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采摘意象看《诗经》的美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芮[1](2021)在《论先锋诗歌的新古典主义特征 ——以张枣、柏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的“后朦胧诗”阶段,被称为“先锋诗歌”的创作,在风格上也有了分化,关于诗歌的争论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先锋诗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向中国的古典诗歌、传统文化张开了双臂,怀着使命感,回望历史,倾心古典。张枣和柏桦是先锋诗人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他们的写作一出现就带着浓浓的中国古典韵味。古典诗到现代诗的转变,可以说是从“感性”到“知性”;从“抒情”到“叙述”;从“意境化”到“戏剧化”。张枣和柏桦,他们的诗歌来自现代,但汲取古典诗歌的养分,同时反对一成不变的传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风和美感。他们的诗歌风格,可以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们把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抒情传统,与现代诗歌艺术相调和,为中国当代诗歌注入“新传统”。本文正文共有四个章节,和绪论、结语共六个部分。第一章讨论新古典主义诗歌对古典诗歌“意象化”写作的继承,分别论述了两位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人意象、自然意象传统的继承和具有现代意味的重构。从古典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陌生化组合来看当代先锋诗人“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第二章梳理张枣和柏桦对古典诗词所进行的一些现代化扩延。两位诗人有很多诗歌都是对古典诗歌的直接改写,保留了原本诗歌的核心精神,用现代汉语进行新的诠释,也在其中加入了现代性的价值观。对古典诗歌进行具有现代意义的再创造,也为现代汉语新诗赋予古典的“诗意”。第三章解析了张枣诗歌的圆融风格。张枣诗歌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在诗歌创作时寻求一种独特的节奏,独特的声音,它们和张枣对“幸福诗学”的向往,共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第四章论述了柏桦“逸乐”的文学观。逸乐的传统在中国自古就有,中国古代有多少因为官场失意而选择寄情山水的伟大诗人,他们在生活之美中发现另一片新的天地。柏桦也在《水绘仙侣》和关于江南的写作中寻找现代诗歌里的幸福。
王婧怡[2](2021)在《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草采摘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通过对不同采摘对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唐诗中表现的采摘逐渐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具有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转变。第二章分析唐诗中花草采摘行为的现实意义。唐人既将采摘对象作饮食之用、医药之用、装饰之用、贡赋之用,也将所采花草用来斗草、斗花或寄赠或用于酒宴歌舞娱乐。采摘花草在满足唐人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满足强身健体、装饰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交游娱乐的精神需求。第三章探究唐诗中四季花草采摘描写呈现的民俗风情。春季采桑、采苹的祭祀民俗体现了唐人祈求福报的心理和对先贤圣人的追思与敬仰,夏季采莲、采茶民俗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秋季登高采菊民俗体现了唐人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冬季采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意识。第四章通过分析花草采摘诗歌中的典故运用,发掘诗歌的内在意蕴。诗人偏爱使用四类典故:尽孝思亲类、民俗风情类、山水隐逸类、闺怨相思类。其中使用展现儒家孝悌伦理观念的采兰典故和以游仙隐逸等道家思想为主的采药典故数量多且较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人的思想观念。整体而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花草采摘描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唐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传达出了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境界,昭示出唐代农耕文明下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与丰富的人文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任婉宁[3](2019)在《《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文中指出尽管诉诸五感的审美形式在石器时代便已经发端,但真正以意象文字为底材,发诸心绪的诗艺之源则要下数至风骚二部。《诗经》中的野性风歌与氏族冠盖的礼祭咏叹一同奠定了中华诗教的基础。作为诗教之本的《诗经》亦在传统诗歌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三百篇可歌的诗篇中所展现的,是先人生活的真实图景,亦是先人用生命生活所铺陈的广义的诗性。在对草木、虫鱼、鸟兽等日常物象的审美感兴和情景交融中,先人的生命情绪得以凸显。草木的日常性与自然性,使得投射于草木意象上的诗教意义与先民更为贴近。从《诗经》成书至今历经千年,先人生存的农耕文明时代背景已经改变,周礼祭祀的名物器具也不复踪影,但以草木为代表的天地自然物象依旧生生不息。读诗之人可以经由现实的草木联想开去,进入先民的审美意境之中,与先民精神达成共鸣。当前中学语文诗教正需要回归经典,从精神母题发源,寻找中华文明的血脉,重塑年轻学子的集体个性。本文从文艺美学、名物训诂学、社会生态学等多角度入手,以草木所呈现的意象意义为经,以其所呈现的诗教意义为纬,对《诗经》草木意象所蕴含的诗教价值进行阐述与解析,并对草木意象诗教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做应用探索。绪论部分除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草木意象何以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得到重视,即通过对荇菜、苹藻、蘩草、芹菜、芣苢、稻谷等草木意象的解读,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先民世界的文化习俗与原始思维特征,对其诗教意义的发生与内涵进行阐释。第二章则通过卷耳、绿竹、瓠叶和薇草为主,阐释草木意象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的具体的诗教价值,并探求其在兴观群怨的诗教中意义阐发的可能。第三章就当前各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经》选篇进行了梳理,并对选篇教学现状及选篇中草木意象的教学地位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中学语文《诗经》教学中草木意象的边缘性地位,并对其原因进行审视。第四章则提出《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先从教材选择、文本解读、课堂教学三个大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然后聚焦于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中体现草木意象诗教价值的教学片段,对具体课例进行反思与分析。最后以《蒹葭》一课为例,尝试完成一节完整的兴观群怨、草木诗教课堂,并以教学设计形式呈现于文本之上。
高尚杰[4](2018)在《中国古代咏草诗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在本文中指以野生草本植物为主,外形较为低矮弱小,不具备较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并有别于花、木等类型的一类植物。作为一种特定植物群体的统称概念,从早期农业时代开始,人们就对草有着丰富的认知,并积累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处理、利用草的一系列方法经验。可以说,人们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与草所建立的双向关联中,生发出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使得草逐渐成为一个意象符号,呈现出草与个人情感意志、政治教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咏草作品与草意象的发展并不同步,早在《诗经》中的作品创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草意象,承担着兴发情志的作用。而《楚辞》中诸多草木意象的出现,并形成香草美人、王孙春草等固定文化主题,更为后来咏草作品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从汉代赋作的推动,到魏晋文学自觉的发生,咏草诗赋才终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题材创作,进而形成了咏物作品中虽不突出却自有独特内涵的一支。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草,一方面包括总名意义上的泛称,以及不同时空范围下的不同类型,如春草、路边草;另一方面也包括各种草类专名,有具体植物品种,也有如苔、兰等的植物种属。总名草的题咏与创作是咏草诗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作品。从物群的角度去观察草,所呈现的物态特点则相对较为简单,但无论从草的形态、颜色或是与季候变化、空间结构相结合,作者都能够在物我之间寻找到恰当的联结点,将自我的审美意识与草的形态特征相结合,创造出不同的审美画面。在咏草诗赋中,专名草题咏的作品则较为有限。萱草与忘忧的主题自《诗经》起绵延数千年,苔的书写从中透露出人生超拔脱俗的一种境界,浮萍则往往成为文人借以抒发人生遭际的重要物象。咏草诗赋的主题内蕴与情感表达是咏草诗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咏草诗赋中所寄寓的主体情感是多样的,其中尤以离别相思为多,同时也结合不同的具体生活体验,将情感视野延伸至生命体验、历史消长、人生选择等不同方面。基于历史传统中的政教体系影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在咏草诗赋中加以展现,其所形成的比德与人格象征,则成为建立和推进传统意识形态中被普遍认可的道德人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学表达形式。
刘海姣[5](2018)在《《诗经》中的兽类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兽类物象相关的诗篇较多,近年对兽类物象的研究吸引了部分学者的眼光,但是多将《诗经》中的兽类物象划归在动物类或者某类兽以单篇的形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诗经》中与兽相关的诗篇为底本,以《诗经》共涉及兽类物象26种即马、兕、兔、麟、鼠、羊、麕、鹿、(?)(卢、犬、猃、歇、骄)、狐、虎、象、牛、豹、狼、(貉)、硕鼠、狐、狸、熊、黑、豺、猱、豕、牂羊、猫为研究对象,以《诗经》时代思想特征、兽类的文化意蕴以及人民的审美倾向为途径,对《诗经》中的兽类物象进行研究。以希望一方面能对《诗经》中的兽类物象有较为详细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了解《诗经》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精神状态以及真实的生活情景。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对《诗经》中的兽类物象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学界对《诗经》中的动物物象所做的研究较多,笔者分析前人成果,对兽类做出明确的界定,为正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第一章是对《诗经》中兽类物象运用的综合考查,《诗经》所提到兽类共26种,所涉诗篇较多,笔者对《诗经》中的兽类物象进行梳理与统计,同时对《诗经》中兽类物象在赋、比、兴中的运用做了简单分析。第二章对《诗经》中神秘化的兽类物象展开论述,主要从神谕化的兽类物象,兽类物象作为祭祀神,作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牺牲有怎样的要求三方面进行阐释。第三章从时代演变的背景下分析象征化的兽类物象,在崇德敬民这一主导思想的影响下,兽类物象褪去神秘主义色彩开始成为至高尊崇地位的代表,甲兵之本甚至成为一种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现,成为一种象征化的兽类。第四章则是对情感化的兽类物象进行论述,诗人通过对兽类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生活艰辛的苦楚,以及爱情的美好,这诸多抽象的情感以具体真实的兽类物象,生动真实的展现,使人感同身受。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梳理,看《诗经》中兽类物象所展现的审美特征,即质朴美、灵动美以及含蓄美进行论述,看《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倾向。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展现《诗经》中兽类物象的丰富内涵以及《诗经》时代人民的思想、精神、情感与生活的真实状态。
李亚丹[6](2016)在《《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仅仅是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生活百态,更是一部详细的周代社会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整个《诗经》中凝聚了周先民的灵巧与智慧,融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许。《诗经》中的诗篇感物造端,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结合诗篇中的植物,去进行抒发,从而使得诗人的“意”与植物的“象”和谐统一,水乳交融。整个《诗经》中的植物描写也就格外的炫目,异彩纷呈。这也是千载之下,沧海桑田,而这些植物意象却仍然鲜活的一如当初,让人读之就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的原因所在。本文将从四个章节来对《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进行探析。第一章为意象的内涵和《诗经》的植物意象概述,首先对意象的内涵进行梳理,并对意象的分类角度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对目前学术界进行的《诗经》意象的研究进行归纳概述。第二章首先对《国风》中的植物进行总结归类,并说明《诗经》中植物意象的重要特点——选择性。因其有选择性,植物意象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体验与思想感情,植物意象也才有了研究的意义。在本章的最后,对《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进行了归类。第三章着重探讨《国风》中植物意象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从含蓄婉转、质朴清新、意境营造、灵动多样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重点阐释《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蕴含,主要分为原始的生殖崇拜、古老的交感巫术、实用的功能价值、和谐的自然观念四个方面。窥斑知豹,我们能从植物意象这个切入点,从而看到周代社会广阔的历史生活画卷。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论述对《国风》中植物意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史茜茜[7](2016)在《《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文中提出采集作为原始初民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经》时代的采集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资源认识的逐步加深在采集对象、采集方式与采集范围等方面都有了创造性的开拓。《诗经》中的“采集”情节及包含“采集”情节的采集诗生动立体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人们的衣食住行、征战祭祀、婚恋嫁娶、宗庙政治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本文着力于研究《诗经》中的“采集”情节,对其含义进行重新界定并据此总结出《诗经》中的42首采集诗,继而分别从采集对象的意蕴分类,采集诗的表现手法和“采集”情节的文化阐释三大方面入手研究其文学造诣与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对“采集”的研究回归《诗经》时代,深入体察先民们的思想感情。
闫祺[8](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闫祺[9](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王后冉[10](2015)在《《诗经》木意象研究》文中认为《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视角去了解殷周社会,洞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习惯以及世态人情。从意象角度来研究和解读《诗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木意象作为《诗经》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了殷周时代丰富的文化意蕴。全文分六章,从六个方面对《诗经》木意象进行了论述。第一章,《诗经》的木意象概说。本章对意象的发展演变做了梳理,对《诗经》中木意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介绍了各种树木在《诗经》中的分布情况和相关文化背景。第二章,论述《诗经》木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木意象与周农本思想、周宗教文化、周文化修养追求三个角度入手剖析,其中论述与农本思想的关系时又分了木意象与生产工具、乡土家园情、生产自然观等三个方面,论述与周宗教文化时分了社神崇拜与生殖崇拜两个方面。第三章,论述《诗经》木意象与周人生活的关系。分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木意象视角下的周人婚恋生活,此外对木意象与周人的“住”“行”也有论述。第四章,论述《诗经》木意象与美刺的关系。对美刺分析的同时,分别从颂人和刺人两个角度对《诗经》木意象进行了探讨。其中颂人以甘棠、桃、李、唐棣、梧桐等为典型,刺人以棘、樊、榛、杞等为典型。第五章,论述《诗经》木意象与赋比兴的关系。分为木意象与赋、比、兴三个方面,主要论述木意象与赋、比、兴的相互关系,木意象描写借赋、比、兴艺术手法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赋、比、兴表现手法因木意象描写也更具艺术表现力。第六章,《诗经》木意象对中国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从拓展文学题材和丰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论述了《诗经》木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具体而言,论述了后世与木意象相关的诗歌辞赋,以及具有相关文化内涵的景观。
二、从采摘意象看《诗经》的美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采摘意象看《诗经》的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论先锋诗歌的新古典主义特征 ——以张枣、柏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张枣、柏桦诗歌意象的运用 |
第一节 自然意象的运用 |
一、中国传统“山水”意象 |
二、张枣诗歌里的自然意象 |
三、柏桦诗歌里的自然意象 |
第二节 诗歌佳人意象的运用 |
一、中国传统诗歌的佳人意象 |
二、张枣诗歌中女性意象对佳人意象的继承 |
三、张枣诗歌中女性意象的现代性内涵 |
第三节 意象“陌生化”的写作手法 |
一、张枣对“陌生化”的追寻 |
二、古典意象的现代化组合 |
第二章 张枣、柏桦诗歌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化用 |
第一节 张枣诗歌与古代诗词的联系 |
一、《何人斯》:在改写中重构古典 |
二、张枣对古代传说与神话的现代诠释 |
第二节 柏桦诗歌的“化欧化古” |
一、柏桦对古典诗歌的改写 |
二、柏桦诗里的历史 |
第三章 张枣诗歌的“圆润”之美 |
第一节 意境的圆融 |
第二节 张枣诗歌里的“调式” |
第三节 赞美的诗歌 |
第四章 柏桦诗歌的“闲适”之姿 |
第一节 传统文人情趣 |
一、士大夫与文人身份的体认 |
二、在吟诵山水中寄托情志 |
第二节 柏桦的“逸乐”文学观 |
一、柏桦《水绘仙侣》:文人的生活情趣 |
二、柏桦诗学中的“江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代花草采摘诗概述——以对《全唐诗》的数据统计为中心 |
第一节 采摘者 |
第二节 采摘对象 |
第三节 《全唐诗》中采摘行为的时间及空间分布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之用 |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的日常生活用途 |
一、饮食 |
二、医药 |
三、装饰 |
四、贡赋 |
第二节 花草采摘与斗百草、斗花等游戏娱乐活动 |
一、所采花草作为相斗游戏的载体 |
二、唐诗中的斗草斗花与人文意趣 |
三、斗草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观照 |
第三节 花草采摘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 |
一、唐前文学中的花草采摘与寄赠 |
二、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与传情 |
第四节 采莲:酒宴娱乐间的歌舞艺术化 |
一、采莲:从现实生活到歌舞艺术 |
二、唐代酒宴间的采莲歌舞与士子风流 |
小结 |
第三章 四季采摘与大唐民俗风情 |
第一节 春采桑、采苹:采摘诗歌与祭祀民俗 |
第二节 夏采莲、采茶:采摘诗歌与江南民俗风情 |
一、采莲民俗与爱情相思 |
二、采茶民俗与交游赠答的悠闲意趣 |
第三节 秋采菊:采摘诗歌与岁时民俗 |
一、登高采菊与时空观念下的乡情归思 |
二、时序更替与时光易逝的感叹 |
三、重阳采菊与黍离之悲、迁逝之痛 |
第四节 冬采梅:采摘诗歌与审美意蕴 |
小结 |
第四章 采摘用典与唐人的精神世界 |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典故的运用 |
第二节 采兰比德及尽孝思亲意蕴在唐诗中的体现 |
一、 《冉冉孤生竹》与唐诗中的采兰 |
二、 “言采其兰”与唐诗中的尽孝思亲意蕴 |
第三节 “鹿门采药”与唐人的游仙隐逸情怀 |
一、 “采药”与游仙服食之风 |
二、 “鹿门采药”与唐代漫游隐逸之怀 |
小结 |
结语——兼论唐人的花草采摘情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概念厘定 |
一、草木意象 |
二、诗教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诗经》草木意象研究综述 |
二、《诗经》及草木意象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
三、诗教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诗经》草木意象诗教内涵的解读 |
第一节 草木意象与先民风致的表达 |
一、“参差荇菜”“于以釆苹”:野苹恋歌的温厚深挚 |
二、“于以采蘩”“薄采其芹”:繁藻祭礼的虔诚训教 |
第二节 草木意象与先民祈愿之初发 |
一、“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颂诗的生殖崇拜 |
二、“厌厌其苗,绵绵其麃”:稻禾耘歌的丰收渴望 |
第二章 草木意象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诗教价值 |
第一节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草木之兴与教育意向唤醒 |
一、诗教之兴:向自然世界的敞开与个体教育意向性的唤醒 |
二、卷耳之兴:草木兴教的可能 |
第二节 “绿竹猗猗,有匪君子”:草木之观与审美洞察 |
一、诗教之观: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拓展与德性美的发现 |
二、绿竹之观:草木关照之路径 |
第三节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草木之群与个体社会化 |
一、诗教之群: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
二、瓠叶之群:草木群育之图景 |
第四节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草木之怨的情感培育及表达 |
一、诗教之怨:个体的情感抒发与向群态度培育 |
二、薇草之怨:草木怨刺的表达 |
第三章 《诗经》草木意象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诗经》选篇草木意象涵盖情况 |
一、《诗经》选篇现状梳理与分析 |
二、《诗经》选篇中草木意象的边缘地位 |
第二节 《诗经》选篇草木意象教学现状 |
一、非教师教学重点目标 |
二、非学生诗歌学习主要内容 |
第三节 草木意象的缺席原因审视 |
一、教材选篇层面:《诗经》选篇数额与题材的限制 |
二、教学目标层面:以艺术手法分析与情感探究为主的导向 |
三、学生学情层面:古难字词的困囿与对自然世界的隔膜 |
第四章 《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诗经》草木意象诗教价值的实现策略 |
一、草木颂歌:草木诗教视域下的教材选择 |
二、草木观察:草木诗教指导下的文本解读 |
三、草木境遇:以草木意象为线索的课堂教学 |
第二节 草木意象诗教价值的教学实践尝试 |
一、课例《采薇》:兴于薇草的审美体验式陶情 |
二、课例《关雎》:观之荇菜的联想描摹式立德 |
三、课例《静女》:群论荑草的拓展延伸式启智 |
第三节 兴观群怨、草木诗教的教学设计 |
一、蒹葭之兴:营造情境,唤醒诗性,感受诗文情韵之美 |
二、蒹葭之观:诗意细解,观察联想,体悟诗歌意境之美 |
三、蒹葭之群: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窥探先人生命之美 |
四、蒹葭之怨:手写我心,自由为文,阐发个体情感之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中国古代咏草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草的概念与咏草诗赋的创作发展 |
第一节 古代对草的基本认识和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咏草诗赋的基本创作情况 |
第三节 咏草诗赋的创作发展历程 |
一、先秦:咏草诗赋的准备期 |
二、汉魏六朝:咏草诗赋的生成期 |
三、唐宋:咏草诗赋的成熟期 |
四、明清:咏草诗赋的持续期 |
第二章 总名草的形象及文学表现 |
第一节 草的基本特点的文学表现 |
一、东风送暖草芊芊:草生茂密 |
二、望里江南随意绿:草色青碧 |
三、衰草萋萋野路漫:草迹荒芜 |
第二节 不同环境下草的形象及其表现 |
一、一年一换翠茸茵:春草 |
二、疏烟残照总离离:秋草 |
三、不依朱户傍雕栏:不同空间之草 |
第三章 咏草诗赋的情感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
第一节 离情别绪与相思之苦 |
第二节 情感主题的多样表达 |
第三节 比德象征与人格之拟 |
第四章 萱草、苔藓、浮萍的文学表现 |
第一节 世间何草可忘忧:萱草 |
第二节 绕径玲珑撒绿钱:苔藓 |
第三节 莫怪生来无定迹:浮萍 |
结语 |
征引文献 |
后记 |
(5)《诗经》中的兽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兽类物象 |
第一章 《诗经》中的兽类物象概述 |
第一节 《诗经》中的兽类物象梳理划分 |
第二节 《诗经》中兽类物象的表现手法 |
一、兽类物象铺陈 |
二、兽类物象比喻 |
三、兽类物象起兴 |
第二章 神化的兽类物象 |
第一节 神谕化的兽类物象 |
第二节 兽类与祭祀 |
一、兽类物象祭祀神 |
二、兽类物象牺牲 |
第三章 象征化的兽类物象 |
第一节 地位之尊 |
第二节 君子之贤 |
第三节 甲兵之本 |
第四节 戎猎之势 |
一、沙场必胜的信心 |
二、猎场多狩的勇气 |
第四章 情感化的兽类物象 |
第一节 不遇之愤 |
第二节 生活之苦 |
一、行役之苦 |
二、生存之难 |
第三节 爱情之美 |
第五章 《诗经》中兽类物象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质朴美 |
第二节 灵动美 |
第三节 含蓄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6)《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意象及《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
第一节 意象的内涵与分类 |
第二节 《诗经》植物意象研究概述 |
第二章《国风》植物意象研究 |
第一节 《国风》中的植物种类 |
第二节 《国风》植物意象的选取规律 |
第三节 《国风》中植物意象的分类 |
第三章《国风》中植物意象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含蓄婉转 |
第二节 质朴清新 |
第三节 意境营造 |
第四节 灵动多样 |
第四章《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蕴含 |
第一节 原始的生殖崇拜 |
第二节 古老的交感巫术 |
第三节 实用的功能价值 |
第四节 和谐的自然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二、《诗经》中的“采集”情节与采集诗 |
(一)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
(二) “采集”情节的界定与采集诗汇总 |
三、《诗经》中“采集”情节的意蕴分类 |
(一) 苹蘩类——祭祀礼俗 |
(二) 果菜类——爱情相思 |
(三) 柴薪类——婚姻嫁娶 |
(四) 草木类——庙堂建设 |
四、《诗经》中“采集”情节的表现手法 |
(一) 赋法 |
(二) 比兴 |
五、《诗经》中“采集”情节的文化阐释 |
(一) 交感巫术 |
(二) 宗教现象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诗经》木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诗经》中的木意象概说 |
第一节 意象 |
第二节 《诗经》中的木意象篇章 |
一、 种类繁多的木意象 |
二、 无处不在的木意象 |
第二章 《诗经》木意象与周文化内涵 |
第一节 木意象与周农本思想 |
一、 木意象与农业生产工具 |
二、 木意象与周人乡土家园情 |
三、 木意象与周农生态自然观 |
第二节 木意象与周原始宗教 |
一、 对社神的崇拜 |
二、 对生殖的崇拜 |
第三节 木意象与周文化修养追求 |
第三章 《诗经》木意象与周人生活 |
第一节 木意象与周人婚恋 |
一、 木意象视角下的周人婚恋情感生活 |
二、 木意象视角下的周代迎亲盛况 |
第二节 木意象与周人的“住” |
第三节 木意象与周人的“行” |
第四章 《诗经》木意象与美刺 |
第一节 以木颂人 |
第二节 以木刺人 |
第五章 《诗经》木意象和赋比兴 |
第一节 木意象和赋 |
第二节 木意象和比 |
第三节 木意象和兴 |
第六章 《诗经》木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采摘意象看《诗经》的美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先锋诗歌的新古典主义特征 ——以张枣、柏桦为例[D]. 王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D]. 王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D]. 任婉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中国古代咏草诗赋研究[D]. 高尚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诗经》中的兽类研究[D]. 刘海姣.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D]. 李亚丹. 陕西理工学院, 2016(10)
- [7]《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D]. 史茜茜.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6(10)
- [8]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J]. 闫祺.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9]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J]. 闫祺.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10]《诗经》木意象研究[D]. 王后冉.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