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育中对感知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燕[1](2021)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文中提出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这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音乐审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捉摸不定,产生脚踏实地的学术依据。当前的音乐心理美学还没有独立、确定的概念和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心理美学的发展,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心理实验,而进入对更为复杂的关于审美感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心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研究音乐家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2、研究音乐作品的心理逻辑,音乐表演心理。3、研究音乐欣赏心理,由此推断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律。心理美学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前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模仿,在本世纪的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基于本土化音乐心理美学的系统研究,仍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本研究试图将中国古代朝代发展的时间作为纵向脉络,以音乐心理美学学科体系为理论基准的同时,遵循我国心理美学研究的规律及范式,展开横向的理论探究与创新构想,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梳理、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作品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围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心理美学、音乐表演活动的心理美学和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美学原理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发展脉络,总结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特征,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则,将这些理论研究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为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对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回顾音乐心理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所涉及的理论学说,发现能够对研究本土化有所贡献的理论部分,并对其进行重点叙述。本文第一、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历史流变、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音乐心理美学作为综合了哲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学科的交叉型特点,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中国古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根基,对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够系统完善的状态。因此,本文力图搭建突破中国古代经验理解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能力结构等学科中挖掘心理美学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不仅存在于视听等表层认知中,还存在于心灵感官的深层结构中,分别具有独立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对音乐现象的的认识产生辅助作用。进而在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延展性讨论,认为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心理美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补充如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还对未来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等实践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意义。研究二,从先秦到明清,对中国古代音乐按朝代发展、美学思想等进行历时性梳理,复礼、兼容与重情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历时性考究。第三章节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南北朝时期的中古音乐、隋唐后期的近古音乐三个历史分期下的音乐心理美学全览。旨在更明晰地发现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影响,并将《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专着、“情本论”等新的音乐思想、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作为分析对象穿插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和再现,以研究古人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活动,并梳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古代音乐作品对大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三,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特征——尚悲、通感与想象。第四章结合理论与作品实例,从音乐审美活动不同环节的角度,即音乐作品创作的心理逻辑、表演的心理动向和欣赏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进行复盘,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发端早、历史悠久,可持续且不间断”的特征,且每一朝代都有相关的论述语境,“复礼”、“兼容”、“重情”是分别占据了三个阶段分期的主流特征;在宏观特征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在微观层面对比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具有的三个审美创作特征,分别为“尚悲”、“通感”与“想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在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社会阶级的传播中表现出了尤其的共通性,本研究认为这个“共通”便是通过悲情、通感与想象得以延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美学在审美范畴上以“悲乐”为主要取向,在“以悲为美”的人类本质基础上,又与儒家的“中庸”美学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怼”的“中和美”;想象与通感是音乐实践过程中的惯用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演奏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勾连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的艺术世界,在这种艺术世界中获取美的感知,达到音乐与人类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意境。因此在音乐创作的审美活动中,“尚悲、想象及通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统筹在各个主体的内心活动中,证明了在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功能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之外得到了剥离与发展。研究四,溯源中国音乐心理美学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明确音乐心理美学学科发展的现代意义,推进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在整合了研究内容,整理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归拢和把握。在本研究的探究进程中,发现古代中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开花结果的宝库,不仅留存有成果丰硕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心理美学的成果上也并不落后于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学界从未肯定过古代中国在独立的心理美学学科方面形成的理论贡献,认为倾向于直觉体悟,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东方思维具有先天的封闭性,不具备广泛的延展性,与西方广泛认可的重概念、判断、推理的线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更多的研究空间在于对其相关观点的思辨性研究上。在本土化的贡献之外,本研究的价值还在于推进该交叉学科在传统与现代方向的结合。三、四章已然论述了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从中国古代乐论中可以找到例证的事实,由此可见,推进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不仅要求它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不仅如此,本文也为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其首先就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摆正认识态度;其次,当代的音乐研究者们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价值,以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良性发展作为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的共同最终目标;最后,则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音乐教育者们的重担聚焦于此,帮助下一代树立对传统乐论的尊敬与重视,在西方乐论基础上进行正确扬弃,从而为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一份贡献。综上所述,在经验主义主导的中国古代,先贤们仍然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与总结中,勾勒出了音乐具有塑造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协调和培育人才审美方面的审美功能,发现了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质,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是现代音乐心理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古代音乐在心理建构与体验并得以持续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将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研究重心,在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古代乐论和现代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交叉分析,并指明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来说,既要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使其兼具美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理论认识和演奏实践两个层面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推进外在的演奏和内心的情绪、传统的现象和现代的理论、民族的艺术和世界的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传播、民族瑰宝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贡献力量。
吴秉旭[2](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姜琳琳[3](2021)在《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宋敏[4](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李霖[5](2020)在《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一位,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足以说明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的内涵,结合指导小学音乐欣赏课实施的文件、规章和制度,及小学音乐欣赏课课例,探讨“人文价值”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重点讨论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的缺失,所以,我们更应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实现其人文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出发,探究了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核心内涵,结合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及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内涵,探讨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内涵。第二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中有关音乐欣赏“人文价值”的内容体现;其次,从实践层面,结合全国2016-2019年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优质课案例,包括优质课评价指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重点讨论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目标的实施状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首先,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最后,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音乐欣赏教育目标内涵,结合实际探讨音乐欣赏“人文价值”(或人文目标)的落实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站在“教育”角度,探究音乐的人文内涵,重新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甚至是教育的“育人”内涵。
刘倩汝[6](2020)在《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济南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柯达伊·佐尔坦(Kodály Zoltán 1882.12.16-1967.3.6)是20世纪着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柯达伊教学法”是世界三大教学法之一,将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联,旨在提高人们的音乐能力,继承、发展民族传统音乐,让音乐真正属于每个人。该文以“柯达伊教学法”和“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以柯达伊教学法为基础的音乐教学体系对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在匈牙利、济南地区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调查,以旁听、授课、采访的方式,对现阶段济南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现状有了一定了解,梳理了现阶段柯达伊教学法在两地的开展情况。由此总结出:1.现阶段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长处与不足;2.两地区产生教学差异的原因分析;3.结合国情和柯达伊教学法,提出适合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游戏,旨在培养我国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4.柯达伊教学法由于其教学特点和教学效果,在我国小学音乐课堂中广泛使用是具有可行性的。该文最终对“柯达伊教学法对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研究”形成了全面的认识,这将为国内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方式的改进及培养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提供一些的建议,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尽绵薄之力。
孙丹凤[7](2020)在《“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幼儿艺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美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情绪情感体验,是幼儿形成健康、美好、向上、崇善心灵和文明优雅气质风度的重要教学形式。而在幼儿园教学中传统以提升幼儿音乐知识、技能为教学目标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音乐素养的需要。因此,基于幼儿园欠缺对幼儿音乐素养提升的问题,结合音乐教学等相关理论建构起旨在提升幼儿音乐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并通过行动研究法,对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实际教学时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修正,在反复应用后进行归纳总结,最终,给教师有效应用该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创新教学理论。第一章通过分析国内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结合对国内外幼儿园音乐模式化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确定本研究目标与任务。第二章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期望与联觉理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理论等为“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围绕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从教学模式五因素建构起以提升幼儿音乐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第三章在该教学模式初步建构完成后,通过行动研究法,对其应用于幼儿园实际教学时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修正。并在反复应用后将操作程序逐步由“情境创设-具身体验-启发总结-个性表达”调整为“入‘境’准备-整体感知音乐情境-美感强化-创新体验”,并对其进行应用效果的分析,总结应用过程。第四章基于对该教学模式应用过程的总结与归纳,确保教师更为准确地应用该教学模式,研究者为教师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依据幼儿音乐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新变式”、“定期组织研培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应用建议。
邵胜男[8](2020)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颁布,是新时期党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为音乐学科提供了更具学科特点的发展内涵。流行歌曲是一种更具当代特点、时效性强、学生更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更好的发挥流行歌曲在教学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感知优势、改善在教学中目标指向不明确带来的不足,更能指导着在发挥优势作用下使流行歌曲教学达到“育人”目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音乐课程中针对流行歌曲教学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都是十分关键的。本文立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教师对核心素养及其内涵缺少了解,流行歌曲实际课堂不足以支撑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由问题的发现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在初中音乐中的流行歌曲课堂教学,通过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教学的实践,从初中流行歌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角度出发提出以更好的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建议。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运用的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核心素养视角的延续和深化,关注的是如何能使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更好的融入到流行歌曲的实际教学中,以在充分发挥初中音乐课程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彭晨[9](2020)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新疆大中小学音乐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开展“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简称DeSeCo)研究项目(OECD,2005),将该词用于描述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共同素养中那些最关键、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2013年,在我国教育部的部署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同多所高校及近百位专家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课题。在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两次就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向全国征求意见并进行修订。最终,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具体某一科目过程中所积累到的知识和能力,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科目或者是受音乐教育之后所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品格,也是音乐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见》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并指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和基础,而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些教育政策的背景下,笔者将以核心素养中所提出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依据,以不同学段制定的国家标准为理论支撑,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类专业的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视角切入。经过研读和梳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与舞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的要求,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现状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以乌鲁木齐市第一百二十六小学、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新疆艺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这些关键能力之外,从红色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各民族学生“三个热爱”、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将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与音乐素养作为教学实践出发点,使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张迪[10](2020)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文中认为民族音乐的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听懂我们的民族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绪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最终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促进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为学者提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本论文旨在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并探讨性别、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等因素对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根据产生影响因素的可能性原因为如何提高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提供参考性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编制《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实地调查。通过便利取样和目标式抽样得到六所初中,其中两所有民族乐团且民乐团为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有民族乐团(民乐团不是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无民族乐团(亦无西洋乐团);每所学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中抽签的方式抽取50名八年级学生。笔者于2019年10月份开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收集数据后,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假设民乐团的某些因素会影响民乐团所在学校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民乐团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研究工具为笔者编制的《学校民族音乐教学条件基本状况调查表》和《上海市初中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四大部分,在进行专家效度及两次预测试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调查表包括音乐教师情况、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是否有民乐团等构成。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各部分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最优,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次之,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稍弱,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此次调查测试总体成绩分布为左偏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接近最小值,总体成绩为中等偏低。2、影响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因素有:性别、校外是否参与音乐兴趣特长班、校外是否参与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所在学校是否有民乐团、民乐团学生来源与数量、民乐团指导教师来源。根据结论,笔者对音乐教师、家长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音乐教育中对感知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教育中对感知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背景 |
(一)西方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
(二)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 |
(三)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素材 |
(四)多级交叉学科的守正创新与未来意义 |
二、音乐心理美学的思想根源 |
(一)万物互联的“音乐哲学”思想 |
(二)“乐道”及“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
(三)性格与行为的塑造——音乐的乐教功能 |
(四)音乐对情绪的作用机制——诱发理论 |
(五)音乐符号论 |
三、音乐心理美学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
(一)西方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 |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述 |
(三)本文观点 |
第二章 选题框架与理论支持 |
一、本研究思维框架 |
(一)兼容并包的后实证主义 |
(二)突破既有经验思维的理解方式 |
(三)认知能力的双层结构及结构优化 |
二、本研究的学科联系与启示 |
(一)本研究对相关音乐学学科的启示 |
(三)本研究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借鉴与意义 |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概论 |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 |
(二)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 |
第三章 复礼、兼容与重情: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考究 |
一、先秦——乐理启蒙,复礼开端 |
(一)孔、荀之儒家“礼乐”观 |
(二)老庄为之“自然”音乐观 |
二、汉代——兼容发展,乐教初现 |
(一)音、乐相去、汇于人心 |
(二)双生合鸣、修人品性 |
三、魏晋——积蓄与开源 |
(一)阮籍的“乐以治心”论 |
(二)嵇康“声无哀乐”说 |
四、隋唐以后——扣响心门,重情为本 |
(一)唐代:兼收并蓄、不平则鸣 |
(二)宋:雅俗相生、理欲相衡 |
(三)明清:吟心之情,返璞归真 |
第四章 尚悲、通感与想象: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内核 |
一、 “以悲为美”的心理偏向 |
(一)悲乐故事与尚悲心理 |
(二)“尚悲”的音乐呈现 |
(三) “尚悲”心理的民族根源 |
1.历史之溯源 |
2.思想之底蕴 |
3.作品之表达 |
4.东西方“尚悲”情绪的差异 |
二、音乐想象的作用机制 |
(一)想象之于听者 |
三、“通感”的心理联觉 |
(一)通感的现实表达 |
(二)通感之精神外化 |
四、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三重内核 |
第五章 构建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现实指向 |
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
(一)学科溯源的再认知 |
(二)中西互鉴的进步性 |
二、音乐实践的理论支撑 |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熏陶 |
(二)音乐表演的美感培养 |
(三)音乐欣赏的素养积累 |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
(一)音乐心理美学与音乐教育的链接问题 |
1.音乐教育学的广泛应用性 |
2.音乐心理美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
(二)音乐心理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应用 |
1.形成对音乐美的正确认知 |
2.音乐美育的方法实践 |
四、民族文化心理的见证意义 |
(一)“尽善尽美”与道德自律 |
(二)“和乐”与中庸之道 |
(三)西方概念的东方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3)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相关概念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 综合艺术课程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一) 理论创新点 |
(二) 实践创新点 |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一) “天人合一”思想 |
(二) “和而不同”思想 |
(三) “知行合一”思想 |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环境 |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基础 |
(二) 研究方法 |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
(一) 资料的收集 |
(二) 数据的分析 |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
(一) 研究的步骤 |
(二) 研究的评价 |
六、研究的流程 |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
(一) 问题归因 |
(二) 调查分析 |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
五、行动研究布局 |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
(五) 关于评估方式 |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
一、研究的问题 |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一) 教学的选材 |
(二) 教学策略 |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
(一) 确定研究问题 |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结语 |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
二、研究的不足 |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
三、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三、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
结语 |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
第一节 历时比较 |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
第二节 共时比较 |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
第三节 类型阐释 |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
二、文化建构 |
三、“个案”的“深描” |
结语 |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
一、中央音乐学院 |
二、中国音乐学院 |
三、上海音乐学院 |
四、广西艺术学院 |
五、南京艺术学院 |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
结语 |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
结语 |
结语 |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其理论内涵 |
一、音乐欣赏概念 |
二、四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下的音乐欣赏内涵 |
第二节 教育目标 |
一、教育目标概念 |
二、从中外教育史看教育目标内涵和特点 |
第三节 教育目标与音乐欣赏教育 |
一、从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看音乐欣赏教育目标 |
二、21世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
三、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内涵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价值体现 |
第一节 “新课标”人文性观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 |
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及其《解读》 |
二、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
第二节 全国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实践状况 |
一、教育部2016-2017年度优质课评选标准 |
二、教师用书中11首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教学目标 |
四、音乐欣赏部优课课堂案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
一、《音乐新课标》、《解读》中的音乐欣赏和人文目标分析 |
二、从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看小学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
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 |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 |
三、一线教师缺乏教育责任和意识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 |
一、音乐的人文价值 |
二、教育目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6)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济南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柯达伊教学法及视唱练耳学科概述 |
第一节 柯达伊教学法概述 |
一、柯达伊教学法发展简史概述 |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三、柯达伊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
第二节 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 |
一、在国外的发展 |
二、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三节 柯达伊教学法与视唱练耳学科的关系 |
第二章 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开展情况 |
第一节 济南地区小学视唱练耳教学的开展情况 |
一、共性化的教学 |
二、个性化的培养 |
第二节 匈牙利小学视唱练耳教学的开展情况 |
一、教学模式 |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 |
第三节 两地区产生教学效果差异及原因分析 |
一、教学效果差异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柯达伊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
第一节 首调唱名法 |
一、对视唱的培养 |
二、对记谱的作用 |
三、结合实际运用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 |
第二节 节奏读法 |
一、由歌词引出节奏 |
二、带着音高唱节奏 |
三、图片、实物展示 |
四、节奏的相关训练 |
第三节 字母谱 |
一、字母标记的辅助作用 |
二、字母谱的使用 |
第四节 柯尔文手势 |
一、手势与单声部视唱 |
二、手势与多声部视唱 |
三、辅助器乐教学 |
第四章 柯达伊教学法对小学视唱练耳能力培养的效果展望 |
第一节 对济南小学视唱练耳教学的改进建议 |
一、以民族音乐和本国传统音乐为基础 |
二、以学生的体验为根本 |
三、以激发潜力为目标 |
四、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
第二节 国情下的柯达伊教学法发展设想 |
一、关注身心发展特点 |
二、教学步骤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示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效能 |
(三)提升幼儿园音乐教学效能需要适宜的音乐教学模式作为支撑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伦理与效度 |
五、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
一、基础理论研究 |
(一)联觉理论与期望理论 |
(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理论 |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二、教学目标的建构 |
(一)幼儿能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形式之美 |
(二)幼儿能够在音乐实践中理解并表现音乐 |
(三)幼儿能够在多元的音乐体验中了解音乐文化 |
三、操作程序的解构 |
(一)情境创设 |
(二)具身体验 |
(三)启发总结 |
(四)个性表达 |
四、实现条件 |
(一)幼儿园应为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 |
(二)幼儿园教学环境与资源应能够支持幼儿音乐素养发展 |
(三)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并应用教学模式 |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发展的需要 |
五、教学评价 |
(一)以音乐素养水平为评价取向 |
(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方法 |
(三)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调整活动的依据 |
第三章 “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一、“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 |
(一)深入实践,发现问题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选择合作伙伴 |
(四)制定行动计划 |
二、“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调整 |
(一)在歌唱和演奏乐器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二)在律动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三)在音响探索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四)在“听赏”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三、“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对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效果 |
(二)对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作用 |
四、“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修订 |
(一)对操作程序的修订 |
(二)对评价内容的修订 |
第四章 应用“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议 |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 |
(一)以审美为导向选取音乐 |
(二)善于从幼儿生活中汲取音乐教学内容 |
(三)依据幼儿音乐学习顺序编排教学内容 |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依据幼儿音乐学习方式 |
(一)在“听”中体验音响表现力的方法 |
(二)在“律动”中体验平衡与创造的方法 |
(三)在“重复”中体验成功的方法 |
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新变式 |
(一)依据音乐教学形式与内容对操作程序进行适宜的调整 |
(二)依据幼儿音乐素养水平对操作程序进行适宜的调整 |
四、幼儿园应开展以音乐教学为专题的研培活动提升教师音乐专业素养 |
(一)严格而深入的听觉训练 |
(二)专业音乐教师定期进行授课与指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核心素养与音乐核心素养 |
一、核心素养 |
二、音乐核心素养 |
第二节 不同语境下的流行歌曲 |
一、何为“流行歌曲” |
二、本文中讨论的“流行歌曲” |
第二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运用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流行歌曲的可行性 |
一、现行课标与教材为“运用”提供可能 |
二、初中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为“运用”保持助力 |
第二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实践初中流行歌曲教学之可行性 |
一、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与发展 |
二、核心素养为初中流行歌曲教学指明方向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运用的实践探究 |
第一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流行歌曲教学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设计及调查分析 |
二、教师访谈设计及调查分析 |
三、教学管理部门访谈设计及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流行歌曲教学案例解析 |
一、教学案例分析 |
二、教学环节解析 |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流行歌曲教学实践反思 |
一、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流行歌曲教学反思 |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教学常入误区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运用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流行歌曲教学目标 |
一、重视审美感知与评鉴 |
二、突出音乐表演与创作实践 |
三、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
第二节 整合流行歌曲教学元素与内容 |
一、“以学生优良品格形成”为价值导向选择歌曲 |
二、“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教学需求组织内容 |
第三节 改进流行歌曲教学方式 |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二、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第四节 重视流行歌曲教学评价 |
一、趋向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理念 |
二、提倡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核心素养视域下新疆大中小学音乐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1章 概念的界定 |
1.1 素养 |
1.2 核心素养 |
1.3 音乐素养 |
第2章 立足于音乐素养中的能力素养 |
2.1 义务教育阶段 |
2.1.1 感受与欣赏 |
2.1.2 音乐表现 |
2.1.3 音乐创造 |
2.1.4 理解与音乐相关文化 |
2.2 普通高中 |
2.2.1 审美感知 |
2.2.2 艺术表现 |
2.2.3 文化理解 |
2.3 普通高等院校 |
2.3.1 专业知识素养 |
2.3.2 专业能力素养 |
第3章 立足于音乐素养中的思想品格素养 |
3.1 红色教育 |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3 校园文化 |
第4章 当前各学段学校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过程 |
4.1.1 调查地点 |
4.1.2 调查对象 |
4.1.3 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 |
4.1.4 统计方法 |
4.2 义务教育阶段的调查与分析 |
4.2.1 小学阶段——以乌鲁木齐市第一百二十六小学为例 |
4.2.1.1 基本情况 |
4.2.1.2 调查目的 |
4.2.1.3 调查内容 |
4.2.1.4 学生测评问卷与分析 |
4.2.1.5 调查结果 |
4.2.1.6 对策与建议 |
4.2.2 初中阶段——以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为例 |
4.2.2.1 基本情况 |
4.2.2.2 调查目的 |
4.2.2.3 调查内容 |
4.2.2.4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4.2.2.5 调查结果 |
4.2.2.6 对策与建议 |
4.3 普通高中阶段的调查与分析——以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为例 |
4.3.1 基本情况 |
4.3.2 调查目的 |
4.3.3 调查内容 |
4.3.4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4.3.5 调查结果 |
4.3.6 对策与建议 |
4.4 普通高等院校调查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 |
4.4.1 音乐表演专业 |
4.4.1.1 基本情况 |
4.4.1.2 调查目的 |
4.4.1.3 调查内容 |
4.4.1.4 学生调查问卷与分析 |
4.4.1.5 调查结果 |
4.4.1.6 对策与建议 |
4.4.2 音乐教育专业 |
4.4.2.1 基本情况 |
4.4.2.2 调查目的 |
4.4.2.3 调查内容 |
4.4.2.4 学生调查问卷与分析 |
4.4.2.5 调查结果 |
4.4.2.6 对策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聚焦民族音乐欣赏的缘由 |
二 聚焦上海市区域研究的缘由 |
第二节 立题意义 |
一 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
二 促进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 |
三 为学者提供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待回答问题 |
一 研究目的 |
二 待回答问题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限制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一 建构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框架 |
二 制作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测量工具 |
第五节 名词解释 |
一 民族音乐 |
二 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三 初中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内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二节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学生音乐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三节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与论证 |
一 对上海市现行课标及教材“民族音乐欣赏”部分的解读 |
二 对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的论证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抽取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 问卷的开发与编制 |
二 问卷内容与题目类型 |
三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四 预试试题项目分析 |
五 正式问卷形成 |
第四节 实施流程和计分方式 |
第五节 资料分析 |
第六节 研究进度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正式样本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一 正式样本性别分布 |
二 正式样本校外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三 正式样本校外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初中生(全体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一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全貌 |
二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不同维度表现概况 |
三 不同类型学校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概况 |
第三节 不同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一 性别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二 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三 校外是否参加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四 学校使用教材版本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五 学校性质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六 民乐团相关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现状 |
二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 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
二 对家长的建议 |
三 对学校民乐团的建议 |
四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上海市初中音乐教材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解读 |
附录 B 问卷编制所用蓝本原始版及笔者翻译 |
附录 C 专家效度综合 |
附录 D 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基本状况调查表 |
附录 E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F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现场照片 |
致谢 |
四、音乐教育中对感知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 李霖. 西南大学, 2020(02)
- [6]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生视唱练耳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济南市四所小学为例[D]. 刘倩汝.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D]. 孙丹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流行歌曲的运用研究[D]. 邵胜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核心素养视域下新疆大中小学音乐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学校为例[D]. 彭晨.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 [10]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