4.1 结构形态的建筑表征 |
4.1.1 平缓的空间 |
4.1.2 轻盈的屋盖 |
4.1.3 装饰的构件 |
4.2 表现结构造型 |
4.2.1 层次化处理结构 |
4.2.2 整体化布置结构 |
4.2.3 创新化替换构件 |
4.3 表现节点个性 |
4.3.1 重复撑杆下节点展现韵律 |
4.3.2 夸张撑杆下节点突出中心 |
4.3.3 变异撑杆上节点丰富要素 |
4.4 表现材料复合 |
4.4.1 使用原生木材呼应当地文脉 |
4.4.2 改变钢索色泽调整视觉效果 |
4.4.3 增加膜材覆面改善室内光环境 |
4.5 表现结构光影 |
4.5.1 利用上弦结构高差引入侧向光线 |
4.5.2 对应重要下弦构件设计光线通路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施工技术 |
1.2.1 高空散装法 |
1.2.2 高空滑移法 |
1.2.3 分条(块)吊装法 |
1.2.4 整体吊装法 |
1.2.5 整体提升及整体顶升法 |
1.3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施工监测控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技术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施工技术难点 |
2.4 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的振动控制 |
2.5 龙鳞金属屋面板模块化施工 |
2.6 罩棚钢结构预应力张拉技术 |
2.7 体育中心体育场施工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全过程仿真模拟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3 计算工况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1 应力分析 |
3.4.2 变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全过程监测 |
4.1 引言 |
4.2 监测方案 |
4.2.1 应变监测 |
4.2.2 变形监测 |
4.3 应力监测 |
4.3.1 小罩棚应力监测 |
4.3.2 大罩棚应力监测 |
4.4 变形监测 |
4.4.1 小罩棚变形监测 |
4.4.2 大罩棚变形监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
1.1.2 岳阳三荷机场索膜结构简介 |
1.1.3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安全控制特点 |
1.2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初始形态研究现状 |
1.2.1 初始形态研究方法 |
1.2.2 大型复杂结构协同及离散找形 |
1.3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特性及抗风设计 |
1.3.1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特性 |
1.3.2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1.3.3 膜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
1.4 索膜-钢桁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1.4.1 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概况 |
1.4.2 大跨空间结构关键构件识别方法 |
1.4.3 大跨空间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设计 |
1.5 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 |
1.5.1 施工期安全监控 |
1.5.2 运营期安全监控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跨索膜结构初始形态研究 |
2.1 引言 |
2.2 索膜结构找形的有限元法 |
2.3 大型复杂索膜结构整体离散找形 |
2.4 三荷机场索膜结构的初始形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 |
3.1 引言 |
3.2 风洞测压试验 |
3.2.1 模型设计与测点布置 |
3.2.2 试验设备及风场模拟 |
3.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2.4 风压分布特性分析 |
3.2.5 合理体型系数取值 |
3.3 风致响应分析及等效静力风荷载 |
3.3.1 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3.3.2 结构风振系数 |
3.3.3 等效静力风荷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及关键构件识别 |
4.1 引言 |
4.2 结构模型 |
4.2.1 概况 |
4.2.2 索系统 |
4.2.3 钢结构系统 |
4.3 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
4.3.1 分析方法 |
4.3.2 动力荷载确定与倒塌判定准则 |
4.4 考虑初始构形和施工过程的关键构件识别 |
4.4.1 有限元模型 |
4.4.2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4.3 索结构敏感性分析 |
4.4.4 钢结构敏感性分析 |
4.5 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 |
4.5.1 桁架梁跨中下弦杆失效 |
4.5.2 下悬索(XXS3)失效 |
4.5.3 陆侧1号背索(LCBS1)失效 |
4.5.4 空侧1号桅杆失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施工安全控制 |
5.1 引言 |
5.2 施工全过程仿真计算 |
5.2.1 施工安全控制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施工期安全控制监测内容 |
5.3.1 位移监测 |
5.3.2 索力监测 |
5.3.3 索形监测 |
5.3.4 膜形监测 |
5.4 施工期安全控制结果 |
5.4.1 钢结构安装 |
5.4.2 上悬索张拉 |
5.4.3 下悬索张拉 |
5.4.4 内膜安装 |
5.4.5 背索补张拉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运营期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运用 |
6.1 引言 |
6.2 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
6.3 健康监测系统的架构 |
6.4 传感器子系统及布置 |
6.5 数据采集和传输子系统 |
6.6 数据管理子系统 |
6.7 结构预警子系统 |
6.8 结构振动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可靠度的索膜-钢桁架结构安全评估 |
7.1 引言 |
7.2 施工偏差对索膜-钢桁架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 |
7.2.1 考虑节点安装和索力偏差的结构模型 |
7.2.2 两种模型极限承载力比较 |
7.3 索力的不确定性模型 |
7.4 索膜-钢桁架结构可靠性评估 |
7.4.1 多响应面可靠度方法 |
7.4.2 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可靠性评估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预应力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跨干煤棚张弦结构施工方案比选及仿真计算[D]. 张弓冶.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火灾下双向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及加强措施研究[D]. 王孟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基于智能建造的快速全装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体系创新研究展望[J]. 张爱林,刘廷勇,张艳霞,刘学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6)
- [5]多层大跨度空间钢网格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 姜岚. 湖南大学, 2020(09)
- [6]大跨度抽空式弦支柱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施工仿真分析[D]. 杨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斜柱钢结构基础水平位移控制方法研究[D]. 卢奥奇. 郑州大学, 2020(02)
- [8]屋盖张弦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与形态表现策略[D]. 周亦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D]. 毛怀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D]. 唐腾.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