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一、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玲玲,陈美兰,纪瑞锋,濮春娟,周修腾[1](2021)在《塑填肥料与常规化肥对甘草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甘草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计不加肥料对照组、塑填肥料处理组、常规化肥处理组共3组,测定甘草生长性状、光合作用、有效成分以及甘草和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和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解决甘草施肥措施提供有效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显着增加甘草地上鲜质量、株高、根粗、主根长、分枝数和地上干质量;显着提高光合特征Y(Ⅱ)、qP、Fv/Fm和NPQ指标含量;显着增加地上和地下部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显着增加甘草地上和地下部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此外,塑填肥料与常规化肥相比,甘草的生长指标、光合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甘草地下及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整体而言,塑填肥料能更好的促进甘草的生长,提高其光合作用,增加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甘草的质量,同时避免常规化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建议在甘草栽培中合理施用塑填肥料。

陈斌[2](2021)在《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均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近年来,国内与国际市场对于甘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日益萎缩的野生甘草资源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栽培甘草的上市,甘草的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尽管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均可药用,但在甘草饮片市场却更加青睐根的产量与品质。根状茎的过度发育必然会削弱甘草对于根系的能量分配。如何限制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主根的产量与品质已经成为栽培甘草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以乌拉尔甘草和胀果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三个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肥的不同配施处理来探究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水平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探究可以降低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主根的产量与品质的栽培管理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乌拉尔甘草单株个体的生长势最旺盛。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乌拉尔甘草根状茎的发育受到显着抑制。中密度处理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单株根生物量的平均值×总株数)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34和1.34倍;甘草酸的总量(根的总产量×甘草酸的含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4和1.96倍;甘草次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4和2.03倍;甘草苷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2.03倍;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4和2.07倍;异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7和1.76倍;总黄酮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31和1.55倍。因此,中密度条件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最高,且根系药用成分的总量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胀果甘草单株根状茎的各测定指标均逐渐降低,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有效抑制其根状茎的发生和生长。中密度处理下,胀果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50倍和1.07倍;甘草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1.38倍;甘草次酸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15和1.11倍;甘草苷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6和1.37倍;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43和1.11倍;异甘草素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06和1.12倍;总黄酮的总量分别是低、高密度处理组的1.29和1.11倍。因此,胀果甘草在中密度种植条件下根的总产量最高,且根系药用成分的总量最高。2.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提高氮肥、磷肥施用水平,可以显着促进乌拉尔甘草单株的个体生长。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乌拉尔甘草根状茎的发育得到显着促进;而随着磷肥、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单株根状茎的发育受到显着抑制,且在高磷肥(N2P3K2)处理下其单株根状茎的生长势最低。在本研究中,高磷肥(N2P3K2)处理下,乌拉尔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其他处理(CK、N1P2K2、N3P2K2、N2P1K2、N2P2K1和N2P2K3)的1.35、1.77、1.06、1.44、1.67和1.17倍;甘草酸的总量依次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44、2.46、1.10、1.83、2.27和1.23倍;甘草次酸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1、2.22、2.17、1.82、2.19和1.40倍;甘草苷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40、2.64、1.32、2.15、2.44和1.35倍;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3、2.04、1.15、1.99、2.22和1.46倍;异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8、2.76、1.31、2.25、1.93和1.22倍;总黄酮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39、1.96、1.11、1.58、1.78和1.19倍。因此,乌拉尔甘草最佳的施肥水平为N2P3K2。随着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胀果甘草单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得到显着促进。提高施氮水平,显着促进了胀果甘草根状茎的发育;而提高钾肥施用量,其根状茎的发生与生长受到显着抑制,且在高钾肥(N2P2K3)处理下单株根状茎的生长势最低。在本研究中,高钾肥(N2P2K3)处理下,胀果甘草根的总产量分别是CK、N1P2K2、N3P2K2、N2P1K2、N2P3K2和N2P2K1处理的1.80、1.88、1.10、1.70、1.53和2.01倍;甘草次酸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54、1.70、1.06、1.45、1.33和1.81倍;甘草苷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5、2.15、1.09、1.78、1.68和1.97倍;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80、2.16、1.19、1.73、1.57和2.27倍;异甘草素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88、1.84、1.08、1.76、1.51和2.11倍;总黄酮的总量依此是上述其他处理的1.62、1.65、1.09、1.52、1.42和1.76倍。综上可知,胀果甘草最佳的施肥水平为N2P2K3。因此,胀果甘草的最佳施肥水平为N2P2K3。

常宏磊[3](2021)在《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和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栽培甘草有效地缓解了因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造成的市场供求矛盾。但集约化生产时的虫害造成了栽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甘草跳甲(Altica deserticola)(鞘翅目:叶甲科)是以甘草叶片为食的有害昆虫。其成虫和幼虫都以甘草叶片为食,虫害严重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野外调查发现,与光果甘草种群相比,跳甲似乎更加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种群,但因这两个甘草种群的生境不同,我们无法确认跳甲对两种甘草叶片取食选择的差异究竟是因甘草种间自身所含物质的差别还是由于两地生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本研究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探究了甘草跳甲对相同生境下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并从这两种甘草叶片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物质含量两个方面分析了跳甲对二者叶片取食偏好的内在机理;由于土壤的水分和氮素条件往往会对植物叶片的理化性状造成显着影响,因此我们设置了高水高氮、高水低氮、低水高氮、低水低氮四种水氮供应条件,探究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这两种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及跳甲对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的两种甘草叶片的取食差异,以期探明水氮供应与甘草叶片对跳甲取食抗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制定栽培甘草的水氮供应量,甘草跳甲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甘草跳甲成虫和幼虫对相同生境下的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具有相同的取食偏好,即当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生长在相同生境时,无论跳甲成虫还是幼虫都偏向取食乌拉尔甘草的叶片,光果甘草具有显着的抗虫性。在相同生境下,光果甘草叶片的硬度、厚度、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都显着高于乌拉尔甘草叶片。当同处于高水高氮(HWHN)和高水低氮(HWLN)处理下时,二者的含水量无显着性差异,而当处于低水低氮(LWLN)和低水高氮(LWHN)的处理下时,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含水量显着高于光果甘草叶片。乌拉尔甘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高于光果甘草,而光果甘草叶片的总单宁、单宁酸和儿茶素的含量都显着的高于乌拉尔甘草叶片。相比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叶片更厚,质地更硬,具有更发达的角质层,因此,其物理性状可能是跳甲不喜欢取食光果甘草叶片的原因之一。同时,光果甘草叶片中的单宁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乌拉尔甘草,且其氮含量显着低于乌拉尔甘草,这可能是跳甲更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叶片理化性状的种间差异可能是跳甲成虫和幼虫都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的叶片的内因。在低水条件下,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单宁类物质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而氮含量则会随之显着增加。在高水条件下,叶片总单宁含量、儿茶素和鞣花酸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显着降低,而叶片厚度和单宁酸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氮条件下,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总单宁含量和四种单宁类物质的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下降,氮含量则会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条件下,叶片厚度、总单宁含量、儿茶素和鞣花酸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而含氮量和单宁的含量则与之相反。因此,我们认为,甘草叶片的理化性状是由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的。甘草跳甲成虫及幼虫对低水高氮(LWHN)处理下的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具有显着的取食偏好。可能是因为该处理下的甘草叶片具有相对柔软且薄的叶片,同时含有丰富的氮含量以及低的单宁类物质含量。综上所述,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存在取食的偏好性,这种偏好受到甘草叶片物理性状和化学物质含量的影响,叶片的理化性状也会随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栽培甘草的集约化生产过程中,若对栽培的品种无要求,则种植光果甘草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其抗虫性更好。在栽培管理中,二者在低水低氮(LWLN)处理下抗性最强,因此应避免高水平的氮肥和水分供应,以减少跳甲的取食危害,保障其产量与品质。

吕卉[4](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王程成[5](2020)在《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我国甘草野生资源迅速减少,现以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大面积人工种植为主,而市场上的栽培甘草质量参差不齐。除了大量的临床需求,甘草中的单体成分如甘草酸等化合物的在食品、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提高栽培甘草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甘草为耐盐中药材,盐胁迫环境与甘草药材品质密切相关,适度盐胁迫可促进甘草有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提高其药材质量。然而,盐胁迫如何影响甘草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及甘草药材品质形成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是缓解野生甘草资源紧张,提升栽培甘草品质的重要环节。1.基于UFLC-QTRAP-MS/MS技术分析甘草多元指标成分本项目优化建立了 UF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甘草中多元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及不同生态型甘草中活性成分含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多数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分界明显,说明不同生态型对甘草活性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进一步将宁夏盐池产地的野生与栽培甘草分为主根上、中、下、侧根和根茎五个部位,研究活性成分在不同生态型甘草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情况。野生甘草根茎外形粗壮,其活性成分总量与栽培甘草根茎的差异最大。总体含量结果表明,即使被分为不同部位,野生与栽培甘草仍各自聚为一类。且不论是初生还是次生代谢产物,栽培甘草中两大类成分的整体含量均低于野生甘草。具体来看,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甘草查尔酮A和4’,7-二羟基黄酮在野生甘草中含量较高。而甘草素,刺甘草查尔酮,芒柄花素和甘草查尔酮B的含量结果相反。2.野生与栽培甘草的代谢组学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UFLC-Triple TOF-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出野生栽培甘草中63种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黄酮及其相应糖苷类成分。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 t 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甘草酸、licorice-saponin J2/G2、glyasperin D和dehydroglyasperin D可被视为区分野生和栽培甘草的化学标记物。根据野生和栽培甘草iTRAQ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筛选出参与碳水化合物和重要氨基酸合成代谢的差异蛋白。此外,在野生甘草中还高表达了一些与抗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酶,包括bglB,bglX和过氧化物酶。结合活性代谢物的含量研究,脯氨酸和精氨酸在野生甘草中含量更高,异甘草素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多数黄酮苷元类成分在野生甘草中含量低于栽培品,而黄酮糖苷类成分在野生品中更高,结果初步显示直接相关的合成酶表达趋势与下游代谢产物的含量并不完全一致。3.盐胁迫下甘草生化指标、关键酶基因表达及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通过模拟甘草生长的盐环境,对甘草幼苗进行高盐(200mM NaCl)、中盐(100mM NaCl)、低盐(50mM NaCl)和对照(OmM NaCl)四个盐浓度水平的盐胁迫研究。观察记录甘草植株的形态学变化,发现对照组和高盐胁迫组的幼苗生长发育情况均弱于其他两组。胁迫期间分四次动态检测不同处理组甘草的生理生化指标:过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和关键酶基因β-香树脂合成酶(bAS)和查尔酮合成酶(CHS)表达水平以及16种三萜及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短期胁迫下,高盐胁迫组甘草的关键酶基因表达和活性成分含量会显着提高,但胁迫期间波动较大。而低浓度盐在不损害甘草正常生长的基础上最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积累。4.盐胁迫下甘草的多组学研究盐胁迫结束后(50天),选择低盐(50mMNaCl)胁迫和对照组甘草样本进行有参转录组学、TMT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代谢谱比较分析。根据蛋白质组学结果,筛选出三萜和黄酮这两大类活性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差异酶。其中苯丙氨酸氨裂合酶(PAL)、肉桂酸4-羟基酶(C4H)、4-香豆酸酯:CoA连接酶(4CL)、查尔酮合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和黄酮醇合酶(FLS)均在盐胁迫组中高表达。三个甘草酸生物合成关键酶bAS、CYP88D6和CYP72A154均在盐胁迫组中显着上调。根据转录组学结果,筛选出三萜和黄酮这两大类活性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差异基因。其中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79个,与三萜类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28个,除了一个差异基因外,其他均在盐胁迫组中显着上调。通过PRM和qRT-PCR技术,对一些关键酶和关键基因进行了表达量的验证。根据UFLC-Triple TOF-MS/MS非靶向代谢研究,鉴定得到121个共有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三萜类化合物和五类黄酮化合物(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二氢黄酮(醇)和查尔酮),其中黄酮糖苷及多数三萜皂苷类成分相对含量在盐胁迫组中较高,而黄酮苷元类成分的含量结果相反。5.盐胁迫下甘草组学间的关联分析结合活性代谢产物含量与上游差异蛋白(基因),绘制甘草三萜及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在低盐胁迫和对照组甘草比较蛋白质组和含量测定的联合分析中,结合14种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发现关键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下游黄酮糖苷类成分含量变化一致,与上游查尔酮及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变化相反。在低盐胁迫和对照组甘草转录组学和非靶向代谢谱结果联合分析中,发现差异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糖苷、三萜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而80%的差异UDP-糖基转移酶基因也在盐胁迫组显着上调,因此推测糖基转移酶是导致糖苷类成分在盐胁迫组中积累较多而苷元类成分积累较少的关键因素。此外,MYB和bHLH转录因子家族也参与调节黄酮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二者在盐胁迫和对照组中也有显着差异。最后结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分析结果,筛选出两个功能潜力最大的甘草糖基转移酶基因(Glyur000289s00018722 和 Glyur002678s00045101)。综合以上结果,本实验最终揭示了甘草中有效成分积累与合成酶(基因)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盐胁迫环境影响甘草活性成分积累的分子机制不仅是上游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下游糖基转移酶的表征和功能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党梦娇[6](2019)在《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目以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光伏电板对甘草生长、产量以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有利于甘草质量与高产的环境因素,为人工培育优质甘草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板下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及主根粗均好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外缘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主根粗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植株生长整体较好于无光伏区域。(2)板下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3)板间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板下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有光伏区域。(4)板下区域甘草产量以及H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产量以及甘草苷、甘草酸含量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产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5)经主成分综合评价,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品质综合顺序为:光伏电站外缘光伏板下>光伏电站外缘两排光伏板间>光伏电站中心两排光伏板间>无光伏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光伏板F。经主成分分析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光合作用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大,而渗透调节物质作用则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小。

高睿[7](2017)在《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的栽培密度对实现药用植物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呼图壁县甘草保护复壮基地的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种群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品质为出发点,通过田间种植密度试验,对甘草的生长特征、群体光合特性、冠层结构、不同叶层叶片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阐明不同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揭示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乌拉尔甘草的光合能力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探讨密度控制影响甘草生长发育的机理,进而甄选出适宜甘草生长发育的栽培密度,为实现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的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为甘草的GAP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甘草作为根茎入药的药用植物,其经济价值的产生主要集中在根部,因此甘草根系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栽培密度对一年生乌拉尔甘草根部的生长发育及根冠比无显着影响。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二年生甘草,中密度(36万株/公顷)和低密度(24万株/公顷)的甘草单株根冠比相较于一年生甘草均显着增加,中密度的甘草根冠比最高,表明此密度条件下生长的甘草能够将更多的能量分配向根部。但低密度的乌拉尔甘草单株长势最旺盛,不仅能保证甘草药用部分外观品质的提高,还能使其达到地上及地下部分能量分布的最优状态,同时实现栽培甘草高产和优质的兼顾。2.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密度控制对一年生甘草单株品质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产量影响结果甚微。然而,随着生长年份的增长,甘草地下根系不断生长,栽培密度对二年生甘草根中干物质的积累影响愈加明显。可以看出,生长在高密度(48万株/公顷)条件下的栽培甘草,其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并不占优势,但以中密度和低密度的培条件播种,甘草单株根冠比显着增高(P<0.05),使乌拉尔甘草获得优质、高产的生长趋势。三个栽培密度对甘草总黄酮平均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然而中、低密度均有助于乌拉尔甘草根部甘草酸的形成和积累,能够确保乌拉尔甘草药用质量逐年稳定提升。3.栽培密度影响乌拉尔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分析。光合作用是栽培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有效光合产物积累与栽植密度成负相关,中、低密度的甘草群体在第二年均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效率,为甘草的产量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而高密度甘草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由于群体呼吸速率(CR)的增大而表现出光合产能显着降低的结果。在密植条件下,甘草群体内部郁蔽严重,光能利用率显着降低,甘草地上部分不同叶层的光合能力与叶层高度关系密切,不同部位的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也主要与叶片所处的光照环境有关。具体表现为,上叶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栅栏组织排列最紧密,群体表观光合速率(TCAP)最高,但净光合速率(CAP)显着低于中叶层;中叶层叶片结构发育更为成熟,且叶绿素含量高,呼吸消耗最低,所以中叶层的光能利用能力高;下叶层叶片表现出典型的阴生结构,叶片厚度增加,栅栏组织疏松,海绵组织发达,灰分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最低。

金燕清[8](2016)在《氮磷钾配施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活性成分是评价甘草药材质量优劣的指标,而外界条件和栽培技术对其在甘草体内的形成和积累有显着的影响。目前全国甘草主产区栽培甘草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达不到药典的标准。因此,研究栽培甘草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盆栽试验主要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甘草生长、养分吸收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甘草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从而为甘草生产中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培养皿和盆栽试验研究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探究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的积累动态,为甘草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的积累动态甘草种子萌发露出胚根时可以检测到甘草苷、甘草素,胚根长至0.3cm时可以检测到甘草酸、异甘草素,在第1片真叶展开时可以检测到异甘草苷。露出真叶至第1片真叶展开过程中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有所增加,播种苗在年生长期内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呈“折线形”变化。2、适宜水平的氮磷钾肥配施能促进甘草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盆栽试验,处理N1P2K1对一年生甘草产量的增加效果较好,氮磷钾肥施用浓度分别为尿素195mg/L、过磷酸钙126mg/L、硫酸钾261mg/L,是对照组的4.6倍;以处理N2P3K2对二年生甘草产量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氮磷钾肥施用浓度分别为尿素390mg/L、过磷酸钙189mg/L、硫酸钾522mg/L,比对照组增加了16.7%。大田试验中,显着提高酒泉一年生甘草产量的配方是N1P2K2,按N 12.4g/m2、P2O5 18g/m2、K2O 14g/m2施肥,增产38.5%;能够显着增加酒泉二年生甘草产量的配方是N2P1K2,按N 24.8g/m2、P2O5 9g/m2、K2O 14g/m2施肥,增产76.0%;明显提高赤峰白音塔拉二年生甘草产量的配方是N1P2K2,按N 12.4g/m2、P2O5 18g/m2、K2O 14g/m2施肥,增产35.1%。3、氮磷钾配施对甘草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盆栽试验条件下,一定水平范围内氮、钾肥有利于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提高,缺磷产生胁迫以及磷肥达到适宜水平均能促进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适宜甘草苷含量提高的配方是N2P2K1,适宜一年生甘草酸含量提高的配方是N2P2K1,适宜二年生甘草酸含量提高的配方是N2PoK2。大田试验条件下,过量氮肥不利于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提高,适宜水平磷、钾肥能促进甘草苷含量的积累,缺磷产生胁迫以及磷肥达到适宜水平均能促进甘草酸积累。酒泉一年生甘草以处理N2P2K1对甘草酸积累促进作用显着、处理N2P1K2对甘草苷积累促进作用明显;以处理N1P2K2对酒泉二年生甘草甘草酸、甘草苷积累效果较好;以处理N1P1K2对赤峰二年生甘草甘草酸、甘草苷积累效果较好。4、明确了甘草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特征不同水平的氮磷钾肥对甘草植株内养分含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一年生甘草,中低水平的N1和N2有利于地上部分和根部含氮量的增加:增施磷肥有利于地上部分和根部含磷量在增加;不同水平的K对地上部分和根部含钾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对于二年生甘草,中低水平的N1和N2有利于地上含氮量的增加,高水平的N3有利于根部含量的增加;高水平P3有利于地上和根部含磷量的增加;不同水平的K对地上部分和根部含钾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氮、磷元素的缺失不利于一年生甘草植株氮、磷吸收量的增加,磷元素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年生甘草植株钾吸收量的增加;氮、磷、钾元素的缺失不利于二年生甘草植株吸收量的增加,磷元素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二年生甘草植株磷、钾吸收量的增加;一、二年生甘草植株均以处理N2P2K2、N2P2K0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较高。一、二年生甘草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与根鲜重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与一年生甘草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呈正相关,与2年生甘草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呈负相关。

范铭[9](2016)在《不同年限甘草生长动态与产量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陇中半干旱地区一、二、三、四年生人工栽培甘草为供试材料,研究其生长、产量与品质动态变化,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影响甘草产量质量的主要因子,以期为甘草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年限甘草地上部分生长动态变化。甘草株高、主茎粗、分枝数、叶片数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迅速生长期也逐年提早,三、四年生甘草迅速生长期较二年生甘草提前一个月。二年生甘草年平均株高比一年生增加290.85%,主茎粗和分枝数分别增加105.60%和557.58%,地上干生物量增加1963.15%;三年生年平均株高较二年生增加117.98%,甘草主茎粗和分枝数分别增加109.62%和199.54%,地上干生物量增加341.32%;四年生株高较三年生增加54.25%,主茎粗和分枝数分别增加11.58%和71.85%,地上部分干生物量增加49.25%。即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株高、主茎粗、分枝数和生物量增长量均逐年降低,二、三年生甘草增长较快。2、不同年限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动态变化。甘草主根直径随着生长年限增加而增粗,但四年生甘草主根直径增粗量较小,三、四年生甘草平均主根直径分别较前一年增加82.55%和25.66%。甘草侧根数和匍匐茎数随着甘草生长年限逐渐增加。一、二、三和四年生平均匍匐茎数分别为0个、1.25个、3.14个和6.62个,平均侧根数分别为0、1.5、4.6和5.9个。同年内甘草根生物量在4-6月较上一年略有降低,6-8月光合产物积累迅速,生物量快速增加,9-10月地上部分物质转移,根生物量出现第二个增长期;甘草根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逐年增加,三、四年生根年平均干生物量分别较前一年增加94.17%和94.92%。3、不同年限甘草产量和品质动态变化。同一生长年限甘草,在地上部分返青之后,5-7月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之开始积累,8-10月迅速增加;三年生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较二年生分别增加101.30%和168%,四年生较三年生分别增加53.13%和42.13%。甘草收获指数和根冠比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先降后增,即不同生长年限甘草收获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三年生、四年生和二年生;与二年生相比,三年生甘草收获指数和根冠比分别降低28.72%和147.86%,四年生分别降低21.72%和109.67%。甘草酸含量随着甘草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三年生平均甘草酸含量较二年生增加76.70%,四年生较三年生增加67.58%。同年内,甘草酸含量先增后降,于8月达最大值;随着生长年限增加,甘草苷含量也显着增加,三年生平均甘草苷含量较二年生增加59.65%,四年生较三年生增加81.44%,四年生甘草苷大量积累,可达到药典标准值的四倍以上。同年内,甘草苷含量先增后降,于8月达最大值。4、影响甘草产量质量主要因子优先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草产量的首要因素是主根直径,其次依次为株高和主茎粗,且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大,甘草地上部分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增大;影响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株高和主茎粗,其次为主根直径和单根重,且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受地上部分影响略有下降,受地下部分影响不断增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以株高较高、主根直径较粗,主茎粗较细的甘草产量高;以株高较矮、主茎和主根直径较粗、单根较重的甘草酸含量高;以株高较高、主茎和主根直径较细、单根较重的甘草苷含量高。

叶菊[10](2014)在《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于2011~2013年,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测定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坡缕石、氮磷钾配比肥、矿物复混肥、腐殖酸有机肥和矿物有机肥处理下,甘草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养分吸收累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作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优质、高产、高效甘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生长时期,甘草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各不相同。①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株高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7~9月快速增加,9~10月增加缓慢,10~11月增加甚微。甘草叶片数变化呈单峰曲线,7~9月快速增加,至9月达到最高值,10~11月又少量减少。甘草主根长和芦头径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增加。②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温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9月快速增加,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高峰,9~11月又快速下降。胞间CO2浓度全年变化呈“V”型曲线,约7~9月胞间CO2浓度快速降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最低值,9~11月胞间CO2浓度快速上升。③年生长周期内,甘草叶片SPS活性全年变化呈单峰曲线,约7~10月逐月增加,9月下旬至10月初出现最高峰,10~11月快速下降。SS活性随生长月份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增加,而淀粉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减少。还原糖含量全年变化呈单峰线,约7~9月逐月增加,至9月上旬达到最高峰,9~11月逐月下降。④年生长周期内,甘草栽培田土壤氮、磷、钾含量随月份的增加而缓慢减少。甘草全株氮、磷、钾累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2.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甘草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叶片碳代谢生理和养分的累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3.在单施坡缕石、腐殖酸有机肥、矿物有机肥、氮磷钾配比肥和矿物复混肥处理下,3年生甘草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0.09%、4.72%、9.57%、22.22%和27.75%,甘草苷含量较药典(2010版)标准分别增加了0.57%、0.70%、0.76%、0.68%和0.87%,甘草酸含量分别增加了0.24%、0.80%、0.89%、1.01%和1.16%。与对照相比,试验所用肥料对提高甘草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综合促进效应依次为:矿物复混肥、氮磷钾配比肥、矿物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和单施坡缕石。4.不同施肥处理下,在影响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众多因素中,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对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因此,在甘草实际生产中,可加强对上述3方面的生理调控措施,从而达到生产高产优质甘草的目的。

二、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塑填肥料与常规化肥对甘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项目测定
        1.3.1 生物量及光合特性的测定
        1.3.2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1.3.3 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不同肥料处理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2.4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草植株和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密度对植物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1.1 密度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1.1.2 密度对植物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密度对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 施肥对植物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1 施肥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1.2.2 施肥对植物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施肥对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甘草资源研究现状
        1.3.1 甘草的生态适应性
        1.3.2 两种药用甘草的分布现状
        1.3.3 甘草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地与材料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处理
        2.1.4 数据收集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个体生长的影响
        2.2.2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密度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密度对两种甘草生长的影响
        2.3.2 密度对两种甘草根状茎的影响
        2.3.3 密度对两种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地与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试验处理
        3.1.4 数据采集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个体生长的影响
        3.2.2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根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施肥对两种甘草植株个体生长的影响
        3.3.2 施肥对两种甘草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施肥对两种甘草根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草研究现状
        1.1.1 野生甘草的分布
        1.1.2 栽培甘草的分布及现状
        1.1.3 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1.4 甘草及其提取物的应用
        1.1.5 甘草形态结构的研究现状
        1.1.6 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栽培甘草的影响
    1.2 植物抗虫的机理
        1.2.1 对昆虫取食行为产生影响的物理性状
        1.2.2 对昆虫取食行为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1.3 甘草害虫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目标
第二章 甘草跳甲对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及甘草来源
        2.1.2 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相同生长条件下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甘草来源
        3.1.2 叶片硬度的测定
        3.1.3 叶片厚度及角质层厚度的测定
        3.1.4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3.1.5 叶片氮含量的测定
        3.1.6 叶片单宁含量的测定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硬度的比较
        3.2.2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厚度及角质层厚度的比较
        3.2.3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水量的比较
        3.2.4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氮量的比较
        3.2.5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总单宁含量比较
        3.2.6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四种单宁类物质含量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样地与种子来源
        4.1.2 试验处理
        4.1.3 叶片理化性状的检测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硬度的影响
        4.2.2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厚度的影响
        4.2.3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角质层厚度的影响
        4.2.4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4.2.5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4.2.6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总单宁的影响
        4.2.7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四种单宁类物质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对甘草跳甲取食抗性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甘草与虫源
        5.1.2 跳甲取食试验设计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条件下跳甲成虫对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5.2.2 相同水氮处理条件下跳甲成虫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5.2.3 不同处理条件下跳甲幼虫对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5.2.4 相同水氮处理条件下跳甲幼虫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5)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甘草的资源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甘草的应用及资源现状
        2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揭示中药材品质形成中的应用
        1 组学技术的发展及优势
        2 组学技术揭示环境胁迫下药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3 组学技术推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解析
    第三节 论文研究整体思路
        1 课题来源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UFLC-QTRAP-MS/MS技术分析甘草多元指标成分
    第一节 不同产地甘草的多元指标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多元指标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组学分析
    第一节 基于UFLC-Triple TOF-MS/MS技术的野生与栽培甘草的代谢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的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盐胁迫下甘草生化指标、关键酶基因表达及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黄酮及三萜类成分含量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盐胁迫下甘草的多组学研究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非靶向代谢谱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盐胁迫下甘草组学间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与活性成分含量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转录组学与非靶向代谢谱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甘草研究概述
        1.2.2 药用甘草质量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生长指标测定
        2.4.2 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长发育变化研究
    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株高变化
    3.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茎粗变化
    3.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复叶数变化
    3.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根粗变化
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合生理变化研究
        4.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净光合速率变化
        4.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4.1.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1.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
        4.1.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a含量变化
        4.1.6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b含量变化
    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4.2.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2.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2.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膜脂过氧化指标变化研究
        4.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丙二醛含量变化
    4.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
        4.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
        4.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变化
        4.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
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品质研究
    5.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5.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药理活性影响
    5.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2.2 甘草品质形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栽培密度对植物的影响
        1.1.1 栽培密度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1.1.2 栽培密度对植物根发育的影响
        1.1.3 栽培密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栽培密度对植物群体光合的影响
    1.3 甘草资源研究现状
        1.3.1 甘草的生理生态学属性
        1.3.2 乌拉尔甘草资源现状
        1.3.3 乌拉尔甘草人工育种及栽培现状
        1.3.4 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不同栽植密度处理
        2.1.3 材料采集与处理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栽培密度对一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栽培密度对二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冠比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章 栽培密度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1.2 实验仪器和药品
        3.1.3 甘草酸的测定
        3.1.4 总黄酮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的影响
        3.2.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部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3.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根部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2.4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构成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产量的影响
        3.3.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药材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及不同叶层光合特征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栽培密度的设置
        4.1.3 不同叶层的设置
        4.1.4 测量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2.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2.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4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内部透光度及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2.5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4.2.6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4.2.7 乌拉尔甘草不同叶层叶片灰分的比较
    4.3 结论与小结
        4.3.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冠层特征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4.3.2 密植对乌拉尔甘草群体光合功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5.1.2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3 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冠层结构和不同叶层光合能力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8)氮磷钾配施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1.1 立题依据
        1.1.1 氮磷钾合理施用可以促进药材生长提高药材质量
        1.1.2 中药材栽培中不合理施肥现象较严重
        1.1.3 氮磷钾配施对甘草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值得探讨
        1.1.4 甘草活性成分积累规律有待研究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甘草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2.2 “3414”试验方案在中药材的应用研究进展
        1.2.3 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总体设计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总体技术路线
        1.3.3 总体研究方案
2 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积累动态的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布置
        2.1.3 试验测定指标
        2.1.4 测定及分析方法
        2.1.5 技术路线
    2.2 甘草生长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
        2.2.1 甘草的生长过程
        2.2.2 甘草活性成分含量的积累动态
    2.3 小结与讨论
3 氮磷钾配施对甘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1 配方施肥对盆栽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3.1.1 施肥对甘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3.1.2 施肥对甘草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3.2 配方施肥对大田甘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2.1 施肥对根粗和根长的影响
        3.2.2 施肥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3.3 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甘草产量构成的影响
        3.3.1 氮磷钾施用浓度对盆栽甘草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氮磷钾施肥量对大田甘草产量构成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氮磷钾配施对甘草质量的影响
    4.1 配方施肥对盆栽甘草质量的影响
        4.1.1 盆栽甘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
        4.1.2 施肥对甘草活性成分产量的影响
    4.2 配方施肥对大田甘草质量的影响
        4.2.1 施肥对大田1年生甘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2.2 施肥对大田2年生甘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水平氮磷钾肥对甘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3.1 不同水平氮磷钾肥对盆栽甘草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
        4.3.2 不同水平氮磷钾肥对大田甘草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5 甘草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特征
    5.1 甘草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变化
        5.1.1 甘草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
        5.1.2 甘草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
        5.1.3 甘草植株不同部位氮磷钾养分分配的变化
    5.2 氮磷钾吸收量与施用浓度、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2.1 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2.2 氮磷钾吸收量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年限甘草生长动态与产量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概述
        1.1.1 甘草本草考证
        1.1.2 主要种质及产地
        1.1.3 植物学性状
    1.2 甘草主要活性成分
        1.2.1 甘草黄酮类(Glycyrrhizic Flavone)
        1.2.2 三萜皂苷类(Triterpenoid saponins)
        1.2.3 甘草多糖(Glycyhhiza Polysaccharide)
    1.3 甘草药理作用
        1.3.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3.2 抗炎作用
        1.3.3 抗病毒作用
        1.3.4 抗菌作用
        1.3.5 抗肿瘤作用
        1.3.6 解毒作用
        1.3.7 镇咳祛痰作用
        1.3.8 抗氧化作用
        1.3.9 抗抑郁作用
        1.3.10 神经保护作用
        1.3.11 其他行业
    1.4 甘草野生资源及栽培技术现状
    1.5 甘草生长动态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试验区况
        2.1.2 供试材料与设计方法
        2.1.3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测定
        2.3.1 测定指标
        2.3.2 仪器与设备
        2.3.3 试验试剂
        2.3.4 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年限甘草地上部分生长动态变化
    3.1 不同年限甘草株高变化动态
    3.2 不同年限甘草主茎粗变化动态
    3.3 不同年限甘草分枝数变化动态
    3.4 不同年限甘草叶片数变化动态
    3.5 不同年限甘草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
    3.6 结论
    3.7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限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动态变化
    4.1 不同年限甘草匍匐茎数变化动态
    4.2 不同年限甘草侧根数变化动态
    4.3 不同年限甘草主根直径变化动态
    4.4 不同年限甘草地下生物量变化动态
    4.5 不同生长年限甘草根折干率变化动态
    4.6 结论
    4.7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年限甘草产量和品质动态变化规律
    5.1 不同年限甘草产量变化动态
    5.2 不同年限甘草收获指数变化动态
    5.3 不同年限甘草根冠比变化动态
    5.4 不同年限甘草有效成分含量积累变化动态
    5.5 不同年限甘草醇溶性浸出物与灰分变化动态
    5.6 结论
    5.7 讨论
第六章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6.1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1.1 甘草株高、主茎粗、主根直径与产量的相关性
        6.1.2 甘草株高、主茎粗、主根直径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6.2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对产量及品质的通径分析
        6.2.1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6.2.2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对甘草酸含量的通径分析
        6.2.3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对甘草苷含量的通径分析
    6.3 不同生长年限甘草的主成分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不同年限甘草地上生长动态变化
        7.1.2 不同年限甘草地下生长动态变化
        7.1.3 不同年限甘草产量和品质动态变化规律
        7.1.4 甘草主要生长指标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7.2 展望
附图 不同年限甘草有效成分含量HPLC测定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研究概述
        1.1.1 甘草的本草考证
        1.1.2 甘草的植物学分类
        1.1.3 甘草的生活习性及分布
        1.1.4 甘草的主要功效成分
        1.1.5 甘草的应用价值
    1.2 甘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1 我国甘草人工栽培概况
        1.2.2 甘草生长适宜的条件及栽培技术
        1.2.3 甘草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3 甘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甘草营养特性研究
        1.3.2 甘草施肥状况调查
        1.3.3 数学模型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1.3.4 施肥对甘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植株氮磷钾运移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2.2.5 甘草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物理指标测定方法
        2.3.2 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2.3.3 生物学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2.5 实验设计
        2.5.1 试验地概况
        2.5.2 试验材料
        2.5.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3.1 甘草形态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3.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株高变化
        3.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分枝数变化
        3.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数变化
        3.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主根长变化
        3.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芦头径变化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生长特性间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甘草叶片光合作用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
        4.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1.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4.1.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胞间 CO2浓度变化
        4.1.5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温度变化
    4.2 甘草叶片光合色素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4.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a 含量变化
        4.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叶绿素 b 含量变化
        4.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4.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相关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5.1 甘草叶片碳代谢酶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1.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PS 活性变化
        5.1.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 SS 活性变化
    5.2 甘草叶片碳代谢产物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5.2.1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2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还原糖含量变化
        5.2.3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蔗糖含量变化
        5.2.4 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甘草叶片淀粉含量变化
    5.3 不同施肥处理下甘草叶片碳代谢相关指标相关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氮素运移的影响
        6.1.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氮素含量变化
        6.1.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变化
        6.1.3 不同施肥处理下氮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磷素运移的影响
        6.2.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磷素含量变化
        6.2.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磷素累积量变化
        6.2.3 不同施肥处理下磷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钾素运移的影响
        6.3.1 不同生长时期土壤钾素含量变化
        6.3.2 不同生长时期植株钾素累积量变化
        6.3.3 不同施肥处理下钾素运移相关指标相关性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研究
    7.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物量的影响
        7.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7.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品质的影响
    7.2 甘草产量及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7.2.1 甘草产量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2.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与讨论
        8.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8.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8.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碳代谢的影响
        8.1.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8.1.5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1.6 甘草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基础
        8.1.7 讨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塑填肥料与常规化肥对甘草生长的影响[J]. 郑玲玲,陈美兰,纪瑞锋,濮春娟,周修腾. 北方园艺, 2021
  • [2]密度和施肥对两种药用甘草生长及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陈斌.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与机理研究[D]. 常宏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5]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D]. 王程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D]. 党梦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7]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 高睿.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8]氮磷钾配施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 金燕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不同年限甘草生长动态与产量品质研究[D]. 范铭.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10]生态功能肥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叶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栽培甘草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