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是考虑改革的时候了(论文文献综述)
李飚,李航,乔丹[1](2021)在《养老金“并轨”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影响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初,在我国实行20余年的养老金"双轨制"被正式废除。通过构建"并轨"后新入职职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测算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职业年金替代率和总养老金替代率,以此探究养老金"并轨"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人"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但由于职业年金的补充作用,总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仍然可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改革后"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仅与缴费年限相关,而且受到缴费基数、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以及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更加具有激励性。据此,提出要统一养老保险体制、完善养老金筹资模式、采取"保低限高"的养老金调节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等建议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维持养老待遇,并促进养老体制公平性。
杨翠迎,刘玉萍,王凯[2](2021)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背景下,运用预测模型,对制度中的投资收益率、工资增长率、记账利率等参数进行联动考量,并以目标替代率作为并轨之后的"新人""中人"待遇差距的测算指标,多角度探讨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鸿沟问题。研究发现:在"新人"养老金中设置职业年金可以显着提高替代率水平,进而拉大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对于过渡期内的"中人"而言,"保低限高"的政策同样拉大二者的差距;对于过渡期后的"中人"而言,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缴费基数的差距也导致二者的差距扩大。然而,通过加强职业年金的顶层设计、促进企业年金快速发展、提升要素结构科学性、适时实现养老金第二支柱整合,可缩小并轨后两类群体的待遇鸿沟,维持制度的公平性。
谭红[3](2021)在《四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孙小雁[4](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李思特[5](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欧俊雯[6](2020)在《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不平衡等现象的加重,使得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为了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我国在2015年全面启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了更好分析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规律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沿着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现状和困境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本文在开篇部分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试图从政策及理论层面把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养老金待遇的理论内涵,随后介绍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等,同时结合理论依据以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为例,分析了甘肃省养老金待遇改革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甘肃省养老金待遇改革困境背后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甘肃省养老金待遇改革的主要症结是财政压力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应改革措施不完善,保障水平层次单一。最后,总结提出了完善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建议和对策,就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的缴费做实、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区分对待“老人”、“中人”、“新人”、推动事业单位年金制度的建立以及积极引领商业保险的配合等六条建议和对策,笔者希望能用以上建议来补充完善当前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
李子文[7](2020)在《兰州市H局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所有在职群体退休后享受适当的经济补偿,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之一。长久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依赖于财政拨款,目前该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反造成了不同社会群体退休后分配的不公。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2015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文件,正式拉开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序幕。甘肃省自2015年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至今已历经五年有余,虽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论文以兰州市H局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H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过程,发现改革中改革参与主体,一方面他们不了解改革,另一方面部分退休职工退休待遇不如从前,同时改革中还存在职业年金制度不完善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其次,针对这种问题探讨了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前没有做好政策的解读,改革中对于养老金计算的相关政策参数陷入僵化,改革后仍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来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再次,对如何完善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对策探讨,认为应针对不同改革群体分内容、分重点进行政策解读;在部分人群退休金计算上,应尽快做出调整,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同时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并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杨懿[8](2020)在《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关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独有的社会组织,担负着各类重要的社会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成的重要工作。本文从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改革入手,主要对现阶段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业年金征收发展遇到的现实困难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出新时期加快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发展的相关建议。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明确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阐述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了解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相关信息。第二部分,围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对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征收的开展情况,包括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征收情况和运营情况等,根据进展情况分析发展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在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对国外三个典型国家和国内两个城市的职业年金制度进行简要概述,针对职业年金职业开展的优秀经验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结合前面对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职业年金计划经验,再根据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计划提出对策和建议。总体来讲,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在大连市开展较晚,本文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各个方面的研究,对大连市日后在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工作在基金的管理,基金的运营和基金的监督上都有帮助,进一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功能,充分发挥其第二支柱的功效,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
珊丹[9](2020)在《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关系一个国家能否和谐稳定发展,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历史与实践,能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和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推进,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配套文件缺失、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无法实现、经办机构压力巨大、不同群体间养老金差距持续拉大的困境,同时改革的初期让地方财政压力增大,改革尚未全面覆盖等不足,需要采取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改革。文章认为,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健全制度体系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前提,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规范转移接续经办规程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消不同群体间对养老金差距的顾虑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群众基础,同时要统筹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曹雅琪[10](2020)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C县为例》文中指出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是考虑改革的时候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是考虑改革的时候了(论文提纲范文)
(1)养老金“并轨”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影响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模式 |
(二)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测度 |
(三)影响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因素及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措施 |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一)研究假设 |
(二)并轨后“新人”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 |
1.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模型 |
2.职业年金替代率测算模型 |
3. 养老保险总替代率测算模型 |
(三)并轨前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 |
三、数据选择与参数设定 |
(一)入职、退休年龄选择与缴费年限n |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率e1和职业年金缴费率e2 |
(三)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α |
(四)计发月数m |
(五)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g |
(六)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r与年金账户投资收益率q |
(七)“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φ |
(八)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平均预期余命 |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
(一)“新人”养老金替代率测算结果 |
(二)“并轨”前后对比分析 |
五、养老金替代率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一)敏感性分析——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r |
(二)敏感性分析——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q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全面落实基础养老金在制度、规则和参数上的统一,确保养老保障体制公平 |
2. 完善养老金筹资模式,建立起多层次、高适应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3. 采取“保低限高”的养老金调节机制,统筹安排不同层次的养老金替代率的合理水平 |
4. 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通过政策规定逐步确定合理的退休年龄 |
5. 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 |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
二、政策梳理及模型设定 |
(一)相关政策梳理 |
(二)基本假设 |
(三)模型设定 |
1.缴费工资 |
(1)本人工资等于或大于职工平均工资:Wn≥Nn-1 |
2.养老金待遇 |
三、参数计算与说明 |
(一)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 |
(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
(三)工资增长率 |
四、结果分析 |
(一)“新人”养老金待遇 |
(二)过渡期内“中人”养老金待遇 |
(三)过渡期后“中人”养老金待遇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加强职业年金的顶层设计 |
2.促进企业年金快速发展 |
3.提升养老金制度内部要素结构的科学性 |
4.适时促进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整合与统一 |
(4)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
四、社会学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模型构建 |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基本描述 |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基本描述 |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基本描述 |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
5.1.1 权利公平之维 |
5.1.2 机会公平之维 |
5.1.3 规则公平之维 |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
5.2.1 社会救助 |
5.2.2 社会保险 |
5.2.3 社会福利 |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
5.3.1 身份公平问题 |
5.3.2 区域公平问题 |
5.3.3 代际公平问题 |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
6.2.1 幼有所育 |
6.2.2 学有所教 |
6.2.3 劳有所得 |
6.2.4 病有所医 |
6.2.5 老有所养 |
6.2.6 住有所居 |
6.2.7 弱有所扶 |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五、论文框架 |
第一章 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相关概念 |
(一)事业单位 |
(二)养老保险 |
(三)养老金待遇 |
(四)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以及基本原则 |
(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养老金待遇改革之间的关系 |
二、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理论依据 |
(一)福利国家理论 |
(二)社会公平理论 |
(三)需求层次理论 |
(四)相关政策法规 |
第二章 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 |
(二)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的变革 |
二、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所取得成绩 |
(一)政府财政压力的有效减轻 |
(二)人才自由流动的实现 |
(三)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基本完成 |
第三章 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一)短期内财政压力的增大 |
(二)相应改革措施的不完善 |
(三)企事业待遇不公平依旧存在 |
(四)养老体制转换间的衔接问题 |
(五)补充性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足 |
二、影响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内在原因 |
(一)转轨成本的巨大 |
(二)顶层设计以及相应规划的科学性不足 |
(三)长期分轨制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
第四章 关于完善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
一、做实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的缴费 |
二、完善法律制度和改革的顶层设计 |
三、推进事业单位的薪酬改革 |
四、区分对待“老人”“中人”“新人” |
五、推动事业单位的年金制度建立 |
六、积极引领商业保险的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兰州市H局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简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机关事业单位 |
(二)养老保险 |
(三)养老保险并轨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公平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二章 兰州市H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实施的过程及成效 |
一、H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过程和办法 |
二、H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成效 |
(一)缴费工作全面开展 |
(二)明确规定了养老金计发办法 |
(三)退休金社会化管理 |
第三章 兰州市H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改革参与者对自身保障担忧 |
(二)改革后“中人”退休待遇有所下降 |
(三)职业年金制度不完善 |
(四)配套措施不到位 |
二、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改革主体政策知晓度低 |
(二)退休“中人”过渡养老金系数和视同缴费指数未明确 |
(三)职业年金制度运行仍处于探索阶段 |
(四)养老保险改革的继续推进需要更多配套支持 |
第四章 完善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制改革的对策 |
一、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
二、保障退休“中人”待遇 |
三、完善职业年金制度 |
(一)完善职业年金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
(二)做实职业年金缴费 |
(三)职业年金科学化运营管理 |
四、健全配套措施 |
(一)推动薪酬改革 |
(二)提升经办效率 |
(三)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及时更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兰州市H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兰州市H局机关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工作访谈提纲 |
致谢 |
(8)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机关事业单位 |
2.1.2 养老保险制度 |
2.1.3 职业年金制度 |
2.2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特点以及运行模式 |
2.2.1 职业年金制度的补充保障属性 |
2.2.2 职业年金制度的个人账户累积模式 |
2.2.3 职业年金运营管理模式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亚当斯公平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3.3 福利刚性原则 |
2.3.4 多支柱养老保险理论 |
3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现状 |
3.1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运营机制和实行情况 |
3.1.1 确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营机制 |
3.1.2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实行情况 |
3.2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各个县区职业年金征收不到位 |
3.2.2 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营压力大 |
3.2.3 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存在风险 |
3.2.4 政策法规不完善 |
3.3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3.3.1 职工积极性不高 |
3.3.2 职业年金宣传不到位 |
3.3.3 单位支出显着增加 |
4 国内外职业年金制度实施的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制度的典型做法 |
4.1.1 英国:完善的职业年金制度 |
4.1.2 美国:完善的治理机构和多元化的运作方式 |
4.1.3 荷兰: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推动职业年金制度 |
4.2 国内其他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典型做法 |
4.2.1 山东省:国内首个完成运营的省份 |
4.2.2 北京市:重视政府税收和社会消费能力的拉动 |
4.3 经验启示 |
4.3.1 法律规范职业年金发展 |
4.3.2 政府提供的优惠税收制度 |
4.3.3 有效的基金管理模式 |
5 完善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职业年金征收和归集工作 |
5.1.1 开展学习宣传培训 |
5.1.2 加强账户管理 |
5.2 加强职业年金监管力度 |
5.2.1 加大内外审查力度 |
5.2.2 加大运营管理力度 |
5.2.3 加强职业年金信息的披露 |
5.2.4 完善信息公开平台 |
5.3 落实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
5.3.1 落实委托代理制度 |
5.3.2 落实税收制度 |
5.3.3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
5.4 提高对社保经办机构要求 |
5.4.1 简化办事流程 |
5.4.2 准确把握经办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机关事业单位 |
二、养老保险制度 |
三、“新人”、“中人”、“老人” |
四、“准备期” |
五、养老保险双轨制 |
第二节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公平理论 |
二、国家干预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改革情况概述 |
第一节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 |
一、日本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
二、德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历程 |
三、对我们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二、“双轨制”的破除势在必行 |
第三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成果 |
第一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背景 |
第二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
一、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
二、改革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
一、破除了“双轨制”,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 |
二、扩大了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覆盖范围 |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基金收入和支出走上正轨 |
第四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困境 |
第一节 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失 |
第二节 改革的配套文件缺失 |
第三节 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顺畅 |
第四节 养老保险、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无法实现 |
第五节 经办机构压力巨大 |
第六节 不同群体间养老金差距持续拉大 |
第七节 改革的初期让财政压力增大 |
第五章 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困境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
第二节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尽早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
第四节 制定转移接续经办规程 |
第五节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
第六节 打消不同群体间对养老金差距的顾虑 |
一、打消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顾虑 |
二、打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顾虑 |
三、打消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顾虑 |
第七节 缓解财政压力 |
一、全力推进改革,缓解财政压力 |
二、年金记账方式,灵活多变 |
三、节省开支,增加收入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是考虑改革的时候了(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老金“并轨”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影响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分析[J]. 李飚,李航,乔丹.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07)
-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J]. 杨翠迎,刘玉萍,王凯. 社会保障研究, 2021(03)
- [3]四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谭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6]甘肃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改革的研究[D]. 欧俊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7]兰州市H局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子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8]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D]. 杨懿.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9]通辽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 珊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1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C县为例[D]. 曹雅琪.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养老金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论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养老金并轨论文;