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J_5型、J_6型家畜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戴安国,铁钧,廖小平,关雪梅[1](2019)在《我国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辆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总结了我国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的发展历程,对各型产品的主要特点、结构及参数进行了介绍,提出发展以商品汽车运输为主的多功能运输车、大中型汽车品种运输专用车,研究拓展车内有效装载空间,研究快捷装卸操作等方面是今后我国铁路运输汽车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
李改芹[2](2019)在《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视,高速列车正在成为现代铁路主要的运输方式,那么下一步利用高速铁路的优势对货物进行快速的运输已经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铁路需携车旅游的乘客逐渐增加,针对此类运输业务,我们提出了人车一体化的新型铁路运输模式,即将旅客乘坐的车厢和运输小汽车的车厢进行编组连挂。这种运输模式能实现旅客及其私家车同步到达旅游所在的目的地,满足需携车出行的铁路乘客的个性化需要。利用高速铁路车辆快速、稳定以及量大的优势进行小汽车的运输非常符合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对高速铁路车体结构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客运轨道的车体结构设计方面,由于高铁货运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关于高速铁路货运方面的车体结构研究文献很少。为了适应铁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打破现有轨道车型产品单一的现状,充分利用铁路的超强运输能力。本文将在成熟的客运动车组车体结构设计基础上,设计一款满足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的新型货运车体,即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满足车辆限界和车体结构设计中基本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再针对运输对象不同类型小汽车的尺寸,选取小汽车运输车需要编组连挂的某双层动车组车型。基于此确定车体的长、宽、高等相关尺寸参数,完成车体整体尺寸布局设计,并对车体结构进行局部的强度预校核。2.对车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用SolidWorks建立车体的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化原则采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完成车体有限元的前处理。3.根据欧洲标准《EN12663》,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对车体的10种工况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分析,得出最大应力值处于一位端单元格与第二个单元之间隔墙中下部;分别对车体空车和整备状态下的前八阶模态进行分析,得出车体一阶弯曲频率大于14Hz和10Hz,满足规定要求。4.运用有限元优化软件OptiStruct对车体结构进行轻量化优化设计,建立车体优化的数学模型,以车体各个板厚作为设计变量,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车体总重量为约束条件,车体优化后重量减轻1.06t,再运用Ansys软件对优化后的车体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优化后校核结果满足标准要求。
张琪[3](2017)在《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设计》文中提出铁道车辆中专用于小汽车铁路运输的被称为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近几年来,小汽车产业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较为迅速,带动其运输市场不断向前推进,小汽车铁路运输因具有较好的科技、技术及经济优势,受到大众的广泛青睐。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铁路需携车出行的旅客数量稳步提升,针对此部分业务需求,前人研究出人车一体化的铁路运输模式,可实现旅客及携带小汽车的同步运输与到达,满足铁路旅客的个性化需求。新型铁路运输模式下,对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提出新的装载运输要求,本论文针对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的铁路运输小汽车设备-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进行分析设计。通过对国内外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提出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设计要求,选取车体长、宽、高等相关参数,确定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侧向装载的总体布局方案,以车辆曲线通过能力的计算验证车辆尺寸设计的合理性。借助对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载重梁弯曲强度和刚度的计算,设计车厢上层底架、下层底架、内部隔墙、车顶及两侧端墙内部主体结构,后期根据SOLIDWORKS三维建模,施加载荷,赋予材料特性后进行ANSYS静强度分析计算,得出车体主体钢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车厢进行模态分析,保证车辆的平稳运行。最后,结合车厢侧门功能要求,对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侧门及其操控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对现有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文字标记、涂装色彩以及防腐涂装等设计相关因素的分析,对涂装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确定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外观色彩涂装方案。经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侧向装载的单元格形式能够满足用户的装载要求,车体相关尺寸参数设计合理,车体钢结构能够满足铁道车辆强度和刚度验证的相关要求,车厢侧门可通过操控系统进行正常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于烽[4](2016)在《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脱水污泥含水率高是我国污泥处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脱水污泥的后续处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由目前在污水与污泥处理中大量使用的,以聚丙烯酰胺(PAM)为代表的高分子有机絮凝剂引起的。在污泥脱水过程中,被PAM吸附絮凝的污泥颗粒聚集后会形成胶状物聚合体,造成脱水后的污泥不易分散,内部水分蒸发困难,使得自然条件下污泥干化需要更长时间。本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筛选可降解PAM的菌株,研究其降解特性,并以固体菌剂的形式对脱水污泥干化过程进行生物强化,降解脱水污泥中的PAM,加快污泥干化速度。主要有以下结论:从四个来源的脱水污泥中分离出11株可在PAM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经过重金属耐受性和耐盐性实验,筛选出一株菌株H13以PAM为唯一营养源生长,7 d内PAM降解率可达35.9%。结合形态学特征、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仪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对菌株的生长和PAM降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凝胶过滤色谱(GPC)分析显示微生物降解后PAM的分子量下降,培养21 d后,聚合物重均分子量从6.44×106 Da减小到1.85×104 Da。PAM中的高分子量组分经过生物降解变为中低分子量组分,进一步作为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源被转化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微生物生长过程中,PAM侧链酰胺基转化为羧基,水解的氨基作为生长所需的氮源被微生物吸收利用。液质联用分析(LC-MS)分析显示,PAM降解前和降解后的产物中,含CH3-C=C-CHO基团及其衍生基团的化合物较多。经SDS-PAGE分析,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200分子筛层析纯化得到了PAM诱导产生的胞外酰胺酶。酶的最适温度为44℃C,最适pH为7.8,低浓度的Mg2+、Ca2+、Mn2+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Fe2+、Zn2+、Cu2+、Ni2+等金属离子会抑制酶活性,碘乙酸可使酶彻底失活。该酶对短链的脂肪族酰胺类化合物也具有水解能力,对腈类化合物则没有水解能力。通过CODEHOP方法针对该酶氨基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并鉴定了酰胺酶的基因片段,确定分离酶为脂肪族酰胺水解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分析,确定了菌株的固体菌剂发酵最适营养源及条件。污泥生物干化的实验室实验及小试实验显示,菌剂可有效降低污泥中PAM浓度,促进污泥含水率下降,缩短了干化所需时间。在污水厂实地进行了脱水污泥的生物干化及好氧发酵中试实验,结合好氧发酵设备,可在15d内将污泥转化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产品,所需时间远少于传统污泥堆肥,是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污泥稳定化、资源化示范工艺。
张汉冰[5](2014)在《铁道车辆C型槽吊装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速动车组这类铁道车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等特点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发展轻轨和地铁项目。动车组列车,地铁车这些铁道车辆需要吊挂许多设备来保证安全运行和乘客的舒适。铁道车辆车下吊挂设备种类繁多,吊挂方式各异,如何确保这些吊挂设备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铁道车辆C型槽吊挂设备这一课题,以有限元理论,接触理论为基础,借助对HyperMesh软件二次开发辅助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着重研究了C型槽和螺栓之间预紧力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铁道车辆最新的发展情况,研究了铁道车辆车下吊挂设备的主要吊挂方式,包括边梁弹性吊挂和车下C型糟螺栓刚性吊挂,并确立本文研究主要内容。(2)简要介绍了有限元理论及接触理论,并以理论为指导,确定采用二次开发技术简化有限元前处理,并对C型槽吊挂设备进行接触非线性分析的技术路线。(3)研究了开发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软件二次开发所用到的Tcl/Tk语言和Process Studio组件管理器等,设计并开发了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4)以某动车组车下应急通风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使用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辅助有限元建模,并进行接触分析,同时对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得到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5)以上述方案为目标,进行不同螺栓预紧力的系列化分析,通过一系列预紧力的加载,得出给定屈服极限下,螺栓的合适预紧力范围的经验性报告。整个过程中,对铁道车辆C型槽与螺栓吊挂方式的进行了研究,对车下吊挂设备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HyperMesh软件二次开发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完成接触分析前处理过程。对模型有效的优化后,系列化的分析了预紧力跟螺栓之间的关系,对工厂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蓉[6](2009)在《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汽车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汽车运输市场,正是铁路发挥运量和运距优势,发展汽车物流的最佳时期。小汽车班列作为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的品牌运输产品,具有运距长、速度快、运量大、利润率高、组织形式简单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在小汽车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扩大小汽车运输市场份额、降低空驶率、节约运输成本,有必要对小汽车班列的开行方案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立足于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小汽车运输的发展现状,对小汽车班列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开行条件、运输组织、开行方案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深入研究。在综合考虑小汽车铁路主要办理城市小汽车列车开行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小汽车运输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17个班列发送城市,并用聚类分析法对班列发送城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班列发送城市小汽车的主要流向及流量,确定了33个小汽车班列到达城市及到达城市的类型;然后用增长率法、产运系数法和组合预测法对2012年和2015年班列发送城市小汽车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2008年的小汽车铁路OD流量分布,用现在型式法对2012年和2015年小汽车铁路OD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在运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小汽车班列的重量标准和编成辆数,对小汽车班列的开行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制定了2012年和2015年的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
司秀丹[7](2008)在《铁路小汽车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迅速膨胀,尤其是在某些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汽车消费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种惊人且持续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汽车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无数物流企业,无论是随着汽车行业成长起来的物流新锐,还是国内外物流巨头都纷纷登场,欲在中国汽车物流大舞台上进行角逐。在汽车物流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铁路运输主宰着汽车物流市场,而我国目前是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约70%-90%的汽车物流通过公路运输完成,铁路运输的骨干力量还没有发挥出来,不符合铁路的发展特点,因此需要对铁路小汽车物流发展进行研究,建设统一的小汽车物流网络,使其在整个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4月1日,铁道部完成了对小汽车铁路运输的整合,铁路小汽车运输由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全权承运。通过整合可以看出铁路发展小汽车物流的决心,为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整体优势,形成统一的市场主体和品牌,实现铁路小汽车运输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以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为背景进行数据与资料的收集,分析铁路开展小汽车物流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思想,通过推进物流网络的建设,为铁路小汽车物流发展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
袁海芳[8](2007)在《新型家畜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用的J5、J6型家畜车,存在速度低、轴重利用率低、技术指标落后、无粪便收集装置等问题。其中商业运营速度低不适应铁路货运进一步的大面积提速,与新造货车商业运营速度120km/h不匹配;无粪便收集装置不符合国家不断加强环保、防疫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国内外家畜车的现状,以及客户对家畜车提出的新要求,在四种新型家畜车设计方案中确定了一种相对优化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在功能上着重满足提高运行速度、加装粪便收集装置、改善押运间条件、采用封闭钢地板、减少粪便污物对车体的腐蚀的要求;并预留了将来加装发电装置以及粪便处理装置的空间。本文对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对该方案的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体钢结构基本参照既有家畜车结构,改善了车体局部钢结构设计;通过采用经过抽簧处理的转K2转向架、120型货车空气控制阀等空气制动装置等提高了家畜车的运行速度;通过增加车辆长度,提高了载重量、轴重利用率和每延米载猪的头数;通过加装粪便收集装置,实现了全程粪便污物的收集;通过在押运间加装便器、增加排风扇、日光灯、增加押运间保温层厚度等设计,改善了押运人员的生活条件;通过增加货运间顶保温层的厚度,以及增加水箱容积,使降温用水储存量增加等改善了货运间家畜的生活环境;在材料的选用方面也采用了耐腐蚀性材料,提高了家畜车的使用年限。本文对所设计的新型家畜车进行了有限元结构强度分析计算,计算使用的软件是着名的美国SDRC公司的I-DEAS(10.1)。计算分别建立了两个计算模型;模态分析建立了整体结构分析模型;其它载荷工况建立了1/2结构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在垂直静载荷作用下,家畜车车体侧梁中央的最大垂向变形为8.93mm,中梁中央的最大垂向变形为9.64mm,即家畜车车体整体刚度满足TB/T1335-1996的要求。在四种计算工况作用下,各工况的最大Yon Mises应力均未超出09V和09CuPTiRE-B的许用应力,车体能够满足运行的强度需要。计算结果表明,该车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文中对该设计还进行了制动初速度为120km/h的制动距离、通过驼峰能力等参数的计算。
景传峰[9](2007)在《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是一种用于小汽车铁路运输的铁道车辆。随着我国小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运输的市场潜力巨大,小汽车铁路运输逐步体现出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铁路运输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论文结合小汽车运输对铁道车辆的技术要求,对闲置家畜车改造成为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合理利用原有结构、尺寸并提高小汽车装载率和车型适应范围的技术难题,达到了增加小汽车铁路运输装备数量和国有闲置资产再利用的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的主要研制情况。通过分析小汽车运输对铁道车辆的技术要求,确定了车体结构改进途径和小汽车装载紧固结构方式,提出了影响产品性能和行车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理论上对主要技术参数选取、制动系统配置、转向架弹簧校核、关键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利用ANSYS软件对车体及重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进行了计算,最后通过车体静强度试验、冲击试验、线路动力学试验和装载运行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或计算所得出的结论、车体结构改进的合理性。论文最后得出结论: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体结构基本合理,车内空尺寸布置和上层地板翻转结构能够满足用户的装载要求。车辆整体结构和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要求。车辆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指标满足GB5599-1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试验鉴定规范》的要求。
赵双[10](2006)在《中铁特货“新宠”》文中认为SQ5的投入运营,将为中铁特货汽车物流业务带来新的契机。而在这契机背后,或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汽车物流运输方式的新一轮布局。
二、浅议J_5型、J_6型家畜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J_5型、J_6型家畜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
2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总体设计 |
2.1 车体设计要求 |
2.2 车体方案确定 |
2.3 车体参数确定 |
2.3.1 车体布局设计 |
2.3.2 车体尺寸参数 |
2.4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结构设计 |
2.4.1 车体结构材料 |
2.4.2 车体强度预校核 |
2.4.3 车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
2.5 本章小结 |
3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车体载荷及工况 |
3.3 车体结构强度和刚度评价标准 |
3.4 车体有限元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模态分析 |
4.1 模态分析的评价标准 |
4.2 模态分析的步骤 |
4.3 空车状态下的模态分析 |
4.4 整备状态下的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车体结构优化设计 |
5.1 结构优化概念及方法 |
5.1.1 优化设计基本概念 |
5.1.2 优化设计方法 |
5.2 车体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5.3 车体灵敏度计算及优化结果 |
5.3.1 车体灵敏度计算 |
5.3.2 车体结构优化 |
5.4 车体优化校核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汽车规格尺寸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的历史及其特点 |
1.2.1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简介 |
1.2.2 国外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发展 |
1.2.3 对国内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发展现状总结 |
1.3 客运特点下的人车一体化运输方式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2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总体方案设计 |
2.1 运输小汽车对车辆的技术要求 |
2.2 方案设计思想与原则 |
2.3 车体长、宽、高等相关参数的选取 |
2.3.1 车体长度等参数的确定 |
2.3.2 车辆高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2.3.3 车体宽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2.4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总体方案的确定 |
2.5 曲线通过能力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3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主体结构设计 |
3.1 载重梁弯曲强度和刚度的计算 |
3.1.1 上层地板 |
3.1.2 中部下层地板 |
3.1.3 车厢一、二位端下层地板 |
3.2 下层底架的结构设计 |
3.3 上层底架的结构设计 |
3.4 车顶的结构设计 |
3.5 端墙的结构设计 |
3.6 内部隔墙的结构设计 |
3.7 转向架与车钩缓冲装置的选取 |
3.7.1 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 |
3.7.2 209T型转向架 |
3.8 可行性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车体静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 |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
4.2 车体静强度计算 |
4.2.1 结构简介 |
4.2.2 建立力学模型与材料的确定 |
4.2.3 划分网格 |
4.2.4 计算载荷 |
4.3 车体静强度分析 |
4.3.1 在工况Ⅰ情况下的静强度分析结果 |
4.3.2 在工况Ⅱ情况下的静强度分析结果 |
4.4 车体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车厢侧门及操控系统设计 |
5.1 车厢侧门设计 |
5.1.1 车厢侧门功能要求 |
5.1.2 各类车厢侧门结构原理 |
5.1.3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侧门设计 |
5.2 车厢侧门操控系统设计 |
5.2.1 操控系统组成总体结构 |
5.2.2 操控系统硬件设计 |
5.2.3 操控系统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辆外观涂装设计 |
6.1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外观涂装设计分析 |
6.1.1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文字标记 |
6.1.2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涂装色彩分析 |
6.1.3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防腐涂装分析 |
6.2 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涂装色彩的构建 |
6.2.1 涂装色彩的组合方式 |
6.2.2 涂装色彩的搭配方式 |
6.3 25G型客车外观涂装色彩分析 |
6.4 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外观涂装设计 |
6.4.1 设计方案一 |
6.4.2 设计方案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近五年销售最好的小汽车车型尺寸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污泥的产生及其性质 |
1.1.1 污泥的分类 |
1.1.2 污泥的基本特点 |
1.2 污泥处置现状及污泥处置方法 |
1.2.1 国内外的污泥处置现状 |
1.2.2 污泥处置方法 |
1.3 PAM的降解 |
1.3.1 PAM对脱水污泥的影响 |
1.3.2 PAM的物理、化学降解 |
1.3.3 PAM的生物降解 |
1.4 生物强化技术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PAM降解率的测定 |
2.2.2 降解菌株的分离 |
2.2.3 菌株对重金属、盐耐性试验 |
2.2.4 HI3菌株的鉴定 |
2.2.5 菌株的生长情况 |
2.2.6 菌株生长及PAM降解的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菌株 |
3.1.2 试剂及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提取PAM的纯度检测 |
3.2.2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3.2.5 菌株降解PAM的细胞组分确定 |
3.2.6 胞外酰胺酶分离鉴定 |
3.2.7 胞外酰胺酶纯化 |
3.2.8 酰胺酶性质初步研究 |
3.2.9 酰胺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3.2.10 PAM生物降解机制的推测 |
小结 |
第四章 HI3菌株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强化应用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固体菌剂制备 |
4.1.2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实验室静置实验 |
4.1.3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小试实验 |
4.1.4 污泥生物干化及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中试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
4.2.2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实验室实验 |
4.2.3 外接菌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强化作用小试实验 |
4.2.4 污泥生物干化及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中试实验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论文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铁道车辆C型槽吊装结构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铁道车辆发展综述 |
1.2.1 国外铁道车辆发展 |
1.2.2 我国铁道车辆发展 |
1.2.3 铁道车辆车下设备 |
1.2.4 C型槽简要介绍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 |
2.1 需求分析 |
2.2 有限元理论 |
2.2.1 有限元理论 |
2.2.2 有限元法的一般步骤 |
2.2.3 有限元网格划分基本规则 |
2.3 接触理论 |
2.4 吊装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2.4.1 有限元前处理分析 |
2.4.2 对模型进行接触分析 |
2.4.3 模型优化及结果分析 |
2.4.4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3.1 开发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关键技术 |
3.1.1 Tcl/Tk语言 |
3.1.2 Hypermesh软件 |
3.1.3 开发工具概述 |
3.1.4 Process Studio流程自动化原理 |
3.2 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3.3 螺栓接触前处理分析工具的实现 |
3.4 利用螺栓接触前处理分析工具进行有限元分析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下吊箱非线性接触分析及局部优化设计 |
4.1 应急通风逆变器结构简介 |
4.2 静强度接触分析 |
4.2.1 建立工况 |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2.3 接触位置添加接触对 |
4.2.4 接触对的位置 |
4.2.5 计算结果分析 |
4.3 结构优化后接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预紧力下螺栓与铝合金c型槽之间应力的关系 |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螺栓接触前处理工具开发部分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物流的研究现状 |
1.2.2 运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3 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小汽车班列的发展及开行现状 |
2.1 小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 |
2.1.1 小汽车及汽车物流的概念 |
2.1.2 我国小汽车生产及销售情况 |
2.1.3 我国小汽车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4 中特物流公司开展小汽车物流的现状 |
2.2 小汽车班列的发展 |
2.2.1 小汽车班列的发展历程 |
2.2.2 小汽车班列的主要特点 |
2.2.3 小汽车班列的开行条件 |
2.2.4 小汽车班列的运输组织与管理 |
2.3 现行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 |
3 小汽车班列办理城市的确定 |
3.1 现行小汽车铁路发送城市汇总 |
3.2 小汽车班列发送城市的确定 |
3.3 小汽车班列发送城市小汽车铁路发送量统计 |
3.4 班列发送城市类型的确定 |
3.4.1 确定班列发送城市类型的思路 |
3.4.2 用SPSS对班列发送城市进行聚类分析 |
3.5 小汽车班列到达城市的确定 |
3.6 班列到达城市类型的确定 |
4 小汽车铁路运量预测 |
4.1 发送量预测 |
4.1.1 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
4.1.2 预测模型 |
4.1.3 发送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
4.2 OD流量预测 |
4.2.1 预测方法的选择 |
4.2.2 小汽车OD量预测模型 |
4.2.3 OD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
5 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的确定 |
5.1 小汽车班列的开行原则 |
5.2 小汽车列车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
5.2.1 根据列车的编组内容分类 |
5.2.2 根据列车开行时间是否固定分类 |
5.2.3 根据列车在途中是否进行车辆甩挂作业分类 |
5.2.4 根据列车车底是否固定和循环分类 |
5.3 小汽车班列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开行条件 |
5.4 小汽车运输工具的技术参数 |
5.5 小汽车运输通道规划及其技术条件 |
5.5.1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
5.5.2 铁路"十一五"发展规划 |
5.5.3 "三纵四横"快捷货运通道方案 |
5.5.4 铁路主要通道能力利用现状和技术条件 |
5.6 小汽车班列办理城市间日均流量分析 |
5.7 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的制定 |
5.7.1 班列运行径路的选择分析 |
5.7.2 小汽车班列组织形式、编成辆数及班期的确定 |
5.7.3 2012、2015年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的确定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铁路小汽车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预期目标 |
2 国内外铁路汽车物流发展综述 |
2.1 国外铁路汽车物流发展概述 |
2.1.1 德国铁路汽车物流发展 |
2.1.2 法国铁路汽车物流发展 |
2.1.3 国外铁路汽车物流小结 |
2.2 国内铁路汽车物流发展概述 |
2.2.1 上海安东(安北)商品轿车铁路运输有限公司 |
2.2.2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
2.2.3 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
2.2.4 国内铁路汽车物流小结 |
3 国内小汽车物流市场分析 |
3.1 小汽车市场产销情况 |
3.2 小汽车生产企业情况 |
3.3 主要物流企业分析 |
3.3.1 上海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 |
3.3.2 吉林长久物流有限公司 |
3.3.3 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3.3.4 中信物流有限公司 |
3.4 国内小汽车物流市场小结 |
4 中铁特货小汽车物流发展现状 |
4.1 中铁特货小汽车物流发展特点 |
4.1.1 依托铁路运输 |
4.1.2 专业的运输车辆 |
4.1.3 物流作业基地 |
4.2 中铁特货小汽车物流运营情况 |
4.2.1 运输成果 |
4.2.2 运输产品 |
4.2.3 运营效果 |
4.3 中铁特货小汽车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运输时效性较差 |
4.3.2 运输价格缺乏竞争力 |
4.3.3 运输能力不足 |
4.3.4 物流网络尚不健全 |
5 物流发展战略制定 |
5.1 明确市场定位 |
5.2 顾客满意战略 |
5.3 战略目标设定 |
6 物流发展策略制定 |
6.1 物流发展步骤 |
6.2 物流网络规划 |
6.2.1 物流客户网络建设 |
6.2.2 物流运输网络建设 |
6.2.3 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
6.2.4 物流管理网络建设 |
6.3 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 |
7 结论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
7.2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新型家畜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家畜车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发展 |
1.2.2 国外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明确设计要求 |
1.3.2 新型家畜车的方案设计 |
1.3.3 新型家畜车的设计实施 |
1.3.4 新型家畜车的分析计算 |
1.3.5 新型家畜车鉴定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章 家畜车方案设计 |
2.1 家畜车运用存在问题及分析 |
2.2 用户对新型家畜车的功能需求 |
2.3 新型家畜车的主要设计目标 |
2.4 新型家畜车功能方案比选 |
2.5 用户对新型家畜车的功能需求 |
2.6 新型家畜车方案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2.6.1 底架长度25.5m |
2.6.2 车体宽度3100mm |
2.6.3 车辆高度4553mm |
2.6.4 装载家畜数量228头猪/31头牛 |
2.6.5 载重31t/30t |
2.6.6 商业运营速度120km/h |
2.7 新型家畜车同在用家畜车技术参数比较 |
2.8 新型家畜车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2.9 方案结论 |
第3章 新型家畜车结构设计 |
3.1 总体设计思路 |
3.2 主要结构 |
3.2.1 总体布置 |
3.2.2 车体钢结构 |
3.2.3 装货门组成 |
3.2.4 押运间侧门 |
3.2.5 隔墙门 |
3.2.6 调节窗 |
3.2.7 水箱盖 |
3.2.8 扶梯 |
3.2.9 装货间设备及木结构 |
3.2.10 押运间设备及木结构 |
3.2.11 给水装置 |
3.2.12 粪便收集装置 |
3.2.13 空气制动装置 |
3.2.14 手制动装置 |
3.2.15 车钩缓冲装置 |
3.2.16 转向架 |
3.3 所用材料选择 |
3.3.1 钢材选用 |
3.3.2 铸件选用 |
3.3.3 制动系统用材 |
3.3.4 其他材料选用 |
3.4 基本尺寸及主要性能参数 |
3.4.1 基本尺寸 |
3.4.2 主要性能参数 |
3.5 新型家畜车制动距离计算 |
3.5.1 计算数据 |
3.5.2 制动距离计算 |
3.5.3 粘着利用率计算 |
3.5.4 结论 |
3.6 新型家畜车通过几何曲线计算 |
3.6.1 基本假定 |
3.6.2 计算车辆 |
3.6.3 水平曲线通过计算 |
3.6.4 竖曲线通过计算 |
3.6.5 结论 |
第4章 新型家畜车车体结构强度、刚度及模态分析计算 |
4.1 说明 |
4.2 结构分析程序 |
4.3 计算模型及计算载荷工况 |
4.3.1 网格划分 |
4.3.2 计算载荷 |
4.4 评定标准 |
4.4.1 刚度 |
4.4.2 强度 |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1 刚度 |
4.5.2 质量计算结果 |
4.5.3 强度计算结果 |
4.6 模态分析结果 |
4.7 结论 |
第5章 工厂鉴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小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1.2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现状 |
1.3 国外铁路小汽车运输发展现状 |
1.4 我国铁路发展小汽车运输的技术经济优势 |
1.5 我国目前铁路小汽车运输方式简介 |
1.5.1 平车运输方式 |
1.5.2 集装箱运输方式 |
1.5.3 小汽车运输专用平车运输方式 |
1.6 课题来源及前景预测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辆改造方案研究 |
2.1 家畜车结构简介 |
2.2 小汽车运输对车辆的技术要求 |
2.3 方案设计思想与原则 |
2.4 主要技术参数 |
2.5 主要结构特点 |
2.5.1 下层底架 |
2.5.2 上层地板 |
2.5.3 侧墙 |
2.5.4 车顶 |
2.5.5 端门 |
2.5.6 钩缓和制动装置 |
2.5.7 转向架 |
2.5.8 附属装置 |
2.6 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关键问题分析与研究 |
3.1 车内空间尺寸分配 |
3.1.1 基本原则 |
3.1.2 宽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3.1.3 半宽720m为顶部最高点的确定 |
3.1.4 高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
3.2 曲线通过能力 |
3.2.1 通过曲线时,两相邻车辆端部间的最小间隙 |
3.2.2 过弯道时手制动机干涉校核 |
3.3 转向架配簧校核 |
3.3.1 概述 |
3.3.2 计算基本参数及公式 |
3.3.3 弹簧校核计算 |
3.3.4 空车工况下心盘高计算 |
3.3.5 与C64K型敞车弹簧参数对比分析 |
3.3.6 结论 |
3.4 制动系统计算校核 |
3.4.1 概述 |
3.4.2 制动系统的基本配置 |
3.4.3 制动计算的内容 |
3.4.4 按轮轨粘着条件计算车辆制动率 |
3.4.5 按制动距离计算车辆制动率 |
3.4.6 车辆制动倍率的确定 |
3.4.7 手制动系统校核 |
3.4.8 结论 |
第四章 静强度计算 |
4.1 ANSYS软件简介 |
4.2 车体静强度计算 |
4.2.1 结构简介 |
4.2.2 力学模型 |
4.2.3 计算载荷 |
4.2.4 材料特性及许用应力 |
4.2.5 车体垂向弯曲刚度 |
4.2.6 车体强度计算 |
4.2.7 结论 |
4.3 上层地板静强度计算 |
4.3.1 结构简介 |
4.3.2 力学模型 |
4.3.3 计算载荷工况 |
4.3.4 计算结果 |
4.3.5 结论 |
4.4 端门静强度计算 |
4.4.1 结构简介 |
4.4.2 计算载荷 |
4.4.3 力学模型 |
4.4.4 约束 |
4.4.5 计算结果 |
4.5 静强度计算结论 |
第五章 静强度试验分析 |
5.1 试验项目和方法 |
5.1.1 垂向载荷试验 |
5.1.2 纵向力试验 |
5.1.3 扭转试验 |
5.1.4 顶车试验 |
5.1.5 垂向弯曲刚度试验 |
5.2 试验评定标准 |
5.2.1 强度评定标准 |
5.2.2 刚度评定标准 |
5.3 试验仪器和测点布置 |
5.3.1 试验仪器 |
5.3.2 测点布置 |
5.4 试验整理 |
5.5 试验结果 |
5.5.1 垂向静载荷工况 |
5.5.2 纵向工况 |
5.5.3 扭转工况 |
5.5.4 顶车合成应力 |
5.5.5 第一工况合成应力 |
5.5.6 第二工况合成应力 |
5.5.7 车体垂向弯曲刚度 |
5.6 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5.7 静强度试验结论 |
第六章 冲击强度分析 |
6.1 试验目的 |
6.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6.2.1 试验内容 |
6.2.2 试验方法 |
6.2.3 试验仪器及材料 |
6.3 数据整理 |
6.3.1 数据统计 |
6.3.2 应力合成及评定标准 |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动力学试验及分析 |
7.1 试验状态 |
7.1.1 试验车辆 |
7.1.2 试验线路 |
7.1.3 试验速度 |
7.1.4 试验列车编组 |
7.2 测验项目 |
7.3 试验方法 |
7.3.1 相对摩擦系数测定 |
7.3.2 测力轮对的安装 |
7.3.3 加速度计的布置 |
7.3.4 转向架弹簧动挠度计的布置 |
7.3.5 试验数据的记录 |
7.4 评定标准 |
7.4.1 平稳性 |
7.4.2 稳定性 |
7.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5.1 平稳性指标(W) |
7.5.2 干线运行振动加速度 |
7.5.3 脱轨系数 |
7.5.4 轮重减载率 |
7.5.5 车辆横向力 |
7.5.6 倾覆系数 |
7.6 试验结论 |
7.7 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八章 装载试验分析 |
8.1 装车试验要求 |
8.2 装车试验情况 |
8.3 装车试验结论 |
第九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 |
9.1 结论 |
9.2 后续工作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铁特货“新宠”(论文提纲范文)
入市契机 |
设备升级 |
布局谋篇 |
四、浅议J_5型、J_6型家畜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辆现状及发展趋势[A]. 戴安国,铁钧,廖小平,关雪梅. 中国铁路货运市场发展和多样化运输装备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2]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D]. 李改芹.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下铁路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厢设计[D]. 张琪.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4]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在脱水污泥生物干化中的应用研究[D]. 于烽. 西北大学, 2016(04)
- [5]铁道车辆C型槽吊装结构的设计与分析[D]. 张汉冰.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6]中铁特货汽车物流公司小汽车班列开行方案研究[D]. 李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7]铁路小汽车物流发展研究[D]. 司秀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5)
- [8]新型家畜车设计[D]. 袁海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7)
- [9]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D]. 景传峰. 中南大学, 2007(12)
- [10]中铁特货“新宠”[J]. 赵双.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