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

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

一、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胡香玉,钟旭华,林绿,胡学应,黄农荣,文喜贤,徐世宏,吕仲贤,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1](2021)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10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2008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47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29.5 kg/hm2、减幅为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减少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626.3 kg/hm2、增幅为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少89.0万hm2、减幅为37.7%,成穗率提高9.7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50.7%、28.6%和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1 902.0元/hm2。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康洁[2](2021)在《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农业综合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严峻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农产品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引导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农户绿色生产实施程度并不高。产业组织模式作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组织间关系的利益分享方式,可通过引导、规制等多种途径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改善农业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农户如何做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不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绿色生产如何进一步影响农户收入?深入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以稻农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四省1487户调查数据和多案例资料为基础支撑,以稻农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行为为研究主题,将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对商品有机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农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通过建立“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机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首先,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探究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并阐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对绿色生产作用过程。其次,遵循“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行为”分析思路,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用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程度及差异;基于多元处理效应和Ordered Logit模型,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OLS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稻农进行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以及绿色生产采纳度对稻农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组织角度,采用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剖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的驱动成效和保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为应对水稻生产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绿色化、精准化和组织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水稻种植面积、参加水稻技术培训次数、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等交易特征和周围有水稻合作社、周围有稻米加工企业等市场环境是影响稻农选择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因素,且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稻农绿色生产发挥作用。第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既可以直接驱动稻农实施绿色生产,还可以通过强化绿色认知实现间接驱动,政府宣传对稻农绿色认知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实施绿色生产会促进稻农增收,在反事实假设下,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未实施,其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低9.2%;未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实施,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高107.7%;绿色生产采纳度对水稻收入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稻农的增收效果优于高收入稻农;因此,实施绿色生产不仅能提高稻农收益,还有利于缓解稻农内部收入差距。第五,利益联结、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外部资源整合是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三是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四是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彭晓宗[3](2021)在《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氮素对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强度高,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会增加氮损失从而产生环境隐患。东北单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虽然土壤肥力较高,区域施氮量较低,但由于寒地冷凉条件下土壤前期供肥能力差,肥料养分释放缓慢,同样存在肥料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利用恰当途径合理的进行氮肥减施,对于提高东北单季稻区水稻生产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明确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研究区域间氮肥减施潜力和减施途径,形成东北单季稻区氮肥减施增效和精准施用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通过种植户施肥生产情况调研显示,由南至北,东北单季稻区基肥氮投入比例逐渐降低,基肥施用时间逐渐提前。整体来看,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由南至北呈现下降趋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稻区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43.7 kg·hm-2、162.8 kg·hm-2和142.8 kg·hm-2,平均经济产量分别为9485.7 kg·hm-2、8185.7 kg·hm-2和7629.4 kg·hm-2,平均作物需氮量分别为193.3 kg·hm-2、156.4 kg·hm-2和133.2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83.6~203.0kg·hm-2、148.6~164.2 kg·hm-2和126.5~139.9 kg·hm-2。辽宁稻区理论减氮潜力较高,吉林稻区理论施氮量与当前区域平均施氮量非常接近,黑龙江稻区还有部分理论减氮空间。(2)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采集东北单季稻区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的耕层土壤,通过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和土壤微生物学分析,明确土壤本底对区域间施氮差异的贡献。结果显示:经过56 d的氮素矿化培养,东北单季稻区各点位土壤矿化速率均呈现由快到缓的趋势,试验终点时各点位土壤矿化氮总量在10.1~14.2 mg·kg-1之间,远低于初始矿化氮量。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C/N与氮矿化能力相关性显着。AOA是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菌群,AOA与AOB之间存在抑制关系;nir K是东北单季稻区NO2-还原为NO的主导基因。各稻区间土壤矿化量和矿化潜势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空间异质性。(3)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对辽宁稻区内典型生产区——辽河三角洲稻区的调研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合大田试验,研究缓释肥减量替代化肥对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辽河三角洲稻区当前施氮量均值为294.5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为182~202 kg·hm-2,有30.5%~38.3%的理论减氮空间。各缓释肥减氮处理相较区域平均施氮量减氮28.7%~38.9%,能够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作物氮素供应,提高了5.7%~18.7%的氮肥回收率(NRE)、4.6~11.5 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13.9~21.3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维持了土壤地力,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含量以及氮素平均浓度,减少施肥次数,降低人工成本,每公顷可增收541.4~5816.6元,实现节本增效。(4)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减氮条件下缓释肥和侧深施肥对东北北部寒地单季稻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寒地稻区氮肥施用量较低,减氮空间较小,在常规撒施方式直接减氮难以保证水稻生产。与常规化肥处理(NPK)相比,减氮15%的条件下,80%基肥侧深施缓释肥配合20%分蘖盛期追施尿素(DT)能有效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水稻中后期养分供给,提高了8.0%~15.6%的氮肥回收率(NRE)、1.6~4.5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5.5~8.4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有效控制水稻全生育期田面水TN和NH4+-N浓度,降低了田面水氮素峰值及高峰持续时间,减少了4.63%~21.25%水稻生育期NH3排放量和0.9%~5.92%的氨挥发氮肥损失率,提高了土壤TN和土壤Olsen-P含量,维持合理的氮素盈余量,每公顷能增收497.20~1235.58元,实现节本增效。综上,运用合理的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氮肥运筹模式,在东北单季稻区可以实现理论适宜施氮量下的高产高效。

欧阳赞[4](2021)在《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针对温室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与灌溉通量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通过室内气候箱模拟和2年温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对比设计、正交设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开展了温室蔬菜(番茄、水果黄瓜、生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温室膜下滴灌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各指标的数学模型、耦合效应以及最优组合方案,为温室蔬菜提质增效和水肥气热耦合灌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增氧灌溉提高了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增温提高了土壤温度,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丰富了土壤微生物量,促进了蔬菜的生长(株高、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了蔬菜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蔬菜品质。番茄和水果黄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9.0mg/L、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1℃和20.6℃,水果黄瓜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06℃和19.11℃,生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8.5 mg/L,生菜较优的土壤温度为20℃。建立了灌溉水溶解氧(DO)与土壤氧气含量(SOC)、地热管水温(TW)与土壤温度(TS)、灌溉水矿化度(IS)与土壤电导率(SEC)的关系。与对照处理相比,春夏季和秋冬季增氧灌溉较优处理(0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7.51%和15.09%,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22.47%和28.04%,土壤增温较优处理(T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8.15%和18.58%,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30.24%和 25.39%。(2)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和生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番茄和生菜的生长、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积累、产量等主要指标随单一因素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随灌溉水溶解氧、施肥量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和生菜最优处理均为T8处理(A3B2C1D3),温室番茄最优处理(T8)灌溉定额为5760 m3/hm2、施肥量(N-P2O5-K2O)为150-50-75 kg/hm2、灌溉水溶解氧为6.0 mg/L(平均土壤氧气含量为15.99%)、地热管水温为41.0℃(春夏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5.41℃、秋冬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0.38℃),此时春夏季(秋冬季)的番茄产量为89653 kg/hm2(89357kg/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 15.56kg/m3(15.51 kg/m3)、水分利用效率为 22.18 kg/m3(24.62 kg/m3)、参考作物腾发量为 781.42 mm(504.83 mm)、作物系数为 0.52(0.72)。春夏季和秋冬季T8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 23.07%和33.61%。(3)采用通用旋转组合与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建立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各因素分别与生长、光合、品质和产量等主要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水肥气热耦合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地热管水温。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随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增大,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降低,随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升高。高水低热、低水高热、高肥低热、低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强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中水高氧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低肥高氧或高肥低氧更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低水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低水高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总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水高肥或低水中肥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总酸含量,高水低肥有利于降低水果黄瓜的硝酸盐含量。高水低热或高水低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综合指标评分,高水高肥有利于增加水果黄瓜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推荐本地区的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最优水肥气热耦合方案为:春夏季番茄灌溉定额5142~5330m3/hm2、施肥量(N-P2O5-K2O)150-50-75~165-55-81kg/hm2、溶解氧7.9~8.1 mg/L和地热管水温34.1~36.1℃,秋冬季番茄灌溉定额4988~521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54-51-76~168-56-82kg/km2、溶解氧 7.9~8.2mg/L 和地热管水温 34.4~36.3~。春夏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 3923~4044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3-36-87~130-38-91 kg/hm2、溶解氧7.7~7.9 mg/L和地热管水温34.9~36.7℃,秋冬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3527~367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2-35-86~128-37-90kg/hm2、溶解氧 7.8~8.0mg/L 和地热管水温 35.9~37.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最优处理为T10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产量T10比T17-T20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 36.29%和43.32%。确定水果黄瓜最优处理为T15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水果黄瓜产量T15比对照的产量分别增加了 54.42%和45.00%。(4)建立了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机理模型,经模型验证和评价,该模型的模拟精度随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模型的适用条件为:温室番茄灌溉定额2880m3/hm2~5760m3/hm2、施肥量(N-P2O5-K2O)75-25-45 kg/hm2~225-75-105 kg/hm2、溶解氧 4.0 mg/L~9.0 mg/L、地热管水温 25℃~45℃,温室平均气温15.06℃~41.62℃、温室平均相对湿度 22.68%~72.53%、温室平均 CO2 浓度为 251 ppm~477ppm、室外平均气温15.30℃~41.20℃、室外平均相对湿度19.44%~85.68%。

徐北春[5](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张磊,苗珊珊,陆建飞[6](2020)在《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时序变化与省际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2004—2018年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的时序变化及其与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和安徽等5省的比较。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粳稻生产总成本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产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利润则呈倒"V"型先升后降;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是导致总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受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的共同作用,近年来江苏粳稻生产的利润呈下降态势;②在6个粳稻主产省中,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江苏省粳稻单产、收购价、总成本、产值和利润总体上分别排名第1、第5,第4、第2和第1;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均较低是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较低的主要原因;降低化肥、农药投入和提高粳稻的销售价格是江苏省粳稻生产进一步节本增收的主要路径。

彭荣君,李振宇[7](2020)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资源环境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业的绿色发展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措施、经验及取得的效益,并为下一步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袁珅[8](2020)在《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挑战的重大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节本栽培管理方式并用成本低的常规稻品种代替成本高的杂交稻品种来应对这些挑战。有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充足的高产栽培管理下,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但是在节本栽培条件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产量及其他农学特性表现孰优孰劣,前人研究的较少。此外,关于我国水稻生产能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常规稻和杂交稻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常规稻黄华占(HHZ)和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供试材料,在移栽条件下,比较了在对照(当地农民习惯栽培)和五个节本栽培:减氮、节水、长秧龄、低密和综合低投入(包括全部四个单项节本栽培)处理中两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氮素利用效率、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该试验旨在明确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管理,这一结果将为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YLY6在6个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平均产量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9%和5.9%,差异均达显着水平。YLY6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千粒重比HHZ分别高出12.9%、24.3%和34.7%。此外,YLY6的产量在不同栽培处理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比HHZ较高的稳产性。在对照和节本栽培(5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条件下,YLY6的产量分别比HHZ高11.9%和10.8%,说明杂交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产量优势。不同的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减氮和综合低投入降低了水稻产量,节水和低密处理对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长秧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大幅度降低是减氮和综合低投入减产的主要原因,而长秧龄处理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同时,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具体来看,与HHZ相比,YLY6在减氮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降幅更低,但是其在综合低投入处理中的产量降幅更大。HHZ在长秧龄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增幅高于YLY6。(2)从6个栽培处理和2个年份的平均值来看,YLY6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HHZ高11.2%、6.4%、5.5%和6.0%。不同栽培处理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受氮肥用量的影响,降低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减氮处理和综合低投入的氮肥用量降低了50%,显着提高了这两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节水和低密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氮素利用效率。(3)与对照相比,由于氮肥、灌溉、种子或/和劳动力投入的减少,节本栽培处理(除长秧龄处理外,4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的能量投入降低了0.8-32.3%。能量投入在YLY6和HH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YLY6的能量产出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20.1%和5.0%。因此,YLY6的净能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HHZ。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YLY6的能量利用效率分别比HHZ高10.5%和9.3%。与对照相比,减氮、节水和综合低投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YLY6和HHZ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能量利用效率。(4)由于YLY6的种子、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YLY6在各个栽培处理下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2%和17.3%。YLY6的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是因为其作物群体更大导致农药用量和打药次数增加。然而,YLY6和HHZ的经济产出没有显着的差异。HHZ在2014和2015年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27.2%和41.8%。HHZ在2014和2015年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是1.40和1.88,分别比YLY6高10.2%和22.9%。与对照相比,节本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长秧龄处理除外),并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净收益和产出投入比(减氮处理除外)。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HHZ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39.0%和35.9%,HHZ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比YLY6高15.4%和17.5%,说明常规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经济效益优势。综上所述,除减氮处理外节本栽培没有显着降低水稻产量,但是节本栽培减少了资源投入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能量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节本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表现、氮素利用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仍然优于常规稻,因此从水稻高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杂交稻比常规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但是从节本增收和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角度出发,利用节本栽培技术种植常规稻比杂交稻更有优势。

李嘉鑫[9](2019)在《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是采用人工将基肥撒于地表,然后翻(旋)混耕于土壤,肥料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并且用工量大。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施肥方式。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研发创新和试验示范,有效破解了传统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作业环节多、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本文在对水稻传统施肥与侧深施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省三种水稻机械插秧机型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针对不同施肥量不同机型对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以叶龄进程、株高、茎蘖动态、成穗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积、产量、肥料利用率、品质等为指数,选用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进行试验验证,对实际使用量较大的三种侧深施肥插秧机即洋马牌YR60D型插秧机(自带洋马牌2FC-6型施肥机)、久富牌2ZG-6D(G6)型插秧机(自带2FH-1.8A(6F)型施肥机)、洋马牌2ZGQ-6D型插秧机加装龙舟牌2FH-6型施肥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在不同侧深施肥量条件下,按照减施肥量的10%、20%、25%、30%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降低肥料20%的情况下,侧深施肥方式对照常规施肥的产量同比增长15.4%;根据水稻插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处理节本增效情况,对照常规施肥的验证田计算每Mu均增产效益为298元、节本效益为20.42元、综合效益为318.42元,得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吴培[10](2019)在《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7和2018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江苏大面积推广的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直播密度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kg·hm-2(N4),在各施氮量下设置5个直播密度处理,密度(基本苗)分别为90×104·hm-2(D1)、180×104 hm-2(D2)、270×104.hm-2(D3)、360×104.hm-2(D4)、450×104 hm-2(D5),探究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光合物质生产以及稻米品质影响,以期明确机直播稻在各施氮量水平下的最佳密度,阐明不同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下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形成及品质变化规律,为直播优质食味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绿色生产的氮密配置技术集成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随施氮量增加,机直播稻不同密度平均产量增加。在N1、N2和N3施氮量下,机直播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先增后降,分别在D4、D3和D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在N4施氮量下,水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而降低,在D1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不同的施氮量下配置合理的直播密度能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从而获得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有利于水稻高产。通过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0kg·hm-2、150kg·hm-2、225kg.hm-2、30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机直播稻分别配套 372.51×104 hm-2、229.66×104 hm-2、158.24×104 hm-2、86.81×104 hm-2直播密度产量效应最优,在本试验0~30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300 kg·hm-2施氮量配套86.81×104·hm-2.直播密度为产量最高氮密配置。(2)直播密度对机直播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随施氮量增加,水稻播种至拔节期生育进程无明显差异,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延迟,在N4施氮量下表现出贪青迟熟现象。随施氮量和密度增加,机直播稻关键时期群体茎蘖数均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机直播稻茎蘖成穗率先增后降,且都在N2水平下达最高;随直播密度增加机直播稻茎蘖成穗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量下采用适宜直播密度利于增加机直播稻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提高成熟期干物质量。(3)随施氮量增加,机直播稻精米率、整精米率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随直播密度增加,机直播稻精米率、整精米率略有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随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增加,机直播稻蛋白质含量增加,胶稠度降低,RVA谱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下降,消减值上升。随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增加,米饭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下降,硬度增加。N1不施氮处理食味值明显高于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比较,N2、N3施氮量水平之间食味值差异较小,N4高氮处理食味值显着降低。(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在精细整地以及精量直播保证全苗前提下,机直播稻采用300kg·hm-2施氮量配合86.81×104hm-2直播密度可获得最高产量,即高氮低密;但从优质稳产、绿色生产、节本增效以及提升稻米商品性和经济价值多重角度综合考虑,225 kg·hm-2施氮量配套158.24×104hm-2直播密度,即适当减氮增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用量显着减少
    2.2 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显着提高
    2.3 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
    2.4 病虫害减轻,抗倒性增强
    2.5 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优越性
    3.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方法
        3.2.1 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协作网
        3.2.2 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
        3.2.3 建立稳定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
        3.2.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4 启示与展望
    4.1 启示
        4.1.1 推广技术必须先进实用
        4.1.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勇于担当作为
        4.1.3 推广方法得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4.2 展望

(2)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生产端和消费端变化的客观要求
        1.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1.1.3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
        1.1.4 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1.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行为
        1.3.3 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与收入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1.5.1 数据来源
        1.5.2 样本情况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稻农
        2.1.2 产业组织模式
        2.1.3 绿色生产技术
        2.1.4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4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解构的总体逻辑
        2.3.2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解构过程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框架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新趋势
    3.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1 种植情况
        3.1.2 化肥农药投入情况
        3.1.3 成本收益情况
        3.1.4 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3.2 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2.1 水稻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3.2.2 新型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率较低
        3.2.3 产业组织发展良莠不齐,农户组织化参与度较低
        3.2.4 受粮价“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户增收乏力
    3.3 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3.3.1 绿色化
        3.3.2 精准化
        3.3.3 组织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
    4.1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4.1.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4.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1.3 研究方法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5 稳健性检验
        4.1.6 结论与启示
    4.2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分析
        4.2.1 事前控制
        4.2.2 过程控制
        4.2.3 结果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5.1 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1.4 模型构建
        5.1.5 实证分析
    5.2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2.4 研究方法
        5.2.5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分析
    6.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6.3 研究方法
        6.3.1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6.3.2 OLS回归模型
        6.3.3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6.4 结果及分析
        6.4.1 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6.4.2 绿色生产对稻农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的驱动机制:基于案例分析
    7.1 探讨的关键问题
    7.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7.2.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7.2.2 案例选择的依据
    7.3 案例概况与分析
        7.3.1 案例概况
        7.3.2 案例分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
    7.4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的保障
        7.4.1 注重与稻农的利益联结
        7.4.2 注重对稻农生产过程的控制
        7.4.3 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
    7.5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检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
        8.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
        8.2.3 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
        8.2.4 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水稻种植户绿色生产与产业组织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3)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
        1.2.2 稻田系统氮素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2.3 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机制
        1.2.4 氮肥用量推荐方法与氮素管理指标
        1.2.5 减少氮肥损失的途径
        1.2.6 东北单季稻区生产背景与种植区划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和减氮潜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东北单季稻区基本耕作情况
        2.2.2 东北单季稻区养分施用现状
        2.2.3 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和产量空间分布特征
        2.2.4 东北单季稻区施肥管理差异
        2.2.5 东北单季稻区水稻需氮量
        2.2.6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生产效率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始矿质氮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土壤氮矿化量和矿化特性拟合
        3.2.3 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特征
        3.2.5 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特征
        3.2.6 土壤AOA和AOB丰度空间分布特征
        3.2.7 土壤nirS和nirK基因空间分布特征
        3.2.8 土壤氮转化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辽河三角洲稻区施氮现状
        4.2.2 辽河三角洲稻区水稻需氮量
        4.2.3 减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4 减氮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2.5 减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6 减氮对田面水中氮素的影响
        4.2.7 辽河三角洲稻区缓释肥减氮的经济效益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 寒地稻区缓释肥施用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寒地稻区侧深施肥条件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
        1.2.2 水气耦合研究
        1.2.3 水热耦合研究
        1.2.4 水肥气耦合研究
        1.2.5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
        1.2.6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气候箱的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实施
        2.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Ⅰ-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的影响
        2.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2.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2.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2.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6 不同气候箱内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4 结果与分析Ⅱ-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
        2.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2.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2.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2.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4.5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2.4.6 水肥气热耦合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2.4.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气候箱生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室灌溉水溶解氧、矿化度、土壤温度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Ⅰ-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3.3.6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7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氧气含量的影响
        3.3.8 增氧灌溉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Ⅱ-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4.1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4.3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4.4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4.5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3.4.6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7 不同地热管水温处理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温度的影响
        3.4.8 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Ⅲ-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3.5.1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5.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5.4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5.5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3.5.6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5.7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5.8 基于主成分的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综合评价
        3.5.9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3.6.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6.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6.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正交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最优组合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6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影响
        4.3.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4.3.8 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分析
    4.4 讨论
        4.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4.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5.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5.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饱和-D最优设计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产量的影响
        6.3.6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6.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机理模型研究
    7.1 引言
    7.2 模型的构建与描述
        7.2.1 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
        7.2.2 光合生产动态模型
        7.2.3 干物质积累量动态模型
    7.3 模型检验方法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叶面积指数模型
        7.4.2 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7.4.3 温室空气温度、湿度和CO_2浓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
        8.1.2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机理
        8.1.3 揭示了温室膜下滴灌番茄和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
        8.1.4 建立了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的机理模型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时序变化与省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2 数据来源
2 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时序变化
    2.1 成本变化
        2.1.1 总成本及其构成变化
        2.1.2 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化
        2.1.3 人工成本变化
        2.1.4 土地成本变化
    2.2 收益变化
3 江苏省与其他5个粳稻主产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比较
    3.1 时序变化比较
        3.1.1 总成本比较
        3.1.2 价格比较
        3.1.3 单产比较
        3.1.4 产值比较
        3.1.5 利润比较
    3.2 近3年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成本的比较
        3.2.1 总成本比较
        3.2.2 物质与服务费用比较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2 建议

(7)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源禀赋
二、农业绿色发展优势
    (一)生态优势
    (二)科技优势
    (三)农机优势
    (四)生产模式与管理优势
    (五)产业(品牌)优势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二)农业科技示范应用推广和技术集成创新
    (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绿色产业体系情况
    (五)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六)绿色发展文化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
    (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思路
    (二)农业绿色发展方法
    (三)农业绿色发展推广价值
五、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六、农业绿色发展的下一步构想
    (一)做好品种选择
    (二)做好规划布局
    (三)开展特色种植
    (四)推广绿色模式

(8)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1.1.1 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
    1.3 栽培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氮肥管理和氮素利用效率
        1.3.2 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效率
        1.3.3 秧龄
        1.3.4 移栽密度
    1.4 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
        1.4.1 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
        1.4.2 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5 能量投入-产出与能量利用效率
        2.4.6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条件
    3.2 作物生育进程
    3.3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3.1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3.3.2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分析
        3.3.3 常规稻和杂交稻在各处理中的日产量
        3.3.4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5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常规稻和杂交稻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4.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性
        3.4.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3.4.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干物质转运特性
        3.4.4 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5 常规稻和杂交稻群体特征对节本栽培的响应差异
        3.5.1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茎蘖动态
        3.5.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成穗率
        3.5.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单茎叶面积
        3.5.4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
        3.5.5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作物生长速率
    3.6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6.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
        3.6.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转运特性
        3.6.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3.7 不同栽培管理对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投入
        3.7.2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产出
        3.7.3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利用效率
    3.8 不同栽培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8.1 不同栽培处理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3.8.2 不同栽培处理的净收益
4.讨论
    4.1 常规稻和杂交稻农学表现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2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利用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3 常规稻和杂交稻能量平衡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4 常规稻和杂交稻经济性状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5 研究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施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水稻施肥与机械侧深施肥的综合分析
    2.1 传统水稻施肥方式
    2.2 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
    2.3 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
    2.4 吉林省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侧深施肥过程中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条件
    3.2 试验机具的确定
    3.3 试验机具的特点
    3.4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业成本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4.1 作业成本计算
    4.2 综合经济效益
    4.3 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问题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0 研究背景
    1 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直播稻发展现状
        1.2 直播生产方式简介
        1.3 施氮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4 施氮量和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产量及其总体变异
        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 氮密配置寻优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生育进程
        2.2 茎蘖数和成穗率
        2.3 叶面积指数及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
        2.4 光合势
        2.5 干物质积累
        2.6 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2.7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机直播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蒸煮食味品质
        2.5 淀粉RVA谱特征
        2.6 米饭食味值
    3 讨论与小结
        3.1 不同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下机直播稻加工品质
        3.2 不同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下机直播稻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
        3.3 不同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下机直播稻蒸煮食味品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4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对水稻加工、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J]. 胡香玉,钟旭华,林绿,胡学应,黄农荣,文喜贤,徐世宏,吕仲贤,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2]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张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D]. 彭晓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D]. 欧阳赞. 宁夏大学, 2021
  • [5]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6]江苏省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时序变化与省际比较[J]. 张磊,苗珊珊,陆建飞.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4)
  • [7]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J]. 彭荣君,李振宇. 农场经济管理, 2020(07)
  • [8]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D]. 袁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D]. 李嘉鑫.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吴培. 扬州大学, 2019

标签:;  ;  ;  ;  ;  

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